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

时间:2022-07-20 17:38:27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

  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和灵魂,是推进现代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无形力量,对广为流传的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谬论具有拨乱反正、催人醒悟的作用。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

  一、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朋友们常问我每周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我说由于工作忙,我与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书,写作,不需要讲话。身教远大于言教吗。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前几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看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二、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1、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我们注意到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东西,自我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2、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状态”。实际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一位学者说过,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态造成的。有些人聪明,但他无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无所成。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状态,是精神方法。凡有助于精神状态培养的,就要去做;凡无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三、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其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说过,也只是长辈们。他们或许会说“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长”……这些在生活中流传的观念对吗?这需要我们去反思。要做驾驶员需要到驾校学习3个月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父母3个月能学会吗?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

  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从小到大不要考虑任何事情,怎么会有成长呢?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规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俗话说:三岁看老。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父母们惯有的家长概念在英文中其实是个贬义词,含有“家长制”、非民主的意思。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须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四、把童年还给孩子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在入幼儿园前,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当然学习也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而是寄托了许多幻想。逐渐地,现实让他们梦破,到了初中,那些美丽的幻想中的爱好便被斩尽杀绝。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是的,每天早晨天没亮就匆匆赶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灯最晚的还是孩子(可能还有搓麻将的)。现在的孩子真比农民还苦啊!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可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呀。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什么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我们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啊!别让范进重现!

  五、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

  1、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先让我们从男孩、女孩身上说起吧。我们给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类的,给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种模型、而且是活动型的。那里面含着我们希望女孩温柔、文静,希望男孩勇敢、活泼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结果会是挨训:现在就这么疯,以后怎么办呀?男孩打架的结果是被赞赏:调皮的孩子聪明。孩子长大了,人们说:女孩到了中学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学就好了。要知道谎言重复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状态,于是就如笔者在《享受幸福》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2、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具大的。残疾人周舟不也成为很棒的指挥吗?聋哑女孩周婷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赏识教育的杰作。让我们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

  六、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

  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每个孩子,在家庭中、学校中都应使他有个兴趣爱好。什么最好?特色。现在分数最好,其它人都是失败者。其实,孩子学的太难了,有的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有什么价值?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名牌,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价值。复旦那个自杀的研究生有什么价值?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并没有接受正规大学的教育。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诸如善良、勤勉远远超过大学的收获。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七、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神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

  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爱读书的民族,如犹太人。近代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人物均来自犹太民族: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的看法,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确立了崭新的宇宙观,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让人更准确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犹太族人。他们读书态度近乎宗教。孩子刚生下来,就用蜂蜜涂在书上,让孩子舔,意思是读书才能甜蜜。他们也绝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他们每人年均读书60本,中国人均只有5本。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

  宁静才能致远。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

  八、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写日记是个好习惯。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化思考;可以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驶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不仅孩子写、老师写、父母也可以写,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一位家长,一个学校的状态。因为要想写得精彩,就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个命题肯定是正确的,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案例分析:

  家庭教育中的不要做的13件事

  1、不要说孩子笨

  有时在我们着急上火的时候,也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有伤孩子自尊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心理蒙上阴影。如果这句话成了家长的口头禅,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自信、呆头呆脑的笨孩子可能真的会诞生。

  2、不要恐吓孩子

  有时,对调皮、贪玩或屡教不改的孩子,我们也许会说:“再不听话,就让大灰狼来吃你。”或者说:“老妖精来了,还不快跑?”每当这些恐吓孩子的话语讲出来的时候,确实能起短暂的效果。但是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也是巨大的,有些甚至是无法挽回的。一些孩子怕生人、怕黑、怕独处很可能就是由于小时候家长的恐吓教育造成的。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家庭,夫妇双方有矛盾,为了扩大势力,都想拉拢孩子,想让孩子站在自己一边,而手段多数是贿赂。也有一些家庭,为了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或者实现别的什么目标,就采取许诺、贿赂的办法。比如“你如果做得怎样,我就给你什么奖励”,以此刺激作为动力。但这的确不是个好办法。

  前一种贿赂会把孩子搅进父母的是非之中,也往往造成孩子是非观念的混乱,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后一种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他学习不是为提高自己,而是为了物质奖励。当他不需要这些奖励的时候,他的动力也就没有了。

  4、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是很多家长所犯的通病。他们总觉得孩子还小,还不能独立。因而对孩子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掠夺式保护。但这样过度保护,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保护孩子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长此下去,就会塑造出一个没有生活独立能力,凡事依赖父母、缩手缩脚的孩子。所以,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5、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唠叨是80%以上家长的通病,也是几乎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点。

