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4 09:08:3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锦集(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锦集(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6个韵母家族的老朋友"a o e i u ü",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声母家族的四个新朋友"b p m f ",如果把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放在一起,让他们做朋友,就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音节,拼出一个汉字的'音,这种方法叫拼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拼音的方法。

  二、学习拼音方法

  1.学习"b"和"a"组成的音节

  (1)先出示声母"b",再出示"a"

  接着出示小女孩推卡片图:

  (2)问:小女孩在干什么?

  (3)讲:小女孩在推卡片"b",表示"b"和"a"要快速连读。

  (4)教师范读"ba",学生仿读。

  强调"声韵连?"的要领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不留空。"也可这样记:"声韵连着发,千万别分家。"

  (5)学拼音方法儿歌

  (6)同桌同学互读,相互纠正,体会发音要领。

  2.看图拼读音节

  (1)出示电脑课件

  (2)拼读练习

  告诉学生"b"和"u"用线连起来表示"b"和"u"组成音节。

  (3)给学生充分的拼音时间,引导学生在拼读中模索规律。

  有的音节不太好拼,可以加上声调练习。如:bù pú mǔ fù bó

  三、学习小儿歌

  1.电脑课件一句一句出示,出示一句学生读一句。指名读,同桌互读儿歌。

  2.找出新学的字母,电脑放大"b p m f"后,学生练习读,

  四、小结:

  今天我们除了能认识4个声母朋友,还学习了拼读音节的方法,老师希望你们课下多练习,比比谁拼得又快又准。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2.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以操作促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大象的图片。

  看到这头大象,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谁能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

  (听取学生的办法,肯定学生的回答)

  板书:称象

  3.谈话:这是一件发生在古时候的事。那时候,既没有??也没有??同学们说的办法很多都不能用。那么,人们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呢?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你想从故事中知道什么呢?

  二、新课学习

  1.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2.读书天地:

  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自己读读故事吧。要求读通句子。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识字15个,写字7个。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识到学习任何本领首先要打好基础,从基本技能做起。

  3.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分析综合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鞋盒子。)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让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学生分别描述一下这个盒子)其他同学评判一下,他们说的内容一样吗?(不一样)为什么同一只鞋盒子,各人看到的样子却不同呢?难道他们都说错了吗?(没有)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观察角度不同)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同样一个东西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故事——《画鸡蛋》(板书课题)大家一齐读一遍。(认生字“蛋”。采取学生自己分析的方法认识这个字)

  二、学习新课:

  1.自读课文,初步识字。

  这个故事说的是四百多年前,在意大利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画画了。可是他的老师天天让他画鸡蛋。同学们,你们觉得鸡蛋好画吗?(好画)

  那他的老师为什么还天天让他画鸡蛋呢?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想)

  那就请你自己读一遍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让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嗯,大家真聪明。现在就请大家读课文吧。

  2.检查识字和自读的情况。

  大家读课文都很认真,生字都学会了吗?(学会了)那老师把它们从课文中拿出来,你能读出来吗?(能)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我们来试一试。(出示卡片。)

  请小组长帮助老师来检查大家认字的情况。小组长用每个同学的生字卡片来检查认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再告诉他怎样读。然后我们来汇报各小组的检查情况。(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巡回,了解各小组的情况。及时提醒个别贪玩的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

  已经会读这些字的同学,能不能帮助你们组中那些还不会读的同学把这些字都读会?(能)

  怎么教?(让他们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教他们读,把不熟的字多读几遍。)

  (学生开始学习,教师继续巡回检查,了解学习情况,组织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学完时,教师叫停。简单小结,表扬学生学习努力。让小组长说说自己小组中有哪些同学进步了。教师用卡片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会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学生读得很积极,大多数同学能读熟,个别同学不能全会读。教师小结,肯定学生努力的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刚读了一遍课文就把生字都学会了。谁还能把课文正确地读下来?(提问几名学生读课文)

