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案

时间:2023-01-07 11:25:32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的教案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的教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的教案

古诗的教案 1

  本课的前两首是七言绝句,一首是范成大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宿新市徐公店》写的是杨万里借宿客店时见到的乡村春日美景。《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展现了悠闲的农家生活。

  三首诗词均作于南宋时期,描绘的都是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学诗的重点是抓住不同景物的特征展开联想,同时学习调动多种感官、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进行想象,逐步指导说出想象的画面;学词时不必刻意讲解词的格律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在朗读中发现体会词的特点,重点按上、下阕顺序,逐段理解想象,从整体角度去理解大意。

  一、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古诗词的生字教学,应在多种形式的诗词朗读中结合语境强化语感达到识记、理解的目的。如“剥”,在文中读“bō”,“bāo”音是白读,用于口语。字形识记的方法很多。如“徐、杂”可联系生活的姓名、杂志来识记,“篱、疏、锄”结合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识记,“篱、锄”还可以用熟字加偏旁来记,“疏”用“蔬”字减偏旁的方法。

  本课要写的字很多,这些容易写错的字要特别注意:“杂”的下半部分是“朩”,不是“木”,比较区别。“蜓”字右边“廷”字是先内后外的笔顺,写时捺画托住“壬”。还有“蝶”,有的同学“世”字的最后一笔会写成“乚”,不要把错误带到“蝶”中来。

  “檐”字笔画较多。教学时可配插图,找找“檐”在房屋中的位置。再结合文中语境知道“茅檐”代指“茅屋”,书写时“木”窄“詹”宽。

  二、渗透方法,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1.简介田园诗。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代表诗人有陶渊明、王维等。

  2.紧扣题眼,了解诗人。

  (1)理解诗题: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学法:关注题眼,借助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介绍作者。

  3.正确朗读诗歌,读好节奏。

  小结方法:七言绝句的停顿多数都是四三节奏。

  4.联系生活和上下文,了解古诗大意。

  (1)读诗,借助插图,想一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圈一圈。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先看一、二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一、二句诗的大意: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田里麦花雪白,油菜花却谢了,显得稀稀落落。

  (3)再看三、四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什么意思?

  ①联系生活理解日长:比较冬夏季节白天的时长变化,“日长”指的是白天渐渐变长了。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无人过”: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初夏,庄稼蓬勃生长,农民们在干什么呢?

  “无人过”指的是没有行人经过。

  三、四句诗的大意: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只有蜻蜓,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5.创设情境,想象画面

  (1)再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创设情境:诗人走过一片果园,他看到————,不远处的田野里————,诗人来到村口,又看到————。

  带着想象读诗句,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田园风光?

  6.总结学法,配乐诵读。

  三、迁移学法,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介绍作者。

  2.抓题眼。《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指诗人住在新市一户姓徐人家开的店里。题目点明了地点。

  3..正确朗读,读好节奏。

  4.借助插图,想一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5.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重点点拔“新绿未成阴”,出示树木刚长枝叶的'图片,理解“新绿”,“阴”是树荫的意思。

  全诗的大致意思: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的树刚长出嫩绿的枝叶,还未形成浓密的绿荫。几个儿童跑来追赶黄蝴蝶,却见蝴蝶飞入黄灿灿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6.想象画面,谈感受。

  四、学习《清平乐村居》

  1.介绍作者。

  2.初读,观察题目和内容与前两首的古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结合学生的交流,简介词:词又称为长短句,配乐可以演唱。清平乐是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曲调、句数和字数。“村居”是题目。词分为上下阙,中间有空格标记。

  3.再读,读出节奏,继续感受词与诗的不同。

  上阕“小、草、媪”押韵,下阕“东、笼、蓬”押韵。

  4.理解上阕诗意。

  (1)理解重点词句:“茅檐”指代茅屋,可提供图片理解。

  借助注释理解“吴音”,“相媚好”意思是相互逗趣取乐。再联系上下文,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调整句序,说说大意。

  上阕大意: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那是谁家的老两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是其乐融融。

  拓展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感受老两口的精神愉快。带着感受读上阕。

  5.学习下阕。

  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1)关注“锄豆、织鸡笼、卧剥莲蓬”,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儿子?为什么?

  作者为什么最喜欢小儿子呢?想象小儿卧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的快活、自由自在……

  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下阕大意: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间除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小儿最淘气可爱,在溪边剥莲蓬。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①补充辛弃疾相关资料,创设情境朗读,体会诗人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辛弃疾来到溪边,他看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辛弃疾来到溪东,他看见——(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他最喜欢(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后简单的说一说背诵和默写的方法。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一些帮助,别忘了点赞、分享,点击关注可以看到作者所有内容,谢谢大家!

