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1 10:26:47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10篇【精华】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10篇【精华】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 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 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 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 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2、能坚持较长时期的观察季节变化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科学知识

  1.知道四季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物、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不同季节里的动物、植物的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板书:一年四季

  2、展示一年四季变化的图片。提问:说一说下面图片各是什么季节?

  3、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春夏秋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4、教师板书一年四季的主要特征。

  二、新授:

  (一)四季对我们的影响——学习合理安排作息

  1、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四季的变化影响着我们人类的活动。请看我们学校各个季节的作息时间表。

  2、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对照表。(要将四个季节的作息时间表综合为一让学生观察)

  3、你发现各个季节的安排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4、你觉得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二)、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形态也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改变,我们知道些什么呢?小组里说一说。

  2.PPT出示蜜蜂的四季变化图,总结一年四季蜜蜂在做什么。讨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这样的变化呢?(梅花鹿、雷鸟等)

  3、提问何为动物冬眠?(动物冬眠,是适应不良环境的一种方法。动物冬眠期间,不吃也不动。呼吸次数减少,体温也下降。所消耗的营养物质也相对减少。)

  4、你知道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吗?

  冬眠的`动物:蝙蝠、蛇、刺猬、乌龟等

  迁移住的地方:大雁、燕子

  加厚自己皮毛或羽毛:兔子、鹿、狐狸、乌鸦、麻雀等

  储存食物:松鼠、蜜蜂、蚂蚁等

  产卵过冬:螳螂、蝗虫等

  躲在安全的地方过冬:苍蝇和蚊子

  5.PPT出示银杏等植物的四季变化图。体会四季对植物的影响。

  百花齐放的春天、郁郁葱葱的夏季、硕果累累的秋季、万物萧瑟的冬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可真不小,让我们留心观察,发现更多动植物随季节变化的秘密吧。

  (三)做一做。

  1、下列现象与四季变化有关的有:

  猫捉老鼠 青蛙、蛇冬眠 工人工作

  日落而息 鸟吃虫子 大雁南飞 春耕秋收

  2、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状况,一般来讲:百花齐放是( ),快速生长是( ),硕果累累是( ),植物休眠是( )。

  3、连线。

  春季 荷花

  夏季 梅花

  秋季 迎春花

  冬季 菊花

  (四)布置学生课外观察,做好纪录(可图文结合)。

  (五)小结。

科学教案 篇4

  (一)提出问题

  2、教师出示关于帆船比赛的图片,询问学生,对于帆船比赛你都想知道哪些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呀,想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板书课题:小帆船)

  学生:我想知道帆船是怎么航行的?它的动力是什么?

  学生:没有风的时候帆船还能够航行吗?

  学生:怎样才能让帆船航行的更快?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1、教师播放视频资料。

  同学们知道郑和带领船队在没有燃料和发动机的情况下,怎么在大海上航行的吗?

  出示主题《小帆船》

  (二)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一)活动一:玩一玩我们制作的帆船。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互相评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从他人作品中获得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对小帆船进行下水小组实验,引导学生实验“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

  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实验记录。

  教师小结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结论:小帆船的行进方向与帆面的关系:调节帆面与风向的关系,可以使小船向着一定的`方向行进。

  制作:改进小帆船。

  2、风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好处

  (二)活动二: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风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2、讨论:如果没有风,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加以讲解说明。

  学生进行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

  制作后进行小帆船下水小组实验,从而认识 “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小组汇报实验记录,结论等。

  学生观看教师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倾听教师讲解说明。

  引导学生通过帆船这一人们利用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初步意识到风对我们生活的意义,感悟到人类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七、板书设计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简图:

  我们的设计方案

  八、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一课是第五单元《水的变化》的总结课。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前几节课学习的水的形态变化的知识综合起来,从构成水的形态变化的相互关系与循环变化规律的完整认识;另一方面要以此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系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将水的三态变化知识扩展到自然界循环变化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是有着较好的知识经验基础的,我们应当相信孩子们具有思考的潜力,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他们创设安全、自由、宽松的思考氛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水在自然界里是循环运动的。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地球是名副其实的“水星”,水是地球上各种生命的源泉,这节课我们综合认识自然界的水。

  二、学习新课

  1.找水

  ⑴水藏在自然界的哪些地方?我们都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⑵学生交流

  ⑶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汇报

  ⑷出示自然界景观示意图,学生书写各种水的名称,在图上粘贴,以丰富其感性认识。

  小结:水在自然界里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水有多种形态。

  2.建立联系

  ⑴各个地方的水有什么联系?水的形态会发生哪些变化?

