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的建议

时间:2022-05-06 19:01:42 教育 我要投稿

关于孩子教育的建议

  孩子爱“打人”:教育意见

关于孩子教育的建议

  针对强强的打人行为,训练师给家长的意见如下

  1.家里人停止类似的行为。强强爸爸有时会为了让孩子听话而请他吃顿“小生活”,这种惩罚行为要停止。作为两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所谓的“小朋友要和睦相处”之类的言辞,他们能明白的那就是“爸爸刚才打我很痛,我就听话了,打人真有用!”

  2.严肃对待孩子的行为。无论是保姆的笑还是家长们根据环境不同而变化不一的态度,都会对孩子的行为纠正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如果是不好的行为,直接严肃地阻止;如果你只是笑着告诉孩子“打人不好”,那孩子得到的信息可能只有“妈妈也没生气呀,这样做还挺好玩!”

  3.全家人行动一致。无论在谁面前,无论打了谁,给予孩子的“惩罚”都是一致的——游戏暂停、行动暂停、沟通暂停。孩子很聪明,如果全家人态度不一,孩子肯定会不断尝试限制,直到达到他们的目的。这也正是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和在外面表现不一致的原因,正是因为家长的规矩在不断变化,导致孩子学会“察言观色”后见风使舵。

  4.即刻行动应优于言语规训。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直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阻止——立刻抓住他打人的小手,严肃地告诉他“不可以打人”。给孩子一个阻止,这对他们来说已然是一种惩罚,过后无需再多说教。若再出现打人行为,继续上述方法即可。

  浅谈中学生的闭锁心理

  中学生闭锁心理主要是指中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不轻易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中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明显。它突出表现为学生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而且极易产生悲观情绪,使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恰当、合理、有效的教育引导,不能正确地理解、对待闭锁心理,那么极易使学生对老师的正确要求产生抵制情绪,结果不仅影响教育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负效应。

  中学生闭锁心理的主要特征是关闭性,表现在课堂上是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初一学生明显不如小学生爱回答问题,到初二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进入初三、高一,学生的闭锁心理进一步发展,他们很少与父母交谈,家长询问学校情况,他们往往显得不耐烦或只作简单的回答,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他们不愿和老师接近,极少到办公室提出问题或主动与老师谈话,特别不愿告诉老师班上同学的事情。

  中学生闭锁心理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由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所造成。中学生由于第二特征的出现以及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由于担心被人“小看”,往往羞于在成人面前暴露内心世界而产生闭锁心理。②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性使然。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所以他们热衷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而与成年人的关系则由依赖型转变为密切接触型和保持距离型,表现出关闭性和相对的开放性并存的特点。③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这必然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变化,由儿童期的心里怎样想,行动上就怎样表现,发展为对问题的看法一般不流露。他们心里虽有许多奇异的想法,但往往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轻易表露出来。

  童年影响亲密关系

  ■ 爱的缺位

  “因为从小的自闭生涯,我对于别人缺乏信任,总是充满了过激的防备。婚后,我们经历了最艰难的时光。只要丈夫有应酬,我就会整夜守着电话,不断地呼他。一天晚上,丈夫把手机关了,我心里窝着一团火,噼里啪啦从衣柜里把他的衣服一件件翻出来,扔到地板上,猛踩一阵才稍稍解气。折腾到午夜12点,我翻来覆去就是无法入睡:他现在是在喝酒、打牌还是跟哪位相好的在一起?”

  这是广西女子苏菁在她的第一本书《一个问题女人的21次自救》中披露的故事。八岁以前她一直被寄养在乡下外婆家。那时的她,父母缺席,舅舅冷漠,安全感缺失,“心里除了怨恨,便是无边无际的忧伤。天知道那时的我有多自卑多脆弱多孤僻。”“一个温馨和睦的家,一个温柔贤惠的母亲和一个宽厚慈爱的父亲,寄托着我童年时全部的对幸福的理解与渴盼。”直到她的婚姻遭遇了严重的问题,在寻求心理学的帮助过程中,苏菁才明白:“童年的经历对人的一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小没有充分享受母爱或父爱的人,他们会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无助的恐惧和猜疑的痛苦。”