古诗的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古代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2、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自由读(宋)曾几的《三衢道中》,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熟练后再读给同桌听。

  (2)指名分别读诗词。注意生字的发音。

  (3)结合注释和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3、吟诵感悟,想象画面学习《三衢道中》;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古诗的教案 3

  【教学理念】

  这三首古诗词同是写景的,通过将同一主题的三首古诗词整合在一起教学,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拟采用并列推进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别理解同构文本的诗意,再比较其中的区别和联系,体会诗人不同的意境和心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境,导语激情

  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设计意图:王国维说:入境始于亲。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它同学评价是否读得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关照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

  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

  1、学习《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⑴过渡语引入。

  ⑵品读《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

  ⑶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寄寓的情感。

  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2、学习《忆江南》:

  ⑴直奔中心,引导抓住白居易描写江南美景的句子,交流自己对江南美景的理解。

  ⑵自由品读,读后交流: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赏读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⑷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忆江南》。

  设计意图: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一样吗?当这三处美景分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想呢?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三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在探索理解三首古诗的情感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五、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读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外两首。

  2、推荐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品读积累。

  设计意图:课止而学未止,同题诗文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之浩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必做)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选做)

  【教学实录】

  (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进敬亭山,游览洞庭湖,追寻江南美景好吗?生:好!(课件出示三首诗)师:下面大家先自由读这三首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完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生自读古诗)师:谁来读读这三首诗?生:我来。(读诗)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呢?生:他“旧曾谙”读错了。师:你来读读看,好吗?(适时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生读诗)师:大家一齐来将三首古诗读一遍,好吗?(生齐读)师:大家认为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呢?生:李白、白居易、刘禹锡三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生: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生:《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写现实中作者看到的景物,《忆江南》写的是诗人回忆中的江南美景。生:前两首是诗,《忆江南》是词。师:哦?你是怎么知道前两首是诗,《忆江南》是词的啊?生:我在预习的时候发现第三首诗跟以前我们学习的诗不一样,每句诗的字数不一样,于是我就问我爸爸,爸爸告诉我说《忆江南》是一首词。

  师:哦,你真棒啊,善于观察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真好!《忆江南》的确是一首词。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它也有固定的格式。词与诗歌是有所区别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去搜集一下这些方面的资料。

  师: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敬亭山、洞庭湖和江南美景吧!生:好!师: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三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生认真学习)师:大家可以根据上面的问题自由交流、发言。生:我知道了《望洞庭》描写了湖水和秋月。生:《独坐敬亭山》描写了孤云和众鸟。

  生:我知道了作者观察的地点是不一样的。师:你从哪里发现观察点不一样呢?生:《望洞庭》作者是在远处看的,从“遥望”一词可以看出来;《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李白就在敬亭山,孤云和众鸟他都看不到了,只看到敬亭山。

  生:我还体会到了李白很孤单。

  生:老师,我觉得洞庭湖很美丽,敬亭山不美。

  师:哦?你为什么会觉得敬亭山不美呢?告诉同学们你的想法好吗?生:作者没有描写敬亭山啊,所以我感受不到它的美丽。师:同学们,你们大家认为呢?生:我认为敬亭山应该是美丽的,从“相看两不厌”可以看出来。如果不美丽,李白会“看不厌”吗?生:我也认为敬亭山应该是美丽的,只是因为鸟儿们都无影无踪了,白云也飘远了,李白此刻孤身一人,感觉很孤单,所以没有心思欣赏美景。

  师:说得对,李白是因为感觉到孤单而没有心思欣赏美景,那刘禹锡呢?他是怎样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呢?生: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描写得很美丽!从“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中可以感受到洞庭湖的确很美丽!师:大家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描写望洞庭美景的这些诗句的吗?生: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生: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师:大家认为这两个比喻怎样?生:很好,形象逼真。

  师:是啊,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生:愉快的。生:轻松自然的。

  师:李白通过众鸟飞尽和孤云独闲,写出了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而刘禹锡则通过比喻,写出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抒发自己愉快轻松的心情。都是美景,为什么人的心情却不一样呢?下面这组文字会告诉大家答案的。

  (课件补充出示两位诗人写下这两首诗的背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后,被迫离开长安,过了长达10年的飘泊生活。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许多孤独寂寞之感。因此他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刘禹锡是在去和州任职的路上经过洞庭湖,此时的他踌躇满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洞庭湖美景,令人如置身其中。)师:体会到了诗人的不同心境,大家知道该怎样读好这两首诗了吗?试着读一读。(先自读,后指名读)师:大家认为他们谁读得好一些呢?(读后评议)师:知道如何读好了,那么大家带着诗人的感情把这两首诗读一读吧!师:去了敬亭山,我们感受到了诗仙李白的孤单;经过洞庭湖,我们欣赏到了洞庭湖的美景;下面我们随着白居易的思绪,去江南游玩一番好吗?生:好!(课件出示《忆江南》)

  师:读一读,再找找白居易描写江南美景的句子吧!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的理解吗?生:太阳升起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到了,江水碧绿得像蓝色的一样。

  师:江水像蓝色的`一样?这个理解大家认为有问题吗?生:不能说江水像蓝色的一样。

  师:那要怎么理解呢?大家看看课文的注释,想想再来说说。

  生:我知道了,应该是:春天到了,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师:你真聪明!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呢?生:比喻。

  师:下面大家把这首词整体再读一遍,再来谈谈自己还知道了什么。(自读后回答)生:诗人是在回忆江南美景。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我从课题的“忆”字知道的。生:还可以从注释中了解到。“旧曾谙”是过去曾经很熟悉的意思,既然是过去的,肯定是在回忆呀,诗人此时并不在江南。

