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25 11:16:16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合集]科学教案9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对声音感兴趣,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初步了解噪音的危害,喜欢欣赏悦耳的声音。

  3、知道制造噪音是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同时也能避免听噪音。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自制“声音魔箱”一只,内有一些容易发出声音的物品:铃鼓、装有黄豆的小瓶子、会发声的动物玩具等等。

  2、不同材料质地的玩具、餐具、工具等多种物体供幼儿操作。

  3、录有多种声音的磁带。

  活动过程:

  1、歌唱、倾听活动:周围世界随意的声音。

  (1)复习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在歌声中体会声音的美好与神奇。

  (2)教师:声音的本领可大了,不仅能告诉我们谁来了,还能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仔细地用耳朵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摸箱触物游戏,体验猜测声音的乐趣。

  (1)(出示“声音魔箱”)教师:声音真是我们的好朋友,看!这里有一个“声音魔箱”。请你上来随便摸一样东西,并让它发出声音,下面的小朋友要猜猜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请3~4位幼儿上前游戏,让其他幼儿一起听辨声音,并说说自己的听辨理由。

  3、操作活动,继续感受不同的声音,了解物体的振动会发出声音。

  (1)教师:看!桌子上那么多的.东西也都忍不住要发出声音了,可它一个人发不出,需要小朋友的帮助。请你们去试试看,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2)请幼儿逐个用自己桌上的东西发出声音,大家一起听辨声音,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而且,在观察中了解物体的振动会让物体发出声音。

  4、引导幼儿讨论:你喜欢什么声音?为什么?

  (1)组织幼儿倾听录音机中播放的不同声音(如:放鞭炮声、救护车声、水流声、嘈杂的人声、琴声等等)。说说自己喜欢听到什么声音?不喜欢听到什么声音?为什么?

  (2)幼儿自由交流:自己听过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声音,特别是要谈谈听到不喜欢的声音时,是什么感觉?(不舒服、心烦、害怕等等。)

  5、介绍噪音的危害,教育幼儿避免听噪音。

  (1)教师:不好听、乱糟糟的声音我们叫它噪音,噪音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害处。经常听噪音,耳朵会变聋,还容易得心脏病。

  (2)引导幼儿积极讨论。

  小朋友如果到了有噪音的地方应该怎么办?(捂住耳朵,或者离开那里。)

  幼儿园里有没有噪音呢?(小朋友下课以后大声吵闹的声音。)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什么时候可以发出热闹的声音?什么时候应该发出轻轻的声音?(游戏时可以热闹,看书、学习或休息时应该安静,平时应该轻声讲话。)

  6、教师小结并鼓励幼儿学习控制音量的礼仪。

  (1)教师: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声音,上课发言要声音响亮是为了让别人听清楚;人多地方说话声音轻是为了不影响别人,不制造噪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场合来确定声音的轻或响。

  (2)一分钟轻声交流时间,在学会控制音量礼仪的喜悦中结束活动。

  活动建议:

  1、活动区域创设:把“声音魔箱”、录音机、磁带、一些餐具、玩具、工具等物品投放到“科学探索区”,成立一个“声音总动员”。引导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发现和了解声音的秘密。

  2、家园共育:建议家长朋友带孩子到大自然倾听、感受天然的声音,并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不在公共场合制造噪音。

  3、活动延伸:教师将幼儿在课堂上对声音“轻或重、好或坏”发表的看法记录下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交谈。

  4、领域活动渗透: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听声音自编故事”、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绘画“藏在声音里的秘密”、在音乐活动中学习与同伴进行合唱,学会在集体歌唱中要控制自己的音量、在体育活动中让幼儿“蒙眼听辨声音、变换方向走”,进一步体验声音活动的乐趣。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节探索活动,教师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的材料,通过分组实验,集体、谈话引导,再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启发、引导幼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美丽富饶的里下河水乡——溱潼,素有“水乡明珠”之称。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资源,独特的自然资源,厚重的人文资源。美食文化更是一大特色。我园课题《整合溱湖水乡特色,丰富幼儿园园本资源》中第一个子课题就是“饮食文化”,溱潼有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如溱湖八鲜,鱼元、鱼饼、虾球等堪称溱湖三珍。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溱潼美食,我为小班幼儿设计了“溱潼美食——鱼元、鱼饼”这个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家乡美食溱湖八鲜。

