《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2-05-20 12:55: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目的的,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美术活动是幼儿最本真的生命活动、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轻轻的翻开《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书中丰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该书分为“基本理念篇”、“活动设计篇”、“实施操作篇”、“材料运用篇”、“领域渗透篇”、“家庭教育篇”、“发展评价篇”等七个篇目,在每一个篇目中详尽地记录着我们在活动设计、美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解决策略,是一本真正实用的“小宝典”。

  作为剪纸课题组的一员,在通看全书之后,其中几条有关剪纸欣赏的建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思考。

  一、剪纸欣赏的.策略。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个比较单纯的门类,因其材料廉价、制作简单、题材广泛、功能多样而十分流行,而幼儿在剪纸欣赏活动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美”。那么在剪纸欣赏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欣赏内容应尽量丰富而具有审美趣味。

  剪纸作品的内容可以是经典的民间故事,也可以是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可以是花草树木,也可以是虫鱼鸟兽。总之,取材要丰富多彩,又要来源于生活,适合幼儿欣赏。

  我想,如我们剪纸课题组在教研时提及过的“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就可以选取适合的内容供幼儿欣赏,通过欣赏细致的剪纸作品、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幼儿带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剪纸世界中。另外,过年时的一些门饰、春联等,有一些也融入了剪纸,很精致,可以收集一些实物供孩子欣赏,一方面加深对新年气氛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剪纸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美丽印记。

  2、要结合剪纸的民族、地域特色来进行欣赏。

  因为剪纸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特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很多的剪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潜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历史典故,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在引导幼儿欣赏时,一方面应引导幼儿重在观察,关注剪纸作品中的传神之处,另一方面,应多欣赏一些有名的剪纸,并有详细的背景介绍,以此来增长幼儿的见识,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如山东剪纸、北京剪纸等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及文化背景,对于不同地域剪纸的不同欣赏,为幼儿进行剪纸创作积累了更多相关的认知经验。

  二、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美术欣赏不像实际的操作活动那样容易拿捏,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在活动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展示作品,还在于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美的体验。

  首先,教师应营造与作品相适应的艺术氛围,让每个幼儿身临其境,在多通道感受中得到美的熏陶。如之前提到过的“老鼠嫁女”,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时,可拉上窗帘,在大屏幕上播放一系列的短片,或是播放一段诙谐幽默的音乐,边放映剪纸作品的图片,边配上生动的解说。

  其次,在欣赏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幼儿在成长中获得、积累美的熏陶。在欣赏剪纸作品时,教师适宜的提问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获得美的感受。如教师可以直接问:“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你想到了什么?”等,通过对能力不同的幼儿的引导,满足不同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幼儿的需要。

  最后,集体和小组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个幼儿在轻松表达中获得美的熏陶。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交流形式,让孩子在彼此经验的互换中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充分调动欣赏作品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书中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阅读”二字。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从他的这些话语,足以看出他对学生阅读的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深知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书中一直在要求教育同行们学习,学习,学习。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其他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这两年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成为名师,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如流水一样被我荒废了,而我依然一无所获。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其实,学生要阅读,我们教师同样需要阅读。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更新的知识。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那些教育大师都是如何铸就的?是靠他们平时不断的积累,不是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而是不间断的读学术著作。读书与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分不开的,我想我要把读书当成习惯——热爱读书,持久行动。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每天只要拿出十几分钟的时间用于读书,这还是可以做到的,中午吃完饭、晚上睡觉前,关键还在于自己是否热爱读书吧。我要把读书逐渐变成自己的习惯,每天去阅读有益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连阅读的时间也没有了,那么,离你无东西教给学生的时间也就不远了。这将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呀!

  坚持读书吧,在书海遨游中追求伴随终身的专业化成长;读书既是托起“明天太阳”的需要,更是解放我们自己的必由之路。从现在起选择不间断的读书。爱读书就是善待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现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一个新走入职场的人和身在职场的“老”人都经常感到或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害怕新手取代自己的位置,所以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层出不穷,教师也不能脱离其外。

  主观因素:教师这份职业需要更多更新鲜的知识,需要更高的才干,教师工作由于它的比较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亲睐,教师工作越来越抢手。现在人才市场上高学历人才、优秀人才要做教师的不少,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又争着要做教师,教师工作肯定比以前更抢手。所以老师更要多学习。

