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5 09:04:0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有顺序地观察手帕的图案,叙述得清楚明白,句子完整、通顺。

  2、教育学生天天带手帕,用手帕,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顺序地叙述手帕的样子。

  2、叙述是句子表达的清楚、通顺、明白。

  教学准备:

  1、一块图案清晰的大手帕。

  2、每一个学生带一块有图案的小手帕。

  3、录有"通知"的录音带、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听录音,导入。

  通知:为了迎接省卫生检查团的考核,大队部决定进行卫生行为大检查。

  2、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两位小朋友少了手帕。

  过渡:老师这里确实有两块手帕,但不知其中的哪一块是哪位同学的,等会你学会说手帕的样子,说对了老师就把手帕还给你。

  3、揭题:

  出示小黑板:

  小手帕(说话训练)

  二、明确说话要求:

  小朋友,平时说话训练时,教师要求你们做到哪几点?

  齐说: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句子完整。

  三、引出训练点。

  在说话训练是,我们除了要清楚、响亮、完整的说话多此一举这要做到有序。

  1、请大家看着黑板的小手帕,用一句说说这里一块怎样的小手帕。

  ①自己练说②指导说

  2、小朋友,你们桌前也有一块漂亮的小手帕。谁能用"我有一块()小手帕?"说说看。

  ①出示投影片,我人一块()小手帕。

  ②想、讨论。

  ③指名说。

  ④自由说给其他老师听。

  过渡:小朋友,就这一句话能把小手帕的样子说清楚吗?

  齐说:"不能。"

  四、说手帕的样子。

  1、看黑板上的小手帕说,这块手帕是什么形状的?

  板收:xingahuang……是……

  2、训练方法。

  ①指名说。(这块手帕是正方形的)

  ②正方形这个词还可以怎样说?

  ③指名回答。(四方、方方正正)

  ④请同学看投影说。

  它是。

  3、我们看手帕上画着什么?

  他们是怎么样的?

  ①同桌讨论。

  ②板书(图案(tuan))……有……

  ③指名说。

  ④出示句子说:手帕上有在。

  4、小朋友,黑板上的小手帕我们会说了,自己的手帕会说吗?

  ①请大家自由练习(不会说的小朋友看投影片上的'句式说)。

  ②开火车说。

  课中操《洗手绢》

  小朋友,一句句的说,我们会说了,那老师请你连起来说,能行吗?

  ①出示句式。

  ②同桌互说。

  ③出示:"丢去"的手帕,找手帕。

  五、1、小朋友,我们天天带手帕,你能告诉老师你用手帕干什么?

  ①指名说。

  ②出示句式:

  我用手帕()()()

  2、手帕除了帮助我们搞卫生,它不有其它的用处吗?

  ①讨论②观察③指名说④练说

  3、小结:小手帕的作用真大啊!

  六、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会了讲清楚手帕形状、图案和用处的方法。

  ①把自己的手帕介绍给旁边的老师听。

  ②竞选班队活动课的主持人。

  七、总结,读儿歌

  小小手帕作用大,

  清洁卫生需要它。

  既好看来又卫生,

  天天带它别忘啦。

  板书:

  小手帕

  xingzhuang……是……

  好看tuan……有……

  yongchu……用……

  教后感:

  1、在设计说话训练的教案时,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强化了自觉、自评、自控训练模式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索精神。

  3、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主动参与竞争意识。

  4、通过在说话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以及做课中操表演《洗手帕》的歌曲等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语文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5、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板书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 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 雄豪

  满头白发、忧愁感伤、饱经风霜、忧国忧民的中年杜甫 沉郁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二、预习:

  1、 强记字音:

  灰烬( ) 依偎( ) 摇曳( ) 睫( )毛 瞳( )孔 惆怅( ) 轻蔑( ) 脊( )骨 给( )予 不屈不挠( )

  2、 辨音辨形:

  摇曳( )—拽( )拉 睫( )毛—捷( )报 给( )予—给( )以 瞳( )孔—潼( )关 撞( )击—经幢( ) 惆( )怅—稠( )密—未雨绸( )缪—鸟声啁啾( )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第7节: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 炉台——

  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

  第2节: 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

  鲜花—— 凝露的枯藤——

  第4节: 腐烂的皮肉——

  第5节: 脊骨——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二)表现形式

  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反义词,认识“矮、瘦”等六个生字,加强语言积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2、能背诵26个英文字母,培养学习课外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大写字母的学习

  三:课前准备:拼音大小字母卡片

  四:教学流程: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课文上的词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读一读,做做小老师

  3、出示生字

  矮瘦暗丑闲旧

  (1)请小老师上台领读(2)请小老师说说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吗?(如:“瘦、丑”是翘舌音)

  4、师生合作读

  师读“高”生读“矮”

  5、男女同学合作读

  6、说说你的发现: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吗?

