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7 10:07:2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合集)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合集)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书写8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同学。

  5、能用“可爱的”“高兴地”造句。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体会同学之间的友爱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喜欢你周围的同学吗?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猜一猜你的小伙伴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探望你呢?(抽学生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里就有一个小朋友生病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伙伴是怎样探望他的。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用“□”勾出要求认识的生字。

  2、认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借拼音齐读生字。

  (3)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生字组成词语。

  (4)记一记生字,并给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5)抽学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好记?你是怎样记住的?哪个字最难记?

  (6)用多种方法读生字。同桌互相抽认生字条,不认识的作上记号。并教会同桌怎样记住这个生字。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快速、轻声读课文两遍,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读通顺。

  2、同桌读课文。

  3、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并在不懂的地方画“?”

  4、请生评价老师读的课文。

  5、归纳学生不懂的地方。

  指手画脚:说话的时候手脚都在动。

  逗人:惹人喜欢。

  招儿:办法。

  6、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7、同桌说,抽生说。

  8、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师加以引导,体会科利亚、米沙及同学之间的`友爱)

  9、假如你的同学生病了,你会怎样去探望他?(四人小组讨论,抽生说说)

  10、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抽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把生字卡片铁在黑板上,请生选择喜欢的生字组词,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3、学生自由观察各个生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字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些什么。老师相机点拨。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户:独体字,点在竖中线上,横写在横中线上,要注意方框不要写得太大,最后一笔竖 撇要立起来。

  亚:中间是两竖,两边的点和撇要向上。

  周:中间的上面是“土”,不是“士”。

  病:注意介绍病字旁及其写法。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上有课后题“读读写写”。

  2、读句子,将“可爱的”“高兴地”作比较:“的”“地”读音相同,字不一样,“的”后跟的一般是东西,“地”后跟的一般是动作。

  3、请学生用“可爱的”“高兴地”说句子、写句子。

  四、拓展训练。

  课文中树叶里的字还有两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认一认。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句子,读懂文章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认读识记生字。

  2、学习课文1---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蚂蚁是你们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它能爬树,会搬运东西,喜欢在土里生活。可是却有这样一只小蚂蚁生活在书中又变成了汉字,为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到书里走一走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齐读课题《书里的蚂蚁》。

  三、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范读课文,思考:小蚂蚁是怎么来到书中的,为什么成了汉字?小蚂蚁来到书中都做了什么?

  2、交流听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画出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

  3、小组内自学。

  五、学习课文1---6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2、学习生字“孤、零、爬、蕊”的字音, 注意“零”字读轻声。

  3、识记爬。形声字,左形右声,爪+巴=爬,观看动物爬行的图片,人爬坡的姿势就很像动物在爬行!

  4、扩词:爬行、爬坡、爬上、爬山。

  5、体会“孤零零、花蕊”的意思。

  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这段讲了什么?

  2、学习生字“夹、陈、扁”。“夹、扁”是多音字,又读jiá 和piān,组词:夹被、扁舟。

  3、识记“夹、扁”。“夹”是会意字,甲骨文中间一个人形,人腋下还有相向的二人。表示二人合力夹持中间一人。夹的本意是从左右相扶持。组词:夹攻、夹子、夹道欢迎、夹带、夹层、夹杂。“扁”是会意字,小篆从户,从册。户本是门,册是写字用的穿起来的竹或木片。扁即匾额,是题字的长方形牌子,挂在门上或墙上。扁与长、宽相对。组词:扁平、扁担、扁豆、扁桃体。

  4、感悟“陈旧“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学习第三至六自然段。

  1、这只扁扁的蚂蚁来书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找4名同学分别读3、4、5、6自然段。

  2、交流读书情况。

  3、学习生字“密、噢、挺”注意“噢”的字音是一声,区分“密”和“蜜”。

  4、读了他们的对话你发现了什么?(话语在前,说话者在后)

