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29 09:10:17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集合)科学教案9篇

科学教案 篇1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在种植区和自然角里,孩子们经常发现植物不浇水,叶子就会发蔫,而浇水后,植物的叶子就会慢慢地舒展、水灵。为什么往土里浇水,植物的叶子就能吸收水分呢?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我设计了本活动,抓住了幼儿这一兴趣点,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毛细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饼干、粉笔毛线等若干。

  3.饮料瓶和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树,塑料小碗若干。

  4.图片(画有植物靠根须吸水)。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导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帮水搬家。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盆里的水住到宽敞的大盆里”,引出游戏,并交待规则:不用倒的办法,用筐里的东西来帮水搬家。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帮水搬家的?”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结:这些东西都能帮水搬家,它们都能吸水。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棉花、纸、植物等。)

  二.

  教师设疑,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细管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用细管去吸颜色水,当细管一接触到水时,就能吸上水。

  2.白菜、粉笔毛线、饼干、布条能吸水吗?鼓励幼儿试一试。

  3.幼儿交流。

  4.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里的小细管,掰开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的红了的小细管。

  5.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才能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师设疑:怎样把纸树变成彩色的树?教师应肯定幼儿的想法,引导幼儿想一想:“能不能让纸里的小细管来帮忙吸颜色水呢?”

  2.幼儿自己操作,将纸树变成彩树。

  四.看一看。

  请幼儿随意观察环境中的图片,以及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上的,弯弯曲曲的像红线似的“小细管”,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萝卜吸红墨水的小实验,一起观察萝卜上的“小细管”。

  附:

  知识背景:

  毛细管:指内径很小的管子,通常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的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能和小组内的同伴协作分类。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操作卡片,各种长刺的、长有羽毛的、长钩的、长翅膀的、色彩鲜艳的种子植物图片若干。

  2.DVD:种子的传播。

  活动过程:

  1. 引发幼儿对种子外部形态的观察兴趣。 观察种子的图片,听故事,提问这些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提问:你看到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有长刺的、长有羽毛的、长钩的、长翅膀的、色彩鲜艳的种子……)

  设置悬念,引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小苍耳也迫不及待地骑上了“白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欣赏故事《骑“白马”的苍耳》。

  2. 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

  提问:为什么这些种子要长有羽毛、倒钩呢?(幼儿自由讲述已有经验,了解种子的外部形态是与它的传播、繁殖密切相关的。)

  那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呢?(自由讲述)

  观看DVD,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风传播、动物和人传播、水传播、粪便传播、弹射传播。

  3. 能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进行传播方式的分类。

  这些图片上的植物是以什么方式进行传播的呢?请你和同组的小朋友将它们分类。

  以小组为单位给图片分类,进一步感知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集体交流分类过程:

  建议:

  1.在散步及户外活动时,可寻找种子,根据它的外部形态特征观察讨论、探索其传播方式。

  2.在区域中及时更新图片,引起幼儿更大的兴趣,日常活动中可欣赏散文《顶棉筐的小姑娘》。

  评价:

  能根据种子的外部形态判断其传播方式。

  活动结束

  附故事:骑“白马”的苍耳

  刺猬先生像一位管理户籍的.警察。 他每天夹着个小本,调查着这块草地上小花小草的来历。 他知道,蒲公英的种子,是撑着小伞,由风婆婆送来的; 他知道,凤仙花的妈妈了不起,结的果实像个小炸*,太阳一晒,果皮爆裂了,会把种子像子弹一样射出去,射得老远老远的。 至于那棵小樱桃树,就更有趣了。那是一只贪嘴的小鸟,吞下了樱桃,然后把樱桃核和鸟粪一起拉了出来,掉在草地上,樱桃树苗就这样长出来了。 近来,他发现,草地上悄没声儿地长出了两棵苍耳,在苍耳的绿枝上,还结出了好多带刺刺的小苍耳子。小刺猬感到很奇怪: “小苍耳,你们的模样挺像我呢!你们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小苍耳们看看刺猬也都乐了,他们是挺像的。 正巧这时一只小白兔跑过,他向小刺猬问好,并请他有空来做客。 当小白兔离开时,小刺猬发现,有三个小苍耳子,已经把自己的小刺钩在小白兔的毛上了,并快乐地唱起了歌: “小苍耳,骑‘白马’, 没腿也能跑天下, 告别妈妈和故乡,快到远处去安家……” 小刺猬乐了,他终于懂得了——苍耳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骑“白马”的苍耳

