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

时间:2022-03-01 17:21: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史记读后感汇编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史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记读后感汇编15篇

史记读后感1

  近日,我又回顾了《史记》。在这次阅读中,我的收获及感受都与上次大不相同。

  《史记》这本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合称为史学“双壁”,文学家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的事,都要有勇气尝试,不能连推荐自己的勇气都没有。一个人只有尽了100%的努力,就算没有收获,也不会留下遗憾。生活中,我也要善于毛遂自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磨练自己,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鸿门宴》这个故事我也同样喜欢。主要说了项羽想利用吃饭的机会杀刘邦,让项庄舞剑,意在蓄谋杀害。但项羽优柔寡断,刘邦识破诡计,借上厕所之机在侍卫护送下逃跑。因为项羽的优柔寡断,把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刘邦,最终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在江边自刎。我从中懂得了“该断不断,必受其乱”的道理。我以后做事要干脆果断,不拖泥带水,练就雷厉风行的.办事习惯。

  《勾践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我也读得津津有味。一听故事名字就可以知道故事的大意。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在屋内挂一苦胆,每天都要尝尝苦胆的味道,以激励自己,力图雪耻。最终勾践一举打败夫差。生活中,我们也要发扬卧薪尝胆的精神,激励自己,永远进取。五年级时,我的英语成绩跌入了最低谷,创下了79分的记录。徘徊、失意之后,我提起精神,在Sarah老师帮助下,虽然没有天天尝苦胆,却时刻提醒自己,要奋发、要图强。现在已经提升到98分。

  《史记》里面,太多的故事都让我难忘,太多的故事都让我深思,它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同时也是人生中的一条条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

史记读后感2

  捧起《史记》,动魄惊心;放下《史记》感慨万千……

  《史记》记载了3500多年的历史,上至古时代时传说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作者司马迁妙笔生花,再现了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故事。书中许多人物的品质也值得我们学习,如: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赛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然……

  在《史记》中我最喜欢的片段就是《项羽本纪》。《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在走到绝路时,还能为骑士表演突围、斩将、夺旗,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是弥足珍贵的。但最令我感动的还是项羽在与爱妾虞姬诀别时,一遍又一遍的慷慨悲歌、泪流不止。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还有着这样的儿女情长,在我看来,这正是一个英雄最必不可少的东西——情义。

  说到情义,那一定少不了伯牙和钟子期。他俩的情义可谓是家喻户晓,令人羡慕。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情义的名言,比如宋代王安石:人生乐在相知心。还有唐代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见情谊是多么的重要。

  历代文人对《史记》都有着很高的评价。鲁迅称他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足以体现他在历史文坛的`地位。且史记还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用纪传的形式记录了西汉武帝前的各色历史事件,改变了如《春秋》等编年体格式记叙方式,开创了文书编纂的先河。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便是这个意思。读史,就是从前人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吸收营养。

  且《史记》中有许多其他史学家不敢写的内容——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这很容易招致杀身之祸。然而《史记》却完完整整的将他们收入书中,用犀利的语言,写真实的故事,绝不带半点阿谀奉承之味。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啊。这也许正是《史记》为何如此珍贵的原因所在。

  历史如梦,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辈当努力,谁与争锋!

史记读后感3

  寒假里,我读了许多书,其中,对我感触比较深的还是《白话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转体通史。

  《白话史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最初没有固定名称,一般称为《太史公书》。“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只是美称。

  《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就是出自《史记》中的《周本纪》。《周本纪》讲了:有个人叫弃,她的母亲是邰氏的女儿,叫姜原。由于姜原出门到野外,看到巨人的足迹,就想用脚踩踩巨人的足迹。一踩上巨人的足迹,就感到身子一震,好像怀孕了一样。日后就生下了个儿子。姜原认为很不吉利,想把他扔掉。可无论扔到哪里,都有动物帮助他。姜原认为他很神异,就养大他。因为最初想抛弃他,所以给他取名叫弃。弃的后代有个叫姬昌的,他敬重长辈,慈爱晚辈,对待手下的人也很好,于是就有许多才士归附他。

  后来因为纣王倒行逆施,贪恋财色,在姬昌的带领下,百姓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可最后还是由于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听从了一个大臣的荒唐意见,点燃烽火,让大臣们匆忙跑来,却发现什么事也没有,终于让褒姒笑了出来。周幽王很高兴,还赏赐了那个大臣。可是有一次,敌人真的'来了。虽然周幽王及时点燃了烽火,可是大臣们不相信,没有及时救援,使周朝从此灭亡了。

