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陶玩典型案例反思

时间:2017-01-29 幼儿园小班教案 我要投稿
美国当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整个人(包括情感、认知学等)投入学习活动,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有位伟人也曾经说过:“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对于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陶玩活动就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投入进去,自发的创造,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成功创作,如果硬拉牛头吃草,反而局限了孩子的想象力,作品也是没有灵气可言。
但是在真正的陶玩教学活动中,作为创新教育的手段在实施时,碰到了许多想到与意料之外的问题,孩子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境下,依靠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发展自己的作品,其造型与方法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需要有一个示范与介绍陶瓷工艺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述和演示中会潜在的“标准答案”式的结论性话语与操作。记得大班的时候,我曾教幼儿做花瓶,当仔细把步骤示范完毕后,本以为他们可以用我教的技法去创作新的造型,但却发现大多数学生作品跟示范的几乎一样。这就是说,所谓的“规范”,对后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盲目的抄袭和保守的思维倾向,严重地束缚了发散思维、跳跃思维、求异思维的自觉性发展。所以这里有明显的问题存在,大胆的想象与工艺操作间存在着差异。想象是一种意识而操作本身则是一个主动的行为,是一种意识追加与外化的形式。怎样在尽量少的“规范”引导下去使幼儿主动地参与到超越惯常思维的立体环境中;怎样在发展构想的同时又能将其转换为实物。我们就是要在创造力或者想象力与工艺操作之间的矛盾中追寻一个平衡。因此在这里,过程在重要性上将超越结果。
结合我们陶玩课例的活动,我觉得这个矛盾的问题其实很容易的解开了,例如我们小班的《车轮轱辘辘》和大班的《长腿动物》为例。小班的孩子自主能力虽然显得很弱,但是已经有了一点技能基础的孩子们,在教师出示汽车模型后,自然想到了通过卷、搓、绕的方法,教师只是提供了道具,并没有一步步的指导,而是通过PPT的欣赏,让孩子了解汽车的构造,孩子们就自主的运用已学的方法制作轮胎。

@_@我是分割线@_@

但是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大胆运用这些搓、卷、绕的技法,所以目标是达成了。问题还是有的,汽车的模型是一个问题,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考虑到小班孩子的能力,车身问题为孩子解决了,但是制作轮胎的方法还是有些局限的,其实是为孩子做了套,孩子自己过去套一下就完事了。
小班孩子是需要教师运用这些情境的套来吸引孩子去学习一些技能技法,但是我们通过这些活动以后,要反思的是我们今后的陶泥活动,就不再需要这些生硬的技法的学习了,辅助材料也要逐渐的减少,更多的是为孩子提供一些物体的图片或者实物,刺激孩子,为孩子积累丰富形象的经验,然后让孩子自主去探索,手捏平面的,甚至是简单的立体造型都可以,教师只要像《长腿动物》的执教者一样,运用故事情境,运用绘画方法为孩子打造物体的基本形象,然后鼓励孩子去创作。这些在我们小班下学期的陶玩活动中要进行运用起来的方法。
陶玩的综合性,体现在内容上的可包容性,纯粹的技能教学只是众多其应用形式的某个领域。通过动手操作、组织游戏、自“编”故事等形式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产生争论;也可围绕幼儿自己的作品进行评论。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师在课堂上主观的统摄影响,从自觉的加入中去探寻对于理解、语言的组织与表达的能力。希望未来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场景来了解陶玩世界,让他们没有压力地在自己的思维中创造并感受真实的愉悦和满足,赋予泥巴更多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