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3 09:54:5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7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7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 理解“认知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引导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及书下注释①,了解如下内容:

  ①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②作者的简单情况。

  三、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

  3、三读,订正读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不逮人 久而不怠焉 迄乎成 屏弃而不用 蜀之鄙 子何恃而往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

  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d、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e、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f、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g、贫者语于富者曰:

  h、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四、听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质疑

  1、研读课文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 “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2、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

  因为“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第2-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2段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述了昏庸聪敏不是固定不变的道理。

  第3段叙述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在写法上采用了设喻论证的方法,用贫富两僧的故事来讲道理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运用对照比较一贫一富两个僧人十分鲜明,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看法有什么关系?

  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作者看法的正确。

  4、第4段得出什么结论?

  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二、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背诵课文

  方法:给学生3-4分钟自己背,然后老师读课文,学生随之默读;请若干学生试背,全班结合投影提示背。

  三、拓展练习 积累内化

  (1) 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鄙”和“曰”

  (2)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四、总结: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3为学

  人之为学

  贫僧:一瓶一钵

  富僧:欲买舟而下,富者有惭色

  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盐”等12个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潮”等13个字和“奇观”等15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 “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把握内容要点。

  4.读古诗《浪淘沙》,能在课文中找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句子。

  5.能找出具体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说说想象到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与同学交流,了解抓特点写具体的写法,感受体会钱塘潮的壮观奇特。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5。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5。

  教学准备:

  教师:“盐”等12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盐”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PPT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不一样的美。学习这些课文,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以便在脑海中展开想象,形成具体形象的表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训练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

  板书课题:1 观潮

  2. 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谁能说说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预设:“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指名回答。预设: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4. 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要从课题开始。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向我们展现了潮水这种自然现象的美。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让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昂”“鼎”“崩”“震”“霎”。

  (3)PPT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盼望、滚动、顿时、逐渐、一堵、犹如”,复习认读。

  提示: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

  1.反馈指导预习任务3。(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课文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2.小结:对了,课文讲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这么一件事情。同学们做的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什么样美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课文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奇观: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5.导语:课文第一部分开宗明义,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是“天下奇观”,同时点明了“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回应了题目;也说明了“我们”观潮的原因——因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默读具体写“我们”观潮的课文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部分1:第2自然段。主要意思: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平静。(板书:江面平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主要意思: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 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主要意思: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通过梳理,我们了解到,课文的第一部分是总的点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天下奇观,然后通过第二、三、四部分,通过写“我们”的一次观潮,具体描述了钱塘江大潮涨潮的过程,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确是天下奇观。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一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过后”,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小结: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江面很平静;潮来时,江面汹涌澎拜;潮过后,江面涨了两丈多高。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来说明它是天下奇观呢?我们继续学习。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早就吸引了古代的文人墨客纷纷前往观赏,不少诗人还为之写诗赋词,其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诗,好吗?打开课本第4页。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结合生活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问同学或老师解决。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

  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预设: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导语:弄懂了诗句中词语的意思,那么,诗句的意思能说说吗?

  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八月的钱塘江大潮涛声就像是山崩地裂、惊天吼地那样传来,数丈高的潮头撞击岸边的山石又倒回(与涌来的浪头相撞)。

  很快的,大潮退会江海汇合之处,重归大海,而在江岸边,大潮卷起的座座沙堆就像洁白的雪堆。

  3.小结:我们通过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板书设计:

  1 观 潮

  一、天下奇观

  (潮来前) 二、江面平静

  (潮来时) 三、两丈多高 山崩地裂

  (潮过后) 四、两丈来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提问:(PPT出示《浪淘沙》)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指名回答。预设:见上一课教学过程。)

  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

  (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1.导语: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呢?你能对照着诗的内容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浪淘沙》)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与第一、二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

  句子: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

  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

  (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导语:课文里只有与诗中涨潮内容相关的句子,没有潮落退潮的句子。课文中有关涨潮内容的句子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钱塘江大潮画面呢?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

  个体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1)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四个个画面。

  (2)这四个画面分别是:

  ①潮头将来的画面;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②潮头涌来的画面;句子:第4自然段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③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1句。(指导感情朗读。)

  ④潮水完全过后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2、3句。(指导感情朗读。)

  3.出示任务:在这四个画面里,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画面?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句子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面。注意做到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说,用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用上自己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交流感悟。

  1.导语:同学们讲述了钱塘江大潮留给自己最深刻印象的画面,为什么这个画面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深刻的印象?这个自然段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让你留下了这样的样深刻的印象?尝试用有关的句子说一说。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深刻印象: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

  写了钱塘江大潮潮头的样子和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让我留下了这样的样深刻的印象。

  样子的句子:再近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声音的句子:那声音如同……震得颤动起来。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追问:为什么能这个词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

  词语:“横贯江面”的“横贯”;“白浪翻滚”的“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的“两丈多高”(提示:一丈约等于3.33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出示任务:同桌互相背诵第4自然段。

  6.反馈指导。

  (四)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的特点,通过具体形象描写钱塘江大潮潮水来时的样子和潮水奔腾的声音,表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

  四、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导语: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的原因。

  个体操作。

  反馈指导:(PPT出示“资料袋”,学生指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 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潮(潮水)朝(朝向) 据(据说)剧(剧烈) 堤(大堤)提(提示)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滚”,右边的“衣”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二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具体见教学过程。)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给家人讲一讲钱塘江大潮以及它的成因。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思路:

  美读熏陶——探究说话——品味领悟——创作运用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人鸟和谐相处,相互信赖

  2、领悟“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

  3、激发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品位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

  教学难点:

  文章中融注喜爱之情的描写笔法。

  教学准备:

  珍珠鸟的`图片和一曲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欣赏音乐,了解珍珠鸟的习性。

  二、课文美读

  1、自由诵读———要求读的准确流畅

  2、接力赛读———要求读的字正腔圆

  3、选点精读———要求读的有情有景

  三、合作探究

  4、本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你能用简洁语言概括吗?

  5、作者对小鸟的神态、动作描写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你喜欢这些句子吗?说说看,谁说的多,用句式:我喜欢……,是因为……。说话

  6、“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我是怎样照顾它的?你能把与之相关的语句说出来吗?小鸟还怕我吗?说出相关的语句?

  7、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你能以小鸟的口吻对作者说一句话吗?

  8、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四、阅读视角

  补充几则相关的材料,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引导他们体验反思,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人与自然要和平共处。

  五、创作天地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著名的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姿态各异的奇石,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找出各节中概括节意的句子,了解并体会各节是如何围绕概括句写具体的。

  3.掌握本课15个生字,积累课后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10个。

  4.学习用“每当……就……”的句式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节。

  教学重点:

  读懂每一节意思,了解怎样围绕中心把一段话写具体。

  教学难点:

  认识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段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黑板: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山上有许多形状奇特的石头,人们给它们起了有趣的名字。

  2.师用曲线划出“黄山风景区”。

  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风景区吗?请你来谈谈。

  3.师介绍: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精辟评价。古人还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1990年,黄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风景区的面积约154平方公里,有大小72个山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黄山有四绝,即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

  (1)“闻名”是什么意思?“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

  (2)除了黄山风景区闻名中外,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风景区或成就闻名中外?

  3.理解“奇特”

  奇特什么意思?黄山风景区什么很奇特?(石头)

  板书:奇特

  这篇课文写的就是黄山风景区奇特的石头。

  4.板书课题:

  15、黄山奇石

  (奇特)

  二、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特的石头?

  用“——”划出,交流

  板书:仙桃石

  猴子观海

  15.黄山奇石,金鸡叫天都

  (奇特)五老奔天都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四、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

  2.标序号,读通课文;

  3.完成课后2、3题。

  检查自学:

  1.注意“状”和“琴”的写法。

  2.“形”和“雄”的部首(右边)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交流课后2、3题。

  “每当……时候……就”的上半句表示时间,后半句是说在这样的时候,谁(或者什么)会产生什么情况。“就”是连接词,并且还有必然性的意思。

  五、熟读课文,理解第一节

  1.小组朗读课文,理解第一节两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交流:

  第一句:地理位置。

  第二句:写山上多奇石,人们根据它们的形状,通过想象和联想,给它们起了一些有趣的名字。既点明了题意,又有“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全文的总起。

  3.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词并家默;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5人分节朗读,要求读通句子,说说: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特的石头?