  3.范读课文。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老师也想跟大家一起读课文,行吗?(行)那就请同学们读第一和第三段,老师读第二段,大家用心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好不好?(好)(师范读课文)

  4.再读课文,强化识字和阅读。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就请你读给同桌听,同桌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把他读错的字记下来帮他改正,好不好?(好)开始吧。

  5.同学们,课文都读熟了吗?(读熟了)那谁能告诉老师,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天天让他画鸡蛋?现在你觉得鸡蛋好画吗?(不好画)(学生回答完后,再齐读一遍达·芬奇老师的话。)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是怎样做的?(又画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鸡蛋)

  他为什么又画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鸡蛋呢?(一时回答不上来,可以小组内讨论。)

  再后来,达·芬奇怎么样了?(他不管做什么事都非常认真;他成了一个著名的画家;……)

  学习了这一课,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6.小结。

  第二课时

  1.“开火车”,巩固识字成果。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时,通过“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你能用它组一个词吗?”“你会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等帮助强化识记。

  2.指导写字。“就”“完”“同”三字,学生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找形近字、组词等方式,自己掌握;“许”“件”两字,指导学生自己说出字形上的不同,帮助掌握;“非”“练”二字,先让

  学生自己说出字形的结构特点,教师再通过示范书写,指导学生知道“练”字的第六笔是横折钩,不能写成竖钩“东”,“非”字强调笔顺和结构安排,指导写得漂亮、端正、匀称。

  4.练习说话。出示下列词语:练习认真观察简单容易非常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造句练习。(如果有的学生能够用一个以上的词语进行造句,或者在一个句子里用了一个以上的词语,要及时表扬。)

  5.检查读课文,问题延伸,引导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做事情,有没有像达芬奇小时候画鸡蛋那样,很快就不耐烦了?学了这篇课文,今后你想怎样做?说给同学们听好吗?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许许多多科学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的'?

  板书: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谈谈读后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收集各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类,组织学生交流。

  3、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2)最后一自然段茨威格的话怎样理解?

  三、全班交流

  小组长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其中部分问题。

  四、学生自学,小组、全班交流

  自读提示:

  课文中那些内容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

  先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然后小组讨论,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读议结合,理解语句。

  1、读议有关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句子。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觜里叽里咕噜的,好象跟谁说悄悄话。(这说明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忽然,他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说明罗丹想出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

  如果改成眼睛闪着光,似乎在跟谁争吵那一句好,为什么?

  (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说明罗丹工作紧张忙碌)

  (4)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好象已经消失了。(说明罗丹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2、读读议议罗丹修改完女像发生了什么事?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第3、4自然段中表现罗丹和茨威格行动、语言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讨论下面句子的意思: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呦!你看我,简直把你忘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猛然想起是讲罗丹刚刚从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中解脱出来。对不起,请不要见怪说明他对挚友的一片真情。从把朋友无意关在工作室这件事,进一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怎样理解茨威格的话。(结合实际)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收集名人忘我工作故事.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3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图书、玩具整理一下,并标出价格。

  一、审题

  1、读题目,说一说题目有几个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谈话,宣布班级举办小小展销会。

  2、交流指导。

  明确交流要求。

  (1)卖物品的要说清楚用途,如:图书的内容,玩具怎么好玩;新旧程度,什么时候买的,是否完好;原来价格多少,现在价格如何公道、合算等。买物品的同学对以上各项内容要询问清楚,并商定价格。

  (2)交流时说话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

  三、练习。

  1、学生先分小组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一对同学上台买卖物品,对话时,如有不足之处,师生可以共同修正。

  3、在全班范围内开展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四、反馈。

  1、教师对学生在展览会中的表现给予点评。

  2、将所得的钱款献爱心。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1、运用朗读、概括、圈划、评点等方法,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认识“真理产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

  2、在品词炼句中,体会科学家善于发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问的热情,并逐步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策略和手段:情景创设、小组讨论、板书归纳法、

