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8 08:35:2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5篇[热]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5篇[热]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老师的话和达·芬奇学画态度转变之间的联系,明白刻苦练功的道理。

  教学思路:

  教学中,可取消独立识字的环节,把阅读作为识字的重要途径,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识字效率,提早发展语言。可分三步:第一步,初读课文,识记字音。第二步,逐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刻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理解生字生词的意思。第三步,突出重点,综合训练,识记字形。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识记生字字音。

  1、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课文讲了谁学画鸡蛋?为什么要画鸡蛋?结果怎样?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把课题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1)自由练读。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并记住字音。

  (2)检查朗读和字音掌握情况。

  先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识记字音,然后让学生离开课文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3、朗读全文。思考:《画鸡蛋》讲的是谁学画鸡蛋的事?他是个什么人?

  读后回答:《画鸡蛋》讲的是达·芬奇学画鸡蛋的事。他是著名的画家。

  教师简介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人。是400年前非常出名的画家。他一生都研究绘画,他的画有的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珍品。他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和他刻苦练习绘画分不开的。有许多苦练绘画的故事是很感人的。画鸡蛋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学习第1自然段。

  在教师介绍的基础上读第1自然段。

  理解“著名”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著名”要读重音,以突出达·芬奇是个什么样的画家。

  三、默读2、3自然段。思考:达·芬奇开始学画蛋时态度怎样?听了老师的话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他的态度变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1自然段。

  达·芬奇是什么时候的人?哪个国家的人?是干什么的?

  二、讲读2—4自然段。了解达·芬奇学画鸡蛋的表现和结果,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导言:达·芬奇成为著名的画家,是他刻苦练习绘画的结果。我们继续学课文,从他学画鸡蛋的故事中了解他是怎样按照老师的要求苦练绘画本领的。

  1、读第2段,思考:达·芬奇开始学画时,态度怎样?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

  读后讨论回答:

  (1)老师是怎样让他画鸡蛋的?(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

  (2)达·芬奇的态度怎样?(不耐烦)

  (3)他为什么不耐烦呢?

  先引导学生联系老师让他画一个又让画一个回答。了解因为画得多了他不耐烦了。

  再引导学生联系达·芬奇的话想。“天天”是说达·芬奇认为画鸡蛋时间长了。“太简单”是说达·芬奇认为画鸡蛋容易,用不着这么练。所以就不耐烦了。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时强调“画一个又让画一个”、“天天”、“太简单”等词语,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4)达·芬奇的态度对吗?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看图上老师的表情,体会老师说话时严肃的语气,用严肃的语气读老师的话,再理解老师说的4句话。

  第1句话告诉了达·芬奇什么?(达·芬奇以为画鸡蛋容易,是错的。“容易”在这里是说画鸡蛋简单,很好画的意思)

  第2、3句话,老师告诉达·芬奇画鸡蛋很不容易。为什么说不容易呢?(“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是第1个原因。意思是说鸡蛋的形状看起来差不多,但“仔细”看,一千个鸡蛋中每个跟每个都有差别。“每个鸡蛋从不同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是第2个原因。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鸡蛋,自己去发现不同,从而理解“不同角度”的意思)

  第4句话,老师让达·芬奇反复画鸡蛋的目的是什么?(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训练眼力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观察事物准确,画得像。“眼力”指观察能力。“观察准确”是说看的一点不差)训练绘画技巧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画得熟练。这样就会画得快)

  再读老师说的4句话。体会老师是怎样严肃地给达·芬奇讲道理的。

  2、读第3段,思考: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懂得了画鸡蛋的重要性,画鸡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1)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是怎样画鸡蛋的?画出一个词语。(用心画)

  (2)从哪儿看出他是用心画鸡蛋的?从“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可以看出达·芬奇耐心反复练习画鸡蛋,非常用心。

  (3)指导朗读,带点的词语要重读,突出达·芬奇是怎样画鸡蛋的。

  3、读第4段,思考:达·芬奇用心画鸡蛋结果怎样?

