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2-08-23 09:22: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弟子规》读后感(精选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弟子规》读后感(精选15篇)

《弟子规》读后感1

  从小受到爸爸读书的影响,我一直对中国的古籍比较感兴趣。记得刚上幼儿园那会儿,父母经常会给我买一些带有卡通图片或者漫画的古代诗歌、三字经之类的,在那么多的书中,我对《弟子规》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这也是我最爱额书。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许多追崇西洋文化的华人常以不屑的态度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然而,他们的想法是极其肤浅的。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不过时,还能使我们变成更加完美的人。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爱惜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

  小时候,爸爸妈妈每天都给我读一遍《弟子规》,并细细解释其中含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虽然当时有一些迷惑,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也渐渐地领悟其中的道理。《弟子规》指的是做一个好学生好子女应有的`标准。“孝”时孝顺。“悌”时兄弟间彼此诚心相爱的意思。从父母那儿学到的传统儒家的道理,如待人以礼,孝敬长辈,为人真诚等,让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西方文化固然是好,可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可比拟的。我很庆幸自己生在了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里,也很庆幸有那么多的先贤留下无数精华,教导指引我们。

《弟子规》读后感2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叙,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们达到的准则,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学习,如何讲究文明和礼貌。

  《弟子规》全篇十分短小,仅1080字,却蕴含丰富,它总分为七大部分,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亲人有病,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出则悌”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样,为人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谨”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小事上也可以体现你和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使别人眼中的我们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谦谦君子。“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直言不讳,不要喜怒无常。“泛爱众”告诉我们,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喜新厌旧,要爱每一个人,要心胸宽广。“亲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要勾心斗角,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余力学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听讲时要认真,学习时要努力,写作时心态要端正,要心无旁物。但这一章中说的.“非圣书,屏勿视”我不能认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难免使人知识面过于狭窄,失去读书的乐趣。

  弟子规用平实的语言讲了很多大道理,让今天的我们深受启发。

《弟子规》读后感3

  阅读弟子规我们会一次次受到感动,使我们感悟最深的,也许就是人间的真谛。使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父母呼,应无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不正是古今流芳百年的孝敬父母的文明行为吗?是呀!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往往在吃穿方面挑来拣去,这不正是俗话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吗?”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我们一起仰望这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我们需要更多的互动,来交流彼此的心扉。我们需要那一抹温柔的微笑,来包容对方。我们需要伸出每一双手编织美丽了未来!让爱伫立在心中,要我们拥有偕同前进的梦想,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由此,我们也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关心,照顾了我们一辈子。让我们也关心他们一点,尊敬他们一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这份情。

《弟子规》读后感4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从上学期开始,我们一遍遍诵读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规》,一次次聆听着《弟子规》给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规》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给了我很多收获,很多启发。

  《弟子规》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亲切教导,下面,我就来谈谈让我体会最深刻的一条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时候,你应该及时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时,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时,你应该静静地听,即使父母错了,也不能责怪他们。但对照我的行为却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妈妈叫我去吃饭,我一直没有应声,直到妈妈走过来,我才及不耐烦地答应了。但是,自从我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样过了,因为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规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默默地开导着我们,让我们健康的成长着。读了《弟子规》,让我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密钥,指引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丰富我的知识,充实我的生活,让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这些,《弟子规》中的许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感悟、体会的,只要同学们认真体会,一定会悟出其中蕴藏的许多“瑰宝”!

  同学们,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弟子规》吧,他会教导我们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它就是我们身边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校园沉浸在《弟子规》的洗礼中!!!

《弟子规》读后感5

  开学初,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一本经典书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

  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此书堪称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生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它充分体现出了做人要讲信用,

  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是不可取的。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曾经对电脑游

  戏十分着迷,只要一碰到鼠标,我就完全沉浸在电脑游戏的世界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与妈

  妈约定的结束游戏的时间一拖再拖,为此,妈妈大发雷霆,我才不得已关掉了电脑。如今,我学习了《弟子

  规》,想想先人们的教诲,反省我的行为,我感到非常的汗颜,做人是应该讲究信用的,信用是一个人的.做

  人之本,如果一个连信用都不讲的人,他又怎么能够立足社会,成就一番事业呢?《弟子规》使我认识到了

  我以前所作所为的不足,我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弟子规》时刻警醒自己,做到诚实守信,多一些精

  彩的细节,少一些失信的言行多一些靓丽的风景,少一些违约的承诺。向着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懈地去努

  力、去拼搏,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光彩。

  总之,通过学习《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我要把其中学到的道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弟子规》读后感6

  弟子规是国学启蒙经典,也是对小学生启蒙教育中养成良好习惯的熏陶,学习最重要的事情不光是刻苦勤奋的付出,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阅读弟子规,从中获取国学素养和思想,大有裨益。

  一直想阅读弟子规,但总是不得空闲,今天我阅读了《弟子规》中的“谨而信,泛爱众”这一句,特别有感触,谨而信告诉我们不仅在做事的`时候要谨慎一些,不能麻痹大意,让我们学会从细节着手,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而且还要懂得诚信,诚信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做一个诚信的人,这是优秀的传统美德。

  平时,我们也常说中国人缺乏信仰,也成为了一个社会话题,的确,我们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导致了这个结果,因此复兴国学是多么重要。而“泛爱众”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博爱之心,可见,缺失信仰只是我们没有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罢了,并不是自古至今就如此。因此,我们要学会关爱同学,推己及人,让自己具有博爱之心,爱自己,也爱他人,做一个有爱心的学生。

  读弟子规,就是要传承和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因为:少年强,则国强。可见,阅读弟子规不仅是为了学习,更是对国家的复兴有积极的意义。

  在这里,我推荐每个人都阅读弟子规,尤其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领悟国学的奥义,为复兴国学文化做出一份贡献!

