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31 09:10:4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独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5篇)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塔;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我的上将奥雷良诺。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书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亚本是一个勤恳务实、富有创造力的人。但由于他错误地对科学和求知痴迷,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他完全发了疯,所以他是个孤独者。

  他的妻子乌苏拉是个闪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妇女。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这个家族的地基。整部书都是她忙碌的身影,这个女人的身上拥有着另一种孤独感。

  我想全书最悲哀的人物莫过于布恩帝亚的次子奥雷良诺了。他发动了无数次的武装起义,却都无果。所幸命很大,躲过了埋伏、暗杀以及枪决,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活下来也许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痴迷于做小金鱼,反复不停地做,就如同对于炼金术的痴迷。

  书中的人物无不充斥着孤独感。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对我们表达的,这个家族的孤独性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毁灭。同样,这个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或许作者正以此书来表达自己对拉美民族共同团结,摆脱孤独的强烈愿望。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2

  《百年孤独》我并没有真正看完,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算是明白说了些什么吧。尽管深层次的体会我没有,那种深层次的共鸣也没有。但是我还是觉得我就应写点什么,一些感触,因文中人或是介绍的事带来的感触。

  我喜欢一部小说,也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却必定有能然我流露追忆、思绪纷飞、共鸣,人生的、生活的、哪怕是关于看待某人或是赞同某个观点这个缘由。《百年孤独》恰好拥有这点。虽然它刻画的事一个虚构的世界,但是其中种植徽窍质档挠∩渎深刻的东西我体会不到。毕竟我经历得不多,或许真实的我看到过很多,然而没有深思,我又怎能理解。

  人是矛盾的结合体,我十分赞同。因为我就是一个例子。对于《百年孤独》我觉得它扣住了我的'心弦。每个人心中、脑里都有一个虚构的世界——天堂般或地狱般。《百年孤独》的曲折离奇真正让我感叹,至少我内心的虚构世界没有这么繁杂,怎能不喜欢怎能不对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肃然起敬。但是就算这么多让我沉浸的东西却也让我觉的无味,也许是因为我是个太实在的人,虚构到底是不可能的。而文中那样曲折的故事情节更让它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令我们大哭、大笑、引吭高歌和长吁长叹。但是过后,过后这些都不只是一场心灵盛宴,能留下什么但是刹那间那些情愫。于是我不得不有点厌恶它,好像我内心那般完美的世界我也只会深藏,只由于那是虚幻。

  “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没看完全文或者是没看到最后。我们肯定无法理解这句先在卷首的话的含义。但是我们就应能够揣度出全文主题,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吧。看完后,确实我的推断没错。只是这如何兴、如何衰细嚼谁能明白。有时吸引读者眼球不需要太多的话语,也许只要一个悬念,一个引子,丁点儿能够揣摩却让人不敢确定的提示。

  其实每个人都是布恩迪亚。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认为或是人们赞同值得谈及的经历;每个人都冲动过,做过错事,被惩罚过;每个人都曾因为一个突然迸发的奇想干过如今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坎坷的人生。只是它们有事情大小不痛、影响大小不同等等,同性质却质量不同而已。

  对于家族这个概念,我不是很清楚。如今的社会关于家族概念早已开始淡化。我们能触及的越来越少。但是小说中的布恩迪亚这个家族却是把兴衰清晰呈现。发家也许并不需要某次奇遇,却必定有一个能干的第一人。衰败不是金银的多寡取决,只要族中人一代不如一代。这不衰败又能往哪个历史方向继续碾动车轮。

  最后,文中的种种人物关系使得我十分混乱,国外的种种理念也让人无法理解。这是我想更深刻认识的阻拦,明白最终我也没有冲破。观念问题吧,有些东西改变很易,有些很难,也有很多不可能。

  收笔处。我不得不评价下这部小说的结尾,充满魔幻的结尾。原先整个家族兴衰早已被一卷手稿记录,且把这个构造的世界毁灭。让人意想不到,也给我们一些关于此的联想。

  那个故事中的人是故事中一卷手稿里的故事;那个故事却又只是作者手中的一卷手稿;那我们呢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是否也只是上帝那些未知手中的一卷手稿中的故事

  尽管此不可能,但是看过这小说后我们又怎能没有这样的联想呢。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3

  我们生性难逃孤独,马尔克斯笔下的布恩迪亚家族又一次向世人论证了这个观点。

  无论是赫赫有名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还是在家族里默默无闻的桑菲索非亚,都宛如中了女巫的咒语一般难以逃离孤独的漩涡,被其巨大的吸力摆布,却无处遁形。

  但孤独并不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专享特权,这个词语一次又一次地以各种形式闯入我们的世界,成为当代心理学界重要的研究对象,成为当代人难以从生命中剥离的一大情感。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可能在布恩迪亚家族中找到几丝共鸣。

  或许你在苦心钻研的时候也会像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样一腔热血的投入却陷入不被所有人理解与认可的孤独;你在幼年时期也会和阿玛兰妲一样因为缺少家人的关注成为缺少关爱的孤独人群;也会像丽贝卡刚爱上皮埃特尔·克雷斯皮时那样因为爱情享受着情欲孤独带来的困扰;会像奥雷里亚诺上校一样,为了骄傲与孤独的荣光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疯狂而伟大的事业付出青春与心血。《百年孤独》虽然只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但透过每一个布恩迪亚家族的灵魂,我们能看到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孤独的困扰;虽然这个家族的成员有着让人难以区分的姓名,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孤独。