  (1)“无论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是什么意思?(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没有画得不快不像的)读一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2)达·芬奇为什么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呢?他反复练习画鸡蛋,掌握了绘画技巧,画得熟练了,所以就快;通过训练眼力,他看得准确了,所以画得就像)

  4、达·芬奇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你向达·芬奇学习什么?要想画出好画,写出好字,学会唱歌,写好作文,应该怎么办?(学习达·芬奇苦练绘画技巧的精神。要想掌握上述本领就要从小刻苦练习)

  三、综合练习,识记字形。

  1、看田字格中的生字,应该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字形,练习说一说。

  2、教师指导分析字形。

  (1)哪几个是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怎样记?

  始:把“抬”字的“扌”换成“女”。

  练:左边是“纟”,注意右边的第3笔不要写成“东”。

  技:与“枝”形近,左边的部首不同。

  准:和“谁”形近,右边的部首不同。

  确:左边是“石”,右边是新学的“角”字。

  (2)上下结构的字有哪几个?怎样记?

  角:上边是?,下边是“用”。

  易:上边是“日”不是“目”,下边是“勿”。

  (3)半包围结构的字有“度”,怎样记住它呢?

  度:外面是“广”,里面的上半部分是一艹廿,下边是“又”。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字头。

  4、完成课后第2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二段,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万里长城》。我们知道,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气势雄伟、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今天,我们就将浏览络课件,参观这一伟大的中华建筑。

  二、制作参观券

  要想参观长城,你必须自己设计完成一张长城参观券,怎么样?能行吗?好,先请你回忆一下,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打开长城券,从长城文中直接复制,用摘录法概括三大段段落大意,分别列在小圆点后面。很简单,赶快行动吧。

  三、浏览自学:

  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我们很快走进了长城,这里有风光馆、历史馆、建筑馆,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参观,同时完成有关练习。

  学生选择一个特点,认真朗读有关课文,查阅文字图片资料,互相交流讨论。

  四、交流汇报

  现在我们交流刚才学习的收获,请同学们踊跃汇报。

  1、有道是,“不到长城非好汉”风光馆的同学,你们已经一睹为快了,现在就请你做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长城,欣赏图片——参观关隘——观看录象——讲解课文。课文的`第二段就形象地展示长城的磅礴气势和宏伟规模。让我们通过自己深情的朗读来抒发对长城由衷的赞美。(齐读课文第二段。)

  2、登上长城,我们在赞叹之余,不禁无限感慨,那筑造长城的条石、每块重达两、三千斤,要把它们运上山顶,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恐怕还是一个难题,何况在两千年以前,,光靠劳力搬运,简直无法想象。从建筑馆出来的同学,你能解开长城的建筑之谜吗?。说一说:你此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正是我国古代()。

  那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用“读了——我明白了——”的句式回答。

  师:长城是用砖头、条石筑成的,更是千万个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生命筑成的,

  所以有人说,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一个悲惨的故事。

  师:长城这座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的历史变迁,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聪明智慧、卓越的建筑才能和伟大的创造。

  3、最后,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追溯长城的悠久历史。请历史馆参观的同学展示你的学习成果。(出示表格填写各朝代长城的建筑情况和作用)

  师:是的,在远古时代,万里长城是以金戈铁马、逐鹿争雄的军事工程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请你思考,今天的长城,存在的意义又何在?对,各族同胞和国际友人又把他看作和平的象征、友谊的纽带和旅游的胜地。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长城随想

  最后,请你思考课后问题,“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可以阅读课文,可以《长城》,也可以自己上查找资料,摘录重点词句,适当归纳制成幻灯片,并插入你喜欢的长城图片。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⑴ 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⑵ 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⑴ 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⑵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⑴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⑵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⑶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⑷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⑴ 观察细致。

  ⑵ 要抓住特点观察。

  ⑶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⑴ 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⑵ 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

  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准确认读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准确流利地读课文,小学一年级《绿色的和灰色的》教案。

  能力目标:写字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美的意境。读出自己对诗中小动物的真实感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美丽的绿色世界,看看那里发生的故事。

  生:欣赏美丽的`绿色世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产生读书欲望。

  新授:

  1、认读二类字。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在文中圈出来。同桌之间读一读圈出的字。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

  3、出示词语、句子,强化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不丢下任何一个孩子)。

  4、要求学生读熟课文。生自由读。

  5、检查读书情况,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一年级《绿色的和灰色的》教案》。谁来把自己读的很棒的一遍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个人读、分组读。学生间互相评一评。

  6、让学生讲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把诗歌的语言转化成叙述的讲故事的方式,随机点评。以鼓励为主。

  7、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先分组,再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听、说、演、记等综合能力。

  生: 准备语言、动作。分组表演。

  8、提出问题:通过表演课文内容,你们有什么想法?你想对诗中的那个小动物说说话?