  2.交流板书:

  仙桃石

  猴子观海

  15.黄山奇石、金鸡叫天都

  (奇特)五老奔天都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二、学习课文

  (一)第二节“仙桃石”

  让我们来读懂这一节的意思。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节,弄清

  每句话的意思。

  2.指名读,讨论理解:仙桃石奇特在哪里?请你用曲线划出有关词句。

  归纳板书:

  ①形状像桃子;

  ②巨大;

  ③似乎是从天上仙人那儿飞下来的;

  ④险,“只有底部一小块挨着下面的石盘子”;

  ⑤牢,尽管它与下面的山石接触面很小,但它还是“牢牢地站在那里”。

  3.在引读和提问中理解:

  看到形状像桃子一样的巨石,就会使人想象到——(它似乎……落地太快)。因为它飞得太急,落地太快,所以——(只有……石盘子)。因此第2、3两句是作者的想象。

  第3句是什么关系的句式?(因果)通过想象将“仙桃石”神化的两个词是——(似乎、也许),突出了仙桃石的奇,也使文章生动有趣。

  (继续读)尽管——(这样……)还是——(牢牢……)。这组关联词是什么关系的句式?(转折)进一步写出了“仙桃石”之奇。其中的“这样”就是指——(只有……石盘子)。

  4.齐读并小结:我们通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读懂了第二节,了解了仙桃石是块奇特的石头。

  (二)第三节

  过渡:猴子观海是块怎样的石头呢?

  1.自由朗读第三节,找出写这一节的主要意思的'句子用“——”划出。

  交流板书:形象逼真

  2.再读课文,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这一段是怎样把“猴子观海”写具体的。

  (一动不动,蹲,仿佛在观看)——拟人手法。

  (三)第四节

  过渡:我们用学习第三节的方法学第四节。

  1.首先请自读,找出写这一节的主要意思的句子用“——”划出。交流。

  板书:特别有趣

  2.再读,请你用曲线划出“金鸡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特别有趣在哪儿的句子。交流。

  3.这写冷冰冰的石头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它写活了,让人觉得它们确实有趣呢?(拟人)请你用小圈圈出描写“金鸡”姿态、动作的词和“五老”神态、心情的词。自读体会。

  4.引读:

  “金鸡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特别有趣,——(每当……啼叫),可是,当你爬上天都峰,再回头看那“金鸡”时——(那只……走来)。原来“金鸡”和“五老”是同一山顶上的一组大石头。

  同一组石头为什么会有两个有趣的名字?书上哪句话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板书:变)

  小结:同一组石头,作者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却不一样,真是特别有趣。

  5.齐读第4节

  (四)第五节

  1.读文,课文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五老奔天都还介绍了哪些?有没有具体写?为什么?

  2.作者怎样简单写的呢?再读有关内容。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节;

  2.仿照课文写法,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选一个来写,看谁写得最生动。

  板书设计:

  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

  仙桃石:像桃子、巨大、飞、险、牢

  猴子观海:形象逼真

  15.黄山奇石,金鸡叫天都↘

  (奇特)变特别有趣

  五老奔天都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不能不讲信用”这句话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宋庆龄是怎样做到守信用的。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宋庆龄是怎样做到守信用的。

  教学难点:感悟守信用的重要。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出示宋庆龄的照片,简介宋庆龄。今天我们了解宋庆龄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了解大意。

  3. 由读课文,看生字表读准字音。

  4. 字词。(一般读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对理解课文又帮助的词句等等。)

  宋庆龄 折花篮 (用这两个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话)

  解释 虽然 挺想你的 (书中说谁挺想谁的?挺可以换个词吗?)

