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

时间:2022-11-07 19:43:4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狗十三观后感3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狗十三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狗十三观后感3篇

狗十三观后感1

  看“狗十三”之前没有看过任何的介绍,可以说是完全的“被看了场电影”。先说说,我的心路历程,一开始,叛逆期的小姑娘、强势而虚伪的老师、一言堂的爸爸、官腔的爷爷以及藏着掖着的奶奶,这几个人是想咋的,小场景小故事能讲出啥来,这都能上映,难不成也是“二十二”体。再往后弟弟出生,姐姐还不知道,好像有点戏份了,再后来纹身和单车少年出来了,也许是青春校园问题少年剧,再后来爱因斯坦的几波几折,虽是平淡无奇,但又跌宕起伏,虽是平铺直叙,但又回肠荡气,真实的理性的反应了生活。

  首先,说说“后妈”与“重男轻女”:小姑娘和小男孩在剧中鲜明的对比。出生时奶奶一句“先不说”,瞒天过海居然是两年,弟弟身贵如金,姐姐命薄如纸。奶奶和爱因斯坦这两套“第三者”的对比,我们再回味一下:姐姐深夜未归,奶奶出寻却找不到回家的路,爸爸上来就是一顿狂揍;弟弟一棍把奶奶额头打出血,爸爸又抱又哄;假的'爱因斯坦把弟弟咬了,根本没有任何通知与商量,后妈直接要求送往狗肉店。很刻薄的描写,确实很真实,在我的身边一次又一次的上演这一幕。也有人说这不是“重男轻女”,即使大的是“哥哥”,小的是“妹妹”也是这样,这是一种本能的对“二胎”和“亲生”的庇护,我也不可否认其中的原因。

  “爱因斯坦”在全剧中见证了小姑娘的”成长“:在学校里面被“老师”和“父亲”强制进入了“英语兴趣班”,作为爸爸哄女儿的礼物,爱因斯坦走进了一个“养人的地方怎么能养畜生”的“留守家庭”。同床共枕,同餐共用,每次放学的奔头就是“爱因斯坦”。慢慢的,爷爷也喜欢上了爱因斯坦,开始主动遛狗,也在此出现了转折点。爱因斯坦丢了,一家三代人的不同反应很好的刻画了我们的童年:“你爷你奶还不如一条狗”(爷爷)、“买一只一模一样的哄孩子”(后妈)、“我一定要找回我的爱因斯坦”(“李玩”)。很令我意外的有两个小细节,一是假的爱因斯坦放在了高台上,二是结尾处再次遇见爱因斯坦时李玩的反应,作为一个男生,我理解不了这个年纪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最后谈一谈剧中提到的父辈与子辈的关系:剧中没有过多的描述李玩妈妈,我猜想母亲全家可能都在国外,父亲年轻时可能也是个“大玩家”,错过了李玩妈妈。李玩爸爸总是在李玩“小有成就”的时候出现,然后就是带到他的“狐朋狗友”身边炫耀,有没有问过李玩的想法,也许“我不愿意”呢!李玩后妈没有一丁点关心过李玩,眼中只有自己的孩子,从不考虑李玩的感受。李玩姐姐也是这场“迫害”的关键帮凶,势利、浮躁、追星、自私、青春萌动。李玩进旋转门的一段对话来总结父辈子辈确实经典,“——你们总是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说的啥,不就是哄孩子嘛”。最后李玩提要求走进流浪狗收容所时,我一度怀疑爱因斯坦根本就没有死在收容所,而是死在了狗肉店,尤其是看到李玩父亲和李玩姐姐的眼睛,一副狼狈为奸的样子。

  我并没有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确实很好的誊写了记忆中的我们。正如很多人一样,李玩的童年不是一个快乐的童年,缺少着父母的爱、缺少着兄弟姐妹的照顾、缺少着恩师的春风化雨、缺少着同伴的鼓励,虽没有太多的家庭暴力和校园欺凌,但就像绝大多数的我们所经历的一样,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童年,或者说我所憧憬的童年。即将而立之年的我,又该如何去面对我的孩子呢,如何去给孩子一个童年呢,这些问题也正是我和爱人彷徨不安以至于不敢有孩子的根源之一。庆幸的是,李玩还坚持着自己对物理的热爱与信念,这一点品质我们身边很多人都迷失了。也恭喜李玩,至少还有自己钟爱的平行空间与茫茫宇宙。