  客观因素:教师所面向的学生,见识比我们当学生时的多,观念比我们超前,视野也远比我们开阔,而且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比我们敏锐。更需要我们这些当教师的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接受新鲜事物,去粗存精,不断的加深自身功底。

  看电视时、看报纸时、看书时、网上浏览时,和他人的交往中,和学生的教学中和平日的交往中,我们都要像海绵一样不停的吸水,汲取对自己当前或将来有用的知识。

  均衡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育专家常说:教师的教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风格,没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更适合学生的教法。均衡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孩子们不同的学习方式。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千差万别--有些人是视觉型学习者,有些人是听觉型,还有些人是体验型。有些孩子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有些人则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们传递信息,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所教的科学学科,在每个班级中,使用的方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对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与他们交流的方法也是需要因人而异。至今我仍记得:有一位六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提到他总是摇头又叹气,她们对他很好,可他就是不肯写作业,就连考试也是懒懒散散,在试卷上能少写就少写,数学题不想做就懒得去想。每次我到六年级办公室,总能看到他又被语数外老师请来写作业。就是这样的一个被贴上“懒”标签的学生,我对他却没有这些成见,总把他当作普普通通的学生一样看待,而他慢慢地对科学课表现出不一般的兴趣,他每次刨根问底的问我自然常识的问题,我总是有一说一,有时自己不清楚的不确切的,就跟他一起找资料一定帮他弄懂,每次科学考试,班上考高分的肯定有他一个。看着他在科学试卷上满满的字迹,真很难相信他会是其他老师眼中的“不争气”的学生。

  静心静气教书育人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教师需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的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教师自己。

  教育从来不是一时一刻立见成效的简单劳动,虽然我们可能根本看不到现在的不放弃对孩子们的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我们不必悲哀和气馁,我们在做着天底下最傻又最可爱的事情,而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希望,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我们提倡校园成为书香校园,不仅仅是创建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养成孩子们的静下心来读书的习惯,更是让教师们也能静下心来读书,读好教育理论书,读懂每一位孩子的心,进入每一位孩子的心,静心交流,使每一位孩子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希望而不是让他们沉浸在过去失败的阴影里。这学期利用平时空余时间,认真研读了周成平著的《给教师一生的建议》。本书分为“师德篇”“教学篇”“育人篇”和“修养篇”四个部分,阐述优秀教师感人的事迹,展示了他们探索和创造的风采。其中的教育观点让我有了深刻感悟。用真爱去进行教育。要真爱,不能溺爱,更不要假爱。

  不要进行传统家长式的爱,面对日新月异的学生,我们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用专业的手段对待学生。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生活时间长。我们不要为了容易管理,一切都替学生包办,要积极培养学生自管自学能力。学生害怕教师内热外冷的表情,学生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新时代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及时改正每个学生的缺点,相互学习。

  我们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所以在教学中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学生思维活跃像一张白纸,各人发展情况,有的比较正常,有的比较超前,还有的比较滞后,花的.开放是有时间的,我们要慢慢等待,对每位学生都应该充满期望,我们教师要养育好性情,以愉悦的、积极的心态陶冶自己,感染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教书,让快乐陪伴着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在课堂提问中要耐心等待学生的回答。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让学生沉浸在失败阴影中,有希望的学生才能激发潜能。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作为一名教师,要主动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赢得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教师只有不断读书学习,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带着微笑进课堂。面对着学生,老师的一个微笑,能够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心与他们的心相连。老师带着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一种莫大的亲和力,而这种亲和力一定使老师的魅力倍增,也必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毫无疑问,自己的教学质量也必然得到提高。老师的微笑,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

  不要吝啬赞语。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多表扬学生,要用诚挚的心、真诚的爱,去善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及时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那么谁能欣赏孩子,孩子定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们要学会爱与欣赏学生,让我们的爱,我们的欣赏如智慧之阳光照亮学生。爱是启动师生自身内部力量和智慧的能源;爱是联系师生心灵桥梁的通道;爱是创设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瑰宝。

  总之,《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这本书是一份精神大餐。读完这本书,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我将把领悟到的教育理论的真谛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在教育中实践“爱”,在教学中挥洒“爱”,在教育事业上把爱进行到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曾经断断续续的读过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文章,那时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如今,当我再一次静静的重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内心不尽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教书很容易,教好书却很不容易,要把教书当作事业做,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一、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共收录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述说的都是我们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事情,每个问题都能敲击我们的头脑,引起共鸣。然而,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发生时,总会让其擦肩而过,不留任何痕迹,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总会绕道而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留心身边的教育琐事,没有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知难而退,或者是无意用心去教书育人。

