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2-12-07 11:24:52 秀雯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37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37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这条建议说的是激发学生为自己好好学习,成绩进步而感到自豪。教学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每次发试卷的时候,学生们的神情各不相同。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带着自豪和放松,抿着嘴,却不住想笑,在班上,成绩好的同学总是更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选“三好学生”的时候,学生无一不是从成绩好的学生开始选的。但这毕竟只是少数学生。如何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自尊感?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通过开展一些全员参加的活动来达到目的。比如,让孩子集体创作手抄报,自编故事和童话,举行“读书交流会”,此外,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展师生共写日记,背诵古诗文,背诵经典诗歌等活动。

  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总之这条建议提醒我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自尊感,并在班上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以热爱学习为荣,以不爱阅读为耻。只有不断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生们才有可能快乐的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应该是教师的一个“法宝”。每次翻起,都会有一种体会,都会有一个个成熟或不成熟的偶感。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队成功的乐趣。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复杂的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书中谈到了有经验的教师的做法,确实在实际教学中“经验”也是一个“新手”型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而目标的获得则不是一日形成,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不断提高的表现。一个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在一堂课上能够如此分层对待学生,确实是有经验的,这个做法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让优秀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得到”,又要保证基础差、理解能力弱的孩子有所收获,实在不易。

  当然,有经验的教师不仅仅表现如此,如何让不同的孩子尽可能的达到大纲要求的'知识水平?不一样的学生应如何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如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备一备”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他这个比方很恰当,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

  我们会发现,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可到了高年级,有的学生对学习有些无所谓了,学习成绩也下滑的很快,任凭老师怎么去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慢慢的减退了,消失了,而我们做教师的有没能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让学生始终对学习有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寒假里,我借阅了由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创作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也许是出于对后进生的关爱吧,我对那些只要能帮助提高后进生学习的内容特别在心。所以,书中提到的“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这一小节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又反复阅读了三遍,觉得受益匪浅,借机,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点滴感受。书中写到:“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内容,第二天就忘了。

  对这些学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教材是特别有害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因为在他们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们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经常会发现某些使他们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在他们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促使它加强工作。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通过我乡弘毅书社的成立,给我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让我认识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的重要意义。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燃起了我对读书以的热情。

  在书中的第28条建议中,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这里的劳动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动手操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有体会。有时候教师说了一堂课可能也不及学生动手试一试,理解的扎实。所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的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对于语文教学的重点感觉自己总是把握不好,本周读了《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有很深的感触。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再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三条建议中就告诉我们教学的重点“要教会儿童学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这是语文学习最根本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我们班的学生学习习惯就非常的不好,让我很伤脑筋。为了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学两个星期里,新课我进行的特别慢,注重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督促他们每天做好预习,及时复习。上课时认真听讲,尤其是学会倾听和举手发言。教他们上课做好课堂笔记。作业也是重点从规范写字开始训练,每天让他们坚持练字打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明显好转。现在语文上课的积极主动性大大加强。

  从现状来看,学生学习习惯有待加强,大多数的学生还只是被动的接受。尤其不会主动的思考。“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今后我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把学生领进语文学习之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少人觉得这句话比较片面。其实好与不好,就是标准确定的问题。对于有的孩子,提一桶水太轻松了,可是对于较瘦弱的孩子来说,提半桶水已经累得要命了,怎样评价他们呢?很显然,对于我们的教育,使不同的孩子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发掘自身的潜能,就是完成了我们的教育使命。换言之,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为了赶上其他孩子,已经付出了比他人更多的劳动和汗水,成绩却不如他人,还要遭受老师同学家长的的歧视,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样化,正是对孩子们人格的尊重。

  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觉得上班时间很紧,几乎从早忙到晚,回家后还要处理一些工作。

  而书中有的一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教师的时间问题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真正是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今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第21条《兴趣的秘密何在》,他说:“所谓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看到这,使我想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效率自然会非常高。那么兴趣的秘密何在呢?简单地说,便是学生喜欢。因为喜欢所以学生情趣盎然,因为喜欢所以课堂效率高。

  所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才是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之间枢纽的关键所在。激发学生兴趣还要保持住学生兴趣,才能使一堂课深深吸引学生,学生感兴趣了,就可以投入无限的热情,而这些热情便是他们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

  让我们不断充实、锤炼自己,关注学情,使学生对我们所任的学科充满兴趣,让我们的教与学变得更快乐更高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站在如今时光的高度,俯望经历过的夏日,一个学期就快结束,那时为了应付初入教学时的胆怯,在网上浏览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有关教师教学的方法与建议。我带着众多疑惑开始阅读这本书,渐渐填补着我脑海里关于教学的空白。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推荐,每一条推荐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读完此书发现,虽然此刻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应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第一次听说《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在备考招教,学习外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时得知。这名字一听就是教师应该细品的书籍,想着考上招教,第一个要读的就是它。没错,现在的我,就陶醉于此。

