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6 09:40:5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品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精品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具构成:世界地图嵌板

  教育目的:

1、提高孩子对地球的兴趣,了解洲和洋。

  2、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

  活动准备:

1、世界地图嵌板

  2、彩色铅笔、白色卡纸

  3、七大洲、四大洋的`标签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我生活的地球

  三、工作内容---画世界地图

  1、 将世界地图拼图端放到孩子面前。

  2、介绍工作:画地图。

  3、借助地图嵌板框在白色卡纸上画两个圆。

  4、从世界地图里选择一块亚洲的生产工艺 图,将其放在左边的圆圈里(亚洲拼图在圆圈里位置应与其在地图里的位置对应),并画出轮廓。

  5、请孩子用同样的方法画其他的洲。

  6、请孩子在自制的地图上,贴上对应的标签。

  7、用彩色铅笔给洲涂颜色,与拼图上洲的颜色相同。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不断地探索中感知空气的存在、压力、作用等,并在活动中渗透环保意识。

  2、鼓励幼儿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在活动中让他们推理、判断,表达探索方法。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大水盆每组一个。

  2、吸管、毛线、透明胶、塑料袋、泥工板

  3、塑料杯、玻璃杯、火柴、蜡烛

  活动过程:

  ㈠集中活动谈话:空气在那里?

  1、引题:老师出示透明塑料袋,请幼儿说说里面有什么?(幼儿回答:什么也没有)。老师把塑料袋随意一装,捏紧问幼儿?"鼓鼓的塑料袋里有什么?"(请幼儿回答并感知)。

  2、引导:如果塑料袋里没有东西为什么鼓鼓的?按不下去,里面到底有什么呢?为什么有东西,我们看不见呢?塑料袋里到底有什么?

  3、游戏:找空气

  ⑴老师: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就象一个隐身娃娃,在和小朋友们捉迷藏,它到底躲在哪里?请小朋友们找一找。

  ⑵老师提出游戏任务:用塑料袋装空气,并说说在哪里找到的。

  ⑶幼儿游戏

  ⑷交流发现,老师小结:"到处都有空气。"

  ㈡分组探索:

  1、老师:空气到处都有,空气还有许多秘密,谁知道?

  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东西,有气球、瓶子、杯子、手帕等等,我们一起动手找空气有什么秘密,好吗?

  2、分组探索:

  ⑴幼儿按意愿自由分成二组,选择喜欢的材料探索,说一说自己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等一下告诉小朋友和老师。

  A组:提供蜡烛、玻璃杯、火柴、手帕、泥工板,

  游戏:《不吹自灭》、《泡泡出来了》、《不湿的手帕》

  B组:提供毛线、吸管、气球

  游戏:《气球火箭》

  ⑵幼儿分组探索空气的存在、作用。空气动力等特性,可互相交流发现,由老师记录。

  ⑶幼儿交换游戏

  鼓励幼儿大胆发现问题,思考讨论找出解决的办法,鼓励幼儿质疑,发现不同问题。

  ㈢幼儿交流发现,老师小结:

  空气无处不在,它有动力、压力,帮助人们做许多事,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活动反思:

  《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有观察探究静电的兴趣

  2在静电游戏的操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静电现象。

  3.了解不同材质的物体能否产生的静电现象。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木筷、塑料笔、塑料袋、铁勺、蜡烛记录卡。

  经验准备:幼儿接触过静电现象,

  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塑料袋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变前师: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后,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拿出塑料袋),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

  变后师:"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塑料袋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能够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师:想想你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和接触到的,大家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能在摩擦之后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呢?

  2.幼儿自己猜想,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

  (四)尝试操作

  师:请你试一试玩一玩,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的猜想对不对。

  1.幼儿动手操作,把木筷、塑料尺、塑料笔、铁勺、蜡烛分别和塑料袋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碎毛线、碎纸屑,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

  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 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 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ppt: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除了塑料小棒摩擦塑料袋可以吸起纸屑、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不足之处: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3、碎纸屑我是准备了一个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实验后,弄的到处都是,以后在做实验时我要先

  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科学教案 篇4

  一、材料准备:

  PVC管、PVC弯头、可以塞进PVC管的布条。

  二、制作方法与步骤:

  将PVC管用弯头连接成不同的形状,留出听筒口与说话口。(见“传声筒图”)

  三、实验操作:

  两个小朋友一组,一个说话,一个倾听,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

  四、教师指导建议:

  1、引导小、中班幼儿拼出不同长短,不同形状的传声筒,试一试传出的声音是否一样。

  2、引导大班幼儿拼出有多个听筒的.传声筒,组织幼儿玩多人“打电话”的游戏。

  3、引导幼儿在PVC管里塞上布条,比较塞上布条和不塞布条的PVC管在传声上,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与替代:

