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2 12:26:40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雅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认识字词

  3、了解本文中“雅”在哪里“陋”在哪里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等。

  提问:请问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导入新课:

  本文是梁实秋享誉海峡两岸的小品集《雅舍小品》的开篇之文,“雅舍”是作者在抗战时期的住所的`雅号,名为“雅舍”,其实简陋不堪,但作者却自得其乐,表明作者乐观豁达的精神和不为外物所屈的品格。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茆草( ) 榛莽( )

  砉然( ) 笠翁( )

  长日无俚( ) 奇葩初绽( )

  喁喁细语( ) 拂拭( ) 单薄( )

  1、默读课文并在书上找出下列词语注好音。2、分组讨论3、从小组中抽学生上台展示。4、大家一起评价。5、学生把每个词组读两遍。

  2、分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完毕,进行评价。

  二、课堂互动探究

  1、在你眼里“雅舍”是否名副其实?在作者眼里,他的房子是“雅”还是“不雅”呢?

  2、既然称其为“雅舍”,作者为什么又细致地描述了它的“陋”?它“雅”在哪里?

  3、对于如此恶劣的环境,梁实秋却称其“有个性”、“可爱”,这表现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1、学生分组讨论。2、从各小组中抽学生回答。3、教师评价。

  三、总结与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3、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上海广播电视塔雄伟壮丽的形象,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也和生字宝宝们见了面,过了一夜,你们再见到生字宝宝时还认识吗?

  1、出示词语,检查认读。

  一座广播电视塔、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个巨人、黄浦江、脚踩大地、塔上、五光十色。

  2、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明、浦、塔、踩、地、颗、方、了。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生字宝宝送回家,好吗?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二)精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自读课文第一段,说一说知道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式练习:

  ①(什么地方)有(什么)。

  ②(什么)在(什么地方)。

  (2)学生根据句式,结合第一句内容进行填空。

  2、创设情境,理解内容。

  小朋友们,有一位老奶奶想到上海广播电视塔去看一看,可是,她找来找去却没有找到,小朋友愿意帮助她吗?(师扮演老奶奶,师生交流。)交流过程中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交流问题如下:

  (1)奶奶想到上海广播电视塔去看看,你能告诉我它在什么地方吗?(通过交流了解到东方明珠在上海的黄埔江边。)

  (2)奶奶去过黄浦江边,可是那儿的建筑物大家都称它是东方明珠。(使学生明确东方明珠是上海广播电视塔的名字。)

  (3)读第二句,既然它的名字是这样美丽,我们可得好好地夸一夸它。指导朗读,注意学生朗读时情感是否充分。

  3、把第一自然段的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教师小结:通过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们了解了东方明珠在什么地方,并且知道了它的美丽的名字。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数数一共有几句?

  2、学习第一句。

  (1)指读句子。出示“巨人”一词,看看老师,说一说,老师像不像一个巨人?说明理由。(明确巨人应该是非常高大的人)。

  (2)东方明珠像一个巨人吗?怎么体会到的?(找到词语: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并谈出自己的体会,感受到东方明珠的雄伟。)

  (3)出示课件,感受东方明珠脚踩大地,头顶蓝天的雄伟风姿。简介东方明珠:它是亚洲第一高塔,高度居世界第三,高达468米,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设计者将十一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通过三根直径九米的擎天立柱串联起来,充满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情画意。东方明珠塔集观光、餐饮、购物、娱乐、住宿、广播电视发射为一体,已成为上海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和旅游热点之一。

  (4)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让别人感受到东方明珠的`确像一个巨人?示范读。

  3、学习第二句。

  (1)读第二句。说一说,读了这一句话,你觉得夜晚的东方明珠怎么样?(非常美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找句子中的词语来说一说。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我们的同学都是出色的小画家,对色彩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说一说,可能有哪些颜色?

  (2)(出示课件,展示夜晚东方明珠的景象。)让我们一起走近夜晚的东方明珠,感受它的五光十色的美丽。)

  (3)朗读这一句,读出你对它的夸赞。

  4、再读课文,深化感受。

  (1)看了文章的介绍,老师也很想到上海去看一看东方明珠,可是由于时间紧张,我只打算在那呆半天,你们说我是白天去,还是夜晚去?说说理由。

  (2)这样吧,你们读读对白天及夜晚景象的介绍,谁读得美,我就听谁的意见。

  (3)听了你们的朗读,我觉的东方明珠白天有白天的姿态,夜晚有夜晚的风采,你们的意见我都采纳,干脆,我在那多呆一段时间,把白天和夜晚的美景都细细欣赏。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景吧。看课件,共同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东方明珠是如此的迷人,难怪到过那儿的人都情不自禁的赞叹它。齐读最后一段。(注意对“真是”的指导)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如:对东方明珠的向往;对东方明珠的赞美;对祖国拥有这样雄伟而美丽的东方明珠的自豪。)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通过《我们的教室》和《三味书屋》的教学,学生对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已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本课中类似的段落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本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