  教学反思:

  注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针对课文结构特点,在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完苍耳的传播方式之后,通过小组学习,体会归纳蒲公英、凤仙花、樱桃的传播方法。我认为最大的遗憾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得不够充足,没有很好地引导孩子用一个词简练总结出各种植物的传播方法。本课教学环节设计有点多,所以处理得不够细致。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指导幼儿观察自然角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许多小朋友把那些装有各种豆子的瓶子拿着摇晃,发出各种响声,叶梓询拿的瓶子里面的豆子较少,他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大,而湘湘的却因为瓶子里装满了花生发不出声音。湘湘急着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他的瓶子会响,我的却不会?”新《纲要》指出:要以问题引领幼儿进行探索,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幼儿探索和经验的建构提供适宜的支持性引导。我没有直接回答幼儿的问题,而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幼儿回家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究物体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主要引导幼儿探究豆子的多、少、软、硬、大、小在瓶子中发出声音大小的关系。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比较豆子的.大小、软硬、多和少在瓶中产生的声音大小的关系,使幼儿明白物体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的:

  1、在学习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声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声音越大;根据豆子的软硬、大小的特点,在瓶中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2、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3、积极参与交流,乐于把探究各种各样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各种瓶子,花生、绿豆、红枣、米、汤匙、纸张、盘子等。

  知识准备:

  1、幼儿对所提供的农作物已认识,能说出名称。

  2、请家长与幼儿查阅资料或与幼儿一起做实验。

  活动过程:

  1、以问题“豆子装在瓶子里,为什么有的会响,有的不会呢?有的声音较大,有的声音较小呢?”引入,请幼儿谈谈自己回家寻找的答案。

  (由于是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许多幼儿回家后都很积极的寻找答案,有的问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实验。当然,老师在其中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今天的发现让父母做一个了解,以便父母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大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2、向幼儿介绍各种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幼儿的答案。

  ①介绍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感知豆子的软硬、大小。

  ②根据幼儿提出的方法,请幼儿选择一种豆子进行操作。

  师: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③重点在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指导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软硬、大小、多少在瓶中产生声音的大小的关系。

  (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又有了新的问题的提出:怎样才能更好地豆子装到瓶子里,而不让豆子掉下来呢?)

  3、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把自己装好的瓶子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瓶子,试试对方的瓶子,并能把自己实验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4、得出结论:

  ①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声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声音越大;根据豆子的软硬、大小的特点,在瓶中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②针对操作过程中幼儿发现的问题—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豆子才容易掉下来呢?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

  5、请幼儿利用手中的瓶子与教师一起随音乐起舞。

  活动延伸:

  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感知瓶子的多样性。

  2、学习瓶身与瓶盖进行匹配,并在老师的鼓励下,对匹配结果进行检查。

  3、练习盖拧等技能,锻炼手部小肌肉的协调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瓶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出示一个瓶子,引起兴趣。)

  老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宝贝,瞧瞧是什么呢?它长的'什么样子?

  (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老师着重介绍瓶身和瓶盖,及让幼儿说出瓶子的特征。

  二、基本部分。

  老师:这里有许多瓶子,可是它们的瓶身和瓶盖都分开了,请小朋友们帮我找找哪个瓶身配哪个瓶盖。找到以后拿在手上,一手拿瓶盖一手拿瓶身。

  老师小结:把瓶子和瓶盖分开,按量装好在小篮筐上,然后发放给小朋友,让幼儿操作,每张桌子一筐。幼儿自由将瓶身与瓶盖进行匹配,老师巡回指导)

  老师:小朋友们刚刚给所有瓶身都配上了瓶盖,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配的对不对。这个瓶身和瓶盖是一家的吗?为什么?

  老师:你是怎样把瓶盖盖在瓶子上的呢?

  (引导幼儿边表述边空手模仿拧、盖的动作)

  老师:为什么我们发现有的瓶身和瓶盖不是一家的呢?

