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教案

时间:2023-11-24 17:34:08 教案 我要投稿

一次函数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次函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次函数教案

一次函数教案1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1一、基本状况分析

  任教153班与154班两个班,其中153班是文化班有51人,54班是美术班有23人,有音乐生8人。两个班基础差,学习数学的兴趣都不高。

  二、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善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潜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潜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推荐

  1、深入钻研教材。

  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资料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

  新大纲修改了部分资料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务必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

  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资料和特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研组要根据教材各章节的重难点制定教学专题,每人每学期指定一个专题,安排一至二次教研课。年级备课组每周举行一至二次教研活动,积累教学经验。

  6、落实课外活动的资料。

  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资料,加强对高层次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拔尖人才。

  四、教研课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新教法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集合

  第二周函数及其表示

  第三周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周指数函数

  第五周对数函数

  第六周幂函数

  第七周函数与方程

  第八周函数的应用

  第九周期中考试

  第十——十一周空间几何体

  第十二周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十三——十四周直线与平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第十五——十六周直线与方程

  第十八——十九周圆与方程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一次函数教案2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以形助数;以数解形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内容的主体之一。数与形的结合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能够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把实际的问题迎刃而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新课改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到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的内容占的比例较大。主要体现在: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②方程与方程组③不等式与不等式组④函数问题⑤概率与统计⑥图形的相似及坐标,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说明这一直观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应用

  1.实数与数轴

  1.1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而有理数和无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反之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对应着某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所以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时若要向学生解释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呈现给学生。

一次函数教案3

  一、创设情境

  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如何简便地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取两点即可画出函数的图象).

  2.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经过哪一点的直线?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y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我们画一次函数时,所选取的两个点有什么特征,通过观察图象,你发现这两个点在坐标系的什么地方?

  二、探究归纳

  1.在画函数的图象时,通过列表,可知我们选取的点是(0,-1)和(2,0),这两点都在坐标轴上,其中点(0,-1)在y轴上,点(2,0)在x轴上,我们把这两个点依次叫做直线与y轴与x轴的交点.

  2.求直线y=-2x-3与x轴和y轴的交点,并画出这条直线.

  分析x轴上点的纵坐标是0,y轴上点的横坐标0.由此可求x轴上点的横坐标值和y轴上点的.纵坐标值.

  解因为x轴上点的纵坐标是0,y轴上点的横坐标0,所以当y=0时,x=-1.5,点(-1.5,0)就是直线与x轴的交点;当x=0时,y=-3,点(0,-3)就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

  过点(-1.5,0)和(0,-3)所作的直线就是直线y=-2x-3.

  所以一次函数y=kx+b,当x=0时,y=b;当y=0时,.所以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b),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三、实践应用

  例1若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且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求直线的表达式.

  分析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可求出k的值,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可求出b的值.

  解因为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所以k=-1,又因为直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所以b=-2,因此所求的直线的表达式为y=-x-2.

  例2求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并求这条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分析求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根据x轴、y轴上点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为0,可求出相应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一次函数教案4

  在数轴上除了有-1,-2,0,1,2,…有理数之外还存在着无理数,如以坐标圆点为顶点,以单位“1”的长度作正方形,则对角线的长度为,再以0点为圆心,对角线的长为半径画弧线与数轴交于点B,所以B点表示的数就是无理数,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得到,-,…等更多的无理数,因此有理数和无理数就把数轴上的所有点填满了,所以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数轴上的数从左到右逐渐增大

  案例二:如图(2)在数轴上:

  分析:在案例二的第二个问题中,是把形化为数,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突破口,也就是解题的瓶颈,只有利用形与数的完美结合与互化才能解决此类问题,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价值。

  1.2相反数与绝对值

  相反数是指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而绝对值是指一个数离开坐标原点的长度单位(注0的相反数与绝对值都是它本身),在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数学过程中,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如图(2)中,1的相反数是-1,-2的相反数是2,的相反数是-,4的相反数是-4,1=1 -2=2 -3=3

  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①数轴上的数从左到右逐渐增大,②对于负数绝对值越大的数反而越小,③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④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在案例一,案例二中,如果我们只采用“数”的方法讲解,而不采用“数与形”结合的方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只有把数与形互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直观化,形象化,学生就能够一目了然,由此我们还可以把问题由特殊化转为一般化,就可以很轻松的得到结论

  解。反之,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知道了两条直线L1和L2的交点坐标,也可以根据交点坐标得出相应的方程组。

  3.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一次函数结合的问题

  在近几年中,考察不等式的.题型在原有的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在不等式与方程结合的实际方案优化设计问题,不等式和一次函数结合方面考察的较多。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数”化为“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案例5.已知直线经过点A(-1,-2)和点B(-2,0),直线经过点A,求不等式的解集。

  解析:如果采用单一的“数”的形式来解决这类问题(即用代数的方法),需要把点的坐标代入函数关系式中,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关系式,再把函数关系式代入不等式中组成不等式组,最后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虽然这样处理问题,能够得到最终的答案,但是做起来感觉比较繁,又会浪费我们许多宝贵的时间。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来解决,会起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起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析: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作出函数图象,如图(5)所示。

  ⑵由函数图象可知:函数是减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当x>-2时y-2时

  x0.即x0

  ⑶函数是正比例函数,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O时y>O,即2x>O,当x

  ⑷函数与相交于点A(-1,-2),都与直线x = -1相交,并且在直线x = -1的左侧是>2x,在x = -1的右侧是

  因此不等式的解集是-2

  由函数图象我们还以得到不等式的解集是-1

  这样,我们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做到“数”与“形”的互变。让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形助数解决函数问题

  在初中的教学内容中,函数包括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在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是解决函数问题的关键,要学会从“数”分析到“形”,由数的特征想到形的特征,又由形的特征想到数的特征,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这样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做到由数思形,以形想数。

  4.1解决一次函数问题

  一次函数是历年学业水平测试命题的重要考点,尤其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考查这部分的试题不仅数量多,而且题型新,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题、阅读题、开放探索题等层出不穷,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利用数形结合的办法。

  案例6.如图(6)所示:小虹准备到甲、乙两商场去应聘,下图中L1,L2分别表示了甲、乙两商场每月付给员工的工资y1和y2(单位:元)与销售商品的件数x(单位:件)的关系。

  ⑴根据图象分别求出y1,y2与x的函数关系式。

  ⑵根据图象直接回答:如果小虹决定去应聘,她可能会选择甲商场还是乙商场?

