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应用一教案

时间:2023-11-17 17:19:43 教案 我要投稿

百分数应用一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百分数应用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百分数应用一教案

百分数应用一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的应用。(板书: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你能说一个生活中的百分数吗?你怎么理解这个百分数?

  2、师:因为百分数的意义使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百分数的应用(补充板书:百分数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师:同学们,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们常常用冰块来消暑降温。你们制作过冰块吗?水结成冰之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课件出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师:有一位同学把他制作冰块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大屏幕出示实验记录)请看:

  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

  3、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师选择板书。

  (1)、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2)、原来水的体积是冰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3)、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

  4、在这些问题中,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并将解决的问题擦掉。

  活动二:理解“增加百分之几”。

  1、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百分之几?”这个问题,一起读题,你觉得哪句话最难理解?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

  3、全班汇报,由口头理解的不清晰,引出线段草图。

  4、对比书中的线段图和学生的线段草图,引导学生思考“增加了……”这个省略号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图上看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增加了百分之几指的增加了谁的百分之几?

  通得讨论得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的部分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5、列式计算,数形结合,说出两个列式的含义

  6、课件演示,小结两种解题思路。“增加百分之几”指的'是增加的部分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

  可以先求出增加的部分再除以单位“1”;也可以先求出增加后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再减去单位“1”。

  三、训练巩固

  1、根据问句,说出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的量。

  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②梨的质量是苹果质量的百分之几?

  ③降价了百分之几?

  ④增产了百分之几?

  2、消费宝典

  电饭煲降价,原价220元,现价160元,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引导学生先理解“降低百分之几”再列式计算。)

  3、建设新农村

  选一选:

  光明村今年每百户拥有彩电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今年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几?

  (1)、(121-66)÷121

  (2)、 66÷121

  (3)、 66÷(121-66)

  (让学生说出选择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们理解并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解题的重点是理解题意,关键是正确地找到单位“1”。

百分数应用一教案2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6页例3,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及练习三十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在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及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1.08,7,0.044

  2、解答下面的应用题,并导入新课。

  “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订正时教师板书下面的线段图和算式:

  14÷12=116.7%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要求学生分析出从问题“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可以看出是求实际造林数与计划造林数的比,要以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12公顷)作为单位“1”,求14是12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提问:从题目看,原计划造林多还是实际造林多?如果把这道题的问题改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

  教师将复习题问题改变后成为例3。

  二、新课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1)指名学生读题。

  (2)提问:例3的问题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你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这句话?

  (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上的线段图说明,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3)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完成下面线段图。

  (4)启发学生想,“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

  2、讨论算法并列出算式。

  提问:根据以上分析,要求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列式:(14-12)÷12

  让学生计算出结果,教师板书并写出答案。

  3、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

  引导学生思考,把原计划造林看作百分之百,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116.7%,两个百分数之差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14÷12×100%-100%

  4、将例3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

  (1)提问:从问题看,哪两个量在比较?把谁看作单位“1”?解答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和实际造林数比较,要以实际造林作为单位“1”。必须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才能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的百分之几。)

  (2)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14-12)÷14

  如果有学生列出14÷14-12÷14也是允许的。

  (3)观察比较:

  将例3的第一种列式及改变问题后的第一种列式进行比较。不同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除数不一样?

  通过学生的讨论,再次强调两题中和谁比的标准不同,单位“1”就会发生变化。解答这种题时,仍然要注意找准单位“1”。

  5、引导学生观察例3的问题及变化后的`问题,提问:“谁能概括说明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新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提问: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什么?(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解答此类应用题必须注意什么?(找准单位“1”、)

  2、独立解答第30页“做一做”的题目。

  订正时要求学生说出:先求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用水的吨数,再求节约的吨数占九月份的百分之几。九月份用水吨数为单位“1”,作除数。学生口述算式,教师板书:(800-700)÷800。

  教师提出,如果求九月份用水比十月份多百分之几,该怎样列式?学生列式,教师板书:(800-700)÷700。然后教师再次强调问题不同,单位“1”有所变化,必须要仔细审题,弄清数量关系。