  ⑵学生交流

  ⑶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汇报。

  小结:

  下雨、下雪是天上的水降下来;陆地上的水会通过江河流入海洋;陆地上和海洋里的水会蒸发到天上;陆地上的水会渗入地下;地下水会变成泉水冒出地面或被人抽出地面、水还会进入动植物体内……

  3.综合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

  ⑴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水在整个自然界里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把你的想法有条理地说出来?

  ⑵学生讨论

  ⑶学生试说明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运动的'。

  ⑷能不能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把水的这种循环运动过程表示出来?

  ⑸学生画草图(表达形式自定)

  ⑹汇报交流

  ⑺讨论、修改、完善

  三、学习拓展

  1.在你所搜集的资料中,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数据,比如:地球上水资源的总量是多少?淡水总量有多少?人类可以

  2.化工厂排放污水是否会影响到其它地方?为什么?

  通过以上两组问题继续引导他们基于自己所掌握的学习资料展开讨论与交流,既深化了他们对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的理解,又渗透了对他们进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布置作业:

  调查我市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怎样进入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并对其危害提出建议。利用的淡水又有多少?针对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果分有籽和无籽两种。

  2、知道籽是种子的一种

  活动重点:

  了解有籽和无籽的水果

  活动准备:

  1、有籽和无籽的水果。

  2、水果去皮放上牙签装盘。

  3、水果小图片。

  活动过程:

  1、水果品尝会:

  幼儿分别拿一块水果品尝

  ——“吃的是什么水果?味道怎样?有不能吃的东西吗?”

  请幼儿将籽放在自己的盘子里。

  幼儿互相观察面前的盘子: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盘子里有籽,有的`没有?”

  小结:水果有有籽的和无籽的。

  2、观察有籽和无籽的西瓜:

  观察两只西瓜,猜猜哪只是无籽的?

  切开西瓜幼儿观察,有籽和无籽的不同,无籽西瓜是不是真的无籽?(有籽,只是白色的、软软的,感觉不到。)

  尝尝两种西瓜的味道。

  讨论:

  ——“你喜欢吃哪种西瓜?为什么?”

  “你还吃过哪些 水果没有籽的?”

  3、幼儿每人拿一张水果卡片。

  按有籽和无籽分类,将卡片分别粘在两棵树上。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地表缓慢变化”单元是在上学期学习了“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由于引起地表变化的诸多因素对山脉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生命个体来说,是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的。因此,本课将引领学生对引起山脉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进行想象、分析、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试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与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学情分析:

  在五年级上册“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利用多种方式,探究了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能量的不断作用与平衡所导致的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造山运动以及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已基本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对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有了一些总体的认识。山村的学生对形态各异的山脉都会或多或少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有所了解。同时他们对“幼年山脉”是怎样向“老年山脉”转化的会非常感兴趣。

  设计理念:

  作为科学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是重在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观察、实验等各种探究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在学法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行探究。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要突出实验教学,因此,本课始终都是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知和自我结构。在探知的过程中,启迪出新的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完成探究获得新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有根据的推测“老年山脉”初期的形态特点。

  用模拟试验的方法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能通过分析模拟试验的结果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球表面岩石的变化。

  3、科学知识目标

  能解释“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含义。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造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设计模拟试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拓展延伸——评价总结

  教学材料:

  教师准备:不同山脉形态的图片、山脉形成、风化作用视频材料。

  学生分组材料:玻璃、酒精灯、试答夹、气球、烧杯、水、小石子、砖块、酸溶液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美丽的山川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

  2、多媒体出示:山脉风光,学生欣赏后说说感受。

  3、师:这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让我们赞不绝口,那它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5、师:山脉是不断变化的,你想知道它是怎样变化的吗?今天学习《山脉的变化》一课。(板题)

  6、师: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不断作用与平衡导致地壳板块运动形成山脉,除了非常神奇的地球内部自然力量外,还有一些来自地球外部的自然力量对山脉进一步塑造,使山脉形态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就探究一下影响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

  【多媒体再现自然美景,唤起学生对山脉已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用感性材料形象地展现两种山脉的特点,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二、猜想假设

  1、师:山脉形成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大家看下面两张不同的山脉照片,说说这些山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观察、描述两种山脉在外形上的特点。(有的险峻陡峭,有的起伏平缓。)

  3、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指向图片)同学们猜一猜像这类起伏比较平缓的山脉大约形成于多少年以前?(学生猜测。)