  父母之所以唠叨,是觉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合自己的要求,但又怕孩子不注意、不改正,因而时时提醒、事事提醒,这样就形成了唠叨的习惯。而孩子呢又恰好反感父母这样的做法。他们认为:有些话说一遍已经够了,没有必要不停唠叨。过分唠叨,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专门和父母对着干,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6、不要强迫孩子盲目服从

  强迫孩子盲目服从也是许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其根源还是我们灵魂深处家长专制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我们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却做出了不尊重孩子、违背孩子意愿,甚至伤害孩子的事情;我们常常强迫孩子停下他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做一些孩子痛苦但家长认为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有的只是盲目服从。

  长此下去,不但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也剥夺了他分析、思考、判断、选择的能力。就这样一个满身耳朵,却没有脑袋的孩子产生了。这样的结果,也绝对不是我们家长所想要的。有时候,如果你想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要他做什么。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抱怨的自由。

  7、不要掩盖孩子的错误,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犯错误是孩子的共性和权利,孩子在不断地犯错误,然后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成长、成熟。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就必须及时提醒、纠正。但是,往往有一些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采取掩饰、纵容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我觉得作为父母,适当地宽容孩子的缺点、错误是可以也是必需的。但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8、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是部分家长常犯的错误之一。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随意性很强,没有原则、没有规矩,或者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孩子同样的行为,有时遭到处罚,有时得到表扬,有时则任由他去。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不知道究竟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长此以往,不但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丧失,而且会使孩子养成没有是非标准、凡事可以随自己情绪而改变的无赖习气。

  9、不要对孩子滥用奖励

  滥用奖励也是一些家长常犯的毛病。大人们常说:“如果你做到什么,我就奖励你什么东西”,“如果你考试达到多少分,我就奖励你什么东西”这样拿奖励来纠正孩子的错误,或者拿奖励激励孩子进步的方法,实际上是对孩子的贿赂,是非常错误的教育方法。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培养了孩子懒惰和不正确的价值观。

  我曾看过一幅漫画:一个孩子拿着100分的试卷,爸爸奖励了他100元钱;第二次,孩子拿着90分的试卷,妈妈奖励了他90元钱;第三次孩子拿着88分的试卷,奶奶奖励了他88元钱;第四次,孩子拿着50分的试卷,向爷爷要50元钱的奖励,却遭到了全家人的责骂。这幅漫画很好地讽刺了乱用奖励的恶果。

  我觉得,我们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应该有个标准。做好了表扬,做不好批评。有时候也可以象征性地来一点小小的物质刺激,但不能滥用,更不能拿奖励作为纠正孩子错误的方法。比如学习就是孩子的职责,考好了应该表扬、肯定,但以考多少分为依据奖励多少钱的做法,就大错特错了。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切记:不能滥用奖励。

  10、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

  有些家庭,家庭关系不和谐,夫妻之间常常吵闹。修养好的,还能顾及孩子,尽量避开孩子;修养差的,则根本无所顾忌,甚至专挑孩子在的时候吵闹。这样吵闹的结果,既破坏了家庭欢乐、和谐的氛围,又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还会让孩子看不起父母。

  也有一些家庭,父母因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致而公开争吵,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听谁的好。最后往往都是按一方的意见行事,长此下去,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不说,还使得让步的一方在孩子眼中的地位下降。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保持一致。如果真有非常大的分歧,也要避开孩子进行讨论。不要让孩子感到只有一个人说了算,以免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不起作用。

  11、不要将孩子的缺点揪住不放

  生活中总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将孩子的缺点、过错揪住不放。

  可能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醒孩子、教育孩子,但他们这样做的后果恰恰是挫伤孩子、打击孩子、不断地强化孩子对自己缺点的认同感,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时也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

  比如一个胆小、见了生人不爱说话的孩子,家长不是表扬他的大方、勇敢,而是一遇到生人就说:“我这孩子胆小,不爱说话。”家长已经给孩子下结论了,还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还有就是,有的家长不停地说自己的孩子贪玩、调皮、不爱学习。时间一长,孩子真的不爱学习了。为什么呀?因为你已经给孩子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了。

  在我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和不足,如果你能不断地发现并表扬他的优点,有意淡化他的不足,时间一长,他的优点会更加突出,不足反而渐渐地消失了。同理,我们进行家庭教育也一样,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有意淡化不足,这样也许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此,我要送大家一句话:“对于孩子,优点说了不得了,缺点不说渐渐少。”不信你可以试试。

  12、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基本特征,既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又是孩子创新思维的精神源泉。

  对于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他们这也好奇、那也新鲜,因此他们常常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稀奇古怪的想法和不合常理的举动。对这些可贵的表现,有的家长能因势利导,从而培养了孩子爱发问、爱思考、爱探索的好习惯,进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但也有部分家长,他们很烦孩子的问题,很怕孩子的提问,对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往往报以冷漠的拒绝或无情的打击。他们常常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多话这么多问题,少问些问题好不好?”或者说“你问的问题多傻”“你的想法多可笑”“快别这样,人家知道会笑你的”。就这样,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渴望、充满好奇的孩子,渐渐变成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求进步、循规蹈矩、缺乏热情、缺乏创新精神、平静而平庸的人。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好奇心的丧失。

  所以我们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千万千万!