  四、课堂练习

  1、学生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集体订正时要提问算法。

  2、学生在书上做练习三十的第3题,要求先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再将结果填在表中。教师要注意行间巡视,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今天所学的解题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2、4题。

百分数应用一教案3

  学习内容:课本第8页的例4和“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课堂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有关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折扣的含义并能正确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认识折扣。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做“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2.探索解法。

  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是什么关系?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二、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说说每种商品所打折扣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第3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口答。

  4.做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全课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出要求: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第4页

  板书设计:

  折扣问题

  原价×折扣=实际售价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x元。

  x×80%=12

  x=12÷0.8

  x=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百分数应用一教案4

  课堂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与实践,让学生在解决稍复杂的各类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和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解题思路,能合理、自觉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课前组织学生收集父母身高和体重的数据以及作好第13题的调查活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将第一单元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整理。运用我们所学的这些有关百分数的知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7题。

  (1)独立解答。

  (2)交流算法,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2.完成第8题。

  (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铜的,二是锌的千克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思路,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3.完成第9题,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4.完成第10题。

  (1)理解题意,问:两个百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要算这个月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需先求出什么?

  (2)学生解答。

  5.完成11题。

  (1)读题,重点理解“携带行李超过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购买行李票”这句话的意思。

  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明确两点:

  一、首先算出超过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

  二、行李票的价格=飞机票原价*1.5%。

  (2)学生解答。

  三、探索与实践

  1.完成12题。

  (1)同桌间交流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和身高。

  (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

  (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

  2.完成13题。

  (1)根据课前调查计算。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通过计算谈谈自己的想法。

  3.思考题。

  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断。

  四、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一评价与反思。

  学生就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评价情况。

百分数应用一教案5

  课堂教学目标:

  1.正确计算一些含有百分数的式题,正确求出有关含有百分数的方程的解。

  2.进一步理解税率、折扣、利率的含义,正确解答有关纳税、利息和打折以及其他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单元练习讲评:

  填空部分:

  重点讲评以下题目:

  第3小题,学生错误原因是没有分析题中两个数量的关系,没有按照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来分析。讲评时重点教给学生方法。

  第9小题,学生错误原因是把题中已知的工作时间就当成工作效率来计算。讲评时帮助学生从问题入手,分析一下问题是求什么,是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第10小题,本题有一定难度,讲评时重点帮助学生从含糖率的含义着手,然后用方程来解答这一题。(不要求全体学生全部掌握。)

  第12小题,先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可以借助画线段图来分析,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判断:

  第2小题错误率较高,需要举例说明,通过计算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由于单位“1”发生变化,得到的百分数也是不同的。

  选择:

  第1小题,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析这样做的错误之处,还可将题目更改为54减少了0.54,减少了百分之几?帮助学生辨析这两题的不同之处。

  第5小题,请做出正确选择的学生来交流各自的思考过程,本题还要教会学生做出选择后应进行检验。

  计算部分:

  “解方程”部分出现错误较多的是第3小题,重点讲评这一题。

  “计算下面各题”中出现错误较多的是第1、4小题,第1小题可重点指导学生运用简便方法来计算。

  解决问题部分:

  第5小题,部分学生画线段图和写等量关系存在错误,要重点讲评。

  第6小题,学生错误原因之一是把“优惠5%”和“打五折”混淆起来,错误原因之二是没有正确理解“共需付费多少元”的含义。

  第8小题,本题有一定难度,要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中两个“20%”分别表示占了哪个数量的20%,启发学生思考:要知道是赔还是赚需要先求出什么,怎样求。

  第9小题,本题共三小题,学生错误集中在第3小题,重点分析第3小题。

  二、补充相关练习。

  见《天天练》上《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课前思考:

  这份练习卷主要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解决一些相对而言有难度的题目。对于个别的一些题目,只要大部分学生掌握即可,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稍微放低些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知识技能。

  课前思考:

  从学生做题情况来分析,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学困生无法正确理解题意,可见,学生对于较复杂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还没有达到灵活应用、灵活解答的程度,他们往往缺乏生活经验、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还有一些题,用方程来解答比较简单,但还是有许多同学用数学方法来解答,导致许多错误。归咎原因,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对基本的算理混淆不清,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差,对于难题缺乏征服的信心和毅力,选择退缩或放弃。

