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24 10:04:05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7篇【荐】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科学教案7篇【荐】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目标

  1.了解寻找、观察、捉蚂蚁的方法。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食性和运动方式。

  2.产生探索蚂蚁等昆虫的运动方式的兴趣。

  准备

  1.幼儿每人准备一个昆虫盒(或废旧小瓶、小盒)。

  2.请幼儿为蚂蚁准备一些食物,并了解一些有关蚂蚁的知识。

  3.放大镜、白纸、彩色水。

  过程

  1.捉蚂蚁。

  ――启发幼儿选择墙角边、草地上、水泥地上、花园里等不同的`地方投放食物,并耐心等。

  ――在等待的同时,设想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生活在哪里。

  ――发现蚂蚁出来觅食后,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蚂蚁怎样找食物,怎样搬运食物,它们会把食物搬到哪里去。

  ――每人捉1―2只蚂蚁放在昆虫盒里带回活动室。

  2.观察蚂蚁。

  ――交流捕捉经验:在哪里发现蚂蚁的,蚂蚁喜欢吃什么?

  ――用放大镜观察蚂蚁,说说蚂蚁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向大家介绍自己了解的有关蚂蚁的知识,如:蚂蚁身体的结构,蚂蚁触角的用处,蚂蚁的力气很大,蚂蚁会合作搬运东西等。

  3.留下蚂蚁行进图。

  ――在桌子上铺上大白纸,洒上一些蚂蚁爱吃的食物,将蚂蚁放在纸上,观察蚂蚁是怎样运动的。

  ――将彩色水滴在蚂蚁身上,蚂蚁爬行时便会留下彩色印迹。观察蚂蚁行走的路线。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

  (2)知道熊猫是生活在深山竹林里爱吃剑竹的动物。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幼儿去动物园看过大熊猫,与幼儿共同收集熊猫的玩具或照片,熊猫吃竹子的图片一张或录象带一盘。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熊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师:小朋友很喜欢小动物,你们看,谁来了?(出示熊猫玩具)

  (1)提问:你们喜欢熊猫吗?为什么?

  (2)提问:熊猫是什么样子的`?

  (3)提问:它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大熊猫为什么是我国的国宝? 提问:你们知道大熊猫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叫国宝大熊猫)它为什么是我国的国宝?(它是我国的特有的动物,很早就生活在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很少,我们都要爱护它。)

  3、教师用关爱的情感与幼儿共同小结:大熊猫形态可爱,动作有趣,性情温和,是我们喜爱的动物,它是我国特有的动物,可现在却越来越少,它的生存面临的危险很多,我们都要关心它。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给气球充气,知道气球充了气就会鼓起来,观察说出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2、喜欢玩气球,了解并说出气球的用途。

  3、装饰气球,提高幼儿的动手审美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气球、绳子、水彩笔、橡皮泥、彩纸、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导入

  师:圆圆的身体皮儿薄,有红有绿颜色多,拴在线上轻轻舞,手儿一撒飞上天。这是什么呀?

  (二)幼儿自由探索给气球充气(实物)

  1、幼儿自由操作,观察气球的变化。

  师:你们用什么办法让气球鼓起来的?(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出示两个色彩、形状相同的气球,但一个有气一个没气,引发对气球的兴趣。

  问:两个气球一样吗?你们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探索充气的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提醒幼儿吹气球时,嘴巴不能撒气,一口一口的吹,吹完后要捏紧,不能让气漏出来,这样才能鼓起来,最后把气球用绳子系起来。

  小结:吹的气多气球就大,吹的气少气球就小。

  (三)了解气球的用途

  1、引导幼儿说出在哪儿见过气球,气球用来干什么?你都见过什么样子的气球?引导幼儿说出各种各样的气球,你见过的气球是什么颜色的`?

  2、引导幼儿说出气球的用途,如:装饰作用、烘托气氛、探险旅行、科学研究等。

  3、小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气球,气球是我们的好朋友。

  (四)自由添画

  1、让幼儿探索不同的方法,运用上面提供的材料装饰气球,看谁装饰得最漂亮。

  2、展示作品,讲解作品。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将美化好的气球装饰活动室。

  活动反思:

  在吹好气球后幼儿无法一个人绑气球口,这时就需要同伴的帮助,采用什么方法系气球口是我们关注的,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只有与同伴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也给了幼儿学习如何与同伴接触交往的机会。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参观昆虫馆,了解昆虫的身体结构等。能由探讨活动获得发现和新的知识,培养出研究昆虫问题的信心和乐趣。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知道昆虫与人类的利益关系。保护昆虫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从小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

  知道昆虫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昆虫歌曲,音乐,各种有关资料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星球上,居住着许多生物,昆虫就是这个家族的.一员。同学们利用两周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认识并了解了我们身边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这节课终于到了我们汇报的时刻。通过猜谜语认识"蝴蝶"。

  二、认识身边的昆虫过渡:瞧这些小昆虫已经迫不及待了。

  1、展示课件(草坪上飞来蝴蝶、蝗虫、蜜蜂、蜻蜓、瓢虫)教师解说:

  蝴蝶:大家好,我是蝴蝶,在昆虫这个大家族里属我最漂亮,我们蝴蝶种类很多,数量也特别巨大,遍布于世界各地,在鲜花盛开的日子里,总能看到我们煽动的翅膀在花丛中飞舞,寻找自己喜欢的花,吸食花蜜传播花粉。

