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3 09:53:36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8篇[精华]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8篇[精华]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并正确书写七个会写的生字,学习一个新笔画“竖弯”。

  2、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农谚所提示的时间的变化。

  3、处理课后练习,相继发展语言。

  教学重点:

  认识并正确书写六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掌握新的笔画。

  教学难点:

  背诵谚语。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观看冬天的录像。

  1、你觉得录像的景色怎么样?你知道冬天节气的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冬季节气的`课文。

  3、板书:九九歌。

  4、解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准生字。

  3、教师板书生字。

  4、开火车读生字。

  5、指名读,齐读。

  三、联系生活,感受冬天

  1、联系生活中观察到的和课前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说一说冬季节气的特征。

  2、教师巡视指导,如何运用资料,把话说清楚。

  3、汇报交流。

  4自由读,指名读。

  5、小结学习方法。

  四、指导书写

  1、指导“四”的写法。

  认识新笔画“竖弯”,教师在虚宫格中范写,学生仿写。

  2、指导“九”的写法。

  重点指导笔顺。

  3、指导“手”的写法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象的字型分析,启发学生运用拆分、整合的识字法认字。

  2.注意区分字形、字义。

  3.能正确、流利的诵读短文。

  4.通过口语交际,使学生敢于大胆想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投影出示韵文。

  (2)朗读韵文。

  (3)说一说短文一共讲了几个字?

  (4)引导学生发现拆分,整合的识字方法。

  (5)用同样的`方法你还认识了哪些字?

  二、我会认

  1.出示“转盘”课件。转盘周围生字排成一圈,转盘指针指向哪个字,就引导学生读哪个字。

  2.交流识字方法,把你记字的好方法说给同学听。

  3.引导学生再次认读生字。(全班开火车读两遍)

  三、日积月累

  (一)我会填

  1.出示我会填的影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读读题目“我会填”这是让我们做什么呢?学生说出这项训练要求。

  3.请你们自己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巡视)。

  4.反馈:让学生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填写的。

  (二)我会读

  1.听教师示范读短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书。

  2.组织学生自由读短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配以优美的音乐。

  4.组织全班自由读,边读边想:读了这篇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你的理想是什么?怎样实现你的理想?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桥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能把刚才看到的桥介绍给大家吗?这节课,老师就让你们把你设计的桥展示给大家,并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设计的?

  二、进入有主题的口语交际

  1.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介绍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

  2.同桌练说、评价。

  3.各学习小组组织练说、评价。

  4.小记者采访。

  A.同学们,学校小记者站听说我们班的同学都会设计桥,而且设计得非常漂亮,便派来几位小记者前来采访(四名同学扮成小记者上台)。让我们用热烈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B.小记者采访(从桥的造型、材料承重力等方面质疑,介绍者进行答疑)。

  5.评选,展示最优桥梁。

  黑板上贴满同学们设计的桥,评一评谁设计的桥好,你最喜欢哪座桥?并说出原因。

  三、总结谈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送阳光》是第三单元首篇精读课文。这篇记事文讲述了奶奶的腿环了,想见到阳光,而苗苗看到可爱的阳光并用裙子包住阳光准备送给奶奶的事。赞颂了苗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和品德。文章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启示学生懂得助人为乐是一种良好的品德,关心他人,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才是最快乐的。 设计理念 以“送”为主线,借助读、议、说、演等方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心灵沟通,从而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关爱他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2.通过朗读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苗苗天真、善良、孝敬老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使学生受到教育,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才是最快乐的。

  2. 学会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第2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 设疑课题,确立目标。

  1.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送阳光》(板书:阳光)

  2.想想问问,生成问题。 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预设:是谁送阳光?送阳光给谁呢?为什么要送阳光呢?阳光如何送呢?送的结果又怎样呢?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请大家翻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遇到生字就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3)老师找四个同学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认真听一边思 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伊始,以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文,再结合分段、主要内容入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然后,学生紧紧围绕课题质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感悟文章奠定基础。)

  二.生成问题,启发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苗苗为什么要送奶奶阳光呢?哪句能体现奶奶特别想见阳光呢?理解“念叨”一词。

  2.读2、3自然段,了解苗苗记住了奶奶的愿望去寻找阳光,那她找到了吗?是什么样的阳光吸引着苗苗要把阳光送给奶奶?

