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案

时间:2023-11-10 06:55:33 教案 我要投稿

中学地理教案范例(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地理教案范例(7篇)

中学地理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自然灾害与人类》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洪灾为例掌握洪水与洪灾的联系,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且以此为基础学会分析其他相关的灾害。本节内容是选修自然灾害与保护的基础,内容也比较简单一些。学生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会分析诱发洪水灾害的种种因素。

  2、能力目标:

  (1)以长江和黄河为例,分析有关洪水及洪灾的形成理论。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地理语言准确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2)让学生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因素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校的高一属于分层次教学,学生基础有差异。对于A层次学生来说老师多引导学生,深挖学生的思维。对于其他层次一方面要有一定量的提示和补充,另外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地理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课下要求要有所区别。

中学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对比欣赏这篇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

  教学重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独特的感悟

  一、导入

  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也深深打动了我,是啊,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今天我们接着上一节课《蝉》来学习另一篇《贝壳》,看看那小小的贝壳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思考,我们又能从中得到怎样的生命感悟呢?(打开书本)

  二、走近作者

  1、请同学读作者介绍

  席慕蓉,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师:她把她内心的那个小小世界仔细雕琢,精心刻画,呈现给读者的就是精美的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和散文了。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让她写出了这一篇充盈着生命张力的散文《贝壳》,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生命的乐章吧。

  三、朗诵生命乐章

  师:分为两步,第一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提示;第二步,选两位同学来比赛朗读,其余同学当评委。

  师:同学们感情充沛,朗诵充满了青春的朝气,评点也非常中肯,体现评委的客观公正水平高啊,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贝壳》这篇文章里对生命的赞颂读出来?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你觉得王老师哪里段落里对生命的感悟最深?我们从朗读中感知了生命,再从字里行间去感悟生命的意义吧

  四、感悟生命意义

  1、文章一开始是怎么赞美贝壳的?作者由此生发了哪些联想?(结合板书,注意引导,提示:在

  3、4自然段里)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过渡:作者由贝壳的生命联想到自己的生命之后,他要怎样来过好自己的生命呢?)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过渡:因为热爱生命,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因为热爱生命,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师:(借助板书,文章的感悟是从一枚小小的贝壳生发出来的,这种手法叫什么呢?)

  3、托物言志(出示幻灯),不多说。

  过渡:作者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好,她希望别人怎么看她呢?

  4、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固执:仔细、执着、一丝不苟做出的东西或事情。

  简单: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

  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达了作者执着而单纯的美的愿望和追求。

  小结文章:本文由一枚小小的贝壳引发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作者不只是积极面对生命好好活,更是表明作者自己要怎样好好活,就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那么,《蝉》和《贝壳》这两篇同围绕生命主题的文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出示表格) 相同点: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点: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过渡:从蝉和贝壳这两个平凡的事物中,作者都能感悟生命的意义,你也来当当小作家,来抒写生命的真谛吧。

  生命就要像小草一样,即使卑微;也要坚韧不拔; 生命就要像火焰一样;即使熄灭,也要绽放光芒; 生命就要像白杨一样,即使普通,也要参天耸立

  五、抒写生命真谛

  评价后过渡:通过席慕容《贝壳》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悟到席慕容希望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最精致最好的愿望。其实,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贝壳,我们能做想做好的事情,你的“贝壳”是什么?你怎样让你的“贝壳”更精致更美丽?

  六、扬起生命风帆

  学生答后作结:作者从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既然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我们要高扬起生命的风帆,把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或者在这个世界上时让别人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七、拓展阅读

  师:老师特别喜欢席慕容的这一首诗,一棵开花的树,推荐给大家

  2、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写出读后感

中学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巨大差异,知道亚洲的发达国家和发展比较快的国家的名称和位置。

  2、理解各国的发展都要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的特色 初中数学。

  3、了解新加坡、伊朗、沙特、以色列、马来西亚等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优势资源

  教学重点

  亚洲各国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

  亚洲各国经济存在差异的原因

  教法学法

  讲练结合,分组

  课前

  阅读教材14--------17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寻求快速发展经济的

  重难点教学过程

  读图7、15 20xx年亚洲部分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

  组织活动:观察图片中各国的收入,完成下列题目:

  (1)由多到少,给超过20xx美元的国家排序。

  (3)中国在亚洲处于怎样的地位?

