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27 09:16:17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科学教案集锦5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白天和黑夜,感知白天和黑夜的明显不同。

  2、发现物体与影子的对应,感知黑夜不可怕。

  活动准备: 课件(白天黑夜);音乐(快乐的一天、摇篮曲、去郊游);各种图片和剪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点击PPT出现太阳,播放欢快的音乐)宝宝们,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一起来跳跳舞吧!(师幼一起听着音乐做动作)

  二、观察讨论

  1、天黑了

  (1)(出示月亮的PPT,播放恬静优美的摇篮曲)说说:这是什么时候,谁睡觉了?

  :晚上,天黑了,屋内和屋外都是黑乎乎的`,大家都睡觉了。

  (2)观察 "黑夜"的PPT图片,图片上有月亮、动物、家具、花草等剪影。说说,还有谁睡觉了?黑黑的影子是什么?

  :天黑了,太阳下山了,月亮出来了,只留下黑黑的影子。

  2、天亮了

  (1)太阳出来了,想像:太阳出来了,照亮了谁?

  (2)寻找与影子相对应的物体,然后把相应的图片覆盖在影子上面,变成明亮的物体。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照亮了屋内和屋外的所有东西。

  三、太阳找朋友

  1、观察黑夜的各种影子,猜猜这是什么?

  2、每人拿一张图片,去找对应的影子。

  3、朋友们都找到了,天又亮了,我们一起到外面做游戏吧。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1、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教学反思

  新《纲要》中一再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如果在幼儿期能够通过科学教育激发何培养起幼儿的认识兴趣何探究欲望,也就是使幼儿具有了终身学习何发展的动力机制,这将使之终身受益。对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且,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问题无时无刻的在发生。因此,幼儿核心教育更多地应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生成。

科学教案 篇3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会翻跟头的磁铁

  大班科学:

  会翻跟头的磁铁

  活动目标:

  1、初步发现磁铁都有不同的两端,磁铁间存在相吸、相斥的有趣现象。

  2、能用较恰当、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长条形磁铁、环形磁铁各17块,柱形、园形、蹄形磁铁各一块,、纸盒16个、纸板一个,小汽车与幼儿人数相等;

  2、集体记录表一张,幼儿记录表16张,记号笔17只,√×标记各一。

  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激发兴趣。

  二、尝试操作,发现并提出问题。

  三、大胆猜想,学习记录方法。

  四、探索记录,验证猜想。

  五、再次操作,进一步感受有趣的磁力现象。

  六、游戏:奇妙的小车。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一天,壮壮小朋友问我:“蚯蚓是昆虫么?蝴蝶是不是益虫?”针对幼儿期孩子对昆虫浓厚的兴趣以及现在孩子受到太多人的关爱,却很少意识去关心和爱护别人,结合“昆虫”主题活动。因此,我设计“小蜜蜂请客”这个故事,教幼儿在知道昆虫特征的同时还教育幼儿朋友之间相互关心爱护,萌发互爱情感。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昆虫的特征,知道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2、体验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爱护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知道了解昆虫的特征

  难点:幼儿表演故事

  活动准备

  各种昆虫胸针,课件,谜语,图片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a、猜谜语:黄老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小朋友都认识它,喜欢它。猜猜它是谁?”“有个小姑娘,身穿黄衣裳,你要欺辱它,它就戳一枪(小蜜蜂)。”

  b、黄老师:“小蜜蜂今天要请客,你想知道为什么嘛?小朋友请看自制的动画片《小蜜蜂请客》。”

  2、幼儿看图讲述

  a、黄老师:“大树爷爷见过的昆虫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头上有一对触角,身上有两对翅膀,六条腿。”。

  b、黄老师:“小蜜蜂为什么不请青蛙,蜘蛛和蚯蚓?”孩子:“青蛙和蚯蚓虽然专为人们做好事,可是它们都不算昆虫,所以不请它们参加晚会。”

  c、黄老师:“小蜜蜂忙了一天都请了哪些客人,都有哪些共同点?”孩子:“有萤火虫,花大姐,螳螂,蜻蜓。它们都是昆虫,是益虫。”

  d、幼儿交流

  请小朋友把你知道的.益虫和害虫告诉身边的伙伴。

  3、情感教育

  a、请幼儿描述自己过生日请朋友的高兴心情。

  b、讨论:过生日为什么要请朋友呢?孩子:“朋友要相互关心,爱护,分享快乐。

  c、鼓励幼儿自由组合,合作表演(最后一段故事情节)。

  (附:小蜜蜂忙了一天,请来了许多客人。晚会开始了,萤火虫点亮了一盏盏灯笼,花大姐吹着喇叭,螳螂敲大鼓,蜻蜓和蜜蜂高兴地跳舞,大家唱起了欢乐的歌:“夏天到,夏天好,花儿开,草儿摇,昆虫一家多热闹,今天益虫都请到,保护庄稼酿花蜜,我们个个本领高。)

  4、延伸活动:鼓励幼儿表演故事给同伴欣赏。

科学教案 篇5

  知识背景: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1、 方法背景 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

  试一试: 这是本活动开始的部分。为了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先观察的方法。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种液体--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想一想:"把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在到红水的时候应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下自己亲手实验,引起幼儿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说一说: 本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手的实验和教师倒的水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事说出来,并提出一些让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回答的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师到的水一样吗?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可以在幼儿急切的期盼下说出答案"把许多白糖放到红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让幼儿明白,红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 本环节是采取了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在幼儿实验时知道什么样的液体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这样的液体。让幼儿和第一杯水比较,知道两杯水的不同。

  一、本次活动完成的《纲要》和国家《科学》课程的目标有:

  1、通过幼儿的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鼓励幼儿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示范性方案:科学活动《奇妙的水》

  (一) 活动目标:

  1、 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 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 活动准备: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三) 活动过程:

  1、 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 (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 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 说一说: 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 (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五) 活动评价: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优秀11-04

《种子》科学教案09-30

科学教案模板03-26

科学教案:刷子04-16

科学教案范文07-21

昆虫科学教案11-28

关于科学教案11-03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幼儿园生活科学教案03-06

大班科学教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