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幼儿园教育优质课观摩有感

时间:2017-06-16 常用资料 我要投稿
之一:王春英科长的讲座

自从08年底听了王春英科长的新课程培训,就一直特别关注她的讲座。今天终于很荣幸地再次聆听。08年底,她的新课程培训让我很受益,点点滴滴的细节无不折射出她细微之处的智慧。今天的讲座却是高屋建瓴,从深层次上,从心灵的深度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她的美国之行,三个案例、六个能力以及关于美国早期教育理论的介绍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反观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

在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美国教育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一个人的教育观点,是一个教育者做教育的核心点。它看不到,摸不着,却影响我们最深,进而,影响孩子也最深。然而我们中间许多我,最欠缺的恰恰是这一点。

蒙台棱利,奥尔夫,多元智能,华德福……当一股股教育潮流、教育理念影响和冲击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打开一个多元的幼儿园教育理念之窗。从中我们可以尽情地吸收、汲取,为我所用。它们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打通我们的教育理念,帮助我们多层次、全方位地认识孩子,教育孩子。

然而这些,都要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前提。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蒙台棱利倡导什么,奥尔夫倡导什么,知道杜威主张什么,知道卡尔威特主张什么,我们知道多元智能的核心理念,了解五指教育的前因后果,甚至,我们都可以成功地开展蒙氏课,奥尔夫课。可是我们却常常忘记了,什么是自己的教育观,自己的教育风格,自己的教育理念。

拿来主义,以本土为基础,广泛吸收外来的资源为我所用。可是如果失去了本土这个基础,我们知道的越多,了解的越多,我们就会越发的无所适从。不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教育观打底,今天我们学了蒙氏,觉得蒙氏挺好,明天我们学了奥尔夫,学得奥尔夫不错,后天学了赏识教育,觉得赏识教育可行……学来学去,当这些教育理念有相悖的地方出现时,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哪些东西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这样,拿来主义就变成邯郸学步。

现在,还不晚,让我们先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教育观。

也许,这时我们已经远离校园,没有人帮助我们建构,但至少有一点我们一定能做到:那就是每天上幼儿园之前,先问问自己:我的教育观是什么?我要干什么?

@_@我是分割线@_@

之二:乐乐种树

老课也能讲出新意来。

这是我对这节课最深的感触。

语言活动,以故事为主的,这是一节太常规的课了,想要突破,似乎是不太容易的事。

然而可贵的是,老师没有落入俗套,故事不是以老式的方法呈现给孩子,而是给了孩子充分思考的空间。“小熊会说什么?”“你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这些回应替代了过去的“好不好”“对不对”,巧妙地把球抛回给孩子。

让孩子乐于接受,很重要。



之三:化碟

-------------------打开孩子的通道

活动中孩子的表现让我很感动,也很震惊。

孩子们太投入了。

孩子们是怎么投入进来的?

首先,因为老师投入了,还因为孩子们的通道打开了。

语言、音乐、动画、看舞蹈表演、亲自表演、拿扇子表演……题材选用上的不可思议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孩子接受了,十遍音乐,听起来匪夷所思,在孩子们听、看、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播放着,余音绕梁。

“这个故事,孩子们恐怕接受不了”我看到教案时的最初推测在这里不攻自破。

孩子们接受了吗?接受了,而且接受地自然,接受地开心。

衣素梅,真的了不起。

之四:玩轮胎

--------------大音乐希声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一节精彩的体育课在不着痕迹中开始,又在不着痕迹中结束。

有位朋友对我说过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节好课也是如此,看似无痕的课,却时时处处能感受到老师的用心。看似随意的课,每个环节都是精心准备,用心设计的。

乐趣、体能、技能,这些目标大概时刻都在老师的心里,每个环节都在为目标服务,我们看到的是轻松,孩子们掌握到的是技能,感受到的是快乐。

上课不是为了上课才上,而是为了孩子的发展才上,乐于参加,而且有收获,这样的课就是一节好课。

玩轮胎,一节好课,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