  记得自己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胸怀憧憬与梦想,满怀激情与期望,对于新鲜的工作,面对稚嫩的脸庞,曾一度构想过很多美丽的梦,什么扎根农村教好书?什么虚心求教,当一辈子孩子王?后来在与众多名师、名家的接触中,常怀“见贤思齐”之心,立志勤耕教苑,梦想成名成家。

  可是,时间如白驹过隙,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银丝悄悄爬上鬓角时,庸碌的我还仍然站在原点。回想自己走过的教育历程,对照苏霍姆林斯做教育的足迹,不禁感觉到:安逸的生活,淡忘了自己曾经的理想;繁琐的.应酬,耗费了自己大好年华;细小的绊脚石,阻断了自己美好的追求。既没有潜下心来教好书,又没有静下心来育好人,更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操。所以,今天的我仍然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只是一介教书匠。

  二、思考

  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经历丰富,经验却贫乏,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的事情,自己也曾遇到过很多,却从未有他那么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更没有教育家那种对于教育的执着精神和对学生的关注情怀。有人把做教育比作绣花,一针一线都必须细致细心,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的第52条建议《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作了详细分析和精辟论述,我反复读了两遍,头脑中产生强烈碰撞。

  我们都知道:当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生普遍厌学,可是多数老师用责怪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用厌弃的心态看待学生存在的问题,有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替学生考虑过呢?“如果我们要减轻学生(譬如八年级)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他要求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在九年级和十年级,学生所阅读的东西,则应当比要求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多4至5倍。”我们语文老师这样作了吗?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把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育观,新的教育观念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加大阅读信息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有效落实常规教学环节时,适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如:建立教室图书广角,给学生推荐精品美文,举办读书演讲活动,开展诵读古诗文竞赛,编写手抄报,走进名人名著等诸如类似语文活动,都是为了储备学生阅读信息量,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的,也是我们作教师的分内职责。当然,在开展这些教学活动时,要求老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素材积累,在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用心去完善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过程,活动结束后要有总结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93条建议《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语重心长的说:“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也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我愿坚守三尺讲台,教幸福的学生,成就快乐的自我,做教育的有心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应走在不断阅读积累的路上——苏霍姆林斯基。

  静下心来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触动很深。不愧是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该采取的办法,分析得深刻、到位,对当今乃至未来的教师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博大精深而生动活泼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就是教师应该热爱读书。

  教师读书到底有什么必要?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像这位历史老师这样的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强调学生要多读书,会读书,反思一下,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我们平时多读书吗?会读书吗?也许部分语文教师的读书活动还没有学生开展得好。

  提到读书,许多老师感觉无奈:我们也想读书啊,可是真的'没有时间啊!确实,教师每天必须做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个别学生、上交各种业务学习材料,做班主任的还有更多大大小小的事。这些事占去了很多时间。阅读的时间从哪里来?毕竟每天只有24小时!

  上文所谈到的那位历史老师一样的人,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读书,因为读书让他们获益匪浅。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读书多了,积累深厚,备课不再是死抠教科书,就能用15分钟准备出让人入迷的课,就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所以,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读书出自内心的需要。

  其实,我们并非真的一点时间也挤不出来,只是我们的心倦怠了,不想去做而已。我们只是为自己的懒于阅读找了很好的借口。是一件美好的事,不拘形式,不拘数量,不拘内容。在办公桌上放置一两本感兴趣的名著或者专业杂志,一有空闲就见缝插针地读一两篇或一两页,既是学习,也是休息。在床头柜上摆放几本小说散文或喜欢的杂志,睡前美美地读几页,是一种很好的催眠呢。

  我们应该确立终身读书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高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教师的阅读同样需要从课内读到课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新课程标准列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自己都没读过,又何以去指导学生?又何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我们要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必需;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我们必须明白:读书是心的享受,是进步的阶梯,是为师的责任。

  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要“活到老,读到老”,不断积累,不断增长职业智慧,在课堂上尽显教书育人的魅力,造就可贵的生活品质,创造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之作,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他提倡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 “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有生动的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通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应该怎样教。

