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5-09 08:41:1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活动教案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科学活动教案汇总十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以自我欣赏的眼光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头部特征。

  2、尝试在同伴面前大胆、夸张地介绍自己的特征。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面镜子,足量的纸,笔。

  2、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7-8页。

  活动过程:

  一、猜猜是谁。

  1、观察活动材料的画面,看看他们是什么?

  2、同样是树叶,同样是斑点狗,它们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

  二、特别的朋友。

  1、翻看幼儿活动材料第7 页的照片。这里有三位小朋友,他们都说自己很特别,你们看出来了没有?听听

  2、找一个好朋友,仔细比一比我们的长相,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3、教师鼓励幼儿两人合作,用自己的方式和符号记录观察结果。

  4、教师参与与幼儿的观察、记录。引导幼儿从关注身高、胖瘦等明显特征转向关注有趣的、不太明显的细微特征,如手的大小、手指的弯曲度,头顶的旋涡、眉毛的浓淡等。

  5、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幼儿的观察记录汇总到大的记录表中。

  6、我们原来有那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三、寻人启示。

  1、我要找我的好朋友,但我不说他的名字。你们可以问我他是男孩还是女孩,长的什么样,然后通过我的回答,猜猜他是谁。

  2、教师根据幼儿观察记录上的特征,有选择的进行描述,请幼儿裁裁老师说的是谁?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

  2、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赤潮前后大海的景象;家用洗涤液及工厂排泄物对大海的污染。

  2、活动前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布置主题墙,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比较赤潮来之前和赤潮来之后大海发生的变化。

  1、欣赏赤潮来之前的景象。

  提问:你觉得大海美吗?为什么?

  2、观赏赤潮来时和之后的景象。

  提问:现在海水和刚才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海水大片变红的`现象叫什么?(赤潮)

  赤潮来后,你觉得大海还美吗?为什么?

  (二)了解赤潮的成因。

  1、赤潮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浮在海面上的红色水藻)

  2、这些水藻为什么会繁殖的那么迅速,形成赤潮?(集体讨论)

  集体观看课件:赤潮的产生是与人们使用的洗涤液和工厂的排泄物分不开的,它们磷含量非常高,大大促进水藻的繁殖,从而形成可怕的赤潮。

  (三)、了解赤潮的危害。

  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1、赤潮会给大海带来哪些影响?

  2、赤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3、赤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赤潮本身是有毒的,另外水藻需要大量的氧气,致使海里的生物缺氧死亡。)

  (四)、寻求解决的方法。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赤潮的发生?

  (五)活动延伸:

  设计宣传画:《让海水变蓝》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科学活动:神奇的小细管(大班)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在种植区和自然角里,孩子们经常发现植物不浇水,叶子就会发蔫,而浇水后,植物的叶子就会慢慢地舒展、水灵。为什么往土里浇水,植物的叶子就能吸收水分呢?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教师设计了本活动,抓住了幼儿这一兴趣点,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毛细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

  3.饮料瓶和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树,塑料小碗若干。

  4.图片(画有植物靠根须吸水),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导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帮水搬家。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盆里的水住到宽敞的大盆里”,引出游戏,并交待规则:不用倒的办法,干部用筐里的东西来帮水搬家。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帮水搬家的?”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结:这些东西都能帮水搬家,它们都能吸水。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棉花、纸、植物等。)

  二.教师设疑,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白菜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将新鲜的大白菜叶放入红色的墨水里,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幼儿园喂养了许多小动物,幼儿纷纷从家里带来食物,有巧克力、有旺旺雪饼、有娃哈哈果奶,有小鱼、肉骨头等等。看着小朋友带来的这些食物,教师又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孩子们愿意把自己爱吃的食物带给小动物吃,体现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之心;但这些食物是动物们爱吃的食物吗?实践出真知,本次活动让幼儿试试将自己带的食物分给小动物吃,通过小动物吃与不吃的选择,让幼儿明白不同动物有不同的食性。人与动物也有着很大区别。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活动过程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让他们探究其他小动物的食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空气是游戏的好伙伴,它会住在皮球里、气球里等等,当幼儿在玩皮球时,总会说,老师,这个皮球不好玩了,好象没气了。如果将幼儿置身与游戏中,空气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通过玩皮球,学动作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积极诱发了幼儿自主建构的一个学习环境。皮球里住着谁,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能大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的作用。

  活动重点:

  欣赏故事,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活动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空气住在皮球里,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空气住在皮球里,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活动准备:

  1、充足气的皮球两个。

  2、没有气的皮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感知皮球的不同运动状态

  1、老师今天带来了朋友,看,是谁啊(皮球)

  你们会玩吗?我请一个孩子上来玩

  2、提问:玩皮球的时候,皮球是怎么动的?(蹦跳、滚动、飞起来)

  孩子边讲边请他用肢体动作来表现

  如: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状态。(请小朋友学一学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样子)

  二、 谁住在皮球里

  1、皮球为什么会蹦会滚,又会飞呢?(自由发言)

  皮球按下去硬硬的,好象有谁住在里面,你认为是谁住在皮球里呢?(发散思维)

  2、大家有这么多不同的`想法,那么究竟谁住在皮球里呢?我们来听个故事吧,听完后你们告诉我是谁住在皮球里?幼儿完整地听故事一遍。

  3、故事里说皮球里住着谁?皮球里真的住着兔子、轮子和喜鹊吗?

