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礼仪教育

时间:2022-04-03 05:35:09 教育 我要投稿

小学生礼仪教育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小学生礼仪教育怎么做呢?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小学生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礼仪教育,这对素有“礼仪之邦”称誉的我国来说,既是一个古老的教育问题,也是赋予时代新特点的审美教育课题。《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儿童时期,既是奠基人的性格雏形的时期,又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忽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将会影响到整个德育系统工程的质量。

  因此,小学生良好礼仪的培养应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礼仪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在此,将礼仪教育中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以无胜有,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与善人居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孔子的话其实说的是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为对人的深远影响问题。校园是育人的最佳场所,对校园环境的精心布置和主题化营造,不仅可以凸现校园的个性和品位,而且也可以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而对人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学生在校时间均生活在校园环境中,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文明行为、思想道德无不受环境的影响。基于学校文化育人的功能我们在教室、走廊、宣传栏、专用教室都分别挂上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等。学生走进学校大门,抬头便见国旗,国徽和中国版图,体现了教育性和艺术性。整洁、优美、生气勃勃的校园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使学生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起到同化作用。让师生在工作、学习中耳濡目染,接受良性熏陶,使其对我校学生文明行为、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以小促大,紧抓日常行为规范。

  《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所以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我们在平时就要培养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例如,早上上学要跟家长说“再见”,看见老师要主动问好,果皮纸屑要随手扔进垃圾箱,看见果皮纸屑要随手捡起等。我们在教给孩子初浅的礼仪知识和行为时,不但要告诉他语言应当怎样,姿势应当怎样,还要向他讲一些深入浅出的道理,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等。

  例如:为什么要常常保持微笑?与人交谈应正视对方?应该怎么样打、接听电话?为什么要孝敬爷爷、奶奶等等。一遍遍、一次次经过我们耐心的解释和教育,使孩子渐渐明白了:在与他人交谈时,要诚恳、大方,运用语言要亲切、准确;与人见面时微笑和使用了礼貌用语,别人就会更喜欢你……

  我们学校进城务工子女较多,许多孩子从小习惯培养不好,进班级或是教师办公室从不敲门,也不喊报道。我校就利用班会、品德课开设“在校礼仪”、“家庭礼仪”、“进餐礼仪”、“待客礼仪”、“做客礼仪”、“春、秋游活动礼仪”等系列专题课。介绍礼仪的意义、礼仪规范。通过这些活动及随机教育,孩子懂得了:去别人家作客时,门铃不能长时间按着不放,也不能一触即离;敲门要有节奏感,不轻不重,不急不慢,最多只敲两三次;不可以在门口大声呼喊;也不能透过缝隙窥视有没有人在家;门虚掩或开着时,应当敲

  一、二下门并问:“可以进来吗?”作客的时间也不能太长,更不能赖着不走,一般玩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回家时要很有礼貌地告别并表示谢意……

  三、持之以恒,强化学生礼仪意识。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些技能通过训练,可以顺利地进行迁移。通过教育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这就决定了文明礼仪教育应持之以恒。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可塑性大,发展还不稳定,自制能力也较差,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强化礼仪训练是比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礼仪表现具有时好时差的反复性特点。有时会有倒退的迹象,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就是不能很好地去执行,或始终如一坚持;再有礼仪知识的回生、常规训练的松懈、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也会使学生的礼仪表现产生反复。教师应明白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鼓励学生坚持不懈,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对小学生礼仪教育应持之以恒。

  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我们主要是抓两个方面。其一:就是有声语言礼仪,主要包括礼貌语、称呼语、交谈语等。例如:在学校,教育学生尊重教师,要求孩子坚持做到:每天见到教师要问好;进办公室先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入;听从老师的教导;又如:一年级时,有一位小朋友哭着向我述说:“小朋友们都不帮助我。”。我帮他分析原因,让他知道,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而且语气诚恳,不要低声下气,更不要居高临下。因为这是你在提出请求,对方并没有义务非得按你说的去做。别人帮助了你,一定要向人家道谢;当别人拒绝你的请求时,应予以理解,并且为对方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谢意。我在当场作了示范并让他练习。其二: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还有日常行为礼仪教育。如,课间轻声慢步。学生在遵循这个要求时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个别较活泼好动的学生,总是有时不自觉地躁动起来。教师这时应多提醒学生,强化训练,鼓励学生努力克服好动的缺点,信任学生能做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克服自身的缺点。有了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学生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文明礼仪常规的要求。

  四、以礼带礼,突出教师表率作用。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之一就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曾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意是说某班主任为使初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形成保护教室环境的意识,规定学生每日放学前,须将各自桌椅下的纸屑拾净,方可离校,并指派一名卫生员,负责讲台四周的环境卫生。一日放学,小朋友们正弯腰捡纸屑,老师发现唯独一名小组长正潇洒地把手插在兜里,一副袖手旁观的模样。而他的座位下的纸屑则由同学代劳。并且一连数日,天天如此。于是,老师找他询问原因。孰料,那同学一脸无辜,理直气壮地说:“您每次都让卫生员替您捡讲台边的纸屑,我是个组长,为什么不可以派同学为我捡纸屑呢?”老师哑然。

  看完这篇文章让我感到,我们的一举一动是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许多例子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注重礼仪,教师本身也一定要以身作则。例如:看到校园里的果皮纸屑时,教师自己带头捡起,这比教师训斥学生:“看见纸屑为什么不捡”要好很多。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坚持正面引导和讲解,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做才被大家所喜欢。对学生表现出的文明礼仪,把握好教育时机,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切不可只关注于向学生提出各种行为要求,尔后,像检查官一样检查学生做得怎样,像法官一样判断学生的对与错,而忽视了自己在与学生交往中的榜样作用。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过:“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随着现代社会开放的需要,人们对语言的交往,行为习惯等礼仪行为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让我们重视对学生礼仪的教育,只有每一为公民自觉遵礼、守礼,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才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小学生礼仪教育】相关文章:

礼仪教育心得12-27

幼儿礼仪教育04-02

礼仪教育的方法04-19

幼儿的礼仪教育04-19

孩子礼仪教育05-06

对孩子的礼仪教育06-02

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日记05-06

礼仪教育小班教案02-16

大班礼仪教育教案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