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9 11:01:5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科学教案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发现植物角花草的身子都探向窗外这一现象后,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种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然后通过查阅资料,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最后通过实地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排除明显不合理的猜想后,从中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科学的问题,准备进一步的研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以前的科学课和语文课等的学习中知道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水进行光合作用,知道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知道茎有运送养分和水分的作用,知道肥料也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知道风、雨、虫害等多种因素都会对植物产生影响。六年级的学生会运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某一现象的原因、条件、结果进行猜想的能力。没有借助资料进行更全面的猜想,提出一个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

  能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

  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联网电脑,准备好的资料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 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 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请同学们打开电脑,从老师的资料库中查阅相关资料。)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并把可能成立的原因记录下来,有利于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三、 分析与总结

  师:哈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学生迷茫。

  师: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 计划与组织

  如果时间充足,详细进行这个环节。否则,布置成作业。

  师:你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呢?研究第一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可以坐在一起,第二个问题的同学坐一组。现在就可以分组了。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了解有关弹性物体的特征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大型玩具弹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橡皮筋、皮球、篮球、乒乓球、海绵、布玩具、跳跳球、扇子、钢琴、风琴、鼓、锣、碰铃等)收集生活中有弹性的物品摆放在活动区内。

  3、铁丝、纸、易拉罐、笔、棉花、布、石头、木块等。

  4、大屏幕、投影仪。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弹跳垫之后进入室内。

  (1)小朋友在玩跳跳床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你们知道身体什么会向上跳吗?

  2、幼儿自由探索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1)请幼儿玩带有弹性的物体,自我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小朋友,老师带来了许多玩具,请小朋友试着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扔一扔,看看有什么变化。

  提问:

  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玩的什么玩具,怎么玩的,玩具怎么样了?

  你刚才玩的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它们会改变形状。)

  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变长变短?变大变小?变高变矮?还能弹击出声音?(因为它们有弹性。)

  你是怎样使它变化的?做一遍给大家看一看。(对弹性物体用力拉、压、吹后可改变大小、形状,不用力时又恢复原状;敲一敲、弹一弹会发出不同声音。)

  (2)鼓励幼儿再尝试一次,并把发现用符号记录下来,来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请小朋友再玩一玩刚才没有玩过的玩具,并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下来。

  (3)请小朋友讲述自己的记录(把记录投影到大屏幕上)。

  请小朋友互相讲讲自己的记录及发现。

  (4)小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压或拉它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又会变回来。

  3、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

  (1)找找你身上什么是有弹性的东西?

  (2)找一找我们幼儿园内和活动室内有哪些有弹性的东西?

  (3)想想、找找你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引导幼儿总结出弹性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作用很大。)

  4、请幼儿自己制作弹性玩具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纸、铁丝、棉花、石头、木块、皮筋等东西,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把它们制作成弹性玩具。

  5、结束。

  请小朋友把自己制作的玩具放到科学区。

  到外面去找一找哪些东西有弹性。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关系。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 、太 阳 和 影 子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 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

  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

  二、学习新课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 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 2 )分组活动;

  ( 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 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 4 )游戏:踩影子

  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 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 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 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 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 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3 、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 1 )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 2 )看书,了解实验方法

  ( 3 )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 4 )分组实验;

  ( 5 )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 6 )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

  第二课时

  三、巩固总结:

  1 、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疑问? 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课后研究活动:实际观测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 1 )教师讲解器材、方法,及记录纸的使用

  ( 2 )小组商量实验时间及分工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了解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了解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几种传染病。

  3、了解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的知识。

  4、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5、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理解学习生物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6、学习科学家经典实验,体会实验设计的原则。

  7、尝试像科学家一样的实验,了解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

  8、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体会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

  【教学重点】

  1、基因治疗。

  2、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3、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体会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

  【教学难点】

  1、基因治疗。

  2、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疑问

  (1)人类社会现在面临哪些问题?(学生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哪些挑战?

  二、结合以往知识回答:

  (1)人类面临着粮食、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健康等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有癌症、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心理疾病。

  三、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一、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

  1.提供信息资料

  (1)20世纪70年代癌症死亡人数每年70万,90年代114万,21世纪初150万每年。

  (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世纪全球80多亿人,将有1亿人死于癌症,癌症将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2.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癌症对人类的威胁。请结合以下问题,阅读书本P2的内容。

  (1)哪些因素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2)事实1中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有哪些?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3)为什么农村发病率上升比城市的高的多?

