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教案

时间:2023-06-19 18:02:58 教案 我要投稿

端午节教案【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教案【荐】

端午节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3、让幼儿学会完整讲述生活经验,发展语言讲述连续性(技能方面)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活动准备

  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

  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二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1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

  幼儿答····圆圆的有角的长长的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们摸摸看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状呢(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粽子,请小朋友观察)幼儿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2师:好了,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幼儿与邻座伙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

  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运用句型"不仅···还···"

  1、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师:小朋友们,端午节,我们不仅包各种形状的粽子,还品尝了各种口味的粽子,对吗?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句型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友用"不仅···还···"编成完整的句子告诉老师教师引导幼儿,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做香包幼:端午节,我不仅在家帮妈妈包粽子,还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

  幼:(幼儿运用句型,自由回答)

  巩固和迁移讲述经验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其他的经验讲述巩固句型运用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动脑筋想象,平时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不仅···还···"说哪些句子呢?

  教师示范:比如说,今天我在家不仅叠了自己的被子,还打扫了地板,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运用句型讲述平时生活经验

  重点指导: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活动评析此次活动通过浓厚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从而引出句型让幼儿在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中运用此句型进行语言讲述,帮助幼儿学会完整的讲述。

端午节教案2

  一、设计思考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

  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二、主题活动目标

  年龄段

  主要目标

  中班

  (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如:吃粽子、挂艾草等;

  (2)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3)喜欢和大家一起共度端午节,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三、主题活动实施概况

  年龄段

  序号

  活动内容

  主要涉及领域

  组织形式

  中班1屈原的故事

  语言

  集体

  2童谣《拍手歌》

  语言

  分组

  3观看赛龙舟

  社会

  集体

  4美丽的龙舟

  艺术

  集体

  5龙舟竞赛

  健康

  集体

  6我爱吃粽子

  科学

  集体

  7端午节亲子活动

  综合

  年级组活动

  四、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及资源利用

  环境创设

  (1)园内大厅布置“赛龙舟”的场景;

  (2)班级中陈列幼儿收集的与端午节有关的物品,悬挂艾草、粽子、鸭蛋、香包等;

  (3)各班以端午节为主题更换主题墙饰,展示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全过程及在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收获与体验:

  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调查”、“我的发现”等为标题展示幼儿端午节活动进展情况,如:有关端午的问题以及对端午的传说与习俗方面的调查资料等;

  ②小班则可以以“我们在端午节里”为题展出幼儿的活动情况;

  (4)区域中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如:

  ①图书角:提供有关端午节的图书、图片,供幼儿欣赏、阅读;

  ②体育角:提供“赛龙舟”游戏所需的竹竿、彩条、纸棍、小旗等,供幼儿游戏;

  ③动手区:中、大班提供纸、线等材料供幼儿尝试包粽子、缝香包、编鸭蛋网,小班提供油泥让幼儿尝试自制绿豆糕、鸭蛋。

  (5)家长园地:介绍主题活动中须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主题活动进展情况等

  资源利用

  (1)请家长协助幼儿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及收集,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2)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和老师、幼儿共同感受节日做做、玩玩、尝尝的快乐;

  (3)在本地组织“赛龙舟”活动时,组织师幼前往参观并摄像

  五、主要教育活动方案

  (二)中班

  活动一:屈原的故事

  主要涉及领域:语言

  活动目标:

  1.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

  2.能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述,乐于在集体中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

  有关《屈原的故事》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看图片,倾听《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指导语: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2.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导语:

  ①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②人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纪念屈原的?

