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读后感

时间:2024-03-17 13:29:58 诗琳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青山不老读后感(通用11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山不老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青山不老读后感(通用11篇)

  青山不老读后感 1

  《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读完后,我深受感动。

  是呀,老人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义无仅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地区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而且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他是这么艰辛的`工作。

  但是,人们随着破坏森林,滥砍滥伐,使可再生的森林资源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必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在生活中,不爱惜自然资源,不懂得保护环境的现象难道还少吗?

  是呀,课文中的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造福人类的精神,老农的精神不老,难道青山还会老吗?

  青山不老读后感 2

  读了《青山不老》这篇文章,我为文中的老人而感动。

  《青山不老》中老人为家乡的青山付出了许多,老人唯一的女儿几次让老人去城里享清福,但老人都不答应,最终把荒山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绿化了环境,最重要的是保护了环境,造福了人类。如果我们破坏环境就对不起老人了,因为老人退休了都没有答应女儿去城里享清福,老人一定想,趁自己还活着这段时间,得多种树,造福人类,让家乡的人们过上好日子。结果,文中的那位瘦小老头,在65岁那年,竟和七位老汉治理这条地处祖国晋西北的`大山沟,15年竟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青山不老读后感 3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用清新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创造了一片绿洲。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要保护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孙后代。

  我们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植树英雄:马永顺,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将生命献给青山。

  这些人使我感动。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老人与青山亲密无间,老人是青山的一部分,青山也是老人的一部分。青山不会老;老人也不会老——因为他有着对生命的热情追求和执着坚定的精神,还有,他实现了他的价值。

  青山不老读后感 4

  “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什么地方呢?这竟是中国的晋西北,干旱、霜冻、沙尘暴盘踞之地!

  我不觉惊诧了,“这样的地方,怎会有文章开头的`那一片绿色?”原来,是因为那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他在65岁时居然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

  在老伴过世时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要“绿化环境到死”的信念;在女儿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却不肯,并他坚定不移的相信种树便是命运的选择;他把屋后的青山认定为他最后的归宿!

  老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放弃了人生中一个常人最舍不得放弃的安逸。他从没有萎靡不振过,他把毕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命运的选择”,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放眼老人的一生:他的人生是充实的,还有快乐——因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快乐。

  青山不老读后感 5

  “书如药,善读书可治愚”。 “读书百遍,其义自明”。 “黄金为宝,知识胜于珍珠。” 是的! 这三句话多好啊。 书确实可以像药一样治愈人心; 读书多,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虽然金珠很珍贵,但书比金珠更珍贵,因为书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金钱。 因此,我喜欢读书。 最近又看了一篇课文——《青山不老》。 读了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感悟良多。

  《青山不老》一文主要讲的是山中一位老人。 面对恶劣的环境和生活的艰辛,他坚持下山造林15年。 15年来,绿化沟渠8条,建成防风林带7条,建林网3700亩。 这是何等的奇迹。 这一非凡的奇迹表达了老人坚持植树造林的决心,勇敢无畏、不畏困难的精神永远存在。

  文章中的老人,他已经81岁高龄了,女儿多次从城里跑到山里劝他回到女儿身边,让老人去城里享福,但是老人 没有离开,是因为他觉得在山上植树是缘分的选择,屋后的青山才是人生的归宿。

  文章中有很多好词好句。 例如:“窗外柳树参天。院子在沟壑里,满山都是树木。我们盘腿坐在坑上,就像坐在船上,被绿色的波浪包围着。当风来的时候 风吹过,树梢在波浪中翻滚,树叶闪闪发光。” 这句话描述了作者看到的植树造林的场景。 窗外的绿树,都是老人的功劳。 在这绿树成荫的`地方,作者仿佛变成了一艘小船,而这片绿色,也变成了一片“海洋”,作者仿佛在这片汪洋大海中划着小船。 读完这句话,我仿佛觉得自己也置身于一片绿洲之中。 看着一望无际的绿树,我的心平静了下来。 并且“他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了别的东西,他真的与高山共存,与日月同辉”。 短短两句,表现了老人勇敢无义的精神。 老人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人生价值。

  读了《青山不老》一文,我明白了,人要像老人一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决不能半途而废。

