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

时间:2022-05-19 09:20: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精选8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精选8篇)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 篇1

  有时候,空寂是如此叫人心动,也只有此刻,世事才会波澜不惊,显露其动人心魄的本色。——题记

  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仿佛一幅褪了色的粉笔画,云淡风轻,不留痕迹。那片苍白的土地好像已经脱离了人世,没有声音,没有烟火;那里的生命也像是以流动的形式存在,似雾气幻化而成的人形,“是一种透明的幻像”,即使是徒劳挣扎着欲使生机在无常变幻中开显,也仍显朦胧而不可及,最终免不了落入无尽的虚空。

  但好像并不仅仅如此。

  那片沉重而茫远之地,不知白雪之下掩埋了多少人欲笑还哭、欲哭还笑和彻骨的悲恸,不知埋葬了多少哀婉凄清的歌声,不知颠覆了多少人曾经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希冀……那些伤悲、茫然、疑惑叠加在一起,原来恬淡的细节都显示出更深的悲哀,物哀不期而至。

  书中的物哀并非悲哀,较之悲哀,便恬淡了许多。叶子、岛村和驹子之间似爱情而又非爱情的的情感在作者笔下淡化了许多,无力和物哀之感在轻颤的文字中凸显出来,物哀之共鸣在心底的弦上跳跃,奏出一曲似哀非哀的歌。

  林林说:“物哀包括对人的感动、对自然的感动和对世相的感动三个层次的结构。”《雪国》仿佛为阐述“物哀”而生,淋漓尽致的诠释了物哀的三个层次。

  岛村对叶子、驹子对岛村、岛村对驹子的微妙情感是物哀的第一层次。谈不上痛彻心扉,亦够不及魂牵梦萦,那些情感的细丝像是未完工的蛛网,即使努力在风中维系着,一切都小心翼翼,也不能阻止破洞无法弥补地继续扩大,很无奈,但更多的是无力和心酸。驹子真心爱上岛村时,拼了命想要挣脱世俗的束缚、解开悲苦命运的羁绊,几乎不能自持,岛村却说不上对她有多深的感情,并且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可悲的。岛村也有倾心的人——叶子,然而叶子却可望而不可即。这像是一个打了死结的怪圈,里面的人沿着不可思议的道路不停地循环,可悲亦或可笑,在外面的人看来,都是一种令人心悸的空幻和虚无,而恋情的哀感在虚无中得以永恒的寂静。

  《雪国》中对自然的描写可以信手拈来,对自然的感动是物哀的第二层。“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惟一的景色,月色虽以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进来,照亮得连驹子的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地浮现出来。”月光下的景象如梦如幻,好像被露水打湿的水墨画,颜色晕开,模糊了本来的模样;亦像是作者兀自编制的一个潮湿的梦境,白茫茫一片,消了边界,消了声音,消了污秽。“仔细一看,飘浮着不计其数的蜻蜓,活像蒲公英的绒毛在飞舞。山脚下的河流,仿佛是从杉树顶梢流出来的。丘陵上盛开着像是白胡枝子似的花朵,闪烁着一片银光。”如此美好的景象仿佛能溢出温暖的阳光,静谧悠远,空灵唯美。在这片土地上,长年的白雪皑皑让这里的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也许曾经有过的鸟语花香,突然而短暂的春日美好得令他们措手不及,就连一呼一吸也仿佛浸润在潮湿的汪汪春水中,变得旖旎、香软,却也更显得虚无空寂。或许在作者的心中,终极的空虚才真正是美的所在。

  表面上“世相的感动”在《雪国》中好像难以寻觅,但细细读来,字里行间总有渗透,这一点或许在了解了《雪国》创作背景后更容易读懂,理解作者笔下那个仿佛一切努力都只是徒劳的世界。作者在创作时,日本军国主义正在发动疯狂的侵略战争,作者无法正面指责残忍的军国主义,只能借《雪国》来表示自己对军国主义的消极抵抗。当现实中的血腥被川端康成笔下的茫茫白雪覆盖,当所有的人情世相仅仅只存在于虚无世界中,当对世俗不公的怒吼被时光渐渐消磨了声音,人生还有何意义,又还有什么是值得付出?一切都是徒劳罢了。

