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时间:2023-11-30 07:14:17 教案 我要投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前播放杭州的风光)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看的是什么地方的风景?谁到过这旅游?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呀,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看到此景,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全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说起杨万里诗人,你对他了解多少?

  诗人介绍: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

  (二)自学古诗,感知诗意

  小组合作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到学习古诗的百宝箱中取宝,自学古诗。

  1.自读古诗,把诗句读通,字音读准。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同学交流自己学会的知识。

  4.反复吟诵,想象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体验情感

  1、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收获说说,与大家分享。

  字词的理解:毕竟:到底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时间)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连天映日:阳光照射

  2、诗句的理解:西湖的`美丽到底是在六月之中,这时的湖光山色跟别的时节大不相同,连天的荷叶一望无垠,颜色碧绿,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娇艳火红。

  3、你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呀!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谁来试试。

  4、质疑:学到这,你们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四)想象画面,融入意境

  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已知道了诗的大致意思,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湖,他一下就被这美景吸引住了,脱口而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谁能把文中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读读。

  1、从这两句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引导:①、莲叶:它不仅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接,而且还连接着蔚蓝色的天空,你想,这个画面是开阔的,非常有气势。②、荷花:它与红日相映,头脑中的荷花不仅有婷婷玉立的样子,还有它娇艳的色彩,因为它与朝阳相映,它的画面是光彩夺目的。③、莲叶与荷花:想像中的画面还是莲叶与荷花交相辉映。眼前即有一望无际的碧绿,又有点点相缀的红艳,不仅有广阔的面积,又有艳丽的色彩,它是清新秀丽的。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2、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追随着老师的声音到西湖一游。

  3、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再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去看一看西湖的风光吧!把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之情再读一读。(配乐齐读)

  (五)总结升华,拓展意境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异同,从内容、写法上进行引导比较。(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赞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首古诗,了解了其中的内容,特别是掌握了诗人在构思中的奇妙之处,其实,古诗中描写夏天,描写荷花的还真不少,可以从课外书籍或网上查查,去读读,我相信你们在读中,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还会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丽,可以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作业:

  1、写夏天的诗,画夏天的画,把你对夏天的感受抒发出来。

  2、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景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2

  今天正好教这两首小诗,像往常教诗一样,我先用正楷将两首诗抄在黑板上,然后就开始了新课。简单地疏通了一下诗的意思之后,教学进入了赏析阶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首先从课题入手,仅仅11个字,就把时间、地点、事情交代清楚了,堪称简洁、精炼的好题。然后,我问学生:“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个字、词或者句子?”生:“翻”,资料上说是打翻的意思,我觉得解释为翻滚更好。黑云来势汹汹,从天边翻滚而来,抓住了夏雨“急”的特点来写,还从侧面写了风。生:“白雨”,雨本来是没有颜色的,由于雨下得大,像从天上倒下来似的,所以就成了白色。说明夏天的雷阵雨下得很大。生:“乱”,毫无章法,杂乱无章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暴雨打在船头,溅起的水珠像调皮的孩子似的,蹦蹦跳跳进了船舱。生:“忽”,一阵风将云和雨都吹散了,拨云见日,让人心情舒畅。说明夏天的雨来也快,去也快。……师:同学们都关注了诗中的字,从中读出了夏雨的特点,这很好!文章中写到了哪些自然景象和景物?作者是怎么把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生:“云”“雨”“风”“水”“山”“船”“地”“楼”生: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的,好像是从上到下,又好像是由远及近。反正是根据下雨的过程依次出现的。师:作者是“醉书”,自然是粗线条的概括,就好像用文字即兴创作了一幅写意水墨画。其实这幅画的作者不仅仅是苏轼,还有……生:大自然师:对,这就是大自然的杰作。作者如此巧妙的构思,如此精炼的语言,仅仅是为了写景吗?生:(思考片刻)师:可以联系作者的生平和遭遇来想想。生:作者写景的同时好像也在借景色抒发自己的情感。作者一生报国无门,所以经常会有一些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师: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诗人的心情好像夏天下雨之前一样,突然间就感到有些郁闷,心中有点不舒服,但是这种感觉还没有完全占据他的心(黑云翻墨未遮山)。然后,他来到望湖楼喝起了酒,天也下起了雨,几杯酒下肚后,诗人有些醉了(白雨跳珠乱入船)。一阵风吹来,天渐渐放晴了,诗人抬头看看周围,移步窗前,凭栏临风,顿时感到心里的阴霾一扫而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涌上心头。(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赏析也是从题目开始的。题目中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比前一首诗的题目还要好。紧扣“送”展开赏析师:从诗歌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具体体现在哪个字上?生:“送”师:可是诗歌的内容却在写西湖六月的景色,写了莲叶、荷花。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看来,大诗人写文章也有离题的时候。生:(有人说“是啊”,有人说“不是”,还有人在沉思)一生试探着举手说:我觉得没有离题,诗中写到了“莲叶”、“荷花”,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可能是诗人想对林子方说,我们俩的感情深厚,此时真是难分难舍。(生纷纷举手)生:诗人还写到“莲叶”“接天”、“映日”“荷花”,可能是说自己和友人的感情就如同这些一样,如果自己是“荷花”,那友人就是“日”,彼此互相映衬,相映成趣。生:“无穷”说明情深意长、“别样”说明与众不同。作者就是用这些比方来告诉友人,其实,他很希望友人能够留下来。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译文+赏析+练习