  一百年的孤独不算长,因为人类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孤独的柔光下,或因此成就自己——如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样为了排解孤独而研究梅尔塞德斯的发明最终实现了点石成金的追求;或因此衰落——如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因为孤独宴请孩子最终却招来杀身之祸。有人享受孤独带来的绝妙体验——如同蕾梅黛丝美人儿活在自己的单纯世界里即使不被理解也自在脱俗;有人被孤独束缚着停滞不前,如同第三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因为得不到认可和安全感而滥用权力冷漠而暴力。孤独就在那里,它如一块石碑立在你人生的必经之路上,有人视它为拦路虎,也有人通过它使自己变得完整。但在我看来,正如蒋勋说的,孤独本身并不坏,真正让你感觉痛苦的,应该是逃避孤独。

  正如第三代阿尔卡蒂奥的苦苦挣扎,正如奥雷里亚诺第二不停地宴请来宣告自己并不孤独。而蕾梅黛丝美人儿完成了自己的孤独,给予了自己孤独的空间,享受着自己孤独的特权,虽然也是个无可置疑的独行者但绝不可怜,反而成了家族中精神世界最高贵纯洁且自在的那个,甚至在上校眼里,是最聪明的那个。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4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段晦涩的开头,便如同一粒火星,点燃了整本书。

  这是一个孤独的年代,这是一个孤独的城镇,这是一个孤独的家族。兜兜转转过去了百年,从贫穷,然后发迹,最后衰落,一切便如此循环往复着。

  年轻时候热血的布恩地亚因痛恨殖民的香蕉公司,带领土著居民奋起反抗,战斗大小32场。最终却向F妥协,回到家乡的小作坊,整日的铸造小金鱼,做满2条便融化了重做。这也许意味着马贡多乃至拉美一直以来的可笑而又可怖的循环。

  还记得布恩地亚兄弟的后代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么。继承了各自父亲的名字却又拥有对方父亲的性格,以至于乌苏拉老祖母一度怀疑童年时他们便交换了名字。最终他们又弄错了墓穴,一生的错误似乎这样才是结束。而命运的循环却远未停止。

  从第一个吉普赛人进驻马贡多,循环便缓缓开始了。当那些还为自己“永生不死”而自豪的马贡多居民们,在外来科技、商业、军事、政治的冲击下,不可避免的沦陷了。他们纸醉金迷于殖民者带来的盛世浮华,不可救药。然而过眼云烟终会散去,繁华如锦的小镇,连同枝繁叶茂的布恩地亚家族,消失在飓风中,被吹往虚无。这个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循环到此似乎便是终点,又也许将成为新的起点。

  小小的马贡多,便也是拉美近代历史的折射。

  愿这个百年孤独的家族不再出现,这是作者马尔克斯的愿望,他更想要的,应当是那个落后愚昧的拉丁美洲永不出现。内战连连,外敌入侵,灾难与疾病的折磨,书中马贡多居民须承受的,也正是拉美人民所承受过的。而布恩地亚家族的迷信甚至xx,不也是落后与愚昧的产物么。从欧洲人登上拉美大陆,可怖的循环也便开始了。欧洲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科技,带来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堆砌出一时多少繁华。然而这一切终将被拉美人民毁灭,最终,循环再次来到终点。拉美将走向哪里,马尔克斯不知道,我们也是。

  只愿那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5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作品。作者在小说中创立了一个自我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而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这本书以马孔多这样一个以往安静而又单纯的小村落为端点,讲述了生活于其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村落组建人之一阿尔卡蒂亚的儿子。父亲老布恩迪亚曾是一位极富进取心,勇于开拓的有志青年,直到吉卜赛人踏入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并带来了外面的世界不可思议的发明。他与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成为密友,将一腔热忱在磁石、天文、炼金几件事世界奇观上消耗殆尽,这或许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孤独的先兆。此后相同的命运又一次次地在布恩迪亚家族人身上不断重演,他们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命运轮回之中,直到一个世纪后家族最终一个孩子死去,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翻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在一百多年前所写的关于家族历史的预言。

  看似只是一个设计精密、情节波澜的悬疑神秘故事,实际映射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例如在阿玛兰妲·布恩迪亚的命运之中,毫无理由的恐惧已占据了她全部的内心,全部的生命。她对亲人的怨恨使她丧失了“爱”,缺乏了爱使她不相信任何人,甚至是亲人,也不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爱,从而使她永远活在在怨恨中,为自我造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牢笼。一个无力去爱的人,又怎样可能被爱?