  生:从“能不忆江南?”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江南一往情深,十分想念。

  师:江南的风景如画,令白居易十分喜爱,以至在十几年之后依旧念念不忘。你能把这种喜爱与怀念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师: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作者怎能不忆江南呢?(师补充介绍,创设阅读情境)师:白居易曾在江南做官10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江南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师:我们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生:能不忆江南?师:我们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生:能不忆江南?师:我们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生:能不忆江南?师:我们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节读──生:能不忆江南?师:读得真好!同学们想想,假如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改成叙述句,如“天天忆江南”“永远忆江南”好不好呢?生:不好!师:为什么不好呢?生:反问句的感情更强烈一些!师:是呀,这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师:大家再带着诗人对江南的一往情深,读读这首词吧!(生读)师: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当这三处美景分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李白诗中并没有说自己很孤独,但是我们从他的描写中却深深地体会到了他的孤独。生:《望洞庭》描写的景物确实太美了,我真想去看看!生:白居易离开江南十几年了,他还是那样的依恋,可见他对江南的感情有多深啊!师: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了这三首诗词,大家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收获呢?生:我们读诗,要能从诗句中体会到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就像《独坐敬亭山》抒发了李白的孤独寂寞之情,《望洞庭》表达了刘禹锡的轻松愉悦之情,《忆江南》诉说了白居易对江南的赞美和怀念一样。

  师:说得太好了!大家给他来点掌声好吗?(鼓掌)师:白居易所作的《忆江南》共有三首,老师将其他两首也给大家带来了,大家先自由读读,再将其摘抄在采蜜本上吧!(生摘抄记录)师:同学们,古代诗人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很多,如《鹿柴》《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作品,这些古诗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将其积累起来吧!师:今天我们欣赏了三首描写祖国美景的诗词,这三首诗词都是我国古代诗作中的精品,希望大家都能背诵下来,行吗?生:行!师:诗人描写的景色是那么美丽,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将古诗所表现的画面画下来,好吗?生:好!【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以主题同构古诗词的内在联系为纽带,通过先整体诵读再对比品读的形式,采用并列推进式的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逐一教学、割裂教学的弊端,将三首主题同构古诗词进行整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课伊始,我在创设出学习情境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首先让学生整体熟悉课文内容,读通诗句,理解文字。而后在借助课文注释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再进行对比品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在对话教学中品味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品味诗词意境,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涵咏诗词韵味,深入挖掘诗文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又适时插入诗人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加深了学生对诗文内涵的理解。

  3、借助主题诗词,拓展学习内容,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面对信息时代的学生,古诗教学如果还一味只是让学生将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内容反反复复地读、背,这是肤浅的教学,会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本课的教学借助诗词主题,串起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认知材料,用诗词中的语言和情感熏陶学生,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古诗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重点)

  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鹳雀楼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二、介绍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②识记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楼、依”。

  组词扩展识记:“欲”可以组词为“欲望、食欲”。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欲望食欲贫穷穷人

  (2)学习多音字:更(gèng gēng)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这个问题请你更正一下。

  在这里,“更”读“gēng”,意思是“改变、改换、;旧计时单位”,还有一个读音是“gèng”,意思是“愈加、再”,组词如下:

  更gèng(更好)(更加)

  gēng(更正)(三更半夜)

  ②读一读:

  只要你坚持练习书写,你写的字会更(gèng)美观。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提高学生积累字词的能力。】

  四、学习“会写字”

  楼依尽黄层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1)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亻”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尽量黄沙黄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尽”上窄下宽,“楼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黄”上中下结构,“层”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楼、依”,学生练写。

  “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横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

  1、出示课文题目《登鹳雀楼》,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

  示例:登/鹳雀楼

  “登”在这里指?(登上)

  2、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白日”在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阳。

  依:靠着。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3、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上两行诗写了景物,这两行诗写了什么?(登楼的人)

  “欲”:想要;“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更”指再。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们看到了有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黄河入海)

  5、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板书:登楼所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品读词语和诗句,结合图片,想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七、课堂拓展

  1、推荐阅读《题西林壁》

  听读《题西林壁》,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2、你能写出王之涣的其他诗句吗?

  示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八、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九、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做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见黄河入海(想象)融情于景

  登鹳雀楼 寓理于事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登楼所思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你认识上面的景物吗?(瀑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瀑布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板书: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将进酒》等。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成绩,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瀑、布”的韵母都是“u”,以“p”和“b”为声母的两个字易混。注意“照、川”是翘舌音,“烟”是前鼻音。

  ②识记:

  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遥、烟”,“辶、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瀑、烟”。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瀑布飞瀑棉布遥看遥远

  (2)学习多音字:落(luò là là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只有努力学习才会进步,否则就会落后。

  在这里,“落”读“luò”,意思是“掉下来,往下降”,另一个读音是“là”,意思是“丢下,遗漏”,还有一个读音是“lào”,意思是“用于一些口语词”。组词如下:

  luò(落后)(落叶)

  落là(丢三落四)(落下了)

  lào(落枕)(落炕)

  ②读一读:

  小明经常丢三落(là)四的,今天又忘带课本了。

  今天,我睡觉睡落(lào)枕了。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就放飞一个气球。)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照庐烟挂川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烟”,“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庐、挂、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交流不同的识记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喜欢识字的兴趣。】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照”上下结构,“烟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庐”半包围结构。)

  (3)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照、挂”,学生练写。

  “照”上下结构,“昭”窄、大,“灬”宽、扁,“昭”日窄“召”宽,“刀”在右上格,“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灬”上合下开。

  “挂”左窄右宽,提手旁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圭”,两“土”分写横中线上下,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品读释疑

  1、揭题: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

  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2、学习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太阳香炉峰)

  “紫烟”在这里指的是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川:河流。

  (板书:遥看:挂前川生紫烟)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

  3、学习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流”:形容瀑布流得很快,像飞一样。

  “九天”:天空的最高处。

  “三千尺”,虚数,形容庐山之高,瀑布之长。

  (板书:联想三千尺落九天)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了壮观的'庐山瀑布。

  5、作者站在庐山瀑布面前,想到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

  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想象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6、认识夸张

