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观后感

时间:2022-06-20 20:53:2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她》观后感6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她》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她》观后感6篇

《她》观后感1

  从去年到今年,我已经在影院看过四次《她》了。就像西奥多久久放不下对前妻凯瑟琳的感情,我也久久放不下这部电影。

  这是斯派克琼斯第一部独立创作剧本的长片,他的前两部长片《傀儡人生》和《改编剧本》都是鬼才编剧查理考夫曼执笔的,前一部《野兽家园》是和原著作者共同创作完成。因为琼斯和考夫曼的关系,这部电影很容易就让我想到了考夫曼编剧的另外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爱情片《暖暖内含光》(导演米歇尔冈瑞也是琼斯当MTV导演时期开始就非常好的朋友,也导过很多MTV)。在我看来,其实这两部电影说的都是那些看似注定放不下的爱情,却体现两位创作者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甚至价值观。考夫曼是悲观的,他笔下的乔、克莱门汀、护士玛丽,在洗去记忆这样如此残酷而直接的斩断之后,他们还是会不自主地,甚至仅仅靠着肌肉直觉,去到原来约定的地点,遇见、爱上那个注定的人。或许只有爱情有这种力量,让人明知它是如履薄冰的危险,也要光着脚迎接它的刺痛。考夫曼这种悲观的浪漫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把爱情对一个人身的影响刻画得真实又残酷。

  事实是,人类从未如此孤独。感情成了金钱可换的东西,同时也成了奢侈品西奥多是专门替人写信的,婚礼祝词,生日贺卡,周年纪念,性感情话,他全都信手拈来。只要掏钱,就能买到这样一封浪漫的手写信,甚至不用自己亲自阅读、寄出,各种人际关系已经处理得妥妥帖帖。可这样一来谁会知道,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是怎样的呢?在信里,夫妻、情侣间的爱情是完美的。可真正的感情,已被人们亲手隐藏了起来,成为了最奢侈的东西。

  影片中,前妻凯瑟琳(鲁妮马拉)责怪西奥多,说他不能处理好真正的感情。她或许是整个世界里,看得最清楚的人,她是电影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犀利地看衰西奥多和萨曼莎的人(其他人不论是好友艾米还是同事保罗,都很支持西奥多和操作系统的恋情)。在我看来,其实这两部电影说的都是那些看似注定放不下的爱情,却体现两位创作者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甚至价值观。考夫曼是悲观的,他笔下的乔、克莱门汀、护士玛丽,在洗去记忆这样如此残酷而直接的斩断之后,他们还是会不自主地,甚至仅仅靠着肌肉直觉,去到原来约定的地点,遇见、爱上那个注定的人。或许只有爱情有这种力量,让人明知它是如履薄冰的危险,也要光着脚迎接它的刺痛。考夫曼这种悲观的浪漫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把爱情对一个人身的影响刻画得真实又残酷。

《她》观后感2

  电影《一切为了她》是一部看完后欲罢不能的好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法语老师,为协助被冤枉入狱的妻子成功越狱的故事。抛开电影的艺术表现,我认为男主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是爱,男主对妻儿无条件的爱,这种爱超越了生死,给予他一往无前的勇气,最终变成了一股强烈的信念,不成功便成魔。当儿子说不想在监狱再看到妈妈时,当他见到妻子在监狱中痛不欲生自杀未遂时,当男主母亲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妻子时,此刻男主的内心是崩溃的,翻腾倒海。他相信他的妻子是无辜的,是被冤枉的,奈何所有的证据都非常不利,在现有的条件下,想要和妻儿一家团聚,只能铤而走险,帮助妻子越狱,这是一步穷途末路的险招,没有回头路。

  第二是冷静,男主超乎寻常的冷静,尽管遭受妻子被捕,办证被骗等飞来横祸,男主依然没有绝望。妻子被捕后,他独个带着儿子睡觉、上学,去探望狱中的妻子。接受现实才能更好的.看清未来。男主唯一一次崩溃是在抢劫时失手杀人,他躲在房间里痛哭失声,他是善良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此招。尽管那一夜他很崩溃,但是第二天依然冷静的投入救援行动。

