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3-05-15 16:41:50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合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合十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去发现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检查读音情况,学生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小节)。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4、指名回答。

  5、大家一起把这几小节读一读吧。

  6、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大家看看。(课件出示“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图片并介绍。)

  7、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哪一些大自然的语言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还不懂,就看看课文的插图,想象、做一做动作、也可以在纸张上画一画,把它读懂。(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感悟)

  8、谁来说说,哪一些语言是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是怎样读懂的。

  9、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

  学生回答,师板书:妙不可言

  10、我们怎样才能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观察思考

  11、指导朗读

  我们读懂了,并且知道怎样才能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心情一定很高兴吧。请同学们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读出感情。先读一读,再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那一小节读给同桌听。

  谁来把你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你们平时一定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说说你还发现了那些大自然的语言。

  3、根据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小节小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二、 深入学习

  1、 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1)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C、高下的差异。

  D、古今的差异。

  (2) 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前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3) 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

  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4) 文章是如何结尾的?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 知识拓展

  1、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 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

  四、 课外延伸

  1、 小组讨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意:人间四月花已开尽,春去夏来。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开,春意盎然。经常责怪春去无处觅春影,不晓得春开转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庐山寺名,庐山海拔1474米)

  (1)、影响物候的高下差异: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2)、春季爬山,山上的树木比平地的树木发芽晚。

  2、回顾课文,物候来临的决定性因素当中有说到古今的差异,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古今的差异呢?(可提示学生从环境方面去考虑)

  A、 小组讨论

  B、 信息反馈(各抒己见、重点在“关注”这个话题上,勿过于强调正确与否)

  C、 教师介绍相关的世界环境现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小结

  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事物的条理性,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认识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本身。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去关注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去爱护、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六、作业布置

  1、 收集的一些农事谚语,并简单解说一下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 设计一到两条环保的标语。

  附板书:

  16、大自然的语言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说明

  C、高下的差异。 (条理性)

  D、古今的差异。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教材简解]

  本次活动我将《大自然的语言》定位于大班科学领域。大自然丰富多彩、变幻万千,它的语言有很多,例如花草树木这些具象的事物都是幼儿所熟悉的,而气温的变化是幼儿每天能感受到却容易被忽略的。如果让他们说说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有什么不一样就比较难了,本次活动就是选取这一元素,通过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让幼儿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热带、温带、寒带是幼儿比较陌生的名词,为了便于他们理解,活动过程中先采用图片的形式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不同地方人们着装的差异从而推断出气温的差异。幼儿又很容易理解是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那么通过进一步谈话得出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就高,所以叫热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就低,所以叫寒带;离太阳不远不近的地方温度比较适中,所以叫温带。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地方离太阳近,哪个地方离太阳远呢?教案中这一设计就给幼儿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探索出判断不同地方离太阳远近的办法,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采用连直线的方法,比较这些地方离太阳距离的长短,从直观上观察到近的地方人们穿的衣服少,是热带;远的地方人们穿的衣服多,是寒带;不远不近的人穿的衣服适中,是温带。

  [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设计理念]

  在大班渗透式领域中有一次语言活动是《我们的祖国真大》,其中有一篇儿童诗就是讲祖国的同一时间因为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这一灵感,我想何不把这一话题拓展开来,研究由于同一时间温度的差异形成的热带、温带、寒带的这一地理现象。大班幼儿或多或少在电视上见到过非洲热带地区和北极寒带地区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有一个温度带的概念,所以我决定从这些地区人们的图片入手让他们从具象的熟悉事物开始,慢慢熟悉这三个温度带。在探讨温度带的时候势必会引出他们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科学领域了。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温度的高低与太阳远近的关系,并自己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动的难点让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是符合幼儿能力范围的。

  [设计思路]

  温度带这一专业名词是地理课上才教的,怎样才能把这一专业名词变得让幼儿理解呢?这是我设计本次活动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热带、温带、寒带最大的差别就是温度了,所以我通过这三个地方人们着装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利用图片让幼儿自己观察人们衣服的多少得出这些地方温度的不同:有的热、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再从温度的不同引出这些地方与太阳远近的关系,让幼儿自己探索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怎么样,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怎么样?最后再通过动手操作判断这些地方离太阳的远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导致了温度的差异,引出热带、温带、寒带这三个名词。整个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范围,适合幼儿探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 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

