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需要打驾

时间:2022-05-07 01:28:51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孩子不需要打驾

  “这是小丽的一道坎。”交谈结束后,某心理专家说,打骂对孩子来说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

教育孩子不需要打驾

  通过交谈发现,在小丽的内心深处已经有了某些消极的思想,遇到事情总是往坏处去想。而且一想就停不下来,这已是心理扭曲的危险信号。

  心理专家接触的案件,有不少严重暴力犯罪,都是因为心理阴暗导致。而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产生心理问题就是因为幼时遭遇家长打骂;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产生了心理问题,却没有得到及时开解。

  心理咨询师给小丽出主意,不要去想别人的看法,而是主动去结交新的朋友。

  心理咨询师说,小丽这种情况,应该主动与别人交心。谈什么都可以,身边小事、学习,甚至于对于时事的看法,都可以和新同学谈。多交流,渐渐地就能有真的朋友出现在自己的身边。

  心理咨询中心专家认为,小丽的症结,应该还是在她父母那里。父亲的严厉、责骂甚至于动手,已经在小丽的内心造成严重心理伤害。

  在学校教育中,家长除了教育孩子外,还应该和孩子结成朋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知道如何在外面正确地结交新朋友。并且告诉家长一些自己心理的真实想法。

  心理专家希望小丽回家后与父母开诚布公地谈一次。同时,心理专家也联系了小丽的母亲,将这次谈话的情况告知了小丽的母亲。她说,小丽的情况真的有点危险了。

  教师为什么会厌教

  如今学生厌学很受到人们重视,但教师出现“厌教”行为却很少有人知道,面对种种压力,相当一部分教师,上课没有激情、精神状态不佳、没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厌教”情绪严重,老师为什么会厌教呢?

  教师“厌教”的原因

  1、 升学压力过大。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重分数、重排名、重升学率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的激励制度扭曲,教师的评优选先、奖金发放都与学生的成绩挂钩,教师为了成绩大搞疲劳战、题海战、加班加点,造成学生厌学,教师身心疲惫,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从而产生“厌教“情绪。

  2、 人际关系紧张。当今的教育界不再是一片净土,评优选先、职称评聘大部分都是戴帽下达指标,没有规律可循,使部分教师感到不公,心理产生不平衡,甚至有的年轻教师不择手段去竞争,暗流涌动,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厌校”思想。

  3、 教育难度增大。现在的学校里,网瘾、厌学、追星、恋爱等“问题学生”增多,增加了教师的教育难度,教师往往感到面对学生力不从心,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

  4、 工作任务繁重。教师的工作重复而繁琐,无法量化,两点一线的工作轨迹磨灭了教师的教育激情,教师的身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加上社会舆论固有的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使教师与现实之间一直保持着一定距离,很少有纾解压力的机会,在接送孩子、管理家务等方面更是无法和公务员相比,有的甚至出现了家庭问题,厌教心理也随之增强。繁重的工作只能产生“瘦叽叽的学生,病歪歪的先生”。

  5、 教育检查频繁。各级各类无休止的检查排名让教师疲于应付,不间断的检查督导让教师感到华而不实。各级检查督导造就了一批爱岗敬业的真心英雄,也产生了一群深陷泥潭不想回头的造假名人,经历了苦闷和磨难之后,年轻的教师便转移目光,寻找别样的寄托,或搞传销、或推保险,有的干脆下海经商。

  6、 缺少人文管理。在内部管理体制动辄以“下岗走人”、“末位淘汰”的精神奴役下,教师逐渐失去了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的热爱,从而无法将阳光人性的光辉洒向教育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学校泛滥的“卡”、“禁”、“管”等的环境中,本该成为学生精神引导者的教师,却时时扮演着“学生保姆”、“班级警察”等尴尬的角色,也沦陷到教与学都感到沉重、厌倦的泥潭中。在校长只会用职权影响力让教师绝对服从,而不会用非职权影响力让教师肃然起敬的环境中,教师只能选择慢慢疏远校长,厌恶自己的职业。

  以上是教师产生厌教的原因,教师出现厌教情绪一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应从新给自己定个目标或者理想,这样才能找回教育的激情。

  教师厌教怎么办

  由于学生厌学,对教师讲的课不屑一顾,自以为是,不尊重教师,也导致了老师出现厌教的情绪,教师的这种情绪又会影响到一些爱学习的学生,那么,老师厌教怎么办呢?