  刚开始,接触此书,看了前3节,第一感觉就是好深奥,好难读,好抽象,有种在看半文言文的`意思。因为它不仅仅需要去看,更多的是去品,去思考,去回味。看到第4,5节,爱了,写得真好,真得很有信服力。看完之后就觉得“确实如此”“是的是的”,它的理论思想很强,是那种站在教育制高点,给出的一条条教学建议。值得思考回味!

  作为教育学典范之作,它当之无愧!然而,联系如今的教育形势,却未必能够大胆采纳。理论是指导,而实践才是硬道理。当然实践离不开理论!

  由此,我决定,仔细研读每一条教育建议。切实与教学实际相关联,转变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毕竟,要想教得好,首先知道如何教,怎么教最好!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2

  善于帮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不断进行新的观察的教师,能达到这样一种效果:连接着学生的知识越“老”就越巩固。

  ——《给教师的建议》

  这是书中的第21条“教学生观察,教学生细看”。想到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时,我就有些感触。在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时,我们就可以起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观察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比如蝴蝶,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旋转?比如坐缆车,比如拧水瓶盖。

  用心的`学生能根据细看周围世界的现象,联系到所学的知识中去学习,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更能达到“学生的知识越‘老’就越巩固”这一效果。不够细心的学生就需要我们的提醒,慢慢培养他们观察的习惯,从而让学生获得‘观察周围的生活能获取知识’的体验。

  我相信任何知识若能与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肯定更牢固。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肯定是一个细心严谨的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的行为,更能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所以要教学生观察和细看周围世界的现象。

  学生观察大自然生命的苏醒的时候,我们观察学生生命的苏醒!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3

  最近,我们一直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书中,关于阅读,作者向我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有效的方法。我认识到,学生需要阅读。

  书中讲到: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如果这些能力在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要感到困难了。换句话说,就是必须教会少年学生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这一能力的心理学复杂性,就在于外部的刺激物如何激发脑的内部力量。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而相反的是,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这种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教师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正确在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时候,到思想的词的源泉里去旅行,已经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了。所以,就让我们时刻牢记:孩子需要阅读,请教会孩子阅读的能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4

  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其中,努力构建师生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建议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现在很多师生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隔阂,误解乃至对立和冲突这既不是教师的本意,更不是学生的需要。只是受制于沟通时间不充分教师处理问题过于简单,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而建议要求我们的教师创设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学会做一名“愉快的教师”,有了“愉快教师”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成为“愉快学生”,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愉快的学习,让学生愉快的成长,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实质。建议提醒我们,实施愉快教学,使学生喜欢上你,对你有兴趣,教师首先要从“权威”的束缚中解决出来,脱去“威严”的外衣,到学生中区,和学生融为一体。

  有时,我们常常叹息:自己付出了很多精力去教育那些孩子,可结果却让人失望,如果我们总是那样充满着积极的期待,孩子们现在或许不会领情,可将来只要他们有良知,他们也会感激,不仅感激,而且作为一种精神的'火种,他们还会传递。教育从来都不是一时可见成效的劳动,虽然我们可能根本看不到。现在的不放弃对孩子们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但我们不必悲哀和气馁。我们在做着天底下最傻又最可爱的事,这就足以自我夸耀一生了。唯有期待,积极地期待下去。唯有不放弃,积极学习,相信这种精神会照亮学生们的未来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5

  民间教育学常说: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

  临近期末,复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环节之一,不只是对本学期的`归纳、概括和应用,更是知识重组,也是学习新知识。所要搞好复习、上好复习课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复习时,我往往会“找不着北”,东一椰头西一棒槌,要么把复习课当成新授课重复一遍又一遍,要么把复习课变成习题课,让孩子反复的做,大搞题海战术。结果,复习没有效果。不仅违反了教育规律,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一听说是复习课反而产生厌恶心理。怎样才能让复习变得有趣、有效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考虑学科的具体特点——应当教给学生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在开展复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综合复习法。就是找准一个复习点,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借助这个知识点去思考延伸更多的知识点。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在课本的留白处标记本节课的重难点并且总结出来,这样把重点抽象出来,既减轻了学生复习的负担,又提升了学生的复习效率。

  复习是一个学期的总结,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重视复习过程,提升复习效率,反思自己的复习方法,多参研教材,找准复习的重难点,减轻孩子的复习负担,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复习真正有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6

  最近真正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的贴近我们学习生活的事例,读了这本书令我深受启发!