  老师小结:老师逐一出示幼儿刚匹配好的瓶子,一起观察匹配是否正确。

  老师:小朋友们刚刚都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请你们把手中的瓶盖紧紧的拧或盖在瓶子上,然后看看这个瓶盖和瓶身是不是一家的。如果不是,你们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互换一个瓶盖试试,直到找到为止。

  老师小结:让幼儿再次操作,探索。

  老师:你们都把瓶盖盖在瓶子上了吗?让老师瞧一瞧!小朋友们匹配的真好!现在每个瓶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盖子。那你们知道瓶盖有什么作用吗?

  老师小结:再次检验幼儿的操作成果,并适当表扬。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出瓶盖的作用。

  三、活动拓展。

  老师:现在我们来一起玩一个游戏,首先请你们仔细看看你手中的瓶子和旁边小朋友的瓶子有什么不一样的。

  老师小结:幼儿探讨,并说出瓶子的不同点。

科学教案 篇5

  游戏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空心的传声筒能传出清晰、响亮的声音。

  2、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玩科学小游戏。

  3、学习与同伴协作活动,增进同伴间的关系。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游戏准备:

  一次性纸杯若干、棉线、剪刀。

  游戏玩法:

  1、将2个杯子底用针或者其他笔什么打个小孔,保证面线能穿过去,但也不能太大;

  2、面线的两端分别从杯底穿到杯子内部,然后打结,也可以将在杯子内线打在一段火柴棒上以防止线脱落;

  3、两个人一个讲话,一个听。

  活动反思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塑料制品与纤维布通过摩擦后能产生有趣的静电现象。

  2.初步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知道如何有效预防静电。

  3.大胆猜测,善于发现,喜欢科学探索活动。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巫师服

  2.操作材料(塑料管,铅笔,玻璃管,塑料球等)

  3.音乐(舒缓安静音乐和蓝精灵音乐,哭泣音乐及格格巫出场音乐)

  4.记录单(幼儿记录单,教师整体记录单)勾线笔

  活动过程:

  1.导入: 音乐蓝精灵——精灵跳舞

  师:天气真好,美丽的森林里,一群蓝精灵正在欢快的跳着舞!(师开始配乐操作“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

  师:小朋友们请你来猜一猜,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可爱的蓝精灵在桌子上跳起舞了呢?

  2.实验过程:

  幼:是手里的那个吸管。

  师:可是老师手里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吸管而已,为什么它就能够让精灵们跳舞呢?

  幼:有胶水,吸铁石......

  师请幼儿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试一试。

  师:那你来,摸摸看(拿着试一试!)

  师:小朋友们睁大眼睛,再仔细的看一看老师是怎么让精灵们跳舞的。

  师配乐第二次操作(突出摩擦的动作)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刚才老师在衣服上摩擦了!

  师:哦那你来试一试,看看在你的衣服上充分摩擦后,这个吸管能不能够变成神奇魔法棒!(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师:那除了在衣服上摩擦可以产生魔法,在我们身上的其它部位摩擦能不能让小吸管同样也产生魔法呢?

  大家猜想?

  师:你觉得在哪个部位摩擦可能会产生魔法?

  师:低头,椅子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吸管,大家快来试一试吧!试完以后请大家把吸管暂时放到这个盒子里,然后坐回到小椅子上,告诉老师你的发现,开始尝试吧!

  师:好,请把吸管送回家,坐回小椅子上,来告诉老师,刚才你们拿着吸管在哪里摩擦产生了魔法?(请小朋友上台来拿着老师的吸管进行操作演示)

  教师总结:原来啊,吸管和我们的衣服,裤子,头发充分摩擦后,就会产生神奇的能量,它叫做静电,有了静电的吸管就可以变身为神奇魔法棒,来带着蓝精灵跳舞。

  师:孩子们你们真的很善于发现,现在让我们和蓝精灵们一起跳舞吧。

  打开音乐(格格巫出现的音乐)

  格格巫:阿拉卡砸,哼哼,你们休想,我是不会让你们开心的,哈哈哈哈。(拿走了魔法棒)

  师:哦,天哪!孩子们没了魔法棒精灵们就再也不能跳舞了,看蓝精灵坐在地上伤心的哭了起来,这可怎么办啊?

  幼:我们来帮助他。

  师:怎么帮助呢?咱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还有什么材料可以替代魔法棒吧?

  幼:再找点吸管,梳子......

