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2 10:16:26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小学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合集)小学语文教案7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懂得要勇敢锻炼自已,学会独立生活。

  教学重难点:

  1、认字和练习朗读。

  2、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已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词卡、小猴头饰

  教学过程:

  一、实际入手,激趣揭题。

  1、同学们,你们自已会做哪些事情呢,是怎么学会的?(生自由谈)对,能做的事要自已去做,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4课《自已去吧》,(师板书)请大家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准“自、已、吧”的字音。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生字正音。

  1、出示自学要求:

  ⑴正确朗读课文。

  ⑵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评议,齐读。

  三、选取例段,重点。

  1、(课件出示小鸭和鸭妈妈对话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指导学习第一段。

  ⑴生轻声读第一段,找出小鸭和鸭妈妈的对话。引导学生回忆自已生活中用什么样的`语气向妈妈提要求的?妈妈拒绝请求又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让生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分角色读。

  ⑵学了这段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鸭妈妈为什么让小鸭自已去游泳呢”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通过“最后小鸭学会了游泳”这一结果来体会鸭妈妈的用心良苦,从而明白鸭妈妈让小鸭自已去的原因。

  ⑶出示:_______学会了_______。

  让学生仿照例句:小鸭学会了游泳。练习用“学会了”说话。(如:小猫学会了捉老鼠。)

  四、模仿例段,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第二段的要求:

  ⑴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⑵说说鹰妈妈为什么让小鹰自已去山边看风景。

  2、生小组自学交流。

  3、反馈。

  4、分角色练读小鸭和鸭妈妈的话,注意读出不同语气(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已向妈妈提请求和妈妈回答时的不同语气)

  5、谈谈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生模仿例段自学)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执著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质。

  3.认识生字“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执著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 (课件出示美人鱼的铜像)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它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但铜像既不是丹麦的开国元勋,也不是丹麦某一个王朝的杰出英雄,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坐在一块石头上,若有所思地望着大海。她在沉思什么呢?谁也猜不出来。她没有腿,只有一条鱼尾。原来她是人鱼 ——“海的女儿”,是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中的主人公。丹麦人民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安徒生的崇敬。说起安徒生,同学们的话比我还多,说说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3.过渡:安徒生一生中共写了170多篇童话故事,读过的每个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的童话世界。(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丰富、共享资源。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下面的阅读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浏览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读书后汇报交流,教师相机与学生共同梳理:课文主要写了小人鱼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为了不伤害别人的生命,不仅放弃了爱情,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感人故事。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全文可以分成这样几部分:

  (1)故事的序幕:引出本文的主人公——憧憬人间幸福生活的小人鱼;

  (2)故事的开端:小人鱼救出王子,并爱上王子;

  (3)故事的发展:小人鱼为获得王子的爱情而忍痛服药,变成人形;

  (4)故事的高潮:小人鱼的爱情失败,但又不愿加害王子;

  (5)故事的结局:小人鱼化成泡沫;

  (6)故事的尾声:小人鱼超生到精灵的世界。

  三、再读感悟,加深体会

  1.指名读文前提示,明确阅读任务。

  (1)小人鱼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承受了哪些痛苦?最后她成功了吗?

  (2)这个故事的结局让你感悟到了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在相关的段落旁可以做适当的标注。

  3.学生交流读书收获。

  在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人鱼矛盾而复杂的内心活动,感受小人鱼的善良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重点语段的预设:

  (1)“小人鱼知道了这个消息,觉得她的心在碎裂。她知道王子结婚后,自己就会变成泡沫。为了王子,她离开了她的家庭,她交出了她美丽的声音,她每天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然而王子却一点儿也不知道。”

  “心在碎裂”,极言小人鱼的伤心和委屈。为了王子,离开了家庭,她承受着离家之痛;为了王子,被贪心的巫婆要去了美丽的声音,她承受变哑无声之痛;为了王子,鱼变人,她承受着肉体之痛;她所做的'一切王子却一点也不知道,她承受着感情之痛;用王子的血可以复活自己,要么自己死去变成泡沫,她承受着生命抉择之痛。