  在这个家庭中,岁月的痕迹已经磨平了所有的回忆,将他们变成废料,垃圾和污物,让这个无数辛劳换来的家庭破碎,堕落。且造且毁,且毁且造,固执于自我,孤独的宿命不断重演。

  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的几十次战争,不是为了梦想,而只可是是为了他那纯粹的、罪恶的自大。他视高傲为力量,所有的成功或是失败都会让他迷失,他经逼近过权利的极致,为此他放弃了许多东西,而最终,他也像放弃那些一样,坚定的放弃了权利和荣耀,终其一生周而复始的`在祖父的炼金房里铸造小金鱼。而最终才发现,战争已经将生命中最完美的部分永远的夺走了,在临终时,那些无法删除的百年记忆俨然成为了无法避免的折磨,就如同他将会无法避免的死去一样。

  还记得马尔克斯上校“悲伤地敲击发报键”说“马孔多在下雨”,他俨然已经认识到了战争摧毁了太多,而换来的只是奥雷里亚诺的冷言冷语“别反混了,八月下雨很正常。”本性忧郁,生来孤独的上校对下雨毫无感触,绝对理性地劝说革命同僚别犯浑。权利、战争已经改变了他,没有“爱”,没有“回忆”。

  人心如铁是否真的足以经受这样多的痛苦和折磨?对于命运,我们是否要逆来顺受?怨恨和迷失究竟摧毁了多少的生命?不,我们要有一颗平和慈悲的心,无畏的勇气始终坚定方向。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6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是因为它未曾在“孤独”的表象上倾注一字,而只是将沉闷的“活着”娓娓道来。

  在这个比《红楼梦》还要繁复、难记的家族体系中,“活着”是所有情节发生的唯一齐源。为了寻找活着的可能,为了寻找活着的方式,为了寻找活着的好处……为了活着,一个生存在地球角落的百年家族陷入了无限的疲惫与孤独之中,在茫茫岁月之中上下求索,按照命运的规划忙碌。

  搞笑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杯具。

  书的资料如果除去荒诞奇妙的羊皮卷,除去家庭里不断飘荡又不断思考的魂魄,除去埋于地下的七千二百四十一枚古金币,除去放荡不羁的恋和纵情声色的放纵外,实际上就只是一个家族从开始、到壮大、到完结的故事。如此看,很简单却也很无趣的。里头搞笑的就是那些千奇百怪的孤独形式,还有没有伤感的离亡和没有快乐的出生,当然还有放纵却不觉有违道德的情爱纵欲。

  如果还有,就是马孔多变化的历史。从二十一对夫妻披荆斩棘穿越大沼泽之地,试图发现东之大海,却最后绝望地放下梦想驻扎在这片离大海只剩两天路程的不可思议有着西班牙大航舰的着魔丛林之地。然后扎根,繁荣,跟带来飞毯、魔冰、巨人、炼金术的吉普赛人交流,却不明白走两天路去发现一个什么都有的城镇。当然,最完美的阶段就是完全断绝联系的、唯有和吉普赛人交换惊喜的完美村落。但是,乌尔苏拉发现了路带来了商队后,也带来了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战争,带了铁路,带来的家族的繁荣,也带来的垄断,带来了死亡和压迫,带来过期盼,带来过时髦和迷醉,却不论带来什么都挡不住孤独的滋生和扩散,一如在那个最初的夜晚丽贝卡带来的失眠症一样,让每一个家族的人都没有好受过。

  噢,除了那个小仙女一样的智慧的蕾梅黛丝,会一丝不挂的出此刻受惊且痴沦的异乡人面前,会不守繁文缛节地自由自在,会预言偷看洗澡的人随后的死亡,更神奇的是,会带着一床天鹅绒的真丝白被如天使一样地飞走在人们的期望和永远的记忆里。唯一一个不守孤单感传染病的人似乎就只有她,永远带着最亘古的美丽和最高远的智慧离开了这个一开始就不属于她的百年孤独之地爱。

  说完了她,说完了这份无法描绘的美丽,这个家族悲哀得只剩下说不尽的孤独。我也在不经意、不情愿之间比对了他们的孤独,也认识了自己的孤独并非无由的作态,也并不无奈的悲哀,始终相形见绌,相形有愧,相比难忘。

  但我有理由相信,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甚至马尔克斯本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快感,孤独的快感。在二十多万字中,出现最少的,是眼泪;出现最多的,是期望与欢乐。在孤独中,每一个小说中的'人物都找到了“活着”所需要的一切,他们不是哲人,不是思想者,却做到了哲人和思想者都难以企及的程度——看透这个世界,并且活下去,直至死去。他们不满足于ròutǐ的存在,而追逐精神独立的快感,追逐一种自身与世界的微妙平衡。对于他们中的每个人而言,世界或许简单之至,或许复杂至极,却都无一例外的是身外之物——这是一群自我存在的生命体,因为存在,所以孤独。

  他们远离了故乡,远离了熟悉的一切,远离了属于那个时空的一切常规,选取了一条痛苦却又妙不可言的、只属于自我的生存之路。他们彼此之间不曾有丝毫的理解,更不为外人所明白,却又深深地感悟到了自己生命的要求。

  百年之中,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因“活着”的选取而陷入深深的孤独,却没有一个人因为孤独而痛苦。在孤独中,这些平凡人获得了一种意识的觉醒,一种冥冥之中出现的引力以不同的方式吸引着他们每一个人,走进了这个虚构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血缘的纽带并不是维系家族的脉络,“孤独”才是这个家族唯一的标识。这也许就是《百年孤独》中那些魔幻情节发生的确切答案:一切皆是孤独的快感使然。