  ……

  书中的文字清明澄澈、简单朴实,读来却有种大彻大悟、大悲大痛之感,心底某个角落一片潮湿,但也有丝丝缕缕的阳光照进来,压抑的哀伤在心底挥之不去。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或许没有办法对物哀之感理解得那么通透,但那样一个哀婉凄清的美感世界、那样一个超越现实美的绝对境界确实让我的心产生了共鸣。“镜子的衬底,是流动着的黄昏景色,就是说,镜面的映像同镜底的景物,恰像电影上的叠印一般,不断地变换。出场人物与背景之间毫无关联。人物是透明的幻影,背景则是朦胧逝去的日暮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不似人间的象征世界。尤其是姑娘的脸庞上,叠现出寒山灯火的一刹那间,真是美的无可形容。”景与人携手款款而来,没有太多的欣喜可以张扬,没有太多的温暖可以夸张,却有一种淡淡的空灵唯美之感蔓延成浅浅的虚无美,在白茫茫的天地中氤氲开来。“看上去她那种对城市事物的憧憬,现在已隐藏在纯朴的绝望之中,变成一种天真的梦想……如果一味沉溺在这种思绪里,连岛村自己恐怕也要陷入缥缈的感伤之中,以为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我在被物哀之感深深触动的同时也在细细思考,揣摩着川端康成想要表达的物哀之感也许并不仅仅只是纯粹的哀伤,更多的可能是一种静寂、一种真情流露。所谓“纯朴的`绝望”、“天真的梦想”不过是每个人的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喜怒哀乐,尽管有些徒劳是躲不过的,但若是因害怕徒劳便不去付出,人生又怎能如红枫般热切殷实,实现物哀美呢?

  小说以叶子和驹子的同时毁灭为结尾,来得那么突然,却并不突兀,好像冥冥之中早有预示,不由让人有些心慌。“她(叶子)在空中是平躺着的,岛村顿时怔住了,但猝然之间,并没有感到危险和恐怖。简直像非现实世界里的幻影。僵直的身体从空中落下来,显得很柔软,但那姿势,像木偶一样没有挣扎,没有生命,无拘无束的,似乎超乎生死之外。”在看到这里,我的心像被一只手揪住了似的,几乎喘不过气来。作者笔下之所以叶子的死“如银河般壮丽”,不过是“内在生命在变形”,而叶子因“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是真的自由了吗?还是诸般形象都堕入无尽的虚空,最终幻灭?这场毁灭,对于叶子来说,不管是愿或不愿,或许都无法选择,但在我私心看来却是好的,就像蝶的蜕变、梦的醒转,一场大火是肉体毁灭,但某种程度上也释放了被世俗羁绊的灵魂,达到了现实无法企及的高度,成就了虚幻的美。于驹子,在她把叶子抱在胸前的那一刻,或许灵魂便已经超越了肉体,超越了“有些事拼命也想不通”的层面。她曾经的追求很简单,不过是想有尊严的活下去,但一切努力终成徒劳,而在她全都放下的那一刻,无论是牺牲还是惩戒都已经毫无意义,正如清少纳言在《枕草子》里的一句话:“往昔徒然空消逝”,驹子或许已经在圣洁的大火中超脱了种种世俗的道德规范,终于是为自己而活,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刹那也足以用余生来温存。

  读完《雪国》,脑海里有刹那的空白,幽微的哀伤在静寂中呼啸而过。我闭上双眼,重走川端康成所守望的那一片看不到颗粒的精神原野。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 篇2

  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荷马说,西西弗是最终要死的人中最聪明最谨慎的人。但另有传说说他屈从于强盗生涯。我看不出其中有什么矛盾。各种说法的分歧在于是否要赋予这地狱中的无效劳动者的行为动机以价值。人们首先是以某种轻率的态度把他与诸神放在一起进行谴责,并历数他们的隐私。阿索玻斯的女儿埃癸娜被朱庇特劫走。父亲对女儿的失踪大为震惊并且怪罪于西西弗。深知内情的西西弗对阿索玻斯说,他可以告诉他女儿的消息,但必须以给柯兰特城堡供水为条件。他宁愿得到水的圣浴,而不是天火雷电。他因此被罚下地狱。荷马告诉我们西西弗曾经扼住过死神的喉咙。普洛托忍受不了地狱王国的荒凉寂寞。他催促战神把死神从其战胜者手中解放出来。

  还有人说,西西弗在临死前冒失地要检验他妻子对他的爱情。他命令她把他的尸体扔在广场中央,不举行任何仪式。于是西西弗重堕地狱。他在地狱里对那恣意践踏人类之爱的行径十分愤慨,他获得普洛托的允诺重返人间以惩罚他的妻子。但当他又一次看到这大地的面貌,重新领略流水、阳光的抚爱,重新触摸那火热的石头、宽阔的大海的时候,他就再也不愿回到阴森的地狱中去了。冥王的召令、气愤和警告都无济于事。他又在地球上生活了多年,面对起伏的山峦、奔腾的大海和大地的微笑他又生活了多年。诸神于是进行干涉。墨丘利跑来揪住这冒犯者的领子,把他从欢乐的生活中拉了出来,强行把他重新投入地狱,在那里,为惩罚他而设的巨石已准备就绪。