  ■ 亲密关系初体验

  在心理学家看来,在我们的幼年,特别是0~3岁,在依恋关系上经验到的情感将决定着我们的爱与安全感。

  人被评价为有思维的“早产动物”。BBC的纪录片《本能》在开始的第5分钟,拍摄了一只小牛的降生。它自母体出来,柔软而黏乎乎的身体趔趄着站立起来,两小时后,它就钻到妈妈的肚子下面吸奶了。镜头的下一秒,是一个婴儿。直到第七个月,人类的孩子才有了开始学习走路的能力,一年半后他的语言能力才开始成熟。

  人真是没准备好,就裸生到这世上了,这就全然要依恋养护者。出于生存,婴儿会竭尽本能吸引他的父母(最重要的养护者)照看。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沙利文发现,人类有两类主要需要:一是人际的安全感,最初表现为温柔体贴;一是心理上的需要,当安全感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引发焦虑。“焦虑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功能。”沙利文认为,“婴儿的焦虑唯独来源于协助和保证婴儿生存的重要养护者。如果养护者因为自己的焦虑或者缺席,不能回应这种温柔,婴儿就会感受到生命威胁的恐惧。”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伯贝也指出,生命的第一年至18个月,是孩子与一个或几个亲近的人形成亲密关系的开始。

  更重要的是,在生命的第一年,我们的神经(大脑和它的组成部分)发育非常迅速,在两岁前,它的发育就能达到成人的60%,生理(身体总体)发育只有20%。这也是为什么,直到成年,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条件反射般地以幼年时的感觉作着反应。

  ■ 亲密的需要

  亲密关系,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因为,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它最没有距离。没有距离的接触,是我们生就的需要和渴望。有一个经典的绒猴实验。心理学家在笼子里,给幼小丧母的猴子安排了两只假猴子。一只用铁丝做的,负责喂养幼猴母乳;一只是用绒布做的。实验者发现,除了吃母乳,幼猴在玩耍或受惊扰时,都喜欢呆在绒布猴子的身边。这说明,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幼猴最需要的是温柔的触碰。

  “一个人面对一件恐惧的事情,第一个反应就是找个安全的角落躲起来。当你不强大,安全的地方又离你很远的时候,感觉是很绝望的。两军对垒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足够逃离危险的距离,这就是为什么人长大以后有距离感。”清华大学心理学家刘丹说。我们可以观察一些刚刚学会爬的小孩子,他带着强烈的好奇挣开妈妈的臂膀往前爬,爬到一定距离就回头看看妈妈,如果妈妈还在那儿,他就会继续向前爬。这些试探都是表明,孩子和妈妈分离,但还会感到强大的力量。刘丹认为:“有安全感的孩子,和母体很熟悉了,就要慢慢地离开,离开又有点担心,回来一点,再离开,每次都是这样反复,这个思想就在他心里了:不管在哪都有人爱我。”

  事实上,观察我们自己或周遭的恋爱故事,如果情感冲突由强烈的控制、怀疑、焦虑所主宰,那么核心问题一定是没有形成一个有安全依恋的关系。

  ■ 母亲的重要性

  1999年,华东交通大学的心理学家王东华以极大的激愤写作了《发现母亲》一书。此书不断翻印,并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王东华甚至成立了母亲教育研究所,投毕生之力做早期教育。是内心一份浓重的、挥之不去的情结驱使着他。1963年,出生不到半年,因母亲患病,王东华就被寄养在外祖父家,直到十岁才回来。“由于生活习惯相距较大,我无法立即入家随俗。更糟糕的是,我在外公外婆的宠爱乃至溺爱下,养成了类似当今独生子女们所特有的那种‘以自我为中心’,不仅不能看护下面的弟弟,而且还经常发生争斗。”父母的愤怒和陌生感也是巨大的,在一个十年未在一起的孩子面前,他们感到的是尊严的不断被冒犯和不知如何亲近、管教的无助。很多时候,当王东华和两个弟弟起了冲突,他们只有选择殴打。这使得王东华从小就对抗起这个家,“直至最终成为一个冷眼不语的‘甘地主义者’!”

