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教学心得

时间:2022-03-30 09:07:02 教育 我要投稿

语文教育教学心得

  导语: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

语文教育教学心得

  语文教育教学心得

  一、认识语文的重要性,辩证对待“工具性”和“人文性”

  认识语文的重要性是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语文的两性是指: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说语文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基础,是“学会学习”的基础学科,也是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是奠基工程。打好这个基础,就会成为继续深造乃至发明创造的工具。语文还是“交际工具”,即是交流和交际的工具。这就揭示了语文与其他“工具”的本质区别,突出了语文这个“基础工程”特有的“交际”功能。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这就反映了语文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其人文特色十分鲜明。目前的语文教材包罗人类文化的多种知识内涵,反映着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频频交叉的内容。语文学科提出“人文性”这一重要属性,其内涵比思想性更为明确,更为宽广,也更加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语文的“人文性”,一定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思想情智的升华。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单独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只谈“工具”,而不谈“人文”;或是只谈“人文”而忽视“工具”。谈到“工具性”,就必然涉及到“人文性”。没有“人文性”就没有“工具性”,舍弃人文,也就无法掌握这个工具。因此,如果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去讲人文性,那么就会背离语文课而步入另一个误区,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所以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二、重视导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每授一篇课文,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因此,导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导语的作用有很多:第一,具有准确的时效性。一节课的时间并不都是有效的教学时间,而好的导语可赢得尽可能多的有效教学时间,安定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来,保证在最佳时间内进行新知识讲授。第二,具有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是清楚的,而学生不一定清楚。

  为了让学生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在导语上下功夫,根据教材的学习要求设计导语。第三,具有促进活跃思维的作用。学生的思维在上课前,一般情况下,是处于潜伏状态,如果有一个奇妙的导语,就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变得活跃起来。第四,导语具有开通思路的作用。有些知识受教学时间和学生阅历与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应该让学生独立在黑暗中摸索,应该让学生在光明中求索,即教师再上课时就要讲明沿着怎样的思路去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规律,形成能力和增长智慧。

  三、研究课堂提问的学问,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形式。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所以我们教师要“科学地设计问题、正确地提出问题”。第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树立全员发展的观点,使学生个个参与其思,人人得以其问。

  1.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设计“专供性”问题。教师在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设计问题时,应该降低难度,使学生能独立回答。这样,既能满足这类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要求,又能激发这类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为大多数学生设计“大众性”问题。教师在设计这类问题时,要拓宽提问面,讲究角度,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3.照顾学生间的差异,设计“层递性”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别设计问题,以使学生各得其所。

  第二,“提好问”涉及“科学”和“艺术”两方面。具体地讲,应做到这几点:1.适时。当学生欲知而未知,思维处于困惑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产生困惑的原因,把握好“火候”,提出有一定针对性问题,及时解惑。2.适中。要做到提问难易适中,让学生答得上来。

  3.适量。提问的总量要适中,频率的分配要合理。4.设问要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出发点是指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性是指本课的重难点。5.问中有导。教师在提问中要有问有导,特别要在“引导”上下功夫。6.面向全体。课堂提问一定要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可采取分层提问的办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为赶进度而在提问与答问之间缺少必要的间隔与停顿。

  四、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保证阅读教学质量

  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即是教学生怎样读,怎样想,怎样表达。

  教学生怎样读。第一,“点睛”。教会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的基本内容。1、抓住“题眼”,透过“题眼”理解文本。2、针对不同的问题在文本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初步了解文本内容;第二,“入境”。教会学生扣词扣句,深入了解文本内容。扣住关键词和“文眼”,找到线索,从主旨句入手,引发思考;第三,“寻魂”。教会学生抓住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加以探寻,明确作者的写作的意图和情感的表达,达到整体深化的程度。

  教会学生怎样想。读懂课文,必须教会学生以文本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为依据,逻辑地去想,形象地去想。逻辑地去想,就是运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形式解决“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扣住这些问题去分析、体会词、句、段、篇有怎样的联系等。形象地去想,就是把作者的书面语言文字还原为客观事物。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再现作者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事物、场景,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会学生怎样表达。从阅读教学来看,口头语言是主要的表达形式,它有两种意义。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是培养学生用口语表达思想的能力。这就要引导学生把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用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从阅读的角度看,是学生把文章的形式、内容进行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的过程。阅读课堂的表达,始终是围绕读懂文本这个核心来进行的。

  怎样读,怎样想,怎样表达,三者有机联系,统一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牢牢把握“教会学生读书”这个宗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

【语文教育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语文教育教学心得体会02-22

小学教育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1-14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心得体会04-30

语文教育心得02-17

语文教育教学技巧05-01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05-04

教育教学的心得12-03

是教育的教学心得01-10

教育教学心得05-07

小学语文教育心得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