  我们已经明白: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还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人们并没有谈到西西弗在地狱里的情况。创造这些神话是为了让人的想象使西西弗的形象栩栩如生。在西西弗身上,我们只能看到这样一幅图画:一个紧张的身体千百次地重复一个动作:搬动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至山顶;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痛苦扭曲的脸,看到的是紧贴在巨石上的面颊,那落满泥土、抖动的肩膀,沾满泥土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坚实的满是泥土的人的双手。经过被渺渺空间和永恒的时间限制着的努力之后,目的`就达到了。西西弗于是看到巨石在几秒钟内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向山顶。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

  正是因为这种回复、停歇,我对西西弗产生了兴趣。这一张饱经磨难近似石头般坚硬的面孔已经自己化成了石头!我看到这个人以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向那无尽的苦难。这个时刻就像一次呼吸那样短促,它的到来与西西弗的不幸一样是确定无疑的,这个时刻就是意识的时刻。在每一个这样的时刻中,他离开山顶并且逐渐地深入到诸神的巢穴中去,他超出了他自己的命运。他比他搬动的巨石还要坚硬。

  如果说,这个神话是悲剧的,那是因为它的主人公是有意识的。若他行的每一步都依靠成功的希望所支持,那他的痛苦实际上又在哪里呢?今天的工人终生都在劳动,终日完成的是同样的工作,这样的命运并非不比西西弗的命运荒谬。但是,这种命运只有在工人变得有意识的偶然时刻才是悲剧性的。西西弗,这诸神中的无产者,这进行无效劳役而又进行反叛的无产者,他完全清楚自己所处的悲惨境地:在他下山时,他想到的正是这悲惨的境地。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就造就了他的胜利。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

  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地进行着的,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这并不是言过其实。我还想象西西弗又回头走向他的巨石,痛苦又重新开始。当对大地的想象过于着重于回忆,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这就是巨石的胜利,这就是巨石本身。巨大的悲痛是难以承担的重负。这就是我们的客西马尼④之夜。但是,雄辩的真理一旦被认识就会衰竭。因此,俄狄浦斯不知不觉首先屈从命运。而一旦他明白了一切,他的悲剧就开始了。与此同时,两眼失明而又丧失希望的俄狄浦斯认识到,他与世界之间的唯一联系就是一个年轻姑娘鲜润的手。他于是毫无顾忌地发出这样震撼人心的声音:“尽管我历尽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里洛夫都提出了荒谬胜利的法则。先贤的智慧与现代英雄主义汇合了。

  人们要发现荒谬,就不能不想到要写某种有关幸福的教材。“哎,什么!就凭这些如此狭窄的道路……?”但是,世界只有一个。幸福与荒谬是同一大地的两个产儿。若说幸福一定是从荒谬的发现中产生的,那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荒谬的感情还很可能产生于幸福。“我认为我是幸福的”,俄狄浦斯说,而这种说法是神圣的。它回响在人的疯狂而又有限的世界之中。它告诫人们一切都还没有也从没有被穷尽过。它把一个上帝从世界中驱逐出去,这个上帝是怀着不满足的心理以及对无效痛苦的偏好而进入人间的。它还把命运改造成为一件应该在人们之中得到安排的人的事情。

  西西弗无声的全部快乐就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同样,当荒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在这突然重又沉默的世界中,大地升起千万个美妙细小的声音。无意识的、秘密的召唤,一切面貌提出的要求,这些都是胜利必不可少的对立面和应付的代价。不存在无阴影的太阳,而且必须认识黑夜。荒谬的人说“是”,但他的努力永不停息。如果有一种个人的命运,就不会有更高的命运,或至少可以说,只有一种被人看作是宿命的和应受到蔑视的命运。此外,荒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在这微妙的时刻,人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西西弗回身走向巨石,他静观这一系列没有关联而又变成他自己命运的行动,他的命运是他自己创造的,是在他的记忆的注视下聚合而又马上会被他的死亡固定的命运。因此,盲人从一开始就坚信一切人的东西都源于人道主义,就像盲人渴望看见而又知道黑夜是无穷尽的一样,西西弗永远行进。而巨石仍在滚动着。

  我把西西弗留在山脚下!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而西西弗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 篇3

  其实,对西西弗推石头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志来判断事物。就像西西弗,他快不快乐,只有他自己知道。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鱼在鱼缸鱼缸里快乐吗?动物在动物园里快乐吗??有人认为自由重要,所以他们不快乐。有人认为生命和享受更重要,相比在温饱难料,危险重重的大自然,笼子里更幸福。到底是什么,谁知道呢?

  加缪觉得西西弗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西西弗的命运是他自己的。他的每一步都是依靠成功的希望所支持,所以他的痛苦应该是不存在的。

  西西弗快乐吗?? 西西弗幸福吗??