  教师:这三个地方哪个离太阳最近,哪个离太阳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用连线的方法,用两地之间直线的长短比较远近,知道热带离太阳最近,寒带离太阳最远。)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再操作一遍进行验证。

  (五)总结提升教师出示一张用不同颜色表示这三个温度带的地球平面图(红色表示热带、黄色表示温带、蓝色表示寒带)教师:离太阳近的这一片地方比较热,所以叫热带;离太阳不远不近的地方比较温暖,所以叫温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比较寒冷,所以叫寒带。我们生活在温带里。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将画有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和各地人们着装的图片塑封起来放在科学角中供幼儿匹配。

  2.游戏活动:将各地的服饰投入表演区供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3.家园共育:和父母共同查阅了解不同温度带人们生活习性以及文化的不同之处。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材分析(概述)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难点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

  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人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有5个小节。第一小节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三、四小节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五小节是讲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见。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观念。

  2.识字教学: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诉”字的读音,应读作“sù”,不读“shù”。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顺口溜记字:诉:斤字加点,言字做边,心中有话,全都说完。化:一边 首一边人,大稿“四化”建攻勋。习:横折钩,小点提,勤努力来勤学习,语:五口人说话,语声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记字,“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这。

  本课9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有5个字,左右大体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宽的是“语、化和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字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写好这些字的重点笔画。“语”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笔起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吾”的“吾”字写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化”字的第四笔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开始写。“诉”的第四笔“撇”要直立些,写在靠近竖中线上的`位置。“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边“点”要离“竖钩”近些,让学生知道这是笔画的避让规则。“那”字的左右两部分基本相等。左边第一笔“横折钩”不要写得太靠下,“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耳刀帝”稍微比左边低一点。“习”字的第二笔“点”与第一笔的起笔对齐写。第三笔“提”起笔偏左一点。“告”字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书写时稍长些。“永”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左右两边的“撇和捺”要写对称。“这”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撇”的起笔与上边的横挨上,第四笔。“点”是悬空的。“走之帝”的第二笔在横中线上起笔。

  3.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除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外,还要注意读准轻声,如:多么、鱼鳞上、圈圈、告诉等字的读音。要注意词连读,即使是多音节词,也要读或整体,如:“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粗心大意”。

  (2)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凭着语感自然停顿。如:“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不爱学习的人/看不见”等等。注意纠正学生不要唱读。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如读到“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像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自由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观察图片,(三叶虫化石)或者实物(鱼鳞)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从一片小小的鱼鳞中,竟然知道鱼的岁数,根据一块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为这个在2亿多年就灭绝的节肢动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联系实际,读中感悟,解决难点,诗中有些难句,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意思是说不爱学习的人知识很贫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看不懂。教师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不必讲出诗句的意思。

  (5)扩展课文内容的练习,主要结合学生观察后说说议议,体会“大自然”的“的语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飞告诉人们天气冷了。②枫叶红了,说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满天,预示着明天是好天气。④月亮四周出现一个圈了(月晕)就是刮风的预兆。⑤夏天,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师要准备一些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提供给学生,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兴趣。

  教法建议

  一、说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及词语。

  三、精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小节,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说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学这段时进行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2.学习第三段:

  出示一条大鱼,让学生讨论这条大鱼有几岁,学生知道有几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理解了。

  3.学习第四段:

  由于学生对三叶虫不太了解,通过观察图片,查找有关资料,请同学讲一讲,必要时教师给予讲解。

  4.课外扩展采取“考考你”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词语解释

  古老:经历了久远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细心。

  近、反义词

  近义词:到处——处处 仔细——细心 观察——观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反义词:古老——崭新 仔细——马虎 粗心大意——认认真真

  句意推敲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既总结了前文,又启示了人只有学习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无穷奥妙,而对事物马马虎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剖析段篇章

  课文结构

  全诗共分为5节。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第二、三、四节:具体写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节:写不爱学习,不仔细观察是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只要努力学习,仔细观察大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目的要求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要点难点

  要点: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说明要富有条理性。

  3.掌握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4.说明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5.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写作背景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作者。

  另见资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段12段)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另见资料

  主题思想

  文章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另见资料

  写作特点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

  把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

  文章从描绘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紧接着介绍物候学的用途。说明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现象来临的复杂的情况和原因。最后进一步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意义,展示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光辉前景。