  2、知道鱼元、鱼饼是由鱼肉制作而成,并了解其特点及其制作过程。

  3、体验共同品尝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鱼元鱼饼的制作过程),

  2.图片展(溱湖八鲜的图片,及其制作的菜肴的图片。)

  3.食品:鱼元、鱼饼及相关调味品。

  4.用具:电磁炉,碗和勺(和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1.知道家乡的名称,了解一年一度的会船节到了,吸引了许多的客人到溱潼来游玩,我们拿什么东西来招待他们?

  2.带领幼儿观看图片展,初步了解溱湖八鲜。(螃蟹,甲鱼,清虾,螺贝,鱼,水禽,水蔬,银鱼)

  3.教师小结:这些都是家乡的特产,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溱湖八鲜”,是我们家乡的美食,它们不仅味道美,而且有营养,小朋友要每一样东西都吃,身体才会棒棒的。

  4.溱湖八鲜里品种最多的要数鱼类,向幼儿介绍几种鱼,并了解鱼的几种吃法。

  (1) 喜欢吃鱼吗?鱼的味道怎样?

  (2) 鱼有几种吃法。

  5.向幼儿介绍一种鱼的'吃法,鱼肉可以做鱼元、鱼饼。

  (1) 讲解鱼元、鱼饼的外形特征。

  (2) 向幼儿介绍鱼元、鱼饼的制作过程。(欣赏课件)

  (3) 讲解鱼元、鱼饼的吃法。

  6. 幼儿共同品尝家乡美食――鱼元、鱼饼。

  活动延伸:

  1.手工区:用橡皮泥制作鱼元鱼饼。

  2.美食区:卖特产,买特产,品尝特产一条龙。

  活动反思: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溱潼美食——鱼元、鱼饼,我为该活动设计了三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初步了解家乡美食溱湖八鲜。通过会船节到了,许多客人到溱潼参观游玩,我们用什么美食招待客人这一问题,激发幼儿了解溱潼美食的愿望,在观看图片展的过程中,幼儿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所认识的美食,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对溱湖八鲜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产生我是溱潼人,我很自豪的情感。

  第二个目标是:知道鱼元鱼饼是由鱼肉制作而成,并了解其特点及其制作过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吃过鱼,知道鱼有许多种吃法,大部分幼儿都吃过鱼元、鱼饼,但他们并不知道鱼元、鱼饼是用什么做成的,至于怎么做成的更是一无所知。当我告诉他们鱼元、鱼饼是由鱼做成的,他们非常惊讶,有个幼儿脱口而出:“鱼有刺的呀!”带着这些疑问,让幼儿观看录像,这个录像是预先摄下的幼儿家长制作鱼元、鱼饼的全过程。幼儿观看时,特别感兴趣,个个都睁大了眼睛,眼里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幼儿基本了解了鱼元、鱼饼是用鱼肉做成的,鱼元、鱼饼是根据它们的形象来起名字的,鱼元、鱼饼为什么吃起来嫩嫩的、软软的,是因为将鱼肉里的刺拔出,又用机器将鱼肉绞碎,然后调味、煎制,所以鱼元、鱼饼吃起来就松软可口、味道鲜美。

  第三个目标是:体验共同品尝的乐趣。为了让幼儿对鱼元、鱼饼有进一步的认识,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幼儿品尝美食,幼儿们非常高兴,听说有的幼儿在家中并不吃鱼元、鱼饼,但今天却吃的很开心,边吃边说:“老师,鱼元真好吃!”、“老师,汤也好喝!”。同时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碗勺收拾好,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赖成人的好习惯。