  不管怎么样,首先,西西弗是孤独的。假设西西弗是幸福的。那他也是孤独的一个人幸福着。这就够了。单调重复一件自认为值得的.事,为了理想,不怕孤独,即使不被别人理解,自己的心里也是幸福的,自己就是靠着这种信念,靠着从没忘记的理想,靠着最初的梦想,在成功的路上孤独但有力的前进着。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所以有一个知音就会觉得十分可贵。所以就有了管鲍之交,所以就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可不可以认为加缪也是孤独的,也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幸福的生活呢??也想真正得到人们的认同,也想有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呢??

  日复一日重复同样工作的人,如果放大到一定角度,他们也是向西西弗一样,工作重复而单调,因为他们要养家糊口,所以他们必须工作,且必须坚持下去,他们快乐吗??应该是吧。他们的命运也是属于他们的。他们有工作的动力,即使重复,即使单调,他们也能在家人的期望与鼓励下,他们也能从中找到支持自己走下去的理由。

  当没有目标,没有支持的力量,就会慢慢疲倦,慢慢颓废。

  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会在人的心里深处升起。不要老想着遥远的美好的生活,重要的是当下该干什么。大学的生活也是单调而重复,没有了高中时的激情,忘记了曾经的梦想。但我们的命运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要为自己负责。单调重复不可怕,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心态。孤独也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自己的梦想。

  在加缪眼里西西弗孤独地前进,奋斗,他是荒谬的英雄。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的前进,努力奋斗,成为自己世界的英雄。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 篇4

  人生没有希望但并不包含绝望,所以,要活得真实而不虚伪,就必须坚持下去,并不是不愿迂回,而是没有退路可走。——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

  在1942年动笔塑造《局外人》中默尔索这一小说形象时,加缪便已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完成了自己对“荒谬”狂风骤雨式的思考。1936年,他开始酝酿作品,直至1941年,《西西弗斯的神话》问世,一把开启荒诞哲学的钥匙就此交付给了众生。在书中,加缪毫无隐蔽地谈论孤独与自杀,从哲学角度剖析存在于虚无。但这些并非其思考之本原。他用了大篇幅来阐述荒谬与普通人或物之间不可割舍的联系。世界在荒诞的氛围中成长着,顶着一张似是而非的面孔,并且仍在成长着。

  散文入眼第一篇便是《荒谬与自杀》,读到这样的字眼,从心理上便多多少少有了畏缩之意,然而咬咬牙看完第一篇,心里便稍许有了宽慰。我们抵触的无非是生死无常,幽默点,或许也可以说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戏剧性,是我们在看穿人类之渺小与自然之博大后恍然大悟之所在。然而肉体的衰老对于个体来说固然可怕,但放在无尽的虚空中,便也成了随风飘散的尘埃。自杀或许是一种悲哀的沉寂,但换个角度,它也是对受生存支配的反抗和对失效信仰的嘲讽。加缪阐述的文字很平淡,没有同情,没有批判,冷静得近乎冷酷。但他的热情比冷酷来得更汹涌。他的论述似乎是于至高处俯视芸芸众生,不带一点私人感情(或许哲学本就如此),可细细读来,澎湃的感情则在字里行间呼之欲出,如同火山喷薄前的炽热。

  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因得罪了诸神,而被惩罚日夜无休止地推滚石上山。无论是其生前对诸神的嘲弄还是离开后对死亡的愤恨和对生命的激情,都必须付出痛苦的代价。挣扎、争取、反抗。追求、坚持、逆转。日复一日,是对信仰的执着;精疲力竭,是对奋斗的不懈。他不认命运,于是甘心承担诸神的惩罚来做回自己人生的主宰,他看得通透,却被世俗误解,因此加缪称其为“荒谬的人物“。现在的我们看来,这是一篇渲染着悲剧色彩的英雄主义神话故事,然而有谁知道,在西西弗斯拒绝诸神指令、追求人生梦想时心中没有畅然快意;又有谁知道西西弗斯下山之时,思及自己为希望奋斗之后受此惩罚,心中没有一丝骄傲与幸福?”荒谬“在作者笔下俨然成了一种更深刻的人道主义和人生幸福感。无独有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荒谬“之处也比比皆是。红楼一梦,正为”荒谬“,梦醒时分,早已不知今夕何夕。宝林情愫暗生偏遇着”金玉姻缘“;妙玉天生孤僻却“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更有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初临红楼,满心都是哀戚悲凉。读过加缪后再至红楼,种种荒谬却有了别样风情。莫轮结局好坏,只要过程是为了希望而不懈奋斗,只要心中始终装有未来,纵使结果不尽人意,想来也不会心生悔意。

  加缪说:“人与生活的背离,演员与舞台的脱离,正是这种荒谬之感。”“荒谬”这个词,总能勾起心底最静的那根弦,幽幽地颤出令人心悸的音。但加缪笔下的“荒谬”,仿佛有了别样的神韵,更显平易近人。丢开了形而上这个沉重的包袱,加缪洒脱地刻画出世间万物的荒谬柔软而不乏刚性的线条。书中,加缪畅言的“荒谬”非我往常认知中简单的“疯得出人意料”,而是在乎世间万象,在乎宇宙中最普通的一切。没有人能对“荒谬”作出明确的定义,也没有人指出荒谬的标准究竟在何处。或许在我们对“疯子”的'言行做出“荒谬”的评价时,他也在心里对我们的举止感到讶异呢!