  第三是周密的计划,不知道男主是不是受福尔摩斯的影响,救援行动一开始就在自个的房间里写写划划,墙上贴满了图片。这种背景图类似一种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他冷静的思考,认清当前形势,以及采取下一步行动。救人行动是一场不允许有差错,没法回头的行动,他在这面背景墙里列出了详细的计划。每一步应该怎么走?会遇到什么问题?

  应该注意什么?对着这面背景墙,男主已然了然于胸。

  在救援行动中,有两个细节很打动我,第一个是男主救出妻子,逃入人群时,他提醒妻子把头发散开。第二个是逃走出城开车过关卡时,他带了两个陌生人上了车。这里面其实都是男主精心的计算,散开头发是因为这个发型在人群中比较多,不会太显眼。带陌生人上车是因为他料到警察会全城通缉,多带几个人就可以隐去一家三口这个特征。这些应该归功于男主的细心和周密的计划。

  影片最后,男主携一家三口逃离了原来的国家,来到了计划中梦寐以求的地方。

  当警察在垃圾桶里找到了背景图碎片,还原整个墙面时,局长问手下:“他是做什么的?”手下回答:“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法语老师!“因为有爱,所以有信念,因为有信念,所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再加上周密的计划,普通人也能有大力量。

《她》观后感3

  "韩国的一部电影,说的是一位老奶奶返老还童后重新追求青春时期的梦想,最后又重新变回老人,面对生活的故事。

  整个故事从奶奶自认为自己教育出了优秀的儿子而不断炫耀开始,在家里对媳妇苛刻要求,在外与人冲突不断。对于老人,我们总是存在偏见,她们唠叨,自以为是,总是有一股难闻的味道……

  然而重新找到青春吴奶奶是否会改变自己的性格,变成一个和蔼可亲的奶奶的呢?一开始,我以为故事发展是吴奶奶重新找到最初的自己,然后开始爱身边的人。不过故事没有按照我的想法来,真正在最后改变的.吴奶奶的身边的人。确实在看电影之前,我对老人也存在一定的偏见,总觉得她们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特别是说话的方式。

  但是,我们要苛刻要求她们的时候,是否想过为什么她们会变成这样呢?故事中的吴奶奶,在怀孕期间丧夫,独自一人带着孩子长大,经历了人生最艰苦的日子,放弃过梦想,犯过错误,拼搏后重拾幸福的生活。这样的人生经历让她变得刻薄、唠叨,爱自己的孩子胜于爱所有人。

  无疑反思的应该是我们,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父母的付出。

  从电影的情节安排来看,我觉得导演使用了“延迟”的手法,在本来应该出现高潮的时候推迟,这是继我高中学习到这种手法之后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手法的存在。首先是吴奶奶身份暴露的时间比较晚,而且在此之前已经隐约和电视台导演将有情感的发展,但是直到最后吴奶奶发现自己变回老人的方法之后才慢慢升温。这使最后奶奶需要再次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挽救家人的情节更加生动,让故事中儿子的反思更加深切。

  其次在奶奶孙子出车祸的时候,多次出现孙子骑车在马路上越过车辆的危险镜头,而当镜头渐渐拉远,孙子在自行车道上的时候,本以为安全到达的目的地的孙子却遭遇了车祸。

  当然,故事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我特别注意的是吴奶奶的假牙,这是老朴判断吴奶奶身份的重要证据,但是在刚开始变年轻的时候,并没有介绍对假牙的处理。电影为了效果把从老年变为年轻演绎成一瞬间的事,那怎么会有真牙长出的过程呢?

