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观后感

时间:2022-04-25 09:43:1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萨利机长》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萨利机长》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萨利机长》观后感

《萨利机长》观后感1

  好久没有看2D电影了,没有了3D的视觉效果,反而感觉更真实。大概是年纪大了容易有感触,看这样一部小人物英雄的电影,居然落泪好多次。

  飞机迫降前和乘客感同深受面临死亡危机的惶恐,感触无论我们如何说自己看淡生死,死亡当前,一样恐惧无助。机长副机长面临苛刻审查时,感叹40年的飞行业绩,却要由这次事件中的208秒做总结。想到人们喜欢用一次对一个人做判断,而不是一直或一贯,你我是否都经历过这样的委屈?敬佩在巨大压力下,Sully机长依然冷静地指出模拟飞行中忽略了人性的影响,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最终得到公正的对待。

  可是有多少人有能力有信心多到这样?如果当时Sully机长在巨大压力之下失去信心,任由模拟飞行和没有经验的听证会做出判断,那岂不是成就人间冤案?在听完黑匣子录音后,机长副机长激动地要求退场休息,他们骄傲在关键时刻一起努力,做了准确的决定,拯救了包括他们自己155个鲜活的`生命。一直觉得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成就,不是爬到什么位置,而是你是不是会有这样一起同心,一起努力,危难时刻会和你站在一起,热血的兄弟姐妹。审查委员会看似苛刻不近人情,但实际上,只有他们这样严谨认真地遵守流程监管,才可以避免将来的侥幸和因此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他们,飞机迫降后,20分钟内,纽约有20xx名救援人员达到现场参与救援,避免幸存的乘客被冰冷的河水冻死,这个不是简单的个人善意行为,而是社会背后强大的国家机器系统在起作用。

  然而,无论是国家机器如何强大,还是科技如何先进,在人性的社会里,总有系统和科技无法控制或解决的个案,这个时候也就需要Sully机长这样的超级英雄。可是,超级英雄有他多年的经验和专业素养,以及背后团队的支持,如果你没有却要乱逞英雄,那结果恐怕是混蛋的下场。

  总之,值得一看的电影。推荐。

《萨利机长》观后感2

  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很满足。

  这部电影是一部结局已知的电影,如何再呈现,如果讲这个故事,实在不容易。在这,我终于懂了,为什么文字,语言,故事,那么重要。因为绝对真相根本不存在,每个人心里都一个真相。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去反复挖掘一个历史故事。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是否有遗漏什么。是从大,还是从小?在一个事件上,有太多的维度,有太多的自由,有太多的视角。所以才有那么多好看的小说,故事。

  以前的我,对故事,只注重情节和结局。可是,结局是什么?如果是历史事件,估计每个时期都要新的结论吧,成败?无常。而且这后世的评论,对当时的.人有啥影响。斯人已逝。都是我们在臆想而已。

  对于这部电影,是讲一个英雄啊。他没有太多的去夸大英雄的形象。几乎是客观的还原事情,几句话,几个镜头,事件便结束了。为了更饱满,给了乘客很多镜头,展现人们在生死面前的慌乱,劫后余生的感恩。

  但我更感动的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这次成功的救援还有很多人,部门参与。如果没有他们后期的即时跟进,也没有100%的生还率。

  尤其是那个第一个到达的救援船。那个,1,2,3,无缝对接上机翼,这个专业,这个技术,也是经年累月的专业才换来的。他们在救上那些刚从死亡线上回来的人时,说,no one is gonna die today. NO ONE。。不是YOU..这一字之差,代表他们的决心。他们对生命的敬畏。

  这点敬畏是国人没有的。也许是我们才从战争中恢复,死亡见得太多了。他们都习以为常了。我也没有。我觉得生死太正常了。可是,他们不同。他们有时在疾病面前有种轻松感,觉得死亡不是结束。但他们对生命有种敬畏感,觉得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机会,也不放弃。哪怕是陌生人。

  很喜欢这部电影,TOM HANK的演技就不提了。

  有机会再看一遍。

《萨利机长》观后感3

  很多人都会将麻醉工作比作飞机的飞行过程,看完《萨利机长》,突然觉得很有感触,重新审视过往三年多的麻醉工作,除了后怕就是失落,又或者有点自责。

  虽然在学校亦或是在每一次大小讲课里,都会受到教育,麻醉工作需要巨大的责任心以及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技术,但日常工作的琐碎早已消磨了所有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千篇一律的工作流程早就机械化了所有充满挑战的激情,所剩无几的只有每日的疲惫和对这份工作的绝望。幸好有一群可爱的同事,才得以让这种无聊苍白的工作稍显生机。

