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父慈母教育方式的利弊

时间:2022-07-20 10:22:22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严父慈母教育方式的利弊(通用7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严父慈母教育方式的利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谈严父慈母教育方式的利弊(通用7篇)

  严父慈母教育方式的利弊 篇1

  在家里面,妈妈都是扮演比较慈祥的角色,父亲都是扮演比较严厉的角色,该打啊,该吓啊,都是爸爸。假如说你的父母一个是很严厉,对你天天板着脸,什么事都是训斥你,另外一个特别的温柔,你的感觉好不好?

  实际上,这个问题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家庭都提倡严父慈母呢?因为要是不严的话,孩子就会不听话;要是不慈的话,孩子就会冷漠。这个问题的合理性是存在的。弗洛伊德讲得很清楚,幼年期间对父母的爱一方和恨一方是导致成年神经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现代心理学要求子女教育一定要一致。我们的.说法就是父母一致,力量无比!

  父母得达成一个统一,不管是单独求爸爸、求妈妈都没有用,而不是求爸爸没用,求妈妈就有用。这样孩子就会钻空子,他就会学那种阳奉阴违,怎么样去曲意逢迎,八面玲珑。但是这个问题的合理性就在于,父母必须既有严又有慈。

  父母可以有严有慈,但这不能分角色扮演,而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比如说,一个女孩子13岁,夜不归宿,父母要坚决拒绝!这是不可能的,女孩子,九点半必须回家,这是不可讨论的。但是在此基础上,孩子要是吃个冰淇淋啊,孩子要点零花钱啊,孩子要买点漂亮衣服啊等等,不在拒绝之外的东西是应该允许的。你不能说必须九点半回家,也不能吃冰淇淋,也不能要零花钱,什么都不能要,那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冷漠,他会离家出走的。

  在拒绝和容忍之间,就是严和慈之间,父母应该达成一致,大家应该交流沟通,哪些东西是必须被拒绝的,这是严的部分,父母都应该严。父母不能一个单严,一个单慈,而是说该严的,两个人都得严,该慈的,两个人都得慈。

  经常看到有的爸妈为了孩子的教育观念不同,吵着要离婚的,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意义所在,因为大家对教育子女的很多观念是不对的,比如说严父慈母这个,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实际上这是一个将来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父母两个人得合起来一条心,合伙对付孩子,一定要“玩”住孩子。孩子所有的东西我都应该预先知道,咱俩说好啊,下一步怎么办。咱俩不管怎么吵架,面对孩子的时候都是一致的,回头咱们再吵。觉得这个要更改,那个底线也要改,你们可以私下沟通。但是孩子面前必须一致,否则孩子就有空子可钻。

  如果你们俩不一致,危害更大。比如说,孩子提出一个愿望,事先我们没有经过商量,然后,你就死活不答应,这个时候我心里很不认同,那我应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就很有现实意义了,父母不可能什么事都预见到。因此,当提的这个问题,不是原则问题,不是底线问题,妻子答应了或者父亲答应了,可以先允许,允许了以后你们俩再下次商量个原则。不要说把前面的否定,老是这么否定来否定去,孩子就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了。

  单一的慈母形象就一定带不好孩子!就像我们上面讲的孩子撒泼了怎么办?如果你在孩子面前永远是一种很软弱,什么事他想攻破你就能攻破,一团和气是做不好领导、做不好家长的,没有任何例外!

  严父慈母教育方式的利弊 篇2

  什么是双语教育

  百科: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学科内容的教育。

  幼儿双语教育的“利”

  1.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加拿大的研究者们在上个世纪就发现,受过双语教育孩子的智力测验分数普遍偏高,他们觉得这是因为接受双语教育的儿童,要经常面对语言之间的协调问题,思考能力因此受到刺激而高度发展。而且接受双语教育的儿童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很早就能分辨出哪些信息和问题有关系,哪些信息是无关紧要的。

  2.助于学习两种文化

  语言和文化两者间有着密切关系,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有关这种语言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学习可以丰富孩子的.人生经验,为他加来融入社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助于扩大交友范围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流,所以它是最基本的社交工具。因此多学一门语言,孩子的交友范围会比只会一种语言的孩子广一些,朋友也会多一些。

  幼儿双语教育的“弊”

  1,幼儿学双语如果引导不妥,容易导致语言系统混淆和思维混乱,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导致失语症。

  2,若是让儿童学会了错误的发音等,会对幼儿以后的学习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孩子应该先学会中文,再学习其他语言。