  王东华因此强烈反对当代职业女性“只生不养”的行为,他把她们尖刻地形容为“亲生后母”。他认为,隔代抚养(包括保姆、亲人代养的形式),阻断了父母亲与孩子之间最直接、最重要的情感联接,他甚至呼吁女性回家。很多人被触动了,因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他们大多也是由祖父母养大的。也许正是如此,在读过《发现母亲》之后,32岁的张继虹,在怀孕时做了一个决定,辞去工作,专心养育孩子,直到他三岁。“我不想让他再重复我小时候的经历了。我觉得直到现在,我跟父母都很客气,我也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爱人面前,内心已热烈得不行了,外表却还是那么羞怯。”

  ■ 对生命和爱的信任

  事实上,王东华的要求也不免极端。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在孩子六个月大时回归工作,让祖父母代养是她们不得不做的现实选择。事实上,“很多人不在父母身边长大,但并不一定有情感问题。有问题的是没有处理好的分离创伤。”刘丹说。婴儿首先需要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养护关系。

  《婴儿心理学》的作者、北京大学心理学家孟昭兰说过,一个好的养护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敏锐,对婴儿表达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能够给予恰当、敏感的回应。“决定婴儿依恋安全性的是做父母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这恰恰才是真正的难度。研究显示,婴儿的哭声,分贝之高,造成的噪音强度,超过一个轰鸣的电钻。

  在三岁以前,没有语言的协助,幼儿很难准确解释自己的要求,如果我们是一个粗心的成人,一个不懂辨别细微情感的成人,一个缺乏生活经验的成人,或者一个被工作搞得筋疲力尽、焦躁的成人,是很容易不知所措的。而这正是情绪稳定、阅历丰富的祖父母辈可以给予的。

  “孩子在谁身边生活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成人投射出的对生活的态度。”刘丹说。在她看来,年龄不是养护者好与坏的指标,有的人30岁,思想却很老。比如说天很冷,小孩把手套摘下来就去玩,年轻的父母就说,会感冒的,可是有些老人就不在意,玩就玩吧。不介意,不紧张,就是对生命本身很相信,他反倒是年轻的。而把孩子看得弱不禁风,就是暗示孩子生命是脆弱的、不值得信任的。“一个人怎样对待生命,对待世界,对待自己,就能看出从小受了什么影响。如果你和一个你觉得很温暖的人在一起,你就不觉得冷;和一个冷冰冰的人在一起,温暖的天气你也觉得寒冷。”爱也是一样。

  你是哪种依恋类型

  以下的描述哪些最符合你的感受?

  A、我感觉与别人接受相对容易,依赖他们以及让他们依赖我都感觉自在。我不会常担心遭人遗弃或别人与我太接近。

  B、与别人接近会让我感觉不自在;完全相信别人是很困难的,如果别人靠得太近,我会紧张。如果爱侣过于亲昵,我会不自在。

  C、我常担心伴侣并不是真的爱我,或者不想和我在一起了。我想完全地与另外一人融为一体,而这一欲望常常会把别人吓跑。

  第一种情感类型是“安全型”,第二种是“回避型”,第三种是“焦虑矛盾型”。

  我们的依恋类型

  有爱心的抚育者总是在孩子需要时出现,这会让孩子很舒适地享受关心和爱护,觉得他人是安全和亲切感的可靠源泉。这样的孩子会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方式:喜欢与人交往,容易有信任感;

  而另一些孩子,获得的关照是不可预期的,经常不一致,有时热情备至,有时心不在焉,就会产生冷漠、复杂之感,因为不知道何时养护者会回来保护他们,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过分的需求,该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

  一些孩子发现他们的养护人心不在焉,勉为其职,甚至有时会敌对、凶狠,他们就会意识到他人是靠不住的,在人际关系上退缩不前,尽量回避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表现出回避型的依恋方式,他们容易猜忌生疑。

  大规模的调查发现,60%的人都是安全型的,25%是回避型的,10%是焦虑矛盾型。安全型的人更容易拥有放松、舒适的亲密关系。

  依恋类型,一旦确定,就会相对稳定而持久。但童年的影响并非具有终生决定性。和父母的关系修复,遇到一段充满包容的爱,都会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依恋类型。

  资料来源:(美)莎伦布雷姆所著《亲密关系》

  给工作妈妈们的建议

  我们可以向孩子解释,妈妈为什么要去上班——即使他还不会说话,但在你柔和的语气中,他会感到安慰。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们要保证和他相对固定的亲近;在孩子三岁前,不要鲁莽而频繁地更换他的看护者—即使你觉得爷爷奶奶太宠爱他了,他需要稳定的爱,如果是突如其来、不得不面对的分离,也请给他解释,孩子的洞察力总是比你想象的要惊人。