  所以他们披上了“魔幻”的外衣,选取了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选取了牢牢抓住宿命中的孤独,用孤独的方式去捕捉活着的快感,一种生命中唯一真实的体验。那种莫可名状的欲望使这些由文字构成的形象在虚幻的情节中真实无比,而马尔克斯之所以会在上校死后伏案哭泣,是因为他才是这孤独家族中仅存的一员。

  一个人最纯粹、最强烈的情绪和感受,只会出此刻两个时间段:幼年和老年。前者是序,后者为跋,中间的所谓人生经历,是漫长的验证与积淀,精彩,却不免主观和失实。所以,在老年到来之前,童年的体验将是每个人仅有的“真实”,是相伴一生、塑造一生的灵魂素材。所以,我们的人生不是用粗糙有力的双手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是用稚嫩的手指随意搭起的几块飘摇的积木。在那些积木中,我确信有一块是“孤独”,每个人都有。所以,如果让我推荐一部名著给一个刚刚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时,我会推荐这本《百年孤独》。让一个人学会什么都不会有让他学会孤独来得实在和重要,在孤独中获取快感是生存的必备潜力,在孤独中成长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世界如海洋,吾等如水滴,融入大海之时水滴就已不复存在——我们就已“死去”。所以,孤独的一滴水,才是我们“活着”的形态。如歌所唱,“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生来孤独是注定的,而随后活着的岁月中,孤独却不必须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孤独的快感,大多数时候,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我想,这是一种悲哀,一种遗憾。但是也好,有了孤独,似乎才会一如每一代人中始终会有的拿一个深深闭门于梅尔基亚德斯房间潜心研读羊皮卷的孤独者,不致于迷醉于夜夜笙歌的宴会之间,不致于迷惘于左右矛盾上下犹豫的悖论里,不致于陷在自己“臆想”的却也是真实世界而听不到讽刺的笑声和侧视里。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7

  小说中有许多细节令人瞩目。开始时和最终提及的带有猪尾巴的男孩,出生的后辈不断沿用长辈的名字,不断向前进的马孔多的社会,以及那张羊皮纸。这些细节将这本小说引向另一个关键词:轮回。

  在阅读前二十几页的时候,我对于它想表达的内容、人物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是深感疑惑的。并且一开始,我还错误地认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主角(前提是这本书中有所谓的主角存在),后来我才发现,乌尔苏拉应该才是主角(这个错误在摘抄的第一篇的点评中有体现),至少乌尔苏拉见证了大部分的家族繁衍。事实上,直到读完了整本书,我依然无法理清楚每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我查阅了百度百科之后才发现讲述了七代人)。尤其是复杂的人物名字——甚至同一个名字被好几个不同辈分的人物使用,这导致人物之间更加错综复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这样的重复用名,让我联想到“轮回”二字。好似魔咒一般,在这个家族中,只要有后辈被命名为哪个长辈的名字,他/她就一定继承了这位长辈的大部分性格,若非辈分不同,就会像那个人又活了一次一样。但是同样的,因为从长辈那里继承了名字和性格,最终结局也有异曲同工的感觉。这就像一个人不断地被杀死,又不断地被复活,即使他还是有改变的地方,但是这样的无足轻重的不同无法改变什么。那个孩子仍然无法逃离这个轮回。

  马孔多的社会演变也可以算是小说的一条线。马孔多从一开始的原始的落后的小村庄,到许多人搬来后演变成小城镇,后来又因为政府和基督教的干涉逐渐失去朴素成为一个繁华热闹的城市,它经历了独裁、战争、罢工等各种各样的考验。最终马孔多回归于落魄和荒芜,一如开始时那样。并且在它与外世界的接触中,还夹杂着不同辈分的人物的大同小异的'爱情,这些令人感到有些荒谬的感情故事折射出马孔多这个城市所见证的“无奈”,或许这也成为马孔多“心甘情愿”地回归落魄的原因之一。

  羊皮纸的秘密是我在看了百度上的解析之后才明白的,它可以向我解释为什么一开始它是空白的到最后却密密麻麻。羊皮纸上的内容算得上是一个家族七代人悲剧的开始,它也“不负众望”地终结了这个家族,但它也标志着一切从头开始,然后不断重复。或许我们可以想象在某一天某一个原本荒芜的地方也突然出现了一个家族,那个家族里有一张空白的羊皮卷,但是一直以来从未有家族中的人能将它解读出来,当家族最后的成员在机缘巧合下发现了羊皮卷的秘密时,这个家族连带着一起存在的痕迹都消失了。

  书的最后说这个感受到百年孤独的家族会从此消失,或许是这样吧。作者显然低估了孤独,它不会消失,它只会蛰伏着等待下一个目标,然后再创造一个这样的家族,再创造一个像马孔多这样的城市。书中的马孔多只是一个孤独的、复杂的城市的代号,这是一座未亡城,伴随着不为人知的轮回一起,将一次次地折磨人的心。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8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神志清醒的最后时刻见到了那个令他内疚痛苦却又在孤独时陪伴他的普鲁登西奥.阿吉拉尔,人类本能的内疚转化为了安慰,从该隐亚伯时代便存在的原罪,在岁月中已化为对永久孤独的怀念。