  因此我一直在寻找某种出路,甚至可以换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时间可以非常明确,至少工作之间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个洗手间!原来我对自己曾经热爱的麻醉工作已经完全没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艺,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识是否与日俱进。

  因此我一直在寻找某种出路,甚至可以换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时间可以非常明确,至少工作之间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个洗手间!原来我对自己曾经热爱的麻醉工作已经完全没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艺,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识是否与日俱进。

  当看完萨利机长,突然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我的麻醉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千万次的.飞行经验造就了临危不惧、机智果断的萨利机长。同样数以万计的麻醉例数不也在无声的提升着我们工作的高度,尽管波澜不惊,却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如此才会有质的飞跃。经验与技艺需要时间与机遇的积累,然而无时不在的却是我们的责任心。作为把控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安全的生命的机长,我们也需“宁可延误,不可失误”!

  突然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可笑,笑自己对麻醉事业理解的苍白,笑自己为繁琐工作推卸责任的理由。如果明天允许,我定会收拾如此幼稚的情绪,怀揣巨大的责任心,在每一个细节,只为将麻醉做到最安全舒适。

《萨利机长》观后感4

  一段208秒的经历,它,可能包含了你的一生,也可能在你一生中,什么都不算。

  你的根本,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其他,比如:机长、同事、丈夫、父亲、朋友等等。是人,就必然会面对人的种种境遇,比如:已知的、未知的、迷茫的、坚定的等等。

  而飞机迫降,是境遇的.一种。成为英雄,然后又受到质疑;前一秒的英雄,下一秒又可能成为投机犯。人生本来就是这么无常,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最容易的面对的,就是自我怀疑。这个自我怀疑,可能因为外界的影响,更多的是发自我们自己内心。40年的飞行生涯经历,在这个自我怀疑面前,什么都不算。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很难一言蔽之。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现实,这本来就是一个不确定性在宏观层面和超围观层面所统治的世界,我们只是通过自己的拼命积累,在微观层面建立起一点点小确定而已,而且这一点点小确定,仅仅只是我们自己可能能明白。

  清楚这个,就可以看到‘萨利’的种种境遇和反应了。首先,是做好自己该做的。萨利从一开始接触飞行时所受到的教导,到自己在飞行过程中的不断积累和成长,造就了他作出有利判断的基础。然后,是这样的积累和成长条件下,因为飞行模拟的结果出入,依然会对自己产生巨大的怀疑。最后,是通过自我怀疑,不断反思并寻找突破,在事实基础上找到新的解释和原因。这是一个过程,必定会经历的过程;这是一个过程,每步都得做到极致的过程;这是一个过程,做到了也不能确定的过程。

  我们去做,只是去创造了一个可以实现的可能;我们拼尽全力去做,只是增加了一点可以实现的概率。在结果面对,只有实现或者没实现,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因为去做了,而值得去‘感动’的。结果没有达到,那些意义,只是对你自己的一点经历,你还需要去经历更多,经历到足够实现,才有意义。

  我40年来载过百万乘客,最后却要由208秒的决定论定一生的功过。

《萨利机长》观后感5

  1月15日,航空史上的重要日期,一位英雄就此诞生了。全美航空1549次航班,起飞几分钟后遇到飞鸟群,双发停车,萨利机长根据飞机飞行实际情况,判断当时飞机已经无法返回起飞机场,也没有时间到达最近的机场,毅然决定迫降哈德逊河,经历208秒的生死时刻,飞机平稳迫降河面。经过24分钟的紧急救援,最终全机乘客及机组成员共155人全部得救。对于这次真实的空难,扣人心弦的时间也就不到30分钟,要支撑一部商业电影,实在不容易拍摄。但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却是一部张弛有度,直击心灵的好作品。

  通过影片,我能感受到萨利机长空难后的应激反应,也能感受到他受到质疑时的煎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凡人的英雄时刻。航空署的人只是强调计算机模拟可以安全降落起飞机场,或者迫降最近的机场,却完全忽视飞行员在实际操控飞机时的反应时间,以及基于自身经验的判断。在萨利机长要求考虑人的因素时,还不屑一顾。最终,迫于萨利机长的有力质疑,航空署的人不得不承认,模拟飞行的机长经过了17次试验才成功迫降最近的机场。并同意考虑飞机被飞鸟群撞击后,飞行员需要时间检查飞机状况,为模拟飞行增加了35秒检查确定情况的时间,结果,模拟飞行的结果由先前的成功变成了失败——飞机坠毁。加上打捞到了发动机残骸,经过检查确认当时确实已经损坏,最终认定萨利机长做出的水上迫降是最佳方案,认定萨利机长是英雄。