  解:(1)设L1的函数关系式为y1=k1x,把(40,600)带入y1=k1x中,得40k1=600,解这个方程,得k1=15,所以y1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15x.

  设L2的函数关系式为y2=k2x+b.把(0,400)与(40,600)带人y2=k2x+b中,得。解这个方程组,得。所以y2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2=5x+400

  (2)当销售件数大于40件时,选择甲商场

  当销售件数小于40件时,选择乙商场

  当销售件数等于40件时,选择去甲商场或乙商场都一样。

  4.2解决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结合的问题

  反比例函数也是学业水平测试的必考内容,近年来备受青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析式的确定及实践应用都是热点。在解答题中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结合为主,难度处于低、中档次。

  案例7.如图(7)所示:已知一次函数y1=x+2与反比例函数y2=图象相交于A,B两点,A点坐标为(1,3)。

  ⑴试确定B点的坐标及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⑵若y1>y2时,求x的取值范围

  解:⑴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经过点A(1,3)

  ,k=3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由消去y,得x2+2x-3=0,即(x+3)(x-1)=0

  x=-3或x=1,可的y=-1或y=3

  于是或

  点B在第三象限,点B的坐标为B(-3,-1)

  ⑵要求y1>y2时,x的取值范围,即x+2> 。此时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要用代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是很难的,可以说是无法解出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借助函数图象,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来解决,使问题简单化。

  解析:①分别过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交点作x轴的垂线,分别与x轴相交于-3和1(即直线x=-3和直线x=1,如图(7)中的虚线所示)。②分别以直线x=-3和直线x=1的左右来区分是一次函数的值大,还是反比例函数的值大。而在直线x=-3和直线x=1的左右两边,什么函数图象在上,就是该函数的函数值大。③根据函数值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注:自变量x不能取到0,要与y轴为分界线)

  因此y1>y2时,x的取值范围就只能在直线x=-3和直线x=1的右边来确定。因为在直线x=-3和直线x=1的右边都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在上,所以y1>y2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3

  4.3解决二次函数的问题。

  二次函数是初中水平测试命题的热点,各种题型,各档次试题都会涉及。特别是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实际应用题、探索题在最近几年中更为突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建立二次函数模型,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

  5.解决概率的问题。

  例8.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装有5个分别标有数字-2,-1,0,1,2的小球,它们除数字不同外其余全部相同。现从口袋里随机取出一个小球,将该小球上的数字作为点P的横坐标,将该数的平方作为点P的纵坐标。那么点P落在抛物线y=-x2+2x+3与x轴所围成的区域内(不含边界)的概率是多少呢?

  解:⑴画树形图表示点P的所有可能情况

  开始

  ⑵点P的坐标有P1(1,1),P2(2,4),P3(0,0),P4(-1,1),P5(-2,4).其中点P落在抛物线y=-x2+2x+3与x轴所围成的区域内(不含边界)的点只有P1(1,1),所以点P落在抛物线y=-x2+2x+3与x轴所围成的区域内(不含边界)的概率为。

  6.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数学思想的培养

  中学阶段的数学基本思想包括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换与转化的思想,整体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抽样统计思想,极限思想等等,中学数学中处处渗透着基本数学思想,如果能使它落实到学生学习和教学上,就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其中数形结合思想使一种很重要的思想,它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中。对中学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中学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尤其在初三系统复习中,如果教师利用好“数形结合”思想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成绩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就能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次函数教案5

  我以前一向是在教文科班的数学,这学期对于我来说,面临着挑战,因为本学期我接手了两个理科班。以前我带的始终是文科班,对于文科班的学生的状况比较理解,但对于理科班来说,我不明白他们对学习会有怎样的想法与做法。针对这种状况,我制定了如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数学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严格执行“三规”、“五严”。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在获得所务必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数学潜力方面能有所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教学措施

  1、以潜力为中心,以基础为依托,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运算潜力、逻辑思维潜力、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精讲多练,一般地,每一节课让学生练习20分钟左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坚持每一个教学资料群众研究,充分发挥备课组群众的力量,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上课效率。

  调整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3、脚踏实地做好落实工作。

  当日资料,当日消化,加强每一天、每月过关练习的检查与落实。坚持每周一周练,每章一章考。透过周练重点突破一些重点、难点,章考试一章的查漏补缺,章考后对一章的不足之处进行重点讲评。

  4、周练与章考,切实把握试题的选取,切实把握高考的脉搏,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潜力的考查,注意思维的层次性(即解法的多样性),适时推出一些新题,加强应用题考察的力度。

  每一次考试试题坚持群众研究,努力提高考试的效率。

  5.注重对所选例题和练习题的把握:

  6.周密计划合理安排,现数学学科特点,注重知识潜力的提高,提升综合解题潜力,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在解题探究中提高潜力.

  7.多从“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角度,选取典型的数_系生活、生产、环境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训练,多给学生锻炼各种潜力的机会,从而到达提升学生数学综合潜力之目的不脱离基础知识来讲学生的潜力,基础扎实的学生不必须潜力强.教学中不断地将基础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潜力.