  “荒谬”的内涵太过深广,褒贬皆宜,但更多的是意味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荒缪”的过程不一定愉快,但结果却一定是希望站在阳光更充足的地方,拥有更幸福的生活,就如同海浪不断反复拍打岩石,只为使它坚强。读着这些生涩的文字,我的心有着莫名的感到,是钦佩,亦是赞叹。当读到“一个燃烧却寒冷、透明而有限的宇宙”时,我忍不住惊叹:正是我苦苦久寻却又无法用语言说出的那个世界啊!心底的共鸣如潮汐般密密地涌入脑海,我近乎幸福地想要落泪。指尖抚过铅字,我仿佛可以感受到一个以不羁而绚丽的姿态燃烧的世界,壮观得使人几欲痛苦。它在狂傲地叫嚣着,但我偏偏听出了一种凉薄着却仍积极着的意味。这个世界浴火燃烧,如同涅盘,是重生,是不顾一切,是无言的反抗和对幸福的争取。

  人生不在乎长短,最真实而宝贵的时刻即为当下。在每一个当下做最真实的自己,让脸上的表情、肢体的动作、心底炽热的情感都属于那个最爱、最真的自己,而不是多年后翻开照片时的那个连你自己也反感的陌生人。

  十六岁的年龄,正是如梦般的花季,有着炽热的心、奔腾的热血和坚强的毅力,但也有偶尔的迷茫和“欲赋新词强说愁”,如小小愤青一般将“荒谬”挂在嘴边。只是现在,我读懂了“荒谬”是另一种追求,另一种不懈,是另一种人生前进途中更为积极进取的姿态,自此,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瓦蓝色的天空!

  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负,那种“举杯邀明月”的孤独,那种在孤独与自负时可以只与自己影子对话的坚持——加缪笔下,这究竟是怎样一种令人心醉折服的“荒谬”啊!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 篇5

  诸神惩罚西西弗不断地把巨石滚上山顶,而石头因为它自身的重量又会滚下来。他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没有比这徒劳而无望的工作更可怕的惩罚了。——引自《西西弗的神话》

  有时候,我觉得生活没有劲,感觉很无聊,也觉得活着就是为了受罪,但也不能死,因此还是活下去。

  也很多时候,边工作边郁闷,工作几乎成了赚钱的手段,工作是为了拿工资,感觉自己跟奴隶没什么区别。

  活着,痛苦太多,有太多不顺,眼看成功了,结果还是又失败。

  有的时候,取得了小成就(包括上大学、找到“好”工作,应该算是小成就),很高兴很兴奋,但不久面临很多困境。

  加缪,通过一篇散文给我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西西弗的神话》,这就是加缪的伟大之处。

  这种简短的散文,比那些长篇哲学论著更具力量,因它简洁。直入心脏。

  加缪写到,“对于这则神话,人们只看到了绷紧了身体来几百次地举起巨石,滚动并把它推上斜坡的整个体力部分;人们看到贴着石头皱起的脸庞和脸颊,沾满泥土碎屑的肩膀,插入的`脚,双臂张开有力的开始,还有沾满泥土的双手带来的全部人身保障。”。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像西西弗?

  每天劳碌着,参加工作的,日复一日地重复几乎相同的工作内容,而生活是如此的艰巨。

  但我们又不是西西弗。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 篇6

  第一次与存在主义结识便是高中读到的《西西弗神话》,在此之前我对存在主义几乎一无所知,知道的仅仅是萨特和波伏娃他们长达一生却并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恋情。

  2012年3月29日夜,重读加缪哲学随笔集《西西弗的神话》,最终章《世界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读完的时候,时钟刚刚指向零点。

  读了一天的书,充斥其中的是晦涩的哲学言语,但却也透过了字里行间,看到一个大大的“人”字。

  人的尊严问题,一直是缠绕着加缪的创作、生活和斗争的根本问题。“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如是说,但存在主义也首先认为世界是荒谬的。而加缪,这位在荒谬之路上走得比萨特更远的“局外人”,虽然因其《反抗者》而与萨特产生了隔阂,却也始终没有背离存在主义关注人本身的信条。

  或许这位敢于同大阵营决裂,忍受捅马蜂窝必然被蜇的命运的荒谬大师,他是在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世人——人可以纯粹地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着!