  对飞机迫降水面的难度不了解,但是从影片中可以感受到一定是非常困难的`,生还的几率也是非常低的,但是萨利机长成功了,他救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我特意上网搜索了一下这次真实的空难,了解了萨利机长的生平,曾经是空军飞行员教练,他的飞行经验非常丰富。据网络上的评论,客机迫降水面确实很难,很大概率会导致飞机解体,全员遇难。但是萨利机长凭借他多年的飞行经验,判断准确,没有浪费一秒,迅速判断飞机无法抵达任何机场,只能迫降水面,并最终手动操纵飞机平稳降落,全员获救。真的是无愧于英雄。

《萨利机长》观后感6

  影片讲述了在飞机失去动力时萨利机长当机立断将飞机于河上迫降并使155人全部获救却不断遭受调查质疑,最后证明萨利机长是一个完完全全英雄的故事。

  影片寓意深刻,我只想浅谈一点关于一些我所注意到的细节问题。首先是空姐,给人的印象是训练有素,在有了飞鸟撞击的猜测以后,丝毫没有显示出慌乱,而是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安抚乘客,冷静的告诉乘客要怎么做,给人以信任感。不同于国内空姐是吃青春饭,挑选空姐的要求是"瘦、高、白、秀、美",美国更注重的是体贴的服务与经验老道的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所以在美国,我们在飞机上看到最多的,是空妈,而不是空姐,与美好的外表相比,作为机组成员,我想更重要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美国的救援体系,这一点十分令我感动。就是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立即、机动的调配有关力量,迅速完成救援。包括船只,军队,直升机等救援部分,红十字会等灾后后勤援助,及维持秩序的警察等,全部有效到位。不论随后的后续工作有何问题,起码在保证人的生命,即救援工作上,美国做的相当不错。当然,美国的援助体制也不是一开始就十分完善,在一开始,美国的救援体制十分拖沓,无效,机动性差,军队也是重反恐而轻赈灾,更不用说与红十字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了,可以说,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美国的救援体制才渐驱完善,而期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有制度化的批评机制促使救灾体制不断地更新、调整,而我国我国尚缺乏这样的制度化的、有效的批评机制,网络批评也处于无序状态。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马云说过"中国最大的危险不是GDP跑7还是跑8,跑6又怎么样?只要我们喝的水是干净的,空气是好的,食品是安全的。穷一点还能活得长一点。"同样,,我们不应纯粹注重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更重要的是"里子",才是衣服是否舒适的关键。

《萨利机长》观后感7

  《萨利机长》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xx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由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飞仅两分钟后就意外遭到飞鸟撞击,在两部发动机都已停止工作的情况下,萨利机长凭借40多年的驾驶经验成功将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未造成一人伤亡。其实这种“零伤亡”事故,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是皆大欢喜的。影片情节的`发展着实出乎我最初的理解可接受程度之外,值得一看。

  其实影片开始,内心对萨利机长这一形象就有了正面英雄的主观设定,直觉上从未怀疑过。贯穿整部影片,我不明白为何像这样的“零伤亡”航空事故,还要经历审查委员会这般严苛的质问,且似乎他们费尽心思的计算机模拟都在把萨利推向一个“图谋不轨”的边缘,真的担心故事最后以揭秘一场阴谋结局。令人欣慰的是,萨利并没有因为质疑而失去理智与风度,并用人性的道理赢来了35秒的时间,也最终得到了审查委员会的认可。我们永远不可能活在一个真空的现世环境中,人性分明如此复杂,却被要求像机器一样精确无误地运行,不知是制度的缺块还是整个科技信息时代的悲哀。

  哈德逊河上的救援,这是第一次完整见到飞机水上迫降后的救援过程。除了对机组人员沉着稳重的指挥疏散和各方救援的完美配合的赞美之外,我想说的是,平时我们个人从没特别在意过的救援设施设备和所谓常识,或许只有灾难真正发生在我们头上时,才能意识到它对于生命的意义。

  影片最后的听证会上,审查委员会最终承认:无论是计算机模拟,还是各方面的分析表示,绝无生还的可能,除了你。萨利为自己争取了35秒人类反应,这35秒,是人类的弱点,也正是人类的伟大,理解了这35秒,才能理解人类生之不易,才能理解英雄的艰难与勇气。