  师:孩子们,你们真热心,想法也很好,看!这里有一些纤维布和各类材料,小眼睛仔细观察,如果纤维布和哪种材料摩擦后产生了静电魔法,就请你拿着记录单,在相应图片的下方格子里打上对号,如果很遗憾,没有静电魔法产生,我们就在图片下面的方框里打上差号。

  师:好的,现在请大家拿好纤维布,到后面去找到可以替代魔法棒的材料吧,大家要充分摩擦,认真操作,一一记录。

  师:操作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带着你的记录单回到座位上安静的等候一会,最后操作完成的孩子请记得把材料送回到盘子家哦!

  师:哇,从记录单上我就能够看出来,大家发现了很多可以替带魔法棒的材料,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一看。

  师:首先牙刷,什么材质的呢?好,我们打的都是对号,说明它和纤维布摩擦后能产生静电能量,是不是这样呢,来试一试好吧。

  师:嗯,经过试验,我们发现塑料牙刷它真的可以替代魔法棒。

  师依次验证记录单的结果,突出强调材料的材质并把最终实验结果记录在大记录单上,

  师总结:好,一起来看,经过纤维布摩擦后能够产生静电的这些材料有什么?

  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什么做成的呢?

  师:没错,所有的塑料制品和纤维布摩擦后都可以产生静电!

  师:你们还知道有什么东西是塑料制作而成的吗?

  幼:塑料玩具,塑料杯子,塑料盆......

  师:说得真好!大家真的好厉害,帮着蓝精灵找到了能替代魔法棒的材料,快把好消息告诉蓝精灵吧。

  幼:蓝精灵你别哭,我们帮你找到了新的魔法棒。

  蓝精灵:哦,太好了,谢谢大家,你们愿意一起跳舞吗?

  幼:愿意!

  师:好,那这次我们一定要拿好材料,千万别被格格巫抢跑了。

  音乐响起,拿着操作材料开始跳舞。

  师:和精灵们跳了一会舞,也累了,把魔法棒送回家,我们坐回椅子上休息会吧,我们手中普通的材料经过摩擦之所以能够变身为魔法棒是因为摩擦后会出现一种叫什么的'能量啊?

  幼:静电的能量。

  师:对,那生活中你遇到过静电现象吗?

  幼儿讨论。

  师:播放PPT

  师:遇到静电,感觉怎么样?

  幼:疼,烦恼。

  师: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静电呢?

  师:在屋里的时候我们要尽量保持空气湿润,天气干燥的时候要注意擦涂补水霜,接触可能带静电的物品时我们还可以双手先摸一下墙壁,这些都可以有效的帮我们预防静电。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塑料和纤维布摩擦会产生静电,还有一些其他材质的物品相互摩擦后也会产生静电哦。

  3.结束

  师:和蓝精灵说再见吧,咱们再去外面找找看还有什么材料,在一起摩擦后会产生神奇的魔法,好吗?

  (音乐蓝精灵)老师带着幼儿离场。

  活动反思:

  1.设计活动时不光要自己反复说,更要注意去试课,提前预知可能发生的情况。

  2.当幼儿记录能力不强时,可以选择小组记录的方式。

  3.为幼儿提供的材料不宜过多,具有代表性,易操作最重要。

  本次科学活动孩子发现了神奇的静电现象,对科学有了很浓厚的探索兴趣,但由于教师提供的材料有误,导致有些幼儿记录单记录失误,下次一定要注意试课,才能真正知道你提供的材料,你的设计是否真的适合孩子。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的:

  1.在观察、探索活动中,发现灯泡发亮的电路和金属材料的导电现象。

  2.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初步了解其特性。

  物质准备:

  1.教具:一块展示板(图一),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的图片各一。

  2.学具: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积木、钥匙、晨检牌、纸片等若干。

  经验准备:通过PPT对电池有了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1.导入:以问题的形式,激趣引题。

  (1)教师打开没有插上电源的录音机,咦,今天录音机出了什么问题?(“录音机没有电”、磁带坏了……。)

  (2)教师插上电源,验证幼儿猜测的结果。

  (3)师:电能让录音机转动起来,电还有什么用呢?(电能让电动玩具动起来,电能使灯泡亮起来,电可以让电风扇转动……。)

  2.尝试:选择材料,探索灯泡发亮的电路。

  (1)师: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图一,在这么多的材料中,有二样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认为是那二样?最好能说出理由。

  (2)师:这二样材料是不是真能让灯泡亮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3)幼儿尽情地操作,教师观察、鼓励、引导(图二)。

  (4)师:请告诉我们,你是怎样让灯泡亮起来的?用这个图片在黑板上把它表示出来(图三)。

  (5)师:你们用电线的一头与灯泡接上,另一头与电池的顶部或底部接上,只要灯泡触到和电池的另一头,灯泡就亮了。

  (6)师:是不是这样?这样连接真的能让灯泡亮起来吗?让我也来试一试?