  可在幼儿园走廊里安装较长的传声筒,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在班级与班级之间、不同楼层之间的墙壁上安装传声筒。

  六、小知识:

  人发出的声音在传声筒中由于筒壁的反射使声波得到加强,传声筒的开口使声波向一定方向传播,在传播时能量虽然会损失一部分,但由于声波被加强了,所以声音也会传播得比较远。

  七、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活动中,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幼儿往最后目标进行,幼儿要多动手操作、多观察,积极探索。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体验味觉,增加味觉经验

  2.品尝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

  3.学习相关汉字。

  活动准备

  1.食物:柠檬,香蕉,苦瓜,姜,咸梅。

  2.酸、甜、苦、辣、咸汉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切成小块的苹果,引起幼儿品尝兴趣。

  教师游戏口吻:哟!好吃的苹果,谁想尝尝呀?

  (请各别幼儿品尝,并说出味道。)

  2.品尝:酸甜苦辣咸

  (1)老师这里还有许多好吃的呢?谁想吃呀?

  (2)请5名幼儿在台前站好,教师分别让他们品尝不同味道的`食品,

  提示全体幼儿注意观看他们的表情。

  (3)品尝:柠檬,香蕉,苦瓜,姜,咸梅。

  3.学习相关汉字。

  (1)根据图片认识汉字:酸 甜 苦 辣 咸

  山楂(酸),糖(甜),苦瓜(苦),辣椒(辣),盐(咸)。

  (2)教师出示食物,让幼儿找出相关味道的汉字。

  4.幼儿操作游戏

  幼儿两人一组,一人说汉字,一人找出汉字卡片。

  互换角色反复游戏。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物体有长短,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能比较3个物体的长短并排序。

  2.体验舞动飘带的快乐。

  活动重点:

  掌握比较长短、排序的简单方法。

  活动难点:

  初步感受长和短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三根不同颜色(红、黄、蓝)、不同长短的棒棒。

  2、每个幼儿三条不同长短、团状的彩纸带。

  3、艺术体操(带操)的视频和音乐。

  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纸棒)导入: 宝宝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今天宝宝们和老师一起来玩有趣的棒棒。

  一、基本部分。

  1.第一次比较:与同伴比较,感受长、短的意义。

  师:请每个宝宝先来拿一根“红色”的棒棒,试一试棒棒好玩吗?

  请宝宝用自己的棒棒和同伴的比:谁的棒棒长、谁的棒棒短呢?

  (操作并验证)请你分别找三个宝宝比一比,看一看

  小结:宝宝们用比一比的方法知道了,原来红色的棒棒长短是一样的。

  2.第二次比较:自己的两根棒棒比较,寻找比较的方法。

  师:请每个宝宝再来拿一根“绿色”的棒棒。数数你的手里有几根棒棒了(两根,一根红色,一根绿色)

  (操作)比一比:两根棒棒一样长吗?那根长?那根短?

  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比一比的方法,教师引导幼儿经验迁移)

  小结:把两根棒棒竖放、平放,一头摆齐,就可以比出那根长、那根短了。

  3.第三次比较:自己的三根棒棒比较,学习排序方法。

  ①三根棒棒比长短:

  师:老师这儿还剩下一些棒棒,是什么颜色的?请每个宝宝再来拿一根“黄色”的棒棒。数数你的手里现在是几根棒棒?(点数:1、2、3)

  (操作)比一比:三根棒棒一样长吗?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幼儿演示并讲述三根棒棒比较的方法:竖放、平放、用参照物等方法)

  ②三根棒棒排排队。

  我们来给三根棒棒排排队吧?你是怎样排的?

  (幼儿操作:从长到短或反方向排序。教师引导幼儿互相参照、验证)

  ③难点解决:黄色(中间)的棒棒是长棒棒还是短棒棒?(感受长短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长和短是“比一比”后得出来的)所以黄棒棒排在红棒棒和绿棒棒的中间。

  小结:宝宝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比较棒棒长短的方法,还能给不同长短的棒棒排排队。

  二、经验提升。(幼儿用软物体—纸条进行比较、排序)

  (教师出示作好的飘带吸引幼儿注意)

  宝宝们,看我的.棒棒!长带子飘起来喽! 你们也来做一根像老师这样的带飘带的棒棒吧,咱们一起玩《长带子飘起来》的游戏。

  (出示纸条)这儿有三根不同长短的带子,请你找一根最长的带子,粘到最长的棒棒上,这样你的飘带才会飘的美。

  (每个幼儿都有三根不同颜色、不同长短的皱纹纸,幼儿要先把皱纹纸展开,然后进行比较。帮助幼儿每人从自己的操作材料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最长的一根,并粘到最长的棒棒的一端)

