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10 13:15:29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实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科学教案(实用6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图片上的线索,乐意按提供的线索积极思考。初步了解蔬菜的特征。

  2、学习不受物体排列影响点数10以内数量。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PPT、幼儿每人一块泥工板(以贴上图片)一支红笔、一支黑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数客人

  1、今天蒋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南瓜爷爷,南瓜爷爷家今天来了很多客人,因为南瓜爷爷要找邻居,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好不好!

  2、瞧,这就是今天南瓜爷爷家,它家门口来了很多客人,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几位客人?(课件)

  3.你数完啦,几位客人呢(10个)你呢?几位客人(11)一圈客人数下来,有好几种答案。平时我们数东西都是排成一列小火车,一个一个数,今天这么多的客人排成了一个圆,你有什么办法把一圈的东西数清楚?

  4、师:你是怎么数的?你从哪开始数的?

  幼:从那个正方形的东西开始数的。

  师:数一圈的东西是从容易记的图形开始数。

  师:那我们从正方形开始数:123……101112……有没有人发现问题,再数下去数字越来越大啦,我们怎么了呀?

  幼:数多了。

  师:那数到哪里应该停下来呢,幼:方形前面那个。

  师:哦。数过的东西不能再数啦。我们再数一遍看到底是多少,先找个一个东西把它记牢了,就正方形的东西吧,记住数过的不能再数了。

  5、我们一起数一遍,1、2、9.10,原来南瓜爷爷家里一共来了10位客人。

  二、猜猜看你能从影子里看出它是谁吗?第几个可能是什么?幼儿猜测,教师引导。

  我们打开看看到底是什么?看你有没有猜对,第一个是、、、第十个是、、

  三、找蔬菜邻居

  1、现在南瓜爷爷家门口的十位客人都被我们猜出来了。那南瓜爷爷到底要找谁做邻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字卡:蔬菜。这是什么字宝宝呢?(蔬菜)

  3、小结:原来南瓜爷爷要找蔬菜做邻居。那到底什么是蔬菜,听好了蔬菜就是地里种出来的可以用来做菜的植物。

  4、请你拿出椅子下的板,把你觉得是蔬菜的在它下面的格子打勾,想想老师刚才说的,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用来做成菜的植物。

  5、出示PPT,我们来看看哪些是蔬菜那些不是蔬菜。

  第一个豆腐干是不是?为什么不是?(豆腐干是用豆经过加工做出来的,不是直接种出来的,所以他不是蔬菜。)第三个:鸭子是从哪里来的?(鸭子是从蛋里孵化出来的,所以不是蔬菜。)第六个:蛋是从哪里来的?所以不是蔬菜6、现在请你拿出椅子下面的板,对照一下老师的PPT,在蔬菜图片上直接打钩。

  7、揭示答案:咱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样蔬菜啊?(幼儿数)我们数了有7样蔬菜,出示数字卡)

  四、住房子

  1、我们一起请他们住进去吧。

  2、南瓜爷爷找好了邻居,你家的邻居是谁你知道吗?今天回家去看看你家的邻居是谁,好不好?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蔬菜的不同特征,对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感兴趣

  2、善于发现问题并乐意按提供的线索积极思考,能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图片、字卡、记录卡、信封(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幻灯片,让幼儿根据图片内容猜测是谁的家?

  1、提问:这是谁的家?(南瓜的家)

  2、出示南瓜图片提问1:"你知道他是谁吗?"(南瓜爷爷)提问2:"你从哪里知道他是爷爷?"提示幼儿:年纪大了会有什么变化?(胡子、眉毛)教师小结:年纪大了胡子和眉毛、头发都会有变化

  二、请客人

  1、猜猜是谁来了(出示图片的背面)我们来猜猜这些客人可能是谁,你们说的东西在哪里可以买到?

  2.数客人师:今天南瓜爷爷的家里来了好多的客人,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几位客人?(图片背面围绕南瓜爷爷排成一个圈)

  (1)幼儿自由"数客人"师:一圈客人数下来,有好几种答案。

  (2)教师小结:平时我们数东西的时候都是排成一列小火车,一个一个数,今天这么多的客人排成了一个圆,我们有什么办法把一圈的东西数清楚呢?

  (3)教师引导幼儿(以一直绕圈的形式让幼儿自己发现)找一个标志性物体的物体。

  师:幼儿跟随教师的指引开始数数,教师以一直绕圈的形式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

  (4)教师小结:数东西时一定要先找一个容易记住的物品开始数,数过的就不能再数了。

  (5)师:南瓜爷爷家来了这么多客人,我们给他们编上号。(教师在每个东西旁边都编上对应的数字)

  3、"找邻居"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南瓜爷爷家里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它到底有什么事呢?小朋友你们也想想你们家里什么时候会来很多客人呢?(过年)

  (1)了解"邻居"的概念师:出示图片,解释什么是邻居?(房子挨在一起,住在旁边的朋友)南瓜爷爷找谁做邻居呢?