  教师厌教的对策:

  1、 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好多年了,但推行力度不够,只有正真推行素质教育,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精神。淡化“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思想观念,才能把师生从题海里解放出来,才能为教师解压,为学生松绑,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生活,让教师真正喜欢自己的职业。

  2、 倾听教师心声。当今校长任命还实行委任制的,校长要为上级负责,所以能蹲下来倾听教师心理话、能胸襟坦荡地善待教师心理话的校长越来越少;能理解年轻教师的无助、能洞察中年教师的困惑、能读懂老年教师的落寞的校长也为数不多。而敞开心扉,向校长说说心理话是众多教师的心声。因此,倾听教师心理话,让教师释放心中的郁闷,进行明主、科学管理,给教师提供解压的机会是减轻教师“厌教”情绪的好办法。

  3、 提高教师待遇。“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只注重了“以生为本”,而忽略了“以师为本”。在大多数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几个教师挤在一间小办公室里,光线暗淡,通风不良。教师的运动器械、活动空间、运动项目少的可怜。所以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提高教师的待遇是缓解教师“厌教”情绪的又一良方。

  4、 加大教师交流。教师在一个学校工作时间过长,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几十年如一日的环境让教师产生不了激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今年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 ,进行教师无校籍管理”的建议。笔者认为一个区域内实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也是减少教师“厌校”现象的良策。

  5、 开展文体活动。文体活动不尽能锻炼教师的身体、增强体质、磨练意志,更能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合作意识和对学校的责任感。所以学校要创造条件,定期为教师举办篮球、兵乓球、象棋、拔河、篝火晚会、郊游、登山等各类文体活动,让教师在参与中放松心情,体验快乐,逐步树立“校兴我荣”的理念。

  6、 做好教师培训。教师一旦有了理想,有了奋斗目标,就不会有“厌教”情绪的产生。所以,帮助教师制定发展计划,定期对教师进行理想教育、师德培训、走近教育名家、解读教育名家,让不同水平的教师都有所发展,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能激发教师的教育激情。

  教师厌教怎么办?要解决教师厌教就得从以上六个对策出发,提高教师对教学的激情,从而也会带动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不宜过分解读的“早恋标准”

  校方公布了7条早恋界定标准,比如,“男女同学单独在无人区、角落里、树底下、花丛中等偏僻处谈话”、“在操场上、通道,男女同学并肩散步”等。公告最后还有一段呼吁:“希望全体同学在青春萌动期一定要保持理智,将爱埋藏在心里。以爱为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让她在成熟的季节开花、结果,衷心地祝愿你们克制、克制、再克制。”

  针对中小学生早恋,很多学校都出台了类似于“早恋标准”的规定:包括男女生距离不得小于60厘米以及男女生必须分层吃饭等等。而同样的结果是引来了很大的争议,质疑者有之,支持者有之。笔者认为,这种问题就类似于早恋本身,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所以出台制止规定必然会引来争议。既然存在争议,也就无所谓孰对孰错,可以去质疑或支持,但过分的解读“早恋标准”则显得有点咬文嚼字了。

