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09-23 02:37:04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为什么会有流动人口呢,一方面是推力,现代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人口的增加使得产生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的增加,必将使得农村耕地的减少,这 使得他们这些人的生活更加没有保障,所以他们要寻求生存的渠道,这就产生了推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篇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流动人口群体正在发生分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城务工的第一代流动人口正在逐步退出城市,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群体第一代流动人口的子女开始加入劳动大军并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

  当今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和老一代流动人口由于出生和成长时代背景不同,从而具备了显著的不同人格特征。新生代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因而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力低。与此同时,他们受到户籍的限制,难以扎根城市,因此,工作稳定性很差。这一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会加剧收入差距,阻碍城市化进程,威胁社会稳定,最终影响整个社会发展。

  流动人口就业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一)模型的选择

  美国经济学家 Mincer基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由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决定的假定,于 1 9 7 4 年提出著名的Mincer 模型,之后此模型成为测算人力资本对工资收入影响的经典模型,国内外众多学者都结合自己的研究特色利用改进的Mincer 模型来具体研究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

  (二)数据与变量说明

  本文的数据是基于 2011 年国家计生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在全国范围进行,按照随机原则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样本点,样本总量128000人。该调查给出了流动人口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详细的个人特征方面数据。在两代流动人口收入因素分析中,两代流动人口所面临的社会歧视与工作环境是一样的,造成他们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两代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与就业观念的不同,因此,本文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采取个人特征方面的指标并提出研究假设。

  1.因变量。为了研究影响流动人口收入的的影响因素,选择流动人口的日工资率的对数做为因变量。

  2.自变量。为了研究影响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素,选择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工作行业、每天工作小时数、家庭等因素做为自变量。

  年龄。年龄是研究收入影响因素中的主要个人特征变量之一,根据贝克尔(Becker)的年龄- 收入曲线,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倒U 型的轨迹,因此,本文将年龄、年龄的平方两个自变量同时纳入模型中,假设预期年龄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而年龄平方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呈负相关关系。

  性别。性别是影响收入的重要个人特征变量之一。传统的人力 资 本 理 论 认为,男性获得工作机会和工资收入要高于女性。因此,本文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男性的工资水平高于女性。

  受教育程度。教育水平在各种研究收入的影响因素中都占据重要地位。一般来说,教育可以提高就业人口的知识水平,获取信息等能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收入增加。因此,本文假设受教育程度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是否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的就业人口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并会提高工作的稳定性。因此,本文假设是否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都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工作行业。不同的工作行业,流动人口的收入相差很大,一般来说科研和技术行业收入偏高,农林牧渔行业收入偏低。因此,本研究假定工作行业因素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有正有负。

  每天工作小时数。一般来说,工作时间越长,收入应该越高,因此本文假设流动人口工作小时数与收入为正相关关系。

  家庭因素。流动人口的婚姻状态和抚育子女数代表了流动人口的家庭状况,一般来说,已婚、有子女的流动人口家庭稳定,家庭负担较重,收入更高。因此,本文假定婚姻状态与流动人口收入为负相关系,抚育子女数与流动人口收入为正相关关系。

  (三)计量结果分析

  为了考察影响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因素以及新生代与老一代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不同和影响程度的差异,本研究使用 SPSS11.O 软件分别对流动人口整体、老一代流动人口样本、新生代流动人口的三个样本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从流动人口整体的全部样本来看,除婚姻状况对工资收入不显著外,其他各变量都对工资收入起到显著地效应。其中,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工作技能培训、性别、年龄这四个变量对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强烈的。

  其中,性别对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影响最为显著,整体上看,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女性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与男性流动人口相差30% 以上,这表明无论新生代还是老一代流动人口都存在严重的就业性别歧视。比较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发现,性别因素在老一代中的影响程度更大,新生代流动人口男女工资收入差距略有缩小。

  年龄对总的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越高,年龄每增加一年,收入增加2.4%。对于老一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对于工资收入的'影响仍然是显著的,年龄增加,收入也更高。但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这一个体特征对其工资收入的作用不显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龄代表着工作经验,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工作经验越丰富。对于老一代流动人口来说,工作经验对于收入有重要作用,经验越丰富,收入越高。但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工作经验对于收入并没有太大作用。

  受教育程度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从全部样本来看,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个档次,工资收入均值会相应的提高11.3%。

  外出后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有重要的影响。在流动人口的全部样本中,进城后未曾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均值要比曾接受过培训的流动人口的低9.3%,尤其是新生代流动人口参加技术培训的收益率更高。这一数据反映出新生代流动人口接受新事物快,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对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更有效。

  另外,抚育子女数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有一定影响,要抚育的子女数越多,家庭负担越重,因而可能在选择工作时提更高的工资要求。尤其是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抚育子女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家庭压力。

  总之,对于老一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对于收入有重要作用,年龄越大,工作经验越丰富,收入越高。但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对于收入并没有太大作用,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收入主要受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培训、性别和家庭负担的因素影响。