  三、对自己的要求――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

  1.精心上好每一节课

  备课时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课组分工合作,利用群众智慧制作课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四十五分钟课堂效率。

  2.严格控制测验,精心制作每一份复习资料和练习

  教学中配备资料应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老师要给予检查和必要的讲评,老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三类练习(大练习、训练、月考)试题的制作分工落实到每个人(备课组长出月考卷,其他教师出大练习、训练卷),并经组长严格把关方可使用.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定期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3.做好作业批改和加强辅导工作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对象──学生,那里需要关心、帮忙及鼓励。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超多的细致工作,批改作业、辅导疑难、及时鼓励等,个性是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我们的辅导更为重要。在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不仅仅要给他们解疑难,还要给他们鼓信心、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帮忙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去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次函数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函数图象,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2〉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与极小值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借助函数图形直观感知,并探索函数的极值与导数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

  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中一般性和有效性,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极值是函数的局部性质,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

  二、重点: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

  难点: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三、教学基本流程

  回忆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

  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获得函数的极值定义

  通过例题和练习,深化提高对函数的极值定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导数和函数单调性的关系是什么?

  (提问C类学生回答,A,B类学生做补充)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2、观察图1.3.8表示高台跳水运动员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4.9t2+6.5t+10的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1)当t=a时,高台跳水运动员距水面的高度,那么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在t=a处的导数是多少呢?

  (2)在点t=a附近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3)点t=a附近的导数符号有什么变化规律?

  共同归纳:函数h(t)在a点处h/(a)=0,在t=a的附近,当t0;当t>a时,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单调递减,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3、对于这一事例是这样,对其他的连续函数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

  探索研讨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1、观察1.3.9图所表示的y=f(x)的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1)函数y=f(x)在a.b点的函数值与这些点附近的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2)函数y=f(x)在a.b.点的导数值是多少?

  (3)在a.b点附近, y=f(x)的导数的符号分别是什么,并且有什么关系呢?

  4、极值的定义:

  我们把点a叫做函数y=f(x)的极小值点,f(a)叫做函数y=f(x)的极小值;

  点b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点,f(a)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

  极大值点与极小值点称为极值点,极大值与极小值称为极值.

  5、通过以上探索,你能归纳出可导函数在某点x0取得极值的充要条件吗?

  充要条件:f(x0)=0且点x0的左右附近的导数值符号要相反

  6、引导学生观察图1.3.11,回答以下问题:

  (1)找出图中的极点,并说明哪些点为极大值点,哪些点为极小值点?

  (2)极大值一定大于极小值吗?

  7、随堂练习:

  如图是函数y=f(x)的函数,试找出函数y=f(x)的极值点,并指出哪些是极大值点,哪些是极小值点.如果把函数图象改为导函数y=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的图象?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讲解例题

  例4求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的极值

  教师分析:①求f/(x),解出f/(x)=0,找函数极点;②由函数单调性确定在极点x0附近f/(x)的符号,从而确定哪一点是极大值点,哪一点为极小值点,从而求出函数的极值.

  学生动手做,教师引导

  解: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x2-4=(x-2)(x+2)令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解得x=2,或x=-2.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下面分两种情况讨论:

  (1)当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即x>2,或x

  (2)当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单调递减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单调递增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因此,当x=-2时,f(x)有极大值,且极大值为f(-2)=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当x=2时,f(x)有极

  小值,且极小值为f(2)=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的图象如: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归纳:求函数y=f(x)极值的方法是: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1求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解方程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当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时:

  (1)如果在x0附近的左边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右边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2)如果在x0附近的左边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那么f(x0)是极小值

  课堂练习

  1、求函数f(x)=3x-x3的极值

  2、思考:已知函数f(x)=ax3+bx2-2x在x=-2,x=1处取得极值,求函数f(x)的解析式及单调区间。

  C类学生做第1题,A,B类学生在第1,2题。

  课后思考题

  1、若函数f(x)=x3-3bx+3b在(0,1)内有极小值,求实数b的范围。

  2、已知f(x)=x3+ax2+(a+b)x+1有极大值和极小值,求实数a的范围。

  课堂小结

  1、函数极值的定义

  2、函数极值求解步骤

  3、一个点为函数的极值点的充要条件。

  作业P32 5 ① ④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导数的极值,有了上节课导数的单调性作铺垫,借助函数图形的直观性探索归纳出导数的极值定义,利用定义求函数的极值.教学反馈中主要是书写格式存在着问题.为了统一要求主张用列表的方式表示,刚开始学生都不愿接受这种格式,但随着几道例题与练习题的展示,学生体会到列表方式的简便,同时为能够快速判断导数的正负,我要求学生尽量把导数因式分解.本节课的难点是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为了说明这一点多举几个例题是很有必要的在解答过程中学生还暴露出对复杂函数的求导的准确率比较底,以及求函数的极值的过程板书仍不规范,看样子这些方面还要不断加强训练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研讨评议

  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课堂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合理清晰的引导思路,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内容容量与难度适中,符合学情,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不同效果的收获。

一次函数教案7

  一、读一读

  学习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

  2、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

  二、试一试

  自学指导:

  1、回忆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方式,想一想,根据前面给出的公里 和定理,你能进行论证么?

  2、已知:如右图所示,△ABC

  求证:∠A+∠B+∠C=180°

  思考:延长BC到D,过点C作射线CE∥BA,这样就相

  当于把∠A移到了 的位置,把∠B移到 的位置。

  注意:这里的'CD,CE称为辅助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证明: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BA,则:

  3、你还有其它方式么(可参考课本239页“议一议”小明的想法;241页联系拓广4)?方法越多越好!

  三、练一练

  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多少度?正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多少度?请证明你的结论。

  2、已知:如图,在△ABC中,∠A=60°,∠C=70°,点D和点E分别在AB和AC上,且DE∥BC

  求证:∠ADE=50°

  3、如图,在△ABC中,DE∥BC,∠DBE=30°, ∠EBC=25°,求∠BDE的大小。

  4、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一次函数教案8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案导学”

  一、学案的编写

  1.编写的原则

  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学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应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好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这种新的知识观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而应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2.学案的'内容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三、学案范例

  函数的零点学案

  【预习要点及要求】

  1.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

  2.会判定二次函数零点的个数。

  3.会求函数的零点。

  4.掌握函数零点的性质。

  5.能结合二次函数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式根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6.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式根的关系。

  7.会用零点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再现】

  1.如何判一元二次方程式实根个数?