  (2) “小人鱼掀开紫色的帷帐,看到那位美丽的新娘把头枕在王子的怀里睡着了。她向尖刀看了一眼,然后又把目光转向王子。刀尖在小人鱼的手里抖动着。忽然,小人鱼把刀子远远地向浪花里扔去。……小人鱼最后模糊地看了一眼王子,然后跳到了海里,她觉得她的身体在一点点融化成为泡沫……”

  看新娘,这是夺走她幸福的女人;看尖刀,把目光转向王子,要么用王子的血让自己复活,要么自己死去变成泡沫;“刀子在小人鱼的手里抖动着”,具体的描写,细致地刻画出小人鱼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在这生命抉择的时刻,善良、崇高的小人鱼选择了自己化成泡沫。“最后模糊地看了一眼王子”,她是在向自己深爱的人诀别,向自己的生命诀别。

  在讨论“最后小人鱼成功了吗”这个问题时,要允许学生个性的理解:可以说她没有成功,因为她没有得到王子的爱情,王子与别人结婚了,而她自己变成了海上的泡沫;也可以理解为她是成功的,尽管最后小人鱼变成了海上的泡沫,但是在追求爱情和幸福的过程中,因为她的勇敢、善良,被超生到了精灵的世界,她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永存。

  四、读写结合、感情升华

  1.选择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练笔:小人鱼变成了透明的小天使在天空飞翔着,在世界的上空撒播着快乐微笑和爱心……小人鱼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试着写一写。

  五、拓展延伸

  1.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选文《谁是最可爱的人》,读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在阅读欣赏课上再交流读童话的心得。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踉、跄”等生字,理解并积累“防不胜防、跃跃欲试”等生词。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激励学生要不畏艰险,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用第二人称叙事的好处,欣赏本文亲切委婉、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结合自己学步时的真实的体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感悟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旅途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的资料,向父母询问自己学步时的情形。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学会生字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1)(播放孩子学步视频)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作家赵丽宏就将他儿子学步的情形写成散文《学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步》板书课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课件2)赵丽宏照片及赵丽宏简介: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协副主席。1951年出生于上海,其散文创作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雨中的鸽子》《学步》。板书课题(齐读二遍)

  过渡:课文写些什么呢?我想听听你们预习后的看法。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说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的儿子学步的情形,文中寄托着作者对儿子的期望。)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课件三

  3、理解词意:

  跃跃欲试乐此不疲防不胜防踉踉跄跄心如刀割

  4、汇报朗读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评议纠正读音

  三、读文理清层次

  1、请同桌两人一起读文,读完一个自然段议一议本自然段的内容,之后理一理本文的层次。

  2、指名交流分段情况,课文分为三部分:

  (一)(1-3自然段)详细写儿子刚学步时的神态、动作,带给父母的兴奋,惊讶和思考。

  (二)(4、5自然段)写在儿子懵懂无知的情况下,父母发现儿子在学步时遇到的种种坎坷,却不知疼痛,不知退缩,乐此不疲,由此祝愿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要失去学步时的勇气。

  (三)(6自然段)议论点题。在心中叮嘱儿子,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

  四、自读自悟,写上批注,找出疑难点。

  提出疑点:

  1、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

  2、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3、你的额头留下难以消退的疤痕,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4、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五、播放课件,帮助解疑

  放课件,学生看课件,听课文,理解内容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文章所写内容,学习了字词,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同学们还自读了课文,写出了个人的感悟,找出了疑难点。下节课我们深入理解课文,解决疑难点,学习课文的写法。

  2、询问父母自己学步时的情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激励学生要不畏艰险,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用第二人称叙事的好处。欣赏本文亲切委婉、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初读了赵丽宏先生的《学步》,知道课文讲述了作者回忆自己的孩子学步时摇晃、踉跄、摔倒的情景,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嘱咐和期望。那是怎样的嘱咐和期望呢?请看大屏幕(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然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板书:学步————————寻路)师:初读课文时,有的同学觉得“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这句话很费思量——生命的过程非常丰富,为什么作者却说“大概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呢?