  我觉得里面的姬昌是个真正的君子,可周幽王很糊涂,为了让褒姒笑一笑,赔上了整个周朝。先辈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葬送了。

  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和它相类似的例子。有些年轻人,不好好生活,不好好学习,抵不住电脑游戏的诱惑,经常花钱去上网,然后导致上网成瘾,一有钱就去上网。经常上网不仅弄垮了身子,还伤害视力。没钱时,还会去偷钱、抢钱,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史记读后感4

  前不久看了王立群老师的读史记,其中就说到了项羽的故事,项羽是古代著名的人物,可以这么说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重要的功劳,中国历史上许多成语与他有关系,我们熟知的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都是与他有关系的。

  项羽的祖父是楚国著名的大将军项燕,项羽的父亲没有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是由他的伯父项伯养大的,项羽小时候对读书没有兴趣。等项羽看到巡游的秦始皇的.时候说了我可以取而代之。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承了皇位,二世昏庸无能,百姓民不聊生,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后来刘邦项羽也纷纷加入,最后同样是楚国人的刘邦和项羽成为灭到秦朝的力量。

  当天下初定,刘邦和项羽却起了矛盾,于是刘邦和项羽又经过的几次的战争,大部分时候,刘邦被打的惨败,然而每次打败以后刘邦的政策就是逃跑,有一次连妻儿老小都不要自己一个人跑了。等到后来刘邦和项羽决定和谈,这个就是著名的鸿沟之盟,项羽相信了刘邦率先撤兵,然而刘邦的谋士给刘邦出了主意,让刘邦反过去打项羽一个措手不及。

  结果项羽被围,后来项羽冲出了包围圈,带着两百个子弟兵仓皇出逃,但因为路上被骗,最后项羽一个人还是冲到了乌江边,乌江亭亭长想让项羽过江,然而与刘邦不同项羽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后选择了乌江自刎。

  读完史记这一段其实觉得有点可惜,论文化和武功项羽绝对在刘邦之上,然而项羽却过分自信。最后,没有一个人相信他。面对失败刘邦选择原地爬起,而项羽却因为失误一次选择自杀。

  在人生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千万不要选择和项羽一样的道路。

史记读后感5

  还记得那天,快递员叔叔给我送来了一份惊喜——我最爱的漫画书到来了。打开包装,《漫画史记》鲜明简约的封面立刻吸引了我,随后我似乎穿越了时空一样,被卷进了惊心动魄的楚汉争霸世界。

  《漫画史记》这套书一共有十二本,每本里的故事都非常精彩有趣,让我目不暇接,意犹未尽。不过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刘邦项羽》。秦末汉初,反对秦朝暴政的队伍如洪流般袭来,经过数年的纷争,天下的命运逐渐掌握在两个人的手中:一个是青年英雄项羽,一个是平民诸侯刘邦。几番交战,刘邦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但是最后,刘邦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夺得了天下。而项羽呢?最后他却乌江自刎,灵魂则在天堂那享受着大鱼大肉。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动物大战,大象战猴子,老虎战毒蛇……

  仔细想去,故事中的项羽纯粹就是一个勇夫,胆大心小,只会用武力去解决问题,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比如项羽带兵起义时,明明是自己指挥出错,却死不承认,反而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最后自刎乌江。而刘邦心怀天下,善于用人。他利用平民时结交的萧何、樊哙等能人帮助自己建立汉朝,他又在萧何、张良等贤人的辅佐下,拉拢了多位诸侯,最终赢得了天下。

  闭上双眼,我细细品味着每一个细节,每一张图片,真的是精彩纷呈,就像一枚枚精美绝伦的小印章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想着想着,我笑了。想起我的小妹也是个小怪人,从来不听别人的劝告,不是经常把门反锁,就是老是把家里的摆设弄坏,结果别人批评她的时候,老是嘟着小嘴巴,不承认自己的错误,都怪门的`不是,摆设的不是,听得我们好无语。她如果少点项羽的武断和自大,多点刘邦的耐心和智慧,估计会更可爱吧!如果项羽和刘邦知道我把他们跟小妹相提并论,他们又会有什么反应呢?

  这套漫画历史书真的很有意思,语言幽默,通俗易懂,笑笑过后还能让我们认识不少的英雄人物。同学们,你们也赶快去读起来吧!

