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2 09:22:57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华(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精华(5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昆虫世界充满了奥秘,各种昆虫长相各异、奇特,昆虫的卵生性使它的生长过程充满神秘。美美和丑丑就是毛毛虫变蝴蝶的两个不同生长时期的形象,毛毛虫怎么变蝴蝶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探索昆虫的欲望。因此,我便设计了这一活动,通过活动带领幼儿进入广阔的学习天地,去结识蝴蝶朋友,了解它的有趣之处,让幼儿用一颗真挚的童心,去关注、体验蝴蝶的生活、探索蝴蝶成长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认识蝴蝶并初步了解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

  2、借助故事比较美美和丑丑不同外形特征,激发幼儿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活动重难点:

  了解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幼儿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毛毛虫变蝴蝶的转变图示。

  经验准备:学会儿歌《我想变成一直蝴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认识蝴蝶的外形特征

  1、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彩色衣;飞在花丛中,快乐又逍遥。

  2、那你们见过哪些蝴蝶呀?

  3、我们小朋友见过那么多蝴蝶,我们在仔细的看一看蝴蝶到底长的怎么样?

  4、这只蝴蝶长的漂亮吗?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美美”

  5、美美长的那么漂亮,它除了有美丽的翅膀,还有什么

  6、小结:蝴蝶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有两对翅膀,六只脚。只要有这些特征的我们都说它是昆虫。

  二、认识美美和丑丑,观察比较不同的`外形特征。

  有一天,蝴蝶美美飞呀飞呀来到了花园里。遇到了毛毛虫。

  1、蝴蝶美美在公园里遇到了谁呀?(毛毛虫)

  2、毛毛虫和蝴蝶长的一样吗?长的哪里不一样?

  3、所以毛毛虫也有一个名字叫丑丑。

  4、运用故事,引出蜜蜂的话

  5、幼儿讨论:美美是不是丑丑变的呢?让幼儿猜测!

  三、观看录像,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

  1、凌老师今天准备了一段录像,请你们仔细的看一看,蝴蝶是不是毛毛虫变的?

  2、请幼儿说说丑丑是不是美美小时候的样子。

  3、丑丑是怎样变成美美的?

  4、梳理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图,卵——毛毛虫——蛹——蝴蝶

  5、我想变成一只蝴蝶。小朋友,咱们一起来玩一个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吧!;幼儿扮演毛毛虫,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

  四、拓展教育

  1、昆虫世界里还有哪些动物也和毛毛虫和蝴蝶一样,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了的不一样?

  2、幼儿继续探索,各种途径寻找答案。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蝴蝶的基本特征,同时,让幼儿欣赏蝴蝶的美丽来与后面环节毛毛虫的丑形成对比埋下伏笔。鼓励幼儿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观看PPT蝴蝶的生长让幼儿了解先是小小的虫卵,然后变成毛毛虫,再后来变成蛹,最后变成蝴蝶通过我想变成蝴蝶这一环节,让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巩固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教学反思:

  因为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发现幼儿非常喜欢蝴蝶,但对于蝴蝶是怎么来的,却不知道,所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针对幼儿的好奇心理设计了这个教育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动感的画面,很受孩子们地喜欢,孩子们观看时都很专注,对小蝴蝶的生长过程有了初步的感知,我有利用清晰的图片和孩子们一起看一起说,就这样,孩子们轻松愉快的获取了蝴蝶的成长的知识,最后设计了对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演示,幼儿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很积极,在接下来的肢体表演中兴趣很高,唯一不足的是,活动场地不够宽敞,使幼儿不能尽兴的表演。在活动中,还应重点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达。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看一看、踩一踩、玩一玩的过程中增进孩子对脚的认识,发展脚的触觉功能。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用不同材料铺成的小路(黄沙、鹅卵石、木板、地砖)

  2、不同质感材料若干(纸、草坪、海绵、泡沫、黄豆、弹珠、地砖、米)

  3、头饰若干,五角星若干

  活动重难点:

  能用脚感知出不同质感的材料

  活动过程:

  1、音游:滑稽的脚先生

  2、猜猜他在哪里。(师说名称幼儿快速指出:脚尖、脚跟、脚底、脚背、大脚趾、小脚趾)。

  3、小脚有什么用?(小脚本领真大)

  一、走小路,体验不同感觉。

  1、瞧,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四条小路,看看是哪四条小路;(黄沙路、鹅卵石路、木板路、地砖路)

  2、你们用小脚去走走有什么感觉?