  首先,必须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育人之道,爱心为先。爱是包容!我们面对的几十个长相不同,性格不同,家庭不同的孩子,这些孩子有成绩好的学生,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有懂事乖巧的学生,也有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也许这一刻让你开怀大笑,下一刻就使你怒发冲冠,但他们都是孩子,是他们的天性。

  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给孩子,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观察他们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其次,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尊重人格。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人,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不要期待每个孩子成为你眼中的乖孩子,也许他们的闪光点只是你还没用发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保持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孩子感受到你是一颗大树,把绿荫播撒在每个人的'心中。

  第三,要有丰富的学识和幽默的态度。让学生喜欢你,丰富的学识是必要的条件,人都是有好奇心的,现代的学生不会仅仅满足有限的知识。

  读书!是人类精神的粮食,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时勤读之,方能在教育上收到更大的启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7

  暑假,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孩子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的沉重包袱。他们哪儿还有心思玩儿。哪儿有时间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减负已说了很多年,但孩子们的埋怨声还是很大,我儿子,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老师和我布置的很多习题集。儿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想到这儿,为人母的我想让儿子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做做游戏,唱唱歌儿,跳跳舞,引导他读书明理,带他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

  给孩子真正减负吧!相信每个孩子记忆中的童年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8

  教学业务是教师的最基本的素养,怎么样来提高这方面的素养呢?尽管我们现在有了教师培训的制度和要求,但是真的要取得理想的进修效果,特别是提高教学业务方面的提升,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四、《给教师的建议》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参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教育界的一个艰巨的工程,尽管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急速地推进,但是,在深入的过程中仍有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在制约课改的进程。读了这部著作之后,我发现了作者的建议对于我们解决课改的难题,实现课改的目标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构建学习化的社会、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本次课程改革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教学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技能才是对学生最有价值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也是难以统一的问题。阅读《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这一章,从其中的那学生在十年内应当掌握的12种技能和技巧中,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观察世界、会思考、阅读、收集资料、研究能力、写作、写字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是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需要党龄技能,不仅是今天,就是将来也是必不可少的。

  上述只是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9

  现任班级中一名学生马剑豪,上课不参与学习,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习。我与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习,改变以往对待学习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

  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0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1

  以前只是听说苏霍姆林斯基,只知道好像他是名人,人们喜欢引用他的话来说明某个道理。今天暑假买了他的书。网上邮来,厚厚的两本,一本是写给老师的,一本是写给家长的。“他是哪里来的时间写下的这么多文字的?”我心里暗暗的想,他到底是一个怎么的人?他会写些什么?

  每一条建议都不长,没有长篇大论,满满干货,收益颇深。其中,我最深受影响的两条如下:

  一、关于阅读

  阅读的重要,我很清楚。我以为,阅读的重点人群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有余力,吸收了课堂和课本知识,没有吃饱,没有劳累,翻开课外书,汲取智慧和知识。但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跟需要阅读。阅读才能打开智慧的大门。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错字层出不穷,纠正不完。看了这本书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准确性。同时,努力确保学生记住正确的,第一次就写正确的。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学生第一次学习的'准确与正确,这样可以避免“改不完的错字”等类似情况的发生。

  他如我们一样,却能在繁琐与忙碌的工作中,总结出经验,其智慧的光芒一代一代传递。也许,他未必忙碌,但想必一定是很幸福的,所以,才会从他的笔端流泻下幸福的文字,他那种生活就是现在新教育提倡的那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吧。

  但是最让我感慨的依然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如此专业!

  第一遍书读得不精,这个学期要再读一遍。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75条“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中提到“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只有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我想告诉你,年轻的朋友一个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位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我认为这个秘诀非常重要。我们完全应当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那种只要带领孩子去玩,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快乐就行了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要建立与孩子间的真正友谊,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智慧,我们的信心和我们的情操去鼓励孩子的行为和情感。为了建立师生之间的伟大的友谊,教师必须付出巨大的精神财富。

  要想建立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我们的教师必须付出真诚的、真心的爱。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爱,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则更加高尚。这种爱集中地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蕴含着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这种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赢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诲,收到其最佳的教育效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3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

  阅读的重要性,多次被作者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强调。从注意力的培养,到对后进生的工作、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抽象思维的发展等等。而恰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许多学生却依旧不够重视,或者是有形无实的开展,或者是有心无术的引导,这的确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也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也被作者称为“思维的活的源泉”,这对我们当代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4

  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指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

