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3 11:02:5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优选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优选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主要让幼儿了解驱蚊灭蚊的方法并掌握夏天蚊虫叮咬后的处理。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谜语,蚊子的叫声,图片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准备活动

  2,引活动内容 出谜语让幼儿猜,放蚊子的叫声。来引导幼儿进入活动的`内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出示图片提问幼儿 让幼儿通过图片和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师生讨论驱蚊的方法。请各别幼儿找一找灭蚊的东西。(准备好的相关图片)

  4,小结一下驱蚊,灭蚊的方法和东西。

  5,听传播疾病的蚊子,让幼儿了解蚊子是如何传播疾病和掌握被叮咬后的处理方法。

  6,游戏:灭蚊子来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寻找相关蚊子的知识,相互交流增长内容。

  活动反思:

  本活动主要是让幼儿通过已有经验和图片来了解驱蚊,灭蚊的方法。经过相互讨论和引导来掌握蚊虫叮咬后的处理。

科学教案 篇2

  学习活动:

  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要求:

  1、通过观察和比较等形式,知道汽车的功用及外形特征。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活动准备:

  几中常见车的图片及玩具汽车

  关键点:

  幼儿独立得观察和比较,并分析出不同的车有不同的功用。

  活动环节:

  操作要点

  一、听各种车的声音

  让幼儿仔细听,辨别出几种不同的汽车(有消防车、救护车、

  警车和卡车等)

  二、观察比较

  1、出示自行车、消防车、警车、洒水车

  让幼儿观察这些车的构造,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又是不一样的?

  2、 小结:这些车都有圆圆的车轮。消防车和警车的.叫声不一样,

  消防车是红色的,上面有水箱、管子和梯子,专门用来救火的。警车上白色的,专门用来抓坏人的。洒水车有水箱,用来清洁马路的。

  3、 说说这些车的功用

  知道每种车都有不同的功用,所以有不同的名字。

  4、 观察这些车的车轮

  知道不一样的车车轮数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有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六个等。

  三、说说你还看见过哪种车

  幼儿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车,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多,并能说出它们的功用

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一)乐意操作并发现光透过彩色纸会形成彩色光。

  (二)对制造“彩色影子”产生兴趣。

  二、活动准备

  (一)光线较暗的活动室。

  (二)一段舞台灯光视频,橡皮筋,各种镂空玩具,幼儿人手一只强光手电筒。

  (三)红、黄、绿色的透明有机塑料片和电光纸片若干,其大小要能覆盖手电筒前端。

  (四)幼儿用书第5册第13页。

  (五)教师自备一段节奏感较强的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绚丽灯光秀。

  1、观看舞台灯光视频,产生兴趣。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舞台灯光视频吧!

  2、交流小结。

  ——你看到了什么?灯光有哪些颜色?这样的灯光你喜欢吗?你想成为一名彩色灯光师吗?

  (二)彩光变变变。

  1、看一看、摸一摸。

  ——这里有些什么材料?(引导幼儿认识各种材料。)

  2、想一想,说一说。

  ——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做一做,玩一玩。

  ——手电筒前端放上蓝色的`塑料片,会变出蓝色的光,那放上红色的塑料片呢?

  4、分享交流。

  ——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还有什么发现?

  (三)彩色影子。

  1、教师出示材料(镂空玩具),演示新玩法。

  ——刚才的视频中,除了彩色的灯光,还有许多好看的花纹,你们看!(教师边说边将彩色灯光照射镂空玩具,形成彩色影子。)我这里还有许多玩具,你们也可以试一试!

  2、幼儿尝试制造彩色影子。

  (四)彩色灯光师。

  1、几名幼儿上台随音乐表演,其他幼儿当灯光师,共同表演。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这个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孩子平时的自由游戏。最近在《玩具总动员》的主题活动中,我班最热门的玩具就是令孩子们爱不释手的“各种各样的车”,他们经常拿着不动的车来问我:“杨老师,为什么我的车动不起来呢?”这说明中班孩子已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摆弄玩具,他们喜欢探究玩具动不起来的真正原因,有时甚至将玩具车拆开,检查车内部的马达及各种零件等,这又表明孩子已经明显地意识到事物的因果关系。根据平时对孩子的观察,我就设计了这样一次集体活动。

  活动名称:电动玩具动气来(中班)

  活动目标:

  1、尝试自己安装电池,使电动玩具动起来。

  2、对探索怎样让电动玩具动起来有兴趣。

  活动准备:

  电动玩具若干、各种大小的电池若干。

  活动重点:安装顺序。

  活动过程:

  ●玩电动玩具。

  你们喜欢玩这些玩具吗?那等会每个小朋友就选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玩,看看与以前玩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提供不装电池的电动玩具,幼儿随意挑选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玩,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电动玩具是动不起来的。)

  ——“这些是什么玩具?怎么会动不起来呢?怎样让电动玩具动起来?