  三、快乐体验:长带子飘起来

  1.幼儿探索让长带子飘动的方法(跑动、挥动等),体验飘带舞动的快乐。

  2.放视频《带操》,让幼儿一边玩一边感受《带操》中带子舞动的美,并尝试让带子变化出更多的舞动的轨迹。

  活动延伸:

  教师在操作区提供更多的材料,如毛线、冰糕棒、小纸条、铅笔等,让幼儿进一步操作验证长短比较、排序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7

  一、此活动的功能:

  本活动适合小班3岁幼儿。从下学期主题《花儿开》中分题《太阳出来了》进行的。

  二、此活动的提出:

  在教材主题《花儿开》分题中的《太阳出来了》中展开。这个活动是把分题中《我要回家》和《白天和晚上》两个活动合并成一个活动来完成。活动《白天和晚上》的活动目标是1、乐于参与集体游戏;2、辨认黑与白;3、锻炼观察力。我认为从3岁幼儿年龄发展特点来看,此目标完全可以跟活动《我要回家》的目标一起来完成。这样既节约了课时,又使活动增添了趣味性,幼儿更容易投入。

  三、分题《太阳出来了》目标:

  1、认识春天天气回暖。

  2、欣赏和感受春回大地景象。

  3、辨别异同。

  4、享受听故事的`乐趣。

  四、分题:

  五、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我要回家

  活动目标:

  (1)享受听故事的乐趣,锻炼观察力。

  (2)认识白天、晚上的区别。

  (3)认识太阳发出光和热。

  (4)乐于参与集体游戏,发挥想象力。活动形式:分组。

  活动准备:

  故事图卡4份;小鸭头饰;黑白卡片;太阳头饰;鱼头饰。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察课桌上的故事图片。

  (2)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任意讲述故事。

  (3)教师讲述故事。

  (4)提问:

  ①太阳出来和下山天空变化?分别是什么时候?出示黑白卡,认识黑白。

  ②小鸭为什么回不了家?请大家想办法自由发挥。

  (5)表演。

  总结分享:

  (1)跟幼儿讨论小鸭子以后在天黑的时候知道回家了吗?

  (2)请幼儿说说白天晚上人们都做什么事情?天黑后要知道回家。

  活动评价:

  (1)能专心听故事并简单创编故事,发挥想象力。

  (2)知道白天和晚上的区别并能认识黑色和白色。

  (3)乐于参与集体游戏。

  活动延伸:

  请幼儿晚上回家观察天色及周围景致变化并请家长帮助记录。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风、雨、雪、虹、雷鸣、闪电等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我设想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观察自然现象,关心周围事物的变化,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天气的种类,了解每种天气的基本特点。

  2、尝试用动作来表示不同的方法。

  活动准备:

  天气牌(晴天、雨天、刮风)

  活动过程:

  一、观察天气

  1、小朋友看,今天是什么天气呀?

  2、引导幼儿观察窗外的情景,说说今天是晴天还是雨天,有没有刮风,风大不大。

  3、如果是下雨是大雨还是小雨。

  二、认识天气牌。

  1、分别出示晴天、雨天、刮风、下雪的天气牌,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吗?

  2、帮助幼儿了解天气的种类及其特征,教幼儿认识天气牌告诉幼儿有太阳的是晴天,画了小雨点的是雨天.

  3、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哪种天气,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

  三、用动作表示天气

  1、这些天气我们可以用动作来表示,小朋友想一想都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晴天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下雨天又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下雪可以做什么动作。

  2、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我们手臂向上围成一个圆圈当作太阳,表示晴天。

  3、我们五指张开,从头顶向下摇动手腕,表示下雨。

  4、高举双手,在头顶左右摆动,表示刮风。

  5、紧握拳头,轻敲大腿,表示下雪了。

  6、老师高举某一个天气牌,幼儿根据天气牌指示的天气表演相应的动作。

  四、游戏介绍游戏玩法

  找一个朋友,让他背对自己,在好朋友背上用手的动作表示天气,让他猜猜是什么天气。

  反思: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天气的的变化为导线,根据天气的变化同时出示各种天气符号的`标志,晴、阴、小雨、大雨、雨夹雪等,引导孩子们分别认识了这些标志符号,结束部分天气又变的晴朗,和孩子们一起继续去郊游,前呼后应。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关注了天气的变化,并认识了各种天气的标志符号,本节课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学得轻松快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科学教案(经典)10-11

(经典)科学教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