  生: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读与思相结合,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9、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指名学生回答。并对学生的答案给予总结,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感受。

  10、指导学生读出诗歌韵味:“叹气”生读出一定的情感即可。

  11、出示课件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问吗?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指名学生说一说。学生提出问题。

  12、记字写字。体现主动性,方法性、审美性。强调书写习惯的养成。

  生:一看、二描、三写、四评、五改。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梳理小说线索,了解故事情节,初步学会读小说的方法。

  2、学习抓住细节品读人物形象,尝试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学会抓品读小说的方法,通过细节感受人物形象。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来齐读课题——一件运动衫

  这是一篇小小说(板)。

  (二)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找出小说中主要的人和物。

  2、根据板书梳理故事情节:谁能根据这些人和物来理清故事情节。

  小结: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和物是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的一个好方法,

  (三)品读小说

  一、找出主要线索

  1、在这篇小说中,哪个事物贯穿始终?

  2、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直接描写运动衫的句子,划出来。

  3、汇报交流,提炼板书:想—得—失—得

  4、齐读四句话。

  5、总结:原来,一件运动衫串联起整个故事的情节,这就是这篇小说的线索。

  二、关注意想不到的情节

  关注第一处:

  课件出示:

  我站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像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得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

  我又一次站在商店的门口,把运动衫脱下来走进了商店。

  我把那件印着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的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1、再读读这个地方,哪些最细微的动作让你意想不到?

  重点抓“放”“抱”

  2、为什么这两个动作让你意想不到?引出

  3、这一放一抱,放下的是——,抱起的是——

  4、这一放一抱,你看到一位怎样的男孩?

  5、再读句子。

  总结:这样牢牢抓住细微的动作来描写人物,这种写法叫做细节描写。它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品质。

  关注第二处:

  课件出示:

  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的红色运动衫。

  “我早上看到你的眼睛一直盯着这件红色的'运动衫。当那父子俩打猎回来时,我用一只小狗跟那个男孩换了他的运动衫……”

  1、再读读看,哪些细微的动作让你意想不到?

  “盯”:一个小小的动作,你又看到了什么?

  “换”:

  (1)小狗对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2)如果真要拿小狗去换,你觉得老人最需要换什么?为什么?

  2、老人最需要的是一双新鞋,可是他却用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去换我最喜欢的东西,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老人?

  3、从这两个意想不到的情节中,你读出了什么?

  提炼板书:相互关爱

  三、再现幕后的场景。

  课件出示:

  “我”老人

  1、我瞥了一眼老人这双穿的

  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

  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2、我又一次站在商店门口,

  把运动衫脱下来,走进了商店。?

  3、我把那件印着骄傲的仰着头

  的大角麋鹿的运动衫放在柜台上,?

  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开头我们讲到拿运动衫换鞋的过程是小说的主要线索,是明线。换小狗藏在文章的背后,是暗线。这一明一暗让小说充满了魅力。作者把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藏在背后,让我们把他写下来。

  写话练习:

  1、老人用小狗换运动衫时,他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

  请学习课文11-----18自然段的写法,写写当时的情景。

  2、想想老人等猎人父子回来时,写写他换运动衫的动作和矛盾心理。

  老人抱着小狗坐在家门口的楼梯上,

  3、老人和父亲交换东西时会说些什么?写写老人如何说服父子。

  老人抱着心爱的小狗向打猎父子走去,

  4、老人接过运动衫又会怎么做呢?

  老人接过那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的运动衫,

  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来写。

  四、课堂总结

  推荐阅读:《麦琪的礼物》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5-30

小学语文教案02-25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06

小学语文北京教案02-27

小学语文猫的教案03-14

小学语文《鲸》教案02-23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22

小学语文教案07-2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07

小学语文阅读教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