  (7)教师有意选择金属丝不露的电线操作。咦!怎么不亮?

  3.发现:创设情景,操作中发现金属的导电性。

  (1)师:你们的灯泡都亮了,我的为什么不亮呢?

  (2)师:“小朋友,你们都认为是电线的问题,同样是电线,为什么这根电线可以,而这根电线不可以呢?”

  (3)比较二根电线的不同处。

  (4)幼儿比较操作,描述操作结果,大胆表述材料与灯泡是否亮的因果关系。

  (5)教师对幼儿的结论进行描述:“小朋友,你们都认为,电线露出金属丝接在电池上灯泡就能发亮,有塑料包着的电线头接在电池上不能使灯泡发亮。是不是这样?(6)教师再次设疑,让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金属的导电性。

  师:出示杯子,这是什么材料做的`?(金属)如果把它接在电池上,灯泡会不会亮?

  (7)幼儿操作,发现金属的任何部位都能导电。(图四)

  师:请小朋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8)猜想验证:再次探索

  ①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不同的材料,有晨检牌、积木、纸片、钥匙,先等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些材料接上电路后灯泡着?哪些不亮?然后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

  ②幼儿操作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进行观察指导(图一)。

  ③师**流猜想结果。

  教师对幼儿的猜测结果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提问,进行统计:(图五)

  提问语1:“晨检牌接在电路上有几个孩子认为亮的,几个孩子认为不亮,(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说明一共有几个孩子在活动?(16个)

  提问语2:“纸片接在电路上有8个孩子认为亮的,有几个孩子认为不亮?”

  提问语3:“钥匙接在电路上有1个孩子认为不亮,有几个孩子认为亮?

  ④幼儿操作,验证猜想结果,交流发现结果。(图六)

  4.拓展:提供电工用具,观察把手的材料,理解导电与安全的关系。

  明确操作要求。

  师提供电工用的钢丝钳、尖嘴钳、起子、活动扳手、.电工刀、电工小锤、电钻、电烙铁等:“接下来我们来找一找他们的把手在哪里,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能不能改成金属材料?“

  5.活动延伸:

  师:那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做一做这个实验,找找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

  小百科:一般认为电灯是由美国人汤马士·爱迪生所发明。但倘若认真的考据,另一美国人亨利·戈培尔(Heinrich Gbel)比爱迪生早数十年已发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180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丝通电发光,他亦在1810年发明了电烛,利用两根碳棒之间的电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他的发明在今天看来是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他当时试验的灯泡已经可维持400小时,但是并没有即时申请设计专利。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沉船浮上来了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尝试用各种办法让各种船浮到水面上;

  3、激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设计理念:由于幼儿天生就爱玩水,为此本着教育内容要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儿童的兴趣、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提供选择与创造的条件的理念,设计这节在水中玩船的',以游戏形式进行探索的活动。

  教学准备

  1、七种(七种以上)质地不同、补救方式不同的沉船;

  2、辅助材料:泡沫、塑料、纸、卫生筷、铁丝、透明胶、皮套,盐;

  3、潜水艇模型。

  教学过程:

  1、出示潜水艇模型。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潜水艇是做什么用的?

  ---潜水艇是怎么在水里走的(进行演示)

  2、探索做小实验

  ---出示七种质地不同的船,可这么多人就七只船怎么办?让幼儿感受合作,并提醒不抢、互相谦让。

  ---老师和幼儿一起玩(请幼儿自己选择一个伙伴,两个人一起选择一种船去玩)

  ---你们发现什么问题?(这些船都沉到水底)

  ---船在哪儿走?一起想办法让船都浮到水面上,

  ---幼儿探索,教师引导,

  3、再探索、留作业

  ---拿出胡萝卜做的小船,问:刚才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让胡萝卜船浮在水面上的?出示盐,把盐放入水中,让船浮上来。

  ---回家后你可以跟父母再探索,一起再试试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积木(木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玻璃珠、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

  自我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科学教案(经典)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