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8 13:17:42 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主要表现

  1、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

  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的。调查中多数学生虽然表现出不满足于现状,但又缺乏改变现状的信心,缺乏强烈的创新欲望。

  2、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主要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有机构调查当代的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总体评价为“较差”,表现为缺乏深层次思考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目前的教育体制导致大学生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和突破。

  3、缺乏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活动倾向。调查显示,在兴趣的广度方面,认为自己“兴趣广泛”的学生只有19%;在兴趣的深度方面,68%的学生“对兴趣的发展程度不够”;在兴趣的稳定性上,45.8%的学生“兴趣是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的”;在兴趣的效能上,39%的学生“只是口头讲讲,很少采取具体行动”。

  4、缺乏创新的毅力。

  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虽然大学生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毅力。

  5、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

  观察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个体预定目的主动了解事物的感知过程,没有观察的能力,就没有下一步的.记忆和想象,更不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43%的学生“走路时不注意周围的环境”,比“注意周围环境”的学生高12个百分点。调查显示,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足。

  6、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

  现代大学生们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面对挫折往往是停滞不前,更有甚者,把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推给他人;追求的是不要付出太多劳动,却能享受高福利、高待遇的工作。由于家长与社会给予了过多呵护,他们养成依赖习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面临问题时自我决断能力差。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

  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宣扬了一个理论:“学而优则仕”,使部分学生,特别是重点院校学生,认为自己是时代宠儿,从而不思进取,无所事事。

  2、社会原因。

  (1)传统教育体制的障碍。

  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束缚了创新思维的发展。从小学到高中,学校、教师和家长,为提高升学率强迫学生在教学大纲内反复练习,把学生训练成为机械的、被动的答题机器,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计划生育的因素。

  目前在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已达90%以上。独生子女普遍动手能力差,缺乏敏锐观察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相应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协作能力差以及自理、自立、自强能力差。

  (3)择业观念的影响。

  一方面是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选择上,仅以学历层次、在校成绩来衡量择优,很少去考查其潜在能力、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以是否好用、听话来衡量学生优劣,使得一些学生为成为“乖学生”而怕想、怕说、怕做。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高校要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各项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授之以渔”,启迪学生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大胆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

  2、改革教学方法。

  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在授课中,大力推广“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及创新精神与能力为目标。

  3、强化实践环节教学。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创新的根本,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活动应多种多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

  4、改革考试制度。

  根据教育专家的总结,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的体制。“应试教育”导致考试方法偏重知识测试,而忽视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必须改革教育方式,变“应试”为“应知”。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

  5、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开发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新型课程体系。一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着力构建使学生能获得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模块化、柔性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二是要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分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和谐宽松的平台,允许学生跨专业、跨院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三是要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6、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型教师队伍首先要有崇高理想、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教学品位。其次要有广博的知识,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应用于教学,能创造性地获取、加工、传授知识。第三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善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7、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8、开放教学。

  高校应积极开展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校际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进行科学研究与合作。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

  我国的现阶段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创新培养还远远不够。中国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很少关注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中学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和老师都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即使是在高校教育中,教师也因为教育体制的限制,并没有切实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这就直接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即使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创新意识还比较淡漠,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培样。

  2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缺少创新实践训练的问题就一直存在,从而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许多阻碍。一旦遇到实际的问题,学生就严重缺少实际分析分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国正在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全国各大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然而,这些活动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和评价机制,导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并不乐观。因此,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机会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也很严重。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多样化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大学生既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应有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当然,这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学生还应该学习人文知识的,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自身的意志力、自信心和团队精神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通过课堂教育就能够实现的,一定要大学生通过课外的自主学习来进一步完成和提高。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

  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不仅仅需要只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需要在校园生活中的高水平学术活动的进行中进行,尽量打造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才能不断增长知识还能提高自身的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高校还需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创新活动,从而通过创新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这样的大学才能培育出敢于创新的人才。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以此鼓励大学生创建自主团队,并尽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创新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创新素质,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是现阶段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三、总结

  总而言之,由于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然而,高校大学生是实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当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应该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从而不断的发展高效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现代的大学生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因此,现阶段研究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高等院校只有不断创新,在教学中不断融入创新理念,才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本文重点分析高校教学创新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在教学创新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等院校不断创新,用新的思想、新的手段、新的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中缺乏创新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教学模式的单一与教学方法的陈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1.教学模式的单一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决定教学的内容、进度,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导,学生是知识输入的对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中,知识传递是单向的,考试成为老师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法宝”。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提高了知识传递的速度,但忽视了知识传递的效果,忽视了知识传递的双向交流,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