《弟子规》读后感7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此书堪称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生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它充分体现出了做人要讲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是不可取的。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以前对电脑游戏十分着迷,只要一碰到鼠标,我就完全沉浸在电脑游戏的世界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与妈妈约定的结束游戏的时间一拖再拖,为此,妈妈大发雷霆,我才不得已关掉了电脑。如今,我学习了《弟子规》,想想先人们的教诲,反省我的行为,我感到十分的汗颜,做人是就应讲究信用的,信用是一个人的做人之本,如果一个连信用都不讲的人,他又怎样能够立足社会,成就一番事业呢?《弟子规》使我认识到了我以前所作所为的不足,我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弟子规》时刻警醒自己,做到诚实守信,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失信的言行多一些靓丽的风景,少一些违约的承诺。向着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懈地去努力、去拼搏,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光彩。

  总之,透过学习《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我要把其中学到的道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弟子规》读后感8

  上小学以后,老师教我们读《弟子规》,还一边教我们读一边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学完了《弟子规》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和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爱护。有一天,我在学校看到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因为有一个小朋友骂她伤心了,我就去哄她。我觉得她这个时候很需要别人的关心,后来,她就开心了,我也觉得很高兴。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去读书学习,才能明白真正的道理,如果不去读书学习,就永远不会明白道理。学了这句话以后,我明白了读书、学习很重要。我现在很喜欢学习,也很喜欢看书,每天晚上洗脚的时候,我都拿一本书看,而且我决心要努力做个好学生。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长辈要有礼貌,有好吃的东西先让长辈吃,然后自己再吃。我生日那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生日蛋糕,吃蛋糕的`时候,我先给爷爷、奶奶切了蛋糕。奶奶让我先吃,我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说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奶奶高兴地笑了,夸我真懂事。

  学完了《弟子规》以后,我会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加注意我的行为和语言了,而且更加爱护同学;爱学习,爱读书;对长辈也更有礼貌。我要争取努力做一个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9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如果你不经意间经过我的家,你准会被这琅琅的书声吸引。

  暑假里,老师让我们学习背诵了《弟子规》,这使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最深,那就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要仔细地听;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虚心顺从。

  记得从我上幼儿园起,爸爸妈妈就经常对我讲,看书、看电视时要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可我却偏偏不听。看电视、电脑的时候,与电器挨得很近,大人提醒我,我还对他们发脾气;沉迷于课外书中,常常一个半天都不让眼睛休息一下,甚至为了一时的痛快,躺在床上看书,光线太暗也不知道开灯。大人们的严厉警告,我都不以为然。渐渐地,渐渐地,我的视力越来越差。最后,我成了名副其实的近视眼。现在,眼镜成了我每天形影不离的负担,到哪儿都要带着它。吃东西的时候热气一熏,我就什么也看不见了。爸爸说,如果我再不注意的话还会影响到我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直到这时,我才后悔当初没有听爸爸妈妈的话,可为时已晚。因为医生说,近视以后视力想恢复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很多,它就像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

  啊!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叫我们读《弟子规》的用意了——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10

  《弟子规》是我在学前班的必修课。每天早读的15里,老师都会教我们学习《弟子规》。经过一学年的学习,我已经可以熟练的背诵《弟子规》全文,并且知道了这本书的深刻含义。

  记得刚开始学习《弟子规》的时候,我很不适应,虽然是三个字一句朗朗上口,但是每句话的意思我却搞不明白。有一次,老师让我给小朋友解释一下“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的含义,我不假思索地说:“弟子回来了,剩下没回来的人就挨训了,罚他们笑着下楼梯,下次(回不来)要赶紧带个信。”老师和同学听了我的解释后都乐的前仰后合的。老师于是又请了一个小朋友解释,那个小朋友同样给了大家一次开怀大笑的机会。后来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谨慎、讲信用。

  《弟子规》不但教我如何做人,而且还教我们如何学习。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条学习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学习的时候,有时候眼在书上,嘴也在念,但是心经常飞到了别的地方,常常是学了很长时间,却没什么效果。自从学了这句话后,我在学习的时候尽量做到用心想、仔细看、专心读。大大的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以前用好几个小时也写不完得作业,现在只要一个来小时就可以完成了。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我喜欢的.事情。