  7、扩展运用,

  (1)你能说说其他反义词吗?

  (2)说句练习,如长颈鹿高,猴子矮。

  小结:在平时生活中,从人们的说话中可以认识许多字。

  (二)、我会读。

  1、过河游戏。板画:小河

  教师提出过河要求:

  读出这个词语就是等于能踩着这块石头过河

  出示词语

  打水打伞打电话打鱼打球打个问号

  2、自己练读,同桌互读。

  3、齐读

  4、指名过河,同桌两人接力过河。

  5、评出最佳合作奖。

  6、这些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每个词语里都有一个“打”)

  7、请同学给每个词语中的“打”换个字。

  (三)、读读背背。

  1、谈话激趣。

  2、出示26个字母(小写)。你认识它们吗?

  3、请学生读

  4、告诉学生这些拼音字母每一个都有一个读音一样的`大写字母

  小写字母旁边出现对应的大写字母

  (1)自由读(2)指名读(3)同桌互读(4)男女生比赛读。

  5、认识大写字母

  (1)找一找,有哪些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

  (2)看一看,有哪些大小写字母相近?

  (3)记一记,哪些大小写字母差别大?

  6、指导学生背诵字母表。唱唱字母歌。

  7、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激发学生喜爱双手和大脑。

  2、鼓励学生课外识字,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三:课前准备:学生自己的课外识字本

  四:教学流程:

  (一)、我会读。

  1、谜语导入,“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齐努力,共同把事干。”

  “站在最上面,用它来思考,眼睛看不见,智慧在里面。”

  2、初读儿歌。

  (1)自读儿歌,圈出读不好、不会读的字问问周围同学。

  (2)组内读,交流遇到的困难,再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评议。

  3、读了儿歌,你知道这两件宝是什么了吧?

  为什么说它们是两件宝呢?

  4、指导朗读。有了这两件宝,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大家喜欢我们的手和脑吗?

  5、再读儿歌,要求读得有感情。

  6、朗读比赛。

  (二)、展示台。

  1、分小组交流:在其他书上认识的汉字。

  2、把自己认识,而语文书上还没教的字剪或写下来,做成生字擂台,考考同学。

  3、学生离开位置去看别人的擂台

  4、说说通过刚才的看、听、学,你又学会了哪些生字?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猜谜的方法,能把自己猜谜的过程用规范的语言说出来。

  2、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会与人交往

  三:课前准备:每位学生准备收集一到二则谜语写在纸条(彩色)上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1、今天是“元宵节灯谜晚会”(放轻音乐)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谜语纸条。

  (二):提出要求:

  1、说一说,说说你收集的或自编的谜语。

  2、猜一猜,看谁最先猜出谜语。

  3、讲一讲,你是怎样猜出谜底的。

  (三):组织猜谜

  1、指名学生上台展示你的谜语(实物投影仪)

  请两位同学上台

  生1:说说你出的谜语是什么?

  生2说出自己的谜语。

  生1说出谜底

  生2确认对错(猜对了,生2问:你是怎么猜出的?)

  (四):互动交际:

  1、请同学在“灯谜晚会”里自由“游览”与人交换猜谜(要求模仿刚才生1、生2的交际过程)

  2、交流成果,说说你猜出了几个谜语?是怎么猜出的?

  3、指名上台把他们交际的经过再演示一遍,其他同学做小评委。

  (五):课外延伸:

  请同学把灯谜贴在教室的展示台里

  1、下课继续猜谜

  2、这些谜语中有许多生字,看看你在猜谜中又认识了几个生字。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懂得在新的一年里,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2、能看图说几句话到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了解图的主要内容,并能看图说几句话到一段话。

  教学难点:抓住图画的主要内容,有顺序他说几句话到一段话。

  三、教学准备

  放大挂图一幅、新年老人服饰、礼物袋。小朋友汇报的成绩道具若干。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练习说一句完整的话。

  师:新年的鞭炮声送走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新年老人向我们走来了。

  (1)出示挂图,练习用下面句式说一句话。

  “谁,怎么样地走来,来干什么?”

  (新年老人,扛着一大袋礼物,笑眯眯地向我们走来……)

  (2)小朋友看到新年老人来了,多高兴啊!会怎么欢迎他呢?