狗十三观后感2

  《狗十三》讲了十二岁刚上初中的李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当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事情难过不止,四处寻找,所以家人为此也不得安宁。为了安抚李玩,家人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李玩起初不愿意接受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协,接受,她越来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听话……”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的,就是这一句话,这句话也许也贯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李玩的表姐,也许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听话好孩子,成绩优异,待人彬彬有礼,深谙中国家庭里为人处事的横横竖竖,她懂得如何一边在长辈面前伪装成一个乖孩子、一边在私下里游刃有余的为所欲为…

  所以,在假的爱因斯坦送来家的时候,李玩的继母给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欢上别人之后,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会上,想要礼物又假意拒绝,再懂事的去换成小男孩喜欢的蜡烛……这不就是中国教育中最受人欢迎的乖孩子么。

  “我打你是因为爱你”,普遍来说,中国大人教育孩子是没有定式的,发不发火、动不动手,完全取决于当天的情绪和忍耐度,这就让中国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于一个的地雷式的存在,因为你永远预测不出他什么时候会炸。

  李玩和父亲其实是很矛盾的,其实说实在的,我不能非常了解他们的感情。因为我的父亲一直是个非常温柔的人,我的家庭对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满,所以我无法理解这个一个离异家庭成长起来的少女。但是我能确定,李玩的父亲很爱很爱李玩,爸爸离婚后担负起了扶养女儿的义务;为了取悦女儿给她买了一条狗,打骂女儿后又红了眼圈跟女儿道歉;知道女儿考了高分后,非常兴奋,要带女儿去天文博物馆;在妻子强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里时却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后在车上与女儿并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样子。这就是一个鲜活的中国父亲的形象,不轻易说出爱,爱女儿更爱家人,身上背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更有责任和义务。那场撕扯推搡打骂的场面是电影前半部分的情绪高潮。父亲的暴怒,单手揪拎着女儿,女儿无助,慌乱,哭泣,弱小的像任人摆布的布娃娃一样。女儿想跑回房间,但又被父亲再一次的拎回来,奶奶在旁边紧张又焦灼的拉开劝阻着“娃娃还小嘛,娃娃还小嘛。”很幸运的是,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这个经历,但是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深深地绝望。暴力过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某种意义上,暴力是不是也蕴含着某种结束与新生?仿佛一切不可解的问题与情绪的积压在一场暴力后都灰飞烟灭了。李玩从浴室出来,爸爸一个人默默坐在沙发,转过头看李玩,没有了之前怒气,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愧意的,红了眼眶的脸,低声说“你过来”。然后就是那句刺痛到不能再刺痛的一句话,“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挺难受的。我无比相信他这句话的真诚。亲情这个东西,真的不好说。

  家庭纠纷,多半是没有明确的对错的。

  这个世界上唯一彼此不理解又相互相互羁绊的感情就是亲情。大人希望我们懂事,而我们只想要快乐。什么是懂事呢?懂事的李玩应该怎么做呢?狗丢了我很伤心,但爷爷也是不小心的,而且阿姨还给我买了轮滑鞋,他们也挺不容易的,我应该把伤心忍下去,不吵不闹。可是这个逻辑是大人的逻辑。小孩子的逻辑就是:我饿了我哭;我冷了我叫;我的狗丢了,我伤心我就要找、就要闹。所以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大人学会了隐藏情绪,而小孩子没有。

  所以后来,当叔叔笑意盈盈的夹了一块红烧狗肉给李玩,李玩没有大闹,她说:“谢谢叔叔。”然后慢慢咀嚼把狗肉和苦涩都一起吃掉了。

  我们终将长大,在无奈中变成了大人模样。

狗十三观后感3

  年少时,我们总盼着能快快长大,快点儿进入到大人的世界,做一些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事。而真正长大后才发现,成人的世界是多么拘束和无趣,又不禁怀念起少年时的点点滴滴。青春的印记、成长的花絮,更是如同打开了尘封多年的记忆,令人难以忘怀。难以言喻的遭遇、令人窒息的压迫、不堪回首的岁月,不光出现在每个人成长的记忆里,更是如同影片《狗十三》里的主人公李玩一样具有代表性。花季少女和可爱狗狗相遇了,从陌生到熟识,本该是个温馨且甜蜜的故事,而成长的枷锁却禁锢了她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与心酸,也折射出了当下家庭中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所面临的“成长的烦恼”。