  3,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双语幼儿园还是很不规范的,要是没有得到正确的英语输入(语音、语感、兴趣等)的话,反而会对未来的英语学习留下不良隐患。

  幼儿在几岁时适合进行双语教学

  答:关键是条件和环境,如果有条件的话,母语和第二语言可以同步进行,但是必须在我们的家庭环境当中,有一个人专门是母语的对象,有一位是承担第二语言的对象。比如说妈妈交流第二语言,爸爸交流第一语言,让孩子形成这种有规律的、固定的交往对象,促进孩子两种语言同时发展。如果我们没有这条件,没有这样的能力,或者我们没有让孩子去固定的去交流,反而会打乱了孩子的语言,两种语言都互相影响。所以几岁学双语更合适,关键是条件和环境。

  双语教育存在的不足

  1,幼儿英语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

  2,幼儿英语教育没有统一的教育目标

  3,幼儿英语教育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4,幼儿英语教育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

  5,幼儿园的英语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欠科学性

  6,幼儿英语教育没有融入生活

  7,教学形式呆板、单一

  双语教育注意事项

  1.注意让孩子多听多说,可以准备一些媒介(电视、手机、电脑等等),让孩子可以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外语。

  2.选择一些色彩比较鲜明的卡片、图书等进行辅助训练,可以是故事书或者是一些动画影片等等,这都是非常好的方式,让孩子在娱乐的同时也能训练到语言能力。

  3.教孩子一些外语童谣,在纠正孩子发音、语调的同时,还能增加他们外语的词汇量。而且童谣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到外语的学习环境中,加深他们对单词的记忆。

  4.要让孩子将自己学到的语言和词汇运用到生活中去,这种学以致用的方法是对语言最好的巩固和练习。

  5.尽量把孩子放在外语学习氛围中玩耍或者是游戏。多鼓励孩子和外国人打招呼,虽然他还不能做一些深入的对话,但是也要让孩子有开口的勇气。

  严父慈母教育方式的利弊 篇3

  论文摘要 本文从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同时也提出了目前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迫切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并进行了分析。

  1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为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能够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使学习更加方便,受教育者不受时空限制,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并且多媒体多感官刺激效果好,沟通便捷,便于合作、协商、求助,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其次,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 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员活运用多媒体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教材的科学化

  根据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多媒体和超连接的特性,教材将趋于多媒体化、非线线性化;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教材更新迅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将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2学生主体化

  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结构更为科学合理。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2-3教师主导化

  教师角色将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指路人”,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2-4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

  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个别化学习、协同学习、课堂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2-5学校开放化

  传统的“学校”,是限于围墙的学校。而如今广播、电视等多媒体手段教学已经突破了这一模式,多媒体教学特别是远程网络教学的开展更彻底改变了“学校”的概念,使学校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的学校。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

  3 对当前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结合目前我国学校多媒体教学的现状以及我们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3-1多媒体教学的主管部门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的主管部门(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学校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者、管理者、培训指导者和保障者,起着领头雁的作用。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正常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自我加压,潜心研究,广泛交流,注重多媒体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学校领导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研究和调研提供条件。这样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才能够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评估体系,才能实施有效的培训和指导;才能为多媒体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机构应不断地对广大的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方面的培训和研讨,内容可包括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的编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上信息的下载、网页设计以及网上教学信息的开发、网络教学模式等)。当然最佳途径是利用多媒体开展培训,这样更为真实有效,更有说服力。

  3-2注重开发网络功能,为多媒体教学开展提供技术保障

  网络建成以后,我们只有不断开发其功能,才能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持。一些院校校园网建成以后,仅仅是作为文件传输的工具,网络运行效益极低,这不仅是巨大的浪费,更给网络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技术上的障碍。还有其它方式,有待进一步开发。总之,我们要依托校园网,营造数字化的校园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3当前,网上成体系的质量高的教学资源较为匮乏,这严重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开展。

  学校要把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作为作为目前多媒体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

  丰富教学资源要坚持多途径搜集、务实开发的原则。主要有以下途径:

  选购:商业团体的制作和经营。

  配发:教育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下的制作,

  交流:兄弟单位、同行间的相互交流

  合作:教育研究部门、高等院校、中小学内的电化教育专业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合作开发或同行间的合作;

  自制:一线教师自行开发

  3-4多媒体变成新的灌输工具

  不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师生交流的机会减少,缺乏感情沟通。师生交流变成人机交互,多媒体教学变成新的灌输工具。