  2.教学方法的陈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学中有不少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他们注重讲课,重视教法,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不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内容更新少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按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不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和提高,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更新与突破;有些教师每次上课总拿着老教案授课,教学内容陈旧,新知识和新信息少。对学生来说,这种缺少更新的授课内容难以激发他们的听课的兴趣,还会养成不愿动脑的思维惰性,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栋梁,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

  行成于思,创新能力始于思维的创新,具体表现为行为的创新,所以创新能力主要是由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构成。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产生新的思想的能力,思维的创新是行为创新的开始。新思维的产生来源于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等,主要是包含了突破以往的新智慧的形成和思维出现的新变化。实践能力是一种能够对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上起到控制及调节作用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的综合,具体包含了个体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所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从创新思维能力来说,一般说来,大学生掌握的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比较多的,但比较欠缺的是运用知识指导实践,以及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就极大降低了对知识的创新思维。就创新实践能力来说,由于大学生大多时间在学校,工作实践的`磨炼较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弱,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发展得很不够的是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有更多的创新机会,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教学创新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创新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创新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旨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要通过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调整教学目标以及管理方式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大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与应用知识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教学创新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提供更多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创新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创新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形成一种开放能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多参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育观念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理念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受到思维惯性影响越来越严重,并在人际与社会关系制约下,降低了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意识大幅下降。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的核心是要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责任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同时,提升学生直接探索的兴趣,提高其想象思维,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理念。

  2.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大量记忆和题海战术式的训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会大大地降低。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破除封闭注入式的教法方法,增加启发开放式教法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性为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的激情。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特长,关注其创造潜能的开发,着力于发展学生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特长。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培养。

  3.教学考核体系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纯知识性为主的考试会使学生应试倾向明显,思维僵化,因此,教学考核体制的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试要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考试内容方面要有更多开放性内容,不仅有知识记忆方面还要包括实践应用和能力提高内容。考试形式要灵活多样,改变单一考试形式,构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样多形式考试形式。成绩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有效的考核形式,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思考,积极实践,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及创新精神的养成。

  4.教学内容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人”,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实践能力较低,以至于大学生一旦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就会表现出应用所学知识能力差,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现象。因此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应突出对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课程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在课程内容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为一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提升高校教学创新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1.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突出创新意识培养,完善实践环节。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中形成创新教学育人的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从基础到应用,再到创新的发展模式,形成理论创新教学与实践创新教学互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创新教学环节,重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开展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际应用为主重在熟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2.改革教学模式中贯穿研究性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思维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合理地配置到大学阶段各个学期,在教学中形成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更多应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并通过研究的开展与实施以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创新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各专业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能力要求,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导师全面参与学生创新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成长方案,导师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研究性论文,增强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4.形成完善的创新奖励机制。良好的创新激励环境是实现教学创新和人才创新的基本前提。为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在评分制度中加入创新考核内容,根据学生投入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取得的实际成果,记入创新分数,对创新学分不达标的同学要求从修其学分。对教师的教学的创新也必须有正确的评价机制,根据教师在教学创新环节中的参与程度为依据,根据学生创新内容的结果,通过学生评教等手段评估工作绩效。对在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优秀学术成果,对参加人给予奖励;对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并对突出成果进行公开展示。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

  1、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现状

  1.1高校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意识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创新科技背景的影响下,我国政府通过创新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以及各项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资金、政策、税收等多方面条件的支持,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实现。各高校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之下,逐渐认识到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创新能力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开始关注和重视对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针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与创业创新相关活动、赛事的组织和开展,对大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创新经验;二是构建系统的创业创新知识结构,在高校中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三是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在校园中构建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对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相关技能以及素质进行培养。总体来讲,政府相关鼓励政策的实施以及高校创新能力培养意识的初步形成,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1.2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低

  就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且我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创新意识方面我国要远弱于发达国家,且当前我国缺乏全面的风险投资、商务培训、管理咨询,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外部条件依然不成熟;二是与国外注重能力培养,追求个性解放的开放式教育模式相比,我国的教育模式较为封闭和传统,偏学术教育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就造成了当前我国多数大学生面对创业创新兴趣不高,总是想安于现状的状态;三是受国家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所从事的创业创新领域很少涉及高科技的范畴;四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强大和健全,融资存在一定的难度,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难以得到实施。此外,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地区间、校际间存在着两极分化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