  整个活动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在观看鱼元、鱼饼制作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幼儿家长的参与所以孩子们倍感亲切。在活动延伸中幼儿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制作特产,卖特产,买特产,品尝特产一条龙,孩子们忙的热火朝天,非常开心。通过这一活动的实施,让幼儿对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合作探索、操作实验、能积极探索空瓶吞蛋和瓶子吹气球的方法,初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

  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大胆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3、能主动探寻,敢于推测,并乐于实验,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能积极探索空瓶吞蛋和瓶子吹气球的方法,初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

  难点:理解空气的压强原理

  活动准备

  1、《西游记》片段,空气宝宝图片,气球,一个已有蛋的瓶子

  2、煮熟了的剥好皮的鹌鹑蛋若干、饮料瓶、足量的热水,带冰的冷水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画片和蛋宝宝,导入空瓶吞蛋,引起兴趣。

  师:《西游记》中孙悟空用什么方法打败的金角大王呢?

  幼:用一个神奇的瓶子把坏人吸入瓶中。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个神奇的瓶子,她是蛋宝宝的家,看!蛋妈妈在家里等着他呢,可是蛋宝宝太胖了回不了家,帮帮他怎样安全的回到家呢?

  师:刚才蛋妈妈告诉老师秘密,要找冒着仙气的水来把房子泡一下,再把蛋宝宝放到门口自己就会进去了。我们现在来试试

  (二)教师演示空瓶吞蛋完整过程,幼儿仔细观察。

  引导幼儿大胆设想。

  师:刚才蛋妈妈偷偷的告诉老师,其实这个冒着仙气的`水就是我们平时喝的热水,小朋友们来猜猜瓶子为什么放到热水里蛋宝宝就自己进入瓶子里呢?

  (三)鼓励幼儿根据推测方法进行实验探索,教师总结热胀冷缩原理。

  (1)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提醒幼儿安全问题热水不要烫到)

  师:现在蛋宝宝的朋友们也来了,请小朋友们也帮助他们安全的回到家里,注意冒着仙气的水是很烫的不要洒

  (2)实验中教师提问,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

  “放到热水的时候瓶子是不是很热?拿出来之后是不是没有刚才热水中的时候热?”

  (3)请成功地将蛋吸入瓶中的一组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及操作过程

  幼:把空瓶子放入热水中一会后,迅速把瓶盖拧下来放上蛋,蛋被吸入。

  (4)展示空气宝宝图片归纳总结热胀冷缩现象

  刚才,蛋妈妈告诉了老师这个小秘密。原来,空气宝宝有一个很大的本领,热的时候会变胖,冷的时候会变瘦,叫做“热胀冷缩”。一开始,瓶子里和外面的空气宝宝温度一样所以一样大,用热水加热后,瓶子里的空气宝宝会变胖。当瓶子冷了后,瓶子里的空气宝宝变瘦,瓶子里有更多的空间所以外面的空气宝宝想再进来,蛋被挤进瓶里了。这就是空气宝宝的大本领让蛋宝宝成功的回家了。

  (四)引导幼儿运用热胀冷缩的现象来分组探索用瓶子吹气球

  1、教师参与幼儿探索并强调安全。

  2、请操作成功的小组分享操作过程和阐述理由

  幼:瓶子加热后空气宝宝变胖,就把气球撑起来了

  3、师:那怎么样才能用瓶子把气球熄灭呢?幼儿尝试

  4、请操作成功的小组分享操作过程和阐述理由

  幼:瓶子冷了后空气宝宝变瘦,空气宝宝就变小了,气球就瘪了

  (五)带领幼儿复习并寻找生活中的热胀冷缩

  师:空气宝宝的大本领,热的时候会变胖,冷了会变瘦,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呢?