  晓出①净慈寺②送林子方③

  【宋】 杨万里

  毕竟④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⑤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⑥,映日荷花别样⑦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②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④毕竟:到底。⑤四时:春夏秋冬四季。⑥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⑦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译文】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阅读训练】

  (1)首句似以“突兀”的语气开头,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____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赞叹)

  (2)三、四两句诗人用一“____”和“____”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莲叶无边,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_____”与“____”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碧 红 映日 荷花)

  (3)诗人先写____,再叙_____,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得效果,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全诗明白晓畅。 (感受 实景)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一、激趣导入。

  1、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平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一朵朵荷花,向着初升的太阳,红得那么鲜亮,那么水灵!

  2、 说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今天我们学习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是描绘这副画面的`诗。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 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古诗。 [注释] 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三.指导自学

  1、出示古诗。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 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诵读。

  1、 配乐背诵古诗。

  2、 试着诵读一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4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为这人间天堂的美景所倾倒。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谁能来背一背?

  2、今天,让我们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悟诗情。

  1、这首诗里没有一个生字,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2、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诗,能不能说一说你的预习所得?先在小组里议一议,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作者、写作背景、词语、诗句意思)

  3、播放视频,谈感受。(美、壮观)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这种情景吗?

  出示词语积累: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碧盘滚珠

  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嫩蕊凝珠轻摇曼舞

  5、试试看,怎样能读出这种美呢?读出你不同的感受来。自由读、指名读(配乐)

  6、孩子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从寺中走出时,一副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沁人心脾,你会不由自主地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7、一池的绿叶红花,让我们大家读出了别样的风情、别样的滋味。播放歌曲。谁也想来高歌一曲?

  8、播放课件——西湖六月一望无垠的荷花盛开景色。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如此壮观的景象是否给予了你心灵的震撼。面对此情此景,杨万里写下了千古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时的你又该如何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请同学们每人写两句诗,写出你此时的所见及所想。(指名上黑板板书。)

  三、拓展

  1、孩子们,同样是写西湖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出示表格。

  2、小组讨论,汇报。

  3、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成了写荷花的千古绝唱,其实他还有一首写荷花的诗也是脍炙人口。知道是哪一首吗?出示《小池》。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首同样写荷花,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送荷花诗。

  4、诗题中一个“送”字,不由让我们想到了不少学过的送别诗,谁能背诵几句?