  其次,额,写着写着就忘记了,下次补充吧。

《她》观后感4

  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去看了,我十岁的孩子对它的评价是:“比《玩具总动员4》好看。”

  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用心:车站外扑面而来的出租车司机,小区里体育彩票赞助的健身设施上晒被子,走在街上的油腻中年毫不掩饰地露出白花花的肚皮,随处都是抽烟的人。

  这些都是我女儿回国印象最深的地方。

  酒店里服务员逮着女主角问:“你觉得中国好还是美国好?”

  这个问题是经久不衰的ABC拷问。无论亲疏,几乎所有人一知道我们住在国外就会问我孩子这个问题。

  美国人平常距离感很强,即便是很熟悉的朋友都不会问这样二选一的问题。

  而且每个人坐在饭桌上都会先跟我们打听怎么去留学,同时还抱怨房价太离谱,简直没法过下去了,接着又劝我们海龟…

  我一开始很耐心的告诉他们考托福GRE以及申请学校的方法,告诉他们很多留学中介避而不谈的生活困难。后来意识到,那些家长并不在乎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个人财物问题,更不在乎自己的逻辑无法自圆其说,只是一厢情愿的灌输自己想法,想为孩子选择短平快的途径,并不愿意了解对方的世界,也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劣势目标兴趣等等。

  电影里的人充满了这种一厢情愿的侵略,奶奶生病家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她无力承担噩耗,替她做决定,想当然地为她满足心愿,催人结婚。

  Billie说,也许奶奶想用最后的时间做一些她想做的事情呢?你们这样替她做决定不是很不尊重她吗?

  而奶奶对晚辈也一厢情愿地做安排,安排孩子出国留学,安排孙子赶快结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存在口号中。华人文化中,最难掌控的.就是为自己生活中重大事件做决策。

  亲情,好意,跨过人和人之间的边界的借口。人不由自主地被亲情激流卷着随波逐流,别人早就帮你做好了决定。

  我记得片中伯父给奶奶敬酒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大意是:“我今天一切成就都归功于我的母亲。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今天。”

  华人出生后就和父母捆绑在一起。

  自己的努力、奋斗、抉择在父母养育之恩面前都不占权重。

  最终在父母年老后,孩子反过来一厢情愿地为父母的人生重大事件做决策。

  这件事属于谁的生活,谁的时间?应该由谁来做主?

《她》观后感5

  我看到的是bbc版本的,还有一个国家地理频道的。

  这片子有明显的偏袒,后半部的几个剪辑手段不错,煽动力很强,如果我还是个对童话抱有幻想的小女孩,大概也会刷几个"渣""三"。

  除去各种王室光环,其实这就是一个爱自己丈夫的女人发现丈夫始终爱着别人的故事。

  戴安娜是个可怜的女人,因为她结婚时没有和别人恋爱过,还太年轻,不明白婚姻并不总是甚至是很少是纯粹出于两者的互相爱慕而作出的结合。尤其是承载很多的皇家婚姻。查尔斯需要一个符合王室,民众期盼的王妃,他选中了单纯的戴安娜。而戴安娜这个年纪的'女孩,对爱情,对嫁给王子充满向往简直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如果戴安娜确实在婚前对王子和卡米拉的感情一无所知的话,那她,何其无辜。

  查尔斯和卡米拉也可怜,从彼此20出头时就真心相爱,却几十年都无法结为正式的夫妻,还得眼睁睁看着对方和别人结婚生子,他们的心里又何尝好过。除了这些,还要顶着民众的舆论压力:

  于查尔斯是——这么年轻美丽的戴妃你不爱,却爱一个其貌不扬的有夫之妇,渣男!

  于卡米拉是——矮小平庸的有夫之妇居然敢勾引王子,她有哪一点比得上亲切和蔼美丽大方的戴妃,小三!