  蝗虫:嗨!大家好!,我是蝗虫,专吃庄稼和牧草,跟人类和牲畜抢食,我们蝗虫种类繁多,仅我国就有700多种蝗虫。

  蜜蜂:大家好,我是蜜蜂,我们蜜蜂的勤劳可是众所周知的,从春季到秋季,在开花季节,我么们天天忙碌不停,只有冬季是我们段在休息的时期。

  蜻蜓:大家好,我是蜻蜓,是食肉性昆虫,分布在世界各地,喜欢在开阔地带飞翔,黄昏时在空中捕食,帮助人类消灭许多苍蝇蚊子,等害虫,是人类的朋友,我们昆虫捕食的命中率是百分之百,是名符其实的"空中杀手"。

  瓢虫:大家好,我是瓢虫,全世界有菌食、草食等不同种类的我超过5,000种以上,我还被别称为胖小、红娘、花大姐、金龟、金龟子(但金龟子实际上是指另一种甲虫)。

  看课件分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昆虫

  2、师:同学们听了他们的介绍,你们知道昆虫有什么特点吗?

  小结:昆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通常有两对翅,六条腿。判断昆虫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它有几条腿。

  3、考一考:蜘蛛是昆虫吗?蜈蚣是昆虫吗?蚯蚓是昆虫吗?为什么?

  4、了解了昆虫的特点,你还知道那些昆虫?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发现转动并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产生兴趣。

  2、在试试、玩玩、做做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3、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人体图一张、录音机、磁带、记号圆点。

  2、“转转转”展览会:筷子、线圈、伞、风车、牙签、钟表、卷笔刀、盖子、转动玩具、筐子等等。

  3、纸片、剪刀、竹签等。

  活动过程:

  一、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老师做转手腕动作,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现象。

  2、试一试、找一找,发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

  3、听音乐做各种不同的转动动作,激发幼儿兴趣。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转动物体。

  1、用“转转转”展览会吸引幼儿注意,引导幼儿操作、探索:用什么方法能够把物体转动起来?

  2、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3、交流操作探索的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在玩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和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2、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四、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转动?它们的转动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五、动手制作陀螺,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蛋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常吃的食品,孩子们很熟悉它。让蛋娃娃有趣地滚起来是孩子们在吃蛋时常做的一件事。让蛋壳变成一张张有趣的脸,这样也会激发孩子们做蛋画的乐趣,中班的孩子在蛋壳上添画短线、圆点、弧线也是有能力做到的。蛋在孩子们眼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可见孩子们对蛋娃娃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深深为孩子们的`主动探索精神所感动,也领悟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于是,我就生成设计了《有趣的蛋》这一活动。此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了孩子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索不同卵生动物的蛋。

  2、认识蛋的结构。

  3、在了解蛋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在品尝蛋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各种鸡蛋、鸭蛋、鹌鹑蛋、鸽子蛋

  2、幼儿人手一个熟的蛋、水彩笔

  3、课件

  教学过程:

  1、《dj小鸡》音乐入场 2、幼儿手指游戏

  3、幼儿玩摸蛋游戏,引导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常鸡蛋的外形。

  蛋是什么形状的?(长圆形的)它们都有一层什么?(外壳)摸一摸感觉怎样?(坚硬、比较滑)

  4、出示课件:鸡蛋 鸡蛋里面有什么?(蛋黄和蛋清),蛋的营养价值

  5、幼儿继续玩摸蛋游戏(鸡蛋、鸭蛋、鸽子蛋、鹌鹑蛋),幼儿认识

  有的外壳上有什么?(斑点)大小一样吗?什么蛋的外壳上有斑点?

  6、认识世界上最大的蛋和世界上最小的蛋(鸵鸟蛋和蜂鸟蛋)

  7、蛋的各种吃法

  8、蛋的其他用途

  9、美工活动:打扮蛋宝宝

  教学反思:

  幼儿能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蛋的特征,让幼儿在无形中理解、掌握知识,并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内容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架起学习的桥梁,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上课时教师的语气语调还没有做到很抑扬顿挫,有的环节就没出现很惊讶的效果。所以以后要注意上课时的语气、表情,把课上的更生动有色。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动手动脑,探究轮子的特征,并乐意与他人分享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2、幼儿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物体上的轮子,对轮子在生活中的运用产生好奇心。

  3、幼儿在活动中养成关注周围事物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活动准备:

  1、大班幼儿比赛搬书的录像带、轮子的图片等。

  2、各种形状的积木人手一份、轮子一个。

  3、马路背景图、没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图片和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观看大班幼儿搬书比赛录像幼儿观看比赛前半部分,猜想哪一队会取得胜利。

  2、幼儿继续观看录像,初步了解轮子的功能。 师:最后谁取得了胜利?为什么使用整理箱会取得胜利?

  二、动手动脑,探索轮子的特性。

  1、幼儿玩各种形状的积木玩具,尝试哪些形状的积木玩具可以做轮子,哪些形状积木玩具不可以做轮子?

  2、同伴交流:玩的是什么形状的玩具?可以做轮子吗?为什么?

  3、请幼儿讲述并演示可以做轮子的积木与不可以做轮子的积木。

  4、教师小结:原来轮子是圆形的,只有圆形做的轮子才能连续不断的滚动,其他形状的积木不可以做轮子。

  三、联系生活,拓宽幼儿视野幼儿回忆生活中见到过有轮子的`物体,并通过观看有轮子物体的图片,进一步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对轮子产生好奇心。

  1、师:你在生活中见过那些东西是有轮子的?

  2、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有轮子的物体图片,进一步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涂涂画画,学做设计师

  1、幼儿给没有轮子的交通工具设计合适的轮子。

  2、幼儿将画好的交通工具展示到马路背景图上并互相交流。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2-15

中班科学教案07-02

中班科学教案07-20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8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8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1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06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16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20

中班科学教案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