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16 10:17:0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科学教案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提升幼儿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使幼儿学会和懂得一些日常生活小常识

  活动准备:

  1.让幼儿在家询问爸妈,自己家中的电器的名称、用途、用法、注意事项。

  2.活动材料:教材想一想 说一说

  活动过程:

  一、提问

  1.小朋友们,你们加油家用电器吗?都有哪些电器?(让几个小朋友说一说,他们家有哪些家用电器。)

  2.结合教材,教师归纳小结:小朋友们家中都有电器:彩电、冰箱、洗衣机……

  二、指导与启发

  1.结合幼儿在家中爸妈出得到的`信息。提问:你把喜欢那些电器?你妈呢?你呢?(充分让幼儿们相互交流,然后让几幼儿说一说)教师的引导

  2.在,让幼儿充分讨论: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的用途、用法,以及给全家带来的好处。

  3.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点说明使用这些家用电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如:安全用电小常识、爱惜保护家电、以渗透安全保护意识、节约用电)

  4. 让幼儿打开书,认识教材中的电器。然后指几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爱惜保护家用电器)

  效果分析:

  通过教学,幼儿们对家电的有关知识非常感兴趣,幼儿们发言热烈、竞相参与。子教学内容若带领孩子们参观实物。教师边教学边结合实际效果就会更令人满意。

科学教案 篇2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教学步骤: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

  2、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4、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5、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7、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8、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9、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科学教案 篇3

  植物和环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初步学会说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

  3.发展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4.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里。

  教学难点

  认识绿豆或其它植物的生存环境。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出示一些植物挂图或图片(可把一些图片存到软盘中,投到屏幕上)。

  思考:

  1.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南方)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树吗?南方有苹果树吗?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2.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沙漠)莲(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月季花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向阳地方)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背阴地方)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讨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

  第二课时

  活动(二)

  指导学生认识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实验l--绿豆或其它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2--绿豆或其它生长与水的关系

  学生根据课前的实验,进行汇报

  实验报告

  实验用具

  实验过程

  师生小结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

  活动(三)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出示挂图或图片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

  思考

  1.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

  2.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干旱、少雨)

  干旱、少雨;水多;炎热、多雨;泥泞、多水。

  3.在沙漠中、池塘中、热带森林中、沼泽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高大、茂密、长绿的植物;多是喜水的草类植物。

  讲解: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植物。观看植物的适应性的资料片,并由教师和学生介绍相关的资料。

  巩固应用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种子能生长,体会植物生长与自然因素的关系,并能大胆画出帮助种子长大的朋友们。

  2、尝试渲染的方法,体验帮助种子生长的快乐之情。

  活动准备:

  幼儿有绘画蚂蚁、蚯蚓等小动物的经验、小菜园背景图、小菜园范画、记号笔、水彩笔、炫彩棒、海绵、抹布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顾

  价值分析:通过经验回顾,巩固了解种子的生长产生的变换。

  1、(出示照片)瞧!前几天,老师带你们去了哪里呀?(小菜园)小菜园里都有哪些蔬菜?

  2、谈话讨论:它们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那种子长大需要谁来帮忙呀?

  小结:种子的长大少不了蚯蚓的帮助、蚂蚁的帮助,有了它们种子才会慢慢地长大。

  二、想长大的种子

  价值分析:通过情景导入,了解植物生长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1、种子想长大。

  (边说边画种子)老师这里也有一片小菜园,小菜园里种着许多许多的种子。

  2、蚯蚓来帮忙

  有一颗小种子呀,它很想长大。看!它的好朋友来帮忙了!(边说边画:细细长长的会是谁呢?)(蚯蚓)蚯蚓姐姐它是怎么帮助小种子的呢?(松土)

  3、蚂蚁来帮忙

  小苗苗还想长大,这回蚂蚁弟弟也来帮忙了。

  <边说边画:圆圆的头、扁扁的身体、大大的肚子,还有几条腿呀?

  蚂蚁弟弟用什么本领帮助小苗苗的?(松土)

  4、小朋友来帮忙

  蚯蚓姐姐、蚂蚁弟弟都来帮助小苗苗了,我们小朋友愿不愿意也帮助小苗苗长大呀?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小苗苗?(浇水)

  指导语:那我们一起来浇水吧,先用食指在海绵上取点水,然后沿着小苗苗的小叶尖儿,记住哦,是小苗苗的小叶尖哦,慢慢地浇,小苗苗咕嘟咕嘟,喝得饱饱的,看!小苗苗长得可水润啦!