  提高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工资收入还属于社会较低层次,增加流动人口,尤其是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迫在眉睫。一方面,工资收入作为大部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劳动所得,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迁移的决策,只有他们认为有足够高的收入可以弥补其迁移成本时,才会做出迁移的意愿,有了迁移意愿,就会成为潜在的城市劳动力供给,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诉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新生代流动人口已不仅是单纯地在城市中打工挣钱,而且要在城市中消费、生活,但如果要增强流动人口消费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其根本条件在于提升就业收入水平。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求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打工收入水平相对于城市生活成本来说,依然较低,难以支撑其在城市中成家立业的梦想。提升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意味着其在衣食住行上的消费能力将会迅速增强,从而必将对城市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需求拉动作用。这一庞大而生机勃勃的劳动者群体,不仅能够在各个产业中创造巨大的财富,而且他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成为重要的消费者群体。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使流动人口的工资提高到合理的水平上。

  为实现这一目的,本文针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以下提高其收入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能力

  首先,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的决定因素。新生代流动人口是一个固定在某个年龄段的群体,今天农村受教育的儿童,可能就是下一个阶段的流动人口主体,是城市的产业工人。因此,对于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农村基础教育的增强来实现。改善农村基础教育,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建设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同时,要改革教育评估方式,切实以培养人才为主,让流动人口全面提高文化素质。

  另外,还要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流动人口技能素质。当前,流动人口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造成流动人口就业难主要障碍之一。因此,要大幅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不断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政府应当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健全和规范培训信息的发布渠道,并对有关培训机构给予适当培训补贴,鼓励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成为培训流动人口的主体,高素质的流动人口劳动技能强、接受能力快,企业聘用他们也会得到更高的收益。同时,鼓励流动人口,尤其是新生代流动人口自我投资接受培训,为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培训信息与培训机会。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个体劳动生产率

  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不再以压榨工人的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为赚取利益的方式,而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单个劳动力的生产率,从而创造条件,使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提升。

  (三)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同工同酬

  提高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就要在就业方面消除各种歧视流动人口的现象,实现同工同酬,待遇均等。

  首先要加强立法执法建设,从根本上保护流动人口的权益。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为打击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依据。政府要严格的执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流动人口的就业环境,真正维护流动人口在企业工作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转变对流动人口歧视观念,营造平等就业环境。社会应该给予新生代流动人口更多的关注,使他们可以与城市人一样真正拥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能参与到正常的就业竞争中去,能享受与城市职工同等的待遇。要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与偏见,不仅要借助公共媒体进行宣传,政府还应该加快社会改革的进程,为流动人口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就业歧视。

  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篇2

  人口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口变动及其一系列后果可能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有助于国家或地区在制定教育近期规划和远景规划时准确地判断发展趋势并做出适宜的决策。例如,生育率的变动引起适龄入学人口的波动,从而导致教育资源的不足或过剩;学龄儿童随父母的迁移给迁入地教育设施带来压力;就业人口增长和经济衰退迫使一部分人回到学校继续学业,从而增加了成人教育和大学教育的需求等。研究教育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影响,有助于较准确地把握人们的相关行为变化,从而预测人口变动趋势,如由于正规教育时间的延长使年轻人推迟初婚年龄以及初育年龄,受到较好教育的父母可能偏好少生育子女,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能会更注意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等。同时,人口和教育还有互相影响的作用,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可能会对子女的教育有更高的期望和更多的'投入,子女少的家庭会有能力供养子女接受更多的教育,由出生率降低导致的学龄人口减少会使国家和学校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改善教育质量,从而使青年人得到更好的教育,等等。所以,人口与教育的关系是千丝万缕、不可分割也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分析发生于过去20多年里中国人口转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学龄人口变动的影响、人口流动引发的教育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影响、国民教育期望的提升以及教育投资的增加等,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一、人口转变过程中的学龄人口变动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再生产类型,经过死亡率降低和出生率降低,最后达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变化过程。我国人口在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快速增长之后,生育水平在70年代迅速下降.到90年代后期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阶段。由于国家人口政策的有力干预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急剧的社会变革,在短短的50年中,我国经历了西方国家历时百余年方能完成的人口转变。在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实现如此迅速的人口转变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人口增长速度的有效控制缓解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中国赢得了更有利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使得新出生人数逐步下降,导致随后几年少年儿童人口总数和比重的下降,从而减轻了在校学生对中小学的压力,有利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家庭规模的缩小使父母有能力在子女教育方面增加投入,从而使这一代人得到更好的教育。中国当前的人口形势无疑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中国的人口转变不同于常规情况下比较自然的转变,主要是受到有力的政策干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我国人口变动在数十年中经历了几次起落,形成了人口年龄结构上的较大波动。而因为我国大部分人口的婚育年龄都比较集中,人口年龄结构的波动比较显著地直接造成了新生人数的波动,从而导致学龄人口的波动。在我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基本按照常住人口的社区分布的情况下,这种波动对及时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提出了挑战。

  图2显示了我国5~14岁人口总量在过去50年间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在1982~2000年间这个年龄的人口数量有明显的起落,如1990年10~14岁人口总量为9723万人,2000年增加到12540万人;与此同时我国在大部分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增长和教育普及几乎同时发生,这无疑增加了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不过这种增长不会长期持续,由于90年代以来出生人数基本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全国少年儿童学龄人口总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将逐渐减少。

【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相关文章:

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03-09

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影响03-28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12-21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05-25

流动人口怎么管理03-31

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03-31

怎样加强流动人口管理03-31

社区流动人口如何管理03-09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