  5、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你怎样理解?

  6、总结: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

  四、作业:

  1、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继续收集关于描写西湖的诗,描写荷花的诗,送别诗,比较异同。

  3、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景。

  (放西湖风景幻灯投影)

  师旁白: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杭州西湖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不管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而赞叹。南宋诗人杨万里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来……(放朗诵录音)

  2、导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1、出示学习要求:

  读一读。(读通全诗)

  说一说。(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议一议。(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可以查找工具书或有关资料,也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自己学习这首诗理解诗的大意,在小组内进行质疑、释疑)

  3、自由交流。

  4、质疑、释疑。

  三、汇报自学收获。

  1、读通诗句。

  2、学生点评。

  (师随机提示: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时,不但要读准诗句中每个字的音,还要注意诗的停顿,把握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3、读懂诗句。

  (引导学生自由阐述对这首诗或对某句诗的理解)

  4、质疑。

  四、创设意境,体会感情。

  1、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2、自由发言,描述意境。

  3、自主创作,描绘意境。

  4、展示交流,表达感情。

  五、感情朗读并背诵。

  六、总结。

  引导学生谈体会。

  七、课外延伸。

  同学们仍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6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夜雨寄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教学设计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文体常识,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理解诗意并赏析诗歌。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传统文化魅力及诗的意境美。

  重 点

  难 点 重点: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 法

  选 择 诵读、比较与讨论 课 型 新授课

  课 前

  准 备 查找资料、准备课件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是

  教 学

  时 数 1 课时 教学

  时数 第 1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67 课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7

  毕竟中,

  风光不与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反馈交流。

  美美地读一读。

  5、总结全诗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渐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诗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找朋友

  诗句诗句意思连线。

  5、填写诗的内容

  6、指名填空。

  7.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欣赏荷叶荷花的图片,播放音乐

  2.交流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3.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寄情于景(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六、背诵古诗

  1、背诵古诗。

  2、同学们课外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读一读。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穷碧寄情于景

  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9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赤日、红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用比喻或者拟人手法来描绘一下?

  (3)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美景?

  5、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6、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六、背诵古诗,演唱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七、联系生活,学写诗句

  1、老师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片美丽的风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

  2、让我们学习作者,采用以景寄情的手法来表达我们的喜爱之情。要写诗,让我们先来看看杨万里的诗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内容:选取典型景物

  形式:对仗、押韵

  总结:我们哪一个季节的景色都可以写,但注意,一定要选取出最有特色的景物来写,如果能对仗和押韵更好,不能的话也不要紧,但注意要把景色写美了。

  3、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出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西湖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欣赏西湖美景,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西湖四时美景,导入新课。

  1、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到过西湖,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看老师把这首诗写下来。(板书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西湖,感受西湖的迷人风光。

  二、读古诗,知诗意,想诗境。

  1、看到同学们自信的神情,我知道同学们肯定会读会背这首诗了,谁想展示一下?

  2、指名学生说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大家轻轻打开课本,读一读诗文,选择一个话题,与同桌交流。

  我知道了——哪一句诗能读出这个意思?

  我看到了——从哪一句诗看到的?

  我想到了——哪句诗让你想到了?(评价语:你能真会读书,你真会思考,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感受很独特)

  3、苏轼曾这样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论是明媚的早晨,还是绚丽的黄昏,不论是晴雨雾雪,还是春夏秋冬,西湖都是那么迷人。诗人杨万里眼中,西湖什么时候最美?(六月中)

  4、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这赞叹:啊!

  5、诗人用哪一个词表达了对西湖的独爱?(毕竟)。(打出原诗)(读)

  6、我们理解古诗,有时需要按现在的语言习惯调整词语的顺序。想一想,可以怎样调整呢?

  读一读,哪一种表达方式更好?

  你对古诗真有研究,是呀,诗人这样写正是为了和仄押韵和更好地表达感情。你能读出作者对六月西湖的特别喜爱吗?