  5、练习朗读这段话,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言。

  六、指导书写。

  1、“爬”字“爪字旁”的捺要托住巴,“夹”的笔顺是先写横再写点撇然后是横最后是撇捺。

  2、注意观察“扁”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七、巩固练习。

  1、读一读。

  花蕊 爬行 爬山扁平 夹住 陈旧 挺直 孤单 孤独

  3、照样子说一说,写一写。

  4、轻轻地( )( )( )

  5、孤零零( )( )( )

  6、黑黑的( )( )( )

  7、密密麻麻( )( )( )

  8、走来走去( )( )(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7---12自然段,认读识记生字。

  2、描述小蚂蚁都做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学习新课。

  小蚂蚁成了旧书的新居民,它都在新家里做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习新课。

  1、轻声阅读第七自然段。思考:

  (1)小蚂蚁做了什么?

  (2)“会走路的字”指的是什么?“新奇”是什么意思?

  (3)“我们真是太傻了”字为什么要这样说自己?

  (4)学习“傻”字。

  2、此时旧书不再安静了,它有什么变化呢?

  请4名同学分别读课文9---12自然段。

  (1)一天小姑娘有什么新发现?学习生字“啊、读、故”。“故”是形声字,金文从反文,古声。反文字变异,本事手拿物击打,引申为有使动的意思,古声含有古旧之意,表示事物发生的源头。促使事物发生的原因叫故。古+文=故 左右结构。组词:故事 故障 故乡 故宫。“读”是形声字,小篆从言字旁,卖声。从言字旁表示言语,卖本指在街上边走边叫卖,与吟咏诗、书相似。“读”的意思是读书。组词:读书默读 读题。

  (2)指导朗读“啊!这本她原先看厌了的旧书写着……新故事。”

  (3)“看厌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第二天小姑娘又读到新故事了吗?

  (5)“忍不住”是什么意思?学习“忍”字:形声字,金文从心,刃声,“刃”字刀刃向右。“心”字变异。从心表示心理活动,刃声与耐声相近,有耐久,能坚持之意。“忍”的本义是忍耐,容忍。组词:忍耐容忍 忍者。

  (6)“更加惊奇了”这是为什么?

  (7)学习“昨”字。

  (8)小姑娘两天在这本旧书里看到了两个新故事,她很惊奇,你们感到奇怪了吗?谁知道其中的答案?

  (9)找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这段课文。

  (10)第三天又发生了什么事?

  (11)学习生字“识 路 离 编”。“路”是形声字。金文从足,各声。从足表示脚的动作,“各”字上边是脚趾向下的脚形,下边是口形。“路”本是道,道是走向目的地的途径。“识”是形声字,甲骨文是会意字,从音,从戈。“识“的本义是标记。引申为记住,记忆。

  3、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三、指导书写。

  1、“故 路”左右相等。“读 识”左窄右宽。“忍”注意几个点的变化。

  2、“故”右边不要写成折文。

  四、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字填在( )里。

  爬 趴

  ( )下 ( )行 ( )着 ( )虫

  敌 故

  ( )人 ( )意 事( )无( )

  3、你能试着换个方法说这句话吗?意思不能改变。

  (1)这个小伙伴我认识。还可以说:--------------------------

  (2)一座美丽的城市坐落在这里。还可以说:----------------

  4、给下列词语重新组合成一句通顺的话。

  (1)叶子下来 金黄的 飘落

  (2)好朋友能 帮助 互相 才是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反思:

  一、识字,重在识字方法的传授、运用。

  教学中以自主识字为主,小组交流分享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

  字理识字——

  象:象形字。甲骨文似大象的形体。突出了大象的长鼻和大耳。金文变形,头、鼻、耳的形象已不清晰,躯干部分也轮廓化。象是一种大型的哺乳动物。又假借为景象、模拟、仿效。

  归类识字——

  “吵、叹”口字旁的字。

  “胳膊”月字旁的字。

  编故事(歌诀)识字——

  “疼”:冬天生了一场病,觉得浑身都疼。

  “歪”:不正不正有点歪。歪歪斜斜,歪歪扭扭。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重在方法的传授、运用。为学生中高年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让每个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了解汉字的故事,走进汉字的历史,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在识字的过程中品味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识字时注意音形义的结合,能辨析形近字,正确使用汉字,尽量避免写错别字。