  小结:电动玩具一定要装了电池才能动起来。

  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电池,看谁能让手中的玩具动起来。还要记住自己用了几节电池,怎样装的方法,等会告诉不会装的小朋友。

  ●尝试安装电池。

  ○幼儿选择电池安装。

  (老师提供大小不一的电池,不作任何提示,让孩子自己挑选电池安装,在安装的过程中,发现同样装上电池后有些电动玩具还是动不起来。)

  ○比较讨论。

  ——装上电池以后,为什么有的.玩具会动,有的玩具不会动呢?电池到底该怎样装?”

  (将相同的两样玩具进行比较,引发幼儿寻找原因,观察电池的正负极,突出安装的顺序。)

  小结:原来,安装电池时,先要找与玩具大小合适的电池、然后数一数你手中的电动玩具需要多少节电池,接着将平的一头对准玩具上的小弹簧轻轻按下去,关上小门,打开开关,电动玩具就会动了。

  ●再次安装电池。

  ——解决问题,体验快乐。

  反思:

  首先我认为预设的两条目标是比较切合的,但由于活动预设后没有试教过,所以第一次活动后,我发觉一些有成功体验的孩子兴趣不在安装电池上面了,同时又发现孩子安装不当的原因:一是电池正负极,二是电池数,三是电池盒中的弹簧这三个问题孩子不清楚。所以在第二次活动前,我对活动的方案和材料的投放作了调整,将投放的的玩具全部不装电池,让孩子在动不起来的情感感受中,产生尝试安装电池的欲望。果然,在第二次活动中,孩子安装电池的行为也更加地投入了。将安装电池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孩子们交流讨论中用形象化的语言给予了化解,如把安装电池的盒称为肚子,把正极称为戴着一定小帽子等等,再把孩子操作中的问题,用平的一头对准肚子中的弹簧,然后用力往后一拉轻轻一按就解决了这个阻碍安装的问题。虽然这次活动非常成功,但我知道老师应该更注重的是体验这个过程,如在尝试安装电池时,我应该给予孩子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与机会,由于我性格上的原因,在这方面显得有点急躁,没能给孩子创设更多机会,阻碍了我将头脑中已有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准备:

  1、汉字卡片:挂、系、扎、串(已认识过这四个汉字)。

  2、将衣服、毛巾、图画;没穿鞋带的鞋子;各种有孔的珠子;包装盒分四组摆放。

  3、收集一些关于绳的照片。

  4、宝物筐:各种材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绳子、衣架、夹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绳子的主题

  (出示各种材料包括各种绳子)师:你们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个汉字)师:这几个字能用绳子和桌子上什么东西做好朋友?

  二、分组试一试,绳子的用途

  1、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了四组,每组的中间有一个字,看了这个字后,你们四人为一组就要动脑筋把桌子上的东西变一变!

  2、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你们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变了?

  三、说一说用过的绳子

  师:刚才你们干什么了?

  你们都用到了哪些绳子?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绳子的用途,让幼儿了解各种绳子的特性。

  如:棉绳很软,打在脸上也不痛:尼龙绳比较坚固,可以用来挂重的东西;塑料绳用来做跳绳…

  四、合作玩绳子

  师:绳子还可以用来玩呢,我这里就有一些绳子,带得太少了,不能每个人一根,你们可以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一条绳子,看看哪几个小朋友绳子能玩出新花样。

  玩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绳子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用不同的绳子进行了扎、串、系、挂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在哪里发现了绳子?

  1、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各种绳子的照片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绳子可调皮了,躲起来很难发现,金老师就把这些绳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绳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结束

  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用的绳子,那楼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们把今天看到学到玩到的赶快去告诉他们吧!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综合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实验观察 : 第四阶段】镜子分身术

  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镜子的特征以及会反射的道理。

  2.观察理解随着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越小,反射的次数就越多。

  趣味练习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 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镜子分身术(镜子里有几个小朋友呢?)

  活动内容

  【导入】

  1.观看多媒体资料【镜子分身术】,推测两个镜子对照可以看见很多个物体的原因。

  - 照镜子的时候你看到过好多个自己吗?

  - 在哪儿看到的?

  - 同时用两个镜子照的话,为什么能看到那么多个物体呢?