  惋惜 (把带惋惜的这句话读一读

  惦记 这件事 (她惦记着学折纸这件事)

  5. 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6. 指名读课文,(可以分自然段读)了解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感悟课文内容

  1. 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讲信用 有耐心 (整体感受)

  2. 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还有不同感受吗?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给足时间)

  3. 汇报交流。边汇报交流,边板书。重点交流一下语句的理解。

  宋庆龄点点头说:“好,我一定等你。” 板书:答应等

  宋庆龄想了想,说:“爸爸,你们去吧!我不能不讲信用。我一定要等她!”

  a、学生汇报,读所画的句子,谈感受。板书:一定等

  b、“想了想”在课件上变颜色,问:在什么情况下想了想?

  c、读读爸爸说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d、你们现在都是宋庆龄,听了爸爸的话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e、课件出示:[+小学教学设 计 网_+}

  对比读两句话,说说有什么不同。

  带着理解读读宋庆龄的话:宋庆龄想了想,……

  宋庆龄一个人留在家里……仍旧耐心地等下去。 学生读自己画的句子,谈体会。再读。板书:耐心等

  十二点过后,……迎了出去。 学生读自己画的句子,谈体会。

  等来了吗?读最后一段。板书:没等来 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问题吗?——大家为什么都会心地笑了?

  (留个问题下节课解决)

  板书设计: 讲信用

  宋庆龄 耐心等

  还在等

  没等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没解决的问题:

  二、默读课文,为自己选择一个角色,想想你为什么笑?

  (学生交流时,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播。)

  1、选择小珍的妈妈,你为什么笑?

  2、选择宋庆龄的父母,你们为什么笑?

  3、谁选择宋庆龄,你为什么笑?板书:等得值

  把你体会到的带到句子中,读“宋庆龄望了望爸爸妈妈,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4、读全文,看还有谁也是讲信用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学生自由发言。

  6、师生交际 把故事结尾演一演

  老师演小珍的妈妈,同学演宋庆龄。师引导:庆龄,对不起,小珍没有按时来和你学着花篮。……

  老师演宋庆龄的妈妈,同学们演宋庆龄。师可引导:庆龄,后悔吗?……

  7、学习字词

  自学生字,看看你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小组学习,挑选难字,在小组中交流。推荐小老师给大家讲。

  学生汇报。(边汇报,边鼓励学生的记字方法,可适时指导:归类记字)

  在交流“惋惜”时,指导造句。

  (重点讲解“解释”等字的书写,鼓励补充某个字的资源,加大识字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

  练习书写。

  三、作业

  1. 认真写本课生字词。

  2. 选作:搜集宋庆龄的小故事、或讲信用的小故事。

  编演课本剧。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学习并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品读句子,从文中优美的语句中感悟琴声的美妙。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教师板书课题,导:琴声美妙悦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写的《弹琴姑娘》。

  2、 学生齐读题目,教师强调“琴”字书写。

  3、 导入: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呢?她弹出的琴声又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教师提出新要求:掌握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然后强调要点。字音:“滞”是卷舌音;“锲”读“qiè”,不能读成“qì”;“券”读“quàn”,不能读作“juàn”。

  3、 学生再读生字新词,读中巩固、积累。

  4、 指名反馈:文中反复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小姑娘弹出的琴声?

  (学生: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5、 指名用自己喜欢的音调和节凑读一读这一词语。

  6、 师:对于作者来说,这“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琴声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7、 找出相关词语。教师出示:( )的琴声

  8、 集体反馈,教师填词,并指导学生读一读。(好听)的琴声(悠扬、像夜莺般、……)

  9、 教师小结:是呀,多么美好的琴声啊!对作者来说它悠扬而熟悉,还有甜味儿,像夜莺、流水般,让人觉得安慰、亲切、优美、轻松。

  10、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围绕弹琴姑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三、想像画面,感悟琴声

  1、教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儿童文学家的心,让他对一个小女孩如此钦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用波浪线画出那一幅幅将琴声融为一体的'美丽景色。

  (1)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

  (2)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语段。

  生:“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师:“只要……就……洒在……洒在……也洒在……”,用排比句式将春雨和琴声描写融为一体,雨声与琴声交织出美妙的音乐。谁再来读?