  概念: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效果:增强感染力,烘托气氛。

  运用:画出诗中的夸张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七、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望天门山》

  听读《望天门山》,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八、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望庐山瀑布》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九、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十、当堂检测

  十一、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生紫烟

  遥看

  望庐山挂前川

  瀑布雄伟壮丽

  三千尺

  联想落九天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2、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3、读一读诗,理解作者的诗情。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还是这个“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不足之处:诗歌的朗读范读得还不够,最好能配乐朗读。

古诗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会认“绝、鸣、柳、岭、泊、吴、含、窗、鹭”九个生字,会写“绝、鸣、柳、岭、泊、吴、含、窗”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诗。

  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春景图动画,学生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题目,学生书空“绝”,在生字本上书写一遍。

  2、出示课件,了解“绝句”含义。《绝句》属于七绝。

  3、出示课件,了解杜甫。

  二、朗读并感悟古诗:

  1、认读生字:鸣、柳、岭、泊、吴、含、窗、鹭

  学生认读,老师指导;说说你记住哪些字,如何记住的;给生字组词。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指导读诗出诗的节奏:

  出示课件中划出节奏的古诗,老师打着节拍范读;学生试着打节拍读诗;个别学生打节拍读诗;齐读,读出诗的节奏。

  4、理解诗意后熟读:

  出示课件第一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齐读这两句诗。

  出示课件第二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释义“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齐读这句诗。

  出示课件第三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门泊东吴万里船”,释义“泊”(停泊)。齐读这句诗。

  5、感悟诗境,背诵古诗:

  (1)老师从第一句诗中找出两种事物“黄鹂,翠柳”,学生在二、三、四句诗中划出“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船”。

  (2)指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体会颜色美。

  (3)出示课件“配乐诗朗诵”,个别学生读诗,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交流脑海中的画面。

  (4)小结:你们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这是哪个季节?(春季,因为出现了翠柳)。当作者看到这么美的春景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句》,当我们被这首诗所吸引时我们禁不住要背下来这首诗。

  6、拓展环节:

  欣赏《绝句·迟日江山丽》,背诵这首诗。

  7、总结:

  今天学习了杜甫的《绝句》,欣赏了《绝句·迟日江山丽》,感受到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去积累更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吧!

  三家庭作业:

  1、给家长背一背《绝句》、《绝句·迟日江山丽》。

  2、喜欢画画的同学,给《绝句》画一幅画。

  教学板书:

  绝句

  杜甫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西岭

  千秋雪

  万里船

  美

  教学反思:

  本课的优点:课堂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学生认识了九个生字,并且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通过观察图片来理解诗句的含义,非常直观、形象,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明白诗句意思;教学过程中,读的较为充分(学生的自读,纠正发音;老师范读;学生打节拍地读;理解诗句后的熟读;感悟诗境后的美读。

  本课的不足: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致不高,一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局限于几位;对于学生的评价太过单调,没有针对性;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只是读出了诗的节奏,而没有做到有感情地读古诗;感悟诗境时,引导的过于简单,原本设计的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几种“事物”,进一步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丰富色彩,进而感受春景的魅力之处”,由于紧张的缘故,也疏忽了对学生的引导,导致学生感悟不深刻,没有感受到如此美丽的春景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勃勃生机。

  虽然课堂留下了遗憾,但是“我参与,我幸福”。经历了,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感谢评委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继续努力,完善自我,让我的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进步,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做一个更为合格的引导者!

古诗的教案 6

  第一课时

  一、教学总目标:

  1.认识“塞、秦、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二、分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塞、秦”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

  3、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出塞》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

  2、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出塞》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四、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其中两首为唐代的边塞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还有一首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出塞》的大意是: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

  越过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长征未还,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逐匈奴,单于内附。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一种曲调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诗的大意是: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诗一开头就切入了宴会场面。“夜光杯”这里指精制的酒杯,以显示宴会的豪华,令人想象那五光干色的宴饮情景。“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将士们不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终止。所以第二句中一“欲”一“催”,刻画了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将上们纵情饮酒后。略带悲壮的语言,这正是将士抒发的豪迈感情: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

  《夏日绝句》是宋代著名安诗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的。诗的大意是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诗的后两句用了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下理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重振旗鼓,东山再起。项羽自觉羞愧难当,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而死。李清照借古喻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课文的插图有边关、长城、古战场,可以拉近学生与诗歌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想象

  诗歌描写的画面。

  2、学情分析

  三首古诗的教学,可以依据诗意理解的难易程度来划分课时,第一首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学第一首,再学习后两首。古诗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尝试借助注释等初步理解诗歌大意;接着,进行疑难交流,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借助相关资料等理解诗句;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并积累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

  师:在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表现了历史名人的爱国之情。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学习写书信,学会用书信与别人互通消息,交流情感。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十一课跟老师读课题二十一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写的出塞,唐朝诗人王翰所写的凉州词和宋朝女诗人李清照所写的夏日绝句,其中出塞和凉州词是七言诗,夏日绝句是五言诗。

  二、初步古诗

  1、听古诗录音

  师:首先让我们听课文录音

  2、借助拼音读正确三首古诗

  师:现在请同学借助拼音,试着把三首古诗读正确。

  3、指名朗读古诗

  师:请同学来朗读

  《出塞》

  塞:sài

  秦:qín

  征:zhēng

  多音字:

  人未还huán:还——回来

  飞将jiàng:将——将领

  将jiāng将来

  教jiào:使令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读准了这三个生字的字音

  题目《出塞》的“塞”是平舌音,更老师读。

  在第一景诗中的秦时明月的“秦”是前鼻音。

  万里长征的中“征”后鼻音。

  在这首诗中还有三个多音字。

  第一个是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还”意思是归来,读huán。

  第二个是“将”,根据注释我们了解到这位龙城飞将是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所以这个字第四声,跟老师读jiàng。它还有一个读音是将jiāng组成词语,将来

  第三个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注释告诉我们“教”的意思是指使得、令,所以这个字的字音应该读第四声教jiào。

  《凉州词》

  琵琶:轻声

  师:第二首谁来读?......诗中提到了一种乐器的名称,琵琶。跟老师读“pí pa”

  师:最后一首谁来读?......这位同学把诗读正确了

  4、自己读古诗注意停顿

  师:现在请同学再把三首诗自己读一读,注意停顿。

  三、学习《出塞》

  1、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塞”就是可以做屏障的,险要的地方,可以组成词语边塞要塞。这是乐府旧题《出塞》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用的题目。

  2、王昌龄简介

  师:诗人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是他早年赴西域边塞时,所做的诗篇。一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3、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师:在这首诗中,王昌龄向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呢?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插图来说一说。哪位同学来交流?

  预设:结合插图,我知道了边塞的关口是由高高的城墙阻隔而成,它在崇山峻岭之中曲折蜿蜒。是没有尽头。

  预设: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只有一堵长长的城墙。边塞显得十分荒凉。

  师:能把诗句的意思说清楚吗?

  预设:这是秦国的人月和汉朝的边关,出征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归来。

  师:意思说出来了,但明明已是唐朝,诗人为什么要写秦时明月汉时关呢?

  预设:因为明月还是那轮明月,而眼前的关口,在汉朝时就有了,但出征的将士却不曾回归。

  师:诗人向我们描绘的正是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而这样的边关自秦汉时期就已存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写出:边塞的战争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万里长征人未还,是说那些出征远方的将士们没有回到家乡,他们倒在黄沙大漠之中。

  师:读一读这两句诗,你的心情怎样呢?谁来交流?

  预设:我的心情有点沉重,因为连年战事带来了生死离别。

  预设:我读的时候有点忧伤。战争让年轻的将士常年在故土之外

  师:是呀,明月照关口清冷孤寂,加上人未还的伤痛,让我们感受到诗的前两句所表现出来的忧伤情绪。

  4、后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师:结合注释自己说一说。那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又是什么意思呢?请你结合注释自己说一说

  师:谁来交流?

  预设:注释二告诉我们龙城飞将是指汉朝名将李广,此时是唐朝,他早已不在人世。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所以诗句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将领驻守边疆,就一定不让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越过阴山。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准确说出了“但使”“不教”词语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谁来交流。

  预设:诗句的意思是只要有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驻守边疆,就一定不让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越过阴山。

  师:那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不教胡马渡阴山,让我感受到了,将士们的守边决心,他们拥有坚定的意志。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好,诗人还借着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实现国家安全与统一的心情。

  师:前两句诗人在感叹边战不断出征不归的遗憾,后两句却赞美了将士们的家国情怀。你能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预设:读了这两句诗,让我体会到了边疆战士们希望能像汉朝名将李广那样,守护边关保卫中原。

  预设:我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将士们的豪迈气概,他们会以历史上的名将为榜样,英勇作战,抵御外敌。

  师:每一位将士都有可能一去不还,但每人都具有克敌制胜,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师:现在你们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诗吗?谁来读

  6、背古诗

  师:现在谁能借助提示来背一背一首诗。

  师:不借助提示能背诵吗?

  师:这节课老师重点指导大家写一个“秦”字

  师:上半部分的三横在横中线上面,中间一横最短,第三横最长。三横距离匀称。

  师:下面的“禾”的最后一笔捺写成点

  师:请同学们在写字本上写两遍。

  板书:

  古诗三首

  《出塞》

  作业布置: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完成练习册一、二

  21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一、分教学目标

  1.会写“词、催”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凉州词》《夏日绝句》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凉州词》《夏日绝句》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背诵《出塞》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谁能来背诵一下

  二、学习《凉州词》

  1、听录音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两首诗,我们先来行行凉州词。听听这首诗的录音

  2、注释一:诗名来源

  师:《凉州词》和《出塞》都是边塞诗

  师:注释一告诉我们诗的题目凉州词是唐代,起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以凉州词和出塞都是唐朝时期的边塞诗。

  3、自读古诗,想象画面,和同学讨论

  师:那王翰笔下的凉州词所描绘的边塞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所以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把诗读正确,想象一下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和同学说一说。谁来读凉州词?

  4、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

  预设:诗人描写的一场军营中的盛宴,精致的美玉做的酒杯里充满了醇香的葡萄酒。身披铠甲的战士们正要举杯痛饮,好不畅快。可是这时候就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这不免令人扫兴。

  师:诗中写到的酒水,昔日盛产的葡萄美酒,酒杯则是用美玉制成的。

  师:边塞紧张动荡的战争生活,将士们难得有一次开怀欢聚的酒宴,可战斗来临,他们就要马上投入战场。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

  5、感受“饮” “催”

  师:从一“饮”一“催”两个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饮”本该是快乐的。“催”却给人带来一种大战前的紧张。

  师:谁能读出这种情形和心情?豪华盛宴戛然而止,将士们即将投入战斗。

  6、面对大战,将士们是怎样的表现呢?让我们借助注释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谁来回答?

  预设: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我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由几人能回?