  2.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对称轴分别是什么?

  【概念探究】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函数,=0,>0。

  叫做函数的零点。

  2.请你写出零点的定义。

  3.如何求函数的零点?

  4.函数的零点与图像什么关系?

  【例题解析】

  1.阅读课本完成例题。

  例:求函数的零点,并画出它的图象。

  2.由上例函数值大于0,小于0,等于0时自变量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3.请思考求函数零点对作函数简图有什么作用?

  【总结点拨】

  对概念理解及对例题的解释

  1.不是所有函数都有零点

  2.二次函数零点个数的判定转化为二次方程实根的个数的判定。

  3.函数零点有变量零点和不变量零点。

  4.求三次函数零点,关键是正确的因式分解,作图像可先由零点分析出函数值的正负变化情况,再适当取点作出图像。

  【例题讲解】

  例1.函数仅有一个零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例2.函数零点所在大致区间是()

  A.(0,1)B.(1,2)C.(2,3)D.(3,4)

  例3.关于的二次方程,若方程式有两根,其中一根在区间内,另一根在(1,2)内,求的范围。

  【当堂练习】

  1.下列函数中在[1,2]上有零点的是()

  A. B.

  C. D.

  2.若方程在(0,1)内恰有一个实根,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3.函数,若,则在上零点的个数为()

  A.至多有一个B.有一个或两个C.有且只有一个D.一个也没有

  4.已知函数是R上的奇函数,其零点,……,则= 。

  5.一次函数在[0,1]无零点,则取值范围为。

  6.函数有两个零点,且都大于2,求的取值范围。

  四、实施学案导学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完成;②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等。

一次函数教案9

  本学期我任教05财会(3)班数学,所选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的《数学(基础版)》。该教材是在原有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行)》重新编写的,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基础:

  “大纲”对传统的初等数学教育内容进行了精选,把理论上、方法上以及代生产与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知识作为各专业必学的基本内容。根据“大纲”要求,把函数与几何,以及研究函数与几何的方法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

  2.降低知识起点

  多数中职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需要复习与提高,才能顺利进入中职阶段的数学学习。这套数学教材编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多数学生能完成“大纲”中规定的教学要求,以保证中职学生能达到高中阶段的基本数学水准。

  3.增加较大的使用弹性

  考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多样性,各对数学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教学要求给出了较大的选择范围,增加了教学的弹性。教材中给出了三个层次:一是必学的内容分两种教学要求(在教参中指出);二是教材中配备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培养这些学生的.解题能力;三是编写了选学内容,选学内容主要是深化基本内容所学知识和应用基本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每章专设应用一节,列举数学在生活实际、现代科学和生产中应用的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的能力

  在“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使用基本计算工具的恩能够里。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使用计数器的技能,所以在新教材中增加了用计数器做的练习题。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

  教材内容:

  本学期使用的是第二册的教材,内容包括: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初步。

  每章编写结构:引言,正文(大节、小节、联系、习题),复习问题和复习参考题,阅读材料(数学文化)等。除个别标注星号的选学内容外,都是必学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对策:

  05财会(3)班是我刚接手的班级,因而对学生的情况并不是非常熟悉。从总体上看,该班的学习中坚力量主要在一小部分的女生,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在要学习的学生当中,普遍表现出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对以往知识的缺漏非常多。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及时补遗、查漏补缺尤为重要。知识引入环节我设置旧知识补遗,先回顾新课所涉及到的旧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以能处理简单的操作题为主。另外,舒适的环境对学生的情绪也有挺大的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渗入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次函数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及意义

  2、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3、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特点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

  教学重点:

  1、 一次函数解析式特点

  2、 一次函数图象特征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

  教学难点: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

  2、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 小明暑假第一次去北京.汽车驶上A地的高速公路后,小明观察里程碑,发现汽车的平均车速是95千米/小时.已知A地直达北京的高速公路全程为570千米,小明想知道汽车从A地驶出后,距北京的路程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有什么关系,以便根据时间估计自己和北京的距离.

  分析 我们知道汽车距北京的路程随着行车时间而变化,要想找出这两个变化着的量的关系,并据此得出相应的值,显然,应该探求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为此,我们设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间为t小时,汽车距北京的路程为s千米,根据题意,s和t的函数关系式是

  s=570-95t.

  说明 找出问题中的变量并用字母表示是探求函数关系的第一步,这里的s、t是两个变量,s是t的函数,t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

  问题2 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已存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节存12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 我们设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为x,小张的存款数为y元,得到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为:y=50+12x.

  问题3 以上问题1和问题2表示的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点?

  Ⅱ.导入新课

  上面的两个函数关系式都是左边是因变量y,右边是含自变量x的代数式。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

  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

  ①y=x-6;②y=2x;③y=;④y=7-x x8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例2 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属于一次函数,其中哪些又属于正比例函数?

  (1)面积为10cm2的三角形的底a(cm)与这边上的高h(cm);

  (2)长为8(cm)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L(cm)与宽b(cm);

  (3)食堂原有煤120吨,每天要用去5吨,x天后还剩下煤y吨;

  (4)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行驶的路程s(千米)和时间t(小时).

  (5)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式;

  (6)圆的面积y(厘米2)与它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

  (7)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 分析 确定函数是否为一次函数或正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y=kx+b(k≠0)或y=kx(k≠0)形式,所以此题必须先写出函数解析式后解答. 解 (1)a?20,不是一次函数. h

  (2)L=2b+16,L是b的一次函数.

  (3)y=150-5x,y是x的一次函数.

  (4)s=40t,s既是t的一次函数又是正比例函数.