  在评讲时,要教给方法,对于难理解的要给必要的解释,对学生要有层次的要求。加强补条件和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辨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或通过自编应用题,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结构和题意的理解,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课后反思:

  从学生做下来的情况下,计算的.确是个很大的问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都有待提高,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实在是不行。而且有的学生比较偷懒,有些题目明显是解方程比较简单或者不容易出错,可大部分学生都不会选择用方程来解答。

  今天让学生做了天天练的单元测试,对于填空题第5题学生错的比较多,“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路程问题结合起来做比较,学生就不难理解了。令我比较满意的是在一个班思考题居然有好几个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解答。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先心平气和地给学生们介绍了全班整体练习情况,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班中处于什么水平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便于学生给自己以后的学习能制定一个奋斗目标,有一个努力方向。

  讲评时,我选出每一大题中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了重点讲评,并且请个别学生分析一下自己当时是怎样思考的,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只有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原因,那么下次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时才有可能会避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面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想反思自己这一单元的教学,可能由于高估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而在专项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方面缺少力度,训练不够扎实。在接下来学习其他单元知识时可以补充这一单元的内容,继续辅导学生,帮助他们提高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需要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课后反思:

  评讲前我没有一一公布分数,而只是公布最高分、最低分、分数段分布以及平均分,让学生清楚自己在班级中的定位,使其保持适度的压力和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为自觉地投入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解题中的错误,更为扎实地纠正错误,对一些较为典型、普遍的错误,请几名出现类似解题错误的同学走上讲台,分析其思维过程,剖析其错误原因,提出改正的办法。

  最后对表现好的进行表扬,对存在问题的提出善意批评的同时也包含殷切的期望,使学生面对现实,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振作,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去。

  单元:

  1、检测调整情况:由于检测内容比较多,一节课时间来不及,所以在周四完成填空、判断与解决实际问题三大部分,且将应用题的第8题与第9题的第三小题作为思考题,不作统一要求来处理。将剩下题目作为回家作业。周五先分析周四的内容,再集体边分析讲评边互批回家作业。自己核算单元检测情况。

  2、检测情况分析:由于部分内容没有当堂完成,所以学生的成绩可能有部分误差,有些出入。但总体情况与平时课堂表现相类似。从总体情况看,只有24人优秀,但及格率比我想象的好,有2人不合格。大部分学生主要问题出在对概念的理解上,对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没有完全掌握好。

  3、主要错题及分析:

  (1)类似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习题,在填空题与应用题的第一题,错误比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对单位“1”的意识不强。

  (2)填空题是要用工程问题来理解,或者从分数的意义上来理解,且从工作时间转化成工作效率需转个弯,很多学生没有理解到这个层次。

  (3)填空题的第10小题,难度太大,超出学生的理解,全班没有一个学生解答正确。

  (4)选择题第3题,因为平时基本上强调在单位“1”未知的情况下,一般采用方程解答,只有部分学生已到了用方程解和算术解都会的程度,所以对算术方法解这题,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即使做对的学生,有些也是蒙对的,可能并不是很理解。

  (5)应用题第6题,对打八折后再优惠5%,很多学生理解为打八折再按5%计算,对题目意思理解错误。

  4、改进措施:

  (1)利用以后自习课时间对百分数应用题还需进一步强调解题思路的分析。

  (2)加强个别辅导,有2人不合格,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也很不理想。

  (3)加强对检查方法的指导。例:加强估算意识。应用题第6题,买12台优惠的程度还没有到打对折的程度,所以学生将原价打八折后再优惠5%,计算得到12台总共460元肯定有问题。还有生活中打折问题,打折后的价格肯定比原价少等等。

百分数应用一教案6

  教学内容:

  百分数的应用(一)教材第23——2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 “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 关于百分数,我们已学过那些知识?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百分数的意义

  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

  百分数的应用

  利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2、 引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百分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一)

  二、 新知探究

  问题引入:盒子里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1、 引导学生认识“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加”这种物理现象,并找出题中的条件与问题。

  2、 你认为“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是: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多)的部分是水的百分之几