  (xx说:“新年老人,您好!”

  “欢迎您!新年老人!”

  “祝您新年快乐!”

  “祝您健康长寿!”

  “您好!新年老人。”)

  (3)出示课题。

  2、看图练习说话。

  (1)指导看图。图上有哪些小朋友在欢迎新年老人?(可以给他们取名。)

  小朋友们手上拿着什么?他们会对新年老人说些什么?

  (2)在四人小组中向新年老人汇报。

  (3)想一想,新年老人听了小朋友的话,心里怎么想,他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4)同桌互说。要求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的实际来提。

  (5)表演说话

  A、先自己准备,你向新年老人说什么?

  B、老师扮演新年老人,指明几个同学上台共同表演。集体评议。

  C、分小组表演说话。推荐一人当新年老人,其他学生向新年老人说的话不能重复。

  D、分组上讲台表演,集体评议。

  (6)总结

  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向新年老人汇报了自己一年来的进步。新年老人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按新年老人提出的要求去做,争取更大的进步。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语文七色光三”中安排了4项内容:“练”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运用实践中区别“她、他、它”的用法。“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一首优美的小诗,鼓励学生熟读并背诵下来,更鼓励学生在课后再多读、背这样的诗。“知识窗”中介绍了几个特别的日子,告诉学生还要记住父母的生日。“听”的训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倾听,了解短文内容,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讲故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一理念。根据单元主题设计的相关语文学习活动“语文七色光”,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毖嵴确使用人称代词。

  2蓖ü反复朗读掌握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和愿望。

  3比醚生了解并记住几个特殊的节日,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关爱之情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4蓖ü听故事培养学生的听记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

  结合本单元“关心、帮助他人”的主题和学生的'实际,建议采用以下的方法。

  1痹⒘废坝谟蜗分小R导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有趣的活动和生动的情境中,认识语言、积累语言,开阔视野。

  2币孕∽楹献鹘涣鞯姆绞剑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使学生在尽情享受快乐学习的同时,既能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达到同学间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

  1.读一读这3句话,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议一议每句话中应填哪个“tā”(她、他、它)?(提示学生区别“他、她”时,可根据字的偏旁识记,而“它”的字形结构是与人无关的,所以在表示除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时,用“它”。)

  3.照样子,互相说几个这样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诗歌《摘星星》。

  2.自己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同桌互相练习背一背。

  5.延伸知识:像这样的小诗你还会吗?

  6.布置学生课下再搜集这样的小诗,准备好后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

  三、知识窗

  1.读一读。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一说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生日分别是哪一天,你给父母过过生日吗?

  4.说一说今年的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节是哪一天,在小组里互相说说你想在这些节日里为他们做点什么。

  5.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特别的日子,该怎样做?

  四、听

  1.看图,仔细听录音,想想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2.再听录音故事,说说胖胖的小手都为家人做了什么。

  3.想一想,兰兰长大以后,这双小手还会帮助家人和别人做哪些事情?同桌互相说一说。

  4.小组内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并分角色演一演。

  5.指名讲故事,表演。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3.揣摩体会对比描写及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4.理解并赏析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5.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自渎课文,在教法上关键是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故本课先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后阅读全文,再通过辩论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才质疑,让学生讨论,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

  2.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臧克家的《老马》:总是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老马形象塑造:舍其形而传其神。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老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旧中国受苦受难的农民的象征。诗人越是写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压迫而不深情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诅咒。

  2.含有马的成语,如:龙马精神、鞍前马后、心猿意马、悬崖勒马、人仰马翻、伯乐相马……

  3、马在人类的历程中永远是人类的朋友;引出布封的《马》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爱好自然科学。1933年他26岁时进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总管。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1748年开始写作36卷巨册的《自然史》。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它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在整个《自然史》中,上帝是不存在的,把上帝从宇宙的解释中驱逐出去,是《自然史》的一大贡献。布封的《自然史》中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艺术性的,是他对动物的描绘,在他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布封还往往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马像英勇忠烈的战士,狗是忠心耿耿的义仆,……语言优美,又不乏艺术的形象的描绘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课后练习一)

  1.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2.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①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②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共3页,当前第1页123

  3.马原本(天然野生的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4.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5.全文可分两部分,第1、2节写人类驯养的马,第3、4、5节写天然野生的马。通过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

  三、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2.“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

  3.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4.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

