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06 08:57:40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通用6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开发:

  课题出自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第二课,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固体在水中的表现,了解固体的更多的性质:沉浮性质、溶解性质等。本课在此基础上,作了调整,为学生准备了两组材料:大小不同的蜡烛,苹果、苹果片,土豆、土豆片;方糖、砂糖,粉笔、粉笔头,长短不同的塑料棒。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等,也通过不同的材料对比让学生发现:改变物体的大小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但会改变物体的溶解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仔细观察物体,发现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会有大小不同;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这些物体在水中的不同现象;

  学生能够通过实做,验证自己的想法;

  能够通过整理数据发现物体沉浮现象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没有关系;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在水中会有溶解现象、沉浮现象等;

  知道物体的大小不影响物体沉浮,会影响物体的溶解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经验往往会靠不住;

  整理数据会得到有价值的发现。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提醒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发言和大声汇报


学生做什么?


教学流程


教师做什么?


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也听别人的经验,

能够觉察物体的不同,能够发现两组材料在大小上会有显著区别。

观察与比较



「主题」的提出:

出示材料,提出观察要求

1、认识这些物品。

2、比较两组物品的不同和相同。

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物体在水中的表现。

提出物体在水中不同表现在记录纸上如何表现。

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并提出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

[提出我们的实验要求]

了解实验的性质、研究的范围?知道我们可以做什么?要做什么?

[着手来探究]

我们打算怎么做:规划一下流程,做什么?谁来做?需要多少时间?

怎么取得资料?实验怎么做?怎么记录?

汇报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哪些是自己原先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些实验现象对自己会有什么启发?





假设与验证










汇报与交流



提出问题:将两组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两组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

指导学生做记录,归纳学生的各种经验和想法,将学生的一些想法整理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协助学生确定实验方法]


问题让学生讨论:打算如何做实验,如何收拾材料,如何记录。理清各实验的过程,确定实验的观察内容。


[协助学生实验]


[实验结束鼓励学生就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


综合整理两次实验的资料、报告,发表自己的实验心得,也听取别人报告

[我们的发现]

这些数据显示什么意义?

依据数据我们可得到什么结论?

[检讨与建议]

获得对整个实验的理解。


整理记录









分享经验



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对2、3两页的实验记录进行整理,形成总结

安排机会和情境,各组发表心得,并促进各组间互相学习,使每个人都能汇集到别组的经验。

提出综合性的想法、检讨实验得失、提出新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混合由观察、试验、动手操作等4个活动组成,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幼儿将探索发现与水有关的另一个现象——可混合性。

  1.发展幼儿的感知觉

  在活动中,幼儿将制造混合物。幼儿把沙子、油、墨水、盐、洗洁精等放入水中,会观察感知到两种混合现象;同质混合与异质混合。幼儿会观察感知,哪些物质被溶解到了水中,哪些物质悬浮在水中;哪些液体会在水中漂浮,哪些液体将沉在水中。在观察盐结晶的过程中,将感知水的蒸发现象。

  2.探索发现科学知识

  (1)观察墨水、油、洗洁精、盐、沙子放入水中的变化,探索物质的可溶解性,发现同样的墨水、盐、洗洁精在不同温度水中的不同变化。

  (2)明白盐水即是盐和水的混合,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把盐和水分开来,发现盐结晶过程中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和方法。

  (3)试验油水的融合方法,发现洗涤用品能使油滴溶解到水里。

  (4)了解沙子与水异质混合的现象,试验漩涡的存在,探索漩涡的'特点,发现漩涡产生的原因。

  3.综合活动其它领域:

  (1)语言: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活动,用适当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试验、发现等活动,并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理解并应用知识概念:混合、墨水、温度、变化、扩散、盐水、溶化、溶解、蒸发、水蒸气、结晶、晶体、洗涤用品、漩涡、搅拌。上述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较正确地表达出来:如溶解:盐泡到水里了;搅拌:搅一搅。

  (2)艺术领域:

  通过画一画,表现墨水在水里的扩散,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盐的结晶,用手工或绘画把漩涡表现出来。

科学教案 篇3

  1、在沙箱或沙池中喷洒适量的'水,放上一些玩具和模型。让幼儿自由地玩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

  用脚踩一踩,看看湿沙子上留下的脚印什么样?