  3、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师巡视,个别指导。

  4、 合作交流:

  方法一:(50-45)÷45 方法二: 50 ÷45 ≈ 111%

  =5÷45 111%-100%≈11%

  ≈11%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具体的想法:

  方法一:先算增加了多少立方厘米,再算增加了百分之几。

  方法二:先算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算增加百分之几。

  5、 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试一试”。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降低百分之几”的意思是降低的价钱数目占原来价钱的百分之几。

  三、 总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方法:

  (1) 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的具体量,再除以单位“1”。即:两数差额÷单位“1”

  (2)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再把另一个数看作单位“1”即100%根据所求问题两者用减法运算。

  四、练习提高

  指导学生完成第24页练一练第1,2,3,4,5题。

百分数应用一教案7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3—24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准备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1。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2。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25% = 1/4 32人

  围棋班比围棋班25%

  航模班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方法一:7-5.6 = 1.4(吨)

  1.4 ÷ 5.6

  = 0.25

  = 25%

  方法二:7 ÷ 5.6

  = 1.25

  = 125%

  125%-100% = 25%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2、“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61-2.25)÷ 2.25

  = 0.36 ÷ 2.25

  = 0.16

  = 16%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百分数应用一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例1、第113页例2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完成练习二十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学过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

  将复习中的第1题图画在小黑板上,第2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图中空白部分占阴影部分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2.五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出示上面的复习题后,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同时,请3名学生在黑板上每人做一题.

  核对第2题时,教师可以说明:这道题是求五年级学生中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占五年级全体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然后提问:

  “解答这样的题目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应该以谁作单位‘1’?”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的`应用题跟分数应用题类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一).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五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请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和上面复习中的第2题有什么不同?”

  “解答这道题应该以谁作单位‘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口述,教师板书:120÷160=0.75=75%

  教师:这道题和上面复习中的第2题相比,题目的条件完全相同,只是问题不同.因为这道题的问题是求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所以要把结果化成百分数.

  2.出示练习题:“一班种树40棵,二班种树48棵,二班种树的棵数占一班的百分之几?”先让学生想一想,再提问:

  “这道题怎样列式?”

  让学生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教师说明: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看清求的是什么,弄清以谁作单位“1”?把数量关系弄清楚了,才能确定怎样列式.

  3.教学例2.

  教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农业生产中,要实行科学种田,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然后根据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决定单位面积的播种量.这样既能确保基本苗的数量,又可以避免浪费种子.通常把“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叫做发芽率”(口述后再板书发芽率的概念).求发芽率是百分数在农业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应用.

  口述并板书发芽率计算公式:

  发芽率=×100%

  教师指着公式中的百分号说明:在这个公式中为什么要乘100%呢?因为发芽率是指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如果公式只写成,不加“×100%”,一般来讲,这只是分数形式,除得的商是小数,而不是百分数.如果在的后面加上“×100%”,相当于乘1,这样就可以使除得的结果化成大小不变的百分数了.所以在计算发芽率的公式中必须加上“×100%”.我们在这以后还要学习像出粉率、合格率、出勤率等等,这些也要用百分数表示,所以它们的计算公式也必须加上“×100%”.

百分数应用一教案9

  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里,教学了百分数的意义,并联系后项是100的比,体验了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尤其是百分数与小数的相互改写,为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必要的准备;还教学了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初步应用了百分数。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包括四个内容,依次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根据已知的税率求应缴纳的税款以及根据已知的利率求应得的利息,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编排了六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全单元的内容分成四段教学,最后还有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1.以现实问题中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口,通过推理分析数量关系,探索算法。