  他在迷狂中失去自我,这可能就是第一代人最终的结果,如挪亚时代大洪水毁灭一切。

  家中爱情的氛围,迷惑着人类走入迷宫第一步,奥雷里亚诺在小雷梅黛丝身上找到了无休止制作小金鱼途中疏导心中困惑的'方法,最初对爱悸动的人类早已变得稳重且深藏不露,但最初的几次心动会使这不成熟的爱夭折,有时,高傲而不会被感化的心才是最细腻最纯洁的心,一如发毒誓若姐姐与心爱的男人结婚,便会尸横门前的阿玛兰妲,这种爱,才是会持续永久,而一旦失去便会留下永久伤痛的。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9

  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是孤独的,思想保守落后的个人是孤独的,比如乌尔苏拉,她是一位勤劳坚强的妻子和母亲,她不懈地与命运抗争,想要让子子孙孙团结起来,但子孙之间依旧是充满猜忌,互不信任,各自精神上的孤立使得乌尔苏拉为爱的`斗争终究无果。布恩迪亚家族的族人就像一座座的孤岛,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严重缺乏互相沟通。对于自己有同样血统的人,布恩迪亚族人更不能做到信任与沟通,就像当时拉美历史上的党派斗争一样,与自己的同胞做斗争,却不知道联合起来对抗外部冲击,最终内部的溃烂让两者不堪一击,像那场飓风一样,让马贡多消失了,也让哥伦比亚分裂了。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孤独不同于孤单,更不同于寂寞空虚冷啦,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但是在传统观念中,喜欢孤独是有问题的,强调我们要变得很。后来,随着人本主义的盛行,我们逐渐发现孤独是一种内在的需要,甚至于被使用于一些营销手段中。所以,逐渐出现了一种价值观:与人交往是一种能力,享受孤独也是一种能力。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0

  读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巧合,在旧书店里不经意看到了,刚好老板便宜卖给我了,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今年早些去世,使得这本曾经就很火的书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学校的图书馆也一直借不到,原本还想不跟风,谁叫我是一颗孤独的心灵呢,计划等过几年再来拜读此书的,这买回来的就忍不住要读了,读了更是收不住了,这本书我也是花了很快的时间给读完了。

  “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

  这句话是小说最后出现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开启了家族的辉煌史的第一页,但最后也如他的好朋友梅尔基亚德斯用梵文在羊皮卷写下的那样,被绑在树上。

  家族的最后一个人,奥雷里亚诺,由于布恩迪亚家族在给小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喜欢用长辈的名字以表达缅甸之情,但这离奇的家族有时会在某个午后走来某个人的身影,而该人在几年前由于失踪被家人以为早已死掉了的人,可以说我对小说的人物名字还是挺乱的,但是这不影响我继续阅读此书,或者说这些并不重要,不过我记得,布恩迪亚家族最后的一个人,就是叫奥雷里亚诺,翻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很早就留下来的预言,也证实了该预言。

  该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 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让人入胜。

  读开始读的时候,我想不就是说了故事嘛,跟书名有什么关系呢,好像一点都不沾边的,当故事发展到第一代家族落幕的时候,我明白了,百年孤独,这是如此的贴合。

  布恩迪亚家族,家庭人数并不少,繁衍的能力挺强,家族的生命力也很旺盛,但是他们每个个体都是孤独的,整个家族也是孤独的。

  这本书,如果你是两年前给我的,我肯定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感受,如果是两年后再给我看,我想,也是和现在不一样的感受吧,刚好就是现在,就像酿酒一样,味道刚刚好。

  与她相识两年多快三年了,遇到她前是孤独的,今后的我,还不知道会不会孤独,不过我确定的是,现在的我是孤独的,像是汪峰的那首《美丽世界的孤儿》,大声的呐喊,可是没有人回应,曾经那颗把我的全部紧紧包围的心也已不在,晚上一个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感觉自己是那么的空虚,自己的喜怒哀乐,无人来分享也无人来分担,无人来感受也无人来慰问。

  我一直挺反感说自己是孤独的人,因为标榜自己是孤独的,说明他并没有孤独到他的骨子里,只是身心的孤单,然后说出来让这个世界来给予他安慰,可是世界又有几个人听到他的声音呢,真正孤独的人,他已经忘却了还有孤独这回事。

  如果从这方面说的话,我应该是不孤独的,毕竟身边还是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的,还有关心我的家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还有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独,这不自己的感受与自己的看法相违背了吗,突然我有点不懂的我自己了,其实我用理性思维来想自己,意识到现在的我,有时还是可以给予她一些小小的`安慰,她有时也给我一点点的惊喜,这就已经比别人幸福多的多了,我还能有什么不知足的呢,我说我自己孤独,其实我不是想说给世界听,我只想你听见,想让你知道,到我又知道这样太自私了,又希望你没有听见,矛盾的心理,一个矛盾的人。

  从我自身的角度,该小说也让我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爱,如何做一个懂得爱别人和被爱的人。