  不同于我们成长的岁月,今天,即使我们在外地,也可以充分利用通讯的便利,与我们的孩子保持情感联系。

  见证:在祖父母身边长大的人

  抗拒父母与怀念祖父母,似乎纠结了童年时所有的情感。

  很多人的童年都是跟随祖父母度过的。也许正是这种成长经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都有某种无法解释的依恋和感伤。那些情感,是如此尖锐而热烈。我们邀请了三个主人公,讲述她们的故事。

  永远不要和外公离散 邓立(杂志主编)

  从小是在外公身边长大的,出生到小学毕业,11年。因为父母都在另一个城市,外公便是我最亲的人。

  外公的爱弥漫在我整个童年。隔代人没有诉求,只有给予,感情是最简单的温馨。我知道,不管未来我是出将入相还是布衣芒鞋,他都有一个慈爱的怀抱,让我倚靠。也正因为这种感情太好,我更担心失去。

  大约是四五岁的时候,听说弄堂里有一个老太太无疾而终,是在睡梦中去世的,我就变得非常恐慌,害怕外公也会在睡梦中走掉。依稀记得有半年的时间,小小年纪的我会突然从梦中惊醒,如果听见外公在打酣,就重新踏实地睡下去,如果没有,就很仔细地端详他的面孔,确认他还活着。有时太黑,许久都确认不了,就要假装起来上厕所、喝水,总之要让外公醒过来,只有这样,我才能长舒一口气。

  这种害怕至亲失散的恐慌弥漫在我整个童年,最主要还是因为户口不在外公家的那个城市。我从记事起就得知,自己终是要离开他的,而一想到这一点,心里就会堵着疼。你知道前面必有一件最悲痛的事要发生,却无力避免,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一步一步走向那个悲痛,无处躲藏。

  六岁的时候经历过一次小小的地震,邻居们都跑到外面来了,我却兴奋得发疯,盼望着房子都震坏,所有人的户口本都找不到,我便和大家一样了,可以不必离开外公了。现在想起来,人生最大的恐惧从小就在我心里扎下了。

  这以后,我和外公还是分开了。长大以后,每每遇到至爱的人,这种恐惧感就会漫上来,总是害怕......有一天......会......失散!

  但还是经历了太多的离散,有时从睡梦中惊醒,忽然发现自己失去了最亲爱的人,那种恐惧,和儿时趴在枕头上看外公是否还活着,一模一样!这种伤痛,长久以来无法用言语表达,直到有一天,看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标题“我们仨走散了”,似乎一下倒出了心里的生死契阔。

  回到父母家 巫昂(作家)

  八岁那年,我回到父母家。那时,他们和弟弟住在一个筒子楼,一条长长的走廊,贯穿了十几户人家。我坐在门边的行李上,怎么也不肯挪窝,那些行李是我仅有的财产,一些衣服、一只玩到衣服快要褪色的布娃娃,还有刚上过一年级的书包。

  弟弟正捧着一碗蛋炒饭在吃,闻起来很香,妈妈过来跟他讲:“分给姐姐吃一口。”我无论如何不肯吃,总之,我到那个新家后抵抗着一切:床的大小、饭的软硬、父母的年轻、弟弟的胖。最大的抵抗是我不肯喊爸妈,顺带不肯喊他们的那些邻居和同事。我居然扛了半年。

  每天离家上学,我仅冲他们点点头,回来直接说“饿了”。

  有一两次,上厕所马桶边上没纸,而弟弟正好不在,是最难办的,因为这件事算有求于人,不能一点基本的礼貌都不讲,所以,我宁可拎着裤子跑出来,越过父母闲置的身体,冲到房间去拿纸,有一回,门正大开着,被过路的邻居撞到了,她大惑不解。

  从八岁开始,我就担当了家里的晴雨表,动不动就情绪突转,一声不吭甚至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我充分利用了母亲对我的愧疚心理,索要各色补偿。