  5.写作方法

  ①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马,赞美马,在作者的笔下,马被赋予人格的魅力,如本来马在战场上是被迫冲腾蹿跃的,可作者写道它“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和约束的,可作者却说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这种驯服作者称之为“教育”。马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人一般的意志品质。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②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人工驯养的马与天然野生的马不同生存状况的对比,抒发了对驯马的同情与对野马的赞美。又如将马与驴、狮子、牛、骆驼、犀牛、鹿、象七种动物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马的姿态高贵。

  四、拓展小结

  1.同学们,布封的笔下,马已被赋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野马,不如说作者赞美有着野马一般美质美德美貌的人。布封之所以将马写得栩栩如生,这正是把人的思想浸入到马身上的缘故。我们要一个做像马一样的人。

  自古文人相惜,作家梁晓声就曾写过《假如我为马》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我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2.汉字中有许多以“马”为偏旁的字,找出其意义为骏马的字,越多越好

  3.收集古代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成语或诗歌。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自信的教育。

  2.学习围绕主题组织材料的方法,能抓住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自信心,把自己当成天才,并努力去挖掘。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把自己当成天才,并努力去挖掘。

  教学准备

  1.查找刘墉的资料

  2.查找名人成才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老师最欣赏的现代散文家是谁么?(刘墉)是的.,他的才华,他的幽默,他的潇洒,他的风度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能介绍一下么?他的成功和一个人有关,想知道么,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词语并理解在文中的意思:浓眉大眼、斑白、翻版、璀璨、按摩、逃避、叛逆、闯祸、大发雷霆、捣蛋、感慨、狂傲、编辑、笔墨纵肆、气韵、脚踏实地、诧异、宝藏、别有风骨、沾沾自喜、

  指名读文,检查朗读情况。

  检查预习情况

  三、指导熟读课文

  学生读文,为深入理解课文打基础。

  四、作业

  查阅古人成才的故事。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读课文,看文中讲了几个人成为天才。

  他们成为天才的条件是什么?

  我把王鼎钧先生说的哪句话称为“金言”?为什么?

  读读课文,哪句话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1. “没有好的家世,只要有好的学校;没有好的学校,只要有好的老师;没有好的老师,只要有上进的志气!”

  2.你要相信上天给每个人一份天才,只是它藏在某个角落,等着你的老师或是你自己把它发掘出来。

  三、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就看你是否发现并努力去展示它,发掘它。

  四、拓展与运用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天才,你发现了么?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交流。

  五、作业

  1.把名人成才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听写书后词语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在田字格内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能想象相应的画面,陶冶情操。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1、很久很久的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都在一起。他们看到很多的'东西,遇到了很多的事情。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出现“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2)出现“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3)出现“石头”的实物图,这又是什么?

  (4)依次出现“泉水、河川、燕子”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认识。

  3、有时他们需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那时还没出现文字,这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非常勤劳、聪明、能干,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把看到的东西照样子画下来。

  4、多媒体课件以动画形式在实物图的旁边,一一出现相对应的象形文字。他们画的像吗?这些字就叫象形字,是由我们祖先用画图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是我国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

  5、为了便于书写,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汉字。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出生字及词语出现在相应的象形字旁,点拨词语的意思:

  (1)这是一艘小船,船也叫什么?小船就叫什么?

  (2)竹子就是“竹“,读一读,注意“子”在这里读轻声。齐读,分小组读。

  (3)从泉里流出来的水就是 ?齐读两遍。

  (4)显而易见,这就是石头,读准“头”是轻声,指名读,开火车读。

  (5)古时候河流也叫“川”,读一读。“川指的是河流,河流也叫“河川”。读一读。我国四川省的“川”就是这个“川”,想一想,通过这个名字,你知道那里什么多?

  二、加深记忆

  1、学生自由读书,体会这些象形字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变成现在的汉字的。2、说说现在的汉字与原来的图画有什么相似之处?汉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指名说,互相补充。

  3、读一读生字和表右面一行的词语。注意看准音节,读准字音,找到“石头、竹子、燕子”词中的轻声。

  三、教学生字

  1、多媒体显示:舟 竹 石 川 燕(1) 读准字的字音,前4个生字都是翘舌音。(2) 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2、“燕”中有个新偏旁是“四点底”,跟老师读一读。这“四点底”像燕子身上的哪个部分?记一记。3、其他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4、看课后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指名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四、指导写字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2、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4、学生仿影,描红,老师巡视指导。教学后记: 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

  2.初步了解了一些象形字的来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较浓。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泉水”这一词的配图学生 较难把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经典]语文教案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3

(精选)语文教案08-15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经典】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