  从小出生在农村,父母也是传统的农村人,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给我们兄弟俩的爱是那么害羞,以至于我们没有感受到,我知道父母一直以来都很关心我们,他们的辛勤农作也是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可是我竟不记得我在家里有庆祝我生日快乐这么一回事,我没有一次在父亲节或者母亲节的时候对他们说一声节日快乐。这本书中,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是孤独的,孤独盘桓在百年的家族上,第一个人被绑在了树上,这些种种迹象,如若他们能多付出一些爱,来关心他们身边的亲人,情况会不会就好了很多呢?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家族观念,可是但又对每天都在身边的亲人若是无睹,经常发生着矛盾,他们要是能更加包容,对身边的人给予更多的爱,懂得如何怎样去爱别人,懂的在被爱的时候知道分寸,我相信布恩迪亚家族会更加悠久而不是只有百年。我越来越觉得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每每总是摄取更多的爱,可是却不懂的去爱别人,现在回头看看,她是那么懂得关心我,可是我呢,我有为她做个什么吗,我知道我心里爱她,可是我却不懂的如何去表达这份爱意,不懂如何去爱,连买个礼物都不懂,还要问她想要什么,这也难怪我失去了她,活该。

  身边的好朋友也是如此,每次别人都那么关心我,可是我却不懂的去回报,哪怕是他们给予我的万分之一,导致朋友也是越交越少,一个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龄,却发现朋友是那么的少,而且心态还是如小孩一般,一张突显衰老的面孔,包裹的却是一颗幼稚、未成熟的心智,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1

  今晚,也许是因为正值月神的小小假期,或是垂老的造物主在他漆金的扶手椅中睡着了,天色灰茫,窗台上的金鱼缸中的鱼在杂乱的书卷中孤独的游着,半浑的水反射着白的乏力的白炽灯光,或许是手中的书的魔法不小心自行解开了封印,小小的房间中充斥着白炽灯混着孤独后发出的气味。

  也许是长时间没有读过这样的好书,掩卷一睹,时针竟然已悄悄爬过水平线……

  书的扉页上画着看不甚懂的魔法阵,只认得黑体写就的“百年孤独”几个字独自寂寞的赏着与他相视的'孤单读者……

  小说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在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隔绝的小村——马孔多的传奇而又坎坷的经历,中故意重复运用“阿尔蒂奥”,“ 奥雷良诺”,“ 雷梅苔丝”等姓名,并制造一个个相互独立又彼此相互连接的时间体系,使读者看到一个周期循环好像是不可摆脱的命运一样的家族历史:七代人都抱摆脱孤独的宿愿,却又最终回到孤独中,不能自拔。

  书中每一位人物都包含着作者深深的创作意图,奥雷良诺参加了内战后最终认识到自己的一生都被命运戏耍了——旧统治者和新的统治者一样昏庸残暴,保守派和激进派都一样是不顾民生的混蛋,于是他日炼金子作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时便放到坩锅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第四代的阿卡迪奥第二则清楚的意识到从战争中摆脱孤独感的可笑之处:战争只会给人带来无尽的恐惧。而这两位参与了战争的人的结局也一样令人深思:奥雷良诺最终也没能看清他的热情只不过是他的孤独,而阿卡迪奥第二则四处诉说他亲历的那场大屠杀的真象——军警杀掉三千多工人,并用火车把工人们的尸体运往海边丢到大海,却被人们斥为疯子。这点上他的曾祖父与他相似——他的曾祖父——布恩迪亚的精神世界与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于是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们都被周围的人逼到了孤独的脚落。

  作者运用魔幻的语言,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同时,作者又将大量的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以及《圣经》典故运用在小说构成中,进一步加强了本书的神秘气氛。

  另外,作家将时间变为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将所有事在一个时刻爆发,如小说一开头,作家就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孔多的初创时期。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这部书的意义在于其对现代文明的孤独的批判,作家通过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或许真正的孤独不是人的孤独,而是这个社会的孤独。

  那么在这孤单中过活的我们,究竟是被什么所羁绊?记得日本禅宗中有这样一宗公案:

  学生问:怎样才能摆脱轮回的束缚?

  师回:什么束缚了你?

  或许真正束缚我们的只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既想孤独却又惧怕孤独的心……

  夜色像半浑的水,不知这水中孤独游着的金鱼,是否有福气只有四秒的记忆来忘记这孤独。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2

  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百年孤独这本书是我看得最困难也是最久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当我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最后一章,兴奋仅仅只是一瞬间,很像一个孤独的行者,终于走完一段漫长而期待尽头的苦旅,却突然却迷失了方向,瞻望回程的忐忑,让人茫然而陌生,弥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夜不能寐。

  中主人翁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近亲乌苏拉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乌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邻居阿吉拉尔的耻笑,何塞杀死了阿吉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奔波,来到一片滩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后来又有许多人迁移至此,建立村镇,这就是马贡多。布恩迪亚家族在马贡多的历史由此开始。

  许多年之后,面对刑警队,雷奥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小说作者对开头斟酌良久,他只用几十个字完美的将过去现在未连接。在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能够团结在一起。《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马尔克斯称威廉福克纳为导师,显然深受其影响),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二十世纪现代文学中不容错过的精品。