  5、还想长大的种子

  小种子还想长大,谁还可以帮助它呢?(鸟捉虫、晒太阳。)

  6、蝴蝶、蜜蜂来庆祝

  出示范画

  小结:哇!小菜园里的小种子和它的朋友们大伙儿的帮助下越长越高、越长越漂亮,连蝴蝶和蜜蜂都来为它们庆祝呢!

  (三)、小种子长大了

  1、引导作画:你们也想和老师一样拥有这么美丽的小菜园吗?那请你们也去找一块小菜地,种上你们的种子,请它们的好朋友一起来帮忙吧!

  2、幼儿绘画

  引导语:“找到埋在泥土里的种子宝宝了吗?”先引导画一棵种子;“种子宝宝在哪里呀?”引导幼儿画上泥土;“你请谁来帮助小种子钻出泥土呢?除了蚯蚓和蚂蚁,还有谁会来帮助小种子长大呢?谁会捉虫呢?……”

  3、赏析讲评

  小苗苗在你们的精心帮助下,长得多好呀!你们喜欢那棵小苗苗呀?

  小结:我们去请班里的小朋友一起来看看你们的小菜园吧。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观察美丽的晶体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如果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

  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坡度

  (书本数) 竖直提起所需的拉力、斜面的长度对小车拉力的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的长度 竖直提起 60厘米、 90厘米 、120厘米 所需的拉力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磁铁的磁力现象,用磁铁来发现生活中的铁制品。

  2、探索磁铁两极相斥相吸的属性,尝试用绘画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3、能主动探索,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磁铁、无机磁铁、回形针、橡皮、积木、纸团、铁片、塑料盆等

  2、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了解磁铁,发现磁铁的磁力。

  1、出示磁铁T:"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2、介绍操作材料,让幼儿用磁铁试试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起来。

  T:"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出示)T:"老师把这些东西画在一张记录表上,请小朋友用筐里的小磁铁和它们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能被吸起来,请小组长进行记录,能吸起来就打个勾,不能被吸起来就打个叉,好吗?"

  3、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4、教师总结。

  T:"能被吸起来的东西都是用什么做的啊?"T:"所以磁铁能把铁做的东西吸起来。"

  二、引导幼儿观察磁铁的两端,发现同级相斥、异极相吸现象。

  1、幼儿初次探索。

  T:"这个小磁铁是什么样子的?"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T:"小磁铁一头是红颜色,一头是蓝颜色。"T:"磁铁的两头还藏着一个小秘密,请你和边上的好朋友用磁铁碰一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尝试,个别幼儿说一说)

  2、幼儿再次探索,并进行记录。

  T:"让我们的小磁铁再来碰一碰,这次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了。"T:"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两个颜色的正方形贴纸,红色的贴纸代表磁铁红色的一端,蓝色的贴纸代表蓝色的一端。如果你想用红色的一端去碰蓝色的一端,就把红色和蓝色的贴纸贴在表格的上面,下面一格记录你的发现结果,两个小朋友一组,好吗?"

  3、教师总结T:"相同颜色碰到会相斥,不同颜色碰到会相吸。"

  三、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找出无机磁铁的两端。

  1、教师示范操作T:"老师这里有一块磁铁,和刚才我们玩的有什么不一样?"T:"那我们怎么把它的两头找出来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T:"老师有一个好办法,一起来看看吧。"教师示范,用红色的一头去碰,T:"瞧,被吸住了,那这一头是什么颜色?"(弹开的话是什么颜色?)教师在无机磁铁上贴上相应颜色的贴纸T:"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黑色磁铁,请你也来碰一碰,弹开的话是相同颜色,吸住了就是不同颜色,请你来试着找一找,好吗?"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评价幼儿的'操作T:"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检查小朋友的小磁铁贴对了呢?"T:"用红色的去碰蓝色的,吸住了就是对的。"

  4、幼儿检查,纠正错误四、利用磁铁相吸相斥的原理进行游戏,结束活动。

  T:"小磁铁真好玩,瞧,它又变成了什么呢?"T:"小船上有什么?"T:"今天我们要到大海上去航行,小朋友来做船长,想想怎样让我们的小船航行起来呢?"T:"前进的话,应该怎么做?后退的话,应该怎么做?"T:"请小朋友自己来制作一艘小船,把小船上的双面胶撕掉,贴上磁铁,然后用另一块磁铁让小船航行起来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经典)科学教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