  7、在诗人的眼中,六月的西湖是最美的。请同学们读读后两句诗,六月的.景色美在哪儿呢?

  8、同学们想一想,无穷碧的莲叶,青翠欲滴的莲叶,一个挨着一个,一片连着一片,铺满了西湖,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诗中哪一个词体现了这一特点?(接天)

  接天的莲叶中点缀着怎样的荷花?为什么会别样红呢?(阳光映照和绿叶衬托)

  9、莲叶是美的,荷花是美的,它们相互映衬,融为一体,从眼前一直铺到天边,是多么壮观呀!让我们再读一读,去想象这样的画面,去感受这样的美。(指板书)

  三、悟诗情。

  学习了诗句,我们再关注诗的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读懂了什么?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从内容看,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是不是诗人杨万里沉醉于美景而忘却了朋友?

  四、古诗讲究和仄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唱起来也别有一番情→←趣,现在我们来唱一唱吧!

  五、拓展延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

  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5、齐读诗题。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

  1、自由读,读准字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齐读。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和同桌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4、学生反馈,简介古诗大意。相机板书:西湖六月风光、莲叶、荷花

  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

  1、哪一句话描写了西湖的荷叶与荷花呢?

  2、出示第二句。

  3、静静地欣赏荷叶荷花的美。自由轻声读读,看看美在哪里?

  4、品读赏析。

  (1)体会“绿”

  从那个词读出了这种美?

  “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指导朗读。

  (2)体会“多”

  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

  分组读,齐读。

  5、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你还会感受到什么?

  (1)体会“红”

  那是怎样的红呀?指名说,读出来。

  想做其中的一朵吗?男生读,女生读。

  6、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

  7、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引读第二句。

  8、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9、面对这艳丽、热烈的西湖美景,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一句,师范读。

  10、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

  11、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不同。出示图片。(师配乐介绍)

  12、在你们眼里,西湖的夏天是怎样的呢?

  13、西湖一年四节都美如画卷,但又各有不同的`景致。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看到的是夏天的西湖美景,所以是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师生合作读第一句。

  14、这幅美景时诗人脱口而出的,谁能连起来读一读整首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

  四、升华诗情,内化古诗

  1、大家入情入境,读得如诗如画。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写友谊,没有抒发离愁。同样是送别朋友,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写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望着朋友渐行渐远,是那样依依不舍,他是以目相送。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送别朋友,他是以酒相送。这首诗是诗人以什么相送?

  2、是呀,送别朋友不仅可以以歌相送、以酒相送,还可以以画相送,以景相送。

  3、师小结:同学们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西湖的别样景,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

  4、古人以诗明志,以诗寄情。让我们一起再来吟诵,牢牢记在我们心中吧,对西湖的热爱。让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那一份别样的情感吧。自由读、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境。

  教具准备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措施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今天,你们愿意再背几首吗?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四、抓字眼,明诗意。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生闭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师读本段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六、感情读,悟诗情。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六、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写西湖的名诗。(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五首》的读音和图片)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出示祖国风景图,伴音乐,师读本句话,结束本节课)通过课件中的读音、图片和歌曲,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湖的美、祖国更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13

  学习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师板书:莲叶

  荷花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在短短的几句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都画下来。你们看看这幅画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三、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

  四、扩展

  1、(出示荷花的图片、诗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在小组内读、讲。)

  2、(出示四幅荷花图片)荷花不同的姿态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看看其他文人的咏荷诗,可以有不少启发。看到不同形态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两句诗。

  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14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三苏”之一的苏轼。 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和苏轼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他们是怎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二、出示目标(同上)

  三、学法指导

  1.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 。

  2.听多媒体范读后,反复读诗。(注意节奏和感情)

  3.精读全诗,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4.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5.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中成就最大的。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词语解释。何当:何时能够。却话:重提,再说。却,还,再。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相聚在西窗下 1.指名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大小李杜或苏轼的诗歌。