  3、幼儿交流:把你的感觉来告诉大家。

  4、小结:木板路走上去感觉硬硬的,有点暖暖的;地砖路是冰凉的,很光滑的;黄沙路是麻麻的`,脚还会陷下去的,鹅卵石路是不平的,有点疼疼的。

  二、幼儿探索感知不同质感的材料。

  1、说说有些什么东西?

  2、幼儿自由探索感知,老师指导;

  3、小结交流:小脚发现了什么?

  游戏:幼儿两两结队相互检查感知不同材料。(找一个朋友,两人商量好谁先遮起眼睛来猜另一个人来帮他检查,猜的人全说对了给他一颗五角星,再换过来。)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为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我采用动静交替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引导幼儿思考的同时,让幼儿的肢体也动起来,不抑制他们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乐于参与活动,乐于动口动手,乐于展现自我。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在活动中,我安排了幼儿自主表演这首歌,幼儿们都想展示所学,为了给他们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这个活动最终显得有些长,如果重新组织这个活动,我会注意这一点的。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发现有的物体沉在水底,有的物体浮在水面。

  2、愿意在操作中进行探索 。

  【活动准备】

  1、盛满水的盆。

  2、各种实验材料(塑料小鸭子、塑料袋、毛巾、空塑料瓶、树叶、小石子、乒乓球、橡皮泥、钥匙、糖纸等)。

  【活动过程】

  1、教师操作,请幼儿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到了水底。

  (1)把塑料小鸭子放入水中,观察小鸭子在水中会怎样(在水面还是在水底)。

  (2)把石子,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又会怎样。

  2、引导幼儿认识操作材料,并提出疑问。请幼儿说说我们都准备了哪些材料?猜猜这些材料哪个能沉哪个能浮?

  3、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材料,去发现沉浮的.现象。

  (1)将准备的材料一一放入水中,看看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沉在水底。

  (2)互相交流在操作中发现的秘密,并提出疑问,它们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又为什么沉在水底。

  【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那些东西可以浮在水面上,那些东西可以沉在水底。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对此实验非常感兴趣。部分幼儿在操作是不够大胆,小石子为什么会沉到水底?小树叶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对沉浮现象还不太了解。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要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2. 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习性的兴趣。

  3. 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够说出几种常见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知道动物过冬的几种不同方式。

  活动准备:

  课件、小动物图片若干、小动物头饰、动物过冬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活动"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的天气怎么样?""冬天我们是怎样过冬的?"那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呢?"

  二、听故事,了解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

  (一)了解冬眠过冬和加厚毛皮过冬

  1.出示小熊和小青蛙睡觉的ppt。

  2.教师提出问题,小动物怎么都要睡觉呀?请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

  3.解释什么是冬眠。

  思考:蛇为什么要聚在一起冬眠?

  4.课件出示小羊,提问:小羊是怎么过冬的呢?还有哪些动物要像小羊那样需要在冬天加厚皮毛过冬的`呢?

  (二)观看视频,了解另外三种过冬的方式

  三、操作活动,了解更多的动物是如何过冬的幼儿小组合作,将小动物图片与它们过冬五种方式匹配,粘贴在小动物过冬的背景图上。

  四、结束部分

  (一)拍手游戏小动物怎样过冬,幼儿佩戴头饰表演。

  (二)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动物过冬的五种方式。

  活动延伸

  进一步探索小动物过冬的一些方式。

  反思

  科学活动重点在于幼儿的探索过程,可以提供一些故事录音、图片、书籍等丰富的相关知识材料,在开始时我设置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能让幼儿自己探索获得知识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自然地习得知识,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会激烈,相关经验也会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幼儿讲述时的自信心。

  一堂科学活动需要关注到方方面面,甚至一些细小的问题也非常关键。在教学活动的开始部分,幼儿对于人们的过冬方式已经有所了解,我只要帮助幼儿进行对已有知识的梳理即可,无须花费太多时间,以至于在幼儿探讨部分的时间过于紧凑。在播放直观、生动形象的《动物怎样过冬》视频时,由于声音处理不够清楚,导致幼儿在观赏时听不清,若将视频中的声音关闭,由教师随视频的播放进行讲述。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形象直观地了解和探索动物过冬的方式。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科学教案(经典)10-02

科学教案(经典)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