  现在我已经上一年级了,虽然学校没有再要求我们学习《弟子规》,但是我还是会经常诵读《弟子规》的,更好的体会书中的含义,按照圣人的教诲去要求自己。我想这本书我会一直学下去的,他将成为我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

《弟子规》读后感11

  在中国,有着这样一本书,书中讲让人们尊师重道、尊老爱幼、诚信待人、知恩图报……那就是《弟子规》。

  “孝”、“悌”、“仁”、“爱”是《弟子规》的核心思想。它教导我们在家中要孝顺父母,体谅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说话也要恭敬、谨慎。为人处事要讲诚信,说话文明,尊敬他人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做到“有则改,无加警”。假如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去讲求其他的学问。

  《弟子规》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它让我们这样对待父母。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则对待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也应该尊敬,礼貌,对待老人更应该尊敬,做“敬老尊贤”。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哪怕再小,再微不足道,小辈去做之前,也要去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不要擅自主张。否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说自话,不问别人意见,自己就做了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道德”。我们都应该遵守道德。

  我们学习《弟子规》,不仅仅要背诵,而且还要深入理解,实施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里,这样明天才会更美好。

《弟子规》读后感12

  “弟子规 圣人训”弟子就是学生,规就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

  《弟子规》一共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部分。总叙就是总的概括一下后面的七个部分。入则孝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里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出则弟就就是在社会上能够顺从长上,能够顺从长上,能够奉事兄长。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不可放逸。信就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人无信则不立。泛爱众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爱人者,人恒爱之。亲仁就是亲近仁者,以师是之,要跟他学习。仁者无敌。余力学文就是除了以上六个部分所学习的之外,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好好地学习其它有益的学问。

  《弟子规》的每一部分都教给了我一个道理,入则孝告诉了我要孝顺,出则弟告诉了我要奉事兄长,谨告诉要谨慎做事。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一定要严格遵守《弟子规》中的知识,《弟子规》一定会让我比以前更加好。《弟子规》适合所有学校与各种年龄的`人诵读他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敦厚善良的心性。同是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也必然有莫大的助益。

  生命诚可贵,而这可贵的生命是谁给与我们的呢?这一切都是父母给与我们的。他们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把我们养育成人。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父母呢?是的。一个声音肯定的回答说。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吧!

  《第子规》对我十分有益,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也一定回按照《第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13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作为总纲,资料也是围绕这几部分来写。意思是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兄弟和睦、与人交流言行慎重和与人交往诚信为先,要对任何人都热情友好,要亲近仁者。《弟子规》还提倡要懂得所有道德与礼仪后才能够学知识。

  “百善孝为先。”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当然要摆在第一位。所以,《弟子规》开篇就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短短的24个字,四次出现“父母”这两个字,可见“父母”在古人心中的位置。这些规矩,看似简单,很容易做到,可是我们有几个人真正做到了呢?

  《弟子规》教育我们要注重与人交流的态度,要广交朋友,也要多学知识。有一句俗话叫:礼交天下友。《弟子规》里讲了很多关于礼仪的知识,告诉大家做事应当谨慎细致。出门在外时,要与他人和睦相处,不可随意出卖、诽谤别人。可见古人是多么讲究礼仪。现代社会,在家里也好,也社会上也好,和人交流是十分十分重要的。善于和不一样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与人交往的同时,还要注意自我的.行为要诚信,这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自我的尊重。平时要多亲近比自我优秀的人,并学习知识,可谓知书达礼。

  《弟子规》这部经典告诉我们许多文化礼仪,所以才会流传至今。就如钱文忠教授所说:“学习弟子规,将文化落地为礼貌。”我们必须要好好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让国学经典国伴随我们成长,将优良的文化传统代代传承。

《弟子规》读后感1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名言每个人都是知道的,但真正理解这句话并脚踏实地去践行的却少之又少。人们有时把目光放的太远而忽视了自身的修养,唯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弟子规》是古人的修身之道,今天仍可以借鉴。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充裕,但精神文明却滞后于经济发展,导致了各种不文明的社会现象,折射出个人素质需待提高。《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言论,即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谨慎少言,诚实守信,爱周围的大众,亲近仁德的贤人,有富余的精力应该多读书学习。它涵盖了为人基本准则,对提高个人素质有很大帮助。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各种优秀的传统经典更是数不胜数,《弟子规》只是其中之一。可能有的人会问,这本书籍是小孩读物呀,不适合大人阅读呀;这本书籍确实是小孩读物,但对能提升自身素质的读物我们不应该拒绝,有时间看一看、读一读、品一品,回味无穷。也有人会问,我们应该阅读更加出名、深奥的书籍,小书籍,不值得一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阶段都要反复阅读、思考,同时也需要反复阅读最基础的书籍,方能更上一台阶。

  希望我们能在浮躁的社会中留有一方静土,精心耕耘、有始有终。

《弟子规》读后感15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教案02-16

弟子规心得12-06

弟子规教案04-27

《弟子规》读后感06-06

弟子规读后感07-19

《弟子规》读后感06-05

弟子规读后感07-09

弟子规的读后感08-23

《弟子规》的读后感11-07

《弟子规》读后感【热门】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