  【展开】

  2.观看实验视频【镜子分身术】,说说实验目标,实验顺序和备品。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利用镜子的特征,观察在镜子的折射下能看到多少个物体。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把两面镜子的背面用胶带粘起来。

  2)在镜子中间放一个球。

  3)观察一下镜子折射出的球的数量。

  【活动1:把两面镜子的距离拉远】

  3. 观察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变远的.话,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把两面镜子粘在一起,中间放一个彩球。

  - 镜子折射出来的球有几个?

  - 镜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话,镜子里的球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活动2:把两面镜子的距离拉近】

  4.观察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变近的话,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两面镜子之间距离拉近。

  - 镜子里有几个球呢?

  5. 说说镜子之间距离的变化,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镜子之间变远和变近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 为什么球的数量会不同呢?

  【结束】

  6. 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镜子分身术(球越来越多)写一写实验结果。

  活动评价

  - 对于镜子特征的理解以及观察的积极度进行评价。(jy46.com)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镜子有反射的特征。利用两面镜子看物体的时候,随着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越小,反射的次数就越多,所以就会看到更多的物体。利用同样的原理,用两面镜子制作一个潜望镜,看一看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影子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 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动:踩影子。

  6、亲子活动:制作影子钟

  四、注意事项

  为了活动的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防紫外线的窗帘进行遮挡。

  五、知识背景材料:

  影子产生条件: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螃蟹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螃蟹

  课题生成:

  在主题活动《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中,我们从小班起重点介绍地球七的动物。于是幼儿、老师共同收集了几种动物如兔子、金鱼、寄居蟹,幼儿对这些活生生的动物很感兴趣。

  “菊香蟹肥”的时节,幼儿都吃过螃蟹,他们带来了蟹壳,他们说:熟螃蟹是红色的。因为螃蟹的大钳子要夹人,父母都不让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儿却有着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他们探索。

  活动目标:

  1、充分体验探索活动的快乐。

  2、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学会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

  3、激励幼儿勇敢探索,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四十只小螃蟹,两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夹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过程:

  1、教师问:你们知道螃蟹吗?(知道)在家里爸爸妈妈让你们玩吗?(不)为什么?

  幼儿l:因为螃蟹凶。

  幼儿2:它有大钳子。

  幼儿3:要夹人。

  2、教师说: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玩螃蟹好吗?(好)不过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钳子。

  幼儿观察螃蟹:

  幼儿1,只看不动手。

  幼儿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儿3,用手碰一下马上缩掉。

  幼儿4,拿起一旁的筷子夹着玩,夹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儿坐在地毯上。

  教师问:玩得快乐吗?(快乐)

  教师说: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师又问:螃蟹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自由谈,教师巡听。

  幼儿1,背上有壳,是灰黑色的。

  幼儿2,有眼睛,烧熟了是红色的。

  幼儿3,有三只脚。

  幼儿4,不对,有四只脚。

  4、教师说:螃蟹到底有几只脚?大家去数一数。

  5、教师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点数。

  教师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细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样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中幼儿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动中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更加聪慧。

  不过在活动中觉得“数活螃蟹腿”这个环节较有难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后进行。

  专家点评:

  把本活动列为生活活动,可能更加贴切。从整个过程看,并没有什么太难的知识点,但教师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体现的是大班幼儿应有的求知学习欲望,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一定每次都有众多的难点要突破,只要能激发求知欲望,萌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活动都是好活动。

  反思与讨论:

  这个活动曾为小班设计,现设计为大班活动,你认为还应做哪些修改与补充?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多变的天气》

  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观察气象的兴趣。

  2.了解常见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情况。

  3.知道气象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尝试设计气象预报表。

  活动准备

  课件、表格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了解气象与军事的关系。

  1.让幼儿先来欣赏一段小故事“草船借箭”

  故事里有个非常聪明的人叫诸葛亮,他利用天气在3天时间造了10万支箭,是怎么办到的呢?

  2.让幼儿通过故事思考诸葛亮是怎么知道会有雾天呢?

  二、了解常见的和恶劣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

  1.除了雾天,你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天气?

  2.了解一些恶劣的天气情况。并观看课件。

  3.你们是怎么知道天气情况的?

  (短信、电视、报纸等)

  4. 欣赏一段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天气、温度、穿衣指数等)

  四、了解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趣味问答

  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今天我就要考考你们。

  (1)高温天怎样避暑?

  (2)雷雨天怎样维护自身?

  (3)雨天出门准备些什么?