  (4)事实2归纳的癌症发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结合事实分析癌症的预防措施。

  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1)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2)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是肺癌和肝癌,肺癌的原因是吸烟、环境污染,肝癌的原因是不健康的饮食、压力大、劳累。

  (3)可能是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化工厂、健康知识少、防癌意识淡薄……

  (4)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吸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体育锻炼。预防措施主要是禁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发病率,还有三分之一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治疗。21教育网

  3.进一步说明知识,与生活联系

  (1)生物因素是病毒等,侵入人体导致组织发生肿块等;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辐射;化学因素有烟中的烟碱、尼古丁,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一些化学药品。

  (2)讨论题3的原因可能还有农村原来的发病人数少,这两年增长的人数比起原有基数比例就显得大。

  二、传染病的危害

  1.指导阅读P3第一段,回答:

  为什么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很高?

  回忆旧知识,回答:因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多样,容易被忽视。

  2.要求观察表1-1回答:

  (1)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分别是什么?

  (2)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学生回答:(1)发病率最高的是病毒性肝炎,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2)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多。狂犬病的潜伏期长,易被忽视。

  3.进一步提问:

  你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吗?你知道怎样预防传染病吗?

  分析、各抒己见

  预防抓住三个方面: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三、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指导阅读书本3页,讨论问题:

  (1)基因诊断具有什么优点?可用于哪些疾病的诊断?

  (2)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基因治疗有几种途径?

  阅读、分析、归纳:

  (1)优点是快速、灵敏、简便,可以用于遗传病、肿瘤、传染病诊断。

  (2)一是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一是将目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人体内受体细胞中。

  (3)有两种,体外途径和体内途径。

  2.结合图1-1,分析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

  3.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前景

  学生阅读

  结合实际应用反馈

  ①基因治疗有和途径。

  ②目的基因具有的作用。

  ③目的基因通过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

  ④基因治疗需要将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据图比较基因治疗的体内途径和体外途径,指出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的不同之处是:。

  思考回答

  ①体内途径、体外途径②治疗③受体

  ④体外途径是在体外培养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形成重组受体细胞并增殖,然后输入患者体内,体内途径是通过载体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人体

  四、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

  1.提供信息资料:

  书本第5页“边做边学”

  ①该实验中可能会用到哪些实验用具?

  ②实验步骤

  ③你预测一下,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可能是哪种生物?

  ④你了解书本介绍的几种生物吗?

  (教师简单介绍书本上的四种常见浮游生物)

  ⑤该实验中,你觉得哪一项要求不容易达到?

  阅读,回答问题:

  ①实验中可能要用到的器具有量筒,温度计,pH试纸,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烧杯等。

  ②每组用量筒量取10mL池塘水,并用温度计、pH试纸测量水的温度和酸碱度;用滴管吸取1滴池塘水,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分别用显微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临时玻片标本,描述观察结果;仔细观察并客观记录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

  ③浮游生物

  ④单细胞生物

  ⑤“仔细观察并客观记录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要求较高,所以教师根据资料补充。

  引导探索:

  2.池塘中的生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池塘中的生命会受到温度、酸碱度、有机物含量、阳光等多种因素影响。

  反馈练习:练习册相应习题

  【教学后记】本课是高一新生入校后的首堂生物课。在进入正式教学内容前,应先简介一下高中生物学科的模块组成及学习要求,勉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1世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复习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讨沦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生:阅读。

  师: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间较短,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难度较大,能否用另一种方法?

  生:讨论得出:让小球、木块通过相等的路程,测所用的时间。求出通过各段路

  程的速度,就可判断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了。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1)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

  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为了便于准

  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C、D,让sAB=sBC=sCD=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

  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2)

  提出问题: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

  (同上略)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块、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2)

  (同上略)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同上略)

  实验交流(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上略)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3)

  提出问题: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假设或猜想: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可能是越跑越快。

  设计的实验:

  先在百米跑道上每隔20m作出记号A、B、C、D、E、F,用停表测出某同学通过B、C、D、E、F位置的时间;tB、tC、tE、tF,算出tAB=tA,tBC=tC-tB,tCD=tD-tC,tDE=tE-tD,tEF=tF-tD,据v=,算出vAB、vBC、vCD、vDE、vEF就可知道某同跑100m速度变化的情况了。

  实验器材

  卷尺、停表、白石灰、100m的跑道

  实验步骤

  1.在l00m跑道上从起点开始用卷尺量每隔20m,用白石灰画一条线。

  2、用停表测出某同学在通过B、C、D、E、F处白线时的时间。

  3.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算出对应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