  为解决以上问题,作为教师可以“注重教学设计,注重课堂教学实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适时、适度、适当”为原则发挥多媒体教育的最佳效果。

  “适时”即运用多媒体时要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要点,并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时机,“适度”即多媒体的运用要做到既不喧宾夺主,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全然不用,“适当”即多媒体要用在有利于学生内化教学内容之处。因为多媒体是教学辅助手段和媒体,教师要加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的针对性,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形式。

  3-5多媒体教学管理问题 大概没有人会认为:因为多媒体教学的诸多优点,传统的课堂教学会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其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建设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身。

  多媒体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重大抉择,多媒体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优长,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严父慈母教育方式的利弊 篇4

  【摘要】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著名画家、美术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徐悲鸿先生通过引进西方的艺术观念,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自己特有的美学思想,通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徐悲鸿先生的美学思想以及美术教育等观点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阐明其美学思想和美育理论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贡献及影响。

  关键词徐悲鸿;美学思想;美术教育;利弊

  纵观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发展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中国美术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徐悲鸿的努力,他坚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改革,绘画上主张以素描为基础,采用西方的艺术思想和绘画技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并直接影响着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堪称我国美术教育的开拓者。

  一、写实主义的殉道者——徐悲鸿

  徐悲鸿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平凡的家庭,幼年家庭贫困,14岁的他就跟着父亲靠沿街卖画写字谋生。1917年5月14日,随着当时知识分子出国留学的热潮,徐悲鸿偕同蒋碧薇一起东渡日本考察美术,对欧洲油画和日本绘画有了最初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为中国艺术道路寻求出路的决心。于同年11月返回上海,在康有为的开导下决定前往北京寻求发展,当时的蔡元培还专门为他成立“画法研究会”,让徐悲鸿主持教学工作。由于本身的根底和兴趣加上不断勤奋努力,徐悲鸿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在写实绘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热衷于西方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等绘画风格和技法,研究西方著名画家的绘画表现技法,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去理解和认识西方的文化艺术,熟练掌握写实主义的绘画技法。如他著名的《愚公移山》和《九方皋》,就可以看出西方的写实主义绘画和中国画中的表现和技法的融合,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教学思想及模式进行改造,并有效传播。

  二、徐悲鸿所倡导的美学思想

  (一)绘画创作中的写实精神

  徐悲鸿主张写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他极其反对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排斥现代艺术的原因主要源于他对欧洲古典写实流派油画大师的敬仰和欣赏。在他的《中国画改良论》中认为中国画缺乏创造力,一味的临摹,不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和写生,师法造化。他在法国留学时曾在现实主义画家柯罗的学生达昂门下,因此他偏向用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画面构图类似舞台样式,利用光影效果。例如,徐悲鸿创作于1928年至1930年间的著名代表作《田横五百士》,该作取材于《史记·田儋列传》,主要记载了秦朝末年,国家大乱。本踞有齐国的田横因战败于刘邦大将韩信,齐国沦陷,田横便与五百勇士流亡于海岛逃难,随后与岛上五百名将士辞别并在出发降汉途中,拔剑自刎。而听到此消息后,岛上的五百名将士们全部自尽殉节。这件作品不仅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而且其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贯穿于作品中,体现出徐悲鸿当时娴熟的写实技巧和写实精神。

  (二)美术教学中的思想主张

  当然,从事院校的教学是徐悲鸿进行美术教育的一个重点,他从事多年美术教育工作,已经形成自己的美学思想,他的写实主义美术教育理念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一,明确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徐悲鸿认为画好一幅画必须先掌握素描造型能力,并实行严格的治学态度和训练方法,甚至以“独特偏见、一意孤行”的精神投入教学工作。第二,始终坚持科学、理性、求真的精神与美术教育相结合。徐悲鸿始终将科学主义思想融合到美术教育体系中,极力反对那些形式主义的俗气之作,他认为美术创作与美育既有严谨、理性的科学思维,也要美术中的灵感与想象,将美术与科学相结合,要求美术家具备科学求真的探索精神。第三,徐悲鸿提出的“新七法论”,即“位置得宜”“比例准确”“黑白分明”“动作自然”“轻重和谐”“性格毕现”和“传神阿堵”。这七个方法表现徐悲鸿对绘画技法的要求,简要阐明绘画的步骤,系统地总结了一套绘画理论,对学生学习静物素描有立竿见影的指导作用。这一理论的主张体现了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教学的基本理念,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三、徐悲鸿的美学思想体系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利弊