  著作涉及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有怎样教育后进生的建议,有给未来教师的建议,有关于智力的开发,有对写教育日记的'指导,有怎样开展集体备课,有的谈到作业的检查等,写的相当详细。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很多建议都让我受益颇深。

  这本《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懂得了一个教师所应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艺术,需要经验,需要技巧。

  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空泛的大道理。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在每字每句里,都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都结合了自己多年教学当中的教育事例。他对教育的阐述形象精准,加以精辟的理论分析,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教育的真谛。

  通读全书,感悟很多,但总的来说,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是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是为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从他的文字中,我们随时感到他的美育和智育非常和谐地统一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德育。他说:“羞耻心是对于卑劣的,丑恶的东西的强有力的抗毒剂;形象地说,它是能浮载荣誉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如果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劣行为的蔑视和为别人的痛苦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正是这样,他耐心地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始终坚持把德育居于首位。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可取的。

  在培养智力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他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他建议我们逐步培养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告诫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他在书中写道:“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成为主宰者……那么,所谓的人就是不可思议的。” 这段话对素质教育而言,不就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吗?

  “要思考,不要死记!”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和忠告。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想到自己学科的教学,更要关注我们的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上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有效的教学,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读书是知识的源泉,它会使你消融困扰,滋养心灵,它会给你力量,给你智慧,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多读书,让我们每天不断地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学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素养,特意组建了读书社团,每周雷打不动的一小时共同时间,虽然才开始两周,但是和小伙伴每次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便懂得了很多道理,感觉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豁然开朗感觉,真所谓经典的书籍越读越美,让我更深刻的认识了教育教学这个工作,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了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读过后就像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和小伙伴们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找到了一些方法,也找准了目标。从这两次读书中谈谈自己的想法:

  书中第一条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关于这点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让所有刚入学的七岁小学生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如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我们强迫其中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在医院里。同样,有的学生对教材感知、记忆、理解得很快,而且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牢固,而有的学生对于脑力劳动感知得慢,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也不牢固。对于有的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功的标志,可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三分”就已经很了不起。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尊感,不能挖苦讽刺学生,积极鼓励表扬他们,完善教育教学技巧,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潜能。

  本书第六条感悟较深,是《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我在教学中就遇到有的学生一个知识点单独给他讲解很多遍他仍然很困惑。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教师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所以我认为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不能讽刺任何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格外的关心他们的成长,多花时间和他们相处,帮助他们辅导功课,学会换位思考。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总会觉得这位教育家是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其著作也总让人有一种高山仰止、如沐春风的感觉。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本很厚实的教育专著,实际上细细读来,其文的每一条建议之间都有着思维上的连续性,让你在读完一条建议后引起内心和情感上的共鸣,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乃至教诲。

  这些只是我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荡涤人的灵魂。管桂梅名师工作室四月份推荐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身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给迷茫中的我指引方向。如何高效地转化后进生,如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如何让自己的这份事业有所发展等,从中我受益良多,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更加清晰。

  做读书人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阅读对我们教师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许多条件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一种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当要不断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要博览群书,要能在书的面前静下心来,要善于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座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面对今年暑期即将迎来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现在起我要做一个持之以恒的读书人,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涵养变得越来越广阔,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材施教

  书中提到了一个值得我深入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学生呢?”当我读到这里时想到的首先是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或许是存在智力缺陷等。而书中的苏霍姆林斯基曾则提到,对于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拿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让他光听别人的学生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读到这我羞愧了,也陷入了更深入的思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时能公平对待。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后进生。

  点燃兴趣

  在从教的6年里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让学生都喜欢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没想到书中竟给我了答案,首先我要充分的备课,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过精心备课,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才会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还要注意精心地设计课堂语言,如果你的语言素养很好,那么你的课堂可能会非常的轻松,学生听得也会非常的明白,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效率。最后还要把学生当成朋友,要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要真正的关爱学生,真诚平等地与他们进行交流,从而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尤其对那些成绩落后的差生,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只有这样,那些所谓的差生才会与你更加亲近,才会慢慢的爱上学习。相信我们的付出总会有回报,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话题,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能深刻地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也将会把自己得到了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得以有效的提升,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这本书针对性很强,特别适用于年轻教师。没读书前,我认识不到自己走入一个个误区之中,可是,通过现实的实践之后,我感到我正在走入一个一个误区中。通过读这本书,认识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读的书很多,要学的理论很多,实践起来更是要一丝不苟,最后,还要认真反思,让自己做得更好的方法。