  2.教材特点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第2、3、4自然段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内容来介绍北京的特色。第2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第3自然段介绍了北京的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第4自然段简单介绍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第5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抒发了作者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抄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课文第2自然段按方位东、西、南、北、中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是阅读训练的重点。

  2.第3自然段的理解及指导背诵。

  教学难点:1.本课中有些词语要借助课文插图进行理解。

  2.本课生字较多,有些句子较长,要注意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天安门挂图、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借助课文插图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第1、2自然段,并能按方位顺序说说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打出北京天安门的投影。

  (2)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地方吗?

  (3)指名说,你还知道北京有那些美丽的景观?

  (4)我国的首都北京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观,我们今天要学习24课,(揭题)我们要跟随课文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北京城。

  2.听课文录音,学生划生字新词,并标好自然段序号。

  3.学生自学。

  读课文,记字形,想词义,主要内容。

  4.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垂、颖。

  (3)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词语。如:汉白玉、华表、立交桥……

  (4)指名分段朗读,指导长句中的停顿。(长句中的停顿打“/”)

  5.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读准多音字“都”。

  (2)理解“首都”。(中央、国务院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6.学习第2自然段。

  (1)回顾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①划出方位词,看看写了那几个方位。②看看每个方位各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划出方位词。指名回答,师生订正。

  (3)理清本段内容。

  ①尝试作业。(板书出现,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反馈。

  ②看投影说说广场周围有哪些建筑物。

  (4)读课文看图(或投影)欣赏各建筑物。

  ①读1一5句。

  a.从插图上指出:天安门城楼、金水河、汉白玉石桥、汉白玉华表。

  b.你能看插图有顺序他说说天安门城楼吗?

  c.打出“天安门城楼”的投影,体会它的庄严和美丽。

  d.齐读写天安门城楼的句子,体会庄严和美丽。

  ②读6、7句,打出“人民大会堂”的投影,说说自己的感觉。

  ③读8、9句,打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投影,教师简要介绍。

  ④打出投影,指名比较具体地说说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5)齐读第二自然段,:本段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7.作业。

  (1)抄写词语。

  (2)划出方位词,(《作业本》第5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第3自然段。

  2.摘录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1)抽读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3)按课文内容填空。(完成《作业本》第6题)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指导长句中的停顿。

  (2)质疑。(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等。)

  (3)利用投影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①读第1句。理解:这一句讲了北京的什么?“许多”一词说明北京什么很多?你能把这一句话改成用两句话来说吗,(“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大街”和“北京有许多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再读这一句进行体会理解。

  ②打出北京市大街的投影片。说说大街是怎样的?(引导: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

  ③打出立交桥的投影片。a.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地方有什么。(立交桥四周有……,立交桥上……)b.谁还能说说立交桥有什么作用?(对便利交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c.齐读课文4、5句。

  (4)小黑板出示课堂作业。(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清句子间的关系。)

  课文第1句总的介绍了北京的()和(),第2句具体写了(),第3、4句具体写了()。

  (5)背诵指导。

  ①看投影读句子,记住第1句讲什么,第2句讲什么,第3、4句讲什么。

  ②看投影,背诵有关句子。

  ③看投影试背。

  3.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齐读课文,注意长句中的停顿。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想想第2句和第1句间是什么关系?(第2句是对第1句的补充说明或举例说明。)

  (3)课文说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公园”,那么第2句中哪些是“名胜古迹”?哪些是“公园”?

  (4)借助投影或有关图片,简单介绍“名胜古迹”和“公园”。激发学生想去北京看看的欲望。

  (5)再读这个自然段,划出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说说顿号的用法。(表示并列词语间的停顿。)摘录句子。

  4.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北京什么地方很美?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心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也可配音乐增强感染力。)

  5.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3、4题。

语文教案 篇4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重难点:

  结合语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自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朋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20、她是我的朋友

  3、你知道课题中的“她”指的是谁?“我”又指的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弄清文中的主要人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圈出生字和词语。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1)她:小姑娘(小伙伴) 我:阮恒 指点“恒”的读音。

  (2)课文主要讲的是小男孩阮恒为了挽救小伙伴的生命,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

  (3)检查词语:

  医院 消息 确认 输血 迫在眉睫 血型 是否 掩盖 啜泣 拳头 竭力 制止 轻柔 周围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A、想想阮恒献血的经过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5~11)画出描写他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作标记。