  (5)y=60x,y是x的一次函数,也是x的正比例函数;

  (6)y=πx2,y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也不是x的一次函数;

  (7)y=50+2x,y是x的一次函数,但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

  例3 已知函数y=(k-2)x+2k+1,若它是正比例函数,求k的值.若它是一次函数,求k的值.

  分析 根据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易求得k的值.

  解 若y=(k-2)x+2k+1是正比例函数,则2k+1=0,即k=?

  若y=(k-2)x+2k+1是一次函数,则k-2≠0,即k≠2.

  例4 已知y与x-3成正比例,当x=4时,y=3.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y与x之间是什么函数关系;

  (3)求x=2.5时,y的值.

  解 (1)因为 y与x-3成正比例,所以y=k(x-3).

  又因为x=4时,y=3,所以3= k(4-3),解得k=3,

  所以y=3(x-3)=3x-9.

  (2) y是x的一次函数.

  (3)当x=2.5时,y=3×2.5=7.5.

  1. 2

  例5 已知A、B两地相距30千米,B、C两地相距48千米.某人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从A地出发,经过B地到达C地.设此人骑行时间为x(时),离B地距离为y(千米).

  (1)当此人在A、B两地之间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取值范围.

  (2)当此人在B、C两地之间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分析 (1)当此人在A、B两地之间时,离B地距离y为A、B两地的距离与某人所走的路程的差.

  (2)当此人在B、C两地之间时,离B地距离y为某人所走的路程与A、B两地的距离的差.

  解 (1) y=30-12x.(0≤x≤2.5)

  (2) y=12x-30.(2.5≤x≤6.5)

  例6 某油库有一没储油的储油罐,在开始的8分钟时间内,只开进油管,不开出油管,油罐的进油至24吨后,将进油管和出油管同时打开16分钟,油罐中的油从24吨增至40吨.随后又关闭进油管,只开出油管,直至将油罐内的油放完.假设在单位时间内进油管与出油管的流量分别保持不变.写出这段时间内油罐的储油量y(吨)与进出油时间x(分)的函数式及相应的x取值范围.

  分析 因为在只打开进油管的8分钟内、后又打开进油管和出油管的16分钟和最后的只开出油管的三个阶级中,储油罐的储油量与进出油时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不同的,所以此题因分三个时间段来考虑.但在这三个阶段中,两变量之间均为一次函数关系.

  解 在第一阶段:y=3x(0≤x≤8);

  在第二阶段:y=16+x(8≤x≤16);

  在第三阶段:y=-2x+88(24≤x≤44).

  Ⅲ.随堂练习

  根据上表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y是否为x一的次函数?y是否为x有正比例函数?

  2、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某城市规定用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米3时,水费按0.6元/米3收费;每户每月用水量超过6米3时,超过部分按1元/米3收费。设每户每月用水量为x米3,应缴水费y元。(1)写出每月用水量不

  超过6米3和超过6米3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一次函数。(2)已知某户5月份的用水量为8米3,求该用户5月份的水费。[①y=0.6x,y=x-2.4,y是x的一次函数。②y=8-2.4=5.6(元)]

  Ⅳ.课时小结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能根据已知简单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Ⅴ.课后作业

  1、已知y-3与x成正比例,且x=2时,y=7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2)y与x之间是什么函数关系.

  (3)计算y=-4时x的值.

  2.甲市到乙市的包裹邮资为每千克0.9元,每件另加手续费0.2元,求总邮资y(元)与包裹重量x(千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计算5千克重的包裹的邮资.

  3.仓库内原有粉笔400盒.如果每个星期领出36盒,求仓库内余下的粉笔盒数Q与星期数t之间的函数关系.

  4.今年植树节,同学们种的树苗高约1.80米.据介绍,这种树苗在10年内平均每年长高0.35米.求树高与年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算一算4年后同学们中学毕业时这些树约有多高.

  5.按照我国税法规定:个人月收入不超过800元,免交个人所得税.超过800元不超过1300元部分需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试写出月收入在800元到1300元之间的人应缴纳的税金y(元)和月收入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一次函数教案11

  关键词:幂函数;案例设计;创新

  一、中职幂函数教学单元的定位

  1.课程定位

  2.教案设计理念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执教教师发现,若没有数学认知和自我总结的实践过程,而是仅仅以结论提供方式的记忆式学习,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解题时的困惑,这与其尚未真正掌握幂函数规律密切相关,故而本教案设计的核心原则在于避免以往的“告诉”式,而是以建构的理念,还学生以知识认知与理解掌握的主动权,鼓励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幂函数基本规律及其性质、属性,并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对知识进行确认与巩固,通过反复的、源自于幂函数性质规律各角度的练习,进行幂函数深入学习。“授人以渔”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学会知识摸索与探求的基本学习规律和技巧。

  3.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本节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中职学生,基于其对函数一定量的基本概念与性质认知,函数研究思路与方法也有所熟悉,幂函数课程是结合并运用已知指数和对数函数概念、性质和图象及结题运用,开展教学的知识模块。但由于刚步入中职,对初中学习阶段的各种学习特点及习惯仍有所保留,而且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发展仍属于转折成型期,所以教师须把握幂函数教学创新的体验、契机,对中职学生进行数学理性思维和类比等思维的培育,并获得幂函数教学的良好效果。

  4.教材要求与目标设定

  幂函数作为改革教材的重点内容,在现行中职类专业教学的数学教材中处于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后,主要目的在于比对上述函数的复杂性之后,鼓励学生结合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本教案所涉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幂函数,主要以结合实例引用概括幂函数概念,在学生了解识记幂函数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了解其与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区别,并通过特殊简单函数的图象比对进行观察、分析与总结。教学目标为结合一次、二次和指对函数的特性对比,培养学生数学的对比结合和相应的分析归纳能力,并提升其数形结合、特殊上升到一般、归纳类比的逻辑思维。