  二、品读第一部分(1—3自然段)(5分钟)

  过渡:首先,我们细细研读,体会父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着儿子学步的呢?引读第一部分。(大屏幕出示句子)

  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妈妈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

  师:从沙发到房门不就四五步路吗?父亲为什么如此欣喜?出示:

  从沙发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这几步路对你可是意义不凡,是你人生旅途上最初独立行走的路。

  师:是怎样的行走?(独立)这就意味着:(出示句子)

  靠自己两条腿,就能找到爸爸妈妈,就能到达你想到达的地方,那是多么奇妙多么美好的事情!

  师:从那时起,你的生活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这里的.“全新的内容和意义”指什么呢?难怪父亲发自肺腑的惊叹:(出示句子)

  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指导感情朗读

  师:再看看儿子呢?(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竟然推开包围着你的椅子,然后不依靠任何东西,自己走到了门口!我们看到你时,你正站在房门口,脸上是又兴奋又紧张的表情。看到我们注意到你时,你咧开嘴笑了。你似乎也为自己能走路而感到惊奇呢。想象下,如果儿子会说话的话,他此时会说些什么?

  小结:是啊,这可是你迈出生命中的第一步!你也将从这里踏上你的人生旅途,这一步留给父母和孩子多大的快乐呀!

  三、品读第二部分。

  过渡:学步仅仅给父母和儿子留下了快乐吗?请默读4——5自然段,边读边想:学步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留下什么样的纪念?(自读4、5自然段)

  第一次,你摔倒在地上,膝盖上乌青,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第二次,你撞到桌角上,头上起了个大包,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第三次,你绊倒在石块上,额头被戳出一道血口子,血沿着脸颊直往下流,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第十次,你滑倒在水中,衣服全湿了,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第一百次,你踩空台阶,摔得鼻青脸肿,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师:已经数不清你曾经多少次摔倒,数不清你头上曾被撞出多少乌青和肿块,每次你都哭叫两声,然后脸上挂着泪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师小结:学步让儿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儿子身上的块块疤痕,不正是学步留下的纪念吗?而这种在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勇气,不就是学步留给我们最最珍贵的纪念吗?

  说说看,你学步时付出了什么代价?或者留下了什么纪念?

  摔跤摔得冷你渴望学步的热情吗?是啊,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结合课文,联系自己学步的实际,想想“此”指什么?什么样的路?(高低不平、杂草丛生、水洼泥泞)

  师:用一个词概括.(坎坷、曲折、危险……)

  师:这样的路,孩子却走的乐此不疲。(指导朗读)

  小结:任何事情都是兴趣始,毅力终。这种对学步乐此不疲的勇气、热情和坚持正是学步留给我们最最珍贵的纪念。(板书:勇敢地走)这是怎样的勇气啊?(不怕失败,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大勇气)难怪父亲会说:

  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小结:在如此平常的学步中,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说“人生亦如学步”太恰当不过了,这也是父亲想告诉孩子的。

  再次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四、从寄语中体会父亲的期望。(12分钟)

  自然过渡:为什么作者还说“生命的过程就是寻路的过程”呢?再次出示最后一段,指名读(2名)边听边思考。

  1、联系上下文理解,相机板书小结。

  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然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点评:这句话,意味深长!蕴含着什么意思呢?(学步和走人生之路是一样的,也要付出代价,也需要热情,勇气,坚持不懈,但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得多。)这句话,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父亲期望儿子怎样地走?(板书:勇敢地脚踏实地)其实,天下父母对儿女都有着这样的期望,(齐读)

  读着父亲意味深长的话,感之于外,受之于心!你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2、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用简明的语言写一写你对父亲这几句话的理解。3、交流所写的感悟,师适时点拨、提升。

  五、结语:读课题,同学们,这篇文章,作者用第二人称叙事,其间夹杂着自己的看法,既让我们觉得特别亲切,又让我们明白了父亲想告诉我们:人生亦如学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独立、勇敢、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你们即将告别童年,踏上人生旅途的新征程,希望你们带着学步时的勇气,热情,带着这位父亲的寄语,独立的,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吧!