  13、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对孩子报有希望,是每一个家庭,也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共同情怀,也是我们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投入的根本原因。但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当脱离了孩子自身实际能力阈限的时候,期望就会变成束缚、变成压力、甚至是灾难。

  我们常常看到、听到因为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太严而使孩子产生精神障碍或是自杀的悲剧。我们自己也常常因为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辛苦,自己也辛苦;在达不到目标时,孩子痛苦,自己也失望。我们常常要求孩子次次考试都得第一,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最好是满分。我们常常要求孩子这也优秀、那也出色,但仔细想想,一个孩子能够承载那么多的期望吗?再说了,大家都想当第一,那么谁当第二?毕竟第一只有一个,更何况孩子得不得第一、考不考得出好成绩,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学校、家庭氛围、老师水平以及家长的遗传基因等因素。我们怎能不顾实际而一再要求孩子呢?所以我们应当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一切。对孩子的适当希望是可以并且是必须的,但希望太高反而适得其反。大家一定要记住:“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俗语。

  拓展:家庭教师攻略

  当大家都在讨论今天的家长应该怎么做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却认为,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长辈花了太多的力气去设计下一代应该是什么样子。

  不少过来人说,自己在成人的过程中似乎没怎么感到来自父母的压力,而现在的孩子则正好相反,很少有人能逃脱父母的安排。

  正因如此,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在吐槽自己压力大学校安排已经很紧凑了,周末和课余也被父母报的班填满。

  有专家指出,压力的大小是每个人的心理感受,与实际承受的压力不一定一致。也就是说,有的人实际承受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但是自己心里感受到的压力却很大,有的人则正好相反。其实,成长就是激发孩子内在的需求。有了自我要求,压力也就不算什么了。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既然如此,今天的父母要怎么做才能教养好明天的人才呢?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不少专家试图帮助今天的家长寻找攻略。

  父母要时刻反思自己 别把孩子引上与初衷相反的路

  为什么今天的家长更爱设计孩子?

  原因很简单,正因为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才使得每一个普通的百姓都有了打造自己孩子的可能性。周晓虹说。

  这一代的家长,他们中的不少人自己或者自己的父母曾经经历过生活上的匮乏,很多愿望和想法都因为这种匮乏而没能实现。所以,不少人设计孩子其实是对自己匮乏的一种满足,我的人生走到了70分,剩下的30分让儿子完成。

  再加上,整个社会都在向往成功,很多成功者的故事被人们传颂。家长们打造自己的孩子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家长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的愿望也愈发强烈。

  凡事不能走极端。如果我们的家长不自我反思,我们的下一代就没有希望。周晓虹说。

  王专是一位年轻的家长,在成为家长之前也做过十几年的教育,带过很多学生,接触过特别多的家长,所以他对自己能做一个好父亲非常自信。

  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突然出了一身冷汗。

  现在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养成爱阅读的习惯,王专当然也不例外,给儿子买了不少绘本,但是儿子偏偏不愿意看,更喜欢玩iPad。王专的妻子就想了一个办法:只要儿子好好读绘本,就让他玩两分钟iPad。果然,儿子就乖乖地把绘本看完了。

  这种办法用了几次之后,突然我惊出一身冷汗。王专说,当我们用ipad去奖励孩子的时候,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如果我做了一件没什么意思的事,就可以被奖励做更有意思的事。跟读书相比,玩ipad这件事情更有意思。这是非常可怕的。当孩子有一天突然没有了父母的约束,他为什么不跳过前边没意思的事情,直接到达最后一个目标呢。王专说。

  正像一些专家所说的那样,当家长安排孩子的意识过于强大,同时又缺少反思的话,那么,家长会天然地认为自己的标准是正确的,而且会认为它是孩子所需要的,结果把孩子引上了与自己初衷相反的道路。

  其实,当整个世界都可以搬到手机上的时候,家长们不仅不应该再高高在上地设计孩子的人生,反而要向孩子学习。

  因为,互联网的时代首先打破的就是成年人的权威。我们小时候上课时,外面如果有货郎挑着担子走过,学生们会向外看,但是老师只要指指窗子,孩子的心可能就被叫回来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曾经说,但是现在互联网就在孩子的手心里,老师或家长再使用权威最多只能召回孩子的身体,很难再抓住他们的心。所以,只有低头向互联网原住民学习,才能知己知彼,或许还有重新走入孩子心灵的机会。