《萨利机长》观后感8

  影片《萨利机长》讲述的是,机长萨利驾驶的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在起飞不久就遭到了群鸟的撞击,导致两架发动机全部熄火。在这危急关头,机长将飞机成功的迫降在了哈德逊河上,飞机上的人员全部生还。但是,事后相关部门对他进行了调查,认为他这个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迫降在河上实在太危险了,相关部门一致认为,这架飞机完全可以返回机场或者迫降到附近的另一个机场。

  在听证会上,相关部门称,当时飞机上的各种参数显示,完全可以返回机场。并且他们利用这些参数做了模拟,结果是完全可以成功降落。当时听证会场一片寂静,这时萨利机长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A、这个结果是经过多少次演练之后的;B、是否事先就知道机场的转向;C、有没有考虑当时情况下需要思考的时间。相关人员回答说:这个结果是经过了17次演练之后才得到的,操作员事先知道机场的转向,没有预留思考时间。

  当飞机出现险情时,机长根本没有机会去演练,他需要做的是如何挽救飞机上的全部人员。经过商议,相关部门预留了35秒钟的思考时间,尽管当时机长是用了208秒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应对当时的危情。再次模拟的结果是:两个机场都迫降失败,会造成机毁人亡的'结果。会场再次的安静了,片刻之后,掌场响起来了,相关部门肯定了机长当时的操作。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依赖于数据了,好像这堆数据就能给我们准确无误的答案似的。比如我们很多人添加衣服并不是依靠自身的感受,而是依赖于天气预报的气温。我们太过于依赖数据,从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场的实际状况,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发生了机械故障的飞机,可以说每一秒都在变化,当然是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见机行事,而不是依照数据按部就班的处理。

《萨利机长》观后感9

  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空难大片《萨利机长》即将于12月9日登陆全国IMAX影院。12月6日,IMAX在上海举办提前观影会。银幕中逼真震撼的迫降过程令人窒息,然而不少观众认为伊斯特伍德对人物、情感、故事的把控更让人着迷,并惊叹于年近九旬的东木这次如此温情脉脉。

  和许多好莱坞顶尖导演热衷尝试新技术一样,年近9旬的“东木大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早在筹备拍摄《萨利机长》之初,就被全新的IMAX65毫米摄影机“圈粉”,最终几乎整部电影都采用了这台摄影机进行拍摄。当天在影院观看该片时,银幕中平时常见的上下黑边消失不见,观众能在全画幅的呈现中体验到多出26%的画面细节。成千上万的飞鸟群潮水般撞向驾驶舱窗户、引擎熄火后飞机与纽约密集的高楼大厦擦身而过等众多关键镜头延展铺满整个银幕,完整的空间纵深感将当时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表现得更加饱满,令观众仿佛置身机舱中,也经历了一场惊人的空难生还奇迹。

  当天出席观影的还有来自中国民航飞行员协会的成员,这些承担一线飞行任务的航空公司机长和机组人员也盛赞导演拍摄极具专业性和现场感。不少观众在观看完影片后也通过微博分享了观后感。“看电影阿郎”认为影片最好的一点就是回到电影本源,“导演对人物、情感和故事更着迷,虽然剪辑等技术都堪称鬼魅,但它并未大于电影的基本层面,规规矩矩但处处闪烁着耀眼的.才华。对人的凝视大于对英雄的仰望,情感与审视剂量精准。这也只能是这个年龄的伊斯特伍德,才能拍出的电影,简洁的复杂,轻盈的厚重。”账号“航空物语”在微博写道:“纵观全片,紧急降落的过程并不是重点(但依旧扣人心弦),而萨利机长在事故调查方有充分证据指控水上迫降是错误决定的情况下,如何艰难地自我救赎,才是更大泪点。”“艾米爱电影”则惊叹于年近九旬的东木如此温情脉脉,“没想到CE到了老年以后,执导的电影竟是如此的温情脉脉,不再那么破马张飞式的张扬,平凡的人在危机时刻,也有能力做出超凡卓绝的事情。”

【《萨利机长》观后感】相关文章:

萨利机长观后感11-19

《萨利机长》观后感8篇11-26

《萨利机长》观后感5篇12-19

《萨利机长》观后感(精选7篇)04-01

《萨利机长》观后感4篇11-22

萨利机长观后感3篇11-22

萨利机长观后感2篇11-22

萨利机长观后感4篇11-22

萨利机长观后感5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