  12岁那年暑假,她带我去福州治疗因为当年难产挤压导致的弱视,还矫正了牙齿。她想尽一切办法让我看起来更美,甚至硬让她们医院的一个外科大夫当起了整容医生,去掉我鼻子上一个奇小无比的小黑痣。对于那次粗糙手术留下的细小无比的疤,她坚持了三个月,取晾衣服的竹竿上的水,为我抹。

  总之,我享受了许多最惠国待遇,而始终怀抱着离家出走的幻想。开始,是想回去找外婆,后来,是想去寻找自己真正的父母,尤其是看了日剧《血疑》之后。我那会儿,居然坚信,他们那么狠心把我扔在外婆家那么多年,肯定跟一出悬疑剧有关,而我那个真正的可怜的母亲,到底在哪里呢?

  直到高考前夕,我终于发现,我的脸型有多么像我爹,而眉毛眼睛的交界处,又多么类似我的娘,他们在早年的两地分居中匆忙制造的我,充满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分裂与莫名偏执,于是,分数公布后,我如愿离开了那个小县城,去了上海。

  好想叫一声“妈妈” 三水(广告总监)

  为什么有人说童年是金色的?而我的童年却像落日般凄凉孤独,仿佛一部灰色默片。

  两岁离开父母,跟爷爷奶奶生活。奶奶常说母亲的不好,尽管我听不太懂,但在心里告诫自己:奶奶说的坏话,一定不让妈妈知道,不然她会生气。深沉的爷爷偶尔会给我带回小玩意儿,比如小鸟、知了等小动物,休息日常坐在缝纫机旁给我做漂亮的衣服。

  他们不许我出去跟小朋友玩,似乎怕我丢掉或学坏,我只得在院子里自己玩,把爷爷、奶奶当敌人,一会向他们扔手榴弹,一会又把他们当鬼子打。他们则熟视无睹。在他们眼里,只要我身体健康就行。

  上了幼儿园,我很少跟小朋友一起玩。记忆中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在玩插板,在看故事书,在跳舞,晚上也不会渴望让家长来接。因为对我而言,人在哪里都一样,都是跟自己在一起。

  记得上幼儿园时,中午要午睡。我的小床靠着墙,墙上有两个小洞。我管大一点的洞叫爸爸,小一点的叫妈妈。每次睡觉前一定是面对着墙睡去,仿佛他们在身边一直守候着我。一次我睁大双眼盯着“爸爸”、“妈妈”看,老师走过来说:“转过脸去睡觉。”我就恋恋不舍地在心里说:“爸爸、妈妈再见!”那时在内心深处是多么依恋他们啊,可我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有时深夜想到他们,还会蒙上被子悄悄落泪。

  妈妈,这个词很少有机会说。上个世纪有一部很煽情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我抵挡不住电影中孩子那声妈妈的呼唤,泪水滚落,哽咽着久久不能平静......我也想在空旷无人的天边,大声喊一句:妈妈!把这多年来深埋在心底的依恋彻底喊出来,彻底蜕变成再不需要妈妈的成年人。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交往焦虑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面临着踏入成人社会,并在其中生存与发展的艰巨挑战,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不少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那么,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影响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呢?若影响,又是哪些教养方式利于或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交往心理?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的一项面向广州市多所大学里的300个本科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交往焦虑的重要因素。以下3类负面因素值得关注。

  负面因素1

  偏爱

  父母会对子女表现出过分的溺爱、迁就和偏袒,会导致子女形成“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性格。这样,子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过分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没有耐心倾听别人说话,不愿承担责任,不愿跟别人合作,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遭到大家的冷落、拒绝和孤立,渐渐地就会产生交往焦虑,总是担心别人会不会接受自己。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孩子一个人身上。如果爱孩子的方式不当,同样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交往焦虑。

  负面因素2

  过度保护、干涉

  由于对孩子的高度期望,父母很容易对孩子过度地保护和干涉。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孩子的将来,害怕孩子会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对其活动范围进行了过多的限制,甚至在择友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规定。再者,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前途发展,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免受挫折,他们事事包办,将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很完美,每一步都考虑得很周到。这样做看似是对孩子好,其实不然。父母的这种过度的保护和干涉,使子女往往很难产生对最初接触者的信任感与安全感,这种信任感与安全感的缺乏会随着儿童的成长而发展、延续直至变成一种对周围的人和世界的不安全感,从而影响了其子女在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导致其在交往中更多地采取回避与犹豫的态度,缺乏主动性。同时,过于依赖父母,缺乏必要的锻炼,对自身的能力认识不够,孩子容易自卑和否定自己,形成软弱和缺乏自主性的特点。