  《狗十三》所讲述的故事颇有些耐人寻味,主人公李玩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送给她一条小狗,她起名叫“爱因斯坦”。少女与狗狗之间的关系不断升温,从一开始的横眉冷对到多云转晴再到亲密无间,“爱因斯坦”的突然丢失,疯狂找寻“爱因斯坦”的李玩,给家庭和长辈也带来了伤害,当李玩彻底放弃时,却不经意看到了“爱因斯坦”,而事件背后的真相却如同萦绕在心头的阴影一般,久久挥之不去……

  片中的主人公李玩,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叛逆少女,父母离婚后,她开始跟随父亲和爷爷奶奶生活,当父亲再婚后,面对着熟悉的家庭和陌生的亲人,李玩对家人产生了彷徨与迷惘,对未来更是显得不知所措,直到同父异母的弟弟出现后,这种感觉更是愈演愈烈。而“爱因斯坦”的出现及时化解了这种尴尬,这个活泼可爱又好动的.小家伙,总能在不经意间缓解李玩的迷惘和焦虑,陪伴“爱因斯坦”也成了李玩减压和放松的唯一途径,而“爱因斯坦”的不幸走失令这种依靠荡然无存,李玩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审视整个世界,独自面临成长所带来的痛点。

  从“爱因斯坦”的失而复得到父亲心态的转变,从后妈和弟弟的登堂入室到爷爷奶奶的重男轻女,再到弟弟在家中的横行霸道……李玩的生活,也在这日复一日中的巨变中变得支离破碎。

  整部影片,并没有呆板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极富生活气息的故事,家庭氛围浓郁的场景,以及主人公李玩的各种遭遇,来刻画出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成长时的不知所措和种种阵痛。影片中的出场人物以及家庭组合,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当下家庭里的真实写照。年幼的孩子在家里无法无天,家长多采取纵容的态度;青春期的孩子,不光要面临学习的重担,还要体会成长所付出的代价;父母们不是忙着生意就是各种应酬;爷爷奶奶更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在关怀与纵容之间找寻着平衡点。《狗十三》这部影片,如同一剂直面家庭生活的良药,不光适合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人到中年的父母、还是年近古稀的爷爷奶奶同样适用。

  《狗十三》讲述了曹保平眼中的青春,影片选择的视角相当独特,既没有落入爱情的俗套里,也没有落入打架、酗酒的常规路数上,而是透过一个全新组合的家庭,一位十三岁的少女,一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将青春与成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孩子内心的悸动和大人迷茫的世界,内心深处无声的妥协以及中国式亲子关系的阵痛,都汇集在了这部影片里。

  影片以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和家庭为抓手,以青春期孩子的经历和遭遇为原型,透过主人公李玩的故事,刻画出一个现实意义浓郁的家庭,尤其是对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描写,极为详实。这个以现实题材编织而成的故事,不光是当下国人家庭生活的缩影,更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每位观众都能在银幕上找到最最真实的自己。

  密封了五年之久,《狗十三》终于与全国观众见面了,这样一部直抵人心的作品,别说是五年,就是再过十年、二十年,仍旧不会落伍、仍旧震耳欲聋。从《光荣与愤怒》到《李米的猜想》,从《烈日灼心》到《追凶者也》,曹保平早已证明了自己的独树一帜,而这部直面国人青春之痛与成长之殇的《狗十三》,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绩,能否成为下一匹票房黑马,无疑更值得期许。

【狗十三观后感】相关文章:

《狗十三》观后感11-02

狗十三观后感04-11

狗十三观后感7篇11-07

狗十三观后感 6篇11-12

狗十三观后感(6篇)11-24

《狗十三》观后感8篇12-12

狗十三观后感4篇11-11

狗十三观后感6篇11-19

《狗十三》观后感5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