  二、教学案例实施过程

  1.以学生业已熟悉的各类简单函数的引出,进行学生函数思维的重新建立,如运用(1)p=k,(2)S=x2;(3)V=ax3;(4)r=■;(5)v=st-1提问学生上述函数在其“形状”变化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进而引出y=x,y=x2,y=x3,y=■,y=■,y=■,再结合一定时间的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幂函数的变化特征为以x为自变量,a为特定常数作为其指数所构成的y=xa,这一函数称为幂函数。经过上述幂函数的引入教学,学生被自然地带入对于类似函数的思考研究中,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概念性认知。而且该方法突出了本教案设计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教学创新原则,尊重教材的同时适当创新教材展示与教学设计。

  2.基于幂函数引入的课堂导入,使学生获得幂函数理解认知,并提示指出幂函数结构中的x自变量位置,并以其与指数函数的位置进行直观对比,从而将复杂的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结构易混淆问题变为简单且不易遗忘的形状识记。同时,可以配合一定量的各种幂函数举例辨别,分辨并总结各类幂函数,在此基础上又对幂函数的形式进一步探析。接着,对幂函数的一般形式进行进一步探析。当然基于课程的教案创新改革必须秉持一贯的教学目标及其实施,也不能一味地进行脱离教学规律的教法创新。

  总之,作为逐步发展的教学教法创新过程中的教学革新,都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充分结合学生现实、教材现实、教学现实、教育发展现实,中职数学中的幂函数不能以简单的给定义、告性质、做练习的模式进行,更应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及其自有知识结构体系与认知能力特性,进行综合性创新。

一次函数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使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完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后对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

  难点: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二、教法说明

  对于认知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身边数学

  学生已经学习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因此可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结合前面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关系的探究,我自然地提出问题: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是否也有联系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用上网收费这一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并用问题启发学生去思、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说,努力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

  (二)享受探究乐趣

  1、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设计意图]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关系,为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作好铺垫。

  2、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设计意图]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从而在头脑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单纯地记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此时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乘坐智慧快车

  例题:我市一家电信公司给顾客提供两种上网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0 .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如何选择收费方式能使上网者更合算?

  [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规范解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将上网问题延伸为例题,并用问题:你家选择的上网收费方式好吗?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人翁的学习姿态。通过此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本节课的难点,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

  (四)体验成功喜悦

  1、抢答题

  2、旅游问题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竞争充满兴趣的心理特征,用抢答题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在抢答中品味成功的快乐,提高思维的速度。在学生感兴趣的旅游问题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五)分享你我收获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向学生提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六)开拓崭新天地

  1、数学日记

  2、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用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一种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方式,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使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体验数学的价值。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反思

  1、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突出一个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体现一个价值数学建模的价值

  4、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

  难点: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段发生在电信公司里的情景:一顾客准备办理上网业务,发现有两种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钟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钟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顾客说他每月上网的费用按这两种收费方式计算都是一样多。求这位顾客打算每月上网多长时间?多少费用?

  学生已经学习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因此可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结合前面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关系的探究,我自然地提出问题: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是否也有联系呢?,从而揭示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填空:二元一次方程 可以转化为 ________。

  思考:(1)直线 上任意一点 一定是方程 的解吗?(2)是否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这种一次函数的形式?

  (3)是否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探究一次函数图像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 和 的图象,观察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否是方程组 的解?并探索:是否任意两个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都是它们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此时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给予帮助,师生共同归纳出: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2)当自变量 取何值时,函数 与 的值相等?这个函数值是什么?这一问题与解方程组 是同一问题吗?

  进一步归纳出: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

  3、列一元二次不等式

  例题:我市一家电信公司给顾客提供两种上网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0 .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如何选择收费方式能使上网者更合算?

  解法1:设上网时间为 分,若按方式A则收 元;若按方式B则收 元。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计算出交点坐标 ,结合图象,利用直线上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比较函数值的大小,得到当一个月内上网时间少于400分时,选择方式A省钱;当上网时间等于400分时,选择方式A、B没有区别;当上网时间多于400分时,选择方式B省钱。

  解法2:设上网时间为 分,方式B与方式A两种计费的差额为 元,得到一次函数: ,即 ,然后画出函数的图象,计算出直线与 轴的交点坐标,类似地用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找到答案。

  注意:所画的函数图象都是射线。

  4、习题

  (1)、以方程 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都在一次函数 _____的图象上。

  (2)、方程组 的解是________,由此可知,一次函数 与 的图象必有一个交点,且交点坐标是________。

  5、旅游问题

  古城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今年,大型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在荆州封镜后,来荆州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据悉,张居正纪念馆门票标价20元/张,近期正在进行优惠活动,购买时有两种方式:方式A是团队中每位游客按8折购买;方式B是团队中除5张按标价购买外,其余按7折购买。如果你是团队的负责人,你会如何选择购买方式使整个团队更合算?

一次函数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

  新课讲解:

  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

  (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

  (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对这个定义,要注意:

  (1)x是变量,k,b是常数;

  (2)k≠0(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

  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写成式子是(一定)

  需指出,小学因为没有学过负数,实际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对于正比例函数,k也为负数。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课堂练习:

  教科书13、4节练习第1题.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

  新课讲解:

  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

  (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

  (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对这个定义,要注意:

  (1)x是变量,k,b是常数;

  (2)k≠0(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

  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写成式子是(一定)

  需指出,小学因为没有学过负数,实际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对于正比例函数,k也为负数。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教案1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图象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接受一次函数图象是直线这一事实,在实践中体会两点法的简便,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生动形象的变化来发现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本节课为探索一次函数性质作准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结合图象,理解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和归纳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索一次函数的特征,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去经历、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的基础,是本节课的重点。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关键是通过学生的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其规律。

  二、学情分析

  1、由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认识,学生能接受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结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学生能画出一次函数图象。

  2、根据学生抽象归纳能力较差,学习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有难度。所以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突出图象变化特征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出其规律。

  3、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而互动式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

  四、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新课(2分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函数是一次函数吗?