  三、引导幼儿感知故事中有趣的皮球探索皮球里有什么。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说说有什么感觉?

  皮球很硬很硬,一定有什么东西住在里面,是什么呢?(空气)

  教师给一个皮球放气,请多名幼儿上来挤压,或对着小朋友的或者脸放弃,感知皮球中的气体。

  你们感觉到什么东西从皮球里面出来了?(空气)皮球变得怎么样了?(扁扁的)那皮球里面住着谁啊?(空气宝宝)

  2、请幼儿上来玩瘪皮球,拍、滚、踢。皮球里没有空气会怎么样?(没有空气皮球蹦不起来,滚不了几下,也飞不起来。)

  3、怎么样让皮球再次跳起来,再滚起来,再飞起来呢?教师用气筒给皮球打气,然后玩皮球,表演拍皮球、滚皮球、抛皮球。

  小结:只要皮球里充满了空气,它就像兔子一样蹦,轮子一样滚,喜鹊一样飞起来,空气真了不起。

  四、延伸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里,除了皮球需要空气,还有谁需要空气呢?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油不溶于水。

  2、培养、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学习、认识、理解词汇:融合、分离。

  4、探索各类绘画材料的特性(水粉颜料、油画颜料、蜡笔等)。

  活动准备:

  教具:

  1、清水、牛奶、红色水、蓝色水、油各一小杯。

  2、图片一张、一盆清水、一个空盆学具:

  (1)桌面:一小碗油、红色水、黄色水、蓝色水各半杯

  (2)桌底:一盆清水、一个空盆

  (3)每位幼儿两个透明杯、一把小勺。

  4、棉签、白纸教具的准备中,控制好有色颜料水的浓度,以便可以在清水中更好的体现出它的色彩。选择深色系的图片,让幼儿可以清晰的观察出透过水和水杯展现出的影像。

  学具的准备需要为每位幼儿准备好一套实验工具,让每位幼儿都可以自己动手操作,体会其中的乐趣。清水和空盆的提供可以每桌一个,大家共用。透明的水杯以选择底部较稳的杯子为宜,以免幼儿在操作中碰到后,将水洒出。

  活动过程:

  一、巩固已有知识经验1、出示水提问:水是什么颜色的?

  隔着玻璃杯,透过水,可以清晰的看到图片上内容。以此帮助幼儿理解:水是透明的。

  请小朋友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说出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可以流动的。

  再出示牛奶提问:刚才水颜色是无色,那请小朋友说一说牛奶是什么颜色?

  幼儿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于水的了解,小朋友们从小班开始就有了逐步的接触和认识。所以这一系列的操作由老师进行,幼儿进行总结归纳,在锻炼了他们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科学实验所产生的结果能用语言进行总结的技能。

  二、练习盛水、倒水的方法师:请小朋友们将小杯靠近大盆,再用桌子上的小勺轻轻的将大盆中的水盛到小杯中。看看谁的本领最大,可以不让小水滴偷偷溜到盆外。

  设计意图:玩水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当幼儿们看到桌子上的勺子和水杯时,早已按捺不住伸手一试的冲动。为了让孩子能将注意力放在接下来的科学实验中,所以在一开始就让他们尝试盛水、倒水的小乐趣。在帮助幼儿理解水是可以流动的特性同时,也为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操作上的需要,做好相应的练习准备。

  三、融合小实验。

  1、师:小朋友,清水中加入红色水会变成什么颜色?幼儿进行猜测。

  幼儿进行操作,并且得出正确结果:清水中加入红色水后就变成红色水了。

  同样方法,了解清水与黄色混到一起后的变化。

  学习新词汇:“融合”

  2、幼儿动手操作,请个别幼儿展示。

  请幼儿新词汇“融合”对于刚才的操作进行总结和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水与有色水的混合,让幼儿理解了相互融合的意义。同时为下面的另一个新词汇“分离”做好铺垫。

  四、油水分离小实验出示花生油师:请小朋友说说老师手上的.花生油是什么颜色的?