  其中莫言评价说:对《百年孤独》有非常真实的、崇敬的感觉。这样的作品会不停地卖,一代一代的人都会读,是畅销书。我没有办法预测如果重新出版的话是否会轰动,当年文学青年几乎人手一本。百年孤独乃是过去五十年来所有语言中最伟大的杰作。《百年孤独》在马尔克斯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达到了顶峰。这部小说整合并且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虚构,从而缔造了一个极其丰饶的双重世界。它穷尽了世界,同时自我穷尽。

  这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我想每个人去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在书中我们同时追寻着现实与虚幻的结合。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3

  《百年孤独》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拉丁美洲色彩,不仅有殖民者带来的西方科学文明的现代化生活,而且同时还存在大量宗教迷信的封建式的,甚至是原始部落图腾崇拜式的生活模式,这些跨度极大,差异迥然的生活形态又非常和谐地混合成一体,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家族史,反应了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是用“魔幻”的手法着重表现现实,反应当时的社会现状与遭遇,一个家族的姓名的“轮回”,一个家族命运百年前就被预见,最后如海市蜃楼般消失,好像一个经营许久,又庞大的家族,说不见就不见,可是这也是当时那个民族人民的虚无缥缈的心理吧,什么东西都是不可抓住的,财富,地位,命运,一切……

  里面还写到了“失眠病”“健忘症”,这个情节的象征寓意是耐人寻味的,它在告诫拉丁美洲人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正在被人遗忘,是非常危险的,这个经历了许多沧桑变化的马孔多小镇正是一百多年来孤独而又多灾多难的拉丁美洲大陆的象征。

  中国传统中写一片仿佛与世隔绝的土地大概都是一片净土,远离是非的“桃花源境”,可是这里给我的仿佛与世隔绝的土地确实一个虚幻恍惚,伦理混乱,声色酒肉的地方,赤裸裸地将人的各种“欲”展现其外,这或许就是民族文化与民族背景的不同吧。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4

  在《百年孤独》这本书中,如果不是结尾奥雷里亚诺和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生出了那个有着猪尾巴的兼具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的终结者,这百年孤独还会继续延续地滚动下去,直到下一个世纪的孤独如潮水般不可抗拒地奔赴而来。

  孤独的结尾正如孤独的开始一般巧妙,从近亲结婚生出猪尾巴的恐惧开始,从尽情欢愉的不伦之恋生出的猪尾巴结束,尾巴头尾巴尾连成了一个孤独的世纪。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扎根马孔多的孤独,到奥雷里亚诺不胜神话的孤独小金鱼,到阿玛兰坛守望着自己处女之身的孤独缝纫机,继而乌尔苏拉持家有道百年飘摇的孤独,还有老仆人一言不发地收拾到一言不发离开的孤独,还有梅尔基亚德斯的鬼魂守望自己写下的还未被揭示的预言的孤独,还有那些各个角落欢愉或沮丧的孤独身影。孤独千奇百怪,理由万千不同,没有谁的孤独谁更优谁稍劣,只有存在形式的无奈和本质孤独本性的膨胀发展。我感觉读完脑中倍感混乱,理不清任何一条线索可以充当这本书的主线。刚以为这是主要人物的时候他就不合时宜地死了,刚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马上就要消失的任务却又苟活了百年看尽了无奈享透的孤独,刚以为读懂了这部分的孤独却又有更巧妙形式的孤独人物带着更巧妙的孤独故事窜出。最后,真的走到了百年,孤独也带着诙谐带着奇妙带着荒诞带着沉重的孤独感走向了飓风的终结。