  路程s/m

  20m

  20m

  20m

  时间t/s

  速度v/m/s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要求同上略)

  实验交流(要求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先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停表、回表、渎数。

  2.喊起跑口令的同学以——定的时间间隔倒数“5、4、3,2、l、0”,当读到“0”时跑步的同学起跑,计时的同学启动秒表,三个人反复练习几次,做到起跑、计时都准确,配合默契。

  教师检查后,认为实验安全、可靠、可行、批准学生分小组动手探究。

  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最后要求学生好实验器材。

  三、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师:实验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

  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课本P30作业1.2。

  2.课本P30实践活动1。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六、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尝试将不同材料放入瓶口不同、大小不同的瓶子中,并倒出来。

  2、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1、瓶口不同、大小不同的瓶子,盒子,玩具小锅,小碗等容器。

  2、豆子、小雪花片、无毒泡沫块、木珠、大小不同的.纸球等。

  3、大小不同、深浅不同的木勺子、塑料勺子、不锈钢勺子。

  【活动过程】

  1、引导宝宝自由玩一玩。

  宝宝自由选择不同的瓶子。可以将一种材料舀(放)入不同的瓶子中;也可以将一种材料舀(放)入容器后,再倒出来;还可以随意地把材料从一个容器取出装入另一容器中。

  提醒宝宝不能吃游戏材料。

  2、指导宝宝把材料倒回原处。

  宝宝将自己瓶子里的材料都倒回相应的容器中。

  活动反思 幼儿对本次活动跟感兴趣,教师示范完请幼儿倒,但是多数幼儿会把东西倒洒,手忙脚乱。教师引导后,幼儿基本能小心、认真的倒。特别是倒豆子在小瓶里的时候,幼儿倒完很高兴。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激学

  1.谈话:昨天你们收集了一些蔬菜的图片,你都认识了哪些蔬菜的名称?赶快给你的同桌介绍介绍,或者告诉后面听课的老师!

  2.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字,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CAI出示:“菜园”两字)

  (指名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

  能想个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的样子吗?

  这两个字和在一起组成一个词语,一齐读一遍!

  3.揭示课题:

  我们吃的新鲜蔬菜就生长在菜园里,(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到菜园里去看一看吧!

  二、启学

  1.(出示挂图)瞧,这就是美丽的菜园,远远望去,一片绿色!你在菜园里都看到了些什么呀?

  2.(CAI出示:词语)菜园里有这么多新鲜蔬菜,这些蔬菜的名称你们都认识吗?赶快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吧!

  3.读完的同学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比比看谁的字音读得准!

  4.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提示“轻声”“词儿连读”)

  5.(CAI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摘掉拼音小帽,你们还会读吗?先在小组里读一读,注意互相帮助,纠正字音。

  6.“开火车”认读词语。(适时将词语卡片送给读得好的同学)

  7.请拿到小卡片的同学到前面来领读词语,并把它贴在图上相应的地方。

  8.我们一块看着图来读读这些词语!

  9.(CAI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这些生字朋友,你们认识吗?我们一块来叫叫他们的名字吧!谁能想办法记住他们的样子?

  10.瞧,苹果树上接满了生字果!如果你能认对苹果树上所有的.字,就能摘到你想要的那个苹果,谁先来试试?

  请拿到苹果的同学到台上来,邀请你的小伙伴读读苹果上的生字!

  三、读儿歌

  1.这些蔬菜不光名字叫得好听,还各有各的特点呢!不信,你听!(CAI:师配乐范读儿歌)

  2.多有趣呀!你也想读吗?自己是这读一读吧!

  3.读得这么带劲,这样吧,下位观察一下这些蔬菜,然后回到座位上再读读儿歌,看看你能发现这些蔬菜的秘密吗?

  4.(指名说)你发现了哪些蔬菜的秘密?(师相机指导朗读这一行)

  5.这菜园里,红的、绿的、黄的、紫的,各种颜色的蔬菜都有,可真是一片好风光呀!我们一块读读儿歌的最后两行!

  6.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首儿歌连起来读一读,可以一个人读,一个人听;也可以两个人一块读;还可以做动作表演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开始吧!

  7.想读的同学一块来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四、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这两个字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字,谁来读一读?

  2.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卜:数笔画/用身体摆“卜”字/“卜”字怎样写才好看?

  心:“心”字怎样写?有个新笔画还没有学,板书“”,看它像什么?

  齐读:“卧钩”。书空“心”字,师范写,生练写。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9-10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