  二、朗读,重在情感的熏陶,情境的`创设。

  由于本课文本的特殊性,朗读和表演的结合显得很重要。教学中边做动作边理解“扯、推、搡”等词语。理解词语的同时揣摩当事人的心情和感受,然后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表现出来。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在创设的故事情境中逐渐深入文本,将小猴前后情绪的变化读出来、演出来;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

  不同的文本承载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文本性格。朗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它能够在编者、教者、读者和作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彼此了解,产生共鸣。

  学生对儿童话剧《小猴脸红了》很感兴趣,积极参与,与伙伴合作表演话剧,虽说未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却也在这一方面勇敢地迈出了一大步。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能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 能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树的年轮。树冠的的有关知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制作电脑课件:<<年轮和树冠>>;课外阅读有关年轮的科普知识。

  课时安排:

  一、观察课件,导入新课。

  1、 展示树的形貌。年轮的课件,让学生观察树冠南北两面的疏密形态,年轮的圆圈及其宽窄形状。,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树的资料,从科学知识的角度介绍观察的画面。

  2、 今天学习<<院子里的悄悄话>>,课文里小槐树贺老槐树的谈话真有意思,他们说什么呢?

  3、 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 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

  1、 找三名学生接读全文。(边读边解决读中遇到的`词句问题)

  2、 默读,思考:从小槐树和老槐树的谈话里,你了解树的哪几点知识,并在课文里划出记号。

  3、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根据学习交流效果,但是否需要集体交流)交流后,把几点简略的写在笔记本上。

  三、分角色朗读。评读。

  1、 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练习。(体验角色,揣摩朗读语气。)

  2、 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评读。

  四、读文画画。

  读读课文中年轮部分的谈话。再弄懂年轮后,画出年轮图,并标出树龄和方向。教师找几幅图展示。

  五、布置作业。

  画好年轮图,回家给父母介绍年轮知识。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平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至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古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人爱花之“真切”?德国人爱花仅在于此吗?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附后)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26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6自然段,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能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夜景描写与小艇的关系。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能模仿课文写一些家乡的某处景物。

  课前准备:

  了解威尼斯城有关的知识,收集介绍威尼斯小艇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2、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知识。

  3、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浏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读了课文,你感受到威尼斯美在哪里?

  2、根据问题,再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指正。

  3、全班交流:

  威尼斯城市风光美;威尼斯小艇的美。

  请学生读读描写威尼斯风光的句子。

  自由交流感悟。(河道纵横交叉,精巧灵活的小艇来回穿梭,形式不同的石桥,耸立于两岸的古建筑,夜色中的威尼斯)

  三、直入课文,感受小艇“形之美”:

  1、出示描写威尼斯小艇样子的句子。

  2、自由读这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美在哪里?

  3、交流指导:“二三十英尺”大概有多少长?为什么把小艇比作“新月”和“水蛇”?

  4、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城市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威尼斯成了以船代车的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在窄小的河道中自由穿梭,小艇只能设计成这样一种独特的式样。

  5、读出小艇的美。

  四、再读课文,体会小艇“坐之舒”:

  1、小小的一轮“新月”引起了我们的无限遐想。这弯“新月”飘进了清清了河里,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想不想坐坐这种小艇呢?