史记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史记》的书。这里面的所有故事让我明白做人应该怎么做;明白了哪些是明君,哪些是昏君,我的感悟真的很深。

  这个《史记》它主要讲了历人物的功过和是非,一些篡权夺位的人;一些功绩很高,下场却很惨的`人;一些后宫干预朝政的人和一些从小努力奋斗的君臣。即称赞了历优秀人物,又揭露了丑恶的现象。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想是:有些帝王可真是残忍,比如:商朝最后一位帝王纣,为了让妲己开心竟用炮烙烧大臣,挖比干的心,还有更惨的,把他们的肉剁碎,骨头给狗吃,用肉做大饼让他们的儿子或父亲吃,;周幽王,就为了让褒姒笑一笑竟然点燃如此重要的烽火,虽然千金难买一笑,但也不用这么过分把!最终还是自食其果,像这种昏君还多着呢。简直是数不胜数!

  因为他们的坏,才能体现明君的好,比如:黄农氏,为了要医治百姓,让百姓可以吃上即好吃又无害的东西,竟然用自己的生命当赌注,勇试百草,还教他们如何耕种,敢问,历有像黄农氏一样的明主吗?我很敬佩他;唐尧,他重用贤才,不用小人他不因为丹朱是自己的儿子就让他当君主,他禅让贤让虞舜这样的孝顺的人当上君王。在远古时期,在五帝的统治下,这个世界是远离战争的,过着这样和平的日子,这才是百姓向往的世外桃源。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体现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无论是体列还是写作风格都影响着后代史书的撰写和编纂。所以这本书被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读后感7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的心血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是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产生了影响,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司马迁的笔下,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他们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那些平淡简洁的语言,却让人读起来仿佛置身于其间。

  走进《史记故事》,那些王侯将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跃然在纸上。有的圣明贤德,有的残暴不仁,有的英勇无畏,有的昏庸无能……尧舜的开启圣得,商纣王的酒池肉林,残酷刑罚,周厉王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楚汉双雄的风起云涌,廉澜的'将相和,很多很多,让人走在历史的长河中,仿佛看见了司马迁在奋笔疾书。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祖先的智慧,祖先的创造,祖先的无私奉献。我们中华民族能长盛不衰,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无私精神的照耀。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做人要从小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制定奋斗目标,为将来做好优良基础。

  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会很容易跟着司马迁的思绪,为那些热泪盈眶的悲剧英雄感动,又为那些贪图便宜的小人愤慨。

  困难与挑战给人挫折,却能让人奋进,而保守虽暂时保身,但却会让人堕落淘汰。所以我们遇到挫折,就要做一只勇于同风暴拼搏的雄鹰,展翅高飞。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看到风雨时候的阳光

史记读后感8

  在历史的长河中,《史记》记载了一些丰富的历史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是我收获不小呀。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秦始皇到唐朝这一段期间,是这本书的重点在这里面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和他人李广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

  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不畏惧。

  这么一位可敬的大将,在最后还是自尽了,哎,这是可惜中的可惜。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历史中的宝书,可贵的史书。

史记读后感9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从五帝到丝绸之路,从大禹治水到张骞出使西域,司马迁完成了这部大著作:《史记》。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至极,每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史记》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有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残暴的昏君——纣,人人得而诛之。更有昏庸无能的周幽王,还有许多人被司马迁描绘的淋漓尽致,有卧薪尝胆的勾践,百战百胜的韩信,一生流离漂泊的孔子,也有自刎乌江而死的项羽,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讲了许多故事,让我从中受益。

  我最喜欢读项羽本纪,他豪气仗义,在安阳夺师,仅用八千子弟兵便把九路秦兵打得落花流水,久战久胜,只因在鸿门宴中项羽没有杀死刘邦,而被刘邦逼到乌江自刎,我真替他感到惋惜,一代将军壮志未酬。

  我更为周武王灭商纣而叫好,纣王居功自傲、穷奢极欲,天下百姓叫苦连天,西伯侯励精图治,暗暗储备力量,最后在纣王众叛亲离的时候,将商纣取而代之。

  司马迁吃尽苦头,编著了史记,让我深刻了解了中华古代文明的历史,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让我体会到中华古代文明的`历史,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让我体会到中华历史的悠久文化。我知道了要以德服人,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接近你,反之,就会有人离你远去,我最佩服的是韩信,机智勇猛,会忍。我就应向他学习”忍“,我以前一点小事就暴躁起来,如果我会忍的话就不会乱发脾气了,只可惜韩信被小心眼的刘邦害死了。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一定要悟出每个故事的真理,让我自己也成为故事里的英雄人物。

