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有哪些知识点

时间:2022-07-27 09:04:18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游褒禅山记有哪些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那么,关于游褒禅山记有哪些知识点?你了解得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有哪些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褒禅山记有哪些知识点

  一、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二、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三、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四、虚词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视其左右

  9、谬其传

  10、咎其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

  (二)“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险以远。

  4、由山以上。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五、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5、不随以止也

  6、此余之所得也!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翻译句子

  1、既其出,则或责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3、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参考答案

  一、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

  1、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

  1、十分之一。

  2、不平常。

  3、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4、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5、“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四、(一)1、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代词,代“仆碑”

  4、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5、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人

  6、代词,他们,指古人

  7、代词,指自己

  8、代词,洞,洞壁

  9、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0、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二)

  1、作介词用:因、由于。

  2、连词,来,表目的。

  3、作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4、连词,表修饰。

  5、连词,因为。

  6、连词,表修饰。

  7、介词,“以之”的省略,因此,由于。

  五、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状语后置

  5、省略句

  6、判断句

  7、判断句

  六、

  1、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推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因而没有享受到极尽游玩的乐趣。(关键词:既、或、咎、极以及第三个“其”。)

  2、我对于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叹那些古代文献没有留存,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关键词:以、谬、名、胜)

  3、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察,常常有心得,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广泛)。(关键:往往,以、介宾短语后置。)

  《游褒禅山记》巩固练习

  词语释义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此)

  卒葬之(最后)

  有碑仆道(仆倒)

  华山之阳(南边)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完)

  独其为文犹可识(辨认)

  其文漫灭(磨)

  瑰怪(瑰丽)

  始舍于其址(地方、旧址)

  盖音谬也(错误)

  非常之观(景观)

  何可胜道(全)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与今义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对此)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非同寻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了)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古义:求学的人)

  写出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莫能名者(代,它的)

  既其出(代,自己)

  而予亦悔其随之(当,我)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些)

  其孰能讥之乎(反诘)

  而记游者甚众(因而)

  来而记之者已少(顺承,递进)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但是)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修饰)

  夫夷以近(并列)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介)

  不出,火且尽(将要)

  于人为可讥(在)

  余于仆碑(对于)

  写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及词义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要遥远的地方)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弄错)(传说)(说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则其至又加少矣(到的人)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

  盖其又深()

  翻译下列语句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在此时,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进入,火把还足以照明。我们出来后,就有人责怪那些想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随着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

  夫夷以近,则游者从;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如果那里距离人们)平坦又近,那么来游玩的人就多;如果险峻遥远,那么来游玩的人就少。而世上奇特雄伟、瑰丽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些险峻遥远的地方,而人们很少去那儿,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够到达的。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相关课文】: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散文赏析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示。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文章从客观上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

  前呼后应,议论层层相关。文章围绕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个中心议题逐层展开,文意由叙探洞转向议治学。作者学习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学精神,认识到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终必定能取得奇伟、瑰怪、不同凡响的成就。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决不会因为遭到他人的讥讽而后悔。文章紧紧扣住“深”“难”“奇”三字,从志向、力量、物质条件三方面,进行游洞和治学二者间的相互比拟,由实而虚,因事明理;触类旁通,融叙事与议论为一体。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从消极悔恨到积极反省、从感到不尽兴变为有所得的思想情绪的变化。

  在游山途中,一块字迹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极大的兴趣,他从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证出当时人们把“华山”的“华”,读作“华实”的“华”是错误的。并且由此联想到因为古代文献资料的不足,在治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于是他强调指出:治学中应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作者借残碑议治学,以小喻大,首尾贯通;不仅加深了文章议论的深度,更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章法和奇妙的构思。

  这篇游记语言凝炼且富有逻辑性,准确而概括地表达了文章曲折深奥的哲理。

【游褒禅山记有哪些知识点】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教案07-03

游褒禅山记教案08-28

《游褒禅山记》教案08-25

《游褒禅山记》 教案04-01

游褒禅山记教案03-12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07-23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02-09

《游褒禅山记》教案15篇08-30

褒禅山导游词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