  2.出示学习目标,并强调重难点。

  3.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诗歌的方法。

  4.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

  5.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或点拨,着重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1.叫到名字的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名言,其余的补充。

  2.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3.回顾并总结出学法要点。

  4.明确学习任务及要求,并进行先学。

  5.学生先查资料按名时地著称的要求整理出作者的情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剪烛长谈,再来回忆诉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墨:形容黑云像倒翻的墨汁。跳珠:形容雨点打到船上像跳动的珠子。

  3.学习课文内容。(1)听范读两遍,跟读;(2)看幻灯片理解诗意;(3)读完诗歌《夜雨寄北》,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明确:两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两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4)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下来,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5)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天气变化之快,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来的?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五、检查学生的先学效果

  诗句赏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了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感。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出现了两个“期”,有没有重复之嫌呢?(明确:从字面来看是重复,本来回避这种重复很容易,把第二个“期”改为“时”:“君问归期未有时”,也是可以的,但这样可能有些潜在意味的损失。因为第二个“期”,强调一种失望的感觉。你的“期”,是日期,更重要的是期待,二者通通没有,不但是近日期没有行期不能马上回来,就是未来何期,也没有确定。日期和期待,双重意味,表面上是日期,深层的是期待,是思念。两个“期”字表明诗人不想用委婉语,而用直率语正面冲击对方的心理。)

  2.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6.指名学生逐一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尤其要照顾和了解中后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7.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找出差距与不同。

  8.指导学生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做标记或记笔记。

  9.点拨,纠正,补充,总结并延伸。

  10.巡视,检查背诵与默写

  11.梳理归纳要点,进行比较。 6.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翻译任务。

  7.叫到名的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做到语言简练,表达准确。其余学生纠正或补充。

  8.看大屏幕,进行对照,及时记好笔记。

  9.各抒己见,抓住重点,力求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上,能自圆其说即可。

  10.练习巩固。

  11.结合板书谈一谈收获或启发。

  作 业

  设 置 1.背诵默写本首诗。 2.预习其余三首诗。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

  比较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赏析你喜欢的诗句。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本诗特点(“诗中有画”、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等)。

  3、通过文本细读,想象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预习作业:

  1、正确、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声音读出来(用节奏、轻重音等方式);

  2、熟读,争取上课前能够做到接近背诵的程度;

  3、对不理解意思的字与词,查一查工具书;

  4、若有条件,可在网上百度网站中分别输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中间是空格)以及“诚斋体”,有选择地查阅一两篇对这两首诗的鉴赏文章。结合着对重点词语的圈点,选择最重要的词句赏析,直接摘录在课本空白处。对感兴趣的,以及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赏析语句,可作摘抄。

  5、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可从时间、地点、颜色、景物、诗人当时心情等你认为值得比较的方面来进行。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利用比较阅读简析本诗,兼巩固前诗,初读本诗。

  用表格对前面一课所学的诗歌《望湖楼醉书》进行简单分析。

  朗读诗歌《晓出》。(抽加齐读)

  解决重点字词,相互解释诗句,全班交流。

  交流预习表,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第二板块——分析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明示“诗中有画”,告知这是中国相当部分古诗的典型特点。

  欣赏诗——出示画《江雪》;

  欣赏画——出示本诗。

  讨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在讨论中,将对诗句的理解融为一个整体。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

  通过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这也是本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通过和《望湖楼醉书》比较了解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

  第四板块——精细化朗读诗歌。

  教师出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本诗的朗读;

  个人揣摩朗读;

  小组交流朗读;

  全班交流朗读——要说出如此朗读的理由。

  第五板块——作业

  可以搜集描写西湖和荷花的诗歌,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相关文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10-27

《生命的林子》教案09-10

夜宿山寺教案04-03

生命的林子阅读答案08-16

小鸡出壳了教案03-05

小鸡出壳教案03-26

净瘦肉腊肠的做法03-3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07-13

送水果教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