  青山不老读后感 6

  那一天,烈日炎炎,土地又干又硬,老人拿着铁锹开始刨地种树,龟裂的大地仿佛历经风霜后老人脸上的皱纹,那么清晰的深刻,那么无奈的哀伤。

  在烈日炎炎下,老人行走在又干又硬又烫的土地上,额上的汗珠吧嗒吧嗒地落下,老人却毫不在意,仍旧行走在骄阳下的黄土坡上,一步一个脚印。唉,望着老人那被岁月刻满了生的皱纹的脸,黝黑黝黑的,我知道,那是日夜奔波劳累所留下的痕迹,似乎在诉说着老人走过的'艰辛。老人本该享受家里的幸福,安享晚年,却顶着太阳出来,在黄土坡上种树。谁会不为这一幕而激动呢?

  谁的心灵不会抽搐一下呢?

  与老人相比,我的汗水和付出实在微不足道。如果我给的话我会得到回报的。我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青山不老读后感 7

  十七年前,初中一年级,我第一次在课本里读到陆定一同志写的《老山界》这篇文章,当时并没有人告诉我老山界在什么地方,只是对文中描写夜晚景色的段落印象颇深。十一年前师范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教初中一年级,做老师的我在备课时第二次读《老山界》,此时为了上课查阅了一些资料才了解到老山界原来就在我所在的广西北部与湖南交界之处,但具体在什么位置还是不得而知。二年后我调至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工作。才真正知道一直这么熟悉的老山界原来就在身边,老山界就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内,从此我便经常宣读这篇文章,每读一遍就有一种新的感触。今晚又翻出原来发黄的课本,找到曾经背过、默过、考过的既熟悉又略感陌生的《老山界》,细细品味,再次阅读它时心中的感触,无法用言语和文字表达。

  陆定一同志在文中所描述的贫穷的瑶民连饭都无法吃饱,苛捐杂税繁重,被汉人赶得到处跑的现象已不复存在,解放后在党中央的.富民政策指导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现如今华江瑶族乡的瑶族同胞在广西四十八个少数民族乡中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已名列前茅,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之乡,竹海密林出金银,瑶族同胞安居乐业,幸福安康,这一点也许陆定一等老一辈革命家翻越老山界时也未曾想到。瑶乡处处在变,陆老也未曾想到老山界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唯一没有变的是地名雷公岩这个千古不易的地方,巡山时我曾亲身体味过它的陡峭,“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是悬崖”与陆老文中描述的一模一样,非常难爬,两腿发软,好象前面有一根草拦一下就要拌倒,气也接不上,心脏似乎要跳出来,浑身汗水浸透,汗水流到眼中,辣得眼睛也难以睁开,这时真想放弃不干了。站在石梯上休息,我耳畔似乎听到当年摔下山崖的马匹凄惨的尖叫,眼前似乎浮现出当年红军长征翻越雷公岩、老山界的情景,当年红军连饭都没得吃,照样攀过了,现在我们的条件比他们好多了,想到这些咬紧牙关,鼓足勇气终于战胜自己。从此以后工作中每每遇到困难,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起陆老写的《老山界》,想起老山界精神。每次登上华南之巅,雄峙绵绵老山界时,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翻越过的老山界依旧那么巍峨,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依然在老山界上空荡气回肠。我常想,红军那么困难都挺过去了,和平年代难道连一个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我们都保护不好,建设不好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弘扬老山界精神,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定会建设成为广西的领头雁,成为全国一流的保护区。

  再读《老山界》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青山不老读后感 8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一部分。散文家、政治家梁衡的作品《青山不老》向我们诉说了这个道理。

  这篇短文主要讲,“我”经常去一座山上的山沟里,山上全都是树,像绿色的大海。而这条山沟是西伯利亚大风常常肆虐之地,干旱、霜冻、沙尘暴已不稀罕,县志记载台风能吹起牲口呢,而住在山沟里的'瘦小老头却排除千难万险,不享清福,留在山重做绿化,似乎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文中的老人作为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我真是佩服那位老爷爷,他的生活直到八十几岁都没有人照顾,而且与他共同治路七位老汉,已有五位已经去世了,就连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可敬的老伴也过世了,但他不被感情所束缚,坚持默默守护着自己居住的山林,山林已经可以抵挡凶猛的山洪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