  【学生不一定能够猜对,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师:同学们,山脉占地球陆地的`面积不足五分之一,像这类起伏比较平缓的山脉大约形成于3亿年以前,我们称它们为“老年山脉”,而这一类陡峭、险峻的山脉大概形成于6000多万年以前,我们称它们为“幼年山脉”。

  5、师:同学们想一想,起伏平缓的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大胆猜一猜险峻陡峭的幼年山脉是受到了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变成平缓的老年山脉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并说出你的理由、根据。

  (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岩石破碎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学生在以往的科学课中已经学习了热胀冷缩原理、酸雨的危害……在生活当中见到过玻璃受热不均匀破碎、植物根的生长使地面凸起……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猜想的理由的依据。】

  6.大胆猜想。

  ①学生认真思考,自己做出猜想。

  ②组内讨论:先各自说一说自己的猜想,讨论是否有切实、合理的依据,从而去除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想,然后把本组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交流。

  7.交流猜想。

  ①各小组交流猜想,并说一说猜想的依据。

  (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有可能影响到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并以“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追问学生猜想的理由。)

  ②教师以板书整理学生的发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的因素有

  a.温度的影响。

  b.水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如植物根的生长)。

  d.其他物质的腐蚀作用(如酸)。

  c.风的力量

  【通过猜想让学生明确影响山脉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使以下实验方案的确定更有针对性。但学生的猜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猜想情况进行适当补充或提示,学生的猜想是一个发散与集中的过程。让学生将自己的假设与其他同学交流,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三、设计方案

  1、师:关于引起山脉变化的原因,你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呢?(学生会想到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请每组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①根据猜想首先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题目。

  ②根据自己的猜想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注意: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岩石的破碎是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想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模拟什么样的环境?)

  ③你准备如何操作实验?实验中可能出现什么现象?能说明什么?)

  2、学生开始小组研究、设计,师巡回指导。

  【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经验,懂得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一些猜想。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3、交流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方案。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完善自己方案的目的。

  (可适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是否有明确的模拟对象、模拟实验材料的选取是否恰当、实验中是否存在危险、应采取什么安全措施……)

  【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养成相互评价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方案趋向科学,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养成科学的行为和习惯。】

  4、确定小组实验内容

  师:刚才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方案,下面咱们根据这节课时间和分组实验材料看一下哪个方案比较适合咱们今天课上完成?

  【学生想象力丰富,一定会设计出多种模拟实验方案,由于时间和材料因素,一节课不可能把这么多模拟实验都做一遍,这时教师有必要引导,让学生比较选择出适合本节课堂上完成的方案。】

  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温度变化会不会对山脉的变化构成影响,关于其他猜想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再做实验验证。

  四、实验探究

  1、学生小组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计的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①千万要注意安全!

  ②小组合作实验,要分工明确,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单的填写。

  ③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填写记录单)

  【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五、交流总结。

  1、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其他小组的研究与木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2、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都有哪些?(教师板书学生们得出的结论)

  3、揭示风化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实验验证,和观看老师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温度变化、雨水侵蚀、水结冰膨胀是造成山上岩石破碎、山脉变化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也会对山脉的变化造成影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风化作用即引起山脉变化的各种因素:温度变化、水、生物、酸的溶蚀……)

  【利用视频这样一个清晰直观的工具,可以使学生对上课未猜想到的因素和未能亲自验证的猜想进行补充,也是对学生课堂探索的一个总结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得出结论。

  温度变化、水、生物、酸的溶蚀……

  六、拓展延伸

  1、你现在能知道山脉变化的原因了吗?

  2、认识蘑菇石

  设计实验、解释形成原因。

  3、课下完成实验2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利用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持续发展。】

  七、评价总结

  1、自我评价

  1、我能从多个角度猜想使山脉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

  2、我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合作、交流。

  3、我能设计一项模拟实验,并获得成功。

  4、我学到的内容是( )。

  2、总结

  多种内外力作用引起的地球物质运动不断地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今天咱们探究的山脉的变化就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山脉形态的过程。

  除了山脉,地球上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地形地貌,如沙洲、蘑菇石、石钟乳、丘陵……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的变化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课下多搜集一些资料、图片,今后的科学课上我们会继续研究,探索。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激学

  1.谈话:昨天你们收集了一些蔬菜的图片,你都认识了哪些蔬菜的名称?赶快给你的同桌介绍介绍,或者告诉后面听课的老师!