  生1:函数的解析式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整式表示的,我们称这样的函数为一次函数。

  生2:一次函数通常可以表示为y=kx+b的形式,其中k、b为常数,k0。

  生3:正比例函数也是一次函数。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一次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那么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一次函数的图象。(板书)

  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归纳问题升华:

  1、师:问(1)你们知道一次函数是什么形状吗?(4分钟)

  生:不知道。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一做,看一看:(出示幻灯片)

  用描点法作出下列一次函数的图象。

  (1) y= 0.5x (2) y= 0.5x+2

  (3) y= 3x (4) y= 3x + 2

  师:(为了节约时间)要求:用描点法时,最少5个点;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分配,每人画一个图象。画完后,小组订正,看是否画的正确?

  然后讨论解决问题(1):观察你和你的同伴画出的图象,你认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小组汇报: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

  师:所有的一次函数图象都是直线吗?

  生:是。

  师:那么一次函数y=kx+b(其中k、b为常数,k0),也可以称为直线y=kx+b(其中k、b为常数,k0)。(板书)

  师:(出示幻灯片)问(2):观察你和你的同伴所画的图象在位置上有没有不同之处?(2分钟)

  讨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般的一次函数图象在位置上有没有不同之处。

  小组1:正比例函数图象经过原点。

  小组2:正比例函数图象经过原点,一般的一次函数不经过原点。

  师出示幻灯片3(使学生再一次加深印象)

  师:问(3):对于画一次函数y=kx+b(其中k)b为常数,k0)的图象直线,你认为有没有更为简便的方法?

  (一边思考,可以和同桌交流)(2分钟)

  生1:用3个点。

  生2:老师我这个更简单,用两个点。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嘛!

  生3:如画y=0.5x的图象,经过(0,0)点和(2,1)点这两个点做直线就行。

  师:我们都认为画一次函数图象,只过两个点画直线就行。

  (幻灯片4:师,动画演示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过程)

  师:做一做,请你用两点法在刚才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其余三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比一比谁画的既快又好)(4分钟)

  师:问(4):和你的同伴比一比,看谁取的那两个点更为简便一些?

  组1:若是正比例函数,我们组先取(0,0)点,如画y=0.5x的图象,我们再了取(2,1)点。这样找的坐标都是整数。

  组2:我们组认为尽量都找整数。

  组3:我们组认为都从两条坐标轴上找点,这样比较准确。如y=3x+2,我们取点(0,3)和点(-2/3,0)

  组4:我们组认为,正比例函数经过(0,0)点和(1,k)点;一般的一次函数经过(0,b)点和(-b/k,0)点。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觉得可以根据情况来取点。

  2、师:我们现在已经用:两点法把四个一次函数图象准确而又迅速地画在了一个直角坐标系中,这四个函数图象之间在位置上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问(1):(由自己所画的图象)观察下列各对一次函数图象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独自观察学生回答)(3分钟)

  ①y=0.5x与y=0.5x+2;②y=3x与y=3x+2;③y=0.5x与y=3x;④y=0.5x+2与y=3x+2。

  生1:①y=0.5x与y=0.5x+2;两直线平行。

  生2:②y=3x与y=3x+2;两直线平行。

  生3:③y=0.5x与y=3x;两直线相交。

  生4:④y=0.5x+2与y=3x+2;两直线相交。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5:③y=0.5x与y=3x都是正比例函数;两直线相交,并且交点是点(0,0)点。

  生6:老师,我也发现了④y=0.5x+2与y=3x+2的图象相交,并且交点是点(0,2)。

  师:(出示幻灯片5)同学们回答都不错,我们要向生5和生6学习,学习他们的细致思考。

  师:问(2),直线y=kx+b(k0)中常数k和b的值对于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有没有影响?说说你的看法。(5分钟)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归纳师生共同总结)

  组1:我们组发现,常数k和b的值对于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有影响,当k的值相同时,两直线平行;当k的值不同时,两直线相交。

  生:我认为他的说法不确切,当k值相同,且b值不同时,两直线相交。因为当k值相同,且b值也相同时,两个函数关系式不就成为一个函数关系式了吗?

  组2:我们组同意生的看法,当k值相同,且b值不同时,两直线平行;当k值不同时,两直线相交当k值相同,且b值不同时,两直线相交。

  组3:我们组还发现,当k值相同,且b值不同时,两直线相交;当k值相同,且b值也相同时,两直线相交的交点特殊。如③y=0.5x与y=3x;相交,交点是(0,0)④y=0.5x+2与y=3x+2,相交,交点是(0,2)。我们认为,当k值相同,且b值也相同时,两直线相交的交点是(0,b)。

  师:(出示小规律)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回答很好,要继续努力!

  师:刚才同学说的,当k值相同,且b值也相同时,两个函数图象又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因为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都会,所以学生很容易回答)

  生:重合。

  师:老师考一考你,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出示幻灯片6)不画图象,你能说出下列每对函数的图象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吗?