  当然,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说徐悲鸿的美学思想完全正确,以当今的社会发展和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他也有自身不可忽视的缺陷,偏向于教条式的教学训练,使得美术教育形式太过单一,艺术本身就是形式多样地呈现于大众的文化之中。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求全责备,徐悲鸿的艺术主张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说,它符合战时的需要,况且这些历史发展、社会环境和艺术家本身等内外因素的影响是任何一个身处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无法避免的。因此,对这些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都应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

  首先,徐悲鸿在经过多年的美术探索和教学中逐渐形成的思想主张对中国的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了“悲天悯人”的创作思想和“惟妙惟肖”“新七法”“尽精微,致广大”等著名的教育理念和主张,体现出了时代性新文化特征,强调新的素描造型观念、科学与文化、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人文精神。徐悲鸿克服了以往的历史局限性,绘制大量的素描、具有新文化特征的油画和新中国画等作品,推动和建立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积极倡导建立美术馆以及开展文化展览活动等,更以其艺术和德行广惠于民众,提高国民的欣赏水平和艺术素养,使中国画有了突破性发展。他的思想和主张加之后人的不断完善和实践,培养出一大批有用人才,国之娇子,较突出的有蒋兆和、李可染、吴作人、冯法祀等著名的艺术家。

  其次,我们看到徐悲鸿的美学思想体系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无法忽略那些批评的声音。如今,不少反对者认为徐悲鸿的主张墨守成规,片面强调欧洲绘画的写实性,却忽略中国本土艺术的民族性、独特性、现代性,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在当时的艺术评论家看来,他们认为徐悲鸿的思想主张忽视了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其在教学实践中思想上偏于狭隘、固执,徐悲鸿一意孤行的态度坚决反对20世纪早期巴黎先锋派的形式主义绘画,他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忽视了中国画写意的造型特点,为此使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训练模式在美院体系被边缘化甚至消失。从辩证的角度笔者认为,美术教育的形式本应该是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美术本就是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各种美术可以互相渗透,互补互存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美的作品,才有利于多元化地培养艺术人才。

  总而言之,我们辩证地认为徐悲鸿的美学思想体系从当时的中国社会实际出发,符合国家政治的需要。他不仅在绘画上技艺超群,突破格局,寻求创新和改良,其对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视并献身于教育事业,培育出了诸多中国美术界的中硫砥柱和教育群体,形成独有特色的中国美术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一切努力振兴了中国美术,也对今天的中国美术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和学习的作用,成为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徐悲鸿文集[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2]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3]张小鹭.论徐悲鸿的美术教育思想与方法及其现实意义[J].艺术教育,1996(2).

  [4]许培光.徐悲鸿与现代美术教育[J].美与时代,2003(7).

  [5]周紹斌.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体系及其认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潘晓燕,魏志成.徐悲鸿的美术教育思想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严父慈母教育方式的利弊 篇5

  曾有一个学生回忆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涯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语文课都是在瞌睡中度过的。这学生的话虽然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状态,但是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反思的,传统的凭着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确存在着一些弊端,特别是那种“老学究”型的语文老师,他们上课跟学生的交流等于零,完全不看学生的反应,一板一眼地把课文分段讲解,摇头晃脑地把文言文教读一遍完事,基础差的对语文学习本来就缺乏兴趣的学生早就睡得云里雾里了,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课堂当然面目可憎。那么进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成为了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既然语文教学模式要改革了,那么到底要怎么去改呢?

  大家都各抒己见,众所周知,技校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语文教学相对可以变得灵活些,我们都高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这些设想都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困难重重的,其实“行为导向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更加的高,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话,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自觉性,不然的话,只能流于形式,更严重的是造成课堂的浪费,一堂课上下来,似乎课堂气氛不错,学生进行了阅读,然后进行了讨论,对于少部分基础好、自觉性强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对于大部分基础差、懒惰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偷懒机会,更加参与不到课堂中来。

  众所周知,技校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都要比高中学生差得多,在中考之后,都是一些成绩不太好,考不上高中的学生进入技校学习的,这些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到什么程度呢?我举个例子,他们记不住一些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书写以及相应的作用,脑中没有多少词语的储备,更加不用说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这样的学生,如果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迫使他们去强记一些东西,我觉得一切新模式的.尝试都是一种本末倒置与极大的浪费。当然,我也反对刻板的照本宣科,我始终认为在技校语文教学中,老师是最重要的领导者,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让他们能写会说是最关键的,把这个本源问题解决后才能进行一切创新的改革。