  3.深入读第2、3自然段。

  (1)了解阳光的灿烂,感受苗苗的孝心。

  ①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阳光的.灿烂:“朝阳照耀着大地,大地淋浴着灿烂的阳光。苗苗坐在草地上,小小的裙子上洒满了阳光。”

  ②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再读的形式把这句话的灿烂读出来,进而感受苗苗要送给奶奶的决心。

  (2)了解阳光的可爱,感受苗苗的决心。

  ①开展想象:阳光太美了,在阳光下,小花绽放着笑脸,小树摆动着枝条,你还能看到什么呀?

  ②多好的阳光啊!我要把它带回去,送给奶奶。所以苗苗把阳光紧紧包在裙子里,回家了。

  4.小结。

  (1)自由读第四段。

  体会感悟: ①通过朗读感悟苗苗送阳光紧切的心情。 ②通过朗读体会:从严严实实你看出了什么?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2)有感情地读一读奶奶的话,要读出她的慈祥、爱心、窝心的感情。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运用读读、议议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本进行无声的对话与有声的交流。一方面凸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样的阅读教学新理念,一方面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亲情与爱心,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三.扩展延伸,引导归纳。

  1.创设情境,说一说。 (1)如果你是苗苗,不是4岁的苗苗,而是7、8岁的苗苗,你还会为奶奶做些什么? (2)你为他人做些什么呢?

  2.引导归纳,读一读。 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希望同学们用你的爱心去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一个人,心里有爱,就会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心里有爱,就会关爱他人,把他人的冷暖放在心上;心里有爱,内心就会永远充满灿烂、明媚的阳光!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谈一谈,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优秀品德。)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交流自身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空虚。

  2、写一写自身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相互的优点,互相修改习作。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课时布置】

  4课时。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身喜欢的动物吗 ?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一起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全班交流

  说出自身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分组交流

  1、分组: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要求:

  ⑴ 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⑵ 表达真情实感。

  ⑶ 认真听,进行评议。

  3、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1、汇报提示:

  ⑴ 形式:

  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扮演,进行发言。

  ⑵ 内容:

  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2、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同学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身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资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身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三课时

  一、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

  二、明确习作要求

  同学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三、精彩回放

  1、回忆自身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

  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

  四、习作与评议

  1、同学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出示同学习作片段:

  引导评议,进行修改。

  3、四人小组轮流读自身的'习作,一起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和时点拨。

  4、每组推选一个精彩片断,交流赏析。

  五、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六、展示优秀习作

  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观赏评议。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

  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⑴ 自主发现。

  ⑵ 组内交流。

  5、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6、联系自身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

  要求读的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

  4、游戏:

  成语接龙。

  5、竞赛:

  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

  九( )一毛 对( )弹琴 如( )得水 ( )死狐悲

  杯弓( )影 ( )毛蒜皮 ( )立鸡群 指( )为马

  为( )作伥 车水( )龙 万( )更新 门可罗( )

  ( )( )点水 顺手牵( ) 哀( )遍野 抱头( )窜

  三、课外延伸

  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清凉、需要”等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朗读感悟,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凭借对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朗读感悟,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

  难点: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启动感情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北斗七星)今天学的课文与北斗七星有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去了解它神奇的来历。

  二、课前交流。

  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

  2.交流作者。

  预设: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和法律系学习,接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1847年退学。1851年参军,参加过克里木战争。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1969年)、《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复活》(1899年)等。晚年放弃贵族特权和财产,过着平民生活。

  三、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规范的初读课文与整体把握是很必要的,也能加强学生随文识字的能力。

  四、识字认字。

  1.读准字音。

  “缝”“捧”为后鼻音,“银”为前鼻音,“嘴”“钻”为平舌音,“喘”为翘舌音。

  “钻”与“缝”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同桌交流,重点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4.组词竞赛。

  5.开火车认字组词。

  6、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把生字从课文中拿出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认识,既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又对文中词语进行巩固。

  五、把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去,再次通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预设: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六、识字写字。

  1.重点指导:

  (1)“焦”上下结构上边的“隹”不要写成“住”。

  (2)需—雷—耍联系记忆。

  (3)“滴”右边不是“商”,“捧”右下部不是“丰”字。

  (4)“凉”的左边不是三点水,“钻”的右边不是“古”。

  (5)“嘴”的右上部不要写成“比”

  2.学生书写。

  3.听写。

  七、课后作业。

  1、辨一辨,组成词。

  凉()需()股()捧()

  晾()须()没()棒()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我从门缝()里往屋里瞧,发现姥姥正坐在沙发上缝()着什么东西。

  杰克从洞里钻()出来,欣喜若狂地朝大家喊道:“钻石!里面有钻()石!”