  ①直线y=-2x-1与直线y=-2x+5; ②直线y=0.6x-3与直线y=-x-3。

  生1:①两直线平行。②两直线相交,交点是(0,-3)。

  生2:①两直线平行。②两直线相交,交点是(0,-3)。

  师: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直线,它们的形状都 ,只是位置 。

  问(3):我们能不能将其中一条直线通过平移、旋转或对称性,使它们和另一条直线重合。你试试看。(自主探索同桌交流)(3分钟)

  生1:(幻灯片5)①y=0.5x与y=0.5x+2;将y=0.5x平移能得到y=0.5x+2。

  生2:③y=0.5x与y=3x;将y=0.5x旋转后能得到y=3x。

  生3:②y=3x与y=3x+2;通过平移能得到y=3x+2。④y=0.5x+2与y=3x+2。通过旋转能得到y=3x+2。

  师:同学们规律找得都很好,我们这节课只研究平移。

  问(4):①y=0.5x与y=0.5x+2平行,观察图象,直线y=0.5x沿y轴向 (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 单位得到y=0.5x+2?组②呢?(5分钟)

  (学生动力操作尝试小组交流归纳小组汇报)

  组1:直线y=0.5x与y=0.5x+2平行,观察图象,直线y=0.5x沿y轴向 上 (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2个单位得到y=0.5x+2。

  组2:直线y=3x向上平移2个单位能得到直线y=3x+2。

  组3:直线y=3x+2向下平移2个单位能得到直线y=3x。

  生4:老师,我发现直线y=0.5x+2向下平移2个单位能得到直线y=0.5x。

  生5:老师,我们组发现直线y=0.5x沿y轴向 上 (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2个单位得到y=0.5x+2。在这个过程中,都是0.5,却加上了个2。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生5的发现更好,)

  师:出示幻灯片7,然后按来通过动画演示平行移动的过程。

  问(5):在上面的2个变化过程中,观察关系式中k和b的值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生独立思考,回答)(3分钟)

  生1:k值不变,b值变化。

  生2:k值不变,b值变化;当向上平移几个单位,b值就加上几;当向下平移几个单位,b就减去几。

  师:出示幻灯片7上的小规律。

  做一做:(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师生总结)(4分钟)

  (1)将直线y= -3x沿 y轴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

  (2)直线y=4x+2是由直线y=4x-1沿y轴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的。

  (3)将直线y=-x-5向上平移6个单位,得到直线( )。

  (4)先将直线y=x+1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得到直线( )。

  组1汇报结果。

  师:在这些问题中还有没有需要老师帮忙解决的?

  生:没有。

  三、你能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吗?(2分钟)

  生1:我知道了一次函数图象是直线,所以可以说直线y=kx+b(k0)

  我还学会了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

  生2:我觉得学习一次函数,既离不开数,也离不开图形。

  生3:我知道当k值相同,b值不同时,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平行,当k值不同时,两个次函数图象相交。

  生4:我知道一条直线通过平移可以得到另一条直线,函数关系式中k,b值的变化情况。

  四、测一测:(6分钟)

  师:老师觉得你们学的不错,你们认为自己学的怎么样?

  生:好

  师:让我们比一比,看一看谁是这节课学得最好的.?哪个小组是最优秀的小组?

  师出示幻灯片,提出要求:独立完成测试题,不能偷看别人的,也不能别人看,否则按作弊处理,给个人和小组都扣分)

  一、填空:1、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 ),若该函数图象过原点,那么它是( )。

  2、如果直线y=kx+b与直线y=0.5x平行,且与直线y=3x+2交于点(0,2),则该直线的函数关系式是( )。

  3、把直线y=2/3x+1向上平行移动3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关系式是( )

  4、直线y=-2x+1与直线y=-2x-1的关系是( ),直线y=-x+4与直线y=3x+4的关系是( )。

  5、直线y1=(2m-1)x+1与直线y2=(m+4)x-3m平行,则m的取值是( )。

  二、选择:6、在函数y=kx+3中,当k取不同的非零实数时,就得到不同的直线,那么这些直线必定( )

  A、交于同一个点 B、互相平行

  C、有无数个不同的交点 D、交点的个数与k的具体取值有关

  7、函数y=3x+b,当b取一系列不同的数值时,它们图象的共同点是( )

  A、交于同一个点 B、互相平行的直线

  C、有无数个不同的交点 D、交点个数的多少与b的具体取值有关

  在做完之后,师:小组之间交换测试题,老师出示幻灯片上的答案。

  师:看完之后,统计出其小组的成员的成绩以及平均分数,就是该小组的成绩。(老师对优秀个人和小组给予表扬!)

  师:同学们,个人更正错题,可以小组帮助,也可以请老师帮助。

  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问:同学们对于这节课还有没有疑问?

  生:没有。

  四、作业: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说出它们有什么关系?

  (1)y=2x与y=2x+3

  (2)y=-x+1与y=-3x+1

  五、课外延伸:

  直线y=0.5x沿x轴向 (向左或向右),平行移动 个单位得到直线y=0.5x+2。

  六、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问题升华的教学模式。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学习习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每一个问题都向学生渗透数学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我都坚持做到:给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机会;在学生想展示自己的做法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合作交流当学习达到高潮时,引导学生将问题延伸,升华思想;最后,精心设计问题,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次函数教案15

  一、创设情境

  问题画出函数y=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始终大于零?

  二、探究归纳

  问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与函数y=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答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就是函数y=的图象上当y=0时的x的值.

  问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不等式>0的解集与函数y=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答不等式>0的解集就是直线y=在x轴上方部分的x的取值范围.

  三、实践应用

  例1画出函数y=-x-2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始终大于零?

  解过(-2,0),(0,-2)作直线,如图.

  (1)当x=-2时,y=0;

  (2)当x<-2时,y>0.

  例2利用图象解不等式(1)2x-5>-x+1,(2)2x-5<-x+1.

  解设y1=2x-5,y2=-x+1,

  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两条直线,如下图所示.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2,-1),由图可知:

  (1)2x-5>-x+1的解集是y1>y2时x的`取值范围,为x>-2;

  (2)2x-5<-x+1的解集是y1<y2时x的取值范围,为x<-2.

  四、交流反思

  运用函数的图象来解释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并能通过函数图象来回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五、检测反馈

  1.已知函数y=4x-3.当x取何值时,函数的图象在第四象限?

  2.画出函数y=3x-6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大于零?

  (3)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小于零?

  3.画出函数y=-0.5x-1的图象,根据图象?

【一次函数教案】相关文章:

一次函数教案11-09

初中数学教案:一次函数12-28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01-10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04-18

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教学反思04-20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优秀01-10

中班教案教案04-30

中班安全教案教案04-04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