  ③假如你是屈原,国君不接受劝告,你会怎么做?(教育幼儿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端午节教案3

  活动设计背景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班里的刘彩萍从家里带来了粽子,其他孩子围着她转,只听见她说:“这是我妈妈自己包的粽子,不是买的,很好吃的。另一个说:“要蘸白糖才好吃”、“蜜糖也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看图片、采艾草、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2、了解端午节有挂艾草以驱毒避虫的习俗,有赛龙舟的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4、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民俗民风。

  2.自制自玩龙舟

  活动准备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活动过程

  讲讲来历包粽子、看图片采艾草制作玩划学读《过端午》(延伸)

  故事儿歌生活龙舟龙舟赛龙舟

  A、师读儿歌、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师读: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包粽子、划龙舟。

  B、包粽子、看图片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线)。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看图片,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各地方包的形状各异,有三角粽,有长条粽。口味不同,有红枣馅,有肉馅,有无馅的。

  (4)吃粽子时,我们习惯蘸蜂蜜糖,或者白糖,这样吃起来更香。

  C、采艾草、用途

  (1)师出示艾草,让小朋友们观看。在我们农村地区,艾草通常是长在田野边。

  (2)它的作用是驱蚊,辟邪。把它插在门上。

  D、制作龙舟

  (1)让幼儿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E、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F、延伸

  通过学念《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最后,请小朋友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过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节社会课,我把这一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学习以多种表现形式创造端午节气氛。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也有一定的条理,首先我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幼儿的儿歌作为课题切入点,一开始就给幼儿创造美好的情境。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以多种形式表现端午节来开阔幼儿眼界,增加幼儿的学习热情,比如,包粽子,做龙舟,划龙舟等。

  2.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感受“做龙舟”的环节中,由于一些需要活动内容设计不全面,幼儿感受的过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示范不够;另外,幼儿视觉感受的第一资料.图片的制作上也有一些缺点。这首儿歌简洁押韵,琅琅上口,深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吃粽子,赛龙舟,以及门上插起来的艾草。但是对端午节的来历,对屈原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感兴趣。意识到孩子们的不足,我要给幼儿讲述屈原爱国的故事,还要通过音像资料,图片,加深孩子们对屈原的认识。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多方位地去了解孩子的认知以及知识上的储备,为孩子们量身定做,制作合理的教学计划,促建孩子的发展。

端午节教案4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30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 )月( )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 )、( )、( )、( )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 )国的( )。端午节已有( )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忠诚爱国不畏权贵关爱百姓

  百姓十分爱戴万分悲痛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端午节教案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加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准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 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 请部分爷爷奶奶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朋友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 小朋友自由和爷爷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朋友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比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呐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的传说及相关习俗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孩子兴趣浓,热情高涨。

  2、这节课通过三个小活动,让幼儿与爷爷奶奶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孩子亲自参与了活动。锻炼了孩子动手能力,增进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3、从这次活动整个开展情况来看,我觉得孩子们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同时也得到爷爷奶奶的密切配合,但我觉得爷爷奶奶及孩子他们知道的还很欠缺,需要进一步提高。

  4、此次活动,自我觉得参与度还不够,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还需要我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对孩子的服务质量。

  5、从这节课中,我也有所思,如果让我在开展同样的活动,我会采取更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积极参与,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小百科,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教案6

  设计思路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吃粽子、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爱祖国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2.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1.了解民俗民风。

  2.自制自玩龙舟。

  材料及环境创设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活动过程

  A、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棗包粽子、划龙舟的意义。

  B、包粽子、吃粽子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吃粽子,边吃边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

  说明:此活动可在生活环节中进行。

  C、制作龙舟

  (1)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D、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E、延伸

  可以通过学唱《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

  F、附上:端午节儿歌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艳阳照,

  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

  娃娃乐得蹦又跳。

  吃粽子,划龙船,

  纪念屈原永记牢。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节,天气热,

  放下锄头歇一歇;

  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

  背个竹篓入山谷;

  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薄剑斩百邪鬼入虎品。

  (陕西)温州民间流行着一首重五谣:

  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

  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

  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

  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

  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

  七律.端午老

  舍端午偏逢风雨狂,

  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

  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

  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

  不似今朝豆味香。

  五月五,是端午,

  小朋友们来跳舞。

  吃粽子,赛龙舟,

  高高兴兴过端午。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五月节,天气热,

  放下锄头歇一歇;

  山上清风爽,

  杨梅红彤彤。

  五月五,是端阳;

  龙船双双闹长江。

  两边坐着划船手,

  中间坐着打鼓郎。

  咚咚锵,咚咚锵,

  咚咚咚咚锵。

端午节教案7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

  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教师小结:

  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端午节教案8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2)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1)了解民俗民风。

  (2)自制自玩龙舟。

  材料及环境创设: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设计思路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华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吃粽子、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爱祖华情感。

  a、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包粽子、划龙舟的意义。

  b、包粽子、吃粽子。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吃粽子,边吃边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华的特色点心。

  说明:此活动可在生活环节中进行。

  c、制作龙舟。

  (1)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d、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e、延伸

  可以通过学唱《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教师小结: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华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华主义诗人,一心为华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华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端午节教案9

  一、设计思考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二、各年龄段主题活动目标

  年龄段

  主要目标

  小班

  (1)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做做、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三、主题活动实施概况

  年龄段

  序号

  活动内容

  主要涉及领域

  组织形式

  小班

  1参观端午节的环境

  社会

  集体

  2好吃的粽子

  科学

  分组

  3绿豆糕

  艺术

  分组、区域

  4划龙船

  健康

  体育、游戏

  5一起过端午

  综合

  集体

  7端午节亲子活动

  综合

  年级组活动

  5热闹的赛龙舟

  语言、社会

  集体

  6龙舟竞赛

  健康、社会

  集体

  7一起过端午

  综合

  大带小活动

  四、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及资源利用

  环境创设

  (1)园内大厅布置“赛龙舟”的场景;

  (2)班级中陈列幼儿收集的与端午节有关的物品,悬挂艾草、粽子、鸭蛋、香包等;

  (3)各班以端午节为主题更换主题墙饰,展示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全过程及在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收获与体验: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调查”、“我的发现”等为标题展示幼儿端午节活动进展情况,如:有关端午的

  问题以及对端午的传说与习俗方面的调查资料等;②小班则可以以“我们在端午节里”为题展出幼儿的活动情况;(4)区域中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如:①图书角:提供有关端午节的图书、图片,供幼儿欣赏、阅读;②体育角:提供“赛龙舟”游戏所需的竹竿、彩条、纸棍、小旗等,供幼儿游戏;③动手区:中、大班提供纸、线等材料供幼儿尝试包粽子、缝香包、编鸭蛋网,小班提供油泥让幼儿尝试自制绿豆糕、鸭蛋。

  (5)家长园地:介绍主题活动中须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主题活动进展情况等

  资源利用

  (1)请家长协助幼儿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及收集,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2)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和老师、幼儿共同感受节日做做、玩玩、尝尝的快乐;

  (3)在本地组织“赛龙舟”活动时,组织师幼前往参观并摄像

  五、主要教育活动方案

  (一)小班

  活动一:参观端午节的环境

  主要涉及领域:社会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园内环境,感受节日氛围。

  2.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活动准备:

  园内布置的端午节的环境。

  活动过程:

  1.谈话,激发参观兴趣。

  2.参观园内环境,自由交流、讲述与端午相关的物品。

  3.集体交流,了解端午节的有关习俗。

  ★指导语:①你看到了什么?②幼儿园里为什么要挂这些东西?

  活动二:好吃的粽子

  主要涉及领域:科学

  活动目标:

  1.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通过观察,了解粽子是由粽叶、糯米等包成的。

  2.喜欢吃粽子,通过品尝活动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愉快。

端午节教案10

  启智一年级 郭凯文

  活动目标:

  通过使同学以独特视角、创新做法和真情感悟,培养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加更多的世博知识,增强对祖国的情感,增强从我做起,支持世博,参与世博的主人翁意识,确立为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生目标一、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结。

  三、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

  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主持人小结。

  四、活动三端午赛诗会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

  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3、主持人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五、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你想对地震灾区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学生交流)

  3、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六、教师总结:

  看了这次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

端午节教案11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教师反思:

  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

  教师小结: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端午节教案12

  一、选题背景

  群龙飞渡,百舸争流,万粽飘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再次向我们走来,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端午并不是非常了解,对端午习俗中的文化现象更是知之甚少,想要了解的问题提了一大堆,多数学生提到端午节立刻想起了那美味的粽子,所以适时组织这次“粽情飘香话端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思路