  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后,语文在技校的地位并不高,许多技校的语文课时被压缩得很少,也不重视对语文老师的再培训,这是对提高技校生语文素养的极大阻碍。语文教材上明确地提出来了“语文课程是技工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文化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为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增强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奠定基础”,这个目标定得非常恰当,符合了技校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学一技之长,铺就业之路”,许多学生进入技校的目的就是要学技能的,这类学生往往很愿意动手去做一些实际性的操作,例如拆装一些机器零件,对于上文化课他们是兴趣缺缺的,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针对这样的情况,传统教学模式似乎不适合他们,如何调到他们的积极性显然非常重要,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多多进行一些实操性的课堂模式应该是可行的,例如进行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之类的,问题这些学生的语文基础那么差,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之类的活动能开展起来吗?如果不注重打基础,只追求形式、气氛的语文课堂,只会让他们的语文基础越来越差,在我看来还是要用强制性的方式迫使他们去识记一些字、词、句,甚至应比较残忍地让他们进行课文的抄写也是不为过的,写文章就像是建房子一样,脑海中没有一定数量的字和词就像没有砖、瓦一样,万丈高楼无从建起啊。

  严父慈母教育方式的利弊 篇6

  一、道德教育法律化的历史依据

  那么什么是道德法律化呢?主要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对那些所有人都必须遵守、必须做到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通过立法程序把它们转变为相应的法律规则。在西方国家,倾向于法律化的道德教育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程。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编写了《政治学》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对美德教育的方法和重要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指出了立法家们的在美德教育中责任,那就是对一切秽亵的语言、图画以及表演进行严厉的打击查处以其杜绝。同时他还表示道德行为教育必须从小节做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由于不拘小节造成的,还关系到城邦的巩固地位上。功利主义伦理学于十八世纪兴起。其代表人物,边沁从法律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指出善法、恶法的区分就在于他们是否符合功利原则—“趋乐避苦”。同时他还对法律与道德的统一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发现,如果人们的遵法守法行为向自觉行为习惯转换时,那么社会上必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时,他还指出道德法律化是道德教育的必要补充。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道德也与改革开放前大有不同。表现为人们的道德观念偏离、价值取向紊乱、道德评价缺失等等。因此道德法律化又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并成为人们广泛谈论话题。

  二、道德教育法律化的价值

  (一)道德建设的内在精神需要道德教育法律化

  从道德和法律价值精神的关系上来说,他们是内在统一的,从道德和法律内容上来说,有相同的部分。如果要加强道德建设那么就必须加强道德法律化,它是内在的依据。

  (二)道德教育法律化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

  从社会功能与目标上来说,道德与法律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可以说道德建设的基础就是道德法律化。我们在进行道德建设的时候要从道德、文明行为着手进行建设。法律在对人们行为规范和良好品质形成上与道德基本相同,但是其方式与道德大不相同:法律先用法律条文规定对人们不合理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然后使人们的道德觉悟提升;而道德是先对人们不合理的行为进行教育,提升人们的道德觉悟,然后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矫正。法的规范是道德的最低目标,道德风尚形成是法的最高追求目标;道德通过教育使人们的恶念消灭于萌芽之中,法律通过对已发生的恶念进行惩处,达到警示作用。道德侧重的是对人的教育,法律侧重的是对人的惩罚。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又是道德的支柱。