  2.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字,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CAI出示:“菜园”两字)

  (指名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

  能想个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的样子吗?

  这两个字和在一起组成一个词语,一齐读一遍!

  3.揭示课题:

  我们吃的新鲜蔬菜就生长在菜园里,(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到菜园里去看一看吧!

  二、启学

  1.(出示挂图)瞧,这就是美丽的菜园,远远望去,一片绿色!你在菜园里都看到了些什么呀?

  2.(CAI出示:词语)菜园里有这么多新鲜蔬菜,这些蔬菜的名称你们都认识吗?赶快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吧!

  3.读完的同学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比比看谁的字音读得准!

  4.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提示“轻声”“词儿连读”)

  5.(CAI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摘掉拼音小帽,你们还会读吗?先在小组里读一读,注意互相帮助,纠正字音。

  6.“开火车”认读词语。(适时将词语卡片送给读得好的同学)

  7.请拿到小卡片的同学到前面来领读词语,并把它贴在图上相应的地方。

  8.我们一块看着图来读读这些词语!

  9.(CAI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这些生字朋友,你们认识吗?我们一块来叫叫他们的名字吧!谁能想办法记住他们的样子?

  10.瞧,苹果树上接满了生字果!如果你能认对苹果树上所有的字,就能摘到你想要的那个苹果,谁先来试试?

  请拿到苹果的同学到台上来,邀请你的小伙伴读读苹果上的生字!

  三、读儿歌

  1.这些蔬菜不光名字叫得好听,还各有各的特点呢!不信,你听!(CAI:师配乐范读儿歌)

  2.多有趣呀!你也想读吗?自己是这读一读吧!

  3.读得这么带劲,这样吧,下位观察一下这些蔬菜,然后回到座位上再读读儿歌,看看你能发现这些蔬菜的秘密吗?

  4.(指名说)你发现了哪些蔬菜的秘密?(师相机指导朗读这一行)

  5.这菜园里,红的、绿的、黄的、紫的,各种颜色的蔬菜都有,可真是一片好风光呀!我们一块读读儿歌的最后两行!

  6.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首儿歌连起来读一读,可以一个人读,一个人听;也可以两个人一块读;还可以做动作表演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开始吧!

  7.想读的同学一块来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四、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这两个字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字,谁来读一读?

  2.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卜:数笔画/用身体摆“卜”字/“卜”字怎样写才好看?

  心:“心”字怎样写?有个新笔画还没有学,板书“”,看它像什么?

  齐读:“卧钩”。书空“心”字,师范写,生练写。

科学教案 篇10

  一、直接导入

  提出问题出示两枚铁钉,(一枚有光泽,一枚生锈)。问:这两枚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生活中在那里看到过铁生锈的现象?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很普遍。你想研究铁生锈的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关于铁生锈的问题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铁生锈了生答:一枚有光泽,一枚生了锈。

  生答:它们的环境不同。

  生答:厨房里的菜刀生锈了,自来水管道生锈,教室里的铁架生锈了,院子里的铁丝生锈了等。

  学生提出问题,达成共识:

  我想研究铁为什么会生锈?

  铁生锈需要什么条件?

  怎样防止铁生锈?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认识铁生锈这种现象。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

  二、猜想假设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铁生锈可能与什么有关?在组内讨论讨论。

  问: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师:这些只是你们的猜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三、制定方案

  师: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怎样研究?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制定研究计划。然后在全班内进行交流。

  要求:在一个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时,其他小组对设计的实验计划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组装实验装置

  师:根据刚才各小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和改进建议,达成共识,请各小组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把你们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强调:实验中,可以采用相同的杯子或瓶子、相同的具有光泽的钉子,不同的是杯子或瓶子里的物质,可以选择空气、水、醋、油、盐水等,把钉子放入其中,观察钉子的生锈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大约在一周后,咱们再进行交流。

  五、展示交流

  让各小组展示组装的对比实验装置,并说说是怎么组装的。

  六、探究怎样防止铁生锈、提出问题

  (1)铁生锈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怎样防止铁生锈?

  七、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猜想。

  生答:我们组认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生答:我们组认为铁生锈可能与水有关。

  生答:我们组认为铁生锈可能与温度有关。

  生答: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学生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组装实验装置,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各小组组装实验装置。师巡视指导小组展示组装的对比实验装置。

  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讨论,并汇报结果。

  生答:我知道了铁生锈需要的条件:空气、水、温度、醋、盐水等。

  生答: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我知道了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经典)科学教案09-10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经典]科学教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