  我们一直以来都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观点:一个人如果是得了好的成绩,好的评分,那他就认定是好人,如果得了糟糕的成绩,那他就毫无出息了……这是多大的错误啊?!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热爱劳动。苏大师给我们提出了“和谐教育”这一概念。告诉我们要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我想也可以这样理解:首先要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其次是使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具有特长。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更是不可少的。

  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地表现自己,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者则应该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评价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帮忙他们全面地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在从学校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5

  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收获居然不小。

  书中提到了教师要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6

  教学反思的能力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对已有的教学经验产生怀疑,从而促使自己重新建构教学经验,进入新教师的成长良性循环。我想: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引起你的注意,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日记的素材。通过积累事实,我们会从具体事物中看出一些共性的东西,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这对于培养和训练教师反思教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一个教育家,能够写出那样大量的、出色的教育着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十分注重收集自己的.教育经验,仅教育日记就坚持写了三十多年。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要当做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7

  今天我读了《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真理》一节。本节中提到“许多学生很好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这种有害的现象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语法、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科的学习中。”联想自己上学时的记忆对本节提到的这些话深以为然,特别赞同。初高中时,许多同学学习异常用功,效果却并不好,用老师的话来说,一换题型就错。现在想来,正应了本节所写,许多同学是“死记硬背地识记”。

  语文学科不同于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学科,被许多人认为只需努力抄写背诵即可,其实不然。例如,识记生字时,有些孩子用时用力多,但效果不好;有些孩子善于根据以往所学知识,总结规律,遇到新字结合经验,用时用力少,但记得牢固清晰。如识记“载”一字时,有些孩子能够根据“截”、“裁”、“栽”三字轻松解决上半部分的记忆,然后根据它的含义,解决下半部分的识记。而有些孩子则不利用已有的经验,把这个字当做一个全新的字来进行识记,用时用力多,却还容易出错。

  “识记(熟记)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规律的东西,我们不能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东西,而引导孩子在思考、理解、操作的过程掌握它们。这是一项复杂的技术,要想熟练地使用,我必须多总结多揣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8

  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的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条。他说:教师应该相信纯洁无瑕的学生,这种信念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最充分发挥出来。读完这本书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下面针对其中几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要善意待人:

  教师的善意待人,首先表现在善于不让该学生成为坏孩子,防止他走上错误的道路。像父母一样愿学生好,就要阻止邪恶进入他们的心灵,把邪恶关在他们的心灵外。反思自己平常在工作中,有时候脾气有点大,容易把情绪带到课堂上,面对一群天真的孩子,应该带着一颗纯净的心灵去看待他们,善意对待,这一点我自身做得不好,应该反思。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

  二、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

  对于所教的物理和生物两门学科,物理识记的内容要比生物少一点。生物这门学科需要大量识记,其实在课堂上面我有意识的去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回忆前面的知识,提取记忆库里面的.信息。一些最简单基础的知识,却是需要进行反复强调,记忆。学生往往在最简单的地方上出错,作为老师,需要强化基础知识,让学生识记。

  三、教材的首次学习:

  学生的意识中模糊不清和含混肤浅的观念越少,他感到落后的压力就越小,他思想上对首次学习新材料就越有准备,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就会越有成效。不可让学生在首次学习定律时,不正确地做习题,不正确地解习题。习题一定是提前设置好,并且有助于理解定律和概念,巩固深化定律。理科尤其注重做题,作为青年教师,在备课上也是需做大量习题,强化所学知识。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作为教师,确是需要秉持着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修炼自身!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9

  这几天,我又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拜读了一遍,越读越是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说到:“在绝大多数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至7分钟。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这是多么深刻的表述啊!新课标同样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课前质疑、读中释疑、学后小结,这样全程参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怎能不高呢。我认为,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做为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常说放弃是一种美丽,而教师如果放弃的是一直以来主宰的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美丽。

  那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是传道、授业、解惑?不。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这与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创新、个性发展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我想只要教师主动从“首席指挥”退居到“幕后策划”,把发展的空间全部留给学生,将心比心,以情换情,那我们的课堂内外就将永远如沐春风,充满欢笑了。

  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他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0

  最近我一直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两点。

  一、做个让后进生充分体验学习快乐的教师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后进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对于班上那几个成绩总是不理想又没有家长辅导的学生,我也很头疼。曾经使用各种办法仿佛也无济于事,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后进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就是“赏识教育的理念”。教师应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他们不断进步。而有时,我们教师又常常因为其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引起的怒火而忽略了后进生那仅有的、微不足道的优点。其实,我们应记住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二、做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教师

  我感觉自己还算是个爱思考的教师,但仍觉得很惭愧,反思近两年来读的书籍少之又少,总是以时间不够用给自己找借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象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所以,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书增加心理学知识;教师还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长起来。

  所以,今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1

  近段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谈了一百条建议,虽然只读了几条建议,但受益匪浅。每条建议都会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所启发。

  1.没有也不可能抽象的学生。

  以前我对学生分组会倾向于每个组内有优秀,中等和学困生,而本书建议老师对于平行班的分组也是按成绩,但对每组是同一水平的学生,并且课堂上对于不同组的学生教的学习任务及布置的`作业也不一样,非常适用于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班级。

  2.教师的知识从哪里来?