  2、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面对的问题

  2.1政府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

  虽然近年来,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政策扶持、减免税收、资金支持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鼓励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制度环境也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整体而言,我国制度上的缺陷以及监督不力,使得政府寻租、非法收入、经济漏洞等现象频发,尤其是社会一些“富二代”、“官二代”事件的频发,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努力奋斗开创事业的决心和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被弱化。

  2.2高校教育体制过于封闭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的教育体制、教学氛围、教学条件、教学计划等具体情况的好坏都对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就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来看,过于传统和封闭,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我国封闭式的教育体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教育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国际通行的以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为标准来对学生进行测评的科学方法仍未在当前高校中得到大面积的推行;二是学校在信息的更新速度上过于缓慢,学生难以及时地了解到最新创业创新扶持政策的相关内容;三是高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品德的教育;四是高校缺乏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知识更新换代过于缓慢,学生缺乏表现的机会,仅靠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模拟实验,学生只能在基本的表达和学习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其真正的创业创新能力依然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3、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

  3.1改善政府相关制度环境

  为切实保障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个相对稳固的外部环境,我们首先需要从大的方面做起,对当前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具体的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降低大学生开办企业的管制性要求,如简化公司注册程序、降低手续成本等,以帮助大学生排除企业创办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第二,政府要加强对社会金融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以降低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促进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实现。第三,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以及成果,政府要注重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法律层面予以保护,以鼓励学生创新行为的开展。第四,为保障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在成功之后能够继续下去,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保障性政策。

  3.2优化高校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现行的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构成了严重的阻碍,为使这一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我们需要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对高校相关教育模式进行优化,以使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具体来说,首先,要求各高校必须正视教育的目的,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整体素质、思维习惯、综合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改变和提升,并根据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教育模式。其次,学校应在加强与社会联系、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其所学专业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再次,学校要加强对原有单一课程结构的改善,在强化各相关课程之间联系的基础上,促进文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专业面得以拓宽,进而达到改变学生原有能力、知识结构,使学生的综合质量得以提升。最后,学校要不断提升教师质量,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总之,为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我们需要从当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的提升,进而达到大学生通过创业来独立地解决其就业问题,并为他人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

  一、引言

  当今国内和国际上争相进行科技创新革命,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创新型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对新技术的需求量持续增长。作为向市场输送人才的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新时期的大学生经过高考的“厮杀”,按照“定式模式”进入大学,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和不足:一是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二是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三是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四是有创新的兴趣和热情,但缺乏毅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是中国大学生普遍很少具备的一种能力。科技创新是大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以一个全新的思路去创造独有的设计,依靠个人或团队集体智慧,从理论基础到实际操作,做出最终的设计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研究能力、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意志力、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会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结果。当前,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全国“挑战杯”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活动,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一些提高,单单通过此类竞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着问题。

  二、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因素分析

  (一)课程设置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当前很多大学的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育,实践课程要求不够严格,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设置非常不合理。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大学生专业发展的基础,但实践课程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实践课程,能够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达到主动探求知识的目的,提供及时、直观、全面的学习信息反馈,真正达到“实践—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受就业导向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需同学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较短时间内做出的成果很难得到竞赛组专家或市场的认可。再加之大学生就业压力形势的影响,同学们更多的愿花时间和精力去考取相关证书和学科考试,真正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人数越来越少。

  (三)社会上“浮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内大学生遇到问题总有些同学说,“有啥问题找百度”,不敢主动需求答案,“便捷”、“急功近利”充斥着校园。学生的家长普遍对大学生在创新的思考和实践方面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支持,更多的持有否定和保守态度,不太愿意大学生去“挫折”、“冒险”。

  (四)传统教学方式制约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教学活动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教育中一直提倡“创新”,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仍沿用着讲授式和实验室训练(灌输式),课堂教学时间较多,实践教学时间较少,影响着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内在作用。

  (五)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参与率不高各大专院校都组织大量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但是总体参与率不高。经调查,一是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但真正付诸于行动却寥寥无几。二是各类科技创新活动难度大。各类竞赛更多的是要提前掌握相关而复杂的知识,往往学生不愿吃苦而止步,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受此影响。

  (六)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尚未建立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的认可度需落实,实际上,各高校教师或多或少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很难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学校或二级学院(系)未能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缺乏从本质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由于未得到足够的技术指导,使得学生的参与无法持续深入地进行。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适当减少理论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校应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在参与科创活动或竞赛中,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适当改革现有考试制度,由于现有的考试方式主要通过分数来衡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就严重挫伤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合理地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程比重和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种类数量。