  孤独是最难以诠释的感受,也是最笼统、最复杂的体验。唯一与之近似的或许是爱情,而排除荷尔蒙因素和基因携带的本能,爱情也注定是由孤独所催生。孤独教会人们生存所需的一切,指引人们阅读、思考、龃龉独行,教会人们适应时间的漫长和短暂,把握着每个人的命运走向。但或许更多的,孤独会为我们带来一种不易察觉的、微妙的快感,正是这种快感使孤独具有了莫大的魔力。在那些成长的岁月里,孤独是每个人精神的,是一种想要摆脱却无法摆脱的`愉悦。孤独会让人痛苦,痛苦催生敏感,对世界与自我存在的敏感。如同用伤口感受冷风的流向,孤独的痛苦能让人在虚幻的一生中感受锋锐如刀的真切。当这种敏感成为习惯,孤独也将不再是痛苦的来源,它是人存在的证明,是存在的形式,是一片澄澈的真实感,妙不可言。在我看来,人最大的快感不来源于感官,甚至也不来源于精神,它源于“活着”,纯粹而清醒地活着。活着,是最大的快感,也是孤独的真身。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是因为它未曾在“孤独”的表象上倾注一字,而只是将沉闷的“活着”娓娓道来。在这个比《红楼梦》还要繁复、难记的家族体系中,“活着”是所有情节发生的唯一起源。为了寻找活着的可能,为了寻找活着的方式,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为了活着,一个生存在地球角落的百年家族陷入了无限的疲惫与孤独之中,在茫茫岁月之中上下求索,按照命运的规划忙碌。有趣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悲剧。书的内容如果除去荒诞奇妙的羊皮卷,除去家庭里不断飘荡又不断思考的魂魄,除去埋于地下的七千二百四十一枚古金币,除去放荡不羁的恋和纵情声色的放纵外,实际上就只是一个家族从开始、到壮大、到完结的故事。如此看,很简单却也很无趣的。里头有趣的就是那些千奇百怪的孤独形式,还有没有伤感的离亡和没有快乐的出生,当然还有放纵却不觉有违道德的情爱纵欲。如果还有,就是马孔多变化的历史。从二十一对夫妻披荆斩棘穿越大沼泽之地,试图发现东之大海,却最后绝望地放弃梦想驻扎在这片离大海只剩两天路程的不可思议有着西班牙大航舰的着魔丛林之地。然后扎根,繁荣,跟带来飞毯、魔冰、巨人、炼金术的吉普赛人交流,却不知道走两天路去发现一个什么都有的城镇。当然,最美好的阶段就是完全断绝联系的、唯有和吉普赛人交换惊喜的美好村落。可是,乌尔苏拉发现了路带来了商队后,也带来了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战争,带了铁路,带来的家族的繁荣,也带来的垄断,带来了死亡和压迫,带来过期待,带来过时髦和迷醉,却不论带来什么都挡不住孤独的滋生和扩散,一如在那个最初的夜晚丽贝卡带来的失眠症一样,让每一个家族的人都没有好受过噢,除了那个小仙女一样的智慧的蕾梅黛丝,会一丝不挂的出现在受惊且痴沦的异乡人面前,会不守繁文缛节地自由自在,会预言偷看洗澡的人随后的死亡,更神奇的是,会带着一床天鹅绒的真丝白被如天使一样地飞走在人们的希望和永远的记忆里。唯一一个不守孤单感传染病的人似乎就只有她,永远带着最亘古的美丽和最高远的智慧离开了这个一开始就不属于她的百年孤独之地爱。说完了她,说完了这份无法描绘的美丽,这个家族悲哀得只剩下说不尽的孤独。我也在不经意、不情愿之间比对了他们的孤独,也认识了自己的孤独并非无由的作态,也并不无奈的悲哀,始终相形见绌,相形有愧,相比难忘。

  一个人最纯粹、最强烈的情绪和感受,只会出现在两个时间段:幼年和老年。前者是序,后者为跋,中间的所谓人生经历,是漫长的验证与积淀,精彩,却不免主观和失实。所以,在老年到来之前,童年的体验将是每个人仅有的“真实”,是相伴一生、塑造一生的灵魂素材。所以,我们的人生不是用粗糙有力的双手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是用稚嫩的手指随意搭起的几块飘摇的积木。在那些积木中,我确信有一块是“孤独”,每个人都有。

  如果让我推荐一部名著给一个刚刚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时,我会推荐这本《百年孤独》。让一个人学会什么都不会有让他学会孤独来得实在和重要,在孤独中获取快感是生存的必备能力,在孤独中成长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世界如海洋,吾等如水滴,融入大海之时水滴就已不复存在,我们就已“死去”。所以,孤独的一滴水,才是我们“活着”的形态。如歌所唱,“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生来孤独是注定的,而随后活着的岁月中,孤独却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孤独的快感,大多数时候,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想,这是一种悲哀,一种遗憾。不过也好,有了孤独,似乎才会一如每一代人中始终会有的拿一个深深闭门于梅尔基亚德斯房间潜心研读羊皮卷的孤独者,不致于迷醉于夜夜笙歌的宴会之间,不致于迷惘于左右矛盾上下犹豫的悖论里,不致于陷在自己“臆想”的却也是真实世界而听不到讽刺的笑声和侧视里。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5

  这个暑假我反复读了一本书——《百年孤独》。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根本不解其义;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七代人进行了排列,终于使书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连同《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为作者,为书本,为拉丁美洲。20年来,我在孤独中体会其中的孤独,并饱受折磨。为了排遣孤独,我不断地向我的朋友推荐《百年孤独》,分享孤独,理解孤独。

  孤独是可怕的。

  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领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孤独是自闭的。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

  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死了,连同马贡多的文明。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于是,书中结尾是: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

  孤独是需要反省的。

  读完书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书的涵义无疑是深远的:他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是文章架构,还是内容选择;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表现手法;无论是典故引用,还是故事编排,无不采用其极,令人匪夷所思。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可谓是眼花缭乱。

  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的.跌荡起伏,俨然是对读者最大挑衅。在不可思议的奇迹中,在现实交错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现实中,在荒诞不经的传说中,使读者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进而理解孤独的本义,理解《百年孤独》的奇特。

  孤独是需要摒弃的。

  “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照《百年孤独》的现实与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由此,我们想起了晚清政府闭关锁国以至惨遭蹂躏的结局和新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而重新崛起的历程。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个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独的历史永远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梦想成真。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08-01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2-24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02-07

《百年孤独》的读书笔记03-02

关于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2-29

关于《百年孤独》读书笔记01-11

关于《百年孤独》的读书笔记11-26

读百年孤独的读书笔记02-24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5篇01-18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2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