  用手捏一捏,试试湿沙子能捏成球吗?

  用容器、模子扣一扣,看看湿沙子能变成什么样?

  用筛子筛一筛,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用小棍或手指在沙子上画画、按手印、按各种图型印,比一比,谁的图案最美?

  用湿沙子筑长城、建城堡……比一比谁建的最牢固?谁造的最有趣?

  2、讨论:干沙子与湿沙子有什么不同?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针对问题大胆地提出猜想。

  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滑轮的秘密。

  3.能够想到利用滑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滑轮的探究兴趣。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发现动滑轮与定滑轮的不同作用。

  教学准备:

  师演示实验材料

  课件(利用滑轮工作的生活实例)演示用滑轮实验套材。

  分组实验材料(四人一组)动滑轮,定滑轮,支架,测力计,钩码,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生:喜欢。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①起重机吊重手②升旗仪式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知道起重机是怎样吊起重手的吗?国旗又是利用什么装置升上去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滑轮兄弟的秘密。

  板书课题 滑轮兄弟

  二. 探究过程

  师生演示实验

  师:请同学们分组实验

  1. 组装定滑轮

  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师巡视观察,如果是个别问题,适时指导,如是普遍问题,师则演示指导。

  师:先直接称钩码的`质量(重力)

  再用定滑轮,用弹簧秤拉钩码看数据。

  观察比较,填表,思考,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

  2. 组装动滑轮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看P31插图,你会使用动滑轮吗?

  生:会。

  师:好。请同学们再分组实验。师巡视观察。

  ①生直接操作。(只秤钩码)

  ②提请学生不仅要秤钩码,还要秤滑轮观察比较,填表,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省一半的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3. 组装滑轮组

  师: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你能做到吗?

  生:能。

  师:请看课本P32插图,你会做吗?

  实验开始。师巡视观察。

  三. 课堂总结

  师:今天的实验做得很成功,谁知道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生: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师:很好,那么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呢?

  生: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师:滑轮组又有什么秘密?

  生: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风化作用及地表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2、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从而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3、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表岩石的变化。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教学准备:

  酒精灯、试管夹、玻璃、一杯冷水和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视频资料,感受“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小组讨论后回答:

  (1)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2)想象“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2、推测:山脉的变化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作用?

  3、交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4、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2、 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认识风化作用。

  三、拓展延伸

  1、看图,认识蘑菇石。

  2、推测蘑菇石形成的原因。

  3、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测并写出实验报告。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植物生长过程和变化的相关信息。

  2、能按照植物种植方法的提示种植选定的植物。

  3、能根据公式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4、能搜集如何给植物施肥的资料。

  重点:指导学生亲自播种一种植物,并设计制作记录植物生长的表格。

  难点:指导并鼓励学生坚持持久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准备

  花盆、花铲、植物种子、热水、冷水、泡种子的小盆、放土壤的其他容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长过程,都带来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搜集到的?

  2、教师小结:搜集资料可以利用上网查询、利用声像资料查询、想有经验的菜农请教等方法。

  (二)学习新课:

  1、种茄子。

  (1)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来,我们光说还不行,还需要同学们亲自来实践!你们小组商量一下,种什么好呢?

  (2)确定种植的植物,并明确小组内的分工。

  (3)师:种植需要哪些步骤?

  (4)选择合适的工具,种植植物。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师:通过这段时间种植植物,你们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有的小组活的比较多,有的比较少。

  (3)师:怎样确定哪个小组的.种子发芽率高?

  (4)学生汇报测定。

  3、给茄子准备“营养”。

  师:人的生长需要营养,茄子的生长也需要营养,让我们给茄子准备一些营养吧!

  4、记录茄子的一生。

  师:想一想,茄子的生长过程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采用哪种方法记录茄子的生长过程?

  师:同学们一定要坚持进行长期不懈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不能半途而废。

  5、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经典)科学教案09-10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科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