  比如这次的“早恋标准”制定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同时也是家长委员会和学校共同商定的结果,从这一点上来说,至少规定本身并不是冲着孩子去的,相反,则是为了保护孩子。据了解,这所学校学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在外做生意的,换言之,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亲自照顾孩子,家长也就把照顾的权利交给了学校。学校也只有有足够的权力,才能管好学生。诚然,规定有饱受争议的地方,但也有“在校园里牵手、拥抱、接吻;互串寝室”基本合理的规定。不合理的给学校提建议,合理的留住,这是我们这些旁观者所能做和必须做的。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他们也知道“早恋标准”的制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提醒下总没错”。从实施后的情况看,严厉的规定确实产生了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当然,从学生的角度看,如此“灭绝人性”的规定可能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在此,笔者建议,学校也应该吸取学生的意见,尽量获得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而绝不是一方坚决执行,一方解决反对。当他们关系不融洽的时候,需要的是媒体和其他旁观者充当斡旋者的角色。

  很多事都可以心平气和的解决,虽然“早恋标准”看上去是严厉了点,但也存在合理的成分,与其在那一味批评或支持,还不如给学校提点实质性的意见。

  东方教育的失败之处

  俗话说:“十岁神童,十五才子,二十凡人。”10岁时的神童到了20岁成为普通人,有的家长也许还可以接受。我从事教育工作很多年,经常碰到一些原本应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名牌大学的孩子,却成为了比“普通人”更差一等的学牛。

  不论在哪所大学,每到春季,总有许多学生来跟我谈毕业论文的事情,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惯例。这原本是件好事,但有些问题实在让人头疼。比如,论文的选题总也定不下来,原因是找不到感兴趣、有问题点的题目。

  毕业论文是对大学4年学习生活的一个总结,学生们自然是煞费苦心,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因此,对于这类问题,我的回答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但让我感到束手无策的是,学生们不知道自己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难道这些学生从小就是差学生吗?我看未必,能经过初中、高中、大学的层层筛选,进入国立大学的孩子,学习成绩一定不会差。况且,一般来讲日本的孩子要比欧美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得多。

  中学、小学的成绩很好,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高中、大学、研究生一级,成绩就越来越差了。这是日本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日本的教育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一点毫无质疑。

  现在的日本教育属于知识偏重型,这种教育方式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机械记忆上。孩子们把精力都用在了机械记忆上,根本没有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学校被“知识的海洋”吞噬,回到家中又要受各种补习班和繁重的家庭作业的洗礼,孩子们根本没有自己的一点自由时间。

  日本的这种知识偏重型、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孩子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些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而一筹莫展的学生便是最好的明证。

  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在纪念的日子里,通常需要回顾一下过去,尤其是要怀念一下那些由于发展文化生活而得到特殊荣誉的人们。这种对于我们先辈的纪念仪式确实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因为这种对过去最美好事物的纪念,必定会鼓励今天善良的人们去勇敢奋斗。但这种怀念应当由从小生长在这个国家并熟悉它的过去的人来做,而不应当把这种任务交给一个像吉卜赛人那样到处流浪并且从各式各样的国家里收集了他的经验的人。

  这样,剩下来我能讲的就只能是超乎空间和时间条件的、但同教育事业的过去和将来都始终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这一尝试时,我不能以权威自居,特别是因为各时代的有才智的善良的人们都已讨论过教育这一问题,并且无疑已清楚地反复讲明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在教育学领域中,我是个半外行,除了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以外,我的意见就没有别的基础。那么我究竟是凭着什么而有胆量来发表这些意见呢?如果这真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人们也许就因为这样一些考虑而不想讲话了。

  但是对于能动的人类的事务而言,情况就不同了,在这里,单靠真理的知识是不够的;相反,如果要不失掉这种知识,就必须以不断的努力来使它经常更新。它像一座矗立在沙漠上的大理石像,随时都有被流沙掩埋的危险。为了使它永远照耀在阳光之下,必须不断地勤加拂拭和维护。我就愿意为这工作而努力。

  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一代的最重要机构。同过去相比,在今天就更是这样。由于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承担者,已经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全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使个人变成仅仅是社会的工具,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因为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问题。就我所能作判断的范围来说,英国学校制度最接近于这种理想的实现。

  但是人们应当怎样来努力达到这种理想呢?是不是要用讲道理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完全不是。言辞永远是空的,而且通向毁灭的道路总是和多谈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来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