  (4)总结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讨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总结讲述)通过分析图片我们知道,在亚洲,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收入较高,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既是同属发展中国家,收入相差也很多,韩国、沙特等国家发展很快,而越南、孟加拉国等发展缓慢,中国也处于中等偏下的地位。这就造成了各 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阅读课本15页,找出韩国、新加坡和沙特等国家的位置,分析其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阅读课本,讨论原因。得出结论(韩国、新加坡工业发展较快;沙特石油资源丰富)

  1 、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新加坡、韩国(工业国)

  沙特(石油国)

  (过渡)新加坡、沙特等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经济一定要因地制宜,充 分发挥本国优势,走出各具特色的道路。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之路。

  二、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展示新加坡位置图

  (学生活动)阅读15-16页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 新加坡的.位置,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新加坡的资源情况,分析其适合发展 的工业部门。

  (3)根据新加坡的工业分布,分析这样布局的原因。

  (4)综合以上分析,总结新加坡是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经 济的。

  (总结分析)新加坡是位于马六甲海峡中的一个岛国,由于马六甲海峡在世界航运中的重要地位,使新加坡的交通十分便利,这也是其发展经济的最大的有利条件。但是本国资源缺乏,人口众多,因此只能发展一些低耗能的工业。 一些造船和炼油等重工业分布在马六甲海峡沿岸,这样便于从中东进口石油和发展航运。总而言之,新加坡就是充分利用了本国优越的位置,发展航运、造船,炼油灯产业, 使经济迅速腾飞。

  板书:1、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优越。

  2、以色列(科技发 达),沙特和伊朗(石油丰富),马来西亚(热带经济作物丰富)

  (延伸)我们可以用分析新加坡的方法,分析以色列、沙特、伊朗和马来西亚的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阅读17页材料,分析以色列、沙特、伊朗和马来西亚的优势条件。分组讨论,得出答案。以色列(科技发达),沙特和伊朗(石油丰富)马来西亚(热带经济作物丰富)

  总结应用

  总结: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各国发展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板书设计

  一、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新加坡、韩国(工业国)

  沙特(石油国)

  二、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1、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优越。

  2、以色列(科技发达),沙特和伊朗(石油丰富),马来西亚(热带经济作物丰富)

  初一地理认识跨省区域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的是建立在祖国篇的基础上,主要是对的综合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

  导学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有关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播放影片--我们的黄土地 。

  然后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

  [板书]

  形成--"风成说"

  为更详细地了解黄土高原,请同学朗读黄土高原的材料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3.矿物成分不同

  4 初中生物.有多层古土壤

  [承转过渡]

  [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我们从电视片和P66页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

  [学生活动]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归纳总结。

  [板书]

  1、人为因素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P69页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得出结论:植被对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读P68页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

  2、自然因素

  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归纳得出:还是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思考题]

  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中学地理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特征。

  2.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分析、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绘有“四大高原”边界的空白轮廓图(板图或投影)

  3.新疆“三山夹两盆”地形示意图(板图或投影)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1.5课时(四年制2课时)。第一课时讲完“四大高原”,后面半个(或1个)课时讲完“四大盆地”。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讲述和讨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挂图]挂好“中国地形”挂图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请注意观察地形图,说出我国西部和东部各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回答,教师重复强调西部以高山、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丘陵平原为主。)

  (讲授新课)

  [查阅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册中的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四大高原的位置。

  [板书]第三节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一、四大高原

  [指图讲述]让我们在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上一一找到四大高原。(以下讲述教师应注意放慢节奏,指图要准确,以便学生边听讲边在地图册上查找有关地名。下面划横线的高原名称由学生齐声答出。)

  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位于我国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至祁连山麓,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的高原是内蒙古高原。

  西起祁连山脉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面大约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高原为邻,南到秦岭的高原是黄土高原。

  主要位于云南省东部和贵州省大部分,地势明显表现为西高东低,海拔从20xx米下降到1000米的高原是云贵高原。

  [展示图片]出示绘有四大高原边界的空白轮廓中国地图。分别请四位同学上讲台指图说出四大高原的位置,教师纠正。

  [讨论]请同学们阅读“四大高原”一段课文及有关插图,分别介绍四大高原的特征。(在读书读图之后,组织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应加强引导,提醒学生读有关插图及彩图,并可简要解释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来历、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后果、喀斯特地形的成因和得名等)