  生:“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仍然不断的传出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师:是啊,闷热的夏日里,窗口动听的琴声仍不断,难怪作者会边走边想像边钦佩这弹琴人。是谁又让天高气爽的秋日更加恬静呢?

  生:“晴朗的夜里,月牙儿分为清明…………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师:琴声声声入耳,“我”是赞叹不绝。读出冬日琴声迎接风雪夜归人的感受。

  生:“冬天的寒夜,…………”

  师:琴声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让作者有怎样的想法?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教师小结:课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姑娘弹奏的琴声,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很有表现力。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品一品。

  3、指名反馈:读了这些语句,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有感情地读一读。

  5、教师总结:同学们,作者是一位儿童文学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在这一年四季听琴感受中情感变化也不同。这一部分通过:“我”听琴的感受和情感变化来间接描写小姑娘的品质。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就是作者表达的巧妙之处。

  6、作者四季听琴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谈一谈本节课学习的感悟。

  2、教师小结:同学,这节课的学习真是美的享受,我们读到了许多生动、优美的句子,似乎看到了四季优美的景色,仿佛听到了弹琴姑娘手下飞出来的悠扬的琴声。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部分,每个学段都安排一个“综合性学习”这样一个新板块,小学语文:《找秋天》教学设计。这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创新命题。“综合性学习”贵在“综合”,通过分析。把相关内容两各个闻分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综合性学习”贵在“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还要求“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

  [设计特色]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充分开和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景物和气候,了解秋天,感受秋天,画秋天、写秋天,收集有关秋天的一切,创作有关秋天的作品,留住秋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以打擂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师:我们学习了第一组中有关秋天的识字课和课文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了找秋天的活动。今天要举行打擂比赛,在打擂的同时,把个人的收获变成大家的,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回答

  师:为了方便比赛,我们将大擂台分成几个小擂台,哪个小组得到的'小擂主最多,哪个小组将最后获胜。

  师:擂台一 ——词语擂,请各组选代表汇报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词语。

  学生:各组派代表汇报收集的有关秋天的词语,全班裁判,以既多又好的为胜,并评选词语王。

  师:同学们收集到了这么有关秋在的词语,我们来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并把它积累起来。

  生:读读记记。

  (收集有关语言素材,在交流过程中适当点拔,这实际上是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学生不仅会感兴趣,也能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找秋天》教学设计》。)

  师:擂台二 ——古诗擂。各组选代表汇报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古诗。

  学生汇报,要背诗,说出作者及诗的大意。全班裁判,并评选小诗人。

  师:读了古诗,我们知道古人也是十分喜欢秋天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非常喜欢爱背诵古诗。培养这种热爱传统文化,喜欢诵读古诗的习惯。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意义不可忽视。

  师:我看到有不少同学用画笔画秋天,下面来打第三个擂台——图画擂。

  生:说说自己都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你又想到了什么?其余的同学可以适当补充。

  评选擂主的同时,评选小画家。

  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追求的深层的目标。

  师:我这儿还有几个未命名的擂台,谁愿意根据你收集到的资料为他命名,并进行汇报呢?

  生:为擂台命名并汇报。(歌舞、作文、小制作等等)全班裁判并评选“小歌星”“舞蹈家”“小作家”“小巧手”等等。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点,创造了一种很好的空间和舞台。)

  师:这次活动是我们学习了“秋天”一组课文后开展的,最后咱们来一个串词比赛好不好?

  生回答。

  出示有关秋天的一些词语,请大家看看,读读,并以“秋天”为题目,把这些词语用进去,能把你收集到的词语用进去更好!

  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说后汇报。

  师生评选擂主。颁发奖状及擂主帽。

  师:没有取得擂主的小组不要灰心,不久之后,进入冬天我们又会继续打擂,加油啊!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5-30

小学语文教案02-25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22

小学语文教案07-16

小学语文绝招教案11-08

小学语文太阳的教案11-16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案02-07

小学语文《春》教案01-29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