  通过观察知道花生油是黄色、透明的。

  师:如果让它和水放在一起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幼儿进行预测、探索。

  师:为了证实小朋友们的设想是否正确,现在还是请你们进行小实验。将玻璃杯中盛半杯清水,再盛一勺油放在清水杯中,看看会发生怎么的结果。

  幼儿动手操作、搅拌。

  由幼儿进行总结。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油和水是分离的,水在下面,油在上面。

  学习新词汇:“分离”

  教师小结:

  油不溶于水的原因是由于油比水要轻。

  设计意图:

  油水分离的实验是本节活动设计的重点,所以在活动中所占时间长一些。首先由幼儿进行观察油的特征,其次进行猜测混合后的变化,再次进行操作得出正确结果,最后由幼儿总结,老师说出油和水不能融合的秘密。所有过程由全部交由幼儿操作进行,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展示了他们爱动脑、爱动手的能力体现。

  五、活动延伸师:今天我们要画一幅有趣的画,工具是棉签和油。请小朋友在白纸上用沾了油的棉签画一幅你喜欢的画。在吹干以后,用刚才我们融合在一起的红色、黄色颜料刷在白纸上,看一看完成后的作品会有怎样的奇妙之处。

  设计意图:

  利用油水分离的方法,通过绘画作品的展示,更为直接的体会到不同的风格的绘画乐趣。

  六、探索活动寻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于油和水的一些工具,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活动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 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科学小百科:

  泥鳅的身体表面没有鱼鳞,但却有黏黏、滑滑的黏液。泥鳅、鳝鱼、鳗鱼这些表面有黏液的鱼类,一般都是没有鱼鳞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和推测,这种黏液肯定是取代鱼鳞成为了它们的保护层。泥鳅很不容易被抓住,特别滑。黏液可以让它们在泥土和水中减少阻力,也便于逃生。其次,这种黏液也起到隔离细菌的作用。所以泥鳅身上的黏液就像软的防身服一样。(浙江省湖州市实验幼儿园卞娟娟)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生活中的物体有长有短。

  2、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能够了解物体的长短并排序。

  3、体验飘带舞动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

  活动难点:能够比较3个物体的长短并排序。

  活动准备:

  (准备好3条围巾,欢庆的.音乐)

  1、物质:幼儿每人三根长短不同的纸棒;三根长短不同的毛线;三条长短不同的彩带。信封、企鹅图片

  2、课件:比较动物尾巴、脖子和毛发的长短。

  我们所穿裤子的长短。

  活动过程:

  1、趣味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双手合十当小蛇,嘴里吐出两种音,一种是长音,即“嘶……”,一种是短音,即“嘶、嘶、嘶”,请幼儿加以分辨,集中幼儿注意力。

  幼儿当小刺猬,老师发短音时,蛇是不饿的,小刺猬可以自由活动。当老师的声音突然变长,那就蛇的肚子饿了,要找吃的了,小刺猬就马上蜷缩身体,不能再活动了,否则会被吃掉。

  2、观看课件,了解生活中物体有长有短。

  3、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尝试按物体长短排序。

  利用围巾演示,引导幼儿比一比、说一说两条围巾的长短。(将围巾的一端对齐,找出长的和短的)

  学习三条围巾的长短排序,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排序的方法:三

  4、幼儿操作活动材料,尝试3个物体的长短排序。

  观察3根长短不同的毛线,并进行长短排序。

  观察3根长短不同的纸棒,并进行长短排序。

  找出最长的彩带,并进行长短排序。

  5、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游戏“长带子飘起来”。

  幼儿把最长的彩带粘在最长的纸棒上,做成“长飘带”。

  引导幼儿跑一跑,试一试如何让自己长长的飘带飘起来。

  播放欢快的音乐,师幼一起舞动起来,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

  活动延伸:

  在区角种投放长短不同的冰棒棍、吸管、铅笔等材料,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长短排序。

  活动反思:

  活动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只是幼儿在做实验中急于想动手操作,没听清老师的注意事项,活动纪律比较混乱。可见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感知摩擦力及其作用。

  2、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类比联系。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事先带一双丝袜和一双鞋底有花纹的鞋子。

  2、雨鞋、运动鞋、凉鞋等各种不同鞋底花纹的鞋子。

  3、《健康歌》音乐磁带。课件:走冰、滑板车、汽车。

  4、彩笔、鞋底(五花纹)图样与幼儿人数等同。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活动。

  讲述小强只穿了丝袜跟妈妈比赛爬长城输于妈妈的故事,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二、感知体验、尝试操作。

  1、体验尝试:一只脚滑,一只脚不滑。

  播放健康歌,请幼儿一只脚穿丝袜,一只脚穿鞋子,做旋转和各种动作,感觉两只脚着地有什么不一样?

  2、对比体验:(两只脚都不滑了)请小朋友两只脚都穿这鞋子跳舞,会有什么感觉?