  对于一节课准备多长时间?准备一辈子。这样的回答让我震惊。教师想要每堂课上的精彩,需要准备的工作就是读书。读书不仅要读,学科领域的知识,还要通读相关的学术著作。就比如数学,不仅要读初中教材,也要对小学,高中,甚至是大学的高等数学通读,有必要也读一下数学史,这样把数学学科打通,上课是会发现教数学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课讲的有趣,学生喜欢,对提高数学成绩很有帮助。

  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相信很多教师会采用量化积分对学生进行管理,方便省事。但在评分的时候我们会倾向于把所有的都用分数来衡量,殊不知有些情况是没法用分数来衡量的。比如课堂对学生提问,我们会简单粗暴用分数刻画回答对或者是错误,但对于知识储备不够,或者还没有做好回答问题准备的同学,是不公平的。那评分也就失去了初衷的目的。所以评分要慎重。尽量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不妨从给学生一种欢乐的情绪开始,而这种情绪的可以来源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

  这本书我会继续读下去,读完每个建议去写一下反思,也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将理论用于实践。教师成长的道路上,经验可贵,但更需要理论作指导,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爱读书之人,成长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2

  这学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没有读完整,但感受很多。

  作者的这个观点:“对于学习上的差生,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个人觉得有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觉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中尽可能多产生关于周围世界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问题来问为什么,在他们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对照我的做法。有一点以前绝没有想到和采用过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多阅读。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这种做法和苏霍姆林斯基所建议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驰的!认为他们连课本上的知识都没掌握,更没说是课外阅读了。我永远会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有力的手段。

  这本书是提升自身素养的好教材。面对信息社会把传统的“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标准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断渗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呢?我们也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如果教师引导最有才能的学生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那么集体的智力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影响到最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在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建议老师们,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密切注意“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建构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3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

  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4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觉得颇有收获,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我们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 我认为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考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5

  假期里再次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仍然令我如痴如醉,而后心中对教育事业的热情燃烧的更旺。尽管当前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我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但是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先,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就应首先思考清楚的。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6

  1、教师要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大家都知道,也都会。但是长久地爱每一位学生,爱好学生,更爱“坏学生”,天天如此,恐怕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要理解信任每一个孩子,理解他们的需要、想法,同时让孩子理解自己。师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我相信有了这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定爱老师,老师让热爱学生变成事实。

  2、教师要相信学生。

  首先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任何事情都会战必胜,攻必克。其次,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个体,适时的放手,让孩子大胆的去尝试、探索、创造,允许学生出错、失败,在不断的鼓励、引导中过程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论”“一分定差别”已不是新鲜事,受此影响,很多人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学生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学生。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他们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他认为“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术就在于解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现代社会需要多样性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每位老师都能理解的如此通透,我相信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4、关注学生的素养。

  “素养”一词是这几年我们教育中的流行词,学科素养、科学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各种素养中具有统率作用的当属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精神素养,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就是一本行走的生动的道德素养活教材,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将来也能过上幸福文明的生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初读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我受益匪浅。在教师路上行走的日子里,我将用心细细品味,不断学习,不断成长,遇见更美的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7

  工作之余,拜读了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其实这是学生对于教材的感知、理解、识记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有的学生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牢固,他的学习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不尽人意。这就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现在角度来看,就是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的、有层次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教学,使每个人都有所得,每个人都有所提高。“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因而我们也应欣然接受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

  二、教师,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

  “学生并不是停止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小学阶段孩子正处于智力发展的开发期,因而在课堂中设计的问题要考虑所有孩子,设计的问题要使各个智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够得到桃子。即通过自己的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运用不同的'学习路径,使不同智力层次的孩子经过思考能有各自不同的收获。重视智力差异为不同层面的学生考虑,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有所获。相信孩子在课堂上能够获取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他的智力水平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读书学习中,深刻意识到教育家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是我们教学工作上的指明灯。

  书已合,意仍在。我的感悟和反思还依然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