  师:南瓜爷爷要找蔬菜做邻居,请幼儿自由讨论什么是蔬菜,并出示卡片"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出示信封让幼儿把结果进行整理记录。

  (2)什么是蔬菜?

  教师解释什么是蔬菜: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全班一起再一次将蔬菜找出来。并将找出来的蔬菜列出来。

  师:所有的蔬菜我们都找出来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种蔬菜呢?

  3、"给邻居分配房子"师:南瓜爷爷家附近有几间房子?可是房子只有3间而蔬菜却有6个,那该怎么办呢?

  出示图片,让幼儿思考怎样分房子合适。

  师:那谁和谁挤一起比较好呢?

  师:老师放一个,土豆和黄瓜,你觉得我是怎么想的?

  我这样放是有原因的。蔬菜的分发有很多,除颜色、形状、高矮,还有很多,我们回去好好想一想。

  活动结束

  《南瓜爷爷找邻居》活动实录一、活动背景分析:

  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蔬菜随处可见,它们种类繁多,对于"蔬菜"一词我班的幼儿其实都耳熟能详了,知道蔬菜有营养,要多吃蔬菜,而他们最熟悉的蔬菜则是青菜,其他种类的蔬菜则一知半解,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发现幼儿不爱吃蔬菜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蔬菜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蔬菜的特征的理解,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兴趣。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同时我班幼儿在数数的技能上还停留在火车式排序数数法,数一圈物体的方法了解不多。因此在选材上我又将数学与科学两大领域相整合,整个活动的展开以不断地设疑、质疑和最后的留疑为主导,让幼儿在重复犯错、重复性的寻找答案,注重启发幼儿的方法,给予幼儿思考的余地,让幼儿自己探索想出办法解决。

  二、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感兴趣,乐意按提供的线索积极思索。

  2.观察发现图片上的线索,初步了解蔬菜的不同特征。

  三、活动过程

  片段(一).数客人

  师:今天南瓜爷爷的家里来了好多的客人(将实物图片的背面围绕南瓜爷爷排成一个圈),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几位?

  师:你数完啦,几位呢(10个)你呢?(11)你呢(12)一圈客人数下来,有好几种答案。平时我们数东西都是排成一列小火车,一个一个数,今天这么多的客人排成了一个圆,有什么办法把一圈的东西数清楚呢?

  师:你是怎么数的告诉大家,你从哪开始数的?

  幼:从那个正方形的东西开始数的。

  师:数一圈的东西是从容易记的图形开始数。

  师:我们从正方形开始数:12345……91011……有没有人发现问题,再数下去数字越来越大啦,有没有人发现问题,你发现问题啦?什么问题?

  幼:数多了。

  师:那数到哪里应该停下来呢,

  幼:方形前面那个。

  师:哦。数过的东西不能再数啦。我们再数一遍看到底是多少,先找个一个东西把它记牢了,就选像鸭子的东西吧,记住数过的不能再数了。1、2、3、4、5、6、7,现在知道了南瓜爷爷家里一共来了7位客人,大家意见统一啦。

  师:南瓜爷爷家来了七位客人,我们给他们编上号。(教师逐一在每个东西旁边都编上1-7的数字)

  片段(二).找邻居

  1.了解"邻居"的概念

  师:刚才杨老师告诉你们要学会看图上面的提示。看!门上贴着一张纸也。把这张纸放大了给你们看!

  师:(出示部分字卡找邻居)什么是邻居?(房子挨在一起,住在旁边的朋友)我们班邻居是谁?南瓜爷爷找谁做邻居呢?

  师:(出示完整字卡找蔬菜邻居)南瓜爷爷找谁啊?什么是蔬菜啊?刚才看到的7样菜里边有蔬菜吗?一会请你拿出椅子底下的板,依次念一念,找一支黑色的笔,把你觉得是蔬菜的东西勾出来,勾在上面一行。(幼儿拿出操作板,在上面一行用黑笔勾了起来。教师只是依次看过来,并不提出自己的意见。)

  师:(等孩子们操作完以后)好,把笔送回去,有的人都找对啦,有的人还差一点点,到底什么是蔬菜啊?

  2.什么是蔬菜?