  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起了很好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以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采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期规律性的。

  另见资料

  作业练习

  理解·分析

  一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现象有什么意义?()

  二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并采用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法,这对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作用?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揣摩·运用

  四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次第萌发孕育

  差异推移灵敏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积累·联想

  七阅读下边一段文字,然后说明本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要举出实际例子,分作几个方面说明。

  八、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语言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表示一个意义,叫单义词。有的词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叫多义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例如宽就有以下几种意义:

  1.马路很宽: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

  2.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放宽,使松缓。

  3.对他要从宽处理:不严厉,不苛求。

  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宽裕、宽绰。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义。

  语言中还有许多同义词或反义词。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母亲和妈妈,晓得和知道,诞辰和生日等,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些词的意义是相近的。例如:

  有些词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这样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对于多义词,要了解它有哪些意义,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用的是哪个意义;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多义词表示的意义是不是正确的表达了要说的意思。对于同义词和反义词,阅读的时候,他仔细辨析它们的确切含义,就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细微差别或矛盾对立的特点;写作的时候,审慎的运用它们,就能准确、鲜明的表情达意。

  (一)将下列各组语句中黑体的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他显得很成熟()

  2.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他目光温和,话语亲切()

  3.杏花开了()

  北风吹,雪花飘()

  评弹这朵花()

  戳穿他的花招()

  他挂了两次花()

  (二)给下边每个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炎热渐渐丰富养育灵敏侵害

  (三)指出下边物候谚语中的反义词。

  1.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2.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3.冷得早,暖得早。

  4.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四)给下边每个词填上一个反义词。

  开放容易归来综合复杂短促

  答案

  一、这一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要使学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一定的顺序一一说下去。

  难点在于概括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可以这样启发一下,第四个因素说的是古今,是时间因素,前三个因素都是哪一方面的因素?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二、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这一题引导学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举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举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阅读时很可能忽略了这一点,本题也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要仔细。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三、第1题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用法,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仔细阅读的习惯。

  第2题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阅读时要弄清楚这类代词指代上文什么内容,写作时要学习使用这类代词,使行文简洁一些。

  1.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四、这一题实质上就是给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学习本文的条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关键性语句,答题并不困难。如第一部分这样两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二部分这样一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第三部分开头一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这样一句: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可以启发学生,推而广之,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围绕这一问题说的。自己作文则可以根据一个中心,将一个大问题分析成为几个小问题,依一定的条理给几个小问题安排个次序,每一部分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就容易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五、这篇说明文的标题和开头很有文学性,形象生动。本题引导学生领会怎样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些,怎样把标题和开头写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这个题目,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锻炼。要理解得确切,分析得细致并不容易。解题指导可与讲读第一、二段结合起来,要设计一些低难度的小问题循循善诱,例如:

  你看了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怎么想的?

  你读了第一、二两段,感觉怎样?

  第一段对于物候现象的介绍有什么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

  物候现象的变化同什么有关?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如下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从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六、口头复述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出读物内容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一种说话训练方式。根据复述要求的不同,可分为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这一题属于详细复述,是一种接近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复述形式,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严格按照原材料的内容和顺序,原原本本的述说。

  复述不是背诵,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一题又要求用进11个词语,这就要重新组织语言,在句式上,对原文进行某些调整,把书面语化为口语,使之适合口语表达的需要。这种复述练习,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创造性,对于积累语汇,培养语感,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都很有益处。

  指导这次复述宜与精讲精读第一段结合起来,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透彻,先要熟读,再行复述。

  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两个。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方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温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一个地方一年内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夏季我国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冬季我国气温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而且气温年较差也比较大,这些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

  (二)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这是气候复杂多样的标志。又因为有许多海拔很高的山岭和高原,更增加了气候的多样性。例如,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呈现中温带、寒温带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区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现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则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气候。

  这一题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要说得有条理,就要根据阅读材料列好提纲;要举出实际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资料。

  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提纲

  (三)气温

  1温度带

  2气温年较差

  冬季气温

  夏季气温

  (四)雨量

  1全年雨量

  2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八、

  八(一)

  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这里是身心发展到相当完善程度的意思。

  2.(气候)不冷不热

  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3.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形状象花朵的东西

  比喻事业的精华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

  作战时受的外伤

  (二)

  炎热(暑热或酷热)渐渐(慢慢)