  六、板书设计

  代价纪念

  学步————(人生之路)——————寻路

  (难)(更艰辛)

  勇敢地走

  脚踏实地地走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具:

  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观察、果然

  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一句中“果然”表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

  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例:小明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觅食的。

  夜晚,我仔细观察天空中的星星,终于找到了北极星。

  春天来了,我仔细观察柳树是怎样发芽的。

  ③把说的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一所、派

  当地、观察、往常、向导、果然、敲

  2、、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8、蜜蜂引路

  花丛

  列宁、亲自找、边走边看、观察

  蜜蜂

  养蜂的人、房子

  七、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蜜蜂引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学生状况:由于学校地处偏僻的乡村,学生的生活环境较小,对外面世界的接触比较少,面对现在新课改下的教科书,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感知阶段,阅读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理解能力较差。

  教材分析:《流动的画》是北师大版上册二年级第四单元的课文《流动的画》是坐在火车窗边观赏祖国大地,感到祖国美如画,这画是活生生的,流动的。面对如此美丽的画面,“我”舍不得将手中的垃圾往窗外扔。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书写8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更加了解祖国,热爱祖国,树立起努力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4.初步学习查字典。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美丽如画。

  2.学习查字典。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查字典。

  第一课时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流动的`画,你们愿意看看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流动的画》

  板书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己小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

  3.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

  1.“流动的画”指的是什么?

  2.学习第一段。

  自读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再读后6句,齐读。

  “山坡点点人家……”这句话后面是个什么标点?请你续编。

  3.学习第二段,了解意思。

  自读,你发现有一个新标点吗?在读这句话时应有停顿,表示“我”在思考和行动的转移。

  “我”“忽然看见”了什么?

  最后妈妈为什么夸“我”是个懂事的娃娃?(小组讨论)

  继续讨论:我们用什么实际行动做“懂事的娃娃”?

  4.有感请地朗读课文。

  自己先练习读课文。

  请同桌听一听。

  指名读课文,请同学们评价。

  三)学习生字

  1.自己认读认字表中的生字。

  2.同桌互相检查。

  3.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4.给生字组词。

  四)书写生字

  1.大家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2.指导书写“道”“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书写2个生字。

  2.朗读课文。

  3.准备字典。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课文。

  2.学习查字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课文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3.指名读课文,同学们评价。

  4.拿出认字卡片,同桌互查。

  二、学习查字典

  1.把下面的字排到队伍中去。

  ①纱 ②祝 ③因 ④国 ⑤视 ⑥圆 ⑦降 ⑧组

  经练 福神

  除院 图团

  2.当我们遇到生字时,要想认识它该怎么办?

  可以通过读拼音认字;可以问他人;可以根据上下文去猜。

  那么今天老师就再教一种认字方法:查字典

  丁丁把查字典的方法编成了儿歌,便于大家学习,请大家打开书p19读一读儿歌。

  冬冬查字典的方法则是“数、查、记”。

  3.请你任意选择丁丁冬冬的一种方法进行学习查字典。

  4.查一查,试一试:炉 烟 遥 瀑

  5.谁还有查字典的好方法也可以介绍给大家。

  三、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查字典的方法,

  教学反思:教学中要强调祖国美丽如画,又要强调环保意识,这一点均在朗读中领会;还要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具体的方法,逐步达到能够熟练地查字典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灰椋鸟 水杉 郁郁葱葱 翘首仰望 椭圆 互相应和栖息 地毯 翩翩起舞 扑棱棱 深涧 情不自禁

  呼朋引伴

  (二)我能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文中的多音字“和”、“翘”标注拼音,读顺文中的长句,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2.文中描写鸟的句子很多,你最喜欢那些,好好读一读,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5自然段。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小组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喜欢。

  2. 细读课文,用笔找出能体会出百鸟归林的“壮观”的词句。

  3.想像说话:“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归来的同伴倾诉些什么见闻和收获?在你欢呼、赞叹之时,你是否想过该感谢谁?