  师总结:自行车夏季容易爆胎,鸡蛋在热水中烫下会容易剥皮,罐头用热水热下容易开瓶等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最明显的特点是围绕“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探究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是却难以直观生动的向幼儿展现这一抽象概念。本次活动用充满童趣、幼儿易懂的语言和采用“先扶着走—边扶边放—完全放手”直观的教学策略解决了这一难题。实验过程中,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在失败中找原因解决问题。但教师要注意一定把握好热水的温度和提醒幼儿安全。

科学教案 篇4

  我喜欢的树(科学)目标:

  1、通过对园区内各种树木的观察、探索、发现和了解,使幼儿产生保护树的欲望,说出为何喜欢它。

  2、学会主动关心照顾小树或大树。

  3、学会做观察记录。

  4、复习12以内的点数。

  5、认读树名。

  6、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7、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前对园区树木进行观察,不同树上都挂有树牌(树的名称、树龄及生活习性)及编号(以便幼儿记录)。

  2、彩笔、图画纸、铅笔。

  3、幼儿卡(幼儿姓名、性别、年龄)。

  4、小桶。

  活动过程:

  1、在观察了解园区不同树种的情况下,开展自由讨论:你看到哪些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提问: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描述不同树的外形特征,你喜欢什么树,它是什么样子?

  2、通过老师的提问和讨论再次带幼儿去室外观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从下到上,从树根到树冠、树叶及不同部位的粗细高矮、大小、长短、形状、颜色等。讨论提问:你喜欢哪些树?为什么喜欢?你如何对待它?

  3、领养小树或大树活动,让细儿把自己的卡片挂到自己喜欢的树上,与大树拥抱感知粗细,与小树牵手,给小树浇水。

  4、观察记录:用不同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树种(根据树叶的不同形状、高矮、粗细、是否开花);记录小树家的路线图。

  5、让幼儿说出树的种类,老师用图表示出数量,让幼儿学习点数。

  6、把自己喜欢的树画下来,并画上它的邻居,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放在展区展览。

  总结分享:请幼儿谈谈对园区春天树木千姿百态的感受。

  活动评价:通过对本土资源的'优势利用,让幼儿对树的了解更深更广,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幼儿用多种方式表现物体的能力,让幼儿学会关心、照顾喜欢的树,还能增强幼儿的责任意识。

  教学反思:

  首先,我们通过图片给孩子讲解了植树的好处,如:植树可以减少噪音,植树可以防风防沙,减少水土流失,可以控制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此外,树木还是自动的调温器,天然除尘器,氧气制造厂、细菌的消毒站等等,虽然孩子有的还不是很明白但是在他们的心理,已经知道了种树有很多的好处,接着我们又通过让孩子制作撒水壶,进一步提高了孩子们为树献爱心的积极性,我们和孩子们拿着他们制作的撒水壶为幼儿园里的每一棵树都进行了浇灌,孩子们尽头可大了,一次又一次的来回灌水,没有一个小朋友喊累,他们还一边浇一边说,“小树,多喝点,我们一起长,看看谁长的高”“小树,我们做好朋友吧”“小树,我会爱护你的”,由此可见,孩子们已经有了保护树木的意识。为了让孩子们爱护小树的情感延续下去,我又给家长下发了一个植树节活动倡议,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为了在孩子们的心里播撒下绿色的希望,在保护自然中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美化环境的意义,获得“献一份爱,多一份绿”的快乐体验,请家长协助幼儿园开展《认养小树》的活动,请家长在家或者是社区、植物园等地方与幼儿一起认养小树(并挂牌写上认养人姓名及名称如“爱心树”“心愿树”“成长树”等),为认养的小树松土、浇水并与小树合影,与小树比比高等活动。希望家长们积极行动起来,和孩子进行一次以“珍爱生命共同成长”为主题的护绿活动。此次倡议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家长们把与孩子们参加此次活动的精彩瞬间都拍了下来,并让孩子带到了幼儿园,我们还专门进行了《献一份爱,多一份绿》的展览。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萌发探索纸绳承受力的兴趣。

  2. 大胆尝试,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3. 积极合作,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餐巾纸若干,卷纸若干,箩筐若干,油桶若干(有重有轻)

  三、活动过程:

  1. 出示餐巾纸师: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餐巾纸,人们喜欢用软软的餐巾纸擦脸、擦汗、擦手···师:你们玩过餐巾纸吗?