  [板书]

  l、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世界屋脊”

  2.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 地势平坦

  3.黄土高原—一黄土覆盖 千沟万壑

  4.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喀斯特地形典型

  [练习]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把四大高原与它们各自的地形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

  [板书]二、四大盆地

  [讲述]请同学们在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找到天山山脉,看天山南北分别是什么地形。(学生回答)

  [[提问]人们谈到新疆地形时,常有“三山夹两盆”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图3·13,说出“三山”和“两盆”的名称。(学生回答,教师纠正或肯定)

  [展示图片]“三山夹两盆”示意图

  [讲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都位于西北内陆,周围高山环抱,内部比较平坦,有成片的沙漠和戈壁。

  [提问]说出塔里木盆地中我国最大的沙漠名称和它的形成原因。(学生依据课本回答,教师强调“地处内陆”和“地形封闭”两点)

  [讲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周围高山上有很厚的冰川、积雪。当天暖的'时候,冰雪消融,山麓地带有了水就可以长草、植树、种庄稼。在黄色的沙漠区,这种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叫做“绿洲”。历史上,天山和昆仑山的山麓地带就是“丝绸之路”上沟通亚欧大陆的一段“绿色通道”。

  [提问]1.为什么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会有绿洲分布?水源是从哪里来的?

  2.新疆修筑的公路线大多绕经盆地的边缘,这是什么原因?(教师提示学生也从水源、绿洲分布等方面考虑)

  [讲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的柴达木盆地,与前面两个盆地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差别。

  [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参考P33图3·15说说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出以上三个盆地均处内陆,内部都较平坦,有沙漠、戈壁;不同的是它们的海拔,柴达木盆地海拔3000米左右,位于地势第一阶梯,而前两个盆地位于地势第二阶梯。)

  [板书]3.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多沙漠戈壁。

  [讲述]位于四川省东部,被山岭、高原环绕的四川盆地内部,与前三个盆地有明显的不同。

  [提问]请说出四川盆地内部地形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指出以上三个盆地内部较平坦而四川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仅成都平原较平坦)。

  [板书]4.四川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成都平原较为平坦

  [讲述]四大盆地各有特色,请同学们用比较法学习、记忆。

  [练习]1.四大盆地名称,在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说出它们分别在地势的哪级阶梯上。

  2.哪个盆地海拔最高?哪个盆地面积最大?哪些盆地位于内陆?

  3.成都平原在哪个盆地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哪个盆地中?

  4.哪个盆地中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哪个盆地东部多沼泽、盐湖?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一、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世界屋脊”

  2.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 地势平坦

  3.黄土高原——黄土覆盖 千沟万壑

  4.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喀斯特地形典型

  二、四大盆地

中学地理教案5

  教学内容:地 图 上的方向

  教学目标:

  1 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2 了解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在生产、生活及学习中运用广泛,我们怎样才能读懂一张地图呢?必须要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确定地图上各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比例尺(表示地理事物缩小的程度)、图例和注记(不同符号的含义)。(引入新课)

  一 地图的基本要素:

  ㈠ 地图上的方向

  地图上各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呢?学生朗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归纳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

  1 一般定向法:

  ①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确定方向的方法。

  ②结合课本25页2.14图,认识地图上的八个基本方向。

  例 :如图所示,A在B的 方向,

  B在C的 方向。

  归纳:确定方向的两个重要环节——确定参照点确定参照点的基本方向

  2 经纬网定向法:

  复习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那么在经纬网地图上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判断方向。

  例1:阅读24页2.12 图,回答下列问题:

  A 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B 图中的广州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四川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小结: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例2:如图,A在B的

  方向,

  B在C的 方向

  例3:A点(20°N,30°W)在B点(10°S,40°W)的 方向

  (已知两点的经纬度,如何确定方向)

  思考题: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上如何确定方向?

  3 指向标定向法:

  引导学生看课本25页图2.13,认识指向标,那么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又怎样确定方向呢?