  师:杨老师看了厚厚的一本书,书上说,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师:找一只红色的笔,在第二行再想一想到底哪些是蔬菜,在第二行勾出来。(师:好啦。把红笔送回去,看黑板,我这里的蔬菜和你们的一摸一样,

  师:我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你找对了吗?

  师:4样蔬菜用数字几表示啊?(出示数字图片4)

  片段(三).给邻居分配房子

  师:(在南瓜爷爷旁边出示三间房子)南瓜爷爷家附近有几间房子?那要找几个邻居啊?

  师:3间房子4样蔬菜该怎么住啊?

  幼:挨在一起住,挤一挤!

  师:那谁和谁挤一起比较好呢?

  幼:红萝卜和青菜,(为什么他俩挤一起)它们一样长。(好主意!)

  幼:南瓜爷爷和黄瓜,因为它很孤单!

  师:老师放一个,土豆和黄瓜,你觉得我是怎么想的?

  我这样放是有原因的。蔬菜的分发有很多,除颜色、形状、高矮,还有很多,我们回去好好想一想。

  教学反思:

  活动开始我让幼儿猜猜从影子里看出它会是谁,通过这个环节来了解幼儿对的以往经验了解有多少。从而使幼儿对教师所提供的影子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由于本班幼儿经常在区角玩找影子的游戏,所以幼儿很快就从影子中找出各种实物。在数南瓜爷爷家来了几个客人这个环节中,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围合的数数方法。让幼儿学会了围成圈的东西也可以数的。并从中得出个结论:数圆圈时,要先找一个有特征的开始数,数过的就不能再数了!无形中又让孩子学会了一个新知识。在南瓜爷爷想找蔬菜邻居这个环节,幼儿对教师提供的物体来选择蔬菜时,在了解了物体的形状、大小后,幼儿对于豆腐干是不是蔬菜的讨论成了一个难点。最后老师通过提供一些蔬菜生长环境的图片,让幼儿观察,最后得出一个概念:蔬菜是种在地里的可以用来做成菜的植物,所以幼儿按照教师提供的线索得出了结论豆腐干不是蔬菜。在多次的选择中,大部分幼儿能真正理解了蔬菜的概念。但还有一部分幼儿由于对蔬菜认识不够透彻,还没有清晰的辨认豆干和鸡蛋不是蔬菜。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依据:

  参观水族馆归来,孩子们对海洋动物非常的感兴趣,他们不停地交流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组织了以“海洋动物”为主题的生成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此为依据我设计了这个“海洋知识大比拼”的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 了解动物的不动种类,能说出几种动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

  2。 了解海洋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爱护海洋动物的意识。

  3。 培养倾听的习惯,激发与同伴合作、竞争的意识。

  活动准备:

  1。 参观水族馆。

  2。 开展以“海洋动物”为主题的生成活动。

  3。 收集相关资料(图书、标本、vcd等)。

  4。 蓝猫、淘气图片各一副;沙鱼、海马、鲸的图片及vcd。

  5。 邀请一位老师当裁判。

  活动过程:

  1。 激发兴趣,引起比赛

  (1)出示蓝猫、淘气图片

  教师:蓝猫和淘气现在也在研究海洋动物,今天他们争吵了起来,都说自己知道的海洋动物多。现在我们来帮帮他们好吗?

  (2)将幼儿按自愿分成蓝猫队和淘气队。

  2。 进行比赛

  第一环节:你说我也说

  要求:

  (1)说出你知道的海洋动物名称。

  (2)两队幼儿轮流回答,;本文每人有一次向别人求助的机会。

  (3)说的多的一组可以的五个标志,少的得四个标志。

  ( 教师认真倾听幼儿的回答及时肯定幼儿的表现)

  小结:(1)按鱼类和非鱼类引导幼儿进行简单分类。

  (2)裁判评发小标志,激发幼儿下一步比赛的'欲望。

  第二环节:你争我抢

  要求:(1)根据电视画面回答。

  (2)采取抢答的方式,答对一个得一个标志。

  (3)每人有一次求助的机会

  问题:沙鱼是怎样捕食的?

  安康鱼是怎样钓鱼的?

  鲸是鱼吗?

  (引导游儿认真听仔细看,根据画面及解说来回答)

  小结:请裁判评说。

  第三环节:大家一起说

  讨论:大海被污染了,海洋动物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能做什么?

