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礼仪教育,培养文明习惯

时间:2023-05-25 13:26:21 路燕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强化礼仪教育,培养文明习惯

  文明习惯是人的基础素质元素,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种外显。礼仪不只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外在表象,更是一个人德行修养、学识气度、内在心灵美与丑的展现。礼仪的教育培养,有利于促进人的文明习惯的养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强化礼仪教育,培养文明习惯,欢迎大家阅读!

强化礼仪教育,培养文明习惯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文明行为习惯直接反映着我国社会文明的水平,影响着国家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不断强化,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文明行为、礼仪教育及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中国南京游客丁某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事件的发生,虽然是个例,却再次向国人敲响了文明习惯培养教育的警钟。鉴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中存在弊端,笔者认为,要认真总结和反思我们对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尽快寻找突破途径,即把对中小学生的礼仪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文明习惯培养的突破口,通过强化礼仪教育,培养其文明习惯,为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文明公民奠定基础。故本文拟就中小学生礼仪教育略抒己见。

  一、教育青少年要知礼、学礼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礼仪的传统。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一个不学礼、不懂礼的人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这亦是“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所在。古代所说的“礼”对我们今天来说就是礼貌、礼仪。崇尚礼仪,是国家、民族文明发达、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当代中小学生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道德水平、文化教养的反映,是优秀社会风尚的有力说明,它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礼仪的特征。礼仪是一种规范,是调整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作为现代社会的礼仪,它具有普遍性,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场合。它具有继承性。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较长的延伸期,被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它具有差异性。由于国家、民族的不同,礼仪存着一定的差异性。

  礼仪的作用。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来交往与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协调社会成员交往关系的行为准则。礼仪是塑造个人形象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日常的交往活动中,言谈讲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礼仪,可以变得美好。礼仪具有明显的社会教育功能,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素养和品位。

  二、礼仪教育要遵循科学原则

  要增强对中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性,必须遵循礼仪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1.尊重的原则。尊重是礼仪的灵魂。讲究礼仪,就是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2.道德的原则。道德是礼仪的基础,是人的内在修养,礼仪则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才会使一个人自然地显示优雅的举止,文明的谈吐。

  3.平等的原则。在礼仪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职务、家庭。

  4.诚信的原则。诚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待人要真诚,对人要守信。要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5.循序渐进原则。在教育中要以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为依据,注意从日常生活小节入手,渐进施育。

  三、礼仪教育要明确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要增强中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就必须从中小学成长发展的实际和特点出发,从中小学生礼仪缺失着手,确定礼仪教育的内容,做到既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既重视礼仪常识,又注意礼仪的行为习惯培养。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仪表礼仪教育。仪表是指人的外观、外貌。礼仪是礼节和仪式。要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重点抓好仪表、仪容、仪态等方面的教育。

  2.学习礼仪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怎样完成学习任务,熟悉并遵守学习礼仪是关键。学习礼仪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应有的仪表、仪态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课堂礼仪、图书室礼仪和网络礼仪等方面。

  3.集会、聚会礼仪。主要应对学生进行典礼、升旗仪式、文艺演出、参观及其他大型集体活动的礼仪教育。

  4.人际交往礼仪。包括见面礼仪、相处礼仪、交谈礼仪、探访礼仪、电话礼仪等主要内容。

  5.谈吐礼仪。主要包括语言文明、交谈艺术、举止礼仪及形体姿态、手势表情、待人接物、致意礼仪、演讲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这应成为目前中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在对中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选择内容进行有针对性教育。

  四、礼仪教育要创新方法重实践

  1.强化主导、指导,发挥学校教育作用。

  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主导、指导地位,由于学校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使其在中小学生成长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时代的时间绝大部分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中小学生礼仪教育中的优势和功能,适应新形势、变革教育理念,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法,扎实有效地抓好中小学生礼仪教育,使学生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2.强化先导、基础,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先导和基础,家庭生活具有渗透作用,家长言行具有示范作用。家庭教育在中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使其在中小学生文明习惯礼貌行为养成中实现功能最大化。

  五、强化导向、氛围,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学校教育、家庭的影响和作用外,社会教育也对学生的良好品德、文明习惯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时期,社会教育以其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自主性等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是必须重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在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培养公民的文明行为习惯着手。营造全社会讲文明、讲礼貌、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净化、优化社会环境,采取措施,消除不文明、不礼貌、低俗的现象,从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下大功夫,花大气力,创造条件,为中小学生从小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科学、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让我们从重视学生的的礼仪教育突破,帮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用习惯提升素质,规范文明行为;用行动树立形象,构建文明社会。

  拓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

  文明礼仪,尚礼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障,也是每个人立身社会、走向社会的人格基石。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也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当今社会,学生们多数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居多,再加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过分看重分数,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对文明礼仪知识的无知、少知、偏知和淡知,从而导致违规违纪、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文明礼仪教育,使之学会正确的认识问题,掌握判断是非美丑、荣辱善恶的标准,为逐步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那么,如何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呢?我做了一下尝试:

  创设一定的文明礼仪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资源,从营造丰富的环境入手,让学生在耳闻目濡、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而学校又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之一,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因此,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成为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1、抓好校园建设。

  在学校的布告栏上张贴《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有关文明礼仪教育的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2、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

  (1)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礼仪故事、古诗等导读环境,使学生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潜移默化习得文明礼仪知识。我在教室里开辟了一个“文明礼仪吧”,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或已经学会的歌颂美德的经典故事、古诗、名人名言等都放在吧里和伙伴共学共享。

  (2)我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一个文明礼仪专题板块,学生把自己对故事、古诗中尊老爱幼、关爱他人以及团结互助等方面的理解用绘画、剪贴等形式表现出来,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与欣赏。用视觉语言暗示、提示幼儿,提醒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

  (3)我还在教室的图书角投放《道德经》、《成语故事》、《弟子规》等礼仪方面的图书,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人物典范的感染。

  3、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如: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重形象、讲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同情弱者、扶贫济困,爱护环境、善待自然。

  样示范、言传身教

  1、教师要以身作则。

  在师德规范中,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即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等。其实就是只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作出榜样,成为他们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和表率。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强调了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 再加上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及其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向师性”特征,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为明显。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边会对“重要他人”产生模仿心里。除家长外,教师也是他们模仿的“重要他人”,而且还是主要的“重要他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家长与教师的观点不一致时,孩子们往往选择教师的观点。我们的言行举止在他们的心中就是不容置疑的价值标准。所以,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

  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我们不仅要保持“威信”,还应该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树立优秀学生榜样。

  榜样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去影响学生的方法。促进榜样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是模仿。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观察学习过程就是通过个体观察榜样的不同示范而进行的。而学习者通过这种榜样观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小学生的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强化礼仪教育,培养文明习惯】相关文章:

培养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方法03-03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07-22

培养孩子习惯的心得11-24

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03-07

如何培养学习的好习惯07-22

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08-17

培养宝宝的健康就餐习惯07-21

如何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02-08

培养孩子读书习惯心得12-03

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总结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