史记读后感10

  我看书,从来都是走马观花,根本不去品味里面的文章,但好书却是例外。现在,我正在读《史记故事》,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

  《史记故事》这本书是我从班级图书角里借的。我被它的封面给深深吸引了,暗紫色为主调,中间一个披着黑色披风的少女捂着自己的手臂,血正从那流下,图画上面就是书名,四个黄色的小字——《史记故事》。我翻开了它,粗略地看了几页字,我的心瞬间被它牵住了。我如获至宝,确信,它就是我一直想找的那本好书。我如饥似渴,埋头苦读起来,除了学习,这本书就成了我的世界!

  花了两三天的功夫,我终于看完了这一本书,细细回想书里的'内容,许多小故事都令我感触很深。印象最深刻的,非《越王的故事》莫属了。故事讲了越王、吴王打起了仗,吴王战败了,死在了越王的手下。吴王的儿子成为了新一代吴国的君王,他誓死要为父亲报仇,便培养了一批一批的精兵,而越王因骄傲战败了,后他投降做了吴王的臣子。吴王又因太自大使吴国败在了每日都”卧薪尝胆“的越王手上,最终,越王占领了吴国。

  吴王为什么会战败?因为骄傲。越王为何当年被逼”会稽山“?因为骄傲。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许多例子。有些同学,考完试后知道自己的分数高,就洋洋自得了。于是,下次考试就”落榜“了。还有同学受了老师的表扬,骄傲自大了,后一天,老师便批评他(她)了……但凡种种,都是骄傲带给我们的损失啊!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啊!这是我们须终生牢记的一句名言!

史记读后感11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写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认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仅仗义疏财、劫富济贫,而且对君子赤胆忠心,像有些为了自己的国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真可谓是有去无回。虽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表现。

  在《史记》里,我认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从浊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大诗人,他知识非常渊博,口才也很好,无论是对外交际,还是管理内政,他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楚怀王很赏识他。可是,屈原的才华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得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地疏远了屈原。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长诗《离骚》,多年来屈原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读了《史记》后我才明白,原来在古代所谓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仅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们一心只为王,他们如果没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这让我深刻地了解到了一个决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内,都是因为堕落的现象,导致有些人只想着个人利益,才会让那些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惨的下场,也许在古代,皇权才是最重要的吧……

史记读后感12

  毛主席爱读《史记》,因为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因为它的作者——司马迁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够妥帖的安排史实。

  司马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走访名山大川,拜访乡里老人,搜集了十分丰富的历史资料。他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几乎每篇史记后都有发表意见的“论赞”,哪怕身“在阘茸之中”还希望自己能“卯首舒眉,论列是非”。读《史记》,不仅是读其中的历史故事,更是要在那一篇篇凝结着作者心血的“论赞”中感受司马迁哪怕身受奇耻大辱还要为理想苟活的.伟大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明代方孝孺曾评价《史记》“如决江河而注之海,不劳余力,顺流直趋,终焉万里;势之所触,裂山转石,襄陵荡壑,鼓之如雷霆,蒸之如烟云,登之如太空,攒之如绮縠,回旋曲折,抑扬喷伏,而不见艰难辛苦之态,必至于极而后止”。它气势磅礴,“拾遗补缺,成一家之言”,它“不虚美,不隐恶”。

  都说“史不写当代”,可身为推翻了秦朝的汉朝臣子,既肯定了秦朝的历史意义,又批判了当朝皇帝刘彻迷信求仙的事实。不惜得罪统治者也要写出真实的历史。正因《史记》有这种突出的成就,才使它高标独树于我国史林。他是一颗不落的星辰,永远照耀在历史长河之上;它是不倒一棵树,上面结满了历史的硕果;它是一座山,永远矗立与世界文化之林!