  要求:幼儿自由讨论,两队可以有相同的看法。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结:请裁判根据幼儿的回答做出评比。

  3。总结:

  (1) 幼儿交流感受

  (3)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继续收集资料,比一比哪队多。

  (2)创建海洋博物馆。

  活动反思:

  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我有一个顾虑,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太难了。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反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老师富有创意的活动中,孩子们将前一段时间探索出来的知识全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在观看电视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当孩子们的小手如森林般举起时,我才感到这才是孩子们自主的学习。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溶解现象,进一步了解沙子的特点。

  2.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盐、沙子若干,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子每人2只,小勺人手一只,玻璃缸一只。

  2.幼儿用书第4页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了解和辨别两种材料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样东西,它们要和水一起玩游戏,看看是什么?

  2.请幼儿一一辨认桌子上的盐和沙。

  二、感受盐能溶解在水中

  1.我们一起猜一猜。

  教师:让我们先来猜一猜,盐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猜想。

  2.盐和水的游戏。

  教师:请你把一勺盐放到杯子里,用小勺轻轻地搅拌,一边搅拌一边看盐在水里的变化。

  幼儿边念儿歌边实验:“盐巴一小勺,轻轻搅一搅,看一看,变化我知道。”

  3.说说我的发现。

  三、感受沙无法在水里溶解

  1.我们一起猜一猜

  教师:现在先来猜一猜,沙放到水里去,也会像盐一样不见吗?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猜想,教师奖幼儿的猜想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在表格“?”栏中。

  2.验证猜想

  教师:请你把一勺沙放到杯子里,用小勺轻轻搅拌,一边搅拌一边看沙的变化。

  3.说说我的发现。

  4.教师也来试一试。

  四、整理工作

  师幼一起整理实验物品。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感官感知冰的特性。

  2、体验参与小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冰块、热水、温水、冷水各一杯,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师:老师这里有一样东西,谁来摸一摸,猜猜是什么呢?

  你怎么知道是冰呢?冰是怎么来的?

  2、感知讨论

  (1)幼儿玩冰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2)比较发现

  提问:冰和水有什么不一样呢?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冰变成水?

  3、冰块实验

  (1)介绍材料及方法

  出示记录表及实验用具:把冰分别放入冷水、温水、热水中,比一比哪一个会融化得比较快。

  幼儿猜想

  (2)幼儿实验并记录

  (3)交流验证:把冰块放入不同温度的水中,水温越高,冰块融化得越快。

  4、拓展延伸

  继续进行水结成冰的实验,如做冰花等。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此活动可以整合语言“冰锅盖”,在听赏儿歌的'过程中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并体验儿歌的有趣。

  2、活动中的冰可以事先引导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本次活动中冰在冷水、温水、热水中的融化仅仅是教师预设的,冰的融化也可以用其他不一样的方法,如让它自然融化、放在手中用手的温度融化、用吹风机吹等等,本次活动后,可以让幼儿在探索区继续实验探索,教师多提供一些辅助的材料。

  3、长时间玩冰,幼儿的小手有冻伤等危险,建议老师在旁指导。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筷子、勺子、吸铁石能从米中取出小铁珠,感受吸铁石给米中取物带来的方便。

  2、能积极参与活动,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萌发进一步探索吸铁石的`秘密的欲望。

  【活动准备】

  1、每组准备一个盒子,里面撒一些米,在米中混合一些小铁珠。

  2、每组准备一份取物的工具,有筷子、勺子和吸铁石。分别放置在小篮子里。再准备每组一个空盆子。

  3、教师准备二张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一天晚上,有一只老鼠出来偷吃米,还把许多的小铁珠打翻在米缸里了。米和小铁珠混在一起。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把小铁珠取出来吗?

  幼儿自由说说取小铁珠的方法。

  二、提供工具,让幼儿说说都有什么工具。

  1、出示:筷子、勺子、吸铁石,猜一猜,这些工具能把小铁珠取出来吗?

  2、出示统计表(一),介绍记录方法(在表格中第一格打勾和叉)。

  三、探索:

  1、老师说明要求:每人选一样工具,把取出来的小铁珠放在空盆子里。换工具时要把原来的工具放好,注意不要把米弄出来。取出小铁珠后想一想:你用的什么工具?是怎样取出来的?

  2、幼儿开始取物,并记录(记录在相应工具后面第二格,打勾和叉)

  请幼儿说说你用的什么工具,是怎样取的?和你猜想的是不是一样?