  先说说我的误区吧。其实年轻教师就像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他怕自己做得不对,不好,一味模仿老师表扬过孩子的样子,以为模仿就能够让自己成功,让自己达成老师喜欢的样子。却不再思考为什么这个行为好,这个行为不应该出现在学生中,动脑思考,是他们反应不及的一个思维缺陷。作为年轻的老师,我就进入一年级新生的误区,以为一味从老教师身上学习具体的方法技巧,一味的照搬照抄就能够达成目的,找到一抓就灵的偏方,达到想要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这是错误的,因为我没有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得理论是什么呢?比如,校本研究课上,我认真听其他老师的课,观察他们对学生的评价,但是,一节课有几次评价,评价要达到什么效果,这些都是年轻教师应该思考的`地方,怎么样思考呢,我想我应该找到了身上的不足,就是读书来弥补,读书用来掌握先进的科学理念,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创造成功的方法,从书中不是找依赖现成的经验,而是用优秀的经验进行反思,进一步举一反三。本书中有句话。轻视理论,懒于学习,囤点招数,想走捷径,反应了年轻人的浮躁,这句话,如果放在之前看,我一定仅仅关注,我不能浮躁,我要一步一个脚印,但是现在我才明白轻视理论也是浮躁不负责的表现,我希望我的认识不要太晚。所以我很认真读了这本让我当头一棒的书。本书籍首先讲述了年轻教师的困惑,想做尽善尽美,而在“琐碎”“重复”面前举步不前,但我们可以在“矛盾”中寻求发展,矛盾就是哲学中一分为二的思想,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来提高自己。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公平,需要一碗水端平,在工作中,具有高尚的责任感,应该表现在自己应该做、可能做得范围内,做得好,做得深。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激情也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素质,教师心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中点燃起理想的火焰,塑造优美的灵魂”。本书对这段文字举的案例是,语文教师讲《井冈山》,二百名战士为了新中国牺牲生命的故事,老师讲到这里,情绪十分激动,延伸到,他没有带好班,辜负了战士们为新中国贡献生命的话,学生们看到老师的泪水,感受到了老师的情感,之后,学生非常安静直到下课。这些均体现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对于学生是相当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采百花之密”即善于向优秀教师学习。我们要长期扎实的实践,顽强自觉的学习,就是勤奋读书,联系实际的思考,就是反思,充满个性的创新,和教师密切的联系,就是发挥团队精神,也要求对个人负责,就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年轻教师,应该掌握扎实基本技巧,逐步了解理解并树立正确的理念,我读过一段文字,语文识字课上,学生发现“蚂蚁”“蝴蝶”“蜻蜓”“蚯蚓”等昆虫的名称都有虫字旁,这时老师和学生表现出一样的惊喜,学生编出“蟒蛇地上找吃的,白兔地上蹦蹦跳,母鸡窝里在下蛋,蜗牛树上睡大觉”的儿歌。老师坦率而又热情的表示:“这么好的儿歌,我都写不出来”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情感表现得如此自然,如此得当,这样才能在细微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真诚肯定,记得我讲完《认识时间》赵老师给我评课时,肯定我说,我学会了倾听。在最初的时候,我每次讲课之后,评课时候,老师提出的建议就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后来我有意识听别的老师如何倾听学生的发言,然后在运用到自己身上。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在小语界,闫学老师是大家崇拜的名师,可是我没有听过她的报告,也没有看过她的书,《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这本书是我看她的第一本书。这本书的语言朴实无华,很接地气,好像和读者面对面谈话一样,让人如沐春风,又引人入胜。读后也让我想给自己提几点建议。

  建议一:读书要背诵优美精彩、有用的段落。

  闫老师读过《瓦尔湖》,泰戈尔的《新月集》,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等经典著作。这些经典我也读过。她读过这些书许多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她还背诵里面的段落,有时整页整页的背诵,这些语言天长日久化为身体和心灵的一部分。当她有感受要发表时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我就非常惊讶。大人也要这么读书吗?