  (三)道德教育法律化促进道德建设的意义

  第一,实现某些道德规范、原则法律化,可以提升我国社会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以及约束力。当今社会各种道德行为失控的主要原因就是道德规范缺少权威以及约束力。通过某些特定的道德的法律化后,那么这些道德规范具有了很高的权威与约束力,人们将会更加的注重自己的各种道德行为,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第二,道德教育法律化有助于借法律手段,使大部分的使命在法律的指导下自愿地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良好道德的风气,除了道德隐形的约束外,还可以采用必要的法律手段。第三,道德教育法律化的过程中,注意制定与实施对市民有道德教育作用法则法规。比如《婚姻法》,这一法律的颁布与实施,可以对人们的家庭观念、责任价值等进行很好的教育与强化。再比如,在民事法中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等原则的实施,对人们的社会公德、价值观念、是非善恶等都有很好的道德教育作用。在当今社会,法律可以说是道德的坚强后盾。最后,从实践层面看,这种道德建设的途径早已有过先例,并且也被证明是有效的。比如说,属于道德范畴的诚信,在大多数国家都把它纳入了法律范畴,如果公民在活动(民事、商业)中违反了诚信的各项规定,那么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制裁。这样,通过法律来制定某些某些民事行为和商事行为的道德标准,提高市民的道德素质。另外,在官员的廉政方面起到了惊人的效果的,约束了官员的不法行为,从而提高了官员的道德标准。因此,从古到今,在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中,道德的法律化通常被当做一种实践和手段来使用。综上所述,我国也要大力推进道德法律化进程,注意把一些基本的.、大众性的道德规范吸纳到法律的范畴中来,以便道德与法律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道德法律化也是实现我国“德治”与“法治”关系协调的需要。道德规范和法律双管齐下,达到道德教育法律化的最终目标,使人们的道德行为由法律约束向道德习惯转变,最终实现新时代的道德建设目标。

  三、道德教育法律化的弊端

  首先,由于我们片面注重以法律取代道德造成了一些地方道德教育僵化。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道德的滑坡与道德教育的乏力,导致泛法律倾向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运用法律范围过于扩大,它不但涵盖了大众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还涵盖了大众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一般性规则,他们摒弃了道德批判,衡量人们的道德水平,往往以法律、法规以及法官意志作为标准。导致法律法规的过渡滥用。其次,部分地方教育者忽视了对人们心灵的培养,忽略了对人们道德的培养,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实行法规约束。可以这么说,道德实行法律约束后,那么它也就不再是道德教育了。在以上的师生道德教育实践中,是否违反规章规范成了衡量道德标准,无论做什么都行,只要不违反法律、各项规章制度,至于合不合乎道德要求无所谓,甚至出现了严重道德问题,如果未被发现,那么也是可行的。所以,当今社会道德问题越来越严重与过渡滥用法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道德和法律不能混淆。道德范围以内的关系应该用道德来调节,用各种律令惩罚来实现的行为规范那不是道德,道德是通过道德批判来实现培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同时我们也不能对法律期待过高,因为法律有着它自身的作用范围,越界了却还是用法律手段,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和组织在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既要注意道德教育法律化的重要作用,又要清醒认识到道德法律教育化的弊端,不能将道德教育完全寄希望于法律化,把握分寸,促使我国的道德教育得到良性的发展。

  严父慈母教育方式的利弊 篇7

  隔代教育是什么

  什么是隔代教育呢?隔代教育就是由于一些年轻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等等原因而将孩子的教育问题,生活问题等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隔代家长”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孩子。因此,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其实在我国,许多小孩的童年都是经过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隔代的家长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隔代教育的弊端

  1、过分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

  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2、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另外,宝宝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宝宝,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宝宝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宝宝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宝宝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宝宝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3、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宝宝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一些捆绑,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当然,也有不少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他们还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宝宝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宝宝的思维,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的好处

  1、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

  现代生活压力导致年轻父母一代生存压力大,容易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造成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带给宝宝过多的心理压力,对宝宝健康成长没有帮助。但是,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宝宝,也更容易融入小宝宝们的游戏,跟宝宝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

  2、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宝宝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并且不会像没有经验的父母那样,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慌了手脚,相反,他们显得更为淡定。祖辈们这种处事的方式会带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同时也能给父母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对解决这些问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

  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祖辈们的加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宝宝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为宝宝提供了性别模仿的对象,也为宝宝学习与异性相处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无形中给予了宝宝正确完整的性别意识教育,对宝宝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此外,祖辈们一般更有耐心,他们也更能静下心来倾听宝宝的心声,与宝宝有更多的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宝宝的需求。加上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为宝宝奉献,这使宝宝在生活照料和人身安全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保障。不仅如此,祖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对孙辈的成长也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4、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它们对中国的持续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正在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下逐渐消失,或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老一辈会更多地保有这些传统的文化和美德,有他们参与教育孙辈,宝宝们不仅可以接受先进的文化的熏陶,也有机会更好地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严父慈母教育方式的利弊】相关文章:

家长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03-25

家庭教育的好方式11-16

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哪些03-10

健康的教育方式有哪些03-30

以吓唬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害处11-17

关于隔代教育的家庭教育方式03-11

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推荐11-18

青春期的孩子的教育方式08-21

教育儿童的方式方法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