  预设:从诗句中我能感受到将士们们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预设:醉卧沙场难道就是醉倒在战场的意思吗?

  预设:这里我想象的是将士们在出征前互相鼓励,激发斗志。他们会说如果自己在战斗中失去了生命,就当是喝醉后倒地不起。所以醉卧沙场不是真的醉倒在战场上,而是一种视死如归的态度。

  预设:我也有同样的体会,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是指既然投身疆场,就早已做好为国献身的准备,表现出战士们不惧死亡的英雄气概

  师:是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句诗表现的边疆将士们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谁来读?

  7、比较《出塞》《凉州词》

  《出塞》明月照雄关的苍凉景象

  《凉州词》欢聚酒宴上大战即临的场面

  师:表现出守边将士投身疆场、不怕牺牲、英勇豪迈的气概

  师:两首边塞诗,王昌龄描绘的是。营业账雄关的苍凉景象。王浩描绘的是欢季酒店上大战升起的场面,但他们都表现锋。首先将士们投身疆场,不怕牺牲英勇豪迈的气概

  8、有感情地朗诵,并尝试背诵

  请你再读一读凉州词尝试背一背。谁来背一背

  三、学习《夏日绝句》

  1、听录音

  师:出塞和凉州词都是唐代诗人所创作的边塞诗。

  师:我们要学习的第三首诗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所写的下士绝技。

  师: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诗的录音。

  2、自读诗歌体会韵律

  师:五言诗,二三停顿

  ——朗读古诗

  师:请你自己读一读,注意。五言绝句五言诗常常为二三停顿请你读一读,体会一下。

  3、诗的前两句意思

  师:诗句字音和停顿都读准确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谁知道诗句的意思?

  预设:这两行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是人中豪杰,死后依然要做鬼中英雄

  4、古诗的历史背景

  师:第一条注释:项羽

  师:第二条注释:项羽自刎的典故

  师:说的对,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老师告诉大家,在北宋靖康2年,宋王朝在天津的沉重打击下瓦解,高宗皇帝仓皇南逃,许多百姓家破人亡。李清照一家也因为朝廷的败逃而衰败,颠沛流离,他丈夫死了,自己也尝尽人间艰辛。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当她在南渡之时想到了项羽。

  师:注释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项羽是秦朝末年的楚军领袖。后来给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

  师:这两句诗还蕴含了一个典故,就是注释二,谁来读一读?

  预设:项羽在斗争中失败,人劝他渡过长江再做打算,但他认为没有脸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

  5、结合注释说说对开头两行诗的体会

  师:了解了这个典故,结合诗人李清照的经历,对于开头就两句诗,你应有的什么心得体会呢?

  预设:我觉得诗人想到了乌江自刎的项羽,在想到南宋皇帝不管百姓死活,自己逃走,抛弃国家和百姓,感到非常气愤。

  师:确实,诗人在不着痕迹的痛斥当时的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

  预设:我觉得诗人非常佩服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她觉得在国家危难面前,虽然自己是女子受到重重苦难,但同样愿意为国效力

  师:有道理。

  师:是啊,为国建功立业才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李清照借古喻今,歌颂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的不满。

  预设:我觉得诗人不仅是在为自己的苦难而愤慨,更是对当时老百姓们的生活感到担忧。

  预设:朝廷不能保护百姓的安危,只顾自己逃跑。应该像项羽那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保护自己的百姓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我们来尝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

  作业:背诵《凉州词》《夏日绝句》;默写《夏日绝句》

  板书:

  21、古诗三首

  《出塞》

  边塞诗英勇豪迈

  《凉州词》

  《夏日绝句》

古诗的教案 7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只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出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身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 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局部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身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假如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扮演。

  四、公开课教案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竞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身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解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志向,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誉。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管。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古诗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独立学会本课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房兵曹胡马》。

  3、我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自学导学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他是唐代伟大诗人,被称为。

  3、我还知道《》也是他的作品。

  二、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

  2、我把课后生字工整地抄写三遍,把易错的地方用双色笔标出来。

  3、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把意思写下来,:

  批:轻:托死生:

  峻:堪:骁腾:

  三、自己尝试,理解诗意

  我又把这首诗认真地读了两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

  交流协作:

  对学:1、对子互读古诗,正音。

  2、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

  学:

  1、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3、讨论:诗句的`意思。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展示激励:

  (一)朗读展示

  1、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2、我要通过重读、停顿等方式读出建功立业,作者的远大抱负。

  (二)感悟展示

  1、通过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2、透过古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3、我知道作者描写马的目的。

  (三)书写展示

  我要把这首诗工整地抄写下来:

  (四)拓展延伸

  我又想到了一些描写马的诗句:

  五、达标检测

  1、读一读,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宛()骁()峻()凌()

  苑()挠()俊()棱()

  2、仔细读《房兵曹胡马》,思考填写下列空白处。

  (1)这首诗前四句主要写马的,后四句主要写马的。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杜甫对马的情感。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为“李杜”分别代表着中国诗歌创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高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独立学会本课生字。

  2、我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我能用心感悟这两首诗,并体会它们的不同之处。

  导学过程:

  一、自学导学

  1、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

  (2)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钩:

  燕山:

  走:

  金络脑:

  3、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

  二、交流协作

  对学:1、对子互读古诗,正音。

  2、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

  学:

  1、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3、讨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展示激励

  (一)朗读展示:

  1、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2、我要通过重读、语速的变化等方式读出作者的情感

  (二)感悟展示:

  透过古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四、深化引领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马,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达标测评

  1、我会给下面的字注音:

  ————————

  棱堪蹄峻

  2、填空:

  所向,真堪。

  有如此,可横行。

  “何当,快走。”

  从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

  3、我还能写出一句关于马的诗句:

古诗的教案 9

  活动目标:

  1、增进幼儿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理解古诗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2、用拍手、敲击节拍等多种游戏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1、1——10的数字卡。

  2、挂图:一去二三里

  3、可敲击出柔和声音的筷子、积木。

  活动过程:

  1、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愿望。

  (1)师出示1——10的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读。

  (2)提问:你们听说过用数字做的诗吗?