  丰富(丰硕)养育(抚养)

  灵敏(灵活或灵巧)侵害(危害)

  (三)

  1.热凉

  2.干净邋遢

  3.冷暖

  4.早晚

  (四)

  开放(封闭)容易(困难)

  归来(出去)综合(分析)

  复杂(简单)短促(漫长)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

  16.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教学教案

  师寨初级中学 八年级上册 学科:语文

  教学课题

  16.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教

  学

  目

  标

  1、整体感知,概括说明的内容

  2、赏析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教学重点

  赏析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

  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哦,原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同学简单介绍作者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共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另著有《竺可桢文集》

  2.反馈字词预习情况

  3.小组比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派代表读,每组两段)

  同学们点评、教师点评重点指导第一二自然段的朗读

  三、再读课文,出示投影,回答问题

  1.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小组抢答,看哪个小组有对又快?

  四、合作探究

  朗读610段思考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介绍的?本文的说明顺序?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举例加以说明?

  举例子610段中有很多例子

  品味语言

  1.朗读第1自然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段中你最喜欢的好词好句,并说说理由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探讨问题: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这几个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融(róng)化 孕(yùn)育 翩(piān)然归来 农谚(yán)

  B.簌(shù)簌落下 了解(jiě) 销声匿(nì)迹 纬(wěi)度

  C.衰(shuāi)草连天 连翘(qiáo) 层峦叠嶂(zhàng) 弋(yì)阳

  D.风雪载(zhài)途 隧(suì)道 头晕目眩(xuàn) 窥(kuī)见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二、阅读·感悟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 B.苏醒 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 B.连续 C.陆续 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 B.刷刷 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9

  课前自学

  一、初读诗歌。

  1.我会读词语,并能圈出生字。

  大雁 汪洋 漂砾 庐山 视而不见

  斗转星移 鉴别 皇冠 风筝 妙不可言

  2.我会将词语写得工整美观。

  大雁 鉴别 风筝

  3.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23组)

  4.我能用视而不见、妙不可言各说一句话。

  5.将诗歌读通顺,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诗歌的哪几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小组内交流,理清诗歌层次。

  课堂导学

  二、理解诗歌,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从文章中你懂得了什么?

  2.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从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4.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呢?

  三、扩展练习,练习编儿歌。

  1、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如大雁南飞、满天星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狗摇尾巴、火烧云等。

  2、编儿歌:

  仿照课文的写法,自创诗歌一节。

  如:哗啦,哗啦,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 ,

  带给我们一个 。

  四、推荐阅读: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课后检测

  五、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庐山(lú hù)漂(piào piǎo)砾(lì lè)

  鉴别(qiān jiàn)山巅(tiān diān)

  六、选词填空。

  鉴别 辨别

  1.在野外,我们要学会( )方向。

  2.这两块玉我无法( )孰优孰劣。

  研究 钻研

  1.你的计划我们需要( )一下才好。

  2.学习上我们要养成刻苦( )的习惯。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白云飘得高高,说明 。

  2.蚂蚁忙着搬家,说明 。

  3. 和 可以记载年龄。

  4.哥白尼通过观察 创建了

  学说;阿基米德 的时候学会了 ;富兰克林在

  捕捉到了 。

  5.大自然的语言真是 ,

  人看不懂, 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 鬓 毛 衰 翘 尾 巴 连 翘

  观 测 道 观 播 种 耕 种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 差

  落 叶 丢三落四 落 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

  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

  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

  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

  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

  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

  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

  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

  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

  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

  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 落下

  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 鸣叫声,

  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 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 同展现一幅

  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 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 枯、候鸟去

  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

  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

  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

  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

  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

  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

  理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②在地球上温

  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

  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④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

  睡中苏醒过来。⑤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则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届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开放。

  1.请按时间顺序,重新调整语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拟人句:_

  好处:_

  3.上文用词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词改为口语说法,其意思不变,应

  该怎么改?

  A.融化( ) B.萌发( ) C.次第( )

  D.簌簌( ) E.销声匿迹( )F.衰草连天( )

  G.风雪载途( )H.年年如是( )

  4.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大自然的语言》09-2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14

《大自然的语言大班教案11-2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01

《大自然的语言》大班教案11-01

大班教案:大自然的语言04-24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精选10篇)03-10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3-0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3-27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