  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合作调查、采访、参与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探索活动,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安排

  整个活动从20xx年4月开始到5月结束,历时6周。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一周)

  2、活动实施阶段(两周)

  3、活动阶段小结(两周)

  4、成果展示阶段(一周)

  四、活动目标

  (一)活动总目标:

  端午节快要到了,开展关于“端午”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在端午的欢乐气氛中,亦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孩子们形成乐观合群的心理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具体目标:

  1、认知目标:

  (1)通过活动对端午节的由来、美食、习俗、庆祝活动、以及端午节的诗词、歌谣等有更全面的了解。

  (2)通过活动,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有进一步的了解。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处理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

  (2)通过小组合作调查、采访、汇报交流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流能力、相互欣赏的意识的生成以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3、情感目标:

  (1)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学生对家乡、对人民以及渊源历史的端午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五、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1周)

  (一)活动目标:

  选定主题,生成子课题,设计并完善方案,为实施研究作好设想。

  (二)活动过程

  1、产生主题,展开讨论

  听听端午歌谣、欣赏端午漫画视频、说说过端午的情景,引起了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大家纷纷讲述以往过端午的情景,生成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粽情飘香话端午”。

  学生展开激烈地讨论,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如:端午节具体指哪一天?有多长的历史了?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过端午节?有没有端午的传说故事?人们过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等。

  2、归纳指导,将相关或相近的问题归在一起,生成子课题

  ①端午节具体指哪一天?它是怎么来的?有多长的历史了?为什么要过端午节?有没有相关的传说故事……

  ②端午节食品的种类、所食东西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食品的制作材料、端午节食品的制作过程、端午节的食品是否受人欢迎……

  ③自己亲身体验一下,学习包粽子和制作香囊。

  ④古时候人们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现在过端午又有哪些习俗?保留了哪些,为什么会这样?……端午节的习俗引申出:挂菖蒲艾草、挂钟馗像、吃粽子、端午避“五毒”、划龙舟等。

  ⑤历朝历代有哪些跟端午节有关的诗词、歌谣;谁写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生成子课题,并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的内容分别取出好听的名称:

  子课题一:端午由来大探秘

  子课题二:端午美食大荟萃

  子课题三:端午才艺大比拼

  子课题四:端午活动大搜索

  子课题五:端午诗词大传唱

  3、建立课题小组,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89人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兼顾同组异质。

  ②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设计子课题的活动方案。(教师随即以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各小组的活动,重点指导选题要近而小,既贴近生活,切入口小,易于实践。)

  4、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

  a、各小组组长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b、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c、教师指导评价

  d、小组修改、完善,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5、教师强调实践活动要注意的问题及事项。

  ①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安全;

  ②准备好一些必要的设备;

  ③调查、采访或拍摄时要注意提前预约时间,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同时需提前设计好采访提纲;

  ④各小组需依据制定的计划,团结合作,共创佳果。

  附1:小课题研究方案兼结题报告,方案设计只填写前半部分

  略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

  一、活动时间:课外2周

  二、活动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参与相关

  的实践活动、采访调查有关人员、或亲身体验实践。

  三、活动过程:

  1、实践过程的指导

  上网查找资料、去图书馆翻阅图书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学生基本掌握,教师只需提出一些活动要求。本次实践活动的指导重点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访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明确采访的目的,按照预定的方案采访有关人员,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a确定采访内容,设计好采访问题;

  b确定采访记录形式;

  c提前与被采访的人预约时间;

  d小组内分工合作,有需要地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参加。

  2、学生实践活动具体情况:

  ⑴5月6日学生到办公室采访学校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卞老师:

  采访的主要提纲:(端午节由来大探秘组)

  ①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听说端午节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怎么和屈原有关系呢?除了屈原说之外还有其他的传说吗?

  ②端午节有重五节,端阳节之称,还有其他的别称吗?