  3、课后生字组成词语写下来。

  板书设计:

  17.七颗钻石

  大旱灾——小姑娘找水——水罐变化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激奇揭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想把大家带回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的一场大旱灾中去。(边播放课件边介绍)这场旱灾来得罕见,瞬时间,河流里的水就像是人间蒸发一样的,消失了;地面几乎全部裂开;动物们和植物都奄奄一息,空气中没有一丝风,人们嘴唇发白、干裂,没有半点力气,整个世界似乎停止了工作!

  2、揭题: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让我们再一起走进——《七顆钻石》(板书)

  3、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的图片,听了老师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是第一自然段。

  4、指名读。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旱灾严重的词语。(凋谢、枯黄、焦渴)

  5、此时此刻,人们最渴望什么?(水)水现在不仅是人渴望“水”,世上的万物都渴望“水”,此时的水就是“希望之水”,就是“生命之水”。

  6、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一下当时万物对水的渴望呢?(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再次走进神话,用心感受当时环境的恶劣,用读重点词句的方法,体会“水”是多么的可贵!

  二、走进故事,感知起因。

  1、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小姑娘给她妈妈找水,因为她妈妈生病了,需要水喝,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1)她找到水了吗?是怎么找到的?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读读!

  【课件出示】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水从岩缝里慢慢地滴下来。小姑娘小心翼翼地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

  (2)小姑娘怎样让空水罐装满了水?

  A、先从书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

  B、谁能用上“因为……所以……”清楚地向大家说一说。(指名说)

  (3)指名读这部分内容,你觉得此时的小姑娘处境怎样?你想用怎样的语气读?(读出寻水的艰难)。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要让学生明白水的来之不易和小姑娘的一片孝心。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三、透过“神奇”,体会“变化”。

  (一)自由读文,初知大意。

  在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木水罐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发生了几次神奇的变化呢?(自由读3——8段)

  汇报交流:第一次:木水罐变成银水罐

  第二次:银水罐变成金水罐

  第三次:金水罐跳出七颗钻石,并变成泉眼。七颗钻石变成大熊星座。

  (二)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第一次神奇的变化是从第三自然段开始读到哪里为止?(4段)谁来读?看看我们读懂了什么?

  预设:(1)了狗非常的口渴:

  小狗躺在地上,伸着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

  (2)小姑娘给小狗喂水:找一找动词。

  (3)这时候,出现了神奇的变化,木水罐会变成银水罐。

  (4)为什么会有神奇的变化?(小姑娘对动物有爱心。)

  2、交流学习第二次神奇的变化。

  就在,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

  预设:(1)理解什么是“一瞬间”。(一瞬间就是一眨眼睛,水罐变得很快,由银的变成了金的。)一起来读。

  (2)“这一瞬间”指的是什么时候?

  (3)这时候,出现了神奇的变化,为什么银水罐会变成金水罐?(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俺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示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同学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规范》提倡培养同学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同学自主选择资料。而《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只是俺国文化史上一绚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也是同学喜欢读、乐意读的好书。教学中,保护同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充沛激发同学主动读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知8个生字:

  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文言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同学准备:

  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公开课教案】

  一、漫谈“悟空”,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孙悟空)

  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同学们,这个嫉恶如仇、英勇无畏、而又极具反抗意识的孙悟空从哪儿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俺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同学通过电视、书籍已经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漫谈悟空引发了同学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语句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师生交流。

  2、交流自学情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同学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名曰:名字叫作。

  石窍:石头边隙。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使同学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古代文言文,同学读起来有一定困难,理解起来更是费劲,不要求同学字字知其意,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即可。

  三、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默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不只速度快,而且便于感悟课文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读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讨论:

  ⑴ 课文主要一件什么事?