史记读后感13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中国伟大的失血著作之一,又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经,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分为四个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其中最精彩的便是记叙人物的列传了。

  拿《刺客列传》来说。提起刺客,一般人可能认为只是暗中偷袭,附和权贵,唯利是图,卑鄙无耻的小人,但读了《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后,你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在《刺客列传》中,有着豫让为智伯报仇的忠,也有聂政报答严仲子的义。其中聂政刺杀侠累后为不连累家人,竟自己剥掉面皮,令人感动。荆轲,曾是一位平民,被燕太子丹器重,后来在明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情况下仍为太子丹行刺秦王。

  再说说《孟尝君列传》。孟尝君田文,门下宾客众多,其中不乏鸡鸣狗盗之徒,这些被别人认为不务正业,品行不端的人,竟能在孟尝君遇难时帮他逃脱困境。

  其实,在《史记》这部千古著作的`背后,还有着司马迁本人的努力。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世代史官的家族,自幼受父亲司马谈的熏陶。司马谈为汉武帝时太史令,他深感处于国家一统,国力强盛,百废俱兴的时代,却未能写出一部像孔子《春秋》那样的传世之作。于是临终前交代司马迁“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三年后,司马迁继父职担任太史令,为了撰写史书,司马迁可谓是耗尽了毕生精力,他大量搜集文献资料,二十岁就开始四处游历,足迹几乎遍布了西汉王朝的全境,考察过很多古代遗迹,搜集了诸多古代逸闻,从而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素材。在这期间,他还曾受宫刑的痛苦和耻辱,但这也使他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从此司马迁的目光更敏锐,更有洞察力,也更专注于完成这部卷帙浩繁的史学著作。

史记读后感14

  这个暑假,我读了不少书,有《八十天环游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史记故事》,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则是《史记故事》。《史记》被鲁迅誉为”史记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既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它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逼真的历史场景——硝烟弥漫的战场、繁荣昌盛的唐朝,也让我看到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项羽、刘邦、廉颇、蔺相如……这些故事扣人心弦,看得我心情跌宕起伏,有时心旷神怡、有时神情紧张、有时无可奈何……

  《史记》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鸿门宴“。谈到楚汉之争,最出名的不外是鸿门宴,”鸿门宴“说的是项羽、刘邦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独霸天下的心,因此举办了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就是著名的”鸿门宴“。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得知樊哙是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站着喝完了,项羽又问能不能再喝,樊哙说,臣连死都不怕,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乘机一走了之。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刘邦的圆滑柔韧、张良的机智沉着、项羽的坦直粗率、樊哙的忠诚勇猛、范增的果断急躁。

  读了《史记》,不仅丰富了我的见闻,增加了我的知识,还对我的写作有着莫大的帮助。读书真好!

史记读后感15

  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我们身处的地方是一片延绵了上千年的肥沃土地,是一个拥有着”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的豪迈气息之国度,是一个散发着东方神秘气息的九州之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完《史记》后,更是深刻感受到了这段从夏到西汉这漫长的3500年历史的豪迈,悲壮和辛酸。

  鲁迅先生曾在文中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也许项羽便是例外,他定是一位英雄,一人在上,万人在下,为了大好江山奋力打拼;也拥有着韧性的反抗和敢单身鏖战的精神,面对上万追兵毫不胆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含恨而终。他完全可以选择搭船回家修身养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卷土回来重新报仇,但却并没有这么干,仅仅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杀掉船夫,封住了自己的唯一退路与敌军死战到底。我们可以说他就是傻,为了面子连命都不要,但我认为这更是一种性情中人的表现,他不愿放弃的精神令人敬佩。在中华文明之中如项羽般为追求正义二字所谓的英雄又哪只一个?姬昌父子召集兵力抵抗在当时强大的商王朝为的是因为炮烙之刑惨死的冤魂,为的是比干的'一颗赤胆忠心,勾践夫妇卧薪尝胆,为的是报灭国之仇,重耳在外流浪多少载,为的是重登帝位流传千古;哪怕是太史公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自选宫刑,强忍着屈辱坚强生活,他们所做的一切又何尝不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呢?

  ”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在我们看来高高在上的《史记》,细细品读后更是一本揭示了跌宕人生的故事集。那一句句太史公曰令人记忆犹新,永远铭记在心。其实,《史记》又只不过是我们泱泱中华的一部分罢了,无数发生在西汉后的激昂历史也会令人好奇心倍增,也许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史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史记读后感 读后感《史记》11-16

〈史记〉》教学反思01-04

《史记》选读教案01-16

《史记》的阅读心得02-11

史记阅读心得05-14

《史记》读后感08-24

史记读后感09-10

《史记》读后感10-06

史记读后感09-21

史记的读后感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