  负面因素3

  拒绝、否认

  经常受到母亲拒绝的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变得胆怯、不自信,为人处世小心翼翼,惟恐遭人指责,甚至导致个性变得自卑,倾向于逃避社交以免“露丑”。由于过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刻意掩饰自己以期望得到外界的认可,这些孩子反而在社交中显得更紧张、局促、笨拙,使自己处于焦虑恐惧中。所以,母亲应该给予子女多点支持与肯定。只有得到父母的赏识,孩子才会赏识自己,进而赏识别人,而一个真正懂得赏识自己和别人的人,就容易在交往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也就少许多无谓的焦虑了。

  建议

  对待孩子不可一意孤行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理解,是孩子产生对别人信任和好感的基础,能帮助子女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形成积极自信的性格特点。同时,子女在交往中也学会对他人表现出关爱和理解,与人为善,也就易为他人所接纳,自然就不会产生过多的交往焦虑。因此,父母对待孩子既不可以一意孤行,用专制甚至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也不可以漠不关心,采取放任的态度,而应该多和子女沟通、交流,支持和鼓励他们

  强迫洗手症的治疗方法

  洗手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是,一旦洗手便反反复复洗手,总是觉得洗不干净,不由己主的强迫自己洗手,这是强迫症最典型的一例。医学上称之为“洗手强迫症”。强迫洗手让患者很痛苦,那么如何治疗强迫洗手呢?

  家庭心理医生指出,每一种强迫行为的背后都蕴含着内心的焦虑和矛盾冲突,强迫洗手也一样。强迫洗手症患者内心的焦虑和矛盾冲突,可能是因为接触了可致病的脏污或传染病人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也可能是对脏污或传染病产生的错误认知或心理暗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治疗。

  一、认知调整。强迫的本质是内心焦虑和矛盾冲突自相搏斗的结果。那么我们不妨将它接纳为自身的特殊爱好,这样就会消除顾虑,紧张缓解。并逐渐让自己意识到造成强迫洗手的真正原因,促使患者发现并改变对反复洗手这一事件的错误认知,缓解情绪,达到逐渐消除症状的目的。

  二、换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证要牢记:①强调正面观点,减轻负面看法。②世事难以尽善尽美,放松些。像这样,要有意识地努力克服敏感、好胜等性格,改变过于刻板、过分认真的做事方法,换个角度去思考,事情往往会有想不到的转机。

  三、对于强迫行为,心理疗法可称得上是最佳的治疗手段,患者可以在专业医生的监督和指导下利用松弛疗法、厌恶疗法、满灌疗法等心理方法进行治疗方面尝试。

  孩子需要哪些心理营养

  孩子健康成长不只是需要身体上的营养,心理养分更不能少。

  家长朋友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大家可否知道,其实在给孩子补充一些身体上的营养外,针对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应该给孩子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不能满足其心理营养,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一定是欠佳,家长应给孩子哪些心理营养呢?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孩子一出生,需要的第一个心理营养叫无条件的接纳。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的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是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心理营养:在孩子的世界中,他最重要!

  第二个心理营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对于母亲而言,来做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他在这个阶段,心里营养不够,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他就没有办法分离。他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与别人联系。如果他没有,他整个人就会充满恐惧和害怕在里面。而这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所以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认为,妈妈最好的功能,就是给孩子安全感。你怎么样给孩子安全感呢?

  家长朋友们,你们是否忽略了给孩子心理上的营养呢?在孩子成长的阶段要分析孩子不同的心理,给他不同的心理营养,这样才能保证除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孩子教育的建议】相关文章:

给家长教育孩子的十条建议10-21

培养孩子的细心的建议06-01

培养孩子的善良建议02-15

培养孩子的善良的建议06-01

初中生教育培养之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建议06-01

培养孩子正直的品质的建议06-01

教育孩子的心得02-25

对孩子的礼仪教育06-02

孩子教育的心得03-21

如何教育孩子当老大的励志教育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