  3、什么工具取回形针又快又方便?幼儿自由地说说。

  四、取铁珠比赛。

  1、每人取一样工具,不能换工具,又快又好地取小铁珠,在老师规定的时间看谁取的小铁珠多,老师喊停必须停下来,否则算犯规。

  2、记录结果,数小铁珠的个数,在记录(二)中填写。

  3、得出结论:取米中的小铁珠用吸铁石又快又方便。

  【活动延伸】

  吸铁石有这么大的本领,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呢?我们下次再来讨论。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一天,我带孩子们到郊外游玩,忽然有个刚拉完小便的孩子大声叫道:“老师,好奇怪,我拉的小便没有了!”小便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很快大家发现小便被泥土吸掉了。为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我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一活动。

  目标:

  1.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准备:

  1.水盆、干毛巾、水杯(能两头打开,两头的杯盖上分别做上红、绿记号,如右图)、舀水瓶、记录板、水桶。

  2.棉花、布、鹅卵石、玻璃弹珠、泡沫块、塑料花片、餐巾纸、赤豆。

  过程:

  一、产生兴趣

  师:老师这儿有个空杯子,现在我舀满满的一瓶水倒人杯中。如果我让杯子倒过来,瓶中的水会回来吗?

  幼:水一定会流回来,因为水本来就是流来流去的。

  幼:你的杯子有点奇怪,我觉得水不会流回来。

  (教师演示,孩子看到水流下来很兴奋,他们鼓起掌来。)

  师:现在找打开绿色杯盖,把一块干毛巾全部塞进杯中,盖上绿色盖子。如果我从杯子的另一头再倒一瓶水进去,水还会像原来一样回来吗?

  幼:会的,和刚才一样会回来。

  幼:毛巾把杯子堵住厂,水倒不进去,肯定会回来的。

  幼:我说得不会,水会到毛巾里去的。

  师:请把你的预测汇录来。(幼儿分别在记录本上记录自己的预测,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记录过程。)

  师:我们已经开始学习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谁来介绍—下自己是怎么记录的?

  幼:我用“x”表示水不会流下来。

  幼:我画—个跑步的孩子表示水会流出来。

  幼:我画太阳表示水会流下来。

  二、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水会回来吗?我在每张桌上放了水盆,里面有杯子、舀水瓶、干毛巾。这个杯子一头红,一头绿,两头都可以打开,等一会儿你把毛巾塞进绿的一头,旋紧盖子,用小瓶子从桶里舀满满的一瓶水往红的一头慢慢倒人。现在,请你们准备好记录板自己做实验。(幼儿进行试验,教师提醒完成实验的`孩子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幼儿大叫:“老师,真奇怪!我明明倒进去一瓶水,怎么现在一点也倒不出来了?”有幼儿皱着眉自言自语:“水一点也倒不出来了,怎么回事?”)

  三、探讨实验结果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实验结果?你是如何记录的?

  幼:原来我认为水不会流下来,就用“x”表示,现在水真的没流下来,我就再打上了个“√”。

  幼:原来我以为水会流下来,就用太阳表示,后来试了一下,发现水没有流下来,我就用月亮来表示了。

  师:咦?水没有回到杯子里,水到哪里去了?

  幼:水到毛巾里去了。

  师: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吗?我们打开杯子看看!(所有幼儿都打开杯子,发现了秘密,有的幼儿甚至通过拧毛巾力口以验证。看到毛巾里拧出水来,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相信了!)

  师:现在的毛巾跟原来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毛巾比原来重了。

  幼:可以挤出水来。

  幼:颜色变深了。

  幼:倒进去的水都被毛巾吸掉了。

  师:原来水是会被干毛巾吸掉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毛巾容易吸水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容易吸水(幼儿说出了太阳、拖把、餐巾纸、布、海绵、风、树枝、泡沫块、棉花……教师把它们一一记录在纸上。)

  师:你们说的那些东西到底会不会吸水呢?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的是我们刚才说到的,如餐巾纸、布等,有些东西老师没有准备,你们可以用其他东西来替代或回家再试。

  四、幼儿再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交流实验结果。

  幼:我发现棉花是吸水的。

  幼:我装了一杯石头,结果水又流下来了,石头不会吸水。

  幼:我做了两个实验,发现海绵容易吸水,泡沫块不吸水。

  在交流过程中,有一幼儿提出:我在杯子里装了许多布,倒进去一瓶水,发现布很容易吸水。后来我又加了半瓶水,结果能倒出一点水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教师也向幼儿提出一个问题:塞满的餐巾纸能吸掉一瓶水,如果是一张餐巾纸呢?

  六、一起收拾实验室。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较准确地把握住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只特殊的杯子直观地引出了课题。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自己能理解的符号进行实验记录,并给予积极的关注,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同伴的记录方式。事实上,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向同伴学习。接着,教师在关于“水到哪里去了?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的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幼儿再次关注杯子中的毛巾,,通过比较湿毛巾与于毛巾的不同,幼儿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获得了相关的感性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06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8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16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1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27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8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9-07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31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9-06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