  得罪了诸神的西西弗,被罚将巨石推到山顶,然而,每当他用尽全力,将巨石推近山顶时,巨石就会从他的手中滑落,滚到山底。西西弗只好走下山底,重新将巨石向山顶奋力推去,日复一日,陷入了那永无止息的苦役之中。这便是西西弗被诸神加之于上的荒谬。

  大概西西弗面对世界感到最多的也许就是像“一个人而存在”那样的孤立无援吧,承担无意义的世界,荒谬而没有尽头。但是我们每个人其实又何尝不是西西弗呢?就象《西西弗的神话》中说的,“起床,电车,四小时办公室或工厂的工作,吃饭,电车,四小时的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大部分的日子一天接一天按照同样的节奏周而复始地流逝。”

  这不正就是人生的痛苦?我们每一个人不就正以相似的方式“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

  我在想当西西弗站在山顶看那块石头徒然地滚落山下,心中涌起地恐怕就是无意义无效果导致的恐惧吧,不正就是加缪所一直诠释“荒谬”?

  而《西西弗的神话》中让我感到最震撼的是“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这是一个多么的震撼而残忍又让人感到无比的耸人听闻啊。加缪引出的这个在普通人看来近乎于绝望的主题,切合了很多人现在的情绪,这便击中了我们的软肋。或许我们正需要寻找一个理由来付诸行动——那就是自杀。很荒谬是么?荒谬即是它的主题。

  当人对世界的理性和幸福的热望,却碰到了这个非人的毫无意义杂乱无章的世界,毫无意义和效果的结局,荒谬就产生了。

  加缪曾说:“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的了”。而1960的1月,加缪坐在汽车里,由于下雨的湿滑,汽车撞在了路边的树上,加缪被抛向后窗,脑袋穿过玻璃,颅骨破裂,脖子折断,当场死亡。命运之神却偏偏让他死于车祸。一个一直在与存在的荒诞作斗争的存在主义思想家却死于荒诞的车祸,实属辛辣的哲学讽刺,这是多么的荒谬啊!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的风雨坎坷,现实与理想往往存在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应当就是加缪指出的世界的荒诞性。

  当那块石头滚落山下,获得与拥有也随风而去、化为乌有。无论如何繁茂,最后都要面临凋零的结局,存在与消亡的此消彼长中,死亡永远是最后的终结,因此无论是短暂的瞬间而言,或者是生命的周期往复而言,其深刻的评语只有两个词——荒谬和无意义。

  既然生命的悲剧已然注定,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既然生命本来就是无意义的,那么人生的意义又所从何来?

  这些问题其实一直都在困扰着我们,从文明诞生的那一天起,当人们拥有了智慧,拥有了明辨的心,我们就会一直在质疑我们存在的意义。

  从伊甸园出发,被放逐的人类行进在一条冰封的大河上。冰冷刺骨只在其次,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冰上找不到吃的,看不到“希望”和“价值”。于是寻找希望的众人纷纷跑到岸边,在种种神明信仰的河滩上寻觅猎物。荒谬的少数人坚守在河流上,捕捞偶尔砸破的冰面下的鱼为生。

  叛逆的先驱尼采,先声夺人地在世间在冰封的大河上首判了对上帝的驱逐令,“上帝死了”。但在长久的日子里,人们完全不习惯没有神的生活,于是造出一些新的神祗,一些往往还不如原先那位仁慈可爱的神祗,如纳粹、如斯大林化的“马克思主义”……人不习惯过独身的生活,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可以依赖自由、平等和博爱来生活。而今,加缪接过尼采的天才,如推石不息的西西弗一样,将众神放逐出去,使命运成为人的事情。加缪向世人展示,人是可以单独而诚实地活着的,是可以仅仅作为人活着的人可以纯粹地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着。尽管有苦痛挣扎,也只是做一个纯粹的人的代价,对生命对现实对这片大地对人格而非神格的热爱的必然代价。

  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加缪从荒谬哲理的高度把人的态度概括为三种:

  其一,是生理上的自杀:在无法摆脱的阴影面前选择自行消失,而摆脱荒谬的重压与人生的无意义——这是种消极逃避、俯首投降的态度。

  其二,是哲学上的自杀,这是在精神领域里从现实面前逃避开,隐遁到上帝、来生、彼岸或神秘的天国去,从而进行自我理性的窒息与自残。

  而第三种态度,奋斗抗争的态度,则被加缪高度浓缩在了对西西弗神话的改写之中。人在荒谬境况中的自我坚持,永不退缩气馁的勇气,尤其是在绝望条件下的乐观精神与幸福感、满足感。