  ⑵5月6日学生到办公室上网搜查关于端午节的传说、相关视频及端午节的别称(陈宇交其他学生怎样上网查找资料)

  ⑶5月7日一组学生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学校部分学生关于端午节的知识,然后去学校图书馆翻阅图书,查找关于端午节的美食,了解粽子的品种、形状等。

  ⑷5月10日在学生家采访学生戴超群的奶奶

  采访的主要提纲:(端午节活动大搜索组)

  ①奶奶,您知道端午节的习俗吗?您小时候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啊?

  ②奶奶,您说的这些习俗,现在怎么不见呢?大家也只是在端午节的时候

  会吃粽子而已,以前的习俗难道人们忘记了不成?

  ⑸5月11日一组学生来到学生的'邻居家,学习包粽子,认识苇叶,了解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亲手学包粽子。

  ⑹5月13日一组学生先去图书馆查找端午节的诗词童谣,后回到教室内举行童谣赛,并制作端午节的手抄报。

  ⑺5月14日学生邀请美术老师在教师内指导学做香囊,了解香囊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材料,亲手制作并在小组内展览。

  第三阶段阶段小结

  一、活动时间:2周

  二、活动目标:整理并完善资料,做好成果展示前的准备工作。

  三、活动过程:

  1、各小组组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研究、删选,形成结论。

  2、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

  3、进一步完善好子课题研究的活动方案。

  4、各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的内容和形式。

  5、做好展示汇报时的人员分工,并认真做好汇报展示的准备工作。

  第四阶段成果汇报阶段

  一、活动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协调精神,以及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等。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时间:

  一课时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标准

  同学们,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我们共同进行了《粽情飘香话端午》的研究性学习,今天是我们展示汇报的日子了。

  下面我宣布:《粽情飘香话端午》实践活动展示会现在开始!有请主持人!

  (二)小组汇报展示成果

  各组选出一名组长,组织汇报

  第一小组:端午由来大探秘

  1、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汇报:端午节的别称

  端午节的传说

  走近屈原

  2、学生评价

  第二小组:端午美食大荟萃

  1、学生汇报:说明调查结果了解五黄餐

  了解粽子的发展变化及其形态、品种、营养

  粽子赞

  2、学生评价

  第三小组:端午才艺大比拼

  1、学生汇报:认识苇叶打苇叶

  包粽子品粽子

  交流活动日记

  送祝福

  2、学生评价

  第四小组:端午诗词大传唱

  1、学生汇报:诗词朗诵

  童谣传唱

  手抄报欣赏

  2、学生评价

  第五小组:端午活动大搜索

  1、学生汇报:采访了解端午习俗

  认识艾叶和菖蒲

  赛龙舟

  2、学生评价

  (三)收获感言点评小结

  1、同学们在今天的展示汇报课接近尾声的时候,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2、师总结谈话:

  同学们,看到你们出色的表现,老师真为你们而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参与了,体验了,从而提高了,成长了。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所以,这节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端午文化已经带领我们迈入了中国节日文化的大门,里面还有更精彩的内容等着我们继续去探究,让我们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更为出色吧!

  (四)作业设置课外延伸

  继续进行其他传统节日的研究。

  (五)板书设计

  粽情飘香话端午

  四活动评价

  1、综合评议活动的实施情况,评选各类先进个人。反思活动的得与失,提出改进意见。

  2、评价的主体:学生、教师、家长

  完成评价表

端午节教案1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活动准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

  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二、品尝粽子,并讲述。

  1、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三、故事欣赏。

  1、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为什么吃粽子吗?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故事,听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2、幼儿欣赏故事内容。

  3、提问。

  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②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活动啊?

  四、幼儿制作粽子。

  t: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包粽子好不好?

  老师交代要求:

  请每个小朋友拿一片粽叶,放入一点米,不管小朋友包什么形状的粽子,只要里面的米不漏出,你包的粽子就成功了,注意了我们可不能浪费,不要把米弄到地上。

  发布于和谐亲子社区

  (培养幼儿的创新,教师巡回指导)

  五、结束部分。

  小朋友粽子包得可真棒!现在我们带上自己包的粽子请厨房阿姨帮我们煮一煮,好不好?