  (二)建立科学、公平、立体的大学生评优体系,在理论知识考核外,增加科技实践活动参与度的考核标准高校现有的考试方式主要侧重对学生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测评,用一张试卷的成绩来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这严重压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主动性,理论教学脱离实践检验,从根本上扼杀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对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可作为评优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

  (三)搭建基于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的网络服务平台利用微信、微博、QQ等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做好科技创新的宣传推广工作,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并做到知识共享、资源共享。例如,对于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获奖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并授予荣誉证书的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做好相关方面的宣传工作,激励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

  (四)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机构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或竞赛,培养其科创能力和学习能力建立科技活动中心或成立科技协会,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使学生根据科技活动内容,大家集体商议确定完成时间表,每个学生都有实际操作和动手的机会,分工协作,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五)授予教师适当的“权利”结合课程计划、授课内容,穿插科技创新知识,鼓励学生发挥操作能力,适当调整“课上”与“课下”的时间安排,针对学生特点,安排“课上”的目标任务,灵活安排增加“课下”学生主动动手能力,创建集体学习的氛围,分别针对学生组建学习兴趣小组。

  (六)强化教师评优机制,对于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成绩的教师在绩效考核时给予加分充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各方资源,提供给学生实训基地、实验仪器设备、技术支持等,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撰写简单的科技论文,指导学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等。如邱洪斌、王莹等呼吁建立教师配套机制。

  (七)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委员会以赛促培,通过各类各级竞赛,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竞赛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国际或国内领先科学技术,需要学生掌握尚未知晓的领域,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寻找创新,提升自身能力。竞赛委员会可吸纳有经验教师、年轻教师、博士以及一线辅导员,利用“经验+活力+学术+管理”,跨学院(系)组建高水平委员会,分门别类地推荐学生。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6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要求不断提高,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下,高校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机器人教育载体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就是在这一时间段发展起来的。本文章中,笔者就对以此课程进行分析,阐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及机器人教育载体教学模式的作用,并对机器人教育载体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机器人教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机器人是集机械结构、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自控、通信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集成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形式具有多样性,应用上也比较广泛。对于目前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为,保障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需要重视对机器人教育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的结合,以此来推动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机器人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其是将机器人的理论知识、设计制作、创新构想等环节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学习下,通过参与到机器人科技训练实践或科研项目之中去,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并构建起学生们良好的实践创新意识。目前机器人教育载体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开展上主要包括:科技训练课程、校企合作课程、项目活动等模式。其开展和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对机器人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了学生们参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其他相关专业的发展和建设。

  二、以机器人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措施

  (一)通过日常教学改革,深化实践创新培养课程项目发展

  传统的.教学中对实践创新培养内容的缺失是促使高校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的初衷,基于此,在以机器人教育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时候,需要注重对日常教学模式的改革,要通过转变教学主体的方法,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丰富,围绕着现阶段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进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的构建。比方说通过将机器人设计、机械设计及机电一体化系统构建等课程进行实验关联,来进行学生们相应的能力培养和意识构建。围绕着启发式教学理念,将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单片机等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们的电路设计和编程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在教学开展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实践课程占比的提升,要通过重视实践课程的建设,来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之中去。

  (二)加强实验实训课程的构建力度

  对于实验实训课程而言,其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并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拥有完善的实验室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工业机器人课程开展,将有效的保障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基于此,高校需要注重对实验实训课程及基地的建设,要通过整合资源进行构建,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院校独立承建或院校合作建设等方式来增加实验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以此来保障学生们的实验实训课程开展能够有较好的硬件保障。另外,高校还要对实验实训课程的管理和考核模式进行完善,通过导入全过程的考核机制,注重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状态的考核,以保障考核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通过采取开放式的实验实训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创新理念的常识和实践提供条件。

  (三)导入CDIO理念注重课外科技训练开展

  通过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中融入CDIO理念,围绕着机器人载体进行课外训练的开展,将有效的提高大学生们参与热情和参与兴趣。各院校需要积极的进行活动协调和设计,通过不断的更新活动的内容,注重活动过程的引导,来激发学生们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主动性。并在课外科技训练活动中,让学生们发掘自身的不足之处,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进行调整。例如,高校可以开展机器人创新设计竞赛,让学生们进行机器人功能、运作机理等方面的创新,并进行竞赛,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们将主动将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与机器人创新设计进行结合,并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而且在进行机器人创新设计的时候,通过多人协同合作,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三、总结

  在本文章的研究和论述中,笔者就以机器人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措施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通过本文章的分析和论述,能够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08-11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10-18

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10-19

如何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03-31

音乐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创新能力03-11

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03-21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04-28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03-21

幼儿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