  五、尝试设计气象预报表

  1.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该关心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变化学会维护自身。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表格,上面有天气、温度、温馨提示3栏。

  2.请小朋友来当一当气象员,在表格上记录一下天气。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材料,大胆尝试制作泡泡水,体验探索的乐趣。

  2.愿意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的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洗衣粉、吸管、带小孔的瓶子、一次性杯子等。

  活动过程:

  1、交流经验,回忆从孩子们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入题,询问小朋友还找到了哪些会变泡泡的`东西,并请他们跟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带来的材料。

  2、分类介绍,经验丰富

  (1)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各自带来的材料,说说他是怎么知道这种材料可以制泡泡水的。

  (2)由于小朋友带的材料可能有重复,无需一一介绍,当介绍到某种较普遍的材料时(如沐浴露),可以问问还有谁也带了这种材料,带的是什么牌子的,等等。

  3、运用经验,积累探索

  (1)在探索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对材料作简单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做泡泡好吗?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杯子、盖子上带小孔的水瓶、吸管、泡泡圈材料篮里也有各种不同的材料,你们也可以选择。

  (2)孩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a.观察孩子们使用材料的情况;

  b.及时根据孩子们的探索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c.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泡泡,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d.发现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时,及时让其他幼儿分享这些信息。

  4、交流分享,体验快乐

  (1)当有的幼儿制作出泡泡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和同伴、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验。

  (2)和孩子们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师:我们先来讨论人类,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谁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泪……

  师:我们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体外了呢?

  问:动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举例说明吗?

  生:尿……

  问:动物体内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没有例子证明一下?

  生:杀鸡时,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师:你们说说,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课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动物体内,一部分排除体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体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师:猜一猜,水从根部进入植物的身体后,跑到哪儿去了?

  生:到叶子、茎里了。

  师:如果这棵植物结了果实,比如苹果树,水会不会到苹果里面去呢?

  或者启发:还会不会到其它的地方呢?

  B、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植物的身体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们有办法吗?

  生谈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谈的方法,用切,挤,压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师为生分发植物,生分组实验。

  汇报:谈一谈你的做法和发现吧。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里藏有许多水份。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我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植物怎么没有被胀坏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师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这株植物在太阳光下晒了一天,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现象呢?

  师在教室走动,让生观察

  问:知道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师:这是植物被太阳照射后,从叶子的小孔里冒出来的。那我现在问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谈课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跑到空气里去了。

  3、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水在生物体内,一部分会留在他们的身体内,一部分会排放到身体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对于生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讲的。

  课件出示:水是人类、动植物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茎、叶里流动,可以帮助植物运输营养,一部分水从叶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调节植物身体的'温度,还能使空气变的湿润。人和动物的血液绝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血液能将氧气和营养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一部分水排除体外,能带走身体里的废物。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水与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这里有一段话,请大家注意听。

  课件出示有关地球上缺水的现状。

  问: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办法?

  课后制订一份家庭节约用水的计划书,和家长一起努力,节约用水。

  你现在想对水说些什么呢?

科学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 教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 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 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 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 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李政道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 欣赏者的共鸣 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 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4.达标反馈: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选自《中学生阅读》)

  1.由李可染、吴作人的事例,引出如下结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老艺术家懂得了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用古老的中国画表达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

  概念。

  B.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C.科学和艺术都是为了从纷纭杂陈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D.物理学家请著名画家作画,用具体形象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表述出来,居然表达得生

  动形象,幽默风趣,真是天下奇闻。

  2.对福楼拜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和艺术是两个不同门类,各自发展到顶峰,然后回头相互照应,汇聚在一起。

  B.科学和艺术虽属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但它们又是相同的,其活动本质和最高使命是相仿佛的。

  C.科学和艺术分别是按照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都能发展到巅峰。

  D.科学和艺术最初是不相融的,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只有发展到终点,结束时,它

  们才能融为一体。

  3.根据文意理解“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的区别,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两者描绘的对象不同,一是菌类孢子不停的运动,一是海洋呈现出的不停运动。孢

  子运动剧烈,海洋运动只是颠簸。

  B.两种“风景画”运用的思维形式不同,因此,一是抽象思维的结晶,一是形象思维

  的结晶。

  C.两者所运用的语言有别,一是数字物理概念,一是色彩和线条。

  D.两者所表现的层次结构不同,一是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的壮丽的科学风景画,一是

  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的雄伟的艺术风景画。

  4.以下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家用中国画表达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前景。

  B.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C.一个完整的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微观与宏观两幅“风景画”。

  D.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必须既热爱科学,又热爱艺术。

  5.延伸拓展

  1. 实践探索

  学习例证法的写法,先针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举例论证。(150-200字)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议论文三要素 论据: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水调歌头》

  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

  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论证:例证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经典)科学教案09-10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科学教案(经典)10-02