端午节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

  2、感受食粽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3、培养热爱传统节日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

  教学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实施与研究、成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Flash动画视频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启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那些传统节日吗?(中秋节、清明节、春节、元宵节)

  2、谁能说一说这些传统节日里我们都在吃什么?(新年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

  3、刚才有同学说端午节吃粽子,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一下端午节吧!(板书:二、端午节习俗研究)

  二、新课教学:

  1、谈话:

  ①谁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今年的端午节是公历的什么时间?(六月六日)

  ②你们每个小组都确立了本组要研究的课题了吗?请同学们说一说吧!(小组汇报)

  ③噢!同学们收集了这么多丰富的资料呀!那就随老师一起共同整理一下我们收集的资料吧!

  2、汇报:实施与研究(端午节食粽)

  ㈠历史记载:

  ①每小组学生汇报本组收集的历史记载资料。

  ②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出示课件、师生交流)。

  ㈡民间传说:

  ①每小组学生汇报本组收集的历史记载资料。

  ②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出示课件、师生交流)。

  ㈢粽子沿革:

  ①学生汇报。

  ②观看课件。

  ㈣南北名粽:观看课件,教师配乐讲解各地粽子的特点。

  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粽子哪?(因为饮食与节日之间蕴涵的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赛龙舟)

  学生汇报,教师讲解:

  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家乡的习俗)

  讲述;今年端午节即将到了,说一说我们家乡有什么样习俗活动?

  学生汇报,把收集的图片拿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讲一讲。

  3、讨论:完成书中9页的(成果与交流;反思与评价)指名汇报完成情况。

  4、活动拓展:书中9页的活动拓展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大家继续对其他节日进行研究吧!

  5、总结:我们轻松一下,观看Flash动画短片《端午节》来结束我们的这节课。

端午节教案15

  活动目标:1、知道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2、增强幼儿撕贴和叠小船的技能。活动准备:阅读区:投放与端午有关的图片、书籍。手工区:投放各色彩纸、小船模型、画纸、手工纸。数学区:投放画

  活动目标:1、知道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2、增强幼儿撕贴和叠小船的技能。活动准备:阅读区:投放与端午有关的图片、书籍。手工区:投放各色彩纸、小船模型、画纸、手工纸。数学区:投放画好的船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通过谈话引出主题)

  老师:小朋友们好!明天我们就要过节啦,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吗?

  (幼儿回答)

  老师:老师告诉你们吧!明天是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我们大家就要吃咸蛋吃粽子还可以去观看划龙舟的比赛,老师小的时候就会去观看这样的比赛哦。你们看过划龙舟吗?

  (幼儿回答)

  老师:没有关系,我们现在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准备的一些图片,看看是怎么样划龙船。

  (播放图片)

  老师:好的,看完了图片现在我们回到这节课的.主题吧,今天我们的区域活动也是跟船有关系哦,老师在各个区角都准备了一些材料。

  在阅读区放了一些图片,小朋友们可以一起看一看,说一说你们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你们乘过哪些船?

  手工区的小朋友可以给小船涂上颜色或者来制作小船,制作好了小船老师帮你们写好名字在我们的墙上进行展示,所以请小朋友们要认真的做,好吗?

  数学区的小朋友可以通过点卡来买卖小船,或者给小兔子分一分小船,一定要数清楚数量哦!

  (常规提醒)

  老师:好的,那老师希望小朋友们能够自觉的使用进区卡,不要争抢,在自己的区角要耐心的跟小朋友们一起活动,不要闹哄哄的。

  (幼儿自选区角,老师适时指导。)

  三、活动结束。

  收拾操作材料,展示个别效果比较好的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

  提出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让幼儿学习好的榜样。

  课后将幼儿作品展示在墙面上供幼儿和家长继续欣赏。

【端午节教案】相关文章:

端午节教案07-15

《端午节》教案02-05

关于端午节教案08-04

小班端午节教案10-11

【热门】端午节教案06-17

端午节教案【热】06-17

端午节教案【热门】06-17

【精】端午节教案06-17

端午节教案【推荐】06-17

《快乐的端午节》教案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