  ⑵ 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同学自主交流,教师相机引领。

  预设交流:

  ① 明白了石猴是从哪里来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

  ② 懂得了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是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领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俺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俺进去!俺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俺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俺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桥头要求众猴信守许诺拜他为王等语句感受到的。

  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关键语句在同学的交流中相机指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身的.话复述做准备。

  四、品读课文,细节中感悟“悟空”形象

  1、明白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你对这个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吗?

  (同学畅所欲言,谈自身对悟空的认知,活泼可爱、无私无畏、敢作敢为等)

  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3、交流,指导朗读:

  ⑴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俺进去!俺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① 读到这里,联系你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孙悟空,说一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② 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非凡……)

  ③ 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⑵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领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俺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息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俺为王?”

  ① 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 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五、复述课文,感悟写法

  1、用自身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比较课文的叙述和俺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古代文言文的语言简练、概括,俺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六、置留作业,鼓励阅读名著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练习设计】

  1、把下面两个片断多读几遍,用自已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⑴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⑵ 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神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2、你认为石猴能成为美猴王的原因是什么?假如给你机会,你是乐意做美猴王还是只做众猴中的一员,请畅谈你的想法。

  【教学建议】

  1、这篇略读课文虽内容比较浅显,但是一篇古代文言文,课前可安排同学查阅字典或者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一些词语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些词句,要想全部弄懂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

  2、在同学读通课文后,要放手让同学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在同学充沛读的基础上,让同学交流通过默读你知道了什么?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这些浅显的问题同学能够读出来。

  3、对于“西游记”故事,同学大多并不陌生。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备受儿童喜欢。学完课文后,可开展语文活动,让同学把从书中读到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进一步体会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同时,激发同学课外读好书、读成本的书的兴趣。

  【补充资料】

  《西游记》中国古典神话小说,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全书共一百回,分为三局部:一至七回写孙悟空花果山称王和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和唐僧的身世;十三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所经历的八十一难。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示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胆的、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他敢于反抗天宫、地府的统治者,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他的言行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寄托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理想。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一类字,认识14个二类字,学习一个新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

  3.和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感受到诗歌文字的优美,和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商讨。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生字卡片、课件,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在休息的时候,都和伙伴做一些什么样的游戏呀?看来你们的游戏内容很丰富,玩起来一定有趣极了。可是当你们生了病不能出去玩的时候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学习《被子大地》一课,看看一位外国小朋友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设计意图:由同学们感兴趣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1.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让我们带着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课文。老师播放录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被子的大地”指的是什么?在你的头脑里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谁愿意描述一下刚才自己看到的画面?“被子大地”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我”用被褥铺成的玩玩具的场地。)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读几遍。体会小朋友独自玩耍的乐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为下一步阅读打基础。

  (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学习第一诗节。指名朗读,由“我病了,只好躺在床上”,引发学生想象人病了会有什么感受?(生病身体上非常痛苦,心情也不好)“只好”体现出什么?(体现出小朋友的无奈,不得不躺在床上)。这么无聊的时候是谁帮助他排除寂寞呢?对,是一件件玩具。学习“件”字。件是一个量词,可以用编字谜的方法记住它;一人牵一牛。体会“一件”和“一件件”的不同。一件件表现数量多。让学生照样子说词语:一次次、一条条等。学习“具”,注意里面是三横,用“玩具”说一句话。再读这个诗节,指导朗读,重读“只好”、“一件件”、“都”、“一天”。

  2.这一天我都干了些什么呢?学习第二、三诗节。指读第2诗节,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在干什么?看着铅制的兵丁在被褥铺成的山林行军。学习“兵、丁”,首先了解什么叫兵丁,就是士兵的意思。兵和具的部首都是八,可以与丘、乒乓区别。学习“军、穿”,注意区分宝盖儿和秃宝盖儿。注意车的笔顺,最后一笔是竖。同学们,你们见过战士们操练吗?说一说是怎么样的。士兵的操练的很有趣的,作者也很喜欢,你知道从哪些词中体现出来的吗?对了,“足足一个钟头”体现了作者对这个游戏的喜爱。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指读这一诗节。男、女生竞赛读。我还做了哪些游戏呢?指读第三诗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让我的舰队在床单的海洋上破浪行驶;把树木和房屋搬开,在床上筑起一座座城市。”“舰队”是什么意思?学习“队”。舰队本来在哪里航行?现在呢?没有水怎么说是破浪行驶呢?原来在被单上行驶并不容易。从第二句我们能看出来作者不仅筑了一座座城市,还建造了乡村的景色,你找到了吗?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做了什么游戏?这些游戏都让小作者非常喜爱,谁能读出这种快乐的心情?