  【深入探究】

  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1.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那我们小学生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请你为保护动物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诗词觅趣:唐诗觅“鸟””

  请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鸟名,使之组成一句完整的唐诗。

  (1)细雨鱼儿出,微风______斜。

  (2)草枯______眼疾,雪尽马蹄轻。

  (3)落霞与孤_____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身无彩______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5)蓬山此去无多路, ________殷勤为探看。

  四、课堂检测

  (一)语音世界(读拼音,写词语)

  ǒu rán shèng zhuāng huì hé guī mó

  ( ) ( ) ( ) ( )

  gǎn rǎn qīng sù qiáo shǒu yáo wàng

  ( ) ( ) ( ) hū péng yǐn bàn qī xī dì tǎn

  ( ) ( ) ( )

  (二)巧手连线(把能搭配的词用直线连起来)

  挑着 箩筐 坚强的 基础

  挂着 红榜 坚决的 立场

  贴着 黑板 坚定的 态度

  栽着 杏树 坚实的 性格

  (三)能力广角(判断下面的'句子,是比喻的句子打“√”,不是的打“×”)

  1.一个像干部模样的中年人向我走过来,把我扶起来。( )

  2.岩石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开了。( )

  3.这时,好像在谁的指挥下,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

  4.工人们愤怒极了,像山洪一样往里冲。( )

  (四)难不倒我(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3.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五)课文传真(阅读下面这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灰椋鸟开始归林了。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没过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它们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子里不停地鸣叫,好像在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好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回来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急急地寻找自己的栖息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林中热闹极了,到处可以听到灰椋鸟的叫声。

  1.仔细想一想,作者站在 观察灰椋鸟的。

  2.这段话是按 顺序记叙的。用“︱”把这段话分成两层。

  3.在这段话中,最后三句话之间是 关系。

  4.用“﹏﹏”划出作者由眼前的事物展开想象的句子。

  五、课后作业

  1. 摘抄课文中10个词语抄写两遍。

  2.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把它们积累下来吧。

  六、板书设计

  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背诵古诗《春夜喜雨》,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2.阅读《螳螂捕蝉》,了解更多的成语故事。

  3.通过辩论训练做到敢于想别人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教学重点

  写好给学校的建议信,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在辩论中围绕自己的'论点组织材料。

  教具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指名读这首诗,教师正音。

  3.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大家讨论。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二、阅读

  1.自读这篇短文,想一想,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默读课文,思考:

  a.那个年轻的侍卫官是怎样劝说吴王不要进攻楚国的?他这样劝说有什么好处?

  b.文章中哪一段文字是写“螳螂捕蝉”的,你从“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想到了什么?

  3.你还听说过哪些成语故事,说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开卷有益,大家是否听说过呢?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二、阐明基本观点

  1.说说你的观点。

  2.持同一个观点的同学可以分在同一个组,交流一下个人的论据。

  三、分组辩论

  1.各小组进行辩论。

  2.全班辩论。

  四、教师总结

  1.指出双方说得都很有道理,读书时要注意选择,对于坏书要从反面吸取教训,同样能“开卷有益”。

  2.大家评议,选出最佳辩手,发纪念品。

  五、谈谈你的体会

  1.普通学生发言。

  2.最佳辩手发言。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5-30

小学语文教案02-25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10-17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22

小学语文教案07-16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11-14

小学语文绝招教案11-08

小学语文太阳的教案11-16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春》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