  解答例1的关键是理解问题的具体含义,教材借助直观的线段图,让学生思考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应该怎样理解。明确这个问题是求实际造林面积超过原计划的公顷数相当于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从而产生先算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4公顷,再求4公顷是计划造林面积16公顷的百分之几这样的思路。或者先算出实际造林面积是原计划的125%,再得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5%的结论。两条思路、两种算法都是把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看作单位1(即100%),在线段图上能清楚地看到,两种解法最终都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部分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练习一第1题利用已知的是百分之几求增长百分之几,或者利用已知的增加百分之几求是百分之几,通过百分数之间的相互转化,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还带出了下降百分之几这个概念。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与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相比,后者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与实际造林公顷数相比,解决两个问题的算式中,被除数的意义不同,除数也不同。教材编写试一试的目的就是要突出这些不同,要求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将试一试和例题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为什么得数不同,进一步理解这两个问题的含义与数量关系。练习一第5题里,第(1)、(2)题的条件相同,问题不同,第(2)、(3)题的条件不同,问题也不同。通过解题与比较,能使学生更正确地理解是百分之几与高百分之几的含义。第7题分别求巧克力的单价比奶糖、水果糖和酥糖贵百分之几,要依次把巧克力比奶糖、水果糖、酥糖贵的单价与奶糖、水果糖、酥糖的单价相比,反复体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第8题以表格形式呈现求百分数的问题,首次把百分数应用于统计表中。

  2.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经验,向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迁移。

  例2结合纳税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先找到数学问题60万元的5%是多少,然后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经验迁移过来,得到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于是列出算式605%。在上面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寻找数学问题,只要理解了缴纳的营业税是60万元的5%,学生就会想到用乘法计算,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纳入原有的经验系统,从而发展认知结构。在计算605%时,可以把5%化成5/100,也可以化成0.05,前一种算法又一次体验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致的,用乘法计算是合理的。在练一练里,由于6.25/100的计算比6.20.05麻烦,所以计算含有百分数的乘法一般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二第1~4题是配合例2编排的,要引导学生抓住求什么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进行思考。如,第1题是求门票收入的3%,因此接待游客18万人次是多余的信息。又如,第4题是求月收入超过1600元的部分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因此要先算出应纳税部分的元数,并找到相应的税率。

  例3计算利息,应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由于多数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在底注中解释了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并给出了计算利息的方法:利息=本金利率时间。要结合例题里的表格,让学生知道利息和本金、年利率、存期有关,一般情况下,本金越多,存期越长,年利率越高,到期后获得的利息就多。还要让学生知道,存期一年,到期可得的利息是本金的2.25%;存期二年,每年的利息是本金的2.70%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计算利息公式里的数量关系。

  试一试利用例3求得的应得利息,继续计算缴纳利息税以后的实得利息。要让学生懂得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扣除缴纳的利息税以后剩下的利息,明白为什么先算出利息税是多少元的道理。从例题到试一试的全过程,就是我国现行的银行存款实得利息的计算方法:先根据本金、存期和利率算出应得利息,再扣除缴纳的利息税得到实得利息。学生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二第5~7题就有思路了。要注意的是,计算实得利息的步骤比较多,练一练和第6、7题都采用连续提问的形式,适当降低了解题时的思维难度。

  3.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例4教学与折扣有关的问题,也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教材先对打折作了具体的解释,让学生明白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知道八折就是80%,从而把打折的实际问题与百分数的应用联系起来。原价和实际售价有什么关系是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要从原价打八折出售得出原价80%=实际售价。这个数量关系能起两点作用,一是进一步理解打折扣的含义:图书按八折出售,实际售价只是原价的80%。二是形成求《趣味数学》原价的解题思路,在数量关系式里已知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可以列方程解答。本册教材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都列方程解答,充分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加强对百分数乘法的理解,避免人为地把实际问题分类型,体现了各种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求出《趣味数学》的原价15元以后,对学生提出检验的要求,而且采用了两种检验方法。依据折扣的含义,既可以用实际售价除以原价,看是不是打了八折;也可以看原价的80%是不是实际售价12元。这样安排,不仅检验了原价15元是正确的,还多角度表现了原价、实际售价、折扣三者的关系,在进一步理解折扣的同时,沟通了三种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的联系。练一练求《成语故事》的原价,也要求检验,让学生独立经历与例4同样的学习过程,再次体会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练习三的编排大致分成两段,第1~4题是第一段,在理解折扣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应用数量关系。第1、2题分别求打折后的实际售价与打折前的原价,都可以根据原价折扣=实际售价来解答。第4题求折扣,教材先让学生回答第3题,把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改说成打几折出售,体会求几折只要求百分之几,为第4题作了铺垫。第5~9题是第二段,仍然以求实际售价或求原价为主要内容,灵活应用数量关系。第5题分别求实际售价与实际比原来便宜的元数,这里有简单问题与稍复杂问题的比较。第6题分别求实际售价与原价,是两种折扣问题的比较。第7、8题让购物问题更复杂一些,有利于学生在变化的问题情境中把握基本的数量关系。