  3.学习第四诗节。

  齐读第四诗节。

  “我是个神奇的小精灵”,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为什么?这里说的'山上、山谷、平原指的是什么?(是作者用被褥和枕头铺设成的。)学习“谷”。“凝视”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表示看的意思的词吗?和凝视比较一下,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还有哪些词体现出作者的喜爱?设计意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抓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指导朗读,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玩的快乐。

  三、练习

  1.朗读课文,抄写生字。

  2.搜集资料,了解更多的会说话的日用品。

  四、总结

  学习完本课,你想起了自己生病时的往事吗?你也有过这样独自娱乐的时候吗?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给我们展现了儿童快乐的天地,即使在病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让我们再一次带着快乐的心情齐读这首小诗,体会快乐的童年。

  五、作业

  模仿课文的写法,将你儿时的快乐写下来,积累到作文本上。

  六、板书

  被子大地铅兵丁穿军队座(座位)汪洋大海漂洋过海坐(请坐)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地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

  教学重点

  理解“独一无二、专心致志”等词语;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懂得读书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才能有长进。

  教学难点

  理解“专心致志” ;懂得读书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并落实在行动中。

  教学用具

  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书写生字:棋 艺 盘 鹅 弓 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围棋

  小朋友,这是什么棋?

  板书:围棋 学习生字“棋”

  2介绍围棋:

  围棋是我国传统的棋种。隋朝、唐朝时,传入日本、韩国。至今中日韩三国每年都要举行围棋大赛。

  3我们来学习的课文,就是讲两个学生学围棋。

  完成板书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

  2检查:

  棋艺 天鹅 出色 走神儿 独一无二

  动作 听讲 长进 专心致志 拉弓射箭

  指读、指名领读、齐读。

  3指名分段读

  难读的句子:

  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他想,要是用弓箭把他射下来/该有多好哇!

  后来,那个专心听讲的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那个老是走神儿的 学生,棋艺一直没有多大的长进。

  4小组读课文,读后评议

  5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书写:棋 艺 盘 鹅 弓 箭

  1学生齐读生字

  2记忆生字、书空默写

  3教师范写:

  箭、盘、鹅

  4学生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细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书写生字:独、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上一节课上,我们知道了两个学生开始学围棋。

  他们向谁学?学得怎样?

  2讨论思考题

  3师生交流

  二相机学习第一自然段

  那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并读一读。

  1指读

  2哪些词语可以说明秋很会下围棋?

  圈出:能手、独一无二

  学习生字:独

  3指导朗读、齐读。

  这两个学生分别怎样学的?

  三相机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组讨论:

  用横线、曲线分别画出他们学棋的句子。

  2交流:这两个学生分别怎样学的?

  (1) 指名读

  (2) 他们两个人的学习态度怎样?

  板书: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学习生字:致

  (3)再读指导:

  3齐读

  学棋的结果怎样?

  四相机学习第三自然段

  1引读

  2为什么他们俩学棋的结果会不一样?

  用上因为所以说上一句话。

  3齐读。

  五总结

  1齐读全文

  2读了课文,你想向大家说些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练习用“一边……一边……”造句;完成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齐读全文

  2列出课文提纲:

  第一段:秋的'棋艺。

  第二段:两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

  第三段:他们的学棋的结果。

  3试背全文

  4同桌对背

  5指名背

  二造句练习:一边……一边……

  1指读书上的句子

  2填空:谁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

  3口头造句

  三抄写词语(习字册上)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5-30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案02-07

小学语文教案02-25

小学语文猫的教案03-14

小学语文北京教案02-27

小学语文《鲸》教案02-23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14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06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2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