  2、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古诗。

  (1)教师用缓慢的语速朗诵古诗一遍。

  提问:你听到诗歌中有哪些数字?猜猜这样的诗叫什么诗?

  (2)师出示挂图,再次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3、借助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

  (1)古诗中有什么景物?

  (2)借助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

  (3)引发思考并回答: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4、教师引领幼儿学习朗诵古诗。

  你觉得哪一句最美?幼儿回答后,跟念古诗两三遍。

  5、教师用多种游戏方式帮助幼儿朗诵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1)幼儿跟着教师打节拍念古诗。

  (2)师念前半句,幼儿接后半句。

  (3)教师念一句,幼儿接着念一句。

  (4)幼儿用筷子或积木敲击节拍,边念边为古诗伴奏。

  6、活动延伸:

  出示古诗字谱,引出下次活动的内容(认识古诗中的数字)。

古诗的教案 10

  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训练学生多角度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

  二、学生自选角度鉴赏古诗词

  1、从意象的内涵来鉴赏

  A、柳枝——以折柳表惜别

  例句:①《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②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③“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明月——思乡怀人

  例句:①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②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③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2、联系实际解读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从构思立意上鉴赏诗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从作者背景的角度鉴赏诗歌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湿后,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教师总结

古诗的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①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 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 识字“蒌蒿”、“崇”、“轼”

  ② 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① 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 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 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 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 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① 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 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 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

  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 ) 芦( ) 豚( ) 蒿( )

  崇( ) 庐( ) 逐( ) 篙( )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 这是一首 诗,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

  ② 这首诗描写了 时节 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

  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 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 (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

  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 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 “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 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 杜甫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心情变化

古诗的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并能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读通诗句

  1?大家还记得《春晓》吗?

  2?其实,描写春天的诗还有许多,今天,我们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3?请大家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4?抽生读,在评价中点拨字音。

  二、学习《绝句》

  1?结合注释,说说“迟日”的意思。

  2?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讨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意思。

  3?,理解“融”、“暖”的意思。

  4?小组讨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意思。

  5?抽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余学生补充。

  6?有感情地诵读《绝句》,注意读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联系诗句,结合插图,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全班交流该怎样读。教师范读。

  (3)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诵读。

  (4)试着背诵。

  三、学习《春日》

  1?学生按学习《绝句》的方法自学《春日》。

  2?教师点拨“胜日”、“寻芳”、“泗水”、“等闲”、“东风面”等词语的意思。

  3?分组汇报学习情况。

  4?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能背诵该首古诗的学生给同学示范背诵,其余的学生尝试背诵。

  四、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同学们还搜集了有关春天的哪些诗句?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古诗的教案 1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含义,了解母亲的辛苦和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2、能够按照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3、增进浓厚的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游子吟》教学挂图、幼儿课本、语言CD。

  2、古筝曲、《游子吟》音乐CD。

  3、幼儿课本第1册第17页。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察教学挂图或幼儿课本1第17页,以故事形式讲述部分译文,理解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事先提问:图片中有谁?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故事。

  一一位慈祥的老母亲,手中拿着针线,给准备到外地做事的儿子缝制衣服。她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

  2、教师观看教学挂图,请幼儿欣赏、感受古诗的凝练,学说古诗。

  (1)观看教学挂图前四句部分,朗诵古诗前四句。

  (2)分句提问。请幼儿结合诗句,说一说每句的意思,并逐句学说古诗前四句。

  (3)讨论:故事中这位母亲是位怎样的母亲?你是从哪里感觉出来的?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位母亲。

  (4)继续欣赏挂图。请幼儿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意思?教师重点讲解译文,并朗诵古诗后两句,幼儿逐句学说。

  讲解:小草应为有了春天阳光的照射,才能发芽长大,但小草却很难报答阳光的恩情。儿子也在母亲的照顾下长大成人,做儿子的又怎样才能报答母亲那深深的恩情呢?

  (5)介绍古诗名称、作者。

  3、学习朗诵古诗,引导幼儿感受古诗特有的韵律和节奏。

  (1)播放语言CD,请幼儿完整欣赏。

  (2)教师完整朗诵,幼儿轻声跟读。

  (3)引导幼儿运用表情、动作等大胆表现古诗表达的感情,并再次尝试朗诵。

  (4)播放古筝曲,教师组织幼儿通过个别、小组、集体等朗诵形式进行朗诵表演,表达对母亲的爱。

  4、请幼儿静静欣赏歌曲《游子吟》。

  活动延伸:

  1、继续阅读幼儿课本,根据画面自由朗诵。

  2、播放《游子吟》歌曲,供幼儿学唱。

  《游子吟》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认知:结合课文拼音学会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的意思。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情感:感受诗人和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用爱关爱回报父母。

  教学内容

  1、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 感情。

  2、学习难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激趣。

  1、放映出全诗篇,学生齐读。

  2、谈话交流。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

  (二)品读感悟,深化体验。

  1、朗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诵。

  汇报朗诵:独诵、齐诵、小组、表演诵等。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进入学生自学阶段

  品读: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品读诗句。

  理解:借助工具书及本文注释理解诗意。

  (三)话题讨论,深化情感。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延伸。

  2、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歌颂母爱)。

  3、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感细节,例如:父爱,亲情,师爱等。

  4、启发学生发现身边的情感细节,并分享。

古诗的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o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1个偏旁。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家里把学到的古诗讲给奶奶听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

  2.边说边书写两个生字。

  3.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出示投影片)图上有什么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小结: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

  2.学习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的名字和他所说的话之间必须用冒号(力隔开。(板书:冒号:)齐读“冒号”两遍。请你找一找,文章中说话的`人是谁?她说话内容是什么?