  青山不老读后感 9

  读《青山不老》有感今天,我读了作者梁衡写的一文——《青山不老》,并深有感触。

  本文主要讲了:在中国晋西北,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这山沟里任意破坏,也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这么厉害的风暴,使那坐在作者对面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读完课文,我觉得老人很伟大,为了让这里不再有自然灾害,就组织了七位老汉治理这条沟,现在有五人离世了,他最可敬的老伴也同样过世了,老人在这样失去老伴而又孤独的环境下,并没有放其他植树的选择,他的'女儿特意来接他去享清福,可他也没有走,那清闲安适的生活他却不要,15年,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个奇迹太了不起了,而且还用林业资助每户村民都买了一台电视机,是啊,老人为了村民,什么都能奉献出去。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青山中得到了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远不老,青山也是不会老的!所以我们要学习。

  青山不老读后感 10

  读了《青山不老》这篇文章,我感触颇深。

  在中国的晋西北地区,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哪里的环境条件非常恶劣,是大风、沙尘暴等的盘踞之地。在这么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一个八旬的老汉竟创造了绿洲。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老人年年老瘦小,失去同伴,孤苦伶仃,只有屋后的青山和他做伴,青山上他亲手种下的一颗颗绿树与他为友,她在山中的'生活过的单调而乏味。早起、吃饭、种树、吃饭,晚上吸一袋烟,睡觉。这就是老汉的一天,他完全可以下山在女儿家里享清福。但是他并没有这样想,他要一直种树,直到他爬不起来为止。

  他是一个无私的老人,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一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是一个不辞劳苦,坚持不懈的老人,他要一直种树,直到他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位可敬的老人已经与他屋后的青山融为了一体,青山就是他的生命。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就像那屋后的青山,永垂不朽。

  我相信,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读后感 11

  读了《青山不老》我为文中的老人而感动。

  《青山不老》写了:老人为青山付出了许多年青春,把青山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与环境作斗争,绿化环境,保护环境。老人不容易才绿化了青山,造福人类。如果我们破坏环境就对不起老人了。老人的女儿几次让老人享清福,但老人都不答应。老人一定想,自己还活着这段时间,得多种树,造福人类。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不顾自己为别人着想。

  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我们的植树英雄:马永顺。国家需要木材,马永顺伐树36500棵。他为了补回这些树,每年春季都植树。1982年马永顺还有8000棵树没栽上。有人劝他:“你种那么多树要享清福了。”但马永顺坚决不要。他坚持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最后就成为一名植树英雄。

  我明白了要保护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样人类可以继续住在这个星球上。文章开头便让人感到了浓浓的绿意:“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然而,文章所说的这个地方,竟是中国的晋西北,竟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竟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恶兽盘踞之地!读到这里,我不禁心中好生疑问:“这样的地方,怎会有文章开头的那一片绿色?”没有错,这绿洲的.出现,是因为那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65岁的他居然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老伴过世,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绿化环境到死”的信念;他的女儿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这不是81岁高龄的老人应得的回报吗?人老了,过平静的生活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但是,他,不肯。

  他坚定不移的相信种树便是命运的选择,他执着地坚持着在旁人看来有些可笑、不现实的宿命,把屋后的青山认定为他最后的归宿!老人已跨过了八十岁的门槛,却还有宏伟设想:继续栽树......他这样实现人生的价值;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原本,他(她)(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他(她)要通过追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放弃了人生中一个常人最舍不得放弃的部分:逸。他从没有萎靡不振过,他把毕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命运的选择”,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放眼老人的一生:他的人生是充实的,还有快乐——因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快乐。老人对青山深深地爱着:他创造了它,它也帮助了他——它给了他信仰:坚持自己的抉择。老人与青山亲密无间,老人是青山的一部分;青山也是老人的一部分。青山不会老;老人也不会老——因为他有着对生命抉择的热情追求和执着坚定的精神,还有,他实现了他的价值,实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

【青山不老读后感】相关文章:

青山不老教案04-03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反思19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2-07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2-23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4-19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5-06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6-18

《青山不老》读后感01-22

青山不老读后感02-04

青山不老读后感04-25

《青山不老》读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