  例5和例6是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都列方程解答。两道例题分别把相并关系和相差关系作为列方程的相等关系,虽然相并与相差是学生早就认识的数量关系,但在复杂的百分数情境里不容易看到。为此,例题利用线段图给予直观帮助,让学生在例5的线段图右边的括号里填36,体会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合起来是美术组的总人数。例6在线段图上突出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用水的那一段,引导学生注意两个月用水量之间的相差关系。教材完整地写出两道题的等量关系,让学生感受等量关系式右边美术组的总人数、十月份用水的吨数都已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列方程是解题的有效方法。虽然有了等量关系,但列方程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设男生人数为x,设九月份的用水量为x。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已知的那个百分数,分析它的意义,体会这样的设句是合理的,不仅用x表示了单位1的数量,还很容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女生人数,表示出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用水的吨数。

  两道例题列出的方程里都有两个x,还含有百分数,解方程时要先化简方程的左边,再应用等式的性质。例题呈现了解方程的过程,并在练习四里安排三道解方程的习题,提醒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解方程。检验不是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而是要检验得数是否符合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具体地说,例5要检验男、女生的人数之和是不是36,还要检验女生人数是不是男生的80%。例6要检验十月份用水的吨数是不是比九月份节约20%,或者检验九月份的用水量节约20%,是不是440立方米。只有符合实际问题的得数才是正确答案。

  练一练要先说数量关系再解答,突出寻找等量关系是解答这些题的关键,也是指向解题难点的基础训练。要引导学生从分析题目里已知的那个百分数开始,有条理地思考。如第11页练一练,种蓖麻的棵数是向日葵的75%,向日葵的棵数是单位1的量,蓖麻的棵数是单位1的75%,它们一共有147棵,等量关系就是蓖麻的棵数+向日葵的棵数=147;向日葵比蓖麻多21棵,等量关系就是向日葵的棵数-蓖麻的棵数=21。再如第12页练一练,美术组的人数比舞蹈组多20%,舞蹈组的人数是单位1的量,美术组比舞蹈组多的人数是单位1的20%,等量关系是舞蹈组的人数+美术组比舞蹈组多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解答练习四里的实际问题,也应经常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练习四第1~4题配合例5编排,第4题第(1)题曾经在六年级(上册)教过,那时也是列方程解答的,从第(1)题到第(2)题带出了稍复杂的分数问题。整数、分数、百分数都能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第4题把貌似不同的问题组织在一起,凸现这些问题在本质上的联系。第5~9题是配合例6编排的,在第9题里把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和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编排在一起,可以适当进行比较。第10~16题是一堂练习课的内容,第11~13题是百分数的问题,进一步熟悉两道例题的解题思路,第14~16题是三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促使例题的思考方法水平迁移。在六年级(上册)只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另一些分数实际问题则安排在这里教学。

  教学例4、例5、例6以及练习里的内容,要更新观念,改变习惯了的教学方法。首先是不要求学生识别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两类不同的问题,尤其不要机械套用已知单位1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这些所谓的规律。过去这样教的解题效果虽好,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把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变成了依据个别词语的简单判断。改进教法要加强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充分利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个数量关系,合理选择列算式还是列方程解题。其次,不必进行有关分率与百分率的联想训练。如从用去25%想到还剩(1-25%);从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6想到两天看了全书的1/5+1/6,这些联想是为列除法算式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实际问题里的相并、相差等最基本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或列算式的依据,让小学与初中的教学相衔接,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百分数应用一教案】相关文章:

《百分数的应用(一)》教案04-01

百分数的应用教案10-12

百分数应用一教学反思12-19

百分数应用教学反思04-22

百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04-16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12-31

《比的应用》教案09-04

《百分数》教案01-20

《百分数的认识》教案03-31

百分数的认识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