  加缪一直都在毫不留情、近乎残酷地剖析世界的荒诞,但却并没有陷入绝望的深渊,是因为他相信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与之抗衡。他一直在向我们展示人类的荒诞性以及在这种荒诞中的自我坚持和永不退缩,在绝望条件下的乐观、在绝境下的满足和幸福。

  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还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当西西弗站在山顶看石头再一次滚落的时候,也许只有在那片刻,他超越了自身的悲剧,从而将诸神抛在一边。也只有当西西弗“以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向那无尽的苦难”的时候,“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当西西弗使出全力再次将石头往山顶推的.时候,他一定是忘记了这种痛苦,并满怀着希望的,既然每一步都是由希望所支持,那么痛苦又在哪里?所以,在《西西弗的神话》结尾说,“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

  或许,一天有人遇见西西弗下山,步伐轻盈、吹着口哨,满脸的无忧无虑,还没有等这人开口,他就喊道:“喂,你瞧,我逮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 也许就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西弗斯的幸福。

  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诸神无法占据他的内心精神世界。同样,当荒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荒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西西弗斯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士。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斯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

  是否要自杀,是世上唯一的哲学问题。是否值得去生活,是一切问题的先决条件。是卑微的苟且偷生向生活妥协,还是昂起高傲的头颅向荒谬抗争?

  生而为人,在这个世上生活,挫折和磨难是理所当然。当天空的梦想轻拂过现实的海面,我们的心是否能经受住这起伏的波涛?为梦想而生,是天真又坚强的口号。在经历了许多人、许多事后,你是否还能记得当初的梦想?亦或是莞尔一笑、悔不当初。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西西弗,不断的将生活的巨石推上、下落、重复。不断的希望、失望、回归、憧憬。不断的爱、恨、情、愁。不断的追逐、体会、厌倦。不断的周而复始。

  努力去生活!有西西弗般的气概!巨石般荒谬的生活连同一个个曾经破碎的梦想不断的从山上滚下,唯有用信念和希望去抵抗、用爱和怜悯去疗伤、用勇气和智慧去抗争。

  我们真的应该直面现实的残酷,对人生的荒诞保持清醒的认识。

  “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加缪

  我想希望也就诞生于荒谬中的抗争吧。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 篇7

  地狱高山之脚,永远有一个身影:他推着巨石缓缓地登上山顶,然后看着巨石滚落,接着走下山,再把巨石推上山顶,然后又一次地看着它滚落……

  西西弗,一代君王却最终沦为一座山,一个巨石的奴隶,终生摆脱不了日复一日的命运,虽然没有受刑,但似乎精神的折磨要远远大于普罗米修斯肉体上的疼痛。

  我想过,若换作我,只有三种结局:要么我的身躯被巨石碾过,要么我会死于众神的怒吼之下,要么,我会战胜众神,重返人间。

  可是为什么西西弗乐此不疲呢?我曾经也想过这个问题,但今天,西西弗作出了回答。他说,快乐的并非推动巨石本身,而是在于他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即使在人间,天下又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清楚的明白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呢?

  看来我只能叹气了,但并非反对这样的观点。回首初二的一篇周记,我已经像这样日月年的复制粘贴质问过:你们何时是个尽头?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是谁在绕着谁旋转?想想每天我们都做些什么:听说读写,吃睡行学。能有什么新花样,再看的本质一些,无非是一堆堆聚在一起的、维持几万个日日夜夜的化学反应罢了。

  ——生活到底是在做一件什么事情?

  于是我也开始质问自己,那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呢?

  “也许,是一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吧。”我说,“在学校里,我永远也无法体味真正自由的生活。当我看见暴力事件时,我想出手相救,可我单薄的身躯又能挨上几刀?当我看见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之时,我想问他们这是一种怎样自由的感觉,可我又该如何教他们听懂人类的语言?当我仰望夜空时,我想触摸每一颗星球、每条真理,可哪一颗不是可望而不可即?我想结交一个不因利益而存在的朋友,可是人海茫茫,又何处寻觅?”

  “那你的生活还有什么价值呢?”

  “也许吧,我现在的生活可能没有价值,但在将来,我会一点一点地去实现。”

  于是自己都笑了,想来现在的同学之间,几乎是游戏、玩笑与学习把人与人之间的十字路口挤得水泄不通——会有价值吗——我需要空间!我早就想在这里装个红绿灯了,同学之间为什么不能让人生通行呢?何况脚下的土地与道路哪处不是生活?似乎只有我自说自话,看看西西弗,又有谁同他一道的呢?

  我在追寻人生终极的目标中,不断审视着自己,我适应了过去,适应了现在,适应了将来。我愈发地觉得自己可笑:我对创造了自己的一切愤愤不平,这种愤恨只可以使我沦为自己的阶下囚,只要我还存在,自己就无法冲出牢笼,可当我不存在的时候,这件事还有它存在的意义吗?