  B、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用你喜欢的记号标出。

  2、交流:

  A、课文中5—11自然段讲的是阮恒献血的经过。请你读出描写他献血时神态、动作的语句。

  B、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请读一读,再说说你觉得它为什么感人。

  C、分别指名读读1—4自然段、12—14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这篇课文是写事的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这篇课文分段。

  4、朗读课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4)

  1、指名读课文,思考: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输血的?请用三角形标出关键的词语。并画出有关的重点句。

  2、出示:

  A、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严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B、输血迫在眉睫。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

  C、一位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3、交流:

  A、“迫”的部首是( ),再查( )几画,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 逼迫;b 急促;c 接近 “迫在眉睫”中的“迫”的意思应为( )。

  B、小姑娘急需输血的这种情况还可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

  C、指导朗读。

  4、小结

  阮恒正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主动献血的。他是怎样献血的'呢?阮恒具有怎样的品质?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能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

  A、出示生字词。

  B、昨天我们又学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讲了什么?

  2、小姑娘生命危在旦夕,输血迫在眉捷,这时阮恒举起了颤抖的小手,阮恒是怎样献血的呢?他为什么要主动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这就是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

  A、一阵沉默之后,阮恒是怎样举起小手的?请划出有关的动词。想想通过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B、课文从哪一小节开始真正写阮恒献血的?他开时表现怎样?划出有关的语句。

  C、献血时,阮恒为什么不停地哭?请找出这样的句子,用三角划出表示“哭”的意思的词。

  2、以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A、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B、出示: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C、出示: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抓住情感的变化来体会人物紧张、痛苦的复杂内心。〕

  4、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层次。

  5、对照插图,复述内容。

  6、小结。这一段真切地写了阮恒输血时的动作、神情以及小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1、阮恒为什么哭得很伤心?他为什么要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2、交流。

  3、你从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吗?注意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

  四、结标、质疑:

  五、对照插图,想象说话。要求:认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画上各个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他们的心情怎样。〔可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重点说。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初读课文,训练快速默读,了解课文大意。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训练快速默读,了解课文大意。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导人定向

  (1)从学生曾有过的委屈事说起,揭题。

  (2)阅读单元“学习提示”定向,交待本课学习任务。

  2.训练默读。

  (1)出示默读要求的灯片。

  ①“我”为什么而委屈?课文主要讲什么事?

  ②课文的中心是()

  A.批评阳阳只想挑瓜吃的。

  B.赞扬爸爸尊敬老人。

  C.说明阳阳是懂得尊敬长辈的人。

  D.反映奶奶关心爱护下一代。

  学生3分钟独立阅读--全班汇报。学生有不同答案,特别对中心有不同认识,暂不反馈,留待下节课延时反馈。

  (2)明确顺序默读分段。

  按事情发展顺序(记瓜--抢瓜--吃瓜)独立默读分段--全班交流统一分段。

  (3)第3次训练默读理解。

  ①出示句子灯片,独立默读3分钟。

  “我”先用手占住那只大瓜,死也不撒手。这是因为()。

  a.“我”想吃大瓜,想多吃一点。b.“我”下午记住这只瓜没长熟、不甜,不让别人吃。

  “我”吃的大瓜没长熟,一点不甜,但吃了“不后悔”。这是因为()。

  a.早知道这瓜不甜,自己抢的',妈妈、奶奶也常这样做。b.自己抢的,靠奶奶撑腰才从爸爸手里拿到,不甜是运气不好。.I,

  课文用“委屈”作课题,是因为()。

  a“我”吃的瓜虽然大但不甜,吃了亏,反而被爸爸批评一通。b“我”想让奶奶、爸妈吃好瓜,反而被爸爸当作只拣大瓜好瓜吃的人。

  ②全班汇报,深入讨论。

  哪些词句证明阳阳先用手占住那大瓜是知道这瓜不好,想让奶奶、爸妈吃好瓜?

  如果“我”当时不抢,这不熟不甜的瓜会由谁吃?为什么?

  为什么“我”吃了这瓜,受了爸爸的委屈一点不后悔?

  3.学习生字词。

  (1)自学与试听。自学--互查--抢记抄写--当堂试听及作业。

  听写课后第4题。辨字组词:浃-夹一荚,馅--陷--焰;

  找近义词:汗流浃背--大汗淋漓,后悔--悔恨,默不作声--一声不吭。

  (2)词语练习。

  ①作业本上第1题;②用“汗流浃背”、“默不作声”、“冷不防”、“后悔”造句。可以一词一句,也可以几词连一句,还可以四个词连成一段话。

  4.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作业本2、3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影子》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