  3.我们现在再读课文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我们已经看懂了对话的形式了。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小节号和生字词。

  4.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①自己读读词语。

  ②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英”、“静”、“层”:是读后鼻音,不读前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s川,要读准翘舌音。

  “思”:是整体认读音节si,要读准平舌音。

  “首”、“照”:是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

  “层”:是平舌音,不能读成翘舌音。

  “背”:是个多音字,既可读“ ”,也可读“ ”。用这两个字音分别造句。

  ③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④去掉拼音后,齐读生字词。

  ⑤给生字找朋友。(即给生字组词)

  (2)(出示二类词语即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词)

  ①自读,齐读。

  ②去掉拼音后再次齐读词语。

  6.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带人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自读,同座位互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指导、纠正。

  7.同学们既然喜欢读,下面两人自由组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两人互相读。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两个大组对读。

  四、初步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英英和奶奶共有几次对话呢?

  3.小结:英英和奶奶有问有答,话说得多么清楚!以后我们说话也要这样。

  五、指导写字

  1.书读得好,字也能写得好。

  2.出示打乱顺序的词。指读,齐读。

  3.看笔顺表里的生字,自学后描红。

  4.反馈检查。

  5.有什么字觉得比较难写?教师指导。

  静:左边是青字旁,跟读两遍。

  “月”字的撤要改为竖。整个宇要写得左窄右宽。

  教:左右同宽,左部件上大下小,右部件上紧下松。

  意:上中下紧凑,“立”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中间扁日横落在竖中线上。

  诗:右部分的三横间隔距离相等,中间横最长,两笔竖不在同一条竖线上,竖钩偏右。

  6.学生描红、仿写、临写,教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指导用“思念”说一句话。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静夜”是什么意思?(静静的夜晚)

  “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过渡:诗人会思念什么?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图上画的是谁?

  (1)从课前的预习中,你对李白有什么了解?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2)此时他正在干什么呢?

  (李白正在静静的夜里思念家乡的亲人)

  3.学诗句。

  (1)指名读诗句。

  (2)诗共有几句呢?下面我们通过英英的话来理解诗句。<

  第一句:

  ①自己读读英英的话,想一想这一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②“疑”是什么意思?(好像、如同、就像)

  看,这里的想像是多么奇特!独特的想像就是李白诗句特有的风格。

  ③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诗句。

  第二句,

  ①还是自己来读读英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句的意思。

  ②(指着图)此时,李白看见的就是这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

  ③在中秋节里,你们是怎样度过的呢?

  ④是啊,中秋夜正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可是假如你此时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样呢?(伤心、难过)

  ⑤是啊,(教师指着图)此时此刻,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孤单单一个人,想想,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⑥同学们说得真好,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勾起了远在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⑦现在,谁愿意来当李白,有感情朗读第二句诗句呢?

  (3)同学们可以看图,来当诗人边表演边吟诵诗句。

  自读,指名读诗句。

  (4)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光”、“霜”、“乡”读时要清晰些,停顿时间长一些。

  (5)指名上来演吟诵诗句。

  (6)指导背诵。

  二、巩固诗意

  1.谁愿意来当一回英荚、奶奶,把她们之间的对话演一遍呢?

  要把诗句解释清楚哦!自由组合表演。

  2.分角色表演课文。

  三、指导用“思念”造句

  1.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谁呢?

  2.就连小动物之间也可以用“思念”呢

  3.指名造句,师生共同纠正。

  四、小结课文

  1.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你们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古诗的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詞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2、学习《破阵子·春景》借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质朴写法;学习《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写景、抒情的方法及运用叠字之美。

  3、领会晏殊所抒发的闲情逸致;领会欧阳修通过“闺情”题材,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激之情。

  课前预习

  一、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二、文体文化知识

  晏殊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写女性情感和闲愁为主。《破阵子·春景》是他的代表作。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三、基础知识

  1、字音辨析

  (1)碧苔(2)踏莎行(3)征辔(4)危阑

  (5)游冶(6)雨横风狂

  2,解释加点的'词语。

  采桑径里逢迎()元是今朝斗草赢()

  楼高莫近危阑倚()雨横风狂三月暮()

  3、名句填充

  池上碧苔三四点,。

  离愁渐远渐无穷,。

  平芜尽处是春山,。

  泪眼问花花不语,。

  沙上并禽池上暝,。

  四、初识文本

  1、请说出北宋前期几个著名的词人及其词作特点。

  见专题概要

  2、《破阵子·春景》《蝶恋花》分别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要点:《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

【古诗的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春晓》教案03-08

古诗《草》教案01-20

大班古诗教案01-21

古诗咏柳教案03-18

古诗绝句教案03-19

古诗春晓的教案08-25

语文古诗教案11-07

幼儿古诗教案11-05

古诗大班教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