  这显然是矛盾的!

  自然地,便想到了太极图,似乎黑白黑白不停地旋转,可这一切,都来自于大圆的圆心!

  ——看似矛盾的事物内中必有同意的联系,必然有一切的一个结点!

  于是我明白,这内中必有捷径可走,既然我讨厌枯燥的人生何不去着手改变它?

  我对自己缺乏信心,缺乏勇气,缺乏一种得令则行的气概。我和西西弗一样,好不容易从初中楼的楼底爬上楼顶,现在却又要从头做起。

  ——我屈从于了所谓“众神”的指令。

  试想,如果原始人缩手缩脚对环境屈膝弯腰,我们现在又何以至此?

  也许,西西弗累了,没有时间冷静的思考。

  可是我有!

  诸神的指令我们永远也无法用肉眼辨别,但我们可以养精蓄锐,为自己的未来,位那本属于自己支配的命运奋力一搏!

  要知道,服从并不意味着屈从,低头并不意味着不再抬起,适当的.下蹲会使我们跳得更高!山鹰若无俯冲去,哪有冲天向日时!

  而西方人也体味到了这一点。他们崇尚自由,于是他们以限制自由为最大的惩罚——众神之怒可以高于任何暴君之怒。

  西西弗,你太傻了!你有力气一遍遍地推石上山,为什么不在山上挖一个大坑,然后把石头直接推进去?诸神并未说禁止挖坑或必须把石头推下山去哪怕它自身并未滚动啊!

  也许按一个固定的模式生活久了,人们是都会麻木的吧。

  但庆幸人们都不是一同的,人们中又反抗者,便有领袖,有跟随者便有被统治阶级。鲁迅是反抗者,炎黄是反抗者,列奥纳多是反抗者,他们与他们的追随者一起时,才有了成功!

  西西弗,你至少应当是自己的追随者吧!

  若按算卦的说,生命线、事业线、爱情线都刻在手心里,你若握紧拳头,便会发现,命运其实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只可惜西西弗的时空没有这样的观念。

  然而,荷马和加缪是乐观者,他们为西西弗所感动,把他奉为英雄;他们同情西西弗的遭遇,因此用文辞大加赞美。但这样近乎阿Q的观念并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一个人——一个本属于伟大的灵魂。

  我时常能看见眼前浮现出的一块古希腊石碑,历经千年而不朽。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辨,记载着光辉的篇章:

  “西西弗,这个受惩罚的君王,在被巨石囚禁的几百年中,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和体魄。一天,地狱中传出一声震吼,众神都从睡梦中惊醒。当信使回到奥林匹斯山时,气喘吁吁,只说了一句话:‘西西弗,走了。’……最终,西西弗在与死神的对抗中度过了余生。”

  如此,世人会评价说,西西弗放弃了罪恶的永生,用自己最后几十年找到了天堂的入口。

  是啊,西西弗,既然你眷恋人间的美好,就找个机会,重返人间吧!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 篇8

  当你站在山顶看人生,会觉得是连串的珠子,如此连贯;但当你像翻书本那样将人生一章一章拆分来看时,会觉得连接处如此粗糙劣质,犬牙差互,而这些就可被认为是人生的“荒诞之处”吧。荒诞一直在发生,人之在世即为荒诞,但即便如此,荒诞前进一步到底是什么呢?是软弱嘛?妥协嘛?又或者是寻找到一种连贯规律的状态一股脑地钻进去,依照时间顺序,未来继续荒诞。《等待戈多》是荒诞的,它给人们的启示或是是荒诞无尽头,亦或是我们在此谈论荒诞的尽头就是一种荒诞,所以整体放置在充满幻象的戏剧中去幻想。

  “人生是没有托辞的,荒诞的人绝不要说教”托辞即预示着理性思维的驾到,披上理性的新衣,以期渡过生命的`湍流,获得生命的真谛,但托辞最终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宛如致幻药物,沾沾自喜中堕入深渊悬崖。

  从工业轰鸣中带来的理性主义思维诛杀异己,形成绝对占有的这种极富有感性的行为、最大的冲动无疑就是对理性主义强有力的反讽,也是荒诞,由此理性也为荒诞,何为不荒诞?

  死亡是否意味着真正地脱离荒诞的羁绊,那么灰飞烟灭的宏观量子态的(人类)量子幽灵是否也存在荒诞?

  那么,死亡与自杀,也从来就是一个哲学命题。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相关文章:

陕西西安腊牛肉的做法08-09

陕西西安导游词01-07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05-22

《弗朗兹的故事》读后感04-30

《格列弗游记》读后感01-10

弗朗兹的故事读后感02-27

格列弗游记读后感12-05

神话寓言故事02-01

《格列弗游记》读后感6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