  3、观察发现:鞋底的秘密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鞋子,发现鞋底的秘密:花纹

  4、言语活动:比较鞋底花纹的式样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鞋底的花纹是什么样的?例如:我鞋底的花纹是一条曲曲弯弯的线,像蚯蚓鞋。我鞋底的花纹是一粒一粒的,像小圆点。

  5、操作体验:

  (1)请小朋友一只手套一只鞋子,在地上摩擦,感觉一下鞋底的花纹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鞋底的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鞋底有了摩擦力,我们走路就不那么滑了。

  (2)交流故事的因果小强只穿着丝袜爬长城为什么比不过妈妈?

  结论:鞋底有花纹,摩擦力大,走路就不滑;丝袜很光滑,摩擦力小,走路就很滑。

  6、生活联想:

  播放课件:

  1、为什么冬天在冰上行走容易摔倒?

  2、为什么汽车行驶是非常稳又容易刹车?

  3、为什么滑板车在路上滑得快?

  言语活动: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是滑的?哪些是不滑的?

  7、自我设计:

  请幼儿在鞋底上设计自己最喜欢的花纹。

  三、情感教育:

  把自己设计得漂亮鞋底送给你最喜欢的人?

  播放音乐《娃哈哈》,幼儿手拿作品走出教室。

  活动反思:

  细节描述:

  孩子们,你们仔细观察过你们的鞋子吗?那有谁仔细观察过鞋底,我们的鞋底又会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瞧瞧吧。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有好多的花纹)那这些花纹是怎么样的呢?(正文形、长方形的形状)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说你鞋底的花纹是怎么样的?(我鞋底的花纹是一条一条的条纹)(我鞋底的花纹是正方形和长方形,还有三角形的)原来我们的鞋底还藏着这么漂亮的花纹。

  那么谁知道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呢?(可以保护我们的小脚不受凉)那我们来想想这是鞋子的作用还是花纹的作用呢?(鞋子)那么我们鞋底的花纹有什么作用呢?(为了不让我们摔倒)对呀,有了这些花纹,我们走路的时候就不会摔倒了,还有吗?(可以让我们跳得更高)我们也来想想这是谁的作用呢?(鞋子)对呀,这些都是鞋子的作用,那谁知道花纹还有什么作用呢?(可以让我们跑步跑得更快)对呀有了这些花纹,我们可以跑得更快。原来有了这些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我们就不会摔倒,跑起来更快了。

  评价分析:

  鞋底经常是幼儿忽略的一个地方,孩子们会知道有很多漂亮的鞋子,但是从来不会去观察鞋底会是怎么样的?本次活动以让幼儿以让幼儿自己来发现秘密为导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从而让孩子们去注意这些豪不起眼的花纹。

  对于鞋子的作用和花纹的作用孩子们经常会混淆,因为两样东西经常是被连在一起,所以难免会让幼儿产生混淆。把鞋子的作用当作是鞋底花纹的作用,而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这些花纹就是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

  所思所悟:

  这个活动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幼儿感知鞋底的摩擦力,而我也相信从孩子们回答加上挂图的出示等,孩子们对于鞋底花纹的作用已经有了一个很深的认识。知道鞋底花纹的作用就是防滑,不让我们摔倒,能跑起来更快等。所以对于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一次,我拿着镜子从外面走进活动室,镜子的反光照在室内墙壁上,产生了光斑。孩子们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动镜子,光斑就跳跃移动,孩子们很好奇。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设计组织了这个活动。

  目标:

  1.积极主动地探索光斑的形成、变化,产生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2.乐于用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发展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准备:

  1.本活动应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有从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镜子、剪刀、固体胶、铅笔、橡皮泥、纸等若干,分别装在塑料筐中。

  3.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用多种方法制作图案。

  过程:

  1.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①游戏:镜子和光。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镜子在有阳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墙壁上。

  ②提问与交流:你是怎样玩的'?这些亮亮的、晃动的是什么?(光斑)光斑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动?

  ③小结:镜子将光反射在墙壁上就会产生光斑,光斑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2.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①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明白光斑的形状与镜子的形状及其照射角度有关)

  ②光斑照在墙上像什么?

  3.深入探索――怎样使光斑的形状发生变化?

  ①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②幼儿操作、实验。引导幼儿将自制的各种图案或图形粘贴在镜子上,再玩“镜子和光”的游戏。

  ③幼儿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延伸活动:

  1.针对幼儿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到室外作进一步的探索。

  2.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除改变光源的位置和在镜子上贴物外,还有哪些方法能改变光斑的形状。

  3.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实验:把月光、灯光作为光源,探索镜子能否制造晃动的光斑。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6-30

科学活动教案11-04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怎么写04-14

科学教育活动教案12-16

【热】科学活动教案01-20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10-24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3

科学活动教案【荐】02-02

科学活动教案【热门】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