  小时候读书还经常背诵一些精彩的段落,但是参加工作以后,无形中感觉自己已经是大人了,认为看书就只看书,只关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法,用词的准确,以及蕴含的道理。没必要背诵。对于精彩的段落也是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我错误的认为边读边背诵这是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大人读书呢,就是增长一下见识就行了,大概内容了解就行了,原来我错了。所以我给自己的建议是,以后读书要背诵优美,精彩有用的段落,对于好书,要多次的阅读。

  建议二:要阅读有坡度的'书。

  我自认我读的书不算少。现在回想起来读的书目几乎都是内容简单,一读就懂,我一直和学生一起阅读,所以学生读什么书,我也就读什么书,因为我们班加入了全国性的“班班阅读”课外阅读机构,每月一本书,都是国内外的名著。我和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算下来也应该读了将近100本的课外书。学生阅读的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那内容就非常简单了。我也读我们教师专业方面的书。比如,薛瑞萍老师写的一系列的书,窦桂梅老师写的全部书,好多名师的书,我都成套买回来,好好研读。我看他们的教学设计,还要思考这样设计的原因,收获也很大。他们的一些教学理念和做法我常常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但是总觉得自己提高不快。现在回想起原因大概也有我只是读好理解的书,只是在模仿名师,却没有追溯根源。我还记得听过哪位名师推荐的冯友兰的《中国时间简史》这本书,说读了这本书,可以了解一些中外哲学基本知识,我买到这本书读的时候觉得非常的艰涩,我看不懂,当时就想这本书不适合自己,至今这本书还束之高阁。看了闫学老师的书,我才知道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应该读一些对自己来说有坡度的,有难度的书,才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难以理解的,多读几遍,还要找和这本书相关相近的书读读,就能很好的理解了。然后把此书读懂后,自己的认识肯定会上几个层次。于是我给自己提出了第二个建议。

  建议三:要坚持读书、教书、更要坚持写作。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读书和写作的关系,我也曾经写过很多教育故事,教学反思,自己的教育心得等。但是总是断断续续,特别是薛瑞萍老师,把自己带的班级日常事情、心得等,从一年级写到六年级。我当时很受启发,也要像她学习。但是没有坚持下去。每一次都在心里下定决心,要坚持写下来,但是总是没过几天,由于这事那事就耽误了,于是就有了许多次的开始,许多次的半途而废。

  其实闫老师说的很对,有时你心里有一个想法,当你写的时候,那种想法会很具体,而且认识的比你心里想的更完美,更高一个档次。我也有这样的认识,所以我觉得要想让自己提高,就必须坚持读书,教书和写作。天天读书,做读书笔记,天天对自己的工作心得记录下来。现在写作多么方便,对着手机口述,字就出来了,稍微改动一下,文章就出来了。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

  我想我再努力大概也没有名师那么大的成绩,但是只要按照我自己的这三点建议做,我会比以前的自己更好!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最近重新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了教学经验,我对书中的建议有了更加深刻理解,书中的建议就像指路明灯,我每次对教学有疑问时总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本次阅读感受最深的是课外阅读、家庭教育和写教育日记。

  一、课外阅读

  书中讲述了全体教师根据多年的阅读和教学经验编制一个推荐阅读的好书目录,目录中收录了多种学科的书籍,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很多学生都能找到对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本或几本书,成为学生成长之路的指引,并通过各种途径奖励或赠送书籍,让学生都有自己的藏书,自由阅读。

  我对阅读的建议是高度认同,课外阅读有很多好处,可以让学生认识汉字、积累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充实课后生活、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写作能力,课外阅读虽好,但也要有所选择,好书伴一生。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提高。

  我每个学期都根据教育部编制的小学生推荐读书目录筛选一部分较好的文学著作让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写读后感或者自己所感写日记,语文的学习靠的是积累,阅读恰好是最简单有效的提高方式,也是教学补充,开卷有益。

  二、家庭教育

  书中认为学生的品性很大一部分都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有很多习惯都是在家里养成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而学校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再塑造,家长对教育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召开家长会时,我会邀请家长监督学生写作业和阅读,并请家长安排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学生参加劳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每个人神圣的责任,同时可以增进家人的感情,更加关心体贴父母,一个相处融洽的家庭可以让学生更有安全感。

  书中强调家庭教育也要重视阅读,有很多家长意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我们教师要跟家长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学习是广泛的`,学生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课外书上的知识,两者要融通,相辅相成,课堂学习是长度方向的、课外阅读是广度方向的,两者只有配合协调才能有更高的成就。要让家长重视阅读,就需要我们教师多跟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监督学生阅读并根据需要购买书籍,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阅读环境。

  三、写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强调了写教育日记的重要性,认为写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教师成长。