  要做拉链式的夫妻 不能再一个红脸一个白脸

  其实,不仅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要进行调整,专家指出,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要进行一次调整。

  这两年我们在媒体上经常能看到虎妈、猫爸、狼爸等各类型家长,每种家长都代表着一种家庭教育的理论。不过,无论这些类型的家长如何各显神通,具体到每个家庭中,通常还是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无论是曾经很火的《虎妈猫爸》还是刚刚风靡过的《小别离》,那一对对家长的教育招数,通常都是一个更强势、一个更温和。

  不过,专家指出,这种模式并非完美。

  如果父母双方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很容易让孩子钻漏洞。你会发现孩子在提要求的时候,会去找相对比较软的那位。曾任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现为婚姻亲子专家的蒋佩蓉说。

  看过《小别离》的人也许还记得,小宇为了逃过爸爸的批评,把成绩不好的试卷拿给继母签字。因为继母为缓和跟小宇的关系,会特意讨好小宇,小宇就顺势钻了空子。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直以来,我们经常讨论的是到底是虎妈好,还是猫爸好,却忽视了当把一软一硬放在一起的时候,虎妈和猫爸之间不再是相加那么简单了,他们之间一定会产生化学反应。这个反应作用在聪明的孩子身上时,孩子就学会了怎么样去操纵父母组成的这个团队了,并且学会了如何分化这个团队。蒋佩蓉说。

  所以,蒋佩蓉提出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做拉链式的父母。这种关系强调的是弹性,父母两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样子。

  蒋佩蓉的先生林为千则用打排球来进行比喻,在初中打排球时,我最怕的就是发球,因为你发球时,全队队员都在看着你,球发过网了,球队就有可能赢一分,发不过去,团队就丢了一分,这个位置上的人压力特别大。

  好在,排球是要不停地换位的,每一个队员都要在不同的位置上轮转,每一个队员就都了解了在不同位置上如何配合。拉链式父母之间的关系就应该这样,他们更像是排球队友,没有固定位置,而是熟悉每一个位置,并清楚如何进行配合。林为千说。

  所有的攻略都是为了让父母离开 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至今仍然记得她与儿子的一次交锋。

  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曹萍总感觉孩子不够努力。有一次终于忍不住把这个问题扔给了儿子。结果,儿子反问曹萍:妈您为什么总操心我呢?曹萍说:因为我喜欢家庭教育,我喜欢孩子。儿子继续说:您也说了,您特喜欢的事情您就努着劲儿去干,但我真的不知道我的这个劲儿在哪里。

  曹萍一下子悟出,很多专家都在说家长要给孩子的是支持和陪伴,但是这些支持和陪伴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能为了陪伴而陪伴,关键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帮孩子找到他的心,找到他的心之力。

  北京的家长汪女士总对别人说,她的家去年过得天昏地暗。因为去年汪女士的女儿小升初,为了让女儿进入那几所著名的好学校,他们一家人几乎没在家吃过几顿像样的晚饭。所有的晚饭时间,汪女士都跟丈夫带着女儿穿梭在各种课外班的路上。奥数、英语、语文、架子鼓、钢琴,每天都有课,经常要参加各种比赛和考试。临近毕业的时候,女儿突然不听话了,再重要的考试说不去就不去了。

  汪女士也几近崩溃。

  后来,特长生的选拔开始了。女儿从小就喜欢打击乐,架子鼓、钢片琴、小鼓都打得像模像样。女儿说什么都要参加选拔。其实,特长生的考核并不比奥数轻松,汪女士最初的设计是:既然都要辛苦,为什么不把这分辛苦用在奥数、英语上,这样摆在孩子面前的路还更宽些,所以,一直都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特长上。后来,女儿几乎放弃了奥数的所有重要考核,没有办法,汪女士同意了女儿的选择。

  自从女儿得知自己可以准备特长生的选拔后,汪女士发现,过去消极怠工的女儿顿时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放学的时间都长在了琴房,练得胳膊酸得拿不动鼓槌了也不愿意停下来。

  一位教育专家说,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像在一幅地图上设计路径,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寻找到最适合的那一条路径。最佳的旅游攻略是要让游览者融入美景中,而对教育来说,所有的攻略最终都是要让父母设计的痕迹越来越小,孩子最终成为攻略的主人,激发内心的力量,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景。

【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02-28

关于家庭教育如何树立正确教育理念04-21

理念的口号03-22

工作理念口号06-16

班级理念口号12-28

经营理念口号02-19

关于理念的口号03-03

质量理念口号03-05

企业理念口号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