  引出第三自然段:坐在小巧玲珑的威尼斯小艇里,舒服吗?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感悟。

  3、坐着舒适的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之中,你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4、小结:这真是“说不完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读写结合,复习引入

  1、听写“小艇、操纵自如”等重点词语。

  2、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读读描写小艇外形之美和坐着舒适的句子。

  二、读、说、想、演,感受船夫“驾技之美”:

  1、读: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船夫一流的驾驶技术的句子。

  2、说:交流哪里写出了船夫驾驶技术之高超。

  3、想象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船夫在行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怎样的拥挤场面,船夫会怎么做呢?

  4、演:造型独特的小艇带领我们浏览威尼斯风光,小艇随着浪花时起时伏,我们的心也随之忐忑不安,真怕一不小心随时坠入船下水中成了“落汤鸡”。如果此时你就是我所坐的小艇的船夫,你会怎样来帮我?(介绍自己的驾驶技术;唱歌助胆;介绍威尼斯风光;播放威尼斯地方的音乐……)

  5、有感情的朗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船夫“驾技之美”。

  三、感悟朗读,品味小艇与人们之间“和谐之美”:

  1、读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2、自由想象:人们还用威尼斯的小艇做什么?

  用上“……可以……可以……可以……”说话。

  3、威尼斯人是海洋的儿女,懂得欣赏威尼斯水城之美的人,应是在月夜中,招手叫一只“冈多拉”,沿着运河曲折的水道,让自己迷失在迷蒙的夜色中,领略这座水上古城永恒的魅力……

  引出第六自然段,静静地朗读。

  4、引出课文“阅读链接”,自由读后说感受。

  5、如果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配一首曲子,你想选择哪一类的音乐?(抒情的钢琴曲或小提琴曲)配乐朗读。

  6、小结: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但晚上,当小艇载走最生一批威尼斯人,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整座威尼斯城就沉沉地入睡了……小艇与威尼斯,与威尼斯的人们,与威尼斯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要写出特点。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初识景色的美丽

  师: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去北京看望一位97岁的老人。对,就是(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看课件)季羡林先生,我特别敬佩的一位学者、一位慈祥的老人。早在1935年,季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当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已是满头银发。人家问他对德国、对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长地说——(出示)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到底是怎样的美丽让先生经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念念不忘?先生后来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重返哥廷根》,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节选内容——

  生:(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请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来分段读课文。吕金杭。

  生1:(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希文接着读。

  生2:(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对不起,“jǐ liánɡ”(正音:“脊梁”)(以讲台上的花做引导)这就是花的——

  生:(齐读)脊梁

  生2:(重新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潇寒接着读。

  生3:(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杭杰接着读。

  生4:(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生在文章的最后这样感叹——(出示)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二、感悟景色的奇丽

  师:在先生眼中,哥廷根的景色是——

  生:“奇丽”的。

  师:(板书:奇丽的景色)“奇”是奇特,“丽”是美丽。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看到了怎样奇特美丽的景色,让他一叹再叹?快速默读课文2、3两段,找到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多读几次。

  生:(自由读,画相关语句)

  师:文婕,你读的是哪些句子?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课件出示该语段)我们再入情入境地来读读这些句子,读着读着,又感受到了什么?请边读边做好记号、批注。

  生:(自由读,做记号和批注。)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花很美。它们“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请你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吧。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出示各种鲜花的图片)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

  生:(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女生来读。

  生:(女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还有同样的感受?

  生:我从“山阴道上”这里看出很美。山阴道就是山上的小路,两边有花,有树,很舒服。

  生:山阴道两旁应该都是很高很大的树,浓密的树荫就像巨大的伞,把小路包围住了。

  师:是啊,课文中是指街道两旁——

  生:高高的楼房上,临街的窗户外边都种满了美丽的鲜花,让人感到美丽舒服。

  师:谁来读这句话?

  生:(朗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出示课件)在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草木行人,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颇具中国山水画之神韵。

  东晋王献之有妙句:“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山阴道原来是一条路的名字。

  生2:我知道了山阴道上移步换景,目不暇接,怪不得王献之说: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生3:先生把哥廷根的大街比作山阴道,说明那儿实在太美了。

  师:(出示句子)男生一起来读。

  生:(男生齐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了这句话还有其它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这儿的花很丰富。

  师:丰富。丰富除了表现在色彩鲜艳多彩,美丽多姿外,还表现在哪儿?