  可如果以查尔斯和卡米拉的角度讲故事说不定是现实版的《纯真年代》。但,他们不会讲的,他们是王室,代表"强势方",他们不可以欺负弱势又广受欢迎的女人。

  戴安娜,王室,王子,卡米拉都在这个故事里受到了伤害。可我并没有特别同情他们。

  因为虽然这个悲剧是王室的,可相似的故事也在普通人中到处生长。人们爱着一些人,却跟另一些人结婚。你可以压抑自己,向别人表演恩爱夫妻,午夜梦回你想做回自己,第二天清晨,又得投入常规。你也可以放纵自己,或者打破常规,但,这只有少数人。

  戴安娜美丽,高贵,富有,受人爱戴,在丈夫不爱自己的时候,她仍然可以找到别的慰藉,别的爱人。可是普通人,太多的平常的人,男人,女人,勉强活着已经尽力了,无爱的婚姻?差不多就行了,还能离咋滴。

  戴安娜征服了全世界,却没有征服自己的丈夫。

  卡米拉只征服了自己的爱人,收到了全世界的鄙视。

  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觉得谁比较幸福?

《她》观后感6

  两个版本的片子都看了,美国版本更悲伤一点。

  戴安娜是被选中的羔羊:出身贵族、年轻、美丽、单纯、亲和、没有谈过恋爱、保持贞洁、过往简单清白。她持有非常当代的爱情观与价值观:专一、忠诚。

  查尔斯与皇室以为选中了一个乖巧、好操纵、好灌输的王妃,但是一个outsider面对皇室潜规则,没有默认与屈从,而开始了多年的抗争。对于威尔士王子查尔斯,有情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每一人威尔士王子都有情妇,想来女王也是这么认为,才会在戴安娜寻求帮助时,给出了很冷漠的回答。戴安娜在婚姻中的沟通能力,从两部纪录片来看,确实都挺差的,非常drama的一个妻子。表达嫉妒与愤怒的方式是:无休止的哭泣、呕吐(当然,她确实得了暴食症)、自残、自杀。想来任何一个老公都会害怕这样的表达,感到被威胁与心累。

  这段婚姻的开头,多么像中国烂俗古装剧的开头啊!

  只是古装剧的发展,这两个人经过种种误会与抗争之后,最后真的爱上了彼此。

  现实,则是震荡了整个英国皇室的权威、查尔斯也没有再继承王位的希望了。

  欧美的八十年代,已经逐步是平民话语权和平民眼球经济的时代。媒体拼命报道平民的关注点——戴安娜是上好的谈资与娱乐,她上了无数的头版,满足平民的眼球消费。应该说,是这个时代,造就了戴安娜如此受欢迎。用现在的话来说,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她成为了英国的`国民IP。

  大众、舆论、媒体,也成为了她反抗皇室最有力的支持与武器。自传、采访、慈善访问、时尚品味——人民爱她的美丽与善良,为她婚姻的不公而愤怒于皇室的黑暗。

  最后,也因为媒体的穷追不舍,命丧车祸。

  她成功的赢得了与皇室的战争,并且开启了新的人生、新的恋情。

  可惜新人生如此的短暂,36岁,戛然而止。

  如果说戴安娜是被选择的,那么凯特更像是主动选择的,她一直为成为威廉的王妃而努力修炼。

  英国皇室像一个经典明星团体,人民需要它、媒体需要它。面孔太老会被民众厌倦,所以当年的新人戴安娜人气很高,后来帅哥逐长成的威廉和哈利人气很高,现在的凯特和乔治人气很高。皇室需要新鲜血液来维持人气以顺应当代的平民眼球消费。

  女王老了、查尔斯没有可能了。

  指望威廉与哈利两个小家庭(哈利也已经订婚了)来维持和绵延皇室的脸面与显贵了。

【《她》观后感】相关文章:

如何从她的眼睛读懂她的所有04-28

《她》观后感05-03

电影《她》观后感03-18

《她的神话》影评06-04

《消失的她》观后感(精选14篇)08-11

电影《消失的她》观后感(通用8篇)07-11

《消失的她》电影观后感(通用24篇)08-09

如何表白才能打动她04-02

约会中让她心跳的技巧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