  我认为写教育日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帮助教师积累教学材料,我们的大脑会对记忆不深刻东西选择性遗忘,这就会造成编写教案或者工作总结时无话可写,而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素材;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知识,教育日记就是自己的随笔,可以写自己的授课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都可以帮助教师成长;帮助教师反思工作得失,工作中会有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收获,我们可以写到教育日记中,对工作中的失误进行总结反思,提升教学水平,古语言:吾日三省吾身。

  我觉得教育日记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每日的所感所想和反思,工作中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某一时刻闪过的一个念头,阅读过程中的读书笔记等等,当然记录的形式也有很多,可以是纸质笔记,可以用手机记录语音,可以记入手机便签,也可以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等记录一段时间之后对信息进行整理总结,我相信坚持写下去都会有很多收获。

  虽然苏霍姆林斯基跟我们处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家,但他书中的建议对我们来说,丝毫不过时,我的感悟只是书中的小部分,这样的宝藏书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所以利用假期读了一些书籍,以丰厚我的知识储备。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我谈谈感受较深的几点。

  一、教师要有静气。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

  二、教师要学会做减法

  这一点其实与我们学校老师们口头上流行的要学会“偷懒”相似。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偷懒,如何把减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

  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

  其二,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

  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当然了,做减法先要做加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加入知识,用知识来修炼智慧;在心灵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挥我们的躯体。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绪化反应之后,才能在繁琐的事务中找到一个支点,依靠这个支点,我们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三、教师要有宽容之心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 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是呀,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宽容也会使我们教师处事变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吗?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解决中小学教师教学问题,从教学、教师、学生以及教师的素养等方面展开分析,给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他以具体的事例和实际的理论来谈论教育中的问题。

  选择教育这一行就必将对自己严格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可见,作为教师,必须每天与书为伴,进入书本,获取知识,小到教材、课本,大到教育理论以及各学科知识。要让学生学有所成,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并感受到教师的个人魅力。

  假期里,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有了以下感想。

  一、教师是自己的选择和归宿,必将倾尽全力做到忠诚自己的事业。在执教半年期间,我遇到了各种难题和挫折,但想到自己选择的道路,我就告诉自己:如果不能从这份职业获得乐趣,我宁愿转行。但一旦选择,就必须坚持走下去。教师如果不能爱自己的职业,那么学生也不能获得健康良好的成长。在读了这本书后,我坚信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会给自己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勇于上进,迎难而上,凭着对工作的热爱,一切都会变好的。

  二、教师应引领学生,关注学生发展。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点是教师执教前应该了解的事项。如果不关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求知动机,教育只会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没有兴趣的学习,学生会觉得厌烦,学习就会变成累赘。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和英语教学中,老师更应该引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不同的作业设计和科学精细的教学设计。学生喜好游戏性、竞争性的活动,也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在此方面,我也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重视学生的情感。

  三、教师对学生要有爱。爱是师生情的催化剂,能让学生心中感到温暖。在新接手班级里,我要做的就是给学生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育。不论是学困生、后进生还是优等生,或是留守儿童,他们都需要来自教师和长辈的爱。这当然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关爱、关怀,而且是学习生活中的带领者、模范者。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都是一种爱。面对学困生,充满信心,采取措施,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同样是一种爱的体现。

  四、提高教育教学必做的事是教学之后写日记、记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督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只有勤于反思,善于观察才能有所进步,有所成长。反思是教师成长最重要的环节。上完一堂课,必将有所得,有所失。成功的方面是哪一方面,不足的环节在哪里。不论是来自自身的优势还是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的经验,或者通过观摩、研讨活动得来的教法经验,我们都应该学会总结、学以致用。

  五、七分鼓励三分勉。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如果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只是一味地加以表扬,就会造成孩子的骄傲自满。如果犯错时一味加以批评也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鼓励和勉励是学生生活中的一片阳光,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中的积极因素,能让学生得到良性的发展。

  六、学校教育联系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对孩子的督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的教育需要的是家校合一,共同为孩子的成长齐头并进。现在,信息发展迅速,家校联系方便。我们做老师的更应与家长携手,为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献计献策。尤其在孩子作业完成度和课余生活的指引方面,家长要充分发挥起该有的作用。把学困生变为中等生,把中等生变为优等生。

  当然,我从《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学习领悟的不只是这些,还包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我应该做的哈很多,希望在往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多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6-17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3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30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7-0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0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16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06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4-06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推荐】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