  师:那今天再跟老师一起玩一次。

  2. 鼓励幼儿做纸绳,尝试提水桶。

  师:首先谁能把餐巾纸做成一个纸绳?

  师:它有力量吗?能拎起东西吗?

  师: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到底怎样,我们来试试吧!

  师:听清楚要求,小朋友在"1"号筐里拿一张餐巾纸,把它做成纸绳,然后来到这里拎起水桶,要这样拎,做好了就可以上来试一试了!

  3、谈论纸绳的秘密师:请拎起水桶的小朋友站这边,暂时没有拎起水桶的小朋友站另一边。

  师:我给你们同样地餐巾纸做成的纸绳,为什么你们可以拎起来,你们暂时拎不起来呢?

  师:我们一起讨论下。

  师:那到底是为什么呢?你们像不像知道其中的秘密?

  (两边各拿一个纸绳)师:你们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告诉你们哦这里藏着一个秘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啊?仔细看好啊!

  (教师示范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延纸绳的不同边来做纸绳)师:现在你会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了没有?

  师:知道了这个秘密,我们再来试一试。

  师:纸绳一定要拧紧,越紧就力量越大。

  3. 尝试拎水桶师:现在纸绳可神气啦!它想拎更重的水桶,谁来试试?

  师:想不想挑战更重的水桶?

  师:如果要提起更重的水桶你有什么办法?

  师:现在难度增加要提起两个水桶,我们可以用几根绳子来帮忙?谁想来试试的?

  师:团结起来的纸绳力量大!

  4. 经验拓展师:你们想不想做一根有力量又长的纸绳?

  师:我们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一个又紧又长得纸绳,然后用你的这个纸绳去拎起更重的东西去吧!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难点: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活动准备:

  1.操场蹦床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

  3.无弹性的物品(粉笔、金属饭碗、金属水杯)

  活动过程:

  一、讨论

  1.教师: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教师: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

  二、教师讲解

  1.讲解弹簧回弹现象,并演示弹簧伸缩回弹

  三、幼儿互动

  1.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摆放在课桌上,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

  2.教师用身体语言演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跳一跳。

  3.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摆放在课桌上,再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分辨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物体

  1.弹性的物品(弹簧、皮球)弹起来有没有趣?

  2.小朋友们说说看还有那些东西是有弹性的?

  3.小朋友们再说说看那些东西是没有弹性的?

  五、结束部分:

  表扬幼儿们的表现,让幼儿们在鼓励中成长,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受水的流动性。

  2、知道珍惜水,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

  知道水的特性。

  难点:

  知道水的`用处,爱惜水资源。

  活动准备:

  一盆水、沙漏、拧紧盖子的空瓶子、吸管、扎有小孔的小提桶、海绵。

  活动过程:

  1、引发兴趣、发现问题

  游戏:水站搬家,引发幼儿玩水的兴趣。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水搬到另一个桶里?

  2、猜想、探索

  提问: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运?

  3、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提问:猜一猜这里的那些工具可以让你成功?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4、通过操作、进行验证

  利用工具自己新手体验运水的乐趣与水是流动的这一特性。;本文试验后一同总结哪个工具成功了为什么?提问:有孔的工具水在里面怎么样了?进行游戏二:漂流瓶把空的瓶子放到水盆中,让瓶子飘到对岸。进一步感受水流动的特性。

  延伸:水对我们有那些用处?