  散读、默读、质疑等方法。

  教学程序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运用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题。

  二、感知文本。

  老师吹肥皂泡、竖不到翁。

  激趣导入:这些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我们是否留意过?留意之后又做些什么呢?也许大家不知道这些看似平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都蕴藏着伟大、鲜为人知科学发现。有时老师在想:为什么这样的现象对我们来说是熟视无睹?为什么我们与伟大的科学发现总是失之交?我们缺少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家叶永烈先生去做一次科学探访,或许我们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找到一些答案。

  1、 朗读录音:

  要求:文章写到了哪几个有趣的生活现象?从这些生活现象中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什么?

  2、 板书:

  洗澡水的`漩涡 漩旋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蚯蚓的分布 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睡者的眼球转动 睡者的眼球转动与做梦有关

  (穿插关于18小节表述不当的质疑)

  学生交流。

  1、 学生认真倾听。

  2、 交流明确。

  三、研读文本。

  四、联系生活,拓展迁移。

  提出话题:三个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现象、三个生活中的问号让三位科学家开启了科学的大门,揭示了让世人瞩目的科学真理。可是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要发现真理说难也并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1、老师提出小组讨论要求

  2、老师明确讨论要求、巡视指导。

  3、、适时追问引导:

  A三个事例中哪些词句能具体说明科学家有敏锐的目光?

  B 善于思考又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C 齐读15、16小节,你觉得又能给你什么启示呢?

  4、、归纳小结:科学并不神秘,科学也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板书),不断探究,不断思考,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解答了“一百个”(板书)问号“之后”(板书),才能把“?”拉直变成“!”(板书)也就是找到真理。

  1、 据我所知,在人类的发明,类似这样的例子何止这三个?同学们能否再介绍几个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2、 读完了课文,了解了人类科学许多感人故事,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

  3、:难道我们的收获而已吗?大家有没有一种想亲身一试,做一回勇敢的实践者的愿望呢?

  4、小结: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我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真理,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勇气”。愿今天的课能送给大家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一双巧手,赶快抓住你身边、脚边、手边的每一样事物。“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之后,你也会从平凡走向伟大。

  1、学生研读文章(圈划批注)。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4集体朗读、个别朗读。

  1、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2、学生交流。

  3、交流: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以及曾经产生的疑问。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看图渎韵文识字,将表示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词语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图和词语。第二部分是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和1个只识不写的字。第三部分是练习。借助图画识字学词认识事物,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包饺子、赛龙舟、赏月的欢乐场面,以及祭扫革命烈士时庄严肃穆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学要求】

  德育目标: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智育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小田字格上的1个生字只识不认识“手字旁”;理解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9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识字1。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今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全家人围在一起在干什么?[相机出示词卡:饺子]

  (2)过春节了,亲朋好友互相拜访表示节日的祝贺,这叫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拜年]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是扫墓。

  (4)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

  四、指名读生字词,齐读生字词

  五、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看看挂图,想想字义

  六、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并加以指导

  七、小结

  八、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扫、拜、墓、踏”的笔顺,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6.教师巡视,纠正姿势不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按“扫、拜、墓”的笔顺书空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词卡:龙舟、端午]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机出示词卡:粽子]

  2.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相机出示词卡: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相机出示词卡:团圆]

  (4)学生借助拼音读以上生字词。

  (5)指名认读、正音。

  如:“粽子、月饼”中的后一个字读轻声。

  3.小结:刚才我们学了两组词语,你们知道有哪两个传统节日?(端午、中秋)端午节,民间风俗是什么?(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呢?(全家人要团圆,吃月饼)

  三、指导读韵文

  多种形式练读,读出节日的欢乐。

  范读、自由读、互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检测效果

  1.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团、饺、饼、端”

  2.教师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书田字格里的生字。

  4.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认读课后词语。

  6.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词语。

  7.听写词语,检测效果,及时反馈。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5-30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10-17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01-07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01-10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2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23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14

小学语文阅读教案09-0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0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