  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初入学的儿童第一次学写字便是如此,大学毕业写博士论文也是如此,简单地默记一首诗,写一篇作文,解释和翻译一段课文,解一道数学题目,或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也都是如此。

  但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而反过来,计划的实现也使它增长和加强。这里有极大的差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关系极大。同样工作的动力,可以是恐怖和强制,追求威信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因而也可以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和好奇心,只是这种好奇心很早就衰退了。同一工作的完成,对于学生教育影响可以有很大差别,这要看推动工作的主因究竟是对苦痛的恐惧,是自私的欲望,还是快乐和满足的追求。没有人会认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态度对塑造学生的心理基础没有影响。

  我以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伤害了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的自信;它制造出的是顺从的人。这样的学校在德国和俄国成为常例;在瑞士,以及差不多在一切民主管理的国家也都如此。要使学校不受到这种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的侵袭,那是比较简单的。只允许教师使用尽可能少的强制手段,这样教师的德和才就将成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

  第二项动机是好胜心,或者说得婉转些,是期望得到表扬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一个人希望得到他同类赞许的愿望,肯定是社会对他的最大约束力之一。但在这种复杂感情中,建设性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要求得到表扬和赞许的愿望,本来是一种健康的动机;但如果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学、伙伴们更高明、更强有力或更有才智,那就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状态,而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注意防止为了引导学生努力工作而使用那种会造成个人好胜心的简单化的方法。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有些人还以这样的办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的这种破坏性经济竞争的必然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正像一个蚁垤里蚂蚁之间的交战说不上什么是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人类社会中成员之间的情况也是这样。

  因此,人们必须防止把习惯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向青年人宣传。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人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是从他的贡献来看,而不应当看他所能取得的多少。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在工作和工作的结果中的乐趣,以及对这些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引导出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富——知识和艺术技能。

  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才能,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更有价值。关键在发展于孩子们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他人赞许的天真愿望,引导他们为了社会的需要参与到重要的领域中去。这种教育的主要基础是这样一种愿望,即希望得到有效的活动能力和人们的谢意。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胜利完成了任务,它就会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敬,学校规定的课业就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领受。我知道有些儿童就对在学时间比对假期还要喜爱。

  这样一种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行成为一个艺术家。为了能在学校中养成这种精神,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对于这一点,正像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一个人永远健康一样,万应灵丹是不存在的。但是还有某些必要的条件是可以满足的。首先,教师应当在这样的学校成长起来。其次,在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应当给教师很大的自由。因为强制和外界压力无疑也会扼杀他在安排他的工作时所感到的乐趣。

  如果你们一直在专心听我的想法,那么有件事或许你们会觉得奇怪。我详细讲到的是,我认为应当以什么精神教导青少年。但我既未讲到课程设置,也未讲到教学方法。譬如说究竟应当以语文为主,还是以科学的专业教育为主?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照我看来,这都是次要的。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脑力上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因此,那个诙谐的人确实讲得很对,他这样来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就是这个原因,我对于遵守古典,文史教育制度的人同那些着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之间的争论,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

  另一方面,我也要反对把学校看作应当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在以后的生活中直接用到的技能的那种观点。生活的要求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用这样专门的训练。除开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作为死的工具。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这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也是正确的,尽管它的学生所要从事的是完全确定的专业。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最后,我要再一次强调一下,这里所讲的,虽然多少带有点绝对肯定的口气,其实,我并没有想要求它比个人的意见具有更多的意义。而提出这些意见的人,除了在他做学生和教师时积累起来的个人的经验以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来做他的根据。

【教育孩子不需要打驾】相关文章:

孩子生气打家长的教育方法05-31

打孩子是好的儿童教育方法吗05-31

打孩子是不是好的儿童教育方法05-31

驾考时怎么打方向盘06-03

孩子打羽毛球的好处06-04

孩子学打羽毛球的好处07-30

驾考科目二s弯怎么看点打方向盘06-04

小孩子打羽毛球的好处06-03

酒驾警示教育的心得体会06-26

教育孩子的心得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