  活动反思:

  我觉得本活动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的参与性比较积极。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的自主动手操作,从中体会溶解的现象。不足之处是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回答问题不够主动,使能力弱的幼儿得不到发展。在今后我们应该让每个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相信在这样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设计背景

  班级的玩具箱里放置着一些乒乓球,和其他各种小球,幼儿每次在玩玩具时都对这些小球很感兴趣,但是每次玩球之后,球都散落一地。当我要求他们捡起来放好时,他们都会和我抱怨,球会滚动,放不住。于是我产生了一种想法: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寻找让小球站稳的方法呢?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培养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利用一张纸使小球稳定的方法。

  2、情感目标:让幼儿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3、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小球易滚动的特性,并且进行各种尝试,寻求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教学难点:启发幼儿,让他们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乒乓球和纸。

  知识经验准备:提前给幼儿渗透球滚动的特性。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发现现象。

  1、幼儿自由玩球。可以一个人单独玩,也可以分组玩,鼓励孩子采取多种玩法。

  2、幼儿将球放在柜子上,引导幼儿发现小球在桌面容易滚落的现象。

  二、提出问题,幼儿大胆设想。

  1、提出问题:小球在柜子上站不稳,宝宝们有什么好办法让他赶快站稳吗?

  2、鼓励幼儿大胆设想,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

  3、再次提出问题,教师可进行提示:可不可以用一张纸让小球站稳?

  4、鼓励幼儿动脑筋,再次大胆设想,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动手实践。

  1、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纸帮助小球站稳 。

  2、教师观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老师在巡回辅导时,应用语言引导孩子总结自己的做法,让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就组织好将来在交流中要表述过程的语言。

  四、交流。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先做完的孩子不空等还未完成的孩子,减少消极等待。

  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3、将作品陈列在柜子上,幼儿集体欣赏大家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延伸活动:让孩子利用其它材料尝试实践更多的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课后反思:这节课,我让幼儿自己在游戏中发现小球易滚动的特性,并让幼儿自己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做到了让幼儿成为活动主体,启发引导比较到位,活动很成功。这是我本节课的优点。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活动中,我对幼儿鼓励性的话语说的较少而且比较单一。其实在幼儿表述自己如何让球站稳的方法时,我可以说“恩你动脑筋拉”,“ 你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赶快动动小脑筋吧!”等等之类的话语,但是我却没有这样做,以后值得注意。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加活动,探索启动玩具的不同方式。

  2.乐意与同伴交往,体验和他人分享玩具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汽车、飞机等各种惯性玩具、发条玩具、电动玩具,并讨论玩具的摆放。

  2.三个筐。

  活动过程:

  1.欣赏丰富多彩的玩具。幼儿自由参观玩具展,幼儿可以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

  2.初步探索玩具的不同玩法。

  鼓励幼儿自选玩具,自由操作,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请幼儿说说自己玩的什么玩具,以及是怎样玩的。

  3.发现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开启方式。

  幼儿自由结伴,尝试不同的玩具操作,比较它们不同的开启方式。

  师:我发现刚才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刚才玩了什么玩具?你是怎么让它们动起来的?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如:小青蛙上了发条就会跳,小火车打开了开关就会跑。

  (请小朋友分类摆放)

  总结:××玩具、××玩具、××玩具我们用手推着动的,手放了以后它们还会动,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惯性玩具; ××玩具、××玩具、××玩具都需要上了发条才会动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发条玩具;我们再来看一下××玩具、××玩具、××玩具它们都是靠什么动起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肚子里都藏了什么东西?(电池)原来它们是靠电池才动起来的,打开开关按纽电源接通了它们才会动起来。所以它们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电动玩具。

  4. 幼儿再次探索进一步感知外力作用对玩具动起来的影响。

  师:刚才小朋友都把玩具宝宝分类了,那小朋友再想想如果我玩发条玩具的时候,发条拉的短一点和拉的长一点会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再看一看惯性玩具,如果我推的重一点和轻一点,它们开的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幼儿带着老师的问题进一步探索。)

  5.欣赏遥控玩具。

  总结:原来发条玩具的绳子拉的越长,它就跑的越快,而且跑的很远;拉的短一点它就跑的慢一点,近一点。惯性玩具推的重一点,它就开的快一点,远一点;推的轻一点,它就开的慢一点,近一点。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经典)科学教案09-10

科学教案(经典)10-11

科学教案(经典)10-02

(精选)科学教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