  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练习:图中A点在B点的什么方向?C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总结:① 地图上方向的确定的方法主要有以上三种,即一般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

  ② 确定方向的重要环节:A 确定参照点B 确定参照点的方向。

  知识拓展:

  1 我们学习了地图上方向的确定,在生活中或野外旅行,我们(北半球)如何确定方向呢?(抽学生回答,师总结补充)

  ① 指南针确定方向

  ②在晴朗的夜晚,可以根据北极星确定方向。但在纬度较低的地方,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很低,不易找到,仍然可以用固定的竹竿或树木,站在一个地方不动,瞄准一颗星星(或月亮),星星(或月亮)在空中前进的方向大致是西方。

  ③在晴朗的白天利用太阳确定方向。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或看物体的影子,影子前进的方向大致是东方。(或上午影子在西方,下午影子在东方。)

  ④观察树木的枝叶或树桩的年轮确定方向。树木枝叶茂盛的一方是南方,或年轮稀疏的一方是南方。

  2 说一说教学楼座落的方向(学生思考后回答)

  巩固练习:练习册14、15页1、2、10、12、13

中学地理教案6

  地理是初一学生刚接触的新学科,在教学中是通过大量的幻灯图片,从学生接触到的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入手,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地理,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亲近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初步知道学习的方法,就是我这节课的主要目的。

  本节课分三大模块来进行:

  一、“什么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我国东汉王允对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记述”。

  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我们居住的地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对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的科学。它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质、天文、水文、气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人种、宗教、城市、经济等合作探究:谈谈我们身边的地理

  二、“为什么要学地理”?

  (一)解开地理之“谜”

  运用图片展示学生熟悉的地理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教学中从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合作探究:我国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为什么?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主要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入手,重点列举了欧洲发达的国家“荷兰的风车”,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荷兰农牧业的影响。

  想一想:建设服装厂、乳品加工厂该如何选址?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图片,从服饰、体育活动等入手观看不同地区的风俗活动。在授课时,我以“阿拉伯服饰”为重点,分析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对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非常感兴趣,老师引导学生学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乡随俗”。

  三、“怎样学习地理”

  地理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提出必要的学习要求:

  1、课前:准备好《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

  2、课堂上:

  (1)会听,根据预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听讲,听重点、难点。

  (2)会看,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途径,养成“一手书一手图”的习惯

  (3)会记:对重点知识做好标记,同时也要做好笔记。

  3、课下: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认真完成作业。

中学地理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点。

  2.了解日本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 过程与方法:

  1.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资源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2.培养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学难点

  1.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PPT多媒体课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图片《富士山和樱花》及有关日本文化的图片。 总结:日本和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2、讲授新课

  读图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

  (1)、展示多媒体课件《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和《日本国》图

  (2)、找出日本周围的海域

  总结: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它位于北温带,与中国一衣带水,而且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日本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西南与我国隔东海相望。

  3、读图分析讨论:日本的领土构成,日本与英国的差异

  (1)、多媒体展示《日本国空白版图》和《英国地形图》

  (2)、学生分组活动讨论: a.说出日本的领土构成,主要城市 b.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c.比较日本与英国的自然环境差异。

  总结:a.日本国土由四个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周围许多小岛组成,主要城市有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b.日本人稠地狭。C.日本的自然环境要比英国复杂。

  4、探究讨论:日本的'地形特点及影响

  (1)、多媒体展示《日本的地形》,展示日本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 (2)、学生分组活动讨论:

  日本的地形特点

  总结: 日本地形多山地、丘陵,且分布在中部,平原面积狭小,多分布在周围沿海地区,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地形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四分之一是平原。所以,日本的森林面积占的比值大

  5、师生互动:日本的气候

  展示多媒体课件,《日本的气候图》分析讨论:

  (1)、日本的气候类型

  (2)、日本的气候特点

  总结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降水较多

  6、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1)、展示《富士山》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 a.活动探究:

  ①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②我国也是多震的国家

  b.联系“5.12汶川地震”模拟地震中,在四个不同场景中(教室,家里,商场,大街上)如何自救?

  总结:

  a.日本著名的山峰——富士山,不仅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一座火山。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与地震。

  b.我国处在两大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7、课堂小结

  (1)、提问: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

  (2)、展示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日本(第一课时)

  (1).地理位置

  (2).人稠地狭

  (3).海岸线曲折,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4).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5).多火山和地震

  8、随堂巩固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日本

  1.地理位置

  2.人稠地狭

  3.海岸线曲折,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4.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5.多火山和地震

【中学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中学地理教案09-19

中学地理教学的工作总结05-19

初中地理教案01-06

初中地理教案06-04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09-06

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反思05-29

地理初一教案05-29

初中地理复习教案10-13

高中地理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