  生:我觉得这儿的花很多。我是从“花的海洋”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还有谁也感到花多呢?

  生:我从“应接不暇”这个词语感受到花很多。

  师:谁能够把花的美、花的多、花的丰富读出来?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我们来pk一下吧,一二大组先来,三四大组接招。看哪一组读出花儿更多更美。

  生:(两大组赛读)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把老师带到了奇丽的哥廷根。给你们一个奖励吧!(出示哥廷根街道图片)我带你们去哥廷根的大街小巷走一走。

  师:(引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齐背)“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引背)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生:(齐背)“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引背)是啊,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

  生:(齐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引背)走在街上的时候──

  生:(齐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三、体会风情的奇特

  师:好一派奇丽的景色啊!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我们再用心来读课文,并做好批注。

  生:(自由读课文,做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家家户户”读出了德国人爱花,每个人家里都养花。

  师:正是因为人人都这样,所以——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来了?

  生:文章中说,“花栽窗外,花朝外开”,人人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

  师:每一朵花上都绽放着一颗真切的爱心。在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就像我们窗台上的花。(师指向窗台的花)正因为人人都这样,所以——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难怪,先生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

  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样爱花的真切,爱花的境界,多次令先生感到吃惊。于是——(出示句子)

  生:(朗读)“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生:微笑,淡淡的笑。

  师:这么令先生吃惊的奇丽景象,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这笑里包含着什么呢?

  生:女房东觉得这没有什么,本来就是这样的。

  师:是啊,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是哥廷根人长期以来的习惯和风俗啊。(引读)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原来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变,也包括这样美好的习俗啊。这样的人才组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啊。(板书: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了解异国的文化

  师:可是,你们知道吗?先生留学德国时期,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

  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师:是的,正是德国社会激烈动荡的十年,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投降,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物资奇缺,吃饭和取暖都无法保障,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可是,它却为何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因为,爱花是德国人的习俗,德国人爱花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

  生:这是他们的传统,他们爱花已经习以为常了,因此不会改变。

  师:是啊,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在二战时期,德国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奇特的故事。赶紧拿出资料,自己读读这个奇特的故事。

  生:(自由读故事《只砍有记号的树》)

  只砍有记号的树

  对普通平民来说,食品短缺就已经是人命关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根本无法挨过漫长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许让老百姓上山砍树。

  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非但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只砍有记号的树。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规定简直就是个笑话: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还要树干吗?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极端糟糕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德国人很认真地遵守纪律,宁可忍受寒冷饥饿,也不愿意违反纪律去砍那些没有记号的树。

  师:是啊,你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德国人,这就是这个民族的性格:认真,守纪,忠实地服从政府的规定。

  生:我觉得他们很善良。

  师:为什么说他们“善良”?

  生:因为他们只砍有记号的树。

  师:不要忘了,有记号的树都是些老弱病残的树啊。说他们善良的话,那么,这些树就不该去砍它们了,是吧?其实,这跟善良不善良倒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不得不为德国平民的环保意识感到吃惊,他们虽然处于寒冷的冬季,但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要把一片绿色留给下一代。正是因为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所以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后,德国重新站了起来。

  师:其实,真正让人吃惊的,并不是他们的环保意识。而是你刚才所讲的“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老实说,中国人做不到,美国人做不到,和德国紧挨在一起的法国人也不一定做得到。这是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一种性格、一种文化。就像德国人爱花——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四五十年以后,季老重返哥廷根,看到的依然是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德国,去哥廷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目之所及的,依然还是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这样奇丽的景色,在中国看不到,在美国看不到,在法国估计也看不到。这就是德国的风情,这就是德国的文化。因为,在那里——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是啊!砍树,只砍有记号的树;爱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啊!季老的这篇课文,为我们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奇特的窗。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们还将感受更多的异域风情、异国文化。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蘑、菇、猬、耽、歉”五个生字,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积累耽误、抱歉、犹豫等词语。指导学生书写“灰、晨”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难点:

  懂得讲信用的重要,自觉做到“说话算数”。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动物贴图 课件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字词,随文理解犹豫、抱歉的意思。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人物对话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表达的语气。

  3、通过理解课文,对小山羊和小灰兔做简单评价,激发守信意识。

  4、练习续编故事,懂得在生活中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表达的语气。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续编故事,懂得在生活中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生字卡片

  一、复习词语,复述课文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相约时的高兴

  1、体会小灰兔邀请时的语气。

  2、体会小山羊的高兴

  范读 : 小山羊高兴地说:“好啊,快走吧!”

  我这只小山羊怎么样?(高兴,快乐。板书)

  抽读,读出小山羊的'快乐。

  全班一起来当一当这只高兴的小山羊。

  3、小灰兔是怎么说的,翻开书42页,一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4、师:你们的朗读热情把老师也吸引了。分角色朗读第一段。男生当小山羊,女生当小灰兔,老师读剩下的部分。

  (二)、学习二---三段

  1、变序提问,掌握心情变化

  小山羊高兴地答应了小灰兔的邀请,可是最后它的心里变得-----板书犹豫

  鼓励孩子质疑。

  自由读课文2---3段,思考:这中间都发生了什么事?

  2、汇报: 小山羊一共等了小灰兔几次?

  3、重点突破学习二自然段

  ①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等的情景。找出小山羊怎么做的语句,用“——”画出来。找出小灰兔怎么说、怎么做的语句,用“﹏﹏”画出来。再读一读。

  ②检查反馈:出示小山羊表现的句子。指导朗读

  ③检查反馈:出示小灰兔表现的句子。

  从他怎么说、怎么做中,你觉得他对朋友怎么样?同桌讨论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小灰兔的不守时,不尊重朋友,为自己的错找藉口。

  4、简略学习三自然段

  第一次小山羊从早晨一直等到中午,小灰兔却失约了。那第二次小山羊又是怎么做的?引读第三段小山羊的做法。

  小灰兔呢?它又找了什么藉口呢?引读小灰兔的做法。

  理解态度的变化:这次小山羊还像第一次一样满不在乎吗?你从哪里看出的?(抱歉)出示词语卡片,随文理解抱歉。

  他完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再次引读。是啊,他又让小山羊等了半天。全班一起再读第三段。

  (三)、学习第四段

  ①连连失约的小灰兔,当它再次邀请小山羊时,小山羊犹豫了。齐读第四段。

  ②想象说话,理解犹豫。谁来帮老师填一填

  小山羊想,我很愿意去 ,但是,如果 ,怎么办呢?

  是啊,小山羊又想去踩蘑菇,又担心小灰兔不来,矛盾极了。文中用了一个词,是----犹豫。出示卡片。现在你们明白犹豫的意思了吗?

  两次的说话不算话,造成了朋友的不信任,带着矛盾的心情读。

  三、思维训练,突破难点

  1、第二天早晨,小山羊会不会等小灰兔呢?你是小山羊,你会等吗?

  小组讨论

  2、反馈讨论结果

  3、拿出手中的笔,你们也来当一当小作家。续写故事。

  4、反馈读。

  四、总结

  如果你不守信用,朋友会不不相信你。老师有句话要送给你们。

  言必信,行必果。指导孩子们读。

  师解释意思: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善始善终。

  (板书讲信用)希望你们在生活中都做一个讲信用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讲信用

  小山羊和小灰兔

  高兴

  犹豫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5-30

小学语文《鲸》教案02-23

小学语文猫的教案03-